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今天我們將繼續學習,請大家翻開《廣論》366頁第5行。我們一起看原文。準備好了嗎?
沈者,眾譯亦作「退弱」,與喪心志之退弱不同。於此沈相,現見雪山聚中修靜慮者,將於餘境不流散住,相不明澄昏沈之心,許之為沈。
說「沉沒」,在各種翻譯當中也翻譯成「退弱」,這個退弱與灰心喪志的退弱並不相同。對於沉沒的定義,見到雪域群山中大多數的禪修者──為什麼是叫雪域呢?因為藏地被雪山環抱,所以稱藏地為「雪域群山」──這裡邊指藏地大多數的禪修者,都承許安住而不流散於其他的境界,沒有清晰澄明的內心昏沉為沉沒。沉沒它是跟那個沒有自信的退弱心是不一樣的。所以西藏的很多禪修者他就把昏沉認成是沉沒,這對不對啊?這是不對的。昏沉一定是染汙心,是隨煩惱之一;沉沒不同,沉沒包含了善與無記兩種。
有一些譯師把「沉沒」翻譯成「退沒」,但實際上內涵是相同的。由於多數的經論中沒有將「沉沒」定義清楚,所以許多人容易對此產生誤解,甚至將細分的沉沒與三摩地相提並論,造成了修行三摩地的嚴重障礙。最常見的是將「沉沒」與「昏沉」混為一談──心安住於所緣境的時候,雖然能保持專注,但內心昏昧不清的狀態就是沉沒。
我們再接著看,大師是怎麼破這個觀點的?
此不應理,論說昏沈為沈沒因,二各別故,《修次中篇》云:「此中若由昏沈、睡眠所蔽,見心沈沒,或恐沈沒。」
這裡邊說:啊!藏地大多數的禪修者這個承許是不合理的,因為提到昏沉為沉沒的因,所以「昏沉」與「沉沒」這兩者是各不相同的。那昏沉與沉沒這兩者不相同,依據是什麼?因為《修次中篇》中說:「對此,如果見到被昏沉與睡眠覆蔽,以致於內心沉沒或者有沉沒的危險。」那麼再接下來:
《解深密經》亦云:「若由昏沈及以睡眠而致沈沒,或由隨一三摩缽底諸隨煩惱之所染污,當知是名內心散動。」此說由昏沈及睡眠力,令心沈沒,名內散亂故。
這段是《解深密經》。因為《解深密經》中也說:「如果由於昏沉與睡眠導致沉沒,或者由於任何等至的隨煩惱造成的染汙,這就是內在的心散亂。」《解深密經》的這段經文中有提到,如果由於昏沉和睡眠的力量導致內心沉沒,就是內在的散亂。這段《解深密經》的經文中所說的「三摩缽底」是什麼呢?就是等至的意思;那「隨一三摩缽底諸隨煩惱」就是任何等至的隨煩惱,也就是障礙我們獲得等至的這種隨煩惱。
好!我們接著往下看,看《集論》,從這兒開始看。
《集論》亦於說隨煩惱散亂之時,說其沈沒,然彼說散亂亦有善性,非定染污。
那這段是什麼意思呢?說《集論》雖然在說隨煩惱的散亂的段落中也宣說沉沒,但是《集論》中那個段落中有說到六種散亂:自性散亂、外散亂、內散亂、相散亂、粗重散亂、作意散亂,這六種散亂中也有善法。所以《集論》中宣說散亂的段落時候所說的散亂,不一定都是染汙的,也不一定都是與煩惱相應的,也不一定是散亂。那麼在《修次中篇》還有《解深密經》中都有說到,從昏沉生起沉沒,所以昏沉和沉沒兩者間有沒有因果關係呢?有因果關係,所以是不一樣的。
在《集論》中宣說二十種隨煩惱當中的散亂的時候,也有講到散亂嘛!但是《集論》中的那個段落中所說的散亂包含了什麼?剛才講過包含了善法,由此可以知道沉沒也有善法。是這樣嗎?「沉沒」也有善法,細分的沉是善。那麼粗分的沉是什麼?是無記。至於「昏沉」就只有無記跟不善兩種,而且昏沉一定是煩惱,因此兩者並不相同。我們接著往下看:
是故昏沈,如《集論》云:「云何昏沈?謂癡分攝,心無堪能,與一切煩惱及隨煩惱助伴為業。」是癡分中身心沈重無堪能性,《俱舍釋》云:「云何昏沈?謂身重性及心重性,即身無堪能性及心無堪能性。」
那麼接著又要說經論中的依據──因此所謂的昏沉,在《集論》中提到:「什麼是昏沉?是指愚癡分所攝的內心不堪能,具有作為一切煩惱與隨煩惱助伴的這樣一個作業。」所以昏沉是愚癡的部分,一種身心沉重的不堪能,因為在《俱舍論釋》中說:「什麼是昏沉?是指身的粗重與心的粗重,也就是身的不堪能與心的不堪能。」我們再往下看,再看「沉沒」:
沈沒,謂心力緩執所緣之執取相,不極明現所緣,或不堅持。故雖有澄淨分,若所緣執取相不極明顯,即成沈沒,《修次中篇》云:「若時如盲,或如有人趣入闇室,或如閉目,其心不能明見所緣,應知爾時已成沈沒。」未見餘論明說沈相。
注意!這一段是「沉沒」,所謂沉沒是什麼?是指內心鬆懈了執取所緣的這個執取相,因而不再極其清晰或牢固地執取所緣。所以即使具有澄明的部分,但是如果已經沒有了極其清晰的所緣執取相,就會成為沉沒。因為在《修次中篇》中說,注意聽!注意聽!在《修次中篇》中說:「何時有如天生的盲者,或者如同有人處在黑暗當中,或者就像閉上雙眼一般,當內心無法清晰地看到所緣的時候,應當了知那個時候已成為沉沒。」在其餘的諸大教典中,沒有見到過明顯指出沉沒的定義。
那問大家:在《集論》和《俱舍論釋》中,把「昏沉」歸類在貪瞋癡的哪一個煩惱裡邊?愚癡中,對不對?那它會造成身心的什麼狀態呢?身也沉重、心也沉重。可以自由地修善法嗎?不可能!無法隨欲自由地修善。那麼「沉沒」的狀態,就是心在執取所緣境的時候力道弛緩,鬆弛了,導致無法清晰地顯現對境,或者即使能夠清晰顯現,但是因為執持的力弱了,導致明分無力。所以前者雖然有住分,但是沒有明分,是粗分的什麼?沉沒。那麼後者則是住分、明分都有,但是因為沒有明分力,就是明分無力,所以它歸類為細分的沉沒。注意!「沉沒」有粗和細。
《修次中篇》又提到一個譬喻,記得啊?就像一個盲者,還形容說進入了一個暗室,或把雙眼閉上,那就無法清晰地看到外境了。在修三摩地的時候,假使無法清楚地呈現所緣的這個影像,已經出現不了了,自己應該知道就是已經處在沉沒的狀態中了。這一段讓我們認識什麼叫作沉沒,對吧?所以宗大師給我們列舉完這些,說:除此之外,在其他經論中沒看過比這個更清楚介紹沉沒的依據了。
這個很美吧!這些三摩地的障礙,在這中間像畫像一樣都給它們畫了。像我們修定的時候要緝拿這些煩惱:看看這個昏沉長什麼樣子呀?沉沒長什麼樣子呀?乃至粗的和細的有什麼差別?然後我們先去聽聞經典上怎麼講,慢慢地再去觀察,內心如同經典上講的這種狀態現起的時候,要怎麼樣去辨識它,乃至對治它。能學到這麼鉅細靡遺的這樣一個教授,有沒有很開心呢?很稀有喔!
一旦我們了解這麼細膩的教授,在座上修的時候,我們就能夠根據這些教授清晰地判斷:這是誰、這是誰、這是誰……,它來了要怎麼對治,乃至對治到什麼程度又應該怎麼對治。所以一環扣一環、一環扣一環,這樣的話,會把如何去修定的教授,哇!全部都躍然紙上。希望大家能夠生歡喜心啊!記在心上,一定要發願依教修!這麼清晰、完備的教授,依照它就能夠修成禪定;有了禪定的有力手臂,我們有一天就可以去觀修空性,就可以斬斷生死輪迴的根本,乃至希望能夠幫忙一切有情斬斷苦惱的這個輪迴,所以這是一件多麼值得的事情!謝謝大家!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366 | 5 | 亦譯 | 眾譯亦作 | 據藏文改譯。 |
366 | 5 | 雪山 | 現見雪山 | 據藏文補譯。 |
366 | 5 | 多於安住不散,相不明澄之昏昧 | 將於餘境不流散住,相不明澄昏沈之心 | 據藏文改譯。 |
366 | 6 | 昏昧為沈之因 | 昏沈為沈沒因 | 據藏文改譯。 |
366 | 6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
366 | 7 | 云 | 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366 | 7 | 若由昏沈及以睡眠,或由沈沒 | 若由昏沈及以睡眠而致沈沒 | 據藏文改譯。 |
366 | 9 | 散動 | 散亂 | 據藏文改譯。 |
366 | 10 | 昏沈 | 是故昏沈 | 據藏文補譯。 |
366 | 11 | 俱舍論 | 俱舍釋 | 據藏文改譯。 |
366 | 12 | 謂心於所緣執持力緩,或不極明 | 謂心力緩執所緣之執取相,不極明現所緣,或不堅持 | 據藏文改譯。 |
366 | 12 | 澄淨 | 有澄淨分 | 據藏文補譯。 |
366 | 12 | 若取所緣不極明顯,即是沈沒 | 若所緣執取相不極明顯,即成沈沒 | 據藏文改譯。 |
366 | 13 | 編 | 篇 | 統一為「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