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2000年版)27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二〇〇〇年版

第二十七卷

好,現在我們先看一下,上次接下去,我們現在講這個「戒體門」當中,「戒體相狀」、「所發業體」這裡邊的「顯立正義」的「圓教宗」一支。那個圓教宗一支,請翻到五十六頁,上面已經講過,講第十行。

《芝苑》云:「《天台疏》云:不起而已,起則性無作假色。

《天台疏》,就是天台,這個天台是天台一宗智者大師,他就解釋這個。這個講就是講那個戒體,說這個「不起」,要嘛不起;如果這個起,這是什麼?它這個本質是無作的假色,這無作假色就是戒體。那麼下面說:

南山云:熏本藏識,成善種子,此為戒體。

這個下面是南山祖師的判,說:當前面作法,比如說我們登壇等等,作了法以後,受了這個戒以後,這個所有的作法,就是作戒跟無作戒。從請師、請聖所有這些,乃至於這個戒和尚、三師七證的這些,這個是大戒;那麼普通如果是一般受五戒的話,那自己就是皈依的這個和尚。所有這些,就前面從懺悔開始,然後從皈依開始,這些作法。等到你作完了以後,這個唯識來講,會熏我們的這個「藏識」。

做任何一件事情,做完了以後,根據唯識的說法,在我們的八識田中會種下一個種子,它稱為「熏」自己這個藏識,這個種子就會以後起作用。那麼現在種下去的種子是一個善種子,這個善種子就是由皈依三寶,如法願意去受戒,如果五戒,那麼這個五戒的戒體,八戒是八戒的戒體,沙彌是沙彌的戒體。最早比丘也是這樣,不過現在比丘不是,如果比丘的戒體是從四羯磨得,可是內容都是要正式地依法去作,這個是叫戒體。那下面再解釋:

天台性之一字即能起因,無作假色即所發體。

那麼下面這解釋,第一個講的天台。天台說:不起則已,一起來,這個「性」,這個本質「無作假色」。這個「性」是個能起的因,所起的法就是無作假色,這是所發的業體。這眼前我們不一定太清楚,那我們不必細講,各位同學好好地去體會。最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依照著去皈依,發這個業體的作用,漸漸我們自然會很清楚了解它的內涵。

南山藏識即所依處,善種子即能依體。能起所依是本有之性,所發能依即今受之體。若此出體,文據極明。

現在下面就是講,這個根據南山祖師說,南山的「藏識」就是我們說,因為他南山道宣律祖作那個三大部的時候,根據的論典是唯識,也就是說,我們一切的真正作用的根本那是識,這個識最重要的就是所謂藏識──第八識,那個藏識就是所依處。我們做任何東西,會熏習在這個地方,那個善種子就種在這裡,就是依在那裡,這個是所藏、所依的地方。那麼現在把什麼東西藏進去呢?「善種子即能依體」,藏到那個藏識裡是藏些什麼呢?藏了這個受戒的善種子,所以這地方叫作能依的體。清楚不清楚?

一個是能依、一個是所依。就像我現在這個人是能依,坐在椅子上面,這張椅子是不是我們的所依?好,那我現在把這書放在這書架裡頭,書是什麼?(弟子答:能依。)然後書架──所依。現在我們藏進去的善種子是什麼?(弟子答:能依。)然後藏識是什麼?(弟子答:所依。)現在清楚吧!就是這個。所以說南山的藏識是所依處,善種子是能依的體。

因此這樣一來的話,「能起所依是本有之性」,所以這個能起的,為什麼會起這個戒體呢?就是本起的。所以本來就是本質,這個八識的功能本身就是這個,所依就是這個藏識,就是本有之性,這個是每一個人無始以來就有的。以唯識來說,每一個人自己的八識的藏識是本有之性。然後「所發能依即今受之體」,所發的是什麼?業體,也就是能依的這個業體,那麼現在這裡的業體就是戒體,清楚嗎?所以「所發」或者叫「能依」,就是現在受的戒體。「若此出體,文據極明」。現在清楚不清楚?現在南山一宗根據圓教判它的戒體是什麼,就把這個戒體的真實的這個內涵告訴我們,是不是很明白?就這樣。

能所歷然,體性不濫。則受納無疑,修持有託。」

對!一個是「能」、一個是「所」,「歷然」是非常清楚,每一個的體性絕對不會含含糊糊。所以說「受納」,受的受些什麼、怎麼去納法,一點都沒有什麼疑惑,也就是說這個是千真萬確。不是我們剛才一開頭的時候,說要了解這個我們所受的法是什麼,這樣的話才能「興建有託」,興是發心,建是修行。現在發的心、受的戒有了,「依體起行」是不是千真萬確,就根據這個,所以叫「修持有託」,清楚嗎?那下面再看:

《芝苑》又云:「經論所說菩薩戒自分二體:一當體體,即是戒體,與今善種不殊。二所依體,心性是也。然則心性但是戒體所依,實非戒體。」

那這樣就很清楚了。《芝苑》又解釋:經論上面說菩薩戒真正細說有兩個體,一個叫「當體體」,就是說我們受的菩薩戒。為什麼這地方說菩薩戒呢?《天台疏》是疏菩薩戒的,可是不管什麼戒的戒體,菩薩戒也好、比丘戒也好、五戒也好,戒體是一個。所以這菩薩戒分兩個,一個叫當體體,那就是現在我們的戒體,就是受的善種就是這個。那所依的體呢?剛才前面說就是心性,就是八識或者。所以說這個心性是戒體所依,實際上不是戒體,但是它本身的確是一個體,所以叫當體體,有兩個。這個文字即使我們不太清楚,也沒什麼關係,可是我們大概了解,這樣就可以。現在下面看:

  • 約隨行以明持犯
    • 一明謹奉
      • 一躡前受體
      • 二正敘隨行
    • 二明慢犯
      • 一反上三用
      • 二反上戒熏

《業疏》續云:「由有本種熏心。 故力有常。能牽後習。起功用故,於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展轉能靜妄源。 若不勤察,微縱妄心。還熏本妄,更增深重。」

這是律祖在這個《業疏》上面來警策我們的話,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文,這個文清楚了,下面《濟緣》的解釋就比較容易了。說由於有「本種」,那個本種現在這地方指的是什麼?所受的戒體。由於前面登壇作法而熏的,內心當中薰一個無作之體,這個無作之體就是戒體。這個無作之體所以熏起來的話,因為這個作戒在熏那個心。

所以既然經過了這個作戒熏那個心生起個善種子,那個種子就有力量繼續地成長,所以說「故力有常」,它就有這個力量,它會繼續不斷的。這個力量「能牽後習」,後面你的行為就會跟著它來。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我們內心當中真的產生很深刻的影響的話,它都會有這種作用,所以唯識上面都稱它為種子。現在這個種子不但是善而且是戒,這個叫作戒體。那麼現在這個戒體它起後習,這個就產生了功用。

那麼功用到底什麼功用呢?「於諸過境」,就是這個過失,違背這個戒律的,造了這個以後會墮落的,乃至於不能超脫輪迴的這個過失,境界上面我就「能憶」,喔!想到:我是個受戒的人,我是皈依三寶的弟子,或者我受了五戒、八戒,乃至沙彌、大僧,乃至於菩薩戒。所以平常你必須經常地緣,這個「憶」是念念地憶著:「喔!我是個受戒的。」你有這樣力量,那麼對境界的時候就「能持、能防」。就是眼前你就持守著,好好地持守著,我是一個修行的、持戒的比丘,對這個有錯誤的境界來的時候,你都能夠防得住了。

所以說「隨心動用還熏本識」,這個不管,因為這個心哪,這個心識有一個善種子說已依了,然後對境的時候是這個善種子在作用,所以自然而然不管心用在哪裡,它自然這個力量就跟起來了。所以自然而然這個力量還熏本識,這本識就是我們本來在藏識當中種下去的這個,所謂前面講的「本體體」,就這個戒體。「如是展轉,能靜妄源」,這一對境,欸!我就覺得我是受戒的。所以因為這樣一來,使得這個戒體的力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它那觀照的力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大,所以你能夠「靜」,這個淨除這個過失的能力越大,「展轉」,漸漸、漸漸地,那個虛妄的根源慢慢、慢慢地徹底地解決,功效是這樣。

反過來呢?「若不勤察」,就是做這件事情要幹什麼?喔,要很努力啊!要精進啊!所以並不是說我們受了戒,啊,受完了戒,那好了,邋邋遢遢,沒什麼事情,嘻嘻哈哈!所以為什麼經論上面一直告訴我們,戲論是最嚴重的一件事情,放逸是絕不可以。那是修行的時候,內心當中就有一個警策的力量。所以不管是佛的經、論、律,只要他講的是正確、無垢的,他一定是同樣。他講的方式可能不太一樣,表達的方式可能不太一樣,可是內容一定是這個,這個我們要清楚的。

所以假定你「不勤」,這個勤就是精進,好好地去、不斷地去對境思惟觀察。你稍微放縱一點那妄心,就是以前的老習氣的話,那這個「還熏本妄」,因為這個心識當中所藏下去的,無始以來的虛妄的惑業種子,是不是一樣地無量無邊在這裡?它又這個東西現起來了,而不是你現在努力新剛剛種下去的戒體的功效。所以你如果去作,那是因為戒體的功效,隨著你所熏習的隨行;否則的話,你沒有照著你所受的戒去作就是犯。那麼犯的時候這地方是什麼?「還熏本妄」。結果呢?「更增深重」,比不受戒還要麻煩,主要的道理就這樣。現在這一段話清楚不清楚?這個清楚了,下面這個《濟緣》的解釋就比較容易,那我們把《濟緣》的解釋把它唸一下:

《濟緣》釋云:「二約隨行以明持犯中二,

這個就是受了體以後,那麼隨行。所以前面說「由有本種薰心」這個受體,「故力有常」就是這個本體所受的起的隨行。那現在講那個隨行當中,一個或者持、或者犯,持就是前面說「故力有常」那一段,犯就是「若不勤察」那一段。所以他下面:

初明謹奉二,初句躡前受體。

那我就這裡大概解釋一下:他是說明「初句躡前受體」的話,就是「由有本種熏心」這是第一句。

  • 正敘隨行
    • 一明力
    • 二明能
    • 三明用

故下正敘隨行三,

「故力有常,能牽後習」,這隨行。這個又分三部分:

初句明力。言有常者運運不息,生生常住故。次句明能。言後習者有其二別:一者習因徹至未來,二者習果即後三佛。今明起後且據因論。起下諸句明用。

這個「起功用故」,就是「起下」就是「起功用故,於諸過境」等等,這個是說它的功用。下面「起下諸句明用」,

能憶謂時中不忘,能持謂執守不失,能防謂塵緣不侵。由憶故持,由持故防,一心三用,無前無後。隨心動用語該始終。熏本識者此隨行中熏,通作無作。展轉有四:一對境差別,二起心前後,三來報相續,四入位階差。靜妄源者語通因果,準下修顯圓證三身,則究竟永盡故云靜也。

這個一段就是「故力有常」一直到「能靜妄源」,這裡就不去細細解釋它。最最重要的就是我們了解這個,我們該如何做,真正重要的記得這個,所以要能憶、能持、能防。不管我們在任何情況之下,「隨心動用」,都依所受的戒體來熏這個本識,這樣地輾轉地不斷地改善,這個就是隨行當中的「持」。

也就是說告訴我們反過來反顯「犯」呢?也就是說你持的時候一定要精進,如果你不精進的話,那麼會產生這個毛病。所以說,

若下次明慢犯二,

「若下」就是現在不是隨行當中持了,是隨行沒隨好,犯了!這個犯是幹什麼?「慢犯」。什麼叫慢犯呢?就是說我倒不是有意一定要說:「這個不好,我一定要犯。」不是,他就是馬馬虎虎,很怠慢的,「啊,你好也好,沒也好,因為我反正就是……。」平常我們的習慣,對很多事情就是一種很傲慢的態度,他講了半天,我理都不理,這是一種傲慢的態度,對吧?那現在對我們持的戒本身也是好像似有若無。所以《廣論》上面特別告訴我們,不敬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狀態。那不敬的反過來什麼?癡心怠慢。所以這個東西是我們平常的時候,內心當中就要很謹慎地奉持,護如明珠,就是這樣。

所以假定平常我們一切境上面都很認真,那自然不會犯;平常養成功的習慣癡心怠慢、馬馬虎虎,你對境的時候就很難提得起來,這是它非常重要的。所以他就「慢犯」,這個犯是由於癡心怠慢而來的。其實他所以這樣講,這個犯得最厲害、最嚴重。我們真正受了戒以後要刻意地產生非常強烈的貪心、瞋心去犯,一般情況機會是不大,慢犯是我們無人能避免,所以祖師針對著這一點來教誡我們。

上二句反上三用。

上二句是「若不勤察,微縱妄心」,就是這個意思。

微縱即瞥爾念。下二句反上戒熏。

前面是「如是展轉,能靜妄源」,現在這地方「還熏本妄,更增深重」。所以上面是戒來熏,現在這個不是戒來熏,是什麼?妄來熏。

問:熏有幾種?答:初受作戒熏,熏成無作。次則無作熏,熏起隨行。三則隨中作無作熏,還資本體。若論所熏,通熏心識。」

那就是輾轉相熏的道理,這個道理懂跟不懂沒什麼太大關係,我們只要了解就是對境的時候要警策自己,警策自己本身就是熏心的意思。也就是說,用唯識來講叫「熏」,平常我們自己對境的時候警策自己,這樣就可以。因為你警策,所以這個力量就強,因為強,對境的時候你能夠把握得住,是這樣的輾轉。要「慢」的話,慢慢、慢慢剛開始你多少有一點好像覺得不對勁,久而久之根本不在乎了。不在乎這是什麼?是妄熏。

所以我們平常常常有一句俗話:「初學三年,佛在眼前;再學三年,佛在天邊。」喔!剛開始的時候很起勁;然後慢慢地慢心來了以後,到後來佛在天邊;再學下去,佛不見了!這原因就是最嚴重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們那個慢心。這為什麼有很多人你覺得他是好人,平常的時候也是癡癡呆呆那副樣子,這個不太好。所以我們內心當中就是經常要維持著這種很強盛的策勵心,你不一定要表示得好像一天到晚這樣像用功人一樣,可是內心當中這種警戒的心,儘可能把它提起來,這是對我們滿重要的。我們下面再看一段:

《業疏》續云:「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攝律儀,用為法佛清淨心也。 以妄覆真,不令明淨。 故須修顯。名法身佛。」

繼續下去,下面就是告訴我們,我們怎麼樣受了這個戒體以後,怎麼樣的作用是產生什麼樣的功效,那功效就是最後成就的結果是法、報、化三身。今天這裡只講一段。所謂「行人」就是我們修行人,就是學佛的。在《在家備覽》上面它講的是指五戒或者八戒,實際上真正的內涵是完全通於大戒,而在《戒疏》上面真正講的那一段,最最主要的都是指這個比丘戒而言,這點我們要了解。所以這個部分是在家、出家是共通的。

所以「行人常」,這個常是恒常,不是常常,常常是有的時候這樣、有時候不這樣;現在這個是恆常無間的,那心心念念是這個,喔!這個。這樣的作法這個叫「攝律儀戒」。你做的一切的行為,你一定有個軌則,內心當中有個軌則可循,因為內心當中有軌則可循,你行為自然而然依你的這個內心,它這行為本身表露出來身口也就不太一樣,這我們清楚。假若你這麼很放蕩的時候,是一種方式;你很警策的時候,是一種方式。所以內心當中一種形式,這個身口自然而然跟著它來。

凡是守了戒的人,他有一套這樣跟戒相應的,我們稱之為律儀。如果這樣去做,那最後得到的什麼?叫「法佛清淨心」。內心當中的防範,所有這一切的障礙、雜染統統把它淨化乾淨了,統統沒有了。那留下來,如果拿這個唯識或者是有一派的說法,那這個根本的清,就完全洗乾淨了,洗出來原來的本來面目,這個原來的本來面目叫「法身佛」,我們簡單地來說就是這樣。

那為什麼不顯呢?因為「以妄覆真」,妄就是錯誤了,就是我們眼睛看不見,因為看不見、無明,所以被這個東西蓋住了。所以法身佛本身是明、淨,被那個妄覆了,那要怎麼辦呢?「故須修顯」。我們要修行,修行把那個東西拿掉,拿掉了以後顯出它本來的明淨之體。平常我們舉的比喻說像個明鏡一樣,它本來就這個本體是很清淨的,所以很光明,它有反照一切的力量,可是被這個髒東西蒙在面上面,它的功能顯不出來,那把它清洗。徹底地洗乾淨了以後,那個晶體就顯出來了,非常地清淨,能夠反照一切。所以佛的這個法身本性就是這樣的功能,所以叫「故須修顯」,修行那顯出來。那麼最後顯出來這個原來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叫作「法身佛」。

所以這地方故「舉因果以細勸」,現在了解了這一點,最後我們以行什麼行、感什麼果,一步一步地來勸我們,這個就是祖師的悲心。

  • 舉因果以細勸
    • 一總說
    • 二以三聚例明
    • 三問難釋疑(結攝)

《濟緣》釋云:「三舉因果以細勸三,初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攝眾生戒。

現在這個地方講的就是第一個「攝律儀戒」。

先知來意。眾生識體本自清淨,離諸塵染,由妄想故翻成煩惱。

現在我們「總說」,先了解。就是它那個科判要了解,它現在這一段,到底為什麼要加這一段?所以「先知來意」。告訴我們說:我們眾生本身的這個心識的本體,它本來就是清淨的。所以它本身並沒有雜染,但是為什麼會雜染?「由妄想故」,這個雜染我們稱它為煩惱。

又復本來自在,具足方便智慧威神德用,由妄想故翻成結業。

前面第一段。第二段再說,因為它本來不但清淨而且自在,所以我們現在自在是對什麼而言啊?不自在。自在跟不自在之間什麼差別呢?自在是我要怎麼辦就怎麼辦;不自在的話,對不起,你生了病了以後,說:哎喲!這兩天好不自在,那我要動也動不了,走路也走不來,頭昏眼花,諸如此類。所以這個自在、不自在這樣。所以這個佛性的本體功能,不但清淨光明,而且它是自在的。

那麼這個自在是什麼呢?「具足方便智慧威神德用」,這種功德本能,實際上就是報身佛的能力。現在為什麼不顯呢?「由妄想故翻成結業」,由於我們無明,然後所有的念頭都是錯的,造結生相續的種種業,困死在生死輪迴當中,這第二段。第三段是:

又復本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差別,由妄想故翻成生死。

這個佛性本來是平等平等,沒有你、我,也沒愛、憎,也沒有差別。現在由於我們妄想,所以就說有你、我;然後有了你、我的話,我嘛就愛,你呢就憎,彼此如此。結果愚在這個上面,生死輪迴當中。

這個總說前面的法、報、化三身,用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這個三個方法,來清洗、來恢復它的本性光明。

今欲反本,故立三誓。

現在要把它反過來,反到它原來本有的功能,所以去立三個誓願。

一者斷惡誓,受攝律儀戒,修離染行,趣無作解脫門,復本清淨,證法身佛,名為斷德。

這是第一段。我發一個願:斷一切惡;那個時候受的什麼?「受攝律儀戒」;修的行呢?「離染行」,雜染的不可以。那得到的結果,「趣無作解脫」,恢復它的本來清淨,那證得的就是法身佛,這個功德叫作「斷德」。

二者立修善誓,受攝善法戒,修方便行,趣空解脫門,復本自在,證報身佛,名為智德。

這第二。第二個說不但要斷惡,還要修一切善;這個戒就是「攝善法戒」;修的方便,種種方便。前面修的離染行,自己本身雜染去掉,現在修各式各樣的方便。所以大乘的不同的地方,要修各種方便,不是我一個人閉上眼睛坐在那裡,我只要不起心動念就可以了,所以絕對不可以!修方便行。「趣空解脫門」,復本來自在,那我要怎麼辦,就是能夠如理地發展它的這個種種的威神德用,幫助一切眾生,證得報身佛,這個叫作「智德」。

三者立度眾生誓,受攝眾生戒,修慈悲行,趣無相解脫門,復本平等,證應身佛,名為恩德。

第三個就是誓度眾生;那麼這個誓願要受的戒呢?「攝眾生戒」;修的行呢?「修慈悲行」;那「趣無相解脫門」;於是復本來平等;「應身佛」,那就是化身;這個叫作「恩德」。

然此三誓三戒三行三脫三佛三德,隨舉一誓,三誓具足。乃至三身三德一一皆爾。言有前後,理無各別。如是心受即發圓體,

這個都是一心,心裡面。所以當這件事情這樣的話,它涵攝其他的。這樣的受,發的圓教宗的體。

如是心持即成圓行。《華嚴》云:戒為無上菩提本。

這引證,引證《華嚴經》。《華嚴經》大乘經當中「最」──所謂王中之王。

《淨名》云:能如此者是名奉律。《涅槃》云:欲見佛性證大涅槃,當須持戒等。皆此意也。

現在這地方引經論上面,這個都是大乘的經告訴我們。

  • 以三聚例明
    • 一攝律儀戒
      • 一標因果
      • 二明所以
        • 一敘昔迷
        • 二顯今悟
    • 二攝善法戒
    • 三攝眾生戒

初釋律儀戒又二,初標因果。即之一字,點小為大,

那現在上面這一段話,總講。那麼總講以後,下面是現在這第一段就是「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攝律儀」這一段話。「攝律儀戒又二,初標因果」,「即攝律儀」這個是「即之一字,點小為大」,說就是我們現在受的比丘戒的攝律儀戒,這個是根本,法身清淨佛的根本,點小為大。

乃是圓宗融會之意。《智論》以《八十誦》即尸羅波羅蜜,《勝鬘》謂毗尼即大乘學,須得此意,可通彼文。

我們怎麼樣以大乘來圓融這個比丘戒,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他又引,前面除了這幾個經以外,特別再引其他的經論。第一個《智論》就是《大智度論》。《大智度論》講:《八十誦》,《八十誦》就是小乘的部派當中的一個《八十誦律》,說這個小乘的律就是大乘的尸波羅蜜是一樣的。他前面不是說「點小為大」嗎?《勝鬘》也是個大乘經,也是說毗尼就是大乘學。我們要了解這個意思,這個完全可以會通。

律儀禁惡,止業破惑徹至究竟。清淨心者即法身體。 以下次明所以二,初二句敘昔迷。不明淨者貪染所障,失本淨故。 次二句顯今悟。須修顯者稟戒破障即能顯之因,法身即所顯之果。」

那前面已經講過,各位同學自己把這一段話對著前面去看一下的話,我想這一段就大概就清楚了。

翻到《在家備覽.宗體篇》「戒體門」,就是這個「顯立正義」的「圓教宗」,五十七頁,現在我們接下去講。經過前面說明以後,我想大家都有一個比較概略性的一個概念,我想這一點是非常可喜!

有一件事情是絕端重要,這個時候如果你願意照著身體力行去做的話,而並不是覺得文字懂了,這個文字懂跟實際上去做有很大差距,那麼後面很多東西你就開始真的懂了,以後讀到這個東西自己概念就慢慢清楚。假定你這個地方不去做的話,是!你會文字弄得很懂,到後來漸漸地你文字會很懂,可是它的內涵你就不一定把握得住。到後來你會犯一個毛病──文字的理解,就以為了解它的真正的內涵;反過來說,它真實的內涵,你就不大容易。

除非將來你有一個另外一種系統,當然這個系統是很好的,對我們來說,本來在大師的教法當中,我不敢說,因為我沒有實際上接觸到。我們只是看藏地,你完完整整學完了以後,再有好老師,你也有絕對信心,好老師也有本事調伏你,中間讓你覺得:喔,對不起!我了解的文字是不對。那時你肯死心塌地去摸,那麼這個整個文字上圓滿的構架你能夠突破,突破,真正懂得它一步一步的內涵。

因此這個前面的講完了以後,很多同學真能夠體會到呢,你就照著這樣去實踐。現在我們就可以懂得道宣律祖告訴我們的話:「貴在快行,不在快讀」;快讀,那麼很短的時候統統讀遍,然後你要去行的話,「一生不徹」。那因此今天我們就用《廣論》、《菩提道次第論》上面的來對照,我想因為在座的諸位同學《廣論》都很熟,後面有幾位不熟,請你們翻到中士道一百七十三頁,已經熟的人就主要地聽我,主要地這樣去看就行。

說這個如果我們真正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什麼問題呢?生死輪迴的痛苦。前面在中士道一百七十二頁之前,是講苦諦,這我們大家都分得清楚,苦跟苦諦是有差別的。然後了解了苦諦以後,這個了解,文字上面大概我們稍微聽一下,或者自己溫習一下就懂,感受上面那大家要真正用功的,所以這個前面一定要在這上面下真功夫、死功夫。

那麼請問這個苦諦怎麼來的呢?有它原因──集諦,集諦就是苦諦的因。你只要集了這個煩惱的因,一定會感得這個苦的果,那個果就是我們綁死在三界輪迴當中,沒有任何辦法,除了佛法以外。不管你多麼地神通、不管你多麼地了不起,沒有用!因此我們今天要一百七十二頁,那談的就是煩惱。這裡他真正講些什麼呢?我們不妨看一百七十頁。這個因為大家都已經很熟悉,我細的就不講了,這個細的也不能在學戒的時候講那個,不可能的。

這個煩惱分成四個,他現在說些什麼呢?第一個叫正明煩惱,正明煩惱就是正確地讓我們了解煩惱的體性,它的本質、它的什麼樣子;第二個它怎麼生起的次第;第三個煩惱的因;第四個煩惱的過患。在這個地方假定我們不了解這四樣東西,這四樣東西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是一樣一樣來,在用的時候它同樣地「四義整足」,這四樣東西必須你同時把握得準,那個時候我們才有機會正確地對治。實際上這裡邊還有一個,煩惱過患還有一個煩惱對治。

正明煩惱,也就是了解煩惱的體性,或者叫煩惱的行相。這個文字我們都知道,貪、瞋、癡、慢、疑,然後身見、邊見,諸如此類,我們說見取見、禁戒取、邪見,或者我們用各種不同的名字,天台也好、賢首也好。這不能停在這裡,停在這裡沒用。我們一定要對貪、瞋、癡的行相,身見、邊見,那麼下面這五見的行相,最重要的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認識這個非常難、非常難!因為認識這個東西,一定不在文字上面。不管你文字多好,如果不能透過文字,對境的時候反觀自己內心的話,這不可能!現在小小的貪心、瞋心我們誰都認識,這個地方是要比較深細的,這個行相平常如果我們不能很認真地努力的話,這個要對治是不可能。

那麼在這裡根本就是「我」,這個「我」實在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過患,因為無始以來隨順著我。當這個「我」一生起,自然而然被這個東西帶走,所以你判斷是非的能力就減弱乃至於消失。不但判斷是非的能力,就是要看清楚這個本質是什麼,削弱、消失,它還會保護,去否認。結果最好的教授、教誡,我們應該去努力去體會的這個不見掉了,你覺得在學佛法。所以對這個煩惱的體相,非常重要。我自己很慚愧,學了幾十年,一直忙的就是忙這件事情。是,講很容易,要認清楚實在非常不簡單。

然後生起的次第,這個倒是比較容易,它煩惱的隨眠跟對境,諸如此類。也就是當你曉得了體性以後,這個煩惱的生起,一定是心對境的時候它就起來了。而且這個起來是任運起來的,自然而然,你絕對不要一點操心,不管任何時候,睡、醒,這個我們仔細要自己用功的時候,才會感受得到。正因為如此,所以真正要去認得它的時候,它需要很多條件,如果這種條件你稍微放鬆一點的話,那是沒有用的。那麼這個條件我們總攝起來,就是戒。

所以大師在告訴我們的時候,他不是把那個戒的正面意趣先告訴我們,他怎麼講?「破戒四因」。破戒四因是什麼?第一個是什麼?無知。這就是前面說的,這兩個字那小學生都會寫啊!無知嘛,不知道嘛!那現在不知什麼?不知煩惱、煩惱怎麼生起的,就是煩惱的行相、它怎麼生起的,所有這些東西,以及它的過患。因為假定我們不了解這過患的話,你不會去努力地對治它,還要它對治的方式。

那我們現在看世間,這個你必須自己要用功你才清楚,平常我們最最嚴重的一件事情是被煩惱利用,保護煩惱,用種種方式不知不覺當中保護這個煩惱,主要的真正的原因是完全不了解煩惱的過患。現在我舉一個比喻來說,這是賊,或者說不要說是賊,就是這個人實在是一個很糟糕的人,可是跟你很有交情,然後給你幫很大的忙,總有什麼,我們不一定,我們用各式各樣地去看。

以人來說,也許你是非常親密的人,諸如此類,你自己去想。物來說也是一樣,你很歡喜這個,譬如現在科學界講營養什麼,你已經習慣了,理論上雖然知道,我們仔細想想看。然後你說講過患,你多少曉得。譬如我們常常現在講《新世紀的飲食》對治,他理論過患知道,可是我們內心上面是不是真的把它看成過患?我想我們每一個同學自己反省看看。至少對我來說,理論我了解,除非我很認真地去思惟觀察,否則平常的時候,只可以空談理論,絕對生不起真正覺得這個東西是過患。

所以如果你沒有非常強烈地如理修持,這個過患生不起來,生不起來你不會對治它,因為你不曉得它的過患,所以你不會很認真地去看。譬如我隨便講這個賊或者一個壞人,你告訴他:「你好好地看。」你覺得:「這個人滿好嘛!我想大概你對他有成見,我覺得跟他相處得很好欸,我還看見他很多好處欸!」所以你不能了解,或者不能接受這個煩惱過患,你不會真正從應該看的面去看,這些都包含在無知裡頭。所以別以為這個「無知」兩個字這麼容易懂啊!

所以阿底峽尊者有一本叫《菩提道初修次第》,他舉了很多,說這個煩惱,哪怕好小一點點灰塵,他就會躲在後頭,這是個老狐狸!你不要看這樣一句話,你必定要對境界上面自己去很認真地去觀察,那慢慢、慢慢地你真的會體會到:喔,這東西這樣的!所以煩惱的過患要知道、煩惱的體相要知道。這個東西了解,然後你進一步願意去對治,所以這個都包括在什麼?無知。

知道了以後,我們還要去對治啥?另外一件事情──放逸。知道已經非常難、非常難,然後你去對治的時候,這個必須要不放逸、要精進,所以修行佛法是非常不簡單的。前面我們曾經談過,我們最容易犯的──慢犯。我並沒有很明顯的貪心、瞋心,好像也知道,但是這個慢心在。這個慢心的行相也是跟著「我」同樣轉的,如果你不去對治,它這東西不可能自己消失的。因此我們現在對煩惱的對治,理論也不了解,實際上的實踐也沒有,所以即使你知道了,你這個放逸這一關就難透。

下面還要恭敬,這個恭敬我們理論上講恭敬嘛就恭敬了,所以你如果不了解他對你的恩、他的非常大的功德、難能可貴,這些道理如果你沒有實際上去體驗的話,這恭敬對我們是生不起來的!凡是這種心你都要實際上體驗,在你沒真正體驗到,你說你知道還是不知道?文字知道,內容不知道。

所以大師先不要說你持戒不持戒這個問題,是先告訴你破戒的四因,也就是這個條件如果你不能解決,你說我要真正地去修行對治,不可能!因此在這個原則之下學習,是不是學習的方式比起我們現在的學習方式要寬廣很多?我們現在寬廣,為什麼說它寬廣很多呢?現在我們學習,哦!總算覺得好高興,我們學到了大師的圓滿教法,《菩提道次第》而且是《廣論》,文字也都能通達,而且也受過很多大格西、大仁波切的說明,而這個知道還是不知道?根據上面的條件來去看,我現在對這件事情的認識──無知!在這個原則之下,下面其他的所有都不談。現在我們細細想一想看,你能不能體會到這一點?

所以這裡邊講這些問題,現在我們向下真正要努力的就這個關鍵問題。這個就把我們,我們現在不要學太多東西,就是已經有的《廣論》跟《戒論》兩個,如果真正能夠用功的話,我們可以學得到一些東西的。那時候你就感覺到不一樣,這兩本書就完全活了。這一活,那這個就是真正的業,那個業是善淨之業,那是派得上真正用場的。

通常我們常常說「救護末劫苦,毗尼為上最」,其實任何時候它真正重要的必須靠這個。不過末劫的時候,這個災難是逼在眼前,因為這個苦啊!苦諦是非常逼迫,所以那個時候你如果還是馬馬虎虎的話,那我們就完了!所以他是這樣講,並不是說平常的時候毗尼不要。平常的時候你積的資糧夠,所以你稍微慢一點可以;現在性命交關逼在眼前了,你不允許馬虎。因此在這個地方,好好地清楚。

所以說如果說論不了解,現在是圓教宗,圓教宗一定要圓教宗相應的論典來配合著這個戒學。要嘛你學實法宗,所以你對實法宗所根據的論典《薩婆多論》、《俱舍》,不但文字而且內容;再不然你是假宗,那你對《成實論》也是一樣。今天我們學圓教宗,一定要對這個論本身有這樣的認識。我前面的說明,大家清楚不清楚?

最近這段時候,我們有幸運跑到這一步,現在最最重要的就在這裡。我再說一遍:「無知」,這兩個字。我們一定要拿幾樣東西來用,第一個我們已經學過的《菩提道次第論》,然後戒,從沙彌律儀開始,一路上面,當然前面五戒、八戒、沙彌律儀,到道宣律祖的這個所謂六大部,他現在輯出來的《在家備覽》。雖然是備覽、在家的,可是這個戒體部分是通於一切四眾,對鈍根說來那世法,對利根來說本身最最最重要的。

我想我們在座的諸位都不願意學一個鈍根,只是忙世間的人天乘法。這個鈍根當中有一部分說起來叫沒有根性,根本跟佛法沒有關係,他也做好事,但是他始終鑽不進去。所以我們不要以為說:喔!這些人一定是殺人放火,不是喔!他也做善事、他也講佛法,可是跟佛法是真正地絕分的,也就是說佛法的中心要跳出生死輪迴,他對這一關是透不過的,這個是我們非常重要。要透過這個,你一定要到中士道剛才講的這些,而且一定要透過文字知道它的內涵,所以第一個。

那個時候文字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生因是心對境的時候,一對境那個隨眠就起來了。要想認識那個隨眠,那個時候不用這個論來照的話,你不可能認識。所以這個論上面他就說總說「煩惱纔起,先能令心雜染」這些;如果細說,貪是什麼行相、瞋是什麼行相、癡是什麼行相,這個上面也有,還有一本《百法明門論》這都是,一定要這個三樣東西,至少!然後那個時候至少啊!單單這個不夠,還要師友在旁邊切磋琢磨。你一定要低聲下氣,不要說:「我知道了!」別人給我一點建議,這個「我」就冒出來,把他擋住了,那這個一定透不過!

所以在這個基本的原則之下,大家這一點要把握得很牢。這樣一來,你認識了,這樣認識了以後,生起的時候認識了,那這時候你這個無知,最最不容易、最最不容易的,前面整個地碰到牆,前面那個牆,你可以有辦法,透過這法你可以把那個牆倒下、推下來,實際上這是個門,就在這個地方。平常我們一對這個境,那那那我們就讓開了,我們有種種理由就讓開了,所以這堵牆是永遠在的。現在這堵牆是很奇怪,這堵牆是四面八方包圍的,像個球一樣的,你從那地方讓開來繞到那裡去,繞來繞去,你在這個圓球裡邊。這點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所以我今天特別地最重要的地方指出來,我想前面那個說明,清楚不清楚?所以當你們對這個文字了解了很高興的時候,因為在座的老同學很多用了滿長一段功,所以你這個兩方面去對照。哪怕我們把握住很少的一點點,這個一點點也就是說你已經真正在鬥煩惱了,那麼他下面繼續地來告訴我們這些,所以這個論上面我們就不去細講。我想關於這一部分,我大體上面就講到這地方,那地方就告一個段落。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