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週你們過得還好吧?請大家翻開《廣論》361頁倒數第3行,我們要繼續學了。準備好了吧?請看書,原文。
又說依念生定及說記念如索,直令其心相續繫於所緣。故能引定主要修法,即是修念之法。
說提到依靠正念修成定,以及提到正念就像什麼?像一個繩索一樣,能直接把心持續地繫在這個所緣上。因此,引生定的最主要的修法到底是什麼?就是維繫正念的方法。再說一遍!引生定的最主要的修法是什麼?就是維繫正念的方法。
好!我們接著要往下看!
正念亦具定解為相之執取相,故修定時若無堅牢決定之執取相,唯憨然而住,心縱得澄淨明分,然其明分不發決定之力,有力之念定不得生,由是亦未能破微細之沈,故三摩地唯有過失。
解釋一下這一段:正念也是具有定解行相的執取相,換句話說,正念具有執取的行相。正念的執取行相是什麼樣的行相呢?就是具有定解行相,也就是對於已經定解的內涵,令正念執取不忘。所以當我們修定的時候,如果沒有堅牢決定的執取相,什麼呀?「憨然而住」,這個憨然有點呆呆地、有點發愣的這個安住,它丟失了所緣。這個時候能不能有澄淨分呢?雖然會有內心澄淨的明分,但是這樣的明分不會發出決定的力量,就是沒有力量,如果沒有力量就無法生起有力的正念。如果無法生起有力的正念會怎樣呢?就無法去除微細的沉沒。如果無法去除微細的沉沒,就只會成為有過失的三摩地,無法修成寂止。
這裡邊出現了一個「唯有過失」的「唯」,這個「唯」字不是指三摩地只有過失,沒有功德,而是說這樣修的話,一定會成為有過失的三摩地,修不成寂止。
所以澄淨和明顯,注意!澄淨和明顯是不同的,澄淨是把境看得很清楚;明顯不只是澄淨,還要反應很敏捷,就是他這個心處在一種很有精神、好像精神抖擻那樣一個狀態。注意喔!如果沒有明顯分的話,就無法破除細微的沉沒。比如說我們在修禪定的時候,雖然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個所緣境,安住分也很堅定,甚至非常地堅定,一直都沒有散亂,都是住在這個所緣境上。可是內心對比於那種精神抖擻的狀態,是有一點像懶散,提不起那種精神抖擻的狀態的感覺。注意喔!這是比最佳的狀態的時候,這就是微細的沉沒了。
這個微細的沉沒很難覺察,如果長時間這樣修行的話,不但修不成禪定,反而修成了微細的這種沉沒。如果這樣下去的話,就非常容易忘念,修久了之後,就算你原來是一個很敏捷的、很活潑的人,也會變得非常遲鈍,不具有智慧了。這個微細沉沒的覺察很重要,對它教理依據的判斷也很重要!所以在相關的論著中也都有提到「依著正念修三摩地」,或者說「正念就像繩索一樣,能將我們的心繫於所緣境上」,我們可以知道修學正念是修學三摩地的關鍵。
正念能夠牢記對境,在修習三摩地的時候,如果我們無法有力地執持對境,注意!就出現剛才說的,就算是呈現出非常清晰的影像,但是內心有沒有力道呀?提不起力道。這樣的話就無法產生有力的正念。如果沒法產生有力的正念,就是你的心抓取力沒有那麼靈活和精神抖擻的話,在這樣的狀態下,消滅不了細分的沉沒。如果這樣的狀態,是一個修行人修行三摩地長此以往的狀態的話,那會有一種惡果,就是花再長的時間修習三摩地,三摩地還是有過失,而且會越來越遲鈍;修得很長時間,花時間越長它越遲鈍,這是一種錯誤的修法。
好!我們再往下看,看原文。
又不住餘像等所緣依處,唯修無分別心者,亦須憶念教授,謂「令心任於何境全不分別而住」,次則於心不流散者,不令散逸。不散逸者,義同正念不忘所緣,故仍未出修念之規。如彼修者,亦須依止發決定力之念。
這一段是說:如果我們的內心沒有安住於本尊的身像等等其他的所緣依處,只是維繫內心不作分別,也必須憶念教授、記得教授。憶念什麼教授呢?就是「無論對於任何境界,內心都不做任何分別而安住」的教授。憶念這樣的教授之後,對於內心不流散的這樣的狀態,不可以散逸,也就是讓內心要處於不散逸的狀態,這個是與不忘失所緣的正念是同義的。正念就是讓自己的心安住於該安住的所緣上,而不散逸也是讓自己的心安住在所緣上,不能流散到其他地方,所以不散逸與不忘失所緣的正念是同義的。這樣的修法,其實也沒有超出維繫正念的方法,因此如此修持的人,也必須依止能發出決定力的正念,必須要生起有力的正念。
這一段,對於正念再再地提到一個狀況,就是你如果沒有緣到佛像,或前面所說的那些淨行所緣、淨惑所緣,你緣什麼了?就是只是想要修學沒有分別心的這個所緣,也是依著前面說的方式,也是那樣修的。怎麼修呢?就是讓自己的心緣著善所緣,不可以轉移焦點,不要想與所緣境無關的內涵。比如說如果不緣著佛身而讓自己什麼都不想的話,就是讓自己的心不要動念,這種修法乍聽之下是不是好像沒有任何所緣,好像空落落的、空空的,但過程中,修持的人也必須要提醒自己:「我什麼都別想,並且儘量地保持專注、不流散的一個狀況,不要散亂。」
然而「我什麼都別想」,是不是當下心的所緣呢?實際上「努力地讓我的心不要散亂」與「不忘所緣的正念」二者,除了描述的方式之外,其實沒有差別。所以總結:還是在修正念,對不對?而且要透過不斷地練習,修持有力的正念。注意喔!是有力的正念。
看完這一段,大家可以想一想:你要選擇什麼所緣?我自己是會選擇緣佛像,因為可以同時集聚很多資糧,在修定的時候,對於佛身執持內心,就可以隨念佛陀,能引生無邊的福德。我覺得需要很多福報、需要很多資糧成辦三主要道,前面講過,如果佛身的形相清晰而且堅固的話,可以作為禮拜、供養、發願等等集資淨懺的福田,所以是非常殊勝的!
今天所講的部分,再再強調了「有力的正念」,就是我們的心在修持緣著善所緣境的時候,它是處在一種精神抖擻的、非常精進的狀態,它不是說所緣境沒失去,好像也很清晰。但是明顯分不足,就是你的力道不夠,力道不夠會導致沒法降伏微細的昏沉,所以這個事情是非常嚴重的!
那麼這種怎麼辦呢?就是要我們在修的時候,自己要依據教典去獲得經驗。因為那種微細的沉現行的時候,我們看起來是滿好的,因為沒有失去正念啊,也在安住啊,也好像很清晰呀!但是怎麼能知道它沒有力量呢?就是它對比精神抖擻的狀態是沒有力量的,那樣的話,就是微細沉產生的時候了。所以這個就不能依據自己過去沒修時候的經驗,要依據教典來判這個狀態。如果觀察到了之後,就一定要再把心力提起來,提起心力,它是一個勇猛精進的、精神抖擻的狀況。我覺得是很美的一個內心的狀態。
所以這個教典字字珠璣啊!每走一步都要依靠這個清淨的教典,看怎麼說的、我要怎麼做,不可以馬虎大意,或者說:「我覺得挺好!那就延續。」覺得挺好是不行的,要看看善知識們、看看傳承是怎麼講的,有經驗的人他的成功的經驗是什麼,就是一定要有力的正念!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了。
謝謝大家!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361 | 11 | 正於所緣相續繫心 | 直令其心相續繫於所緣 | 據藏文改譯。 |
361 | 12 | 故修念之法,即修能引三摩地之主因 | 故能引定主要修法,即是修念之法 | 據藏文改譯。 |
361 | 12 | 念之行相為定知相 | 正念亦具定解為相之執取相 | 據藏文改譯。 |
361 | 12 | 故修定者若無定知之相 | 故修定時若無堅牢決定之執取相 | 據藏文改譯。 |
361 | 13 | 心縱澄淨,然無明顯定知 | 心縱得澄淨明分,然其明分不發決定之力 | 據藏文改譯。 |
361 | 13 | 亦未 | 由是亦未 | 據藏文補譯。 |
362 | 1 | 又全不住像等所緣 | 又不住餘像等所緣依處 | 據藏文補譯。 |
362 | 1 | 亦須憶念住心教授,令心於境全不分別,次則令心不流不散。令不流散 | 亦須憶念教授,謂「令心任於何境全不分別而住」,次則於心不流散者,不令散逸。不散逸者 | 據藏文改譯。 |
362 | 2 | 明記 | 不忘 | 據藏文改譯。 |
362 | 3 | 修習具足定知有力之念 | 依止發決定力之念 | 據藏文改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