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155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五五卷.A面

棄初次第,唯修後攝道一分者,非彼續部及造彼釋聰叡所許,故當攝持無上瑜伽圓滿道體二次宗要。

前面這個圓滿的次第一步一步,假定說,你把前面這個次第沒有認真地一步一步上來,隨便哪一個棄捨掉了,只修後面的一分的話,對不起,那絕對不是!也不是造那些續部,真正地解釋那些續部,就是密咒的「聰叡」,就是真正的成就者的那種菩薩祖師們所許的。所以我們真正要學密法的時候,一定要把無上瑜伽圓滿道體的兩個次第的宗要要說明,就是生起次第跟圓滿次第。

此中唯就彼等諸名,略為顯示入咒方隅,於諸咒道次第,應當廣知。

現在這個地方,只是最簡單地說一個名字,大概曉得幾個,那有幾樣東西,如此而已!真正的這個密教的內涵的話,那在到了那個時候啊,那我們要學的時候,應該如理如量地一點不缺少地去認知它。

能如是學,即是修學總攝一切經咒宗要之圓滿道體,令得暇身具足義利,能於自他增廣佛教。

像這樣的話,那麼就是真正地修學顯教、密教整個大綱的圓滿道體。這樣地學的話,就把我們這個暇滿的人身,得到最究竟圓滿的意義,能夠使得佛法增廣,利益自他。

好,說完了,這個是正宗分。從前頭下腳第一步到這個地方,整個的佛法所謂三乘,還有密教裡面叫四灌,這也是還是下、中、上三乘,不過這個不是下中上的這個三士啊,這個三乘就是說,從聲聞、緣覺到一佛乘三乘。還有呢,不過這個地方包括了,這個一佛乘當中包括顯、密最究竟圓滿的教法,統統在這個裡邊。本論分成功三部分──序、正、結,那麼正分現在說完了,再下面最後呢就是結分,有個簡單的說明,簡單說明。

那現在請繼續下去,五百五十八頁。上面已經整個的正分已經說圓滿了,正分已經說圓滿了,下面就是結分,結分。真正說起來,上面這個是啊……下面這個有一段偈子,就重說一下。現在我們把它唸一下,很簡單地說一說。這個結分裡邊,就是簡單地又把上面所說的整個的這個道理,他為什麼這樣說,以及這個大概的這個傳承,以及他──大師,我們宗喀巴大師,講這個本論的因緣,換句話說造本論的因由,以及這個本論的整個道的這個傳承,把它在這個地方說一下。

能觀無央佛語目 如實善達一切法 能令智者生歡喜 由親諸修如斯理

知識初佛妙音尊 善歸依故是彼力 故願善擇真實義 彼勝智者恆護持

南洲聰叡頂中嚴 名稱幡幢照諸趣 龍猛無著漸傳來 謂此菩提道次第

盡滿眾生希願義 故是教授大寶王 攝納經論千流故 亦名吉祥善說海

此由然燈大智者 光明顯揚雪山中 此方觀視佛道眼 故經多時未瞑閉

次見如實知聖教 宗要聰叡悉滅亡 即此妙道久衰微 為欲增廣聖教故

盡佛所說諸法理 攝為由一善士夫 乘於大乘往佛位 正所當修道次第

此論文言非太廣 一切要義無不具 雖諸少慧且易解 我以教理正引出

佛子正行難通達 我乃愚中最為愚 故此所有諸過失 當對如實知前悔

於此策勤有集積 二種資糧廣如空 願成勝王而引導 癡蔽慧目諸眾生

未至佛位一切生 願為妙音哀攝受 獲得圓滿教次第 正行勝道令佛喜

如是所解道中要 大悲引動善方便 除遣眾生冥闇意 長時住持佛教法

聖教大寶未普及 雖遍遷滅於是方 願由大悲動我意 光顯如是利樂藏

從佛菩薩微妙業 所成菩提道次第 樂解脫意與勝德 令長修持諸佛事

願編善道除違緣 辦諸順緣人非人 一切生中不捨離 諸佛所讚真淨道

若時我於最勝乘 如理勤修十法行 爾時大力恆助伴 吉祥德海徧十方

這個只是簡單地說明了裡邊幾個大要,它這個本論,是把所有一切諸佛的,所謂「無央佛語目」,那看見所有的,而如實地能夠通達一切法,這個道理都包含在裡頭,這個能令真正有智慧者,啊!生歡喜。我們學的人呢,由於這個智慧能學,而得到我們應得的;教的人呢,由於這個如理地這樣的話,能夠滿他成滿眾生之願。所以不管師、弟,大家都是真實地為此而歡喜。

那麼這個上面這個道理啊,是親近種種這個如理修行的這個善知識,而這個善知識的傳承,從佛乃至於是「妙音尊」,就是文殊菩薩,前面這樣的。由於我們學弟子的人,上面的完整的傳承,那麼我們學的人呢,能夠如理地認識、皈投依靠,得到了這個真實的意義,一步一步地上去,這樣。那麼這個次第一步一步地下來,這個次第啊從佛,然後呢經過這樣地傳下來,那麼,再經過當年印度的龍樹、無著兩個菩薩,然後把這個那條圓滿大路建立起來,這一條大路,是能夠究竟圓滿一切眾生所希望的。欸,一切眾生所希望的,不一定究竟圓滿的,現在呢不但是希望的,而且究竟圓滿的。

關於這個道理,在《法華》上面回頭有很清楚、很明白。那麼,所以這個裡邊的教授既然包含了這個內容,所以它是「教授大寶王」。如我們《法華經》上面,佛一再自稱:「我所說的一切經當中這個最第一!」他也一再一再地說,不但說它第一,而且是經中之王等等。那麼現在這個也是一樣,所以這是教授當中最殊勝的,像大寶王一樣,大寶王一樣。它為什麼這樣呢?能夠把所有的經論的各方面統統包含在裡頭,而這個內容啊,是吉祥圓滿如海!

而這個傳承,當年是在印度的,是由誰呢?由阿底峽尊者傳到西藏,那麼這個西藏他們通常稱為雪山,所以「光明顯揚雪山中」,因為西藏是高原,那都是大雪。那麼,那個時候在西藏那地方,經教已經慢慢地衰頹了,衰頹了,所以阿底峽尊者去了以後呢,把當年西藏的佛法重新光顯。以後又經過一段的時候的傳承又衰頹了,又衰頹了,所以啊,那麼由宗喀巴大師再起來重新整理,而造成功本論。

說這個本論,它的內容不是太多,雖然這麼簡單扼要不太多,但是最主要的這個宗要啊,沒有一點點缺少。所以說,此論文言並不太廣,但是一切要義,沒有一點遺漏地統統在這個裡邊。雖然智慧淺薄的人,都能夠了解;當然沒有智慧的人,那根本不談,根本不談,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回頭我們看《法華》也說,不要看《法華經》這麼簡單哪,要真正地要若讀、若誦、若持等等的話,已經供養過多少佛,有殊勝的善根哪!那麼現在呢,本論就是這個裡邊的精華呀,這樣,所以說這個少慧也容易了解。而再經過這個大師把如理的這個教法,一點不錯地把它按照次第一一說明引導。

這個引導的內容啊,那個是最完整的修行的次第,這是很難通達,最難通達的。大師這個地方所以啊,實在是對我們末法的眾生有無比的恩惠!所以在西藏、印度兩個地方,他們把宗喀巴大師跟阿底峽尊者兩位,同樣地都尊為是能仁第二,說釋迦世尊再來,再來。我們這裡也有位祖師,稱他為所謂「小釋迦」,是小一點;他不但是小,而且圓圓滿滿地重新來。這個倒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前面已經一再說過了。我們所以稱,在這裡的祖師稱為小釋迦,就是那一宗一派當中覺得他是最了不起。像剛才說的那兩位尊者啊,不管在印度也好、在西藏也好,各宗各派共同宗奉他最圓滿,這個有他很不一樣!

但是以他這樣了不起的人,他還說「我乃愚中最為愚」啊,那個就是處處地方示現大善知識的,這樣。他倒不是做給我們看喔!換句話說,他因地當中為什麼能夠策使他達到最高成就,他因為自己覺得:唉呀,我不行啊!所以前面說:愚者知為愚啊,這個是智者。他自己曉得我錯了,那就想辦法、肯改善,他就改得善。我們現在愚的人,自己還覺得很懂咧,那你就完了!乃至於明明是愚,他自己還不曉得,這是無明真正可怕,你根本不曉得你在錯誤當中。然後呢自己對錯誤還覺得很執著。這個執著有兩種:有一種見解上面自以為對;還有一種習性上面,就是覺得:唉呀,它就這個樣!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所以他不但是說示現給我們看,真正說起來,就是他因地當中就是這樣的。所以他始終,哪!到了那個時候,他依止著這種因緣顯發給我們看。我們真正要學,這一點要千萬自己認識:他尚且都是這樣,那我們如果是自己覺得智者的話,那就什麼都不談了!所以他說,這個地方啊,佛是最圓滿的,但是我因為是愚中最愚啊,所以這一個地方難免有過失。然後這個過失呢,我在佛菩薩──「如實知」就是如實圓滿了知,一定是佛,佛前懺悔。

那麼現在呢,也要照著這個如理如量地、精勤努力去積聚兩種資糧,這個兩種資糧要究竟圓滿的是「廣如虛空」。這個虛空就是法界,以法界為量的,你照著那樣的話,那個能……。以這樣地去努力去做,為什麼呀?希望能夠成就那個「勝王」,勝王就是法王。那是引導什麼?引導那些為愚癡所蔽,這個慧眼未開的眾生一直走上去。在還沒有達到佛位之前,在任何時候,一切生當中,希望能夠得到「妙音」,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的慈哀攝受,因為只有在這個大善知識的這個攝受之下,那麼能夠。

那我們這裡說,欸,為什麼我們不求佛,為什麼不求阿彌陀佛,至少你說我們這地方釋迦世尊,而要祈求妙音文殊師利菩薩呢?這個道理要說明一下。在真正的究竟意義上,尤其密教裡面特別說,文殊師利是代表的諸佛、十方一切諸佛之智,我們所以不透脫的原因是愚,就是無明,而這個無明的正對治是智慧,這樣。所以回頭《法華》上面就說出來了,那文殊師利菩薩他教出來的弟子,啊呀!那個成佛的話,這個《佛說諸佛名經》上面他就說:他也是、他也是、他也是……點了半天以後啊,哇,還有好多、好多,他佛也一時點不清楚,這樣。

所以《法華》上面也是,阿彌陀佛也是文殊師利菩薩他教出來的,我們釋迦世尊也是他教出來的,然後呢乃至於什麼將來的彌勒佛,也是文殊師利菩薩教出來的嘛!所以從果位上面我們去看的話,是,我們要學這一個──或者是本師釋迦世尊,或者阿彌陀佛,或者十方任何一個佛。可是你要求這個果的話,因地當中應該怎麼辦呢?應該找到最佳引導之師。這個是為什麼這個地方他「願」,願是因嘛,因正則果圓、質滿。

那麼不但如此,而且要獲得這個「圓滿教」,那個教是順著次第,「正行勝道」,那這個是才是真正令佛歡喜的。這個要說明。所以佛真正歡喜的,他是什麼?希望我們每一個人成佛,這樣;而要想成佛的是一定要圓滿道的次第。所以對我們現在來說的話,儘管我們的力量容或不足,實際上呢的的確確凡夫是不夠,但是下的因種,我們這個立場所下的因種,千千萬萬先不要自己委屈了自己。不要說:「喔唷,我就是一個窮子啊,就等一下跑得去做做苦工的!」說:「我就是個王子,只是現在什麼?落難王子啊!那沒關係,那怕什麼,我只要自己肯努力話,那就是這樣!」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的。所以我們呢念佛也好,不管你做什麼也好,一定要記到:我是為了要究竟成就圓滿佛慧,所以才那個時候學這個法門。現在如果我用這個法門的時候,說念佛法門,那四個字,是!那個基本概念我們一定要把握得正確!

那麼然後呢照著這個,現在這個大師呀,那麼再那個把道當中,以他修持了解的悲心引發,把它說明,使得佛法這個普及,而長時住持。現在呢以前那些教法,慢慢地、慢慢慢慢地經過盛而衰了。眼前我呀也是因為見到了這個,所以以大悲之願,所以也從這個大悲心當中,為了要幫助別人,所以把這個如來的真正圓滿,能夠利益使眾生得到究竟圓滿快樂的那個教授藏啊,又重新整理,寫成功這個《菩提道次第》。然後呢使得一切願意修學得到解脫的這些人,照著這個慢慢慢慢地一步一步地上去,把所有的違緣遣除,所有的順緣一切成就,而生生不離開這個圓滿的教法,所以「一切生中不捨離,諸佛所讚真淨道」。這個實際上就是我們真正因地當中應注意的:第一個,我一定要學究竟圓滿的佛果,然後呢一定要修究竟圓滿的佛法,而且從現在開始,生生世世不離!成佛了以後,當然你跟它相應了。佛之所以為佛,跟二乘不一樣,二乘──好!證了果,停在那裡;佛的話,永遠以這個法相應地這樣地行持,這樣。

所以他說,這個時候,那這樣的話呢,「我於最勝乘,如理勤修十法行」。這個十法行啊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法華》上面也有十法行,《寶雲經》、《寶積經》、很多地方,《華嚴經》,它都說這個十個。就是,十是一個究竟圓滿的一個數字,實際上呢這一個就是把我們所應該行的,歸納成這麼十類,如理地去行持。由於這樣的話呢,啊!圓滿一切功德,這樣。這個就是這個偈子的內容。那麼再下面就是說明兩個:第一個,大師為什麼說本論。

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龍猛無著二師道軌,能往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士所修一切次第圓滿開示,如此菩提道次第者,

上面說,喏,這個就是把一切佛,十方一切佛,沒有一個……三世一切佛,時間、空間,沒有一個遺漏的宗要。那麼這個宗要經過這麼兩個師承,性、相兩位的菩薩,這一個原則、道理,這個道理能夠使得我們走到圓滿成佛的,根據它修學上頭去的次第,分下、中、上。那麼,這個圓滿的、如理如量,以及次第無誤的,就是這個菩提道次第。這個菩提道次第為什麼會這個地方說呢?是由於依下面這幾個人的勸請。

謂依哦姓具慧般若摩訶薩埵,彼之紹師精善三藏,正行法義,拔濟眾生,長養聖教,寶戒大師,及因前代持律師中,眾所稱歎賈持調伏(號精進然),彼之紹師智悲教證功德莊嚴,大雪山聚持律之中高勝如幢,第一律師嗉樸堪布寶吉祥賢,並諸餘眾誠希求者,先曾屢勸。

那因為前面那些人,上面所說的那個都是西藏人,宗喀巴大師他是青海人,後來到西藏去。因為那些一代一代的那種大德們,這種大德們都是很有成就的,一再地勸請。後來呢,

後因精善顯密眾典,珍愛三學,荷擔聖教無能倫比,善嫻二語大善知識,摩訶薩埵勝依吉賢殷勤勸請。

由於這個。在大師的這個《應化因緣集》,大師的傳記上面說明的,那大師造那個本論的時候,是在他四十六歲的時候。那個時候相當於我們中國明朝初年明惠帝,就是明太祖的兒子,惠帝建文四年,公元是一千四百零二年。如果拿我們今年的公元來算的話,離開我們現在已經五百八十七年,那個時候造的。就是那個叫「勝依法王」,他的勸請了以後然後造這個。這個是說他造說的這個因緣,那麼這個根據呢,

係從至尊勝士空諱(號虛空幢),聞蘭若師,傳內蘇巴及慬哦瓦所傳道次。又從至尊勝士賢號(名法依賢),聞博朵瓦傳霞惹瓦,及博朵瓦傳授鐸巴道次等義。教授根本《道炬論》中,唯除開示三士總相,餘文易解故未全引。

這個上面是先說他說的因緣,這個地方說這個傳承次第是哪來的呢?是「至尊勝士」,我們常常說的阿蘭若師、阿蘭若師,就是阿底峽尊者的親傳弟子,親傳弟子。他的親傳弟子,是最主要的就是敦巴尊者,然後有阿蘭若師,還有呢另外一個,那個就是什麼?大瑜伽師,還有阿蘭若師。那麼他們三個人再傳的,就是什麼慬哦瓦、博朵瓦……那麼這他們幾個。那下面無非是說明這個次第,他們幾個人它這麼傳下來,結果一個一個。那麼這個傳下來的什麼呢?就是《道炬論》,《道炬論》。其他的他就說,不容易了解的他就說明了,容易了解呢,這地方就並沒有再引過來,因為這個《道炬論》上說得很清楚了。所以他前面一開頭的時候就說,我這個本論,總的話是根據《現觀莊嚴論》,別的話就是依這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

上面只是說那個名,現在把那個名字,經過哪一些善知識,一代一代如何傳下來,他也這個地方交代清楚,交代清楚。比如說,我們國內也有的,這個法系,所謂法眷,比如說這個是從達摩初祖,怎麼從西天,佛傳到他身上,他又怎麼傳到這裡,然後呢經過二祖,神光二祖一直到六祖,六祖呢再經過他的門下,這麼一代一代傳下來,是同樣的這個道理。說明了這個傳承的圓滿,一點都不斷。

以大譯師(具慧般若)及卓壠巴父子所著道次為本,並攝眾多道次要義,圓滿道分易於受持,次第安布無諸紊亂。雪山聚中闢道大轍,於無量教辯才無畏,如理正行經論深義,能發諸佛菩薩歡喜,最為希有摩訶薩埵,至尊勝士叡達瓦等(號童慧),

那個仁達瓦,就是宗喀巴大師所親近過老師當中最殊勝的,實際上呢宗喀巴大師一生當中,所最尊敬、得到最圓滿的教授的,就是那一位仁達瓦,那個地方就譯為「叡達瓦」。他是怎麼呢?還是經過上面這個,所謂從博朵瓦、慬哦瓦他們幾位啊再傳下來,傳到大譯師、卓壠巴,那個卓壠巴父子他們兩代啊,著了這個道次。那個時候已經不是《菩提道炬論》了,把《菩提道炬論》又另外適應那個時候的那些根性,又經過註解來廣為說明。所以那個時候另外一個,它那個名字都叫《菩提道次第》,因為的的確確不管是哪一個,都是修學這個覺道的那個理、量以及次第。那麼除了這個作為藍本以外,還有其他的各家各宗各派的根本要義,不但是它量、質兩樣東西,而且次第,所以它是說「圓滿道」容易受持,次第安布一點不紊亂。

使得那個西藏,「雪山聚」就是它不只指一個地方,整個的那個區域當中,能夠把這個圓滿的佛法,能夠開出一條大路來。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