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二〇〇〇年版
第二十一卷
今天開始我們講戒體,是《在家備覽》那個〈宗體篇〉當中的第二門。那麼前面那個第一門,這個〈宗體篇〉當中的戒法已經講完,所謂法、體、行、相。這個原則上面,現在這個〈宗體篇〉當中的戒法,只是前面這一部分,那麼實際上這個真正戒法的內涵,是遠比現在《在家備覽》上面講的那一部分來得寬廣。那麼這個話怎麼講的呢?就是說這個法本身那就是世尊留下來的法,那麼這個法的特徵是什麼?聖賢一樣,現在這個地方特別說這是聖法。這個關鍵在哪裡?前面學戒法的時候,我們要把它弄得比較清楚。理論透過文字有一個粗枝大葉的認識容易,可是理論要讓我們內心上真正把握得住它說的重點,那就必須從我們前面認識的文字有進一步的認識,這個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這個原則之下,我們如果來說的話,那我們前面整個的從開始第一次、第一步學佛法,一直到這個地方為止,整個都是戒法。也就是說聖人、世尊出世,他要來告訴我們,到底說些什麼?透過了世尊告訴我們這樣的特點,那我們才能夠辨別得清楚,我們面對的一切境界這個真實的內涵;那了解了這個真實的內涵以後,我們才曉得取捨;曉得了這個取捨以後,然後就策勵我們如法行持。我這樣簡單的說明清楚不清楚?
如果我們把這個內涵稍微再寬廣一點來去看的話,在我們生命當中所有學習的,是不是都是為了這個目的?也就是說,為了要想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這個想要的東西通常我們覺得這是好的,那因此我們就有所取捨。可是實際上我們並不真正了解這個東西對我們的好壞、利弊,於是我們要去學習。那麼在這個原則之下,我們有各種不同的角度,深淺不同的層次,現在在這裡最究竟、最圓滿的──佛法。這個整個的佛法,它真正講的這個內涵就是這個樣。所以了解了這個理路以後,於是我們真正覺得這是我們必須要的,於是我們就把我們的最主要的就是要依照著它去做,所以這個戒法的廣泛地來說是這個樣。
那麼現在這裡在這個廣義當中,取出其中最跟它直接相應的那一部分,那麼這一部分就在南山三大部前面說,廣義的那一部分就是整個三藏都是;那麼這個廣義當中,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怎麼透過去行持,那這個地方就限於律藏。在這個原則下,我們應該大概把握這個原則。了解這個理路以後,那麼這個時候就這個律藏部分,根據我們的淺、深不同的程度,從皈依開始;那前面準備工作,那就是這個一般的普通的基礎──五戒、八戒;那麼再深入的話,出家戒──沙彌、大僧,乃至於菩薩戒。這個所以前面講的戒法的廣、狹兩門,那麼現在專門對這個狹的戒來說大致的內涵。
因為這本《在家備覽》它最主要的,這個名字就是說在家人用的,所以它限在五戒、八戒,所以真正來說它不是,不僅限此。但是問題是這樣,因為這個是基礎,出家人在這個基礎上面慢慢地提升;再說,受了戒以後最重要的──戒體,而戒體本質上面,以佛制戒的本意來說,本來是出家、在家一樣的。因此不管以成實──成實就是四分律,或者圓教一宗來說,那既然同樣的,那麼所以弘一大師就把這個單單,內容實際上是應該是出家的完完整整的,可是形式上面他就放在這個在家那一部分,這一部分我們要對它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這個概念大家清楚不清楚?
所以我們了解了以後,那麼現在決心願意去受持,所以那下面什麼?講戒體,就是「納法成業」。說我們了解了,我們決定也接受,也祈求三寶來攝受我們,那我們依循著這個佛法來做,那麼這個時候就是「納法成業」。「納」是領納,「業」就是這指導我們向後我們的行持。所有的行為都是我們的業,可是現在的學了這個以後,所有的行持以佛法相應的,這叫納法成業。
因此在這裡也就是說,出家真正殊勝的地方,學佛的真正殊勝的地方,不是說我們講些道理,我們能夠講得很動聽,乃至於說得天花亂墜,可是真正的行持不相應,那個真正跟佛法是沒有什麼多大深的意義。特別是學戒,那根本毫無意義,學戒本來必須要照著它去如實行持的。也就是說,如果你真正地希望你要這個結果的話,那除了如理去行持成業以外,絕沒有第二條路,那麼在這個裡邊戒是最最重要的。
所以出家人的真正的珍貴的地方也就是在這裡,不是說我今天披了這件衣服、剃了一個頭,然後所以在家人他應該是來供養你的、應該禮拜你的,這個絕端錯誤的一種概念。站在在家人,他尊重三寶,他覺得要這樣去做,你是個清淨幢相,這個幢相是世尊的,不管你如何,他敬重你,對他來說應該這樣。可是我們稱為出家弟子的話,一定要時時自己衡準自己:我現在如法行持與否?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他對你的禮敬那是他的事情,如果我們看見他了以後才自己覺得很得意,那已經錯了!做對了,我們這樣去做已經錯了,何況我們自己不行持而還要跟人家談這些問題。這個是我們平常的時候應該很確實注意的一個基本的原則。好,那我們現在今天看翻到四十一頁。
第二門 戒體
- 戒體中分為四章
- 一戒體相狀
- 二受隨同異
- 三緣境寬狹
- 四發戒數量
這個總共分四大章。那麼第一個就特別地說明「戒體」。在我們正受之前,對於這個戒體的真實的行相、內涵能夠了解,而且了解得很善巧,這樣我們才曉得怎麼去用心。乃至於受的時候怎麼去感發,受完了以後怎麼去依法行持。而這個裡邊包括小大、偏圓諸如此類,有很多深廣的內涵。那麼受完了以後,它真正的重要的就是行持,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進一步來談「受、隨」,「受」是受的體,「隨」就是依體起的行,我們的稱謂上面、名詞上面──「受體」、「隨行」。那麼這個受體跟隨行當中有什麼樣的差別,這個在第二章裡邊。
那麼第三個說「緣境寬狹」,因為受了戒以後,這個戒行的持犯是一定根據心對境,心本身就是我們自己每一個人起心動念都是依據這個,那麼現在這個境就是我們受了戒以後所緣的境。那麼了解了這個真正地曉得,第一個我們了解這個持犯種種的行相,當然還有其他比較多的內涵。最後「發戒數量」,那到底這個發戒發多少。發戒數量,前面在戒法那一部分當中,這個五戒當中也談過說「預習發戒」,乃至於「發戒境量」,他已經談過這個問題,那麼這裡又提,但是實際上這裡邊是有一點差別。那麼這個差別這裡不細說,等到我們到下面的時候,那我們再把它回過頭來,兩者當中互相比較一下。現在先看文:
《資持》云:「戒體四章。初二論體,二中兼行。三四屬法,四中有相。一往粗分,委如下說。」
那麼這個《資持記》上面,關於戒體當中的這個大綱在這裡說。戒體當中一共分四章,那就是前面說的一、二、三、四。這個四章當中,第一、第二這是指體,就是一個是受的受體,一個是依體起行的隨,這兩個論它的體。然後不過有一點不同,「二」,第二當中就「受隨同異」當中,就「二中兼行」。反正我們講戒的話,一定說法、體、行、相。那麼這個第二「受」,受主要的還是純粹講體;這個「隨」就是隨行,隨行實際上本身是一方面說這個戒體,受體跟隨體兩個之間的差別,一方面又告訴我們「行」。所以隨本來就是對境的時候依體起行嘛,所以「二中兼行」。
那麼第三、第四呢?「屬法」,那就是說明這個法。法前面曾經講過有幾種,那這裡不細說。「四中有相」,那就是第四個「發戒數量」。那麼這個相前面也了解,後面也會說,有兩種:一個就是這個戒、體、行、相,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當中的相,還一個持犯當中細辨這個法相的相,這個到後面我們再詳細地來分別它。像上面這樣的四種說法,是「一往粗分」,大致地這麼說。仔細地一個一個辨別,那麼在下面會說明它。下面我們再看:
《事鈔》云:「所以別解脫戒,人並受之。及論明識,止可三五。皆由先無通敏,不廣咨詢。致令正受多昏體相,盲夢心中緣成而已。及論得否,渺同河漢。故於〈隨相〉之首,諸門示現。準知己身得戒成否,然後持犯方可修離。」
這文我們先看一下。說現在這個地方祖師特別地提出來,所以說這個別解脫戒,這個別解脫戒是專門指律儀戒、出家戒。所以這個別解脫戒我們要注意,它本身這個嚴格地來說,只算這是出家戒,當然廣義的、狹義的前面已經說過,不去細說。那麼現在實際上這個地方是比較用廣義的來說,這我們要辨清楚。
很多人大家都去受。受是受了,但是進一步來說,對這個內涵到底了解不了解呢?「止可三五」,那很有限、很有限,三個五個而已。他也不一定說一定三個、一定五個,也就是受的人很多,可是真正了解的人很少很少。那請問為什麼原因?在這裡我們不妨停下來自己想一想看:我現在來了,我了解了嗎?我們也可以說很幸運,我們有這個機會,至少文字是了解了,內涵呢?這個是我們自己要很認真地一步一步策勵自己的。
所以事先並不通達,「通」、「敏」是兩個,理論不通達,然後自己的這個思路、然後自己的慧辨又比較遲鈍,這兩樣東西。裡邊既欠缺這個,而又「不廣咨詢」。照理說如果我們不了解的話,那我們應該向人家請問,可是我們又偏偏在這個方面非常地欠缺。
說到這裡我就想起一件事情,這個儒家剛開始的時候就告訴我們:「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別人學了一次學會了,那我要學十趟;人家學十趟學會的,我學一百趟!如果你真的能肯這樣去做的話,那再笨、再差你一定行。這一點我們平常要特別注意、特別注意!所以這個精進、鍥而不捨的這個心情,對我們是絕對需要的。反過來說,就算是你腦筋很好,你很疏忽的話,這個沒有用。
所以我們腦筋要好、方向要用對。這話怎麼講呢?有很多人腦筋很好,他忙別的事情都非常靈巧,學這個東西就不靈光了。這一點是我們要非常注意的,我們的本分在哪裡?對我們真正重要的在哪裡?這個才是我們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基本。那麼如果我們條件夠,千萬不能傲慢;條件不夠也不要怕,怎麼辦呢?我努力去做嘛!所以他都告訴我們這個。
因為我們前面欠缺了這些,所以正受的時候「多昏體相」,正受的時候大家去受,到底受些什麼?不知道。下面說,這個念「盲」是吧?「盲夢」。「盲」是瞎的,根本看不清楚;「夢」是像作夢一樣。就是醒的時候雖然沒作夢,可是也看不見,再不然的話根本睡了,這也是告訴我們,我們一般的狀態就是這種狀態。或者我們不妨這樣說吧,就是平常的時候腦筋清醒的,可是我們不緣這個事情,緣別的事情。腦筋雖然清醒,可是我們該看的看不見,就是這個。所以我們不妨把這個「盲」是這樣去解釋。我們不一定用什麼方式解釋,最主要的就是透過了這個,然後策勵我們自己。
還有一種呢?根本心不在焉,或者心迷糊掉了。看書看了半天,像前面只是覺得黑黑的螞蟻在爬一樣,看不見什麼;聽的時候迷迷糊糊就打瞌睡,也聽不見;或者聽了以後,心裡面莫名其妙,不曉得說些什麼。這個是我們用這種實際上的狀態來檢查我們的內心。所以「緣成而已」,這個緣、這種形式都有了,我們也跑到戒壇上面也去磕頭禮拜,這個儀軌都做完了,可是內容呢?沒有,也不知道。
所以「及論得否」,真的談:那你得到了沒有呢?「渺同河漢」。「渺」是渺茫、糊里糊塗。所以通常說這個「河漢」的話指什麼?就是我們看天上那個銀河,老遠,不曉得好像有、好像沒有。你說它沒有嘛,又看見了;有嘛,到底什麼不知道,也就是我們這種狀態。
因此在這個地方就「〈隨相〉之首,諸門示現」,你在真正談的時候,我們用不同的法──戒法、戒體等等諸門,乃至於細辨,然後告訴我們:你根據這個好好地學,拿這個標準來衡量,那我們曉得自己,啊!得了、沒有得。萬一沒有得,怎麼辦;得了,我們如何去珍惜地、好好地依法行持把它增上。然後把握了這個,那麼所以「持犯修離」,那才到了那個時候認真去持戒。萬一弄得不對、錯了,我們曉得就怎麼懺悔,曉得怎麼增上。經過這樣修行的話,那我們才真正地能夠從生死的苦海當中跳出來。
所以這一段話,文字很短的一段話,我但願各位同學聽過了以後,經常拿這個話很認真地來策勵自己,或者作為綱要,那麼大概列出來以後,在不同的場合之下,就不同的境界用上,來去自己反觀自己。下面就是《資持》的解釋,解釋上面,我們把它唸一下:
《資持》釋云:「盲喻無知,夢喻不實。河漢喻其茫然不知涯際。」
好,這個文字。
這個前面這幾句,就是〈戒體門〉當中整個的祖師的總攝,也是一個提示,重要的。然後下面就分成四章:
第一章 戒體相狀
- 戒體相狀中分為二節
- 一能領心相
- 二所發業體
戒體相狀又分為二節:一個是能領心相,一個是所發的業體。因為實際上這個戒是心、境對立,然後這個心境對立的時候,我們怎麼依法在這個境上面如法去行持,使我們現在能夠產生這個業體,就是這個跟戒相應的這個體,就是「納法成業」,這個所謂業體,所以所發的業體是指這個而言。
第一節 能領心相
- 能領心相
- 初標指彼此
- 二正示心相
- 初示戒量
- 二正明心相
- 三明納體
- 初躡上冥會
- 二明法隨心起
- 三示體所在
《事鈔》云:「戒體者。若依通論,明其所發之業體。今就正顯,直陳能領之心相。」 《資持》釋云:「初標指彼此。所發即無作。相謂心之相狀。」
現在下面看「戒體」是什麼。說「若依通論」,在一般整個的大體來說,那麼這個戒體就是我們所發的業體,就是我們納法成業。所以在《備覽》一開頭講的時候,已經告訴我們戒體是什麼?納法成業,所以現在這個地方說「戒體」應該是指這個。領納了這個聖法,那麼使得我們內心上面能夠發起跟聖法相應的這個業體,這個叫作戒體,是指這個。
可是下面說:「今就正顯」卻是「直陳能領之心相」。那照理說應該正顯,「正」是正確地拿出來、呈現出來的話,應該呈現什麼?呈現這個業體才對啊,就是這個戒體才對啊!為什麼正顯的時候卻是直陳,就是拿這個能領的心相呢?大家會不會覺得這是滿奇怪的事情?說你不是現在領納的是業體、戒體嗎?那麼現在要我們來學習,要認識這個戒體,照理說那你把那個戒體拿出來,那麼就對了嘛!可是他現在卻是把那心、能領納的心拿出來。這裡是不是從表面上面去看有一些矛盾呢?照理說我們應該提出這樣的疑問來。可是我今天提出來了,大家有沒有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我之所以這樣問的話,因為在座很多同學是第二次學了!那當然剛開始學的同學不一定知道。
所以關於這個問題,我給大家一個機會好好地去思惟一下,所以我不正面地告訴你們諸位。如果你們很認真地思惟,那第二次再談那問題,你印象深,否則也是一樣聽過就算了。前面祖師已經告訴我們:「盲夢心中」、「渺同河漢」,這個很可惜。那現在為了這樣的原因,所以我再說一遍:諸位!但願諸位不要聽過了等一下書本一合,好了,等一下又忙,個人忙自己的事情去了。你好好地、認真地對這個問題把它想一想。
那麼下面的解釋,「初標指彼此」,就是特別地說明什麼?說明戒體的業體跟這個能領的心相,特別是說。那麼「所發」,所發是什麼呢?發的業體,業體就是那個「無作戒體」。那麼現在下面講的「心相」,特別是心的相狀,這文字的解釋。
《事鈔》續云:「謂法界塵沙二諦等法。 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為惡。測思明慧。冥會前法。 以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於彼法上有緣起之義。領納在心,名為戒體。」
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就解釋,這個也是解釋戒體是什麼。那就是我們現在先看《資持》的解釋,看了《資持》的解釋,解釋這個《事鈔》上面的內涵,然後我們再來把這文細細地消化一下。
《資持》釋云:「二正示心相三,
那個正示當中,「二正示心相分三」,上面就告訴我們,現在因為這個講戒體呀,它前面說「正顯,直陳能領之心相」,所以現在這個地方正確地來告訴我們心相。這個地方分三部分:
初二句示戒量。
頭上兩句就是「法界塵沙、二諦等法」,這兩句是告訴我們戒的數量。
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塵沙者喻其多也。二諦者佛所立教也。此謂約境顯戒故云等法。
那麼「法界」就是「十界依正」,所有的這個有為法,全部統統包含在裡頭,一點都沒有遺漏。也就是說這個戒的量是這麼地寬廣法。「塵沙」說它多,多得你無法來以實際上的數字表達出來。「二諦」就是佛整個地把一切的有為、無為的法,所有的一切法絲毫不遺地統統包含在裡頭──所立的教。那麼這個是指什麼?來約那個境,因為這個境就是心所緣的,戒就是心緣境的時候怎麼去如法去行持的。所以說從境上面來顯出戒,「故云等法」,二諦等法。這個是頭上的兩句,所以「正示心相」。下面:
以己下二正明心相。初句立誓盡一形壽。 次句通包禮敬陳詞身口二業。
那麼「以己下」就是上面的「以己要期,施造方便」等等,這個裡邊是「正明心相」,正確地就是來說。那麼第一句就是「以己要期」這句初句,就是自己立的誓。那麼「誓」是誓言什麼呢?譬如說五戒,那是盡形壽,所以說立的誓是盡一期的形、壽,盡形壽。也就是說在我這個生命來說,這個就是「形」;只要生存在這世間的時候,都講「壽」,所以盡此生。這樣說:「從於今日」等等,這個就是自己的所立的誓,講時間來說。
「次句通包禮敬」,次句就是「施造方便」。受戒的時候,這個行為不是有種種的行為嗎?統統包含,各種各樣的,禮敬啊、陳詞啊、禮拜啊,所以「通包禮敬陳詞身口二業」。
善下明屏絕妄念。
那麼再下面「善下」,就是上面那個施造方便,叫「善淨心器必不為惡」,「明屏絕妄念」。那下面就是「善淨心器」,那麼這個指什麼呢?這要所有的一切的不如理的、錯誤的妄想統統把它屏棄,所以說這個時候一定要專心一志這個意思。這樣的話才能夠善、淨,好好地,「善」是善巧,「淨」是來淨化內心,這個內心像一個容器一樣。那必須把這個內心,像容器一樣的這個內心,把那惡的把它拿掉,這個時候才能夠領納這個善的、好的。
測下明心法相應。
這個「測下」就是「測思明慧。冥會前法」這兩句。所以這個下面跟心跟法相應。
測思者成業之本,得戒之因,三品心中隨發何等。
這個都是需要這個「測思」,那就是自己的忖度、觀察等等,內心當中去思惟觀察,就是這個特點。「明慧」,這是下面有解釋。說測思,最主要的我們現在已經很清楚了一個事情:造業,真正的造業,在我們的這個心所法當中,造業最主要的力量來自於思心所,所以這個「測」就是觀察等等。所以平常我們好像含含糊糊,我們也沒觀察,那已經養成功習慣了,已經久已這個樣了,所以久已成習,你不必再動腦筋;如果是一個新的業的話,你一定透過心去思惟。所以真正的成業一定從內心當中思心所開始,所以這個測思──成業的根本。
因此以前我們所成的業,積累的都是無明相應的這個惡業,就算是不是惡業的話,都是有漏的世間善法。所以這個跟聖人告訴我們的以出離為主的這個戒法是不相應的。我們必須透過這個測思,如法地去思惟觀察,然後決心要遵照著聖法轉變過來,所以這個才能夠真正把我們所理解到的戒法領納在心,所以這個成業之根本,這個才是得戒之因,得戒與否在這裡。
因此了解了這個,那我們回過頭去看,去受戒的時候大家也糊里糊塗,你說能不能得戒?這很清楚,你根本不曉得,曉得了你思惟得不對,或者雖然曉得了,你不思惟都不行;現在既不了解也不思惟,得個什麼戒呢?所以我們現在很多人,「啊!跑得去受戒了。」你受些什麼戒?什麼是受戒的根本?不了解。所以他前面祖師也說:「緣成而已」,啊!這個結個緣啦!就是這樣,如此而已。因此在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說「測思者成業之本、得戒之因」。那麼這個至於說得到了這個戒本身是上、中、下,那麼就要看他認識的深淺了。那再下面:
明慧者反照心境如理稱教,而非倒想妄緣前境。
為什麼說「測思明慧」呢?這個很清楚,這個我想比較清楚,那就是觀察非常清楚,「明」是明白,「慧」是自己的觀照的能力。這裡特別說明,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我們的觀照能力,可是我們平常那個觀照能力有一個非常可惜、非常遺憾的地方:看別人,秋毫也明察;看自己,輿薪(註1)不見。我們了解了這個,我們必須平常的時候努力看自己。是有這個本能,絕對有這個功能,但是我們很遺憾的是,都把它看成不應該看的地方。然後你應該看的地方,看不見也不去看,真正要用的時候你就不會用呀!
對這一點來說我能夠說出來,所以能夠說出來,因為我犯了這個毛病。等到我真的學會了,仔細去檢查就這個樣。所以我自己始終感覺得,為了這個事情很慚愧也很難過。所以我在這地方供養給各位,但願各位同學千萬不要犯這個毛病。
今天你講了聽見,這是你聽懂了,是不是你真正地能夠好好地認知去反觀?所以當我們真正了解這個事情對我們的價值以後,那絕對不會、不願意看別人,自以為聰明,實際上完全錯誤!所以真正拿佛法來說,只有天下的笨蛋才會拿這個最好的東西去看別人;如果是真正聰明的話,那絕對是只有看自己。所以因此佛之真正成佛,固然有很多原因,可他最不共的原因,還是他的智慧。我們現在既然學佛的話,這個我們一定要把握住這個重點。
所以說「反照」,照心,可這個心絕離不開境的。所以它很多地方你必須去如理地了解,既然反照的話應該照心,為什麼要用那個境呢?這個心一定在對境的時候才現出來。所以平常我們常常講的原因,就是現在我們要觀察的觀察那個心,可是那個心一定對境的時候才現出來,所以才叫作反照。我們平常只看境不看心,現在看心,而這個心是從境上面返,才能夠襯托出來,所以就這樣地去反照。現在一講,是不是對這個文字都非常清楚?而且文字所指的、要告訴我們的,我們也很清楚,因為這樣,那我們如果只要了解了如理去做,一定會做得到。那麼看看這個心對境的時候,呈現出來的是不是如理。那什麼叫作如理、什麼叫不如理呢?就是這個能不能跟我們所學的聖人告訴我們的教法相稱。
所以你們仔細去看看,這個祖師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我們好像隨便寫,寫了半天,我們依稀彷彿要表達的什麼;可祖師寫下來的,這字句跟我們差不多,可是他的內容,每個字有它每個字的不一樣,你換一個字,對不起,那個內涵整個失掉了。這些菩薩就是菩薩,跟我們真正的寫的文章的通達,看起來好像若有其事,那差得太遠、太遠!這是我們凡是真正學這個經論、讀佛菩薩的文字,必須應該了解了這個特點。我們不了解這些內涵的時候,好像念起來順口就對了,都跟我們差不多嘛!我這樣的說明大家清楚不清楚?
所以現在我們再看文字。所以這樣去反照心境,能夠跟這個聖法相應,那是如理的;不相應,非理的。而這個情況之下,「非倒想妄緣前境」,這個才對。而不是跟我們平常一樣,面對眼前那個境界的時候,以什麼樣的心情去緣它?「妄緣」,心裡面一片妄想,然後莫名其妙,而且緣的時候通常都顛倒的。所以你做到了這個,絕對不會顛倒,絕對不是妄緣,而正對前境的時候,稱法如理地去思惟、去觀察。
那這段話現在清楚不清楚?就是稍微有一點迷糊,你要好好地去看,弄懂了文字,然後我們拿這個文字來反照自己,對境的時候大概曉得些什麼。特別是這個後面來的幾位同學,因為前面那個基礎恐怕還有一點不夠,這是為什麼我在這裡一直強調,如果你前面這個《廣論》學得不太清楚的話,到這裡要想了解這個,是有它相當大的困難度的。那麼既然實際上我們有這個欠缺,所以我們講的只有一小時,可是時間其他的時候比較多,那我們可以問,跟這些比較老的同學互相切磋琢磨。實際上我們很多老的同學對這個問題,同樣是值得我們一再深細地、好好地去觀察。好,我們再看下去。
上明用心。下明合法。
上面就告訴我們這些,「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為惡」,這個都是我們怎麼用心法。那「下明合法」,怎麼跟法相應。
由上起心必須徧緣塵沙等境,法從境制量亦普周,心隨法生法廣心徧,心法相應函蓋相稱故云冥會。法猶在境,以心對望故云前法。下云彼法義亦同然。
那麼我們再看下去。「上明用心」,上面這幾句「以己要期」就剛才說,「下明合法」就「測思明慧。冥會前法」,這個就是跟這個法相應、相合。
「由上起心必須徧緣塵沙等境」,那現在平常這個道理我們都講過,講了以後我想現在看文字就容易了。由於像我們了解上面所以起心動念,這個平常的時候不緣境會不會起心動念?不會。心之所以起來一定是緣到境,有的時候我們覺得:我們沒有看見外面東西也會起心哪!你說你到底有沒有緣到而起心,還是沒有緣到起心?是,我的確沒看,可是我會腦筋當中起那個念頭;我沒聽,我也會起這個念頭,有沒有這種狀態?有啊!那你怎麼說一定要這個緣境呢?
這個緣境有兩種,一種緣那個現量的境,境現起的時候;然後現起了境以後,你會這個落謝影子,就是會留在腦筋裡這個印象。所以當我們在起心的時候,不一定緣外面的境界,但是一定總歸要緣到一樣,就是緣到內心前面緣過的留下來心目當中的印象,有沒有這個?所以除了這兩樣東西,你心不會起來的,實際上我們一定這樣。
所以了解了這個,這個心的起念一定是有緣境,一個是緣外面的這種所謂五塵,還有緣法塵影子,法塵影子就是當我們的前面的五根對五境的時候,在意識當中留下來了這樣的一個影像,所以我們總稱為叫「六塵」。所以它一定是緣境的,這個意思就是這樣。這「徧緣塵沙等境」,而這個境是不曉得多多少少,說也說不清楚,所以叫「塵沙」,喔!像灰塵、像沙這麼多,那麼都是境。
那麼現在這個法呢?「從境制」,因為這個境是徧法界的,現在制的戒也是這樣,所以「從境制」,所以「量亦普周」。這「普」是所有的涵蓋在裡面,沒有一點遺缺。那麼現在那個心,「心隨法生法廣心徧」,現在這個心,就是領納這戒體的心相。這個所發的業體,可是拿什麼東西來發?拿心去發。那心怎麼發?就緣那個境的時候如法去領納。因此當我們了解了這個心體的時候、那個心的行相以後,所發的業體就很清楚了。
所以這個心是隨著我們所緣的這個法而生起的,現在既然這個法是廣到徧緣法界絲毫無遺,所以這個心也徧緣法界絲毫無遺,這個戒法的真正珍貴之處在這裡。這是為什麼論上面同樣做一件事情,好事情,那你做的,如果平常的善就做這一個,可是以受了戒去做的話,這件事情它產生的戒的功德是這麼大!因為它緣的,這個心本來緣的時候,你受的時候本來是徧法界緣嘛!所以平常我們舉一個比喻來說,我來灑水,你多大一塊面積,那個花盆灑一灑,那灑在花盆一點點。你現在去灑水,你要他徧法界都要灑一灑,說那要灑多少?那這個不能比!因此我們平常的時候真正地要看重:喔,原來這個戒的功德這麼大!那我們平常多多去練習。
「心法相應函蓋相稱故云冥會」,那現在那個心跟法完全相應。那「函蓋」的話就是平常我們說,下面有一個洞,那麼這個一個函管,就是管,然後上面一個蓋子。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東西,上面這個蓋子一定跟下面那個管子相稱,正好相應,所以這個意思。兩個東西完全相應叫「冥會」,完全能夠契合得起來。
最後,「法猶在境,以心對望故云前法」,實際上這個法是從前面的境上面,可是現在呢?用心來領納,所以他前面說「以心對望故云前法」。那就是前面講那個《事鈔》所說的「測思明慧。冥會前法」,冥會就是完全跟函、跟蓋一樣的,能夠會合,以心對境這個意思。「下云彼法義亦同然」,那麼再下面,「以此要期之心」下面還有一個「彼法」,也是同於這個道理。我們再看:
以此下三明納體又三,
這個就是最後「以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等,這個裡邊是第三段。那麼這個第三段講什麼呢?就正納的戒體。這裡邊又分成三段:
初二句躡上冥會。
就是這個三段當中頭一、二句,「以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這兩句,就是跟著上面這個「冥會」來了。
於下明法隨心起。
那個「於」就是「於彼法上有緣起之義」,就這個,這個叫「於下」。告訴我們什麼呢?這個「法」,這個如法、非法隨什麼呀?隨心而起。
法是無情,由心緣故還即隨心,
法本身是個無情東西──桌子、椅子,當然也是有情,也包括在有情。那這個本身並沒有固定的,平常所以說境這個東西沒好壞,就是指這個而言。那麼現在問題在哪裡呢?在我們緣這個境的時候這個心,所以「由心緣故」,然後「還即隨心」,因為這個境是我們心所緣的,所以跟著我們心來談。下面再三個:
故三法納體之時初動於境次集於空後入於心,法依心故名為法體。
那麼最後做「三法納體」。這個三法納體指的什麼呢?當我們受戒的時候或者受皈依的時候,是不是要三次?「我弟子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然後假如盡形壽為什麼,比如五戒優婆塞、優婆夷,或者為一日一夜淨行優婆塞或者優婆夷。所以那個三法納體,所以就是三次、三次羯磨領納。
那麼這個領納的時候,「初動於境」,那個前面曾經講過,心去緣境的時候怎麼動,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說不是說真的外面這個東西有動,外面這東西不會動的,說動的是就是我們的內心。當我們在緣到這個境的時候,平常我們一向的習慣,跟無明相應的三毒:貪、瞋、癡;現在緣到那個境的時候,決定不能再讓那個三毒相應,那轉變過來。
所以以前之所以不了解就是無明,現在了解了那是以正確的認知,那個是不是一個轉、一個轉變?轉變就是個動。這時候我們才說,所以一對境我就發願,現在說:我皈依了,三寶弟子,絕對不可以像以前這個樣。請問你的心動了沒有?動了,這樣的動法。而這個動一定是在境上面,心緣境的時候。所以說:我弟子某某,決心我不能再像以前這樣的錯誤!初番就是做這個事情。
那麼「次集於空」,然後因為這個說一切境界,現在我就是觀想,現在我完全整個地改變過來,而這個是因為聖人告訴我們的,所以使得這個集起來,那個最後使得這個我的決心,在我的內心上生起。所以第二羯磨的時候,就是雲集在空中。第三番羯磨貫注到我們身心,就好像平常我們常常觀想,喔!佛菩薩放那個甘露光明,然後貫注到我們身心,把我們身心當中所有的髒東西統統淨除乾淨,就是這樣的一個內涵。那我們現在很清楚,所以說初是動、次是集、後是入,那麼這樣一來,這樣就成功了。
因此現在這個納的法、成的業什麼?都「依心」而生,所以這個叫作「法體」。當我們了解這個,那我們回過頭去多少也可以了解,為什麼說講能領的心相。其實這裡還有其他的原因,那麼這裡先不細講,你們好好地想。最後,
領下示體所在。
「領下」,那領下就是前面文當中「領納在心,名為戒體」。「示體所在」,就告訴我們體。
若據當分,體是非心,不顯所依,體與心異。今言在心乃取圓意,即指藏識為所依處。」
這個話要講一下。「若據當分」,這個「當分」指什麼?就是四分。四分,就是據四分一宗,那個戒體本身叫什麼?非色非心,那個戒體本身非色非心,所以這個戒體不是心。「不顯所依」,那個「依」就是這個體所依之處。實際上這個體所依之處依哪?依心,所以它並沒有把心指出來。「體與心異」,因為這個是非色非心嘛,非色非心的戒體跟我們的心法跟心所、整個的心當然不一樣。
而現在這個地方卻是「領納在心」,那個跟四分不是不一樣嗎?所以「今言在心乃取圓意」,就是我們現在講「依心」是指圓教宗,現在清楚不清楚?圓教宗是世尊最後說《法華》、《涅槃》開權顯實,這是圓教的意思,所以說指這個「藏識」。我們祖師是以唯識來解釋這個、來說明這個的,所以他那個依唯識來講,說我們真正的心體就是阿賴耶識,也叫藏識,一切萬法可以含藏在裡頭,那麼現在這個戒體也藏在這個裡頭,就是這個戒體所依之處。這一段話現在清楚不清楚?
為什麼講我們能領心相,一方面告訴我們這個受戒的時候心對境,一方面怎麼樣把它轉變過來,我想大體上面那個基本我們就有一個認識。最後有一段,我們看一下:
《資持》云:「問:何不直示無作,而明心相者?答:能領之心,發體正要。獨茲曲示,餘並無文。若乃考得法之元由,決所受之成否。茍迷此旨,餘復何言。或無記妄緣,或泛爾餘善。一生罔象,畢世遲疑。無戒滿洲,聖言有旨。故茲提示,義不徒然。」
最後《資持記》上面來教誡我們,說為什麼不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們這個無作啊?這個無作就是戒體,前面說過。不是要講那個業體嗎?你為什麼不直截了當說這個業體而談心相呢?那祖師自立問答。這個自立問答,也就是讓我們仔細地透過這個辨別清楚。他現在的回答:說這個能領戒體這個心,那個是發體正要。透過上面的說明,是不是現在大家都很清楚?能不能發得戒體,完全看能領的心相,所以這個才是中心、最最要的地方。因此單單這個,「獨茲曲示」,單單這一部分委曲婉轉地來告訴我們,其他的,其他的沒說。
所以由於這樣的原因,「若乃考」,假定說我們來考校一下得法之根本,能不能得到,然後得到成不成功,都在這個上面。假定這個迷糊掉了,說「茍迷此旨」,這個迷糊、弄不清楚,那其他也沒什麼好說的。清楚不清楚?所以他下面最後「無記妄緣」,假定這個弄不清楚的話,或者無記心當中,你根本糊里糊塗,或者妄緣,那「一生罔象」,那一生當中空過,「畢世遲疑」。現在儘管形式上面有,可是實際上呢?「無戒滿洲」,這個就是我們南閻浮洲,或者東勝身洲,大家受是受的,實際上根本沒有!於是聖人很明白地告訴我們。因此在這裡提示,絕對不是隨便亂來,所以「義不徒然」。好,那麼今天就到這裡。
註1:「秋毫」、「輿薪」,語出《孟子.梁惠王上》,原文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秋毫是獸類秋天新生的細毛,比喻極其細微的東西。輿薪是一大車的柴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