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17B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十七卷.B面

因此在佛世的時候,佛只要說:「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欸,為什麼?就是你善根也成熟,然後他遞給你這個量具足,這是它特別的條件。所以沒有師授,不可能得。當然,後面下面又開,在什麼情況之下可以自受,這個到後面再說。一般正規狀態非要自、他,然後這個兩個當中所謂具儀、對境、作法,三者有一個缺掉不行,清楚不清楚?其實我們眼前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的,說我們造那房子,鋼筋混凝土要模板釘起來,然後要弄好的水還不能多、不能少,多了也不行、少了也不行,是與不是?所以天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那麼現在這個地方也是如此,所以證得的時候,得是這個三樣東西。

那麼後面說「三結」幹什麼呢?為什麼別的地方不要這地方要呢?這個大有道理!說「後三結者重更囑累」,因為這個東西是無價之寶啊,所以告訴你:「某人哪!啊,現在你是皈依啦,已經皈依啦!」說不但一次,兩次,而且再三地叮囑,一再地叮囑,不要讓我們遺忘,就是這樣!單單這樣嗎?這個有它的一個特別的內涵,那麼這個內涵簡單地說一說。

上次我們還記得吧?就在十七頁上面,十七頁上面的第三行說,十七頁上面第三行,哦,從第二行最後,「是故智人初受歸時,專心緣此,得名歸依。」一皈依了以後就「感善神隨逐護助」。這個上面告訴我們善神隨逐護助,實際上這個好處是無量無邊。所以上次說過「皈依這個福有色」,那這簡直是,如果說皈依所得到的福氣,像有顏色可以拿出來的話,那三界,拿那個三界作為容器是裝不下;就像大海水,你要想去用手來捧,怎麼捧得完哪?有這麼大的啊!豈只說善神擁護啊!但這個什麼?智人,有智慧之人哪,就專心緣此。這個專心緣此下面是個大學問,後面講很多都在這裡,點出來了。

這個「三結」,這個地方簡單地告訴你一個特別的名詞,真正將來持戒、受戒,它裡邊有兩個東西:一個叫作願體,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得到的這個戒體啊;得到了戒體以後下面還有叫隨行──跟著而來的這個行為。那麼前面我們曾經說過了,講戒的話要法、體、行、相;法就是說明這個道理,說明之後了解了依法去作、去懺悔等等;然後呢納法,把這個外面的法,能夠真正領納在心當中得到戒體,這個體另外一個名字叫什麼?願體。下面呢,下面還有一樣東西什麼?隨行,這個就是戒行。那麼這個隨行另外一個名叫「依體起行」,你得到了這個體以後,它有一種力量推動你這樣去做。還有,法告訴我們到後面你應該怎麼這樣去做,護這個體、滿這個願。

所以說,得到了這個以後,再重新提的時候那個也告訴你:現在你得到啦!得到了戒體以後,你下面那個行持是應該如何。這是裡邊有兩個特別的意義在。所以說不讓我們忘失。那麼為什麼得到了以後還要忘失?這個道理後面會詳詳細細說明。關於這個後面的說明,盡可能地我就想把那個法相指出來。這個法相不是文字噢!就是拿我們體驗得到的東西,讓你當下去領會一下。雖然善法我們不一定領會得到,可是世間哪,我們在這個生死輪迴當中,各式各樣的我們都內心當中有一種體驗、一種覺受。從這個體驗上面我們很明確地了解說:噢!原來這個法相,換句話說這個心理狀態是什麼一個狀態。再下去:

《業疏》云:「《多論》曰:言三歸者以何為性?

那麼這個是一個問答,這是個問答,它並沒有講一個「問」。說

有論者言,

這個就是對前面的問題的解答。

教無教性。此就所發教之業,從體明性故。若淳重心,有無教也。 無教者。此明業體一發續現,不假緣辦,無由教示方有成用,即體任運能酬來世,故云無教。 今時經論多云無作,義例同也。」

這個文字不大容易懂,但是這個絕端重要,絕端重要!所謂得的戒體也好、得皈依之體也好,這個道理就是這個地方的說明。將來我們如果了解了以後,你去受皈也好,然後你去受戒也好,這個內心上面一定應該跟它相應的覺受生起,那個是得到了!下面的解釋:

《濟緣》釋云:「引問中。性即是體。 解中三,初正定體。教無教性,彼論續云:受三歸時胡跪合掌身也口說三歸口也是身口教,若淳重心有身口無教。此就等者疏家斷也。教為能發,由教發得無教故云所發教之業,即以無教為性也。 無教者下二釋名。一發謂初念,續現即第二念。教猶使也,謂非教使之然,任運自然酬因感報故也。 今下三會異。即《善生》《成論》《雜心》等也。」

那這一段這裡詳細地解釋一下,我要很認真地去解釋,你們不要怕難,聽完了我想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會懂。那麼這個地方,就是特別地祖師引一段問答,因為這個東西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經過這個問答來辨清楚我們要受皈依,這個願體是什麼個內涵;那麼有了這個內涵,去隨行是如何行持。對我們來說,在座的極大部分都皈依過了,也許沒得到,不怕!它一定會增上的。你了解了慢慢地去懺悔或者增上的話,遲早一定會得到跟它相應。

那麼《多論》就是《薩婆多論》,他就問了:這個三歸,三歸的特點、特徵、體性是什麼呢?「有論者言」,就是泛指,所以說,一般來說它的體性,拿什麼、什麼是它的體性呢?「教無教性」。這個還沒有正式解釋這個教無教之前他先說明一下,這個教無教性是什麼?就是下面這句話,就是「所發教之業」。那麼教是什麼叫教呢?就是教導。佛留下來的這個教法,也就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法、體、行、相當中所講的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啊別人不講,不懂,一定要有人講那我們才懂。那我「喔,我懂了、懂了!喔,原來是這個!」這個就是教。教完了以後呢,你懂了以後呢,你內心當中就會受它的影響,跟著它就產生種種行為,就是這樣。

現在這個是個善法,是能夠使我們離苦得樂種種的道理,因此我們一心一意地照著去仰求這個。當我們聽完了這個道理以後,理路講過了以後,那個時候內心當中留下來一種力量,所以一心追求這個。這個力量啊,這個力量啊,什麼呢?這個地方就是說業體。前面換句話說,我們作任何事情,我們作任何事情啊,凡是任何一件事情,要嘛不作,作了以後在我們內心一定留下來一個影響力量。這個影響力量我們叫它不同的名字:叫「業」,叫作「業力」,叫作「業習氣」,不管什麼,叫作「種子」,它有推動我們的力量,繼續去做這件事情的力量,這個叫作業。這個業本身什麼呢?就是受了前面這樣的一個影響力量,而遺留下來的,遺留下來的。

那麼現在呢,就是先告訴你這個道理,告訴你道理以後,你聽懂了內心策發這個好樂之心,乃至於有前面的懺悔、作業什麼等等,於是內心當中產生這個力量。這個力量,不要再講了、不要再教了,但是它確是個力量,所以說這個就「所發教之業」,這個就是教無教,那個體性是什麼?就是這個!那麼在什麼情況之下才有呢?它需要一個條件,「若淳重心有無教也」。現在這個無教就是說講完了以後,內心上面所產生的一種力量,這個不要再教、再講的,這種力量它繼續地會推動你、策勵你,去追求前面告訴你這個道理,就這樣,這個叫作無教。後來很多經論上面不叫它無教,叫「無作」,平常我們說無作戒體、無作戒體,就是這個。

戒容或我們不一定得到,但是對於這個無教的力量,這個業體是我們人人都有。我說一個好簡單的一個比喻擺在這地方,今天眼前有一件事情,我們最簡單來說吧!「食色性也」,這是人人所感受得到的。當今天你肚子很餓的時候,或者是什麼,反正是,或者對你來說你很歡喜的,那麼他告訴你什麼。告訴你說了以後,啊,你心裡想:這個東西對我們有這樣的好啊!你就想去追求它了。或者是說,你正在缺乏一樣什麼東西,比如營養不好或者什麼生病,然後他告訴你,告訴你完了以後你聽見了:噢!這個樣!然後你內心當中你就心心不忘地掛在這個地方。講過了──教早就教過了,可是內心當中會推動我們的這種力量,這個我想我們人人都有。當這個推動力量或者是正現在前,或者儘管忘記掉了,可是隨便什麼時候一提的話,它力量馬上現出來。

我舉個好簡單的比喻,比如說飲食,今天這個時候大家都是剛吃飽肚子,即便吃飽肚子,我不妨提一個很美味的東西,那一講的話,說不定大家口水就咕嚕咕嚕會流了。我想你們都有這個經驗,為什麼?沒有東西,但是一提你立刻現起了,因為這個無始以來就是這個無教的力量就留在這裡,換句話說業習氣的就留在這裡。現在這裡要留下來什麼無教?告訴我們這個戒法,然後呢這個戒法的殊勝的好處,然後你如法地去求,得到了這個戒體以後,然後這個戒體就會留下來──這個戒體就是一種力量啊,這個業體,這個叫作業體。一遇見這個緣,以前遇見的話,反正好東西,抓起來放進袋裡邊;現在,欸!不行、不行!看見這個東西的話,內心當中就說:嗯,不可以!所以好的東西你呀把貪擋住了,壞的東西把瞋擋住了,而真正重要的,你明明白白地認識你現在心裡是什麼狀態。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他無教!

那麼這個無教是什麼樣才能夠發呢?前面說「淳重心」。這個「淳」就是樸直講,換句話說,這個當初那個心裡面,真正去求皈依乃至求戒什麼等等,不是個雜亂狀態,不是個雜亂狀態,全心全意貫注在這個上頭。所以第一個,這個淳也可以當另外那個「純」字講;樸,樸直,換句話說,並沒有其他東西在裡頭。還有呢,還要「重」,就是這樣。要這樣的兩種心情具足了,然後呢這個心情是自,然後呢他,兩個都具足了,作了法以後,那個時候就會留下來這個無教。所謂皈依之體,所謂戒、戒體都是這個。

下面說「無教」,這個無教是「業體」,這個業體本身哪,「一發」,要嘛不發,不發也就罷了,它一發發了以後「續現」,來了!它會繼續地老在這個地方,所以說任運「不假緣辦」,它後面哪,不再要這個緣。而這個什麼?「無由教示方有成用」,後面繼續的時候不要再講了、不再要給他說了個半天來指示你,說不是經過了這個才有功效。只要前面根據這個教,你能夠如理如量地以淳重心發了這個無教,換句話說,發了這個業體以後的話,是「不假緣辦」,不要教示,它就有這個用場。所以「即體」,它這個體就是業體,如果皈依的話就是皈依之體,如果說戒的話是戒體。「任運」,任運就是自然的,「能酬來世」,來世什麼──果報。所以說你受了五戒、皈依了以後,一定不墮落,一定不墮落。如果說你要回向的話,你要回向到哪裡,這力量強,回向生天就生天,然後回向往生極樂世界就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是真正它的功效,所以叫「無教」。那麼它下面最後的,現在的經論上面,它不用這個無教兩個字,叫作「無作」,一般的通常叫無作戒體、無作戒體,指這個。

那麼下面這個解釋,我在這個地方,了解了前面,那個解釋也說一下。「引問中。性」,「引」就是《多論》說,三歸以什麼為性呢?就是性就是體。「解」,下面的解答,解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有論者言」,這個「定體」就是說,確定正說明這個體、體性是什麼。於是他在這上面說「教無教性」,換句話說,這個體本身由兩樣東西而產生的,由教而產生的,所以教而得到這個無教,這樣;或者在別的地方叫作「作」,由於作而得到這個無作。那麼為什麼要兩個名字兼用呢?「作」是就你自己聽懂了這個教法,如理行持的結果,「教」是就他所講的內涵來說,正規地來說,一定要把這個教領會了──不是前面說要解嗎?欸,你了解了如法行持,這個作是必定這樣的結果,必定經過這樣的次第而來的。所以現在教跟無教、作跟無作一起拿起來說,內涵就很清楚。

「彼論續云」,那麼它下面又一個一個地方說,「受三歸時胡跪合掌」,那個是什麼?身受了教了,「口說三歸」是口受了教了;「是身口教」,這個是身口教。「若淳重心」,那淳重心就是意跟它相應了,這個意受教,於是這個情況之下「有身口無教」。為什麼不講意呢?因為《薩婆多論》,這個實法宗它是只講身口的,這是它的一個特點。後面講那個戒體,三宗的戒體的時候,它也很有意思,實法宗講的戒體是講色法,都要看得見的,所以這個心看不見,它不說,這個到後面再仔細說。正規來說,這個無教不在身口,正規地來說,這個無教就在我們的所謂心體,領納在心體當中,這藏在我們八識田當中的這個業種子,這個業種子。

那麼「此就等者」,就是上面說「有論者言,教無教性。此就所發教之業」等等,這個是「疏家斷」。疏家斷,換句話說,這句話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南山道宣律祖把它說明的內涵。「教為能發」,告訴我們了以後,才從告訴我們的道理當中啟發,所以它能啟發我們的淵源在此,「由教」然後「發得無教」,剛才已經說過了。根據他所說的照著下去做,相應了,所以才能夠啟發後面這個無作的功效。那麼這個無作的功效是什麼?一種業。所以「所發教之業」,就是這個叫作「無教為性」,那麼現在這個心體本身就是無作戒體,無作歸依之體。

下面解釋的是「一發、續現」,這個「一發」就是初念,這個初念通常情況之下指什麼?就是我們講的受體、願體,當時受的;「續現」就是後面的隨行,跟著而來的行為。那麼這個後面不要再來教,而任運它會酬因感果,這個就是我們的因地行為噢!前面我們說:「啊,那我懂了,一發續現!」實際上這裡大有文章、大有文章!整個的成就與否,固然是看你得否願體來決定,可是得了願體以後產生的功效,依體起行,這個行才是戒的業的根本;一生的行業、果報整個都從這上面開出來的。得到了這個願體以後,自然而然對境了以後,你一看:噢!我現在了解了,喔唷,這個以前、以前專門做這種事情,輪迴生死,現在不做了。而真正對我好處──這樣做的!就這樣。所以它叫「任運」,一遇見了,任運地你就會這樣。

現在我們是任運是什麼狀態呢?比如說任運地看見這個東西,喲!看見這個,眼睛就瞪大了,看見這個就是心裡面就記得牢牢不忘了。比如說好色之徒,看見了這個很漂亮的,他腦筋裡老想著:「欸!」他心裡面就鑽在這個上面。貪口味的,同樣地,看見了這個東西:「啊,這個才好!」他心裡面就心心念念地記掛在這個上頭。儘管別的緣把它擋掉了,他回頭又再想這個東西,回頭時時刻刻又再想這個東西。尤其是境界現起的時候,他一定原來的這個念頭會現起。這種經驗我想我們人人都有。

所以這個時候你們自己去想,你隨便可以找一個任何一件事情,只要以前留下來心目當中產生非常深刻印象的。那麼這個深刻印象叫作什麼?就是當時使你產生的這個叫「教」,深刻印象的這個叫「無教」。當這個印象留下來了,一旦遇到這個緣的話,你馬上會記起來了:「噢!就是這個!」好的東西,這貪的是這樣。壞的東西,假定今天有一個莫名其妙的人闖進來,把我們這個正熱鬧的一個法會衝散了;再不然,說過年的時候一家團聚,正在那兒團聚的時候,忽然之間跑來一個強盜,來把我們弄得一塌糊塗。你這樣的話,同樣地心裡面會記得,牢牢記住。前者是貪、瞋相應的;現在不,現在這是淨化貪、瞋的另外一面相應的。

不過前面這種情況對境的話,比如說這個強盜來了以後,雖然你馬上要去報告警察、要去捉他什麼,說不定忙了,過兩天過了,忙過年啦,算了!算了!雖然你心裡面一下忘不掉,可是正式去忙這種事情的話,過了幾天你就忘記掉了,通常狀態是如此。真的學戒不是如此!真的學戒,戒它真正特別的好處是什麼?欸,它是叫徧該生境,這你所對的境界,眼前的沒有一個不是!你要嘛不對境,要對境的話,對不起,就不會忘記。關於這一點,後面繼續地一步一步地說下去。所以它這個真正的力量是這個樣的,所以凡是皈依、受了戒的人,他這個心情的用心方法,有根本不一樣的地方,根本不一樣的地方,所以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那麼這一段說完了以後,黑板上這個註解,就是今天等一下要講的。

《業疏》又云:「作法之時,知三說已,無作便生。故能所不昧於作業也。」 《濟緣》釋云:「三說已者此據初念已前通名為作。無作便生即約次念徹至盡報也。能授所受知業成處故不昧也。」

這個解釋一下。「作法之時」,就是前面說具儀、對境,下面──作法,自他具足了還要跟這個相應的作那個法。然後呢,「三說已」,這個三說已,「知」,不是說文字上面的了解,不是說:噢!現在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心裡面很清楚、明白的正知。曉得以前我一切作法都在無明當中,因為無明,所以隨順著無明不管你怎麼做,就算做了好事,對不起,還是輪迴生死。現在了解了:喔,這個不行!絕對不可以!所以這個知是這樣知。

那麼這個「知」,內涵應該以兩種心情去知:有一個你只了解業因果報應的關係,所以前面無明哪──這個無明當中包含兩樣東西不清楚,一個對業感果的必然內涵不了解,經論上面稱它為「業果愚」,對一切事情所以這樣一定有它的因。其次,它為什麼一定有因果呢?因為說第一義諦,原來法性本身所謂如如空,或者說實相,並沒有什麼,只是說什麼因感什麼果。所以我們真正不清楚的有兩個內涵:對於這個「空」來說我們稱它為「真」,對它「有」來說稱為「俗」。說的時候是兩件事情,實際上是一個內涵,因為它是空,所以都是緣起,因為它緣起,所以它本質並沒有它天生的。

同樣地,我們戒法當中也是一樣,說「言有次第,行不前後」,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隨成一行,四義整足。」這個佛法,所以天台講那個三觀三止有它道理的;三諦(編者按:指空、假、中三諦),說中諦統一切,實際上就是空的時候就是即假,假的時候就是空;正因為是空所以假,正因為假所以空。換句話說,正因為它不是天生如此的,所以一定是有什麼因緣才能夠感什麼果報,遇什麼因緣顯什麼行相。所以當這個顯什麼行相──因緣,或者說有,世俗看得見那部分現起的時候,正是說明正是具有這個性空的特徵在這個裡頭。

因此我們現在了解應該「知」些什麼呢?說知,指的這個!以前無明現在了解,誰告訴我的?佛告訴我的,告訴我的這個法,然後由僧傳。所以我因為這樣,弄不清楚枉造生死輪迴之業,現在,嗯,不了!所以正式皈依的時候,內心當中很清楚、很明白地說:啊!我是這樣地皈依呀!這樣。就算你不太清楚,至少理論上面了解的,我們所以受苦、所以得不到快樂的根本原因在這裡,現在一心一意要歸投依靠他,總歸聽他的,照著他的行為去做。所以你內心當中很清楚、很明白地這個樣,這個叫作「知」。

那麼然後「三說」呢?這個「三說」指什麼?心裡的所謂心裡面的「審決思」以後,不是前面曾經說過的思心所,對不對?你了解了以後決定這樣去做了,「啊!我一定要這樣做,我一定要這樣做!我一定要這樣做!」嘴巴上面雖然這麼說,可是真正重要的,曉得我內心當中這個堅決的誓願,所以它叫願體呀!說完了以後,啊!而當時一定有人遞給我,這個,這樣的情況,那時「無作便生」。所以實際上,「故能所不昧於作業也」,那個時候你心裡面很清楚、很明白,絕對不會模模糊糊:「啊,到底怎麼樣,不清楚!」喏!就是你當時自己作的這個業,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樣的!這樣的!所以它所應該知道的內涵是這個。不是說文字解釋一下:「噢!我懂了、我懂了!原來這個樣,這個叫願體、這個叫隨行。」對不起,不解!後面還會有詳細解釋。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