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上一次我們學到:以正念將內心安置於所緣的時候,可不可以發起觀察「是否善為執持所緣」的分別心呢?還記得宗大師的回答是什麼嗎?四個字:「定須觀察。」就是一定要觀察,而且引了《修次中篇》作為依據。今天我們就繼續往下學,請大家翻開《廣論》363頁倒數第2行,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
此非棄捨三摩地已如是觀察,是住定中觀其是否如前而住根本所緣,若未住者,當觀隨逐沈掉何轉。非纔住定時太短促亦非太久,是於中間時時觀照。若於前心勢力未盡修此觀察,生心力已力能久住,亦能速疾了知沈掉,有此所為。
這一段是在講:當我們觀察內心有沒有善為執持所緣的時候,是不是捨棄了三摩地而觀察呢?宗大師說:這不是指捨棄三摩地而作這樣的觀察,而是在安住於定這樣的狀態中,觀察是否像之前一樣還是安住在根本的所緣?如果沒有安住在所緣上,那麼是趨於沉掉當中的哪一者呢?
並且在安住等持之後,不是太過短促,也不是拖了太久,在這個之間就要時時地觀照。不是太快地觀察,也不是經過太久之後才觀察,在先前內心的力量與威勢──注意──尚未消盡時這麼觀察。這顆心的威勢生起之後,能夠長久地維繫,維持有力的狀態,以及迅速地了知:有沒有沉沒啊?有沒有掉舉啊?具有著這樣的目的,所以才這麼修的。
那麼對於我們初學者在緣所緣境的時候,比如說緣著佛像的時候,就要以正念讓自己知道──什麼是正念啊?就是:「欸,我還在觀想佛像,我在想著佛像。」與此同時,還要不斷提醒自己:「我有沒有在觀想佛像?我有沒有在想佛像?」這點是很重要的,這個反觀和反問是很重要的!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就會發生什麼呢?發生過了很久之後,才知道自己的心已經隨著散亂到處游走,走神良久,忽然驚覺:「啊,我在幹什麼!」有人甚至忘了自己在座上觀修,可能都跑到大街上去了,他的心。
所以只有在修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醒自己,然後才會在心隨著散亂而走的時候立刻發現。就像我們特別不想忘記某一件事,就要不斷地去想它,比如說我們答應了某一個人一定要做某件事,我們就會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特別害怕忘了。那麼在修定的時候,我們也要不斷地提醒自己:「有沒有在緣善所緣啊?」「我有沒有在想佛像啊?」如果認為觀修禪定的時候不斷提醒自己就是散亂,甚至有人認為就是相執──其實如果照他說的,是沒有辦法生起強而有力的正知、正念──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定須觀察!」
要以正知觀察內心的這個狀態,那是不是指放掉了正在修的三摩地之後才去觀察呢?不是的!不!並不是指放掉正在修的三摩地之後才去觀察,而是當心安住於所緣境的時候,我這個心安住於所緣境的時候,要抽一部分心力,從旁邊去看內心當下的一種狀態。好像一下子分成了兩個,一個負責安住善所緣,一個負責偵察的──「欸,你有沒有在做事情?你有沒有在工作?有沒有在緣善所緣?」那個要在旁邊看著。
這種看著的感覺,可能有點像用餘光看著,但是這個餘光也是滿犀利的!因為一旦發現心沒有安住在所緣境上的時候,就要接著去再往深了觀察:「欸,我到底是被沉沒、還是被掉舉所擾亂了呢?」並且在適當的時候,用適當的方法加以對治。
什麼時候觀察呢?什麼時候觀察呢?既不是在內心安住於所緣境之後立刻觀察,也不是在安住許久、拖了很久之後才作觀察,而是適時地檢視內心的狀態;要是觀察的次數過於頻繁,反而對於內心的安住造成一個可能不利的影響。如果在正念還沒有消失之前,依照前面的方式來觀察內心,它的作用是很強的!比如說可以讓心力提升,而且可以讓安住的時間拉長,還有一點就是,能夠馬上覺察內心是否被沉沒或掉舉所影響。所以強調了這個觀察力的重要性!
你不能太頻繁,也不能剛緣所緣然後立刻就開始觀察,也不能拖很久之後不觀察。什麼時候是這個觀察力現起的時候呢?就是當你內心的威勢還在的時候,要起觀察。這個也要在我們上座專修的時候,自己去訓練,然後獲得這種經驗。
好!我們再往下看,看文。
如是時時略憶前緣而修者,亦為有力、相續運轉正念之因所須,故為修念之法。
同樣地,時時稍微憶念先前的所緣而修習,也是為正念強而有力與持續運轉之因所必須的,所以是修習正念的方法。有聽清嗎?那接下來:
如《聲聞地》云:「云何心一境性?謂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其中是於何等數數隨念?謂於正法聽聞、受持,從師獲得教授、教誡,以此增上,令其定地諸相現前,於此所緣以流注念隨轉投注。」
這一大段是說:哪一本論?《聲聞地》中,《瑜伽師地論》對吧?其中的《聲聞地》說:其中,什麼是一心專注?就是指透過先前的聞思,反覆地回憶,是一個回憶,然後緣著同等的所緣,持續、無罪而具足歡喜的內心續流,這也稱為「三摩地」,也稱為「善心一境性」。「善心一境性」就是專一的善心。是不是很美?其中,是對什麼反覆回憶呢?是指對於所聽聞、受持的正法,以及從師長那兒我們所獲得的教授還有教誡,由此而現起等引地的相狀,以持續的正念趣入、投注於那個所緣。接下來:
《辨中邊論疏》亦云:「言『念不忘所緣』者,謂『以意言住心教授』之斷語。」
《辨中邊論疏》中也這樣說:「所謂的『正念是指不遺忘所緣』,是描述『內心詮說令心安住的教授』的斷語──斷定之語。」這個「斷語」,格西拉解釋為立宗、確定的語句,也就是最終斷定的解釋或者結論。我們再往下看:
故依念者,為於所緣滅除散亂忘念,由是滅彼不忘所緣者,謂以意言所緣,即是數數作意所緣。譬如恐忘一所知義,數數憶念即難失忘。故若時時憶念所緣,是生有力正念所須;心於所緣緊持不散而作偵察,是生有力能覺沈掉正知方便。是故應知,若謂此等皆是分別而遮止者,極難生起有力正念正知。
還是在講這個,說:因此依止正念──現在這一大段都在講這個──是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遮止從所緣散亂的遺忘。再說一遍,是為了遮止從所緣散亂的遺忘,所以能遮止遺忘的不忘所緣,就是內心所詮說的這個所緣了,也是反覆作意所緣。例如擔心遺忘某些我們已經知道的義理的時候,如果在心中反覆地回憶,會不會也就難以忘記啊?就是一樣的啊!
因此時時憶念所緣,這是生起有力正念所必須具備的;而內心不從所緣散到其他的地方,牢牢地攝持而進行偵察,這就是使了知沉掉的正知變得有力的方法。所以我們應該知道,如果認為這也是分別心,然後要把它去掉,那麼你就很難生起有力的正念、正知了!這跟上面說的都是一樣的,對吧?有沒有聽清楚?
在修習三摩地的時候,除了適時地以正知觀察來調整內心之外,還必須要提醒自己保持正念,就是一遍一遍地提醒,對吧?這也是加強正念,使其能夠成為一個正念的續流,我們要準備的一個條件,必備的,所以在《聲聞地》中強調了這個「修正念法」。好多論都在說這個問題,在講正知、正念對吧?
關於反覆憶念所緣,克主傑大師的《止觀難點筆記》中有說:「如此安住的時候」,安住在所緣的時候,「反覆地憶念粗分的根本所緣」,就是不要忘了,「如果太快的話會產生掉舉」,還是說那個觀察的意思,「太緩的話就會產生沉沒,所以要適中。以修持所緣依處來說,在先前有力相續的決定識的狀態之中,再次地令心定解粗分的顏色、形狀這些正念」;那如果我們觀無我,就是「修補特伽羅無我的時候,要在先前有力定解無自性成立的這個決定識的狀態中,再次地刻意令心顯現自性成立,然後再憶念自性成立不存在的這個正念。」就是再憶念破它的一個正念。
今天這一講我們講得有點多,希望大家能夠課下的時候多複習一下。雖然有點多──舉的經典也多、祖師的語錄也多,但是都在教我們一件事,就是:正知、正念是怎麼配合的?什麼狀態下怎麼用心?都是金子般的經驗啊!所以能夠聽到這樣的傳承教授,你們很開心吧?一定要好好珍惜、依教奉行!
今天就上到這裡。
謝謝大家!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363 | 13 | 住否 | 是否如前而住 | 據藏文改譯。 |
364 | 1 | 未盡勢力 | 勢力未盡 | 據藏文改譯。 |
364 | 1 | 能生心力相續久住 | 生心力已力能久住 | 據藏文補譯。 |
364 | 1 | 了知沈掉 | 了知沈掉,有此所為 | 據藏文補譯。 |
364 | 2 | 然能時時憶念所緣而修者,心須有力相續運轉正念之因,故應修念 | 如是時時略憶前緣而修者,亦為有力、相續運轉正念之因所須,故為修念之法 | 據藏文改譯。 |
364 | 4 | 何等名為數數隨念 | 其中是於何等數數隨念 | 據藏文改譯。 |
364 | 5 | 於此所緣正念流注隨轉安住 | 於此所緣以流注念隨轉投注 | 據藏文改譯。 |
364 | 5 | 《辨中邊論釋》 | 《辨中邊論疏》 | 據藏文改譯。 |
364 | 5 | 云 | 亦云 | 據藏文補譯。 |
364 | 5 | 言『念能不忘境』者,謂『能不忘住心教授意言』之增語 | 言『念不忘所緣』者,謂『以意言住心教授』之斷語 | 據藏文改譯。 |
364 | 6 | 故修正念為於所緣滅除忘念,能滅之明記所緣者,謂所緣意言 | 故依念者,為於所緣滅除散亂忘念,由是滅彼不忘所緣者,謂以意言所緣 | 據藏文改譯。 |
364 | 7 | 所知少義 | 一所知義 | 據藏文改譯。 |
364 | 8 | 於所緣境攝心不散而正觀察 | 心於所緣緊持不散而作偵察 | 據藏文改譯。 |
364 | 8 | 若謂 | 是故應知,若謂 | 據藏文改譯。 |
364 | 9 | 應知難生 | 極難生起 | 據藏文改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