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六十七卷.A面
原因是,「禁情節欲」,這個普通凡夫之所以為凡夫的原因是什麼?就是有自己的情、染,這個!都順自己的欲樂,對自己總歸好歡喜的,要我們改一個毛病真難哪,可是要保護這個自己的煩惱真容易呀!這個談不到容易啊,他一天到晚就在那個保護這個當中,就是這樣的,你要他不保護還真難咧!就這樣的一個狀態。再加上外面這種莫名其妙的話來說的話,那更是糟糕。所以「禁情節欲」是「舉世所難」哪!「縱意為非」,放縱隨順著自己的意的話,無始以來的惡習,啊!那都是人人都歡喜的。所以說
且祖師之世,其風尚然。況及於今,無足怪矣。」
說這個是每況愈下。反過來說呢,不管它是如何每況愈下,我卻是要時時力爭上游。這個修學佛法為什麼精進一度通於一切時處,這個精進沒有別的,就是你內心當中戰戰兢兢──我一直在那個地方戰兢惕厲地對治自己的煩惱。
所以我說到這地方,我想起以前,那一陣有一度時候,我跟有一些同學大家討論這個問題。當然我也曉得我自己不善巧,其實想想自己以前也犯這個毛病,在這個過程當中就談論哪些不對、哪些不對,就沒想到他就是這個不對。結果完了以後,他就在別的地方,他怎麼說?他自己一種表示:「他說我不對,我就偏不對!」後來我想想:唉!這是分兩部分,從我方面來看,假定我要學佛菩薩,我應該不要這樣做;可是我從他那一方面看的話,我實在覺得,唉!真是除了憐憫同情,簡直沒辦法!我覺得我堅持,我是堅持越每況愈上,一步一步上昇;他這樣堅持的話,每況愈下,人就這麼會愚癡。他就說:「我偏不聽你的。」結果他就十八層地獄不夠,還下十九層地獄去。
所以我就想到這裡,人就這個樣,人就這個樣!到那時候就是佛也莫奈何我們的,就是這樣!所以這個我是越到後來越了解,真正最難的是什麼?智慧。就是智慧最難當,他說不聽我的,他聽什麼?他就願意聽煩惱的,這個煩惱擺明了把他拉到十九層地獄裡去了,他還要偏要聽它的。這是所以我們說這個修學佛法第一個真正地要抉擇智慧,這最難、最難的就是這個,所以這個正知見的難具啊!正知見難具。
從這地方他也警策了我,所以到後來碰到很多事情上面,慢慢地儘管我講不要「毋必、毋我、毋固」什麼等等,跟他一來,我慢慢地就是容易做到了。欸!我就想:我可不要犯這個毛病啊!不管人家說的什麼,這第一個,我第一個念頭往往也是這樣的話──來了!第二個念頭馬上想:「欸,這個是善知識!」所以我越來越感覺到佛說得一點都沒錯,這個佛就靠提婆達多,這樣。我們現在不要把人人看成提婆達多,萬一不順的境界出現的時候,你總記著:這是天王佛(註1)來教我們的。你也不必從你的立場,就向他去看,你好好地向他去一看,像剛才這個事例,那就很清楚、很明白的。他說「我偏不聽你」,豈不是偏偏聽他的煩惱,然後把他自己拉下!
我就想:對、對、對!我就應該聽他的,就算他說錯了,我聽他的,豈不是我成就我的忍辱?豈不是成就我的布施啊?就這樣啊!可是這地方也並不是無條件地聽他的,就是換句話說,真正最主要的始終在任何境界當中,你必須抉擇這個理智來抉擇,這個真正重要的,這個是真正重要的那一點!所以在這地方說明我們現在該怎麼辦,那個祖師說「示意結勸」,到最後勸我們,那我們現在應該以這樣的心情來了解這個。
那麼這一段完了以後呢,我不妨啊,也就是說「持犯總義」這個講完了──最後的「廣斥愚教」。不過「廣斥愚教」下面,假定說大家對於《廣論》上面這個若質、若量、次第,能夠真正善巧的話,那這個問題根本消失掉了。不要說全部的《廣論》,就是《廣論》的真正的特點,有四個最主要的特點,第一個叫「通達一切聖教無違」,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哪!這個所有的佛的所說的教典本身,絕對沒有違背、沒有衝突,都是相輔相成。就像剛才說總別──或是道的支分,或者是道的整體;或者是下面那一部分,或者上面那一部分;或者以三乘,或者以五乘;或者像道次這樣,前面基礎、共下、共中,乃至於不共上士,它開合不同無非說明聖教全部內涵。所以在這個裡邊,那絕對不會有像上面他說那個比喻當中的,大的損小、小的損大,那種都是自傷。所以說真正要想學戒,這個論是非學不可!反過來說學了論,這個戒就是學論的根本意趣。所以眼睛看見了以後不去跑的話,那看見有什麼用?看見了賊不去捉的話,那個看見還等於不看見那個賊,眼睜睜看他逃掉了,就這樣,這是我們都應該了解的。那麼到這地方為止,這個〈持犯總義門〉說完了。
下面呢,持犯的別相,持犯別相就不講了。整個的這個總體了解了以後,持犯的別相,你只要照著這個戒上面這個條文,一條一條去配。說起來這個配很難哦!但是現在在座的諸位學過,這個真正了解了以後,真正難的不是這個配的,配──你只要死死地反正一條一條硬列出來。所以上一次你們講那個,我告訴你們那個八位,你們討論了,對吧?我想大家都知道,不討論的時候也覺得好像沒問題;一討論,問題來了,弄了半天弄不出來,等到討論完了以後那時才覺得味道來了。
所以這個列位,很簡單!你就把它的整個的內涵放在這地方,然後一條一條去配,一定可以配得出來的,東西放在這裡一定可以配得出來的。而是難的呢──為什麼要這樣列?這個道理就弄不清楚。那麼這個道理或者前面在法、體當中,或者是「持犯總義」當中,都已經把它的內涵的宗要的地方說清楚了,所以那個持犯的別相那就不講。不講呢,下面這個《南山在家備覽》所謂分四篇,〈宗體篇〉、〈持犯篇〉就到此為止。
懺悔篇
再下面第三篇〈懺悔篇〉,〈懺悔篇〉在一百九十四頁上面,那麼這個說一下。說到那個懺悔的話,大家一定要把這個《廣論》上面的這個懺悔──四力懺悔,了解一下。或者用天台的、或者用賢首的順逆十門,這個內涵完全一樣。你了解了以後只是開合不同,整個的說起來無非是兩件事情:把以往的罪要拿乾淨,然後所謂是淨罪積資、發願回向。分開來說,可以懺悔單單從淨罪那個地方去看,這樣,實際上,如果不積聚資糧,前面欠的地方不行啊!所以這個究實的深細的內涵來說的話,這分不開的。現在我們依這個文來看一看,那麼隨分有其他的地方能夠會通的,再把它會通。一百九十四頁,這個《在家備覽》的第三篇〈懺悔篇〉。
《資持》云:「梵云懺摩,此翻悔往。有言懺悔,梵華雙舉。準《業疏》云:取其義意謂不造新,懺謂止斷未來非,悔謂恥心於往犯。有將懺字訓首訓鑒,義雖通得,華梵須分。」
第一個先解釋一下這個名字,說明這個體性,這樣它的名、體,大概地、略略地說明一下。這個西天這個梵文稱為「懺摩」,那麼意義翻過來「悔」──追悔以往的所作的事情,以往所作的是罪惡、錯誤的,現在追悔把它改過來。那麼所以有的不叫懺摩,叫懺悔,那個懺就是「梵」,悔就是我們的「華」,所以說「梵華雙舉」。根據《業疏》的說明,《業疏》說明,說「取其義意」,是指什麼呢?「不造新」,因為以往所造的,這個是錯誤的,所以不再繼續新造以往所作的這種壞事情。「懺謂止斷未來」,那麼將來再不造了,到此為止,所以止斷未來;悔是「恥心於往犯」,以往所犯的感到羞恥,未來不再作,這個「懺」、「悔」兩個義意就這樣。換句話說,改往修來,改往修來。改往修來我們也可以說什麼呢?淨罪積資。以前的罪要把它弄乾淨,未來不再造罪,以積聚福德資糧來取代它,這個就是懺、悔兩個字的義意。
有人將這個「懺」字把它訓釋──訓就是解釋為:「首」是起首、帶頭,「鑒」是照明的意思。說這個義意上面雖然可以這樣說得通,也可以說得通的,但是我們這地方需要分清楚,分清楚這個「懺」字畢竟是印度的梵文,我們不必拿我們的漢系當中的中文勉強去說明,只要真實的內涵了解了以後那就可以。那麼這個也就是懺悔裡邊的這個第一個,所謂的體性義意。現在我們繼續下去,繼續看那個第二段。
- 初敘懺意
- 初明造業
- 二明須懺
- 三彰益
- 二引勸
- 初引論
- 二申勸
《事鈔》云:「夫結成罪種,理須懺除,則形清心淨。 故《薩婆多》云,無有一法疾於心者。不可以暫惡,便永棄之。故須懺悔。」
說,既然造了這個罪,為什麼「結成罪種」呢?這個罪它是一個業,像一個種子一樣,一旦遇緣開花結果結成功罪種的話,這個罪種將來一定會發芽生果;也就是說要嘛不造,造了這個業以後,這個業一定會感得將來可怕的果報。不懂則已,尤其是現在說既然受了戒,怎麼可能不懂呢?當然應該要了解。了解了以後那一定是要懺除,一定趁它沒有感果的時候去懺除。你本來跑來受戒,本來出家,目標是要想離苦得樂,結果你弄了半天以後造了種種罪,以苦入苦啊,更越走越下,那豈不是完全背道而馳呢?所以說「理須懺悔」。凡夫在家人他容或他不知道呀,現在我們進來了以後還要去做,那豈不是不合理呀!所以依理必須懺悔。那麼在這種狀態之中「心淨形清」,那個內心那麼也就清淨了,然後這個「形」是形體、這個威儀,換句話說,惑淨業除。
那麼下面就說引論上面,說沒有一法比心更快的,它一直在變化,變化不拘,一直在種種的這個意想分別當中,隨時隨地在變。不要因為以前不小心造了惡,於是永遠下去,所以要懺悔。我們現在看那個《資持》的解釋:
《資持》釋云:「初敘懺意,上句明造業。結業成因,必招來果,故如種焉。次句明須懺。以犯從妄起,罪假緣生。妄體本空,緣生無性。
「初敘懺意」,為什麼要懺?「上句明造業」。造了業呢,「結業成因,必招來果,故如種焉。」那剛才已經說明了。「次句明須懺」,為什麼?「以犯從妄起,罪假緣生。妄體本空,緣生無性。」我們要了解這個犯為什麼會犯呢?由於虛妄分別妄計,而這個妄計的根本是在於「我」。可憐的是我們人人都陷死在這個我當中,這個我卻是一個煩惱,所以我們通常說認賊為主。我們剛才說,有的人說:「偏不聽你的!」他為什麼?還是為了這個我呀!這樣。所以實有聖人才「聞過則喜」,人家告訴他的過失,那他正是要改除,可是我們偏偏保護這個過失,這是我們最可怕的事情,就是這個愚癡!我們已經這麼愚癡了,就偏偏還要保護這個無知,偏偏還要保護這個無知。
所以我想到這地方我也覺得很有趣,我剛出家──那是還包括出家之前以及出家以後,快三十年了──接近那些大德,也是尊長善知識,總是說:「唉呀,師父(或者什麼法師)啊!我有錯請你告訴我。」當初那些法師等等很少告訴我,除少特別一個以外。我當初老想不通,過了多少年現在慢慢地了解了。現在一樣的,周圍也是:「啊,師父、法師啊!某某啊!你告訴我……。」等到我告訴他了,以後這個結果並不理想,這樣,最糟糕的還有剛才這種狀態發生。
那我後來才了解:啊!這個佛陀真偉大,佛陀真偉大!深達物機。這個的的確確是,我們往往容易責備別人,那是說:「他是佛嘛,我當然聽他的。」可是這一切都是業感呀!我們這種心情當中絕對感不到佛出現,這是我們的業力所現。所以說理論上面如果我們真正了解了這一點以後,絕對不會隨煩惱轉。現在我們真正最可怕的,始終還是什麼?始終還是這個理論不了解。像我們這種業的狀態當中,這個佛不可能碰到。佛時時就在眼前,有一些我們的煩惱就是障住了,我們看見了就是看見這個「我」,然後要聽它的招呼,佛來你怎麼認得他呀?這個是我們真正重要的!
所以說這個「犯從妄起」,這個「妄」,佛就拿我們莫奈何,這個經論上面處處說這個。還要什麼?「假緣生」,它不是天生來的。說這個「妄體本空,緣生無性」,說來說去都是這些道理,我們用不同的角度說。前面不是說《無量義經》嗎?《無量義經》是佛最後說的,他說來說去還是一個字──空。什麼叫空啊?緣生無性嘛!一開頭也說它,最後還是說它,只是用不同的角度來點醒我們;現在講懺悔了還是說這個,造罪了還是說這個,就是這樣!那下面說:
了知妄本則犯相何依,
那還在知見上面,假定我們正確地了解了這個虛妄的根本,是什麼?它根本就是虛妄的,而無非是一種錯誤的妄計。那這樣你認識了以後,「犯相」──它犯的這個所依的這個行相沒有了。說:
識達緣生則罪根叵得。
它的根本呢?無性緣生,了解了它是緣生無性的話,那個根已經沒有了!所以經論上面說,像那個香蕉樹一樣,你看看有一棵樹,你把它剝開來,剝到後來一層一層皮,剝到最後那個皮剝完了,那個樹也就沒有了。所以我們在這地方,也要依理一層一層地深入去劈剖:那個「我」到底在哪裡呢?如果你真的去這樣去肯深的下功夫去找,找到最後──真是顛倒,完全是個顛倒!
我們現在不必說這個嘛!平常我們總說我、我、我,總是覺得有道理,那我們這個道理到底哪來的?是我的嗎?我們最後發現也不是我的呀!小的時候你在這個環境當中長大,就被這個環境教成這樣,今天跑到那裡,就被那個環境教成這樣,我們偏偏依這個環境是不依那個,這個我們何苦來哉呢?依這個可以幫你上天堂呀!就算假的,這個假的天堂總比假的地獄好耶!我們現在偏偏要照著這個假的地獄,在那個、蹲在那個地獄裡面受苦。假定你受苦的時間還覺得很快樂,那倒不錯呀!實際上我們又受不了。實際上這個真實狀態,所以這種地方都是用我們的知見一層一層,這個是根本重要的!所以現在說來說去最重要的還在這裡,還在這裡。
是以忽追所犯,深恨前非。
透過了這個一層一層抽絲剝繭地依教思惟觀察,欸,找到那個罪根根本沒有啊!那時追悔:「啊!以前我錯了,怎麼可以做這樣的!」於是深深地悔恨,而不會說恨那些來點醒我們的人,恨怎麼我不早聽他呀!於是
仰對勝緣,盡披肝膽。
啊!那個仰望、尊敬之心,那個殊勝的那個三寶,那個三寶!「盡披肝膽」是把裡邊的心肺,那個都是覆藏弄髒的東西,統統拿出來。換句話說,一定要把自己的最深的那個東西統統拿出來,統統拿出來!為什麼呀?
罪從心起,還逐心亡。既伏現因,不牽後果。
那個根深柢固的地方在這裡,所以你統統把它拿出來,從那個根柢當中你統統拿掉了。好了!這個是從認識作用的根本的地方去拿掉它。這個時候還是「伏」噢!根本在哪裡呀?就是認識作用本身就要去掉它,這個就非要透過定慧修。眼前戒本身就是這個認識的錯誤部分,不是認識的本體,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來說。什麼是認識作用、認識的本體呢?就是八識的作用。所以我們說通常有一句話叫推翻那個八識的臼巢,那就是破根本無明的時候。可是現在前面這個是因,沒有這個因,根本無明永遠沒有機會破,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次第。所以現在這個戒的真正部分還在這上頭,要戒持好,那個知見是正知見。所以從這個了解了以後的話,欸,那就是「罪從心起」,因為不了解;「還逐心亡」,因為了解,還從這個地方起!那麼這麼一來這個「現因」就伏除掉了。本來造那個罪,那個罪的因就把它伏住,「不牽後果」。對!我們所以進到佛門當中來修行,就是這個。
犯而不悔,業苦何窮。
假定犯了不能追悔、懺悔的話,這個感得的業將來結的果什麼時候才能窮盡?永無窮盡之日!如果你現在不懺,將來越滾越大、越滾越大,就這樣。到了下一世你根本不曉得為什麼這樣的!現在這個理由擺在這地方,像病一樣,明明白白曉得那個病都看不好,到那時候摸來摸去那個病根找不到,你怎麼弄得好?何況陷在這個等流習氣。所以剛才說的那個東西──保護煩惱、保護的自我,你越保護那個等流習氣越增長呀,是越可怕!
所以越真正認識了以後,絕對不會去保護它的,只有對它深惡痛絕,平常的時候就會感覺到深惡痛絕,然後你一心一意在佛前去禮佛,那個才是真的懺悔。現在我們跑得去:「唉呀,佛陀啊!我要懺悔。」你到底懺悔些什麼啊?這沒有你追悔的東西,這個懺所以懺得不得力的原因就是這樣呀!所以現在常常說懺了為什麼不得力?那個得力不得力就在這裡。你了解了哪有不得力的!坐在這地方你深深地就感覺到:「唉,我實在是一無是處!」然後一跑到那裡覺得:「佛陀,我除了依靠您,簡直是沒有旁的辦法好想!」你沒有去拜的時候已經得了很大的力了,何況去拜的時候對著這個境界。這是我們真正應該了解的!
所以這個四力懺悔第一個叫什麼?追悔嘛!就是追悔嘛!追悔,悔些什麼嘛!就是以前一直聽這個招呼──聽煩惱招呼,就這樣!所以同樣的道理呀,這個懺悔當中順逆十法當中,那個順逆十法當中那個,第一個是什麼?是不是「內計我人」哪?你們記得不記得?還從這個上面說起的,就是「我」,「我」就是這個根本哪,就這樣。然後「外加惡緣」哪!裡邊是有這個煩惱的種子,外面又引發那個,然後人我是非就起來了,根本都在這個上頭,豈不是現在我們要追悔的追悔這個!你真正找到了以後,那個懺悔哪有不得力的?
然後你去拜佛,這個拜佛的話,禮敬、供養,那個都來了嘛!你說:「哎喲,我除了佛陀啊,伺候您以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不伺候你就伺候「我」嘛!這個事情就這麼簡單。迷迷糊糊坐在這裡幹什麼?讓「我」在增長當中。所以說來說去,我們真正重要的就在這上頭,有這個思惟觀察能夠越認真深細的話,那力量自然就產生呀!所以說,如果不了解那就沒辦法悔!若「犯而不悔」,這個業苦什麼時候能夠窮盡呀?所以
有智識非,
真正有智慧就認識這個才是真正錯的根本呀!
義無隱覆故也。
那對了!不要別人勸的,了解了以後,那絕對不能再遮蓋,還去覆藏它。不過那個時候有一個噢,習性會覆蓋它的。這個倒不怕,一對境馬上覺得:欸!對不起,這個怨家又來了,我回過頭來馬上去懺悔。這是為什麼平常的時候,經常一碰到,啊!就懺悔,通常一碰到就懺悔。
看那個《阿底峽尊者傳》,他就說──不過這種當然是了不起的大尊者──他受了這個戒以後,別解脫戒從來沒犯過。哎喲!我們就看見了這個別解脫戒難像登天還難。我們常覺得好像菩薩戒不犯,阿底峽尊者怎麼說?那個菩薩戒就常犯。再上面越到向上是越難,因為菩薩戒是完全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看不見,這最難、最難的就是這個!所以從這個地方就是心念一動,一犯──錯了!他全部的精神貫注在什麼?就是在那個正知,方便正念就在這上面,正把這個東西把得牢牢的!一個不小心,欸!馬上,一個不小心,馬上拿回來。所以這「有智識非」是「義無隱覆」。
則下彰益。
下面就說明「則形清心淨」,就說明它的好處。這個心清淨了,這個形那自然,眼前是心安,將來是果報的殊勝。是啊!所以真正修學佛法,眼前樂是將來更樂,有這樣的好處呀!
故下二引勸。初引論,不下申勸。彼論問曰:何法重於地,
那個就是《薩婆多論》。
何法高於空,何法多於草,何法疾於風?答曰:戒德重於地,我慢高於空,
這種東西真可怕!空是無量無邊的,可是我慢還要比它大。
煩惱多於草,心念疾於風。今略引後句。以明昔心造惡,今忽追悔,剎那翻善,不待終日。
也是一樣。你真的能夠轉過來,修行實在方便!造惡固然是剎那剎那在造,你了解了以後,剎那剎那是什麼?集善淨之業,也是一樣呀!不要說「不待終日」,不待剎那,一念察覺得到就轉過來就好了嘛!「意令有犯,速須求懺。」繼續看:
- 初示罪報
- 二明犯心
- 初約護法說破為不破
- 二約壞法說為犯
- 三示悔法
- 初標問
- 二答釋
- 初明懺者現報即受
- 二明不懺者生報方受
《事鈔》云:「《涅槃》云:犯四重者,生報即受。
第一個,說《涅槃經》上面告訴我們犯四重罪的話,生報,那是最重的;重罪是一定來生即感報。但是下面有兩種情況說明:
若披法服,猶未捨遠。常懷慚愧,恐怖自責。其心改悔。生護法心。建立正法,為人分別。我說是人不為破戒。
這個《涅槃》上面的繼續說。所謂犯四重是什麼?是不是受了戒的人?受了戒才談得到犯重戒呀!那些人還披著、還沒有脫下來。
註1:天王佛:提婆達多比丘未來成道時之佛名。據《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所說,提婆達多犯五逆罪,墮無間地獄,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謂提婆達多往昔曾為其師,彼實非惡人,為權誡世人而作逆罪墮於地獄,未來必成佛道,號天王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