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五四卷.B面
一方面要這樣地調鍊他,一方面地鍛鍊他那個堅忍的意志,種種的條件,這個是它的真正的內涵。如果你了解了這一點的話,你就對它一點不懷疑。
反過來說,那個時候他有個必須要的條件的,必須要什麼條件呢?這個老師本身要夠量哦!如果這個老師本身不夠量的話,你碰到了這個情況,那就出了個大毛病了,那就出了個大毛病,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所以佛法講緣起之法,一定是如此因如此果,你必定要把這個事情的因緣法相,把握得清清楚楚,了解得透透徹徹,自然做起來哪一條路都對,否則的話,那莽莽撞撞去弄的話,高也不對、低也不對。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喏!這個第一個條件是這樣的。那麼有了這個,
其次先以清淨續部能熟灌頂,成熟身心。
那麼找到了老師,你也更能夠如法地接近這個老師,那個老師能夠調鍊你的身心,一定是把你前面的要做的基礎,如果還有罪障的話淨除,如果還有資糧不夠的話,他前面一定是先給你要集聚資糧。實際上呢,當我們去依教奉行的時候,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這真正說起來,這個是最佳的集聚資糧的方法。這本論一開頭就特別地說明,而將來如果說真正入密教的時候,他更有完整的說明。而這個說明不一定在密教當中,顯教裡邊的大乘經論,是處處說明這一點,這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一個基本道理,這樣。
所以說有了這個,那個時候這個老師啊,就給你灌頂。所以這個灌頂,平常我們說,哎呀,去灌頂、灌頂啊,灌頂不那麼簡單哪!灌頂平常是什麼呢?就是印度的習慣,當那個老皇帝啊,決定要傳那個位,傳給那個他兒子的話,那個王子當中,足以擔當得起這個王位的這一個最了不起的這個兒子的時候,那時舉行那儀軌。說:好!現在呢你已經夠資格做為這個國王了。現在呢,這個灌頂亦復如是,把佛的這個整個圓滿的內涵,說現在透過這個儀式傳授給你。世間只是一個幻象,而佛法不是,它的內涵,換句話說,成佛的圓滿的種子,也是那個時候來灌注到我們身心上頭,所以那個灌頂有非常殊勝的意義。
平常我們現在說,哎呀!密教上師,就跑得去灌個頂啊──那好的,結結緣。就像我們現在跑到廟裡面合一下掌,哎呀!說我們阿彌陀佛嘛固然是佛,釋迦牟尼佛嘛是佛,觀世音菩薩嘛固然是佛,然後我們跑到土地也是菩薩,城隍也是菩薩,反正都沒關係啦!就是同樣的道理。這麼這個灌頂一定要什麼?清淨的續部哦!換句話說,這個是一點點沒有差池的,沒有一點點差池,圓滿無缺的。那個為什麼要這樣呢?它能夠成熟我們身心的,這是個種子,這個種子本身種下來,如果有一點點小毛病,長出來就長不好;如果損壞了,那根本沒有這個可能!
平常我們常常舉的例子說,儘管現在我們房子裡那個電燈、電扇、電視,啊!這個樣樣俱全,對不起,你沒有這個電不行。那現在這個關鍵就是什麼?欸,那個電。說我們自己具備的這種條件啊,說起來,喔唷!我們這架東西幾萬塊、十幾萬,乃至幾十萬,好像很值錢,但是不管你再值錢,比起那個破銅爛鐵接進來的話,你不能比。破銅爛鐵那個電哪,你要想自己造一個發電廠的話,哇!都是要百億、千億計,那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它一定是諸佛的圓滿的成佛的種子,透過上面所說的師弟之間的這個條件,才能夠加持了身相,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的。平常我們不了解,總動不動說我學密教的,那個固然是大增上慢;另外一種不懂的人,因為看見了它錯誤的行相,隨意毀謗,那是對自己最大的損害,也是最大的自己障礙,這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那麼然後呢這個是第二步。灌頂的當下,他一定要受那個密宗戒,喔,這個密宗戒是要求非常嚴、非常嚴啊!
次當聽聞了知守護,爾時所受三昧耶律。若為根本罪犯染著,雖可重受,然於相續,生道功德最為稽留,故常勇猛莫令染著。又當勵力莫犯粗罪,設有誤犯,亦當勤修還出方便,彼等皆是修道基礎,若無彼者,則如牆傾,諸危屋故。
那麼那個時候,灌頂的時候,同時一定也要受這個戒,這個戒叫作密宗戒。密宗戒有個專門名叫三昧耶戒,「三昧耶」拿我們說是「誓句」,我們的發的誓,說我發誓要這個樣作。像我們世俗上面跟人簽個約,然後呢跑得去你簽一個名,好!或者你蓋一個圖章,蓋一個手印,對不起,到那個時候你不能毀約,你一毀約的話,那麼這個這張合約就失效了。現在我們跟那佛菩薩定那個約,那佛菩薩是說,現在有這樣的一個圓滿的相,剛才說的,啊!我們跟電力公司定個約,你只要照這個規矩這麼來的話,付這麼一點錢的話,我那麼幾千億這個電就進來了,但是你必定要遵守這個,如果你自己破壞了,對不起,那個電就不來了。這這麼簡單,就這樣!所以這三昧耶是一點不能破的,叫誓句。
還有一點呢,平常我們這個身,所謂我們凡夫業力所感得的,這個是業力所感得的雜染之身。一旦你受了這個三昧耶戒以後,這個身體不是我這個,我們叫誓句身,它有個特別的名字,而且內涵也不一樣的。就是說我現在遵守這個誓句,所以諸佛菩薩已經把那個圓滿果位佛的種子灌注在你身心上頭,你只要照著這個合約,誓句的條例去做的話,那你能夠享受這個,然後呢使它增長、擴大。相當於我們屋裡,你怎麼用,它就怎麼對,那電的全部的功效你可以獲得到,就這樣。
這個東西啊,你所以受了以後,要「聽聞了知」,一定要如理地聽聞,正確地如法地去守護。假定對這個「根本罪犯」,一旦犯了以後你就完了;雖然它還可以重受,雖然可以重受啊,但是你的相續,就是身心上面,真正生道的那個基礎壞了。重新來,對不起,那很慢、很慢,很慢、很慢!所以一旦破壞掉了以後,就算你懺悔乾淨重來,那再要想當生成就的機會,很難、很難!我沒有認真學過我不敢說,不過只依我現在常識判斷的話,以及一般普通聽說,已經絕無可能,幾乎是這樣。
這是說你犯了以後,你能夠懺悔乾淨重受喔!假定你犯了以後不懺悔,或者那個的話,那個墮落起來是可怕極了。別的平常我們這個一般顯教的那個戒啊,最多我們墮落地獄;它要嘛不墮落,墮落的一定墮落金剛地獄,那是阿鼻地獄當中是最嚴重的一種,最嚴重的一種!所以這個密宗戒不要以為輕輕鬆鬆,啊,哈、哈、哈!這個越是最好的法你學起來,學好了固然易得殊勝的、了不起的功德啊,這學不好的話,毛病也出得最大。所以我們常常說的比喻,你跑路跌跤了,你再怎麼樣,當然不能一定說一定跌不死喔!但是通常一般來說的話,那跌了跌傷的可能都很少。可是你坐飛機的話,它要嘛不跌下來,跌下來不跌死的可能是幾乎是絕無僅有,這個同樣的道理,這個我們順便一提。
那麼不但是根本罪犯,就是其他的,它也是一樣,就算有一點不小心犯了,也要努力地修還出的方便,因為這個是根本。換句話說,你想嘛,剛才我們說過了三昧耶身,現在我這個身體是根據這個來建立的,你現在這個根本弄掉了,當然出了毛病了,這個種子一樣,你種子把它弄壞了當然不行!
我們沒有學過密教不知道,但是至少本論一開頭的時候,引證這個論的根本的造者阿底峽尊者,大家記得吧?阿底峽尊者他修學了佛法以後,也出了家,出了家以後,他對這個小乘的戒根本就沒有犯過。喔唷!要我們現在看這個小乘戒能不犯,那怎麼可能哪!那還只是還兩百多條,他不是說粗戒,乃至最細微的都不犯。你們仔細看看那個印度當年那個,的的確確!欸,但是他出了家以後,以後就沒有再犯。菩薩戒呢,他就要犯了;密宗戒啊,簡單得很,沒有幾條,他就是經常在犯。唉呀!他這一犯,他所以在做很多事情,隨時他就坐下來,然後呢就供曼達、什麼唸咒,為什麼?他覺得犯了,犯了戒趕快要懺悔,絕不能留到。所以這個可想而知,這個密宗戒如理地說起來,是難極了!我們現在就因為末法了,大家結一個緣啦,種一點種子啦!總覺得看得把它容易,實際上它內涵究竟什麼根本不知道。
就像平常一般我也看見密教的儀軌,乃至於我們大乘一般的,大家都是這樣。早晚課的時候,「眾生無邊誓願度……」,啊!四句唸過了,到底裡邊是什麼?誰都不知道,往往這個情況。乃至於唸過的時候隨口溜過了,腦筋裡面剛唸過了半天,還「剛才唸些什麼啊?」如果有問你的話,你乃至於連它這個唸過什麼都不知道,不要說它內容了。那這是我們如果一檢查的話,很容易了解的,所以這個地方就特別從這一個上頭來說明。
那麼這個就像什麼呢?說這是道的基礎,就像那個牆壞了一樣,唉呀,這個房子非常危險。我們現在這個房子通常是用柱子撐起來的,你曉得以前那個老房子的話,不是像我們現在,不是鋼筋水泥的柱子等等,沒有啊!就是把那個牆砌起來,然後上面再架那個樑。你現在牆那個垮掉了以後,對不起,那屋頂一定塌下來了!這個是特別說明,那麼下面就引證。
《曼殊室利根本教》云:「佛未說犯戒,能成就諸咒。」此說全無上中下品三等成就。無上瑜伽續說,若不守護諸三昧耶,下劣灌頂,不知真實,此三雖修終無成就,故若不護三昧耶律而云修道,是極漂轉咒理之外。
上面把那個道理說出來了,下面馬上引經來證明。哪!很清楚、很明白的。這兩個經佛親口說的,佛從來沒有說過,十方諸佛也沒有說,說犯了戒而對這個密教有什麼成就,不可能!不要說上品成就,乃至於中品、下品成就都不可能。什麼是下品成就呢?平常我們說,哎喲,唸了個咒有什麼靈驗哪、什麼感應啊!那個可以說下品成就。所以現在人哪,唸了一點咒覺得,喔唷!這個靈得不得了,然後說是我學密教,那完全錯了,完全錯了!密教的真正它的宗旨你們必定要把握住,密教真正的宗旨的話,最上的是你即身成佛,這樣的,那個才真正成就啊!哪個說我唸了個咒了,哎,覺得有感應了,那……。平常的說實在的,下品成就有一點影子,只是如此而已。因為我們現在對那個真正的密教的內涵不清楚,所以才會產生這種大誤解。如果說你戒不清淨的話,那最起碼的影子都碰不上。
特別下面又說「無上瑜伽」,因為這個密分成功四部,那最高的那一部特別地說,假定你不守護這個戒的話──三昧耶就是戒的話,這是第一個;還有呢你的灌頂如果說不圓滿的話;第三個呢「不知真實」,它那個真實的內涵,三樣東西。你要真正得到密教的圓滿成就,要這三個條件喔!這個灌頂要絕對圓滿,這個圓滿需要兩個:老師要圓滿,你自己要圓滿,這兩個欠少一個沒有用。然後呢還要去如法地去灌,給你灌了以後,對這個內涵如果你又不弄清楚的話,也不行。還有一個,灌完了以後,你守護這個戒如果出一點差的話,也不行。
這個守護這個戒自始至終喔!不是說你剛開始的時候,到後來不要,一定是這樣,到後來到最後這個戒也跟著圓滿了,就像我們顯教一樣。現在我們往往是有很多人,剛開始好像認真地修,到後來那個就不要了,這錯了;實際上呢到後來心裡面跟它完全相應了,這要這樣。這個狀態它不是說像我們現在想像,那我們都是個誤解。這個三樣東西如果說沒有的話,那怎麼修,你一點用場都沒有,我們平常說蒸沙作飯。所以說,有人說啊,唉呀!這個密教裡邊不斤斤計較,或者是不要的話,那根本外行話,根本外行話!雖然這個地方講的是三昧耶,實際上那個三昧耶密宗戒,一定是拿這個攝律儀戒,以及這個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換句話說,小乘的別解脫戒,以及大乘的這個菩薩戒,這兩樣為根基的,它這個是建立在這個上頭的。所以在密教裡邊說得很清楚,沒有下面這個東西,那個根本談不上,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好了!那麼再進一步。
若能如是護三昧耶,及諸律儀而修咒道,當先修習堪為依據續部所說,生起次第圓滿尊輪。
那麼更進一步說,你能得灌頂,又能夠如法地守了戒以後,那麼那個時候啊,就是說按照這個「律儀」。這個「律」當然是單單僅僅指前面這個,「儀」的就是各式各樣的儀軌,換句話──方法;道理都懂了,那個方法。然後呢要修了,修的時候要「堪為依據」的,他特別用這個字,平常我們修都是什麼?盲修瞎鍊。有的時候雖然人家告訴你,對不起,他自己本身也並沒有什麼真正的內涵,這種都不行!所以他那個師,與其說是師,應該說是啊──這個師是人啦──就是圓滿的人、法兩樣也,絕不可分的這個圓滿的。那麼這個依據,先修生起次第。這個生起次第學什麼呢?叫「圓滿尊輪」,這個特別這地方解釋一下。
平常我們現在顯教裡邊,只有念佛,說我念阿彌陀佛,然後呢可能念什麼?念的觀想念佛跟實相念佛。我們把那個念佛分成四個步驟,持名、觀像、觀想,然後呢還要實相念佛,這樣。通常一般地現在持這個名,如此而已!好一點的說,啊!看看那個佛像;那最好的就是實相念佛。這個四樣東西如果分開來的話,在密教裡邊沒有這樣的事情。第一步,做到了那個時候,他學的什麼呢?就是學那個生起次第,那個生起次第我簡單地說一下,就是……哦,他下面有個解釋,說了解釋再來說明。
以咒道中不共所斷,謂於蘊處界執為平俗庸常分別,能斷彼者,亦即能轉外器內身及諸受用,為殊勝事生次第故。
這樣。
如是善淨庸常分別,一切時中恆得諸佛菩薩加持,速能圓滿無邊福聚,堪為圓滿次第法器。
這個解釋一下,我們這個普通的所謂異生或者凡夫,跟佛的差別,在什麼地方?就是說我們是由於以往這個雜染之業所感得的這個報身;佛呢,是不可思議清淨業所感得的圓滿報身。那麼這個雜染之身與雜染之業,這個雜染之業的因是什麼呢?無明;佛這個圓滿報身,圓滿報身不可思議妙淨之業的因是什麼呢?一切種智,這樣來的。所以啊他要想成佛的話,必定要從因位上面見所謂正見、正知見,然後呢見道,正見道的時候,那個才叫正見,然後呢修道,這麼一步一步地來。就把我們以前所依的這個無明,所謂「轉識成智」,不是把它拿掉了換成另外一樣東西,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把它轉化過來。那麼那個密教裡邊真正不同的「不共所斷」是什麼呢?換句話說,他前面轉識成智的時候,就把我們這個雜染相應的五蘊身心啊,轉成功諸佛圓滿不可思議的報身報土,他還是這個五蘊。
所以在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上面,乃至《彌陀疏鈔》都說的,就是它那個西方極樂世界啊,勝妙五塵所感,對不對?他並沒有離開那個五塵欸!叫勝、妙,就是不再是我們世俗的這個染污之業。小乘羅漢停滯在這個空當中,他沒有辦法造種種的增上善,這個妙善,所以他感不得這個圓滿的報身。那麼佛呢?他以智慧相應的就轉化過來,識轉成智,然後呢他的染污之業轉成清淨之業,清淨之業變成功圓滿的這個報身、報土。現在密教當中,就是在我們當下透過這個特別的方法,他把這我們五蘊身心當中,至於這個平常──說「平俗庸常」,換句話說,就是世間的平常的、下劣的這個妄分別,這個妄分別就是無明相應喔,把它轉化過來。那麼不但「斷彼」,就是轉外面是器世間,裡邊的話就是我們的「內身」──五蘊身心。這個外面器世間,就是我們所受用的,把這個東西當下就轉變成功佛的報身、報土。
你說這個怎麼個轉法?這是一個非常特別巧妙的方法。所以它密教裡邊一定是灌頂的時候,就把那個種子先種在你身心上面,然後呢你觀想。譬如說我們念佛,我們平常念佛要求往生,現在密教裡邊是一定這樣的,「我不是要求往生,我要學阿彌陀佛。」這是跟顯教完全一樣的,他這個發心一定也是發這個大菩提心。不過顯教你可以說慢慢地來,《法華》上面會告訴我們很清楚、很明白地,條件不夠的他慢慢地引導我們。可是密教既然是最高的話,這所以說,這個上頭什麼〈化城喻品〉、窮子喻等等都說明,一開頭的時候說我就是這個佛的法王子,既然我就是法王子的話,那為什麼我做不到呢?那做不到的原因在什麼地方呢?他就把最究竟的,就像那個王子,既然你現在灌頂灌完了以後,很簡單嘛!你只要把這衣服換一換,就穿起來了,然後呢你把這個做皇帝的弄得善巧了以後,你就是皇帝,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呀!
所以他那個時候,譬如說,喔,或者是這個我要學阿彌陀佛,我也學可以學釋迦世尊,可以學任何一尊佛。然後那個時候,你學的時候,就是先把他觀起來,觀起來了以後呢,結果由於他的加持,淨化你的內心,淨化了內心以後,然後呢他加持,最後呢,你就是他,他就是你。所以把我們自己的凡夫的那個身體,就透過這個加持的方法,轉化觀想成功我就是那個佛。然後呢所以他密教有個壇城,這個壇城實際上真正什麼?界,平常我們所處的界,我們這裡有南普陀,我們作羯磨的時候,我們作一個界;然後呢我們說說哪裡啊?什麼台中人、台灣人、中國人,然後說我們這個地球上的人。他不是!我就是個佛陀,圓滿的報身、報土,就是觀這個。
所以他到那個時候觀起來的叫作「佛慢」,他那個慢不是說貪瞋癡慢疑的慢,這就是說我就是佛,那麼在這個是殊勝的生起次第。這個裡邊還有很多特殊的方便、善巧,非常殊勝的方便、善巧,那個時候如果你果真能夠如此的話,一切時處當中啊,就能夠得到佛菩薩的加持,所以這個是為什麼他能夠最快速地圓滿這個資糧的關係。夠不夠?不夠!下面還有一步叫圓滿次第。
那個生起次第達到圓滿量的時候,是什麼一個狀態呢?平常的時候,如果說生起次第圓滿了,我一坐在這裡,譬如說我觀我是一個阿彌陀佛,我在這兒一坐,你們就看起來,你們看見我就是阿彌陀佛,你跟阿彌陀佛的的確確就是這樣,要這樣的本事啊!要我們想像那還得了啊!還得了啊!
所以平常我們看的那個有很多啊什麼金剛,所謂的大威德金剛、勝樂金剛什麼等等,那我們無法想像說,這個難道是佛的這個圓滿德相嗎?不,這有一個特別的理由。因為他是要把這個凡夫平庸的轉過來,凡夫所以平庸的是無明,無明所現的是貪瞋癡相,所以他一定不但把那個貪瞋癡的現行降伏,而且種子徹底地拿掉,就這樣啊!所以他現那個瞋相,正是把那個瞋,就在當瞋的當下,就把那個瞋的種子轉化過來;貪的當下,把那個貪的種子徹底轉化過來;癡的當下,把那個癡的種子徹底轉化過來!因為我們理論上面說,一切法的法性一樣的,所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然是如此的話,哪一個不是佛性,哪一個不是法性?難道就是那個貪就是不是佛性、不是法性嗎?難道這個瞋不是嗎?當然是啊!我們理論上面有啊,但是只是理論而已。他不但有這個理論,而且有這個方法,不但有實踐的方法,證得實際上的事實,所以他一定在現那個大的貪瞋癡相。
你們看他為什麼現個畜生相呢?這妙就妙在這裡!畜生我們通常說是愚癡的代表,欸,他就在那個癡相上面,他把那個癡當下轉過來了,就這樣,就這樣一個特別的意義在裡頭。然後呢一定現那個忿怒相,在那個瞋的當下,把那個瞋相轉過來了。然後呢同樣地,他為什麼有那個所謂啊,我們平常以前我最不了解,也是最起反感的,現在才發現有它特別意義的──另外一個方法,你們可能聽說過──雙身。這個真正說起來,我特別說喔!這個密法是密傳的,它不能在外面流露的,所以平常這個有它很重要的條件在。現在我們不知道啊,說這個「這怎麼可以!」這是閒話,現在暫時不談,一定在當下把它轉化過來。
我說這個地方還有一個很有趣的一個公案,那個當年有一個真正修學成就的人,他學的是大威德金剛法。那大威德金剛法就是現的牛相,那個牛有兩隻角,那麼他修那個生起次第修起來,修起來了以後,他平常走路譬如說進出門,他一定低了個頭這個這麼這樣。就有一天啊,他跑得比較急一點,就啊,啪跑過去,「蹬!」一下,他跌了個筋斗,摔出去了。欸?空空的,人家問為什麼?結果那個門的上面這個兩個印子,那個牛角的印子。嗨!這樣。就是平常他一天到晚,在任何情況之下,就像那個禪宗那個祖師,一天到晚用那個功,他全部精神貫注在那裡。所以他儘管在走路等等,他也在修那個生起次第,那個時候他的的確確還沒有到很堅固的量,你看不出來,但是他自己就現那個相。通常也不需要你看見,他就很快地轉成圓滿次第,到了圓滿次第,那個情況就沒有了,就這樣啊!那千真萬確這個事。
據說當年我們中國有一個能海老法師,他們老一輩的都曉得,喔,這個人,這個老人家好了不起啊!大家都非常尊重他,在五台山,他就是學這個。曾經有人說看見他,他是學這個東西,欸!一看,現個金剛相坐在那個地方,就這樣,我們隨便一說。這個叫什麼?這個叫圓滿尊輪,這個就是本尊輪已經學圓滿了,那麼這個它是這樣,再下面呢?
其次當修堪為依據續部所說圓滿次第,
那最後的圓滿次第,就把它再跟那個空性相應,然後呢空有這地方的真俗二諦圓融,就是這樣,所以這個時候就圓滿了。如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