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五四卷.A面
這個密教部分,它的共同部分跟它一樣;密教不共,專門談密教的,一點影子都還沒碰到,一點邊都沒碰到。如果說有的話,只有幾個字:「二次第等」,就這個,兩個次第等,就這個。兩個次第是什麼?不曉得,也沒講,這是我們必定要有正確概念的。
所以我說到了這點啊,我想起今年剛開始講的時候,曾經有一個人,他頭上聽了兩堂是滿歡喜,不曉得第三天哪裡來概念說:「啊,這個密教的!」從此以後他不聽。唉呀!我覺得真遺憾。那至於說其他的人,不管他是念佛、持戒,是像我一樣,剛開始的時候,看見了總是覺得有點皺皺眉頭,聽完了以後、學完了以後啊,沒有一個例外,是人人歡喜,所以這個地方我特別說一下。那麼,下一堂課在這個地方特別說一下,你們可以暫時先把那個考卷好好地去努力一下。下一堂課我先把那個《法華》的眉目抉擇出來,那麼怎麼樣把這個真正的圓教說的內容,那個時候你就了解得清清楚楚。完了以後,最後的時候,才把《廣論》上面說「特學金剛乘」這個原則啊,再作一個簡單的、概括性的介紹。
今天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五百五十七頁。這個上面已經把我們整個的,眼前所了解的所謂大乘的不共,或者諸佛究竟意趣的這個中心──菩提心,以及滿菩提願的這個最主要的這個大綱啊,已經指出來了,已經完全指出來了。不過呢,通常上面我們說顯教,如果把密教也包括進去的話呢,那就是說大乘的共同的基礎。換句話說,大乘不管是你走顯教、密教,那麼在我們顯教當中的話,我們所謂的大乘的八宗,沒有一個例外的,這個基礎;然後更進一步說,包括密宗在裡面的話,密教的基礎也是這個。所以,實際上前面這部分呢,無論顯、密,是究竟一佛乘的究竟圓滿的意義、綱要,以及它的重心,以及它次第上來,統統已經圓滿地已經有一個說明。那麼,再下面看:
第二特學金剛乘法。
這個是一個特別法門,這是一個特別法門,金剛乘就是密乘,實際上金剛乘的內涵是非常的深、細、博大。那個弘一大師啊,在他那個演講錄裡面,曾經有過這麼簡單的說明,說他介紹這個大乘各宗,談起這個密教來,曾經說過。那麼他說他當初先看那個儀軌啊,對它很不了解,一直等到後來,看了這個《大日經疏》以後,才真正了解密教的內涵。那時候他覺得:啊!這個義理的高深啊,的的確確是非常高明的、圓滿的教法;正因為它是非常高深,所以一般的普通人,的的確確很難見得到、探索得到。所以他就說了:最好一開頭的時候,不要去看那個儀軌。那麼,至於現在那個事實來說,我上次也說過了,我們不要從那個行相上面去看,行相上面你不了解它的內涵為什麼,一下是容易誤解。你了解了這個內涵以後的話,至少概念上面曉得是怎麼一回事情,然後依著次第才不會出錯。
現在這個地方只是把那個金剛乘非常簡單地說一下,所以說那你們看一看,總共說起來,講到這裡為止,一共已經講了五百五十七頁,這麼多!這麼多到現在為止,除了這個名詞以外,真正的密乘還完全還沒講到,才那兩個名詞。而所謂介紹那綱要,就這麼一頁,就這麼一頁,總共地只有一頁的。實際上只是什麼?隨便地點一下而已,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如是善修顯密共道,其後無疑當入密咒,以彼密道較諸餘法最為希貴,速能圓滿二資糧故。
以要學密法的話,一定要什麼呢?把上面這個基礎,所謂這個基礎叫作顯密的共道,不管你是顯教也好,然後是密教也好,這個大乘必須要的基礎,你能夠修習,而且是「善修」。這不是說有一個膚淺的了解,了解,可以說沒有用處,就是了解了以後要如法,行持還不一定行,要如法。如法裡面包括了如理如量,那個基礎要學好了,沒有錯,這才算!
那麼,那個時候啊應該入這個密教,為什麼原因?他下面就是告訴我們,因為這個密教走法,它能夠以最快速的方式來圓滿兩種資糧──福、智兩種資糧。我們曉得佛之所以成佛,沒有別的,他就是明足、行足兩樣東西,智慧、福德兩樣圓滿了。所以我們整個地修學佛法沒有別的,也就是怎麼把智慧跟福德兩樣東西圓滿,而現在這個特別的方法,是以最快速的方法來圓滿這個。這是所以它為什麼真正難能可貴。因為它快速,同樣地它所付的代價也比較高,然後呢走法也比較特別,也比較難走。所以普通一般情況之下,不具足這個條件那很難修學,所以佛也不輕易地傳授這個方法。
不要說我們釋迦世尊這個教法當中,真正接受那個密法的很少;在我們整個的賢劫千佛當中,根據這個密教的經論上面說,這個一千尊佛當中,真正傳密法的總共只有四位,總共只有四位,有的說只有三位。你就可想而知,這個密法是何等地難能可貴,它有它的很多特殊條件。這個這裡就不詳細說,除非諸位真正地自己覺得心力夠,有條件,至少說有這個興趣,那麼你那個時候不妨去進一步去了解它。那麼假定說走這個路子的話,走這個路子的話,這個的確是不是我們普通一般人所想像的。
但是我們別以為說這個密教裡就有,這個在我們的一般的顯教的經典當中也有,只是因為我們平常不了解這個密教的內容,所以看見了以後只是覺得:嗯……不曉得。比如說天台這個化法、四儀當中,所謂有「頓、漸、秘密、不定」,那個「秘密」你無法說,無法……這個是一個秘密,你不了解,實際上包含在這個裡頭。那麼,然後呢就是說另外的賢首──小、始、終、頓、圓。賢首說這個圓教是《華嚴》,根據《華嚴》。這很有意思,《華嚴》善財童子以十信滿心,一生導歸極樂,這個在我們顯教裡面,平常的時候儘管有這個理論,一般說起來,從來沒有這種說法,怎麼一生怎麼圓曠劫之因,這個什麼?當然,因為這是祖師、佛,祖師來說明佛的深遠的意趣,我們大家奉為圭臬,說,啊!這個最高明、最圓滿的,它說得很明白,明白說明一生取辦。但是究竟怎麼一生取辦法──欸!那我們就沒有了。所以密教,哪!就是實實在在地這個把一生取辦的內涵,把它的整個的內容告訴我們。
所以你真實地了解了這個密教的這個整個的圓滿的教法,你回過頭來去看的話,我們顯教裡面,換句話說,共同的基礎裡面哪,處處皆是,千真萬確地處處皆是。乃至於這個《法華經》上面,也一樣地說明了這個,一樣地說明了這個。這個我們平常的經驗都有,就像我們現在已經經驗到的事情,那你在還沒有過來之前哪,你不曉得是些什麼,等到你經驗到了,「噢!原來這個。」這樣。
所以,他說它的密,它有很多原因在,這個也是屬於密,因為這個是什麼呢?這是佛果位上的種種方便,對一個凡夫來說,的的確確你沒辦法透徹了解的,所以它叫密。那麼這個詳細的道理,我們這裡不去申述它,只是簡單地介紹一下,那個時候要走密教的這個路的話,那麼這個次第最主要的幾個大綱說一下。下面就把那個大綱,分成幾個主要的段落。
若入彼者,如《道炬論》說,先以財敬奉教行等,令師歡喜。較前所說尤為過上,然是對於能具咒說最下之德相者,乃如是行。
這是真正修學密法的第一個要件。說你假定要走這一條路的話,他前面也已經說過了,一開頭就說過了,假定說你對這個密教,或者是根性不同、或者興趣、或者其他的理由,而不願意走的話,那麼就走顯教的就可以了。假定說你自己具這個條件的話,那麼要走這個路的話,那怎麼辦呢?就引這個《道炬論》,這個《道炬論》就是阿底峽尊者所作的,換句話這是印度當年最了不起一個大祖師,各宗各派所宗奉的。那個上面就說:第一步──前面那個基礎已經完成了噢──這個第一步的話要注意噢!就好像我們現在念書,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都念完了,那時候你進入研究所的那個時候第一步,不是我們說進幼稚園的第一步,那是差得天差地遠哦!
那時候啊,「先以財敬奉教,令師歡喜」,那時一定要找到一個好上師,好老師。哦!這個善知識的重要,前面已經一再說明。平常我們說,真正的最圓滿的善知識是佛,那是特別指什麼呢?密教裡面。密教裡的真正的上師,他的的確確是已經達到了最高成就,應那個最特殊的這種了不起根性的弟子,然後呢以他相應的這一個心性來示現那個凡夫相,卻是佛的圓滿的報身化現的,就這樣。這個老師,才是這個是所謂的最上的一種老師。當然有稍微差一點的,但是前面已經說過了,他必須要的條件。
那麼那個時候呢,你一定要「令師歡喜」,這個我們就有一點不大了解了。在我們普通說的四依大士是「依法不依人」,這個密教裡面卻有一個特別的地方──依人不依法。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內涵的人看起來,覺得這是個矛盾,我當年也是這樣想:這是這怎麼可能呢?一直到後來真實了解以後啊,那個才是、才是,絕不矛盾,而且是必然相順。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很多空啊、有啊,那麼好像兩個互相角立,大、小啊大家又是唱對台戲。其實你真正了解了以後啊,不但不矛盾,而且彼此間一定都有互相相輔相成的必然的條件在,必然的條件在。
那天有人提一個問題,因為我最近常常舉個比喻說:那個筷子啊,是兩枝筷子夾得起來,一枝筷子就不行。有一個人就異想天開:「欸!這有的人居然拿了一枝筷子也吃起來了,你怎麼講?」哪,對了!對不對,你們看見過的,你們說碰見這個,你怎麼回答他,你能回答嗎?你們不妨想想,你們有本事回答的請舉手。(有弟子舉手)你怎麼回答?(弟子答:這不是正常現象,正常現象一定要兩枝。)他說不是正常現象,正常現象一定要兩枝。你們還有沒有其他的,其他的意見?來,你說說看!(弟子答:那有所遺漏,好像也這一面,可是也不是這樣子契入。)好,他說一枝筷子有所遺漏,就是夾不起來。還有沒有其他的說法?
我告訴你們,這兩種說法你這麼可以這麼說,但是呢真正解答這個問題的話,你不能針對著他的問題解答。因為我前面的提的時候說,任何一樣事情都必須要兩樣東西對起來;如果這樣的話,那麼不管你的回答多少,換句話說,我前面這種立論,至少不管你說得怎麼圓滿,我前面這個立論被推翻掉了,對不對?換句話說,那他這個說法,如果你像前面這樣回答他的,剛才這兩種回答的話,我前面這個立論就建立不起來了。所以這個是大家要學習的地方噢!
但是,我前面這個立論矛盾嗎?能推得翻嗎?不矛盾、推不翻,絕對不矛盾!你們不妨啊,給你們一天的時間想想看,看看你們能不能想得出來。所以說,我說假如你們能夠善巧地學好了,不要說證得,就是圓滿的教法,如果你把握住了以後,你這個立論必定是在任何情況之下,絕對圓滿,沒有一點遺漏,沒有一點漏洞,無懈可擊的。我告訴你,他說一枝筷子,對!可是你這一枝筷子沒辦法擊倒我這個說法。
所以,如果你真正有智慧的話,你能夠把握得住任何情況之下這個道理。那麼關於剛才這個答案,因為為了使得你們聽到了這個教法以後,有更深刻的印象,給你們一個時間思考思考,好不好?你們也可以討論討論,我明天會告訴你們,如果我忘記掉了,你們提醒我一下,如果說你們不提醒的話,那很抱歉,我現在那個記性很壞啊!
好,現在呢這個上面,我要說明的是,剛才說的這個依法、依人兩件事情,如果你有了智慧以後啊,你能夠圓滿地解釋得清楚。在前面我曾經提起過一個問題說:「那麼既然依法不依人,那請問你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啊?我們應該念《阿彌陀經》,不應該念阿彌陀佛啊?」那現在我們解決了!說我正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啊,確是正依法的時候。不了解的話──對呀!你要依的是法,既然依的法,你怎麼念他佛呢?欸,這個好像是矛盾,那麼這個道理前面已經解釋過了。
現在我們懂得了,說:「噢,原來是這樣啊!」所以你同樣的道理,你了解了這個真實的內涵以後,這個法跟人的差別在什麼地方呢?換句話說,這個法是指什麼法?圓滿、正確、無誤的教法。這個圓滿正確無誤的教法怎麼來的?佛講的。那麼為什麼佛能夠講,因為他圓滿、正確地了解了世間一切現象,所以就我們現在這個教法來說,這個根源確是佛。那佛又怎麼來的呢?佛的這個根源又是法,因為他是依法如理地聽聞、思惟、修持、證得,一點沒有錯誤、缺漏而得的。當兩者達到圓滿境界的時候,那是兩者不可分的,所以佛的根本身是法身。妙咧!以法為身。這個很清楚明白地說明了了一件事情,佛陀啊是以法為身,實際上呢,法、佛之間這個關係,已經有一個很明確的交代,很明確的交代。
那麼不同的只是說,圓滿與否?如果說,真的是這個人能夠跟法完全圓滿的話,這個人比法還要來得可貴,對不對?因為為什麼?那個法,對不起,你對於這個法是不是能夠相應啊?這個還不一定,這個很清楚。就拿我們眼前來說,儘管這個法說圓滿地擺在這裡,對不起,我們不相應;反過來說,因為我們自己的條件不具足,所以這個圓滿的法擺在這裡呀,對我們來說變成殘缺不全的,我們沒辦法善巧地利用這個法,對不對?是不是這個事實擺在這裡!那要怎麼辦呢?要一個對這個法已經有認識的人的指授,那麼你才能夠真實地、如法地得到它。而得到的程度,就看這個人對這個法的了解跟悟證的程度。單單這個夠不夠啊?還不夠,還要什麼?你是不是受法的根器,對不對?還要這個相應。所以假定說,這個人是究竟圓滿,而你受法的根器不夠的話,那還不行。
所以現在這個密教的真正的條件是什麼呢?它一定要你是一個受法的根性是究竟圓滿的時候,所以真正的密教,它最少最少一定要十信滿心這個位次,換句話說他的信。這個十信滿心的特點是指什麼?特點是指什麼?淨心為信。就是他的內心當中,雖然沒有如理如量地證得,卻是他把他那個煩惱跟這個正理之間,已經看得清清楚楚。這個煩惱雖然並沒有徹底地斷除,可是的的確確已經能夠完完全全不受煩惱的控制,認得煩惱的真相;而他有無比的好樂心,一心淨信這個圓滿的教法。換句話他容器本身哪,不但徹底洗乾淨,而且他那個量能夠容納圓滿的這個。那個時候他有最高景仰好樂求法之心,以及行法的精進的這種意志,那麼,那個時候他的條件成功了。
反過來我們看,佛陀的特質是什麼?三世十方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的,他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把他所學的圓滿的教法傳持。他為什麼不傳持?不是他不肯,而是弟子不具足這個條件,這是我們很清楚、很明白地了解。回頭我們馬上看《法華》,《法華》上面一再強調,這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的;其實我們眼前也可以很清楚、很明白地,固然我在這個地方的苦口婆心勸大家,我往往自己覺得很辛苦,反過頭來我想想當年我的老師來勸我的時候,也是一樣。
在諸位我想也可以體會得到,你們在這個地方坐在那裡聽,跑到別的地方也勸別人。乃至於還沒出家,在家的時候,唉呀!要想勸弟弟、妹妹也好,自己的子女也好,你儘管呀苦口婆心地勸他,對不起,他就是不能接受,對不對?那麼,佛對我們亦復如是。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真的那個弟子具足這個條件的話,那個是佛求之不得的事情,他一定把他的最好的東西傾囊相授。
這個時候,請問:這個人如果是佛的話,這個人、法有沒有差異?毫無差異,第一個。第二呢,在這種情況之下,的的確確我們像前面說的,要法,你自己找了半天不一定找得到,而這個人的話,卻可以圓滿無缺地,把他所驗證的經驗,一步不差。所以你具足了這個特殊的條件,然後這個時候啊,依最圓滿的法正是依這個最圓滿的人,依最圓滿的人正是依最圓滿的法,而這個四依當中,依法不依人這一點做到最極致、最圓滿的是一定如此,對不對?這是我們要真正了解的。所以我一開頭的時候啊,就特別引證一個公案,這個公案不能作為我們立論的根據,但是呢的的確確可以作為一個旁邊的例子。剛才弘一大師說的話,這個大家第一個要記得,這樣。
所以那個時候,第一個要找到老師,他說那至少要具足這個條件。那麼,為什麼你要這樣地令他歡喜呢?原因是這樣,你真正依靠善知識的時候,這個固然你要找老師,老師也要找你,一定要看看你。我們現在像平常一直說的時候,我們好像跑到學校裡面去念書,我出了學費了,這個老師要來遷就我的;那佛法裡沒有這樣的事情,佛法裡沒這麼事。那麼人家說起來好像,啊!你這個宗教的特質還是什麼,錯了,完全不是!就是世間任何一個方法,假定說你要學好這東西的話,你一定要對你所學的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一定是把我們自己的知見拿掉,你全心全意學那才可以,這個是很清楚、很明白的,對不對?
所以前面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你依止善知識一定要九心,第一個心捨自自在。處處地方,為了你這個,「為了我要這個、我要這個……。」那「我」什麼啊?原來現在到這裡,我們已經有個完整的了解了,我的所有的東西,那真正害我的就是這個,要用盡方法拿掉它都來不及,而要想拿掉它唯一的辦法,這要靠善知識的如理的教授,然後呢你行持要如量地達到,不是嗎?這樣。
那麼現在既然這個善知識這是個圓滿證得的人,他當然能夠鑑別你,當然也能夠鑑別法。他現在要把那個最圓滿的教法給你的時候,如果說你心裡邊,還有一點的這種雜質的話,對不起這個東西放進來,對你也沒有用場,前面已經說過了。所以這個斷器三過當中啊,很清楚、很明白!所以這個第一點主要的就是調鍊我們的身心,就算純了以後,他還要調鍊得柔得不能再柔,那時你要怎麼辦就怎麼辦。所以說十信滿心,我們平常講那個名詞,淨心為信,那個心裡邊,不但淨、一點不雜,而且要很調柔,你要怎麼辦就怎麼辦,這個是它的一個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