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0023 靜慮壓伏煩惱,智慧摧滅隨眠-課程問答

多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3-20 01:19:01
为什么增上行出定后遇到这样的一个小境界起嗔心就堕落了?这个堕落和修定有关系吗?那我们平时时常也会有嗔心,也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吗?感恩!

解答法師:釋如法
嗔心本身力量就很大,尤其在死前起強烈的嗔心,更會直接影響到來世。
凃〇〇 2021-03-20 01:18:30
老師,弟子有些疑惑,這裡提到的12年是指印度的計算方式嗎?老師在廣海明月中302講有提到我們半年等於印度的一年。

解答法師:釋如法
在經文中沒有非常明確的指出這裡的年是以何種方式計算。
W** J*** 2021-03-20 01:16:53
老师,请问外道生起嗔心后还有什么加行吗?为什么死后会堕恶趣? 感恩您!

解答法師:釋如法
與死前造下猛業有關。
J** C*** 2021-03-20 01:16:49
为什么没有断除恶趣的因,加上嗔心就去了恶趣?因为嗔心滋润了之前的恶趣的因?可是现在的嗔心是针对这只老鼠的?

解答法師:釋性華
沒有斷除惡趣的因,死前又生起強猛的瞋心,重近的惡業就容易引生惡趣。
L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3-20 01:16:16
“若观法无我”,为何说法无我,不说人无我呢?

解答法師:釋性華
「若觀法無我」的「法無我」不是指與補特伽羅無我相對的法無我,此句的意思是:如果對諸法觀察無我,諸法包含了補特伽羅以及其他的法。
陳〇〇 2021-03-20 01:15:38
外道修定的時候,在定中都在做什麼? 觀什麼?

解答法師:釋性華
外道修定可以觀察上下界粗靜的差別或其他所緣。
H**** T* 2021-03-20 01:15:36
聽說修了定了之後,起瞋心反而容易更強烈?

解答法師:釋性華
是。
林〇〇 2021-03-20 01:15:32
因為我執修大了,所以瞋恨就更大了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我執越強就有可能引生越強的瞋心。
陳〇〇 2021-03-20 01:15:03
請問 隨眠煩惱 屬於心識的心所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一般而言,隨眠是指不現行。煩惱的隨眠有時指煩惱的種子,有時指不現行的煩惱。因此,廣義而言,隨眠種子與隨眠不是同義。
吳〇〇 2021-03-20 01:14:34
為什麼生瞋心會有那麼大的果報?

解答法師:釋性華
強猛的瞋心會感得猛利的苦果。
L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3-20 01:14:27
老师讲的这个增上行外道的公案,为什么他对老鼠生起強烈的瞋心,不但當下立刻退失禪定,死後還墮入惡趣,果报是那么的严重呢?和他修成了定是有关系吗?是得定之后内心很寂静,所以发嗔心也会比一般的状态要剧烈很多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岂不是在得定之前持戒的功夫是要训练得非常娴熟才行啊?不然得定之后起烦恼后果真的是太可怕了~

解答法師:釋如法
一是死前猛業所以業重,二則因未真實降伏煩惱,有了定力,但我執更強,而引生更強的煩惱。
m***** C*** 2021-03-20 01:14:26
禪定不是不動業嗎?還是墮落了呀?

解答法師:釋性華
禪定不是不動業,不動業是指透過修定所造的引生色無色界的業。
J** C*** 2021-03-20 01:14:01
为什么胜行外道死后会堕地狱啊?就是对老鼠发了嗔心啊?

解答法師:釋性華
有些論典記載勝行外道死前生起強猛的瞋心,因為重近惡業的緣故而墮落惡趣。
J**** B** 2021-03-20 01:13:54
為什麼增上行的定那麼不穩固?

解答法師:釋性華
一般而言,在欲界修定,如果只修定的話,很容易因為遇到引發煩惱的外緣,生起強猛的貪瞋而退失所修的定。因此,在定的基礎上,一定要更進一步修證得空性的觀。
卓〇〇 2021-03-20 01:13:07
此處涅槃是小乘涅槃?

解答法師:釋性華
大小乘的涅槃都包含在內。
Y**** H**** 2021-03-20 01:12:59
請問法師,煩惱的「隨眠」與「種子」是同樣的意思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一般而言,隨眠是指不現行。煩惱的隨眠有時指煩惱的種子,有時指不現行的煩惱。因此,廣義而言,隨眠種子與隨眠不是同義。
沈〇〇 2021-03-20 01:12:52
請問修定是暫時壓服引發煩惱的境?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是暫時壓伏其現行、顯現。
D**** 2021-03-20 01:12:27
禮敬親愛的老師,祈願生生世是追隨您學佛;在此可以提問嗎?22講1:31前:「如是成就無分別住等持,心於所緣不餘散者,義為令心於善所緣,成就堪能任欲遣使。此復繫心於一所緣即能安住,欲令起時,亦於無邊善所緣境如欲而轉,如濬溝渠引諸流水。」中的「欲令起時」是指仍在定中?還是出定?敦請老師指導,常轉法輪..: )

解答法師:釋性華
「欲令起時」是指想要緣其他更多善所緣,包含入定及出定,只要從原本安住的那一個所緣更換到其他善所緣,就是此處所說的「欲令起時」。
J**** B** 2021-03-20 01:12:04
隨眠是一個分類煩惱的形容詞?

解答法師:釋如法
在此,我們解作未現行的煩惱,可以理解為一種煩惱的分類。但也有的部派認為隨眠與煩惱相同,也有的認為隨眠是煩惱障與所知障的種子。但在這,我們先以未現行的煩惱來理解。
n******** 2021-03-20 01:10:48
隨眠算是一種物質還是一種習慣?

解答法師:釋如法
不是物質。如果解為不現行的煩惱,那就屬於心所。但也有一些部派認為是心不相應法。
吳〇〇 2021-03-20 01:10:18
勝行是外道的名?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是外道的名字。
卓〇〇 2021-03-20 01:10:14
勝行是人名?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是人名,外道名,又譯作增上行。
林〇〇 2021-03-20 01:10:14
是不是就是因為只是暫不生起,但之後還是會生起,所以越修越不想出定呢?

解答法師:釋如法
不想出定的原因,主要來自於定中所感到的安樂,甚至誤認已經解脫了。如果沒有想要出離、證達空性的欲樂,沒有想要利益眾生的增上意樂,便會味著其中。
H**** 2021-03-20 01:10:08
煩惱的現行和隨眠,是對應煩惱障和所知障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煩的現行與隨眠,不是對應煩惱障與所知障。而是對應於有顯現出來的煩惱,與沒有顯現出來的煩惱。就如同說,一個人生氣時,這是顯現出來的嗔心,是現行煩惱。平時心平氣和時,沒有生氣,但不意味著已經斷了嗔煩惱。這時還是有嗔煩惱,只是沒現行,處在隨眠位。
李〇〇 2021-03-20 01:10:03
為何稱為"隨"?為何要用"眠"字??

解答法師:釋如法
隨眠在不同的部派,不同語境中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有些部派將隨眠與煩惱視為同義,基於此,如《俱舍頌疏》解為:「貪等煩惱,名曰隨眠,隨逐有情增昏滯故名隨眠。」」唯識認為隨眠是煩惱所知障的種子,基於此,《瑜伽師地論》解為:「又煩惱品麤重種子之所隨逐,說名隨眠。是隨縛義、是微細義。」
i*** w*** 2021-03-20 01:10:01
修止 讓煩惱暫時不現起,感到快樂,是輕安狀態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修止獲得的殊勝輕安是指身心能隨心所欲地趣入善法,在這種狀態中,煩惱相對不易現行。
張〇〇 2021-03-20 01:09:04
如何焦燒隨眠令瞋心不發?

解答法師:釋如法
唯有現證空性才能真正地損害煩惱的種子,令其不發。
Y***** K** 2021-03-20 01:08:38
隨眠的字面感覺好像跟眠有什麼關係,但一直不知道為什麼叫隨眠。

解答法師:釋如法
古代祖師對於眠字有數解:《俱舍論光記》說:「行相微細名眠,如人睡眠,行相難了」,《唯識論》說:「隨逐有情,眠伏藏識,或隨增過,故名隨眠」。
H************ 2021-03-20 01:08:21
请问法师,随眠种子 与 随眠 可以视为同义吗?若否,请问差异在哪呢?谢谢法师

解答法師:釋性華
一般而言,隨眠是指不現行。煩惱的隨眠有時指煩惱的種子,有時指不現行的煩惱。因此,廣義而言,隨眠種子與隨眠不是同義。
多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3-20 01:07:23
『随眠』是特指不现行的烦恼习气吗?如果是善种子习气也称为『随眠』吗?感恩!

解答法師:釋如法
隨眠在不同的部派,不同語境中有許多不同的解釋。在此特指沒有現行的煩惱。
R****** T*** 2021-03-20 01:05:44
何謂蓋障?

解答法師:釋如法
蓋障包涵煩惱障與所知障,由於能障解脫或成佛,因而名為障。
H************ 2021-03-20 01:05:44
老师的比喻是指 木头烧了之后的样子吗?

解答法師:釋如法
老師的比喻是指,就像炭火表面上是灰,看不出火,但裡頭還是有火;同樣的,以止伏煩惱,表面上沒有煩惱現行,實則仍有煩惱。
H**** 2021-03-20 01:04:52
靜慮降伏的煩惱,是指見煩惱嗎?相對般若善摧的隨眠,是指思煩惱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靜慮所降伏的煩惱,是指現行貪嗔等煩惱,但無法降伏其隨眠種子。至於我見等見煩惱,乃至現行都無法降伏。而般若所善摧的煩惱,則遍指見思煩惱的隨眠乃至種子。
H**** 2021-03-20 00:54:23
請問法師,奢摩他是色界的定,那麼沒有受八關齋戒的在家居士有可能達到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外道也可以生起色界無色界的定,居士不需要受八關齋戒也能生起。
林〇〇 2021-03-20 00:06:53
三摩地有無量無邊,無分別住等持是其中的一種嗎?跟緣空性毗婆舍那的關係是什麽呢?

解答法師:釋性華
無分別有許多不同的內涵,此處的無分別住是指不會散到其他所緣,因此,奢摩他一定是無分別住等持。等持與三摩地同義,都是定心所,而緣空性的毗缽舍那是慧心所,兩種心所是相違的,雖然相違,但一定要有無分別住的等持,才能更進一步生起緣著空性的勝觀。
總共 35 則課程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