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四十九卷.A面
這個當宗怎麼說呀?說
四戒並發七支,
不管是五戒、八戒在家戒也好,乃至於出家,統統都是七支。
即皆從一切得定也。今依彼引,宗計須知。
現在所引的是「彼」,那個彼,就是以自己來望,從自己來看說是他。現在我所引的是他──這個實法一宗,就是說這兩宗所計的有差別,這一點我們必須要知道。那麼上面解釋「分不定」。
二因不定中二,
第二解釋「因不定」,因不定分二,兩部分:
先明三善。一切者三心俱時也。若起三毒則有單具,若起三善必不相離故。
他說這個因不定,因為我們受戒、得戒的時候有兩種,一個起這個三善心來說戒生起的因,一個起這個三品;所以起三品的時候,這個三心可以不管,這樣,這個意思。那麼現在解釋一下,這個三心要嘛不生,一生生一個──三個同時。而三毒那就不了,有「單具」,有貪的時候沒有瞋,有瞋的時候沒有貪,這個三個彼此或具一或者具二等等。這個下面,
次明三品。不從一切者三心不俱故。」
另外說三品,三品的話,一定是不從一切,因為這個三品心一定只有一品心,所以這個三品心一定同時不會在的。那麼這個就是解釋上面這個戒,一切戒無不是遍該生境,這個在前面戒法當中已經說明了。現在我們了解了戒體,乃至於得了戒體,這個時候更應該非常清楚。有了這個正確的了解,將來對行持的時候才能夠如法、如體起行,以這個隨行來護戒體,滿所發之願,這個才能夠得到最究竟圓滿的果。繼續下去:
- 初總標
- 二別釋
- 初釋不定
- 二釋定
- 初釋無戒所以
- 二轉釋不得之意
《事鈔》續云:「若不從一切眾生得,戒則無也。 何以故?由徧眾生起善方得,異此不得。 云何如此?惡意不死故。」
哪!來了,就是這個。我們先看一下下面《資持》的解釋,回過頭來再解釋這個文。
《資持》釋云:「二釋定中。
那麼現在其次解釋「定」是怎麼個說法?
比前分因不從一切皆發得戒,緣境反之,故云若不從等。
說前面我們兩項比較的時候,分跟因可以不定,但是這個所緣的這個境,那個是跟前面所說的完全不一樣。所以這較比前面的分、因,不必從一切都可以得到戒,但是對所緣的境,就不一樣了,反過來,必須要從一切,如果說不從一切的話,那不能得戒,這個解釋。那麼我們看上面那個《事鈔》,「若不從一切眾生得,戒則無也。」就是這個。由於這個前面一比較,所以曉得了:真正的戒,分可以不定、因可以不定。乃至於到後面的話,像五戒當中,我只受一個五戒,這個是《成實》所計,只受一個五戒當中的殺戒,只受所謂一分、兩分,是啊,然後等等都可以,這個是分不定;然後因不定也了解了,所謂由下品,然後再增上,中品、上品,但是一定要徧緣法界,這個!就是這個。下面的解釋:
何下釋無戒所以。
那為什麼說不徧得不到呢?他說明。為什麼呢?由於這個「徧眾生起善方得」,要徧該生境,這個是戒的特徵,沒有什麼理由,戒就是這個樣!再下面才解釋,「云下」,最後一句話:
云下轉釋不得之意。死,息也。」
最後一句話,為什麼不能得。這個時候所以注意噢!「惡意不死故」,這個是戒的基本精神,戒的真正最重要的地方!戒是幹什麼?就戒絕你的內心這個惡意。所以在這個大乘的經論當中都告訴我們,說六波羅蜜不是從所對的對象去看的,而是從所能緣的自己的這個心相來說。假定說你覺得「欸,這個我要去戒,那個例外」的話,那個時候你內心上面本身並不圓滿,有了漏洞,所以這個是叫作惡意不死。
那麼下面這個惡意不死,有一個解釋,看完了解釋我們再回過來看看。這個是我們必須深加論究的一點,看這個文很容易了解,實際上意義非常深遠,等一下再說。我們先看文:
《事鈔》續云:「若人不作五種分別,得木叉戒。
這個上面說,不這樣去分別那麼可以得到,反過來說,你做了這種分別就得不到。那這個怎麼樣的五種分別呢?
一於某眾生我離殺等。
說,對某些眾生我不殺,還有一些眾生,對不起,這個例外,那個不行。
二於某分我持。
這個某分,就是定這個局於哪幾個、哪幾個,這個後面等一下來解釋。
三於某處能持。
說那些地方可以,換一個地方又不行了。
四某時能持。
說這個時間可以,換一個時間不行了。
五某緣不持,除鬥戰事。
這個也除外。那這個如果這樣的話不行。
如此受者,得善不得戒。」
像前面這種情況,你得到的是善,不是戒。在戒跟善之間前面已經說過了,這是一個絕大的差別、絕大的差別!善是局部的,局限於眼前所對的,戒一定是遍緣法界沒有一點遺漏的,這是兩個最主要的。還有呢,戒還要一個其他的理由,就是說佛所遮止的、制定的,就這樣。那麼這些我們要了解它的特點,所謂佛所制定的,這是特別指別解脫或者攝律儀戒。
《資持》釋云:「五種分別者謂初受時發心斷惡,於此五事有能不能,故生取捨。
這個五種分別就是,對於這個五樣事情在剛剛受戒的時候,受戒的目的是斷一切惡,可是那個時候你心裡已經說:這個可以,這個不行。那既然這樣的話,你這個惡心就不死,既然惡心不死的話,這個所得到的不是戒,是善。那麼下面解釋:
初簡生類有能不能。
這已經說過了,簡別有的眾生可以,有的眾生不行。
二簡戒支。彼宗五八局數定故,若受一二但得善行。《成論》不爾,分滿皆得。
那麼上面這個五種那個是這個實法宗所計的,所以他上面說實法宗所計的,五戒、八戒都是全部,不能說分開來受,分開來受得到的善,不是戒;但是四分《成實論》並不是。
三謂國土郡縣。
說這裡我可以,換一個地方不行。
四即年月日時。五戒盡壽以論,八戒日夜中說,彼部時定。成宗二戒盡形半日,隨機長短。
這個也是兩宗不同。
五中自釋除鬥戰者謂遇此緣不能持故。
這個第五個,說自己、說受戒的自己就說囉:遇見這個因緣,我就不能持戒了。再下面:
如下通結。準知戒善徧不徧異耳。」
那下面就是這個整個地來結論,說從這個地方看,「戒善徧不徧異耳」,這裡就曉得了,戒一定徧,善不徧。
那麼在這裡最主要的就是剛才說,為什麼不得呢?「惡意不死」,這樣。反過來,如果說你攝善法戒的話,你的善心就不圓,漏了一點點,這樣。如果攝眾生的話,這個度生就不盡,這個因就是這樣。這裡並不是教你現在受了戒以後,這個一下都斷盡,佛不會這樣。我們眾生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個機要受了戒,藉這個強緣先受;受了以後還要藉這個強緣,所以一定要這個在僧寶、僧團當中,及種種的師長等等,這個都是要很大的外緣助成,使得受的這個圓滿之因,慢慢、慢慢地經過這個最佳的這個外緣的助成,才能夠所謂滿所受的願。在沒有滿的之前這個願叫虛願,滿了以後那個時候就是佛果,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假定你對這個不清楚或者只是一部分,那麼得到的個果就是聲聞、緣覺之果,這裡邊有這樣的個差別。但是這個因本身,那絕對不能有一點漏洞,這個因有了漏,那將來果就是不圓,這個是特別說明。
那麼下面最後三行在這地方再說了一下,再把這個道理整個地來講一講,說這個境徧一切的道理非常重要!繼續看文:
《業疏》云:「夫論戒者,普徧生境俱無害心,方成大慈行,群行之首。豈隨分學,望成大善。義不可也。」
這個是《業疏》上面,下面有個解釋:
《濟緣》釋云:「大慈即佛行。群行首者即發趣義。分學者謂持少分而不徧境。大善即上大慈行首。」
那麼這個解釋有了以後,我們回過頭來看《業疏》上面。說「論戒」,我們要真正地抉擇、觀察這個戒的內涵,它一定是「普徧生境」,普徧生境。那麼對這個所有的沒有一點的害心,這樣來方才能夠成就這個「大慈行」,這個就是佛的,就是真正我們要求的這個果位。這個是「群行之首」,一切從根本開始,因地當中就要這樣,所以叫「發趣義」。剛才特別說,並不是教我們做到,但是我們必須一開頭的時候這個因是絲毫無欠,這個戒上面有這樣的。所以通常平常啊,尤其是我們在這裡了解了這個大乘珍貴,平常的時候一定會產生這個:「嗯!對,我不做,誰做?」這樣。「我一定要做圓滿它!」這種概念是越來越清楚了。
說假定說你開頭的時候,心裡面先這個「隨分學」,這個心情放在這個因哪,心情打了折扣了。那麼這個因既然這樣的話,然後你有了這個因,所謂這個因就是體,依體起行。根據你這樣的發心,你這個心永遠是,這個因就是這樣,要想……這個說麥的種子要想長出稻來絕不可能,對不對?清楚不清楚?弄得不好一點,這個雜草要想長出佳果怎麼可能呢?所以換句話說,這裡真正重要的話,說隨分學而要「望成大善」,這個絕不可能,絕不可能!於是下面又解釋:
《資持》云:「準知得戒之心,不容毫髮之惡。高超萬善,軌導五乘。眾聖稱揚,良由於此。」
根據這個我們了解,這個得戒的這個心,的的確確裡面不容許一絲一毫之惡。為什麼?這個是萬善的根本,沒有一個比得上它的!同時「軌導五乘」,不管是人、天、聲、緣、佛乘,那個都是軌則,這是道路,引導我們走上去必從這個上面。「眾聖」──過去、未來、現在,三乘、大、小,所以它原因在這裡。
那麼這個說完了,我們就回過頭去再想一下。這個我們的南山祖師,前面當講戒體的時候,說我們現在經過了開權顯實,現在我們這個所謂當下就是三聚淨戒,也就是說圓修,發的是圓心、修的是圓修。那麼這個三聚淨戒的特徵是什麼?第一個攝律儀戒,攝律儀戒是最主要的要斷一切惡,是與不是?現在你說這個可以、那個例外,這個惡心有沒有?沒有整個地止息,所以因不正;既然因不正的話,將來你這個果就不圓。
平常儘管講說我們受戒的時候,你要徧緣法界,究實而論的話,絕不可能徧緣法界。實際上,假定說你了解這個理論以後的話,它也並不要教你真的去徧緣法界。戒要給我們受,是正因為我們是凡夫才去受這個戒,這個是很清楚。所以它一定是為凡外而立的,凡外能徧緣法界嗎?絕無可能,不要說凡外不能徧緣,乃至於聲聞、緣覺他所緣的是三千大千世界,法界也緣不到。這個真正緣法界是何等的氣象!這樣。我們也這個法相並不太清楚,至少我們了解的,你在八地菩薩之前,根本說起來,緣法界那實際上都不可能,那我們凡夫談什麼!真正究竟能夠緣,那要佛地,所以徧緣法界不可能。可是妙咧!有一件事情很妙,說境是法界緣不到,可是能緣的心那都是當下一個,人人都是如此,你緣一個也是它,緣法界也是它。
為什麼緣不到?由於我們無始以來隨順著無明,為無明障蔽。所以現在了解了以後,原來我們這個心,的體與佛是無二無別,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只在覺與迷之間,或者明與無明。現在了解了以後要轉過來,所以皈依的話,反過來嘛!反過來,是境儘管由於無始以來的習氣所染你見不到,可是這個心本身在乎你自己,所以一定從這個上面轉回來。因此一開始受戒的時候立,要徧斷一切惡,那個因就正了。因為這樣,所以這個戒真正的宗要,是惡意要死盡,然後這個斷德之因就在裡頭了。
佛是什麼?徧斷一切惡,沒有一個惡不斷;還有呢?徧修一切善,沒有一個善不修;還有呢?徧度一切眾,沒有一個眾生遺剩,這樣。由於自己淨化了這個,然後進一步來說才去修善,否則的話這個善是有雜染的。所以他立那個心當中,修善的時候也是徧緣法界,沒有一點遺漏,因此將來成就的是──智德。他要徧觀徧這個,它的功效,所以佛所謂智德從這個上面建立。然後要度一切眾,度一切眾的話這個就是恩德。豈不是佛的這個三身、三德都從這個地方開始。
如果我們照著次第,是一步一步地來,究實,那上一次已經說過了,大家還記得。所以你任何一件事情,你如理去觀察的時候,那個時候三樣東西一定同時包括在裡頭。從惡那一方面去看叫作斷;然後實際上斷惡的時候需要思惟、觀察智慧,這個不是善?當下就是!而所有的善惡境界,一定是在人與人之間交往當中,所以這個業的本身離得開眾生嗎?既然你要徧斷一切惡,徧修一切善是少不了;既然要徧修一切善,以及徧斷一切惡,那個眾生能夠離得開嗎?所以從淺的地方,我們就看起來那好像是這樣,從這個裡邊的深究細看的話,法爾如此!
所以從這地方我們就處處地了解:噢!由於眾生心量剛開始的時候狹,說了那個他害怕了,其實內涵明明就是如此啊!這樣。所以下面的話,如果說大家比較深細一點地去觀察,是必然在,否則如果畏怯的,我們可以暫時不談,這樣的話呢兩者都兼顧。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徧一切境的真正內涵就在這個地方。同時我剛才也特別說的,真正我們凡夫分上徧緣法界固然做不到,然後實際上徧斷眾惡也做不到,徧修眾善更不談。但是因有了以後,就從這個地方下腳一步一步上去,這是必須要的!
所以因此儘管我們現在了解了,可是做的時候還是一樣──啊!從那個小的地方基礎上面一步一步開始。你必須在任何一個境界,對這個境的時候,你就觀察自己的內心:「嗯!現在我受了戒了,跟以前一樣、是不一樣?」清楚不清楚?這個是它的個特例。這樣一來的話,我們既不會自怯,使因心有損;也不會發狂,而這個發了這個心以後,沒有實際上的內容去充實,而這些都是非常實在的,真正從行持上面去講。所以你可以說這是個理論,但是真正修持的實際上的內涵,也絕對離不開這個,這個都是要從深學、廣學當中,才慢慢地能夠體會得到。
因此在這裡說,平常我們說得到了戒體以後,對境的時候,如果說你這個很強盛的境界,那上面已經說過了,得到了戒體,如果說你單單得到了,得不到不算,就算你得到了,後面沒有這個隨行去保護的話,請問:這個前面的願產生效果嗎?不產生!這個戒體很難得到噢!不要以為說,哦,得不到了這個就是虛的,這佛經上面,戒律上面、戒經上說得很清楚,你初得戒,得到了這個戒的戒德跟佛是無二無別。所以這個戒的功德是無量,因為它的本質是跟佛的戒是的確一樣哪!所以說,哪怕一個破戒比丘,他將來破了,前面這個餘的,餘下來這個威力不可思議,乃至於世間的三界之內任何一個跟他比,不能跟這個破戒比丘比的,就因為在這個地方,它是個法界之量,你怎麼跟他相比!是,你說你三千大千世界主,三千大千世界在法界當中是什麼?找都找不到,滄海一粟啊!要了解這個特徵啊!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這樣,儘管你不懂得,不懂得,可是它那個因就是如此,將來要嘛不發,一發出來就是這個量啊!所以它有很多特點,可是我們前面不去特別地強調它。
那麼再說,說了像前面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這個「緣境寬狹」、「受隨同異」當中,一個一個都說明。在這個緣境寬狹當中,尤其是說:這個得了這個戒呀,現在無非可防,是昨天解釋的,大家記得不記得?所以你證得戒體以後,尤其得了這個受體然後起隨行,起隨行的時候,現在一定是無非可防。所以現在的心一定是什麼?喏!對境的時候它本來一定在三善心當中──無貪、無瞋、無癡。但是如果說你後面沒有好好地認真去以這個隨行來護持它,或者戒羸或者煩惱盛的時候,那時候要出毛病的。可是雖然出毛病,它會很明白地會對我們會警惕作用的,這清楚不清楚?所以說,你真正地得到了這個戒體以後,這個對境起來的話,這個貪瞋癡三個生不起來,生不起來,原因就是這樣。可是真正說呢還需要所謂前面這個「受隨同異」了解了,還有「緣境寬狹」,這個都是再再說明我們所受之體以及用功的狀態。現在這個清楚不清楚?現在這個概念,我們這地方應該了解的這個特點。
不過如果說,說有人說:「哎呀,那我受完了戒以後,回來的時候對了境,照樣地貪瞋癡照起不誤啊,那時心裡面很失望。」不要失望!這個善根種子留下來,那絕對有無比的價值,絕對有無比的價值!就這樣。就是因為我們以前的障礙未除、資糧未聚,所以產生這樣的功效,乃至於根本就不懂得。現在懂得了,好好地努力去懺悔,將來再去重受、重求去增上;或者自己去懺悔,它一定有它的方法,最後的話,都會得到。如果說自己去懺悔的話這是一個方法;重受、重求是一個方法,無非都是要從自己的內心上面跟外緣。是內心上面自己去懺悔是積聚資糧;外緣,或者對著懺悔的境,你把他看成佛菩薩,或者對著再去求戒的時候那些大德僧眾。不過對那個大德僧眾,這裡要說一下哦!我們先不要說,啊!現在那些人都是什麼。這不管他,如果說你把他看成佛一樣,實際上不必看成佛,就是看成他真實僧寶那樣,你能夠至心去求的話,你一樣可以得到。這個我們要了解,就是這個裡邊有它的特別原因。
不過這個最後那一點,有各部律典當中有不同的說法。至少以我現在的了解,它這個傳承也可以說有它的內涵、有它的行相,這兩者當中只要具足任何一個,你以至心去求,你可以得到。或者它有它的內涵,這個內涵的話,並不是他是個在家人可以傳你戒的,這個不行噢!也許他行相上面稍微差一點,再不然的話這個行相威儀很具足,這個內涵也許差一點,只要這兩個傳承未斷。那麼至少在這個地方的話,眼前看起來的話,在這個世界上面這兩部的確都沒有斷,有的是完全具足,有的具足一部分,這個我們應該了解。所以從我們自己那一方面去看,我們不但要把他看成具足,更重要的──自己發心!自己發心,這個才真正重要的!就這樣。
所以現在到這地方來,本來這一次講那個《在家備覽》,先是在講堂,後來移到這裡來,我心裡面一直覺得為了這件事情歡喜、讚歎。啊!我無比地歡喜,無比地讚歎!戒這個無比的威力就是這樣。所以經上面一再說,告訴我們說:毗尼住世,佛法就住世。但是這個毗尼我們往往有個誤解,往往有個誤解。實際上這個《行事鈔》,南山的三大部上面一再提這個事情:這個三寶是救濟世間唯一的,唯一的,所以稱它為寶;但是三寶之所以住世的話要靠僧寶;僧寶要靠什麼?對不起,要靠戒法,這樣!所以他說:如果你順,順著這個戒,那麼三寶住世,反過來呢,如果是逆,雖然這個戒法在這裡,不好好地去做的話,三寶就毀滅。不是毀在人家身上,都是毀在這些持法者身上,你看我們這個責任何等地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