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151B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五一卷.B面

所以先執取的是惡,現在呢不能一口氣把那個執取的惡破掉,把你的執取的,善巧利用你無始以來的執的習性,把所破的惡,把你所執的惡取代一個善,這樣地一步一步上來。啊!這樣地一步一步地上來,這個是他真正的宗要,說我們了解了這一點那就好了。要不然你不了解這點的話,是,你看見了好的,然後你執著了這個,就像爬樓梯一樣,你爬了一級,覺得對了;然後坐船一樣,覺得我要坐船,然後呢下了船就停在那裡,對不起,你還在這裡耶!不要說你停在那裡沒用,你到了彼岸的話,你還是捨棄掉了船,還要上去耶!這個概念就很清楚了,對不對?就是這樣。那個時候你就了解,為什麼從修學持戒開始,他就說如果說執戒而持戒的話,對不起,你沒有、未得佛說的真正的戒的道理,了解了吧!是不是很清楚?喏!清楚了。

但是反過來說,假定你真正了解了這個戒去持戒的話,你對這個持戒還是戰戰兢兢,執取得很確實。這個怎麼講呢?如果你這個名言識未破的話,你對這個東西必定要執取,等到你破了以後,自然無有可執之煩惱,也沒有破煩惱之戒,自然這個東西每一個都是相應的。所以它必定是什麼?相互這樣地建立的,這個概念就一一都很清楚的。

有病之前,一定要藥,藥是幹什麼?對治這個病,就是這樣。所以這個概念你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來了,所以這個吃藥也是一樣的,它慢慢、慢慢地。現在我們同樣地學佛法也是一樣,哦,你先這個重病嘛,慢慢地要什麼調,調了以後,慢慢地等到你病慢慢減輕,藥量也在減輕當中。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一點的話,哦,要病那麼就拿藥,最錯的一種的話,我的病啊是感冒,結果我也不了解,反正有病吃藥,他就吃那個肺病藥,唉!一點用場都沒有;再不然你是癌症,我就吃的傷風感冒藥,我還覺得我在這吃藥,有用嗎?沒有用!更進一步呢,就算你吃對了,哦,一開始我吃對了,然後開始的時候因為那病很重,藥量下得很重。但慢慢你病好了,還是牢牢地吃這個藥,對不起,病明明好了,然後這個藥把你害死了。不是很清楚嗎?

所以每一個地方,這個說明什麼呢?就是說我們這個佛法,它一定有一個對治,你了解了這個,就沒問題了。所以祖師們說:佛經是什麼?地上撿了一個黃葉,哪,騙騙這個小孩子啊!懂嗎?那小孩子不哭了嘛!所以也就丟掉了。這個必定是了解了這個緣起法則,你自然了解了,原來這小孩子不懂、哭,就騙他。那麼既然我們了解,既然如此的話,那我們不要它。結果我們是:啊!這個樹葉就不要了。不幸,你是大人還是小孩子啊?你是大人你拿來騙人……如果騙這個小孩,沒有小孩,是,你不要騙他;不幸我們自己小孩子欸,要拿這個東西騙哪,我們現在把它丟掉啦!

所以以前有一個故事啊,說有一個人中那個獎券──一個苦力,他只有一根扁擔,只有一根扁擔,一天到晚跟人家那個挑,作那個苦力。有一天買了一張獎券,藏在那個扁擔裡面,有一天中了獎了,哎呀好高興:中了獎了,這下好!那個扁擔就丟掉了。扁擔丟掉了以後回來啊,找那個獎券,欸,完了,我的獎券呢?沒有了。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也是這個樣。這個概念現在學到了這裡,好!慢慢、慢慢都認識了。

所以為什麼這個上頭說明,如果你要正式地了解的話,那非要關於這個最後的毘鉢舍那要了解,現在大家了解了吧?我們絕對不會像誤解說,哎呀,講那個空空空講了個半天,真是啊,有什麼用啊?哎呀,這個道理這麼圓滿哪!問題不是它空對不對啊,是你講得對不對,聽得錯不錯。好,現在我們繼續下去。說這個,哦!原來這隨應破是所以這樣的,

如世間俱生心,隨其所見不復推究即便取捨,如是隨應破派亦不觀察而立世俗。

喏!那麼這個中觀應成建立這個世俗諦是怎麼樣建立的呢?因為世間的人哪,他與生俱來的這種心,這個就是我們認識作用。他看見了,看見了嘛就覺得這樣,那麼就根據他看見的,作為他取捨的標準。就是這個上頭,「如是隨應破派」,這個是就像這樣,這個隨應破,或者我們叫中觀的應成派,它也根據這個,不必以理智觀察推究,這個量叫作世俗諦。這以世俗這個名言識去看是真實的,懂了沒有?這個俗諦、俗諦,就是這樣安立的。換句話說,這個是什麼?一切緣起的法則。所以這個俗諦,是對我們凡夫來說,我們所見的這個山河大地,對佛來說,佛的報土報身,都是在這個俗諦當中建立的。所以絕對不能離開那個俗諦,並不是我們凡夫才叫俗諦當中,成了聖人好像拋開了,不是的哦!不是的哦!

有解隨順世間之義,謂凡世間愚人所說有無顛倒之事,我亦皆許。是未如實了知之大錯也。

有的人哪不了解這個道理,不了解這個道理,怎麼說啊?他說,哦!原來他講的這個世俗諦是什麼?是因為跟著世間的人,說世間凡夫所說的顛倒的事情,現在我這個中觀應成派也覺得允許:啊!它就是這樣。這是「是未如實了知之大錯」呀!這是大錯誤,絕大的大錯誤!他為什麼要說這個話呀?就是這樣,因為這個世俗諦的安立,你必定要了解。那麼這個地方就特別說明,唯識上面說,外面俗諦沒有的。說俗義沒有,俗諦是沒有的,然後真諦是有。現在呢空宗,這個中觀說什麼?俗是有的,空沒有。前面講的一切都是什麼?空!就是勝義諦,勝義諦當中一切都沒有;但是所以世俗的,正因為它勝義沒有自性,所以因果緣起如幻的假立是有。這個才是中觀宗中所說的,真諦當中沒有,俗諦當中有。那麼有的人不了解,以為它這個世俗是什麼?按照著世間愚人解釋的,那他根本沒有了解。依世間愚人安立這種,他當然錯誤的嘛,你承認他對的話,那還談什麼佛法,你是跟著他走了呀!

又應知隨應破派自宗,於世俗法不分正倒,觀待世間識則分正倒二類。

還又進一步說,他說這個「隨應破派自宗」,換句話,我為什麼常常說應成、應成啊?在《廣論》上不叫隨應破,叫應成派。一個應成,一個叫自續,這個是中觀當中的兩個大宗派,而真正中觀的正宗,就是這個應成派,這個地方所說隨應破派。那麼「於世俗法」,就是那個世諦當中啊還分成功兩類,哪兩類呢?說「觀待世間識則分正倒二類」。

世俗不分正倒者,以世俗諦,真理與現象必不相符,是顛倒法,無真正義。觀待世間識分正倒者,如世人說此處有瓶,世名言量不能違害,瓶雖是虛妄法,然亦可立為有,故觀待世間立為正世俗。若見一月為二月,見雪山為青色。待彼亂識雖是實有,然世間無錯亂心亦能了知彼是顛倒,故觀待世間立為倒世俗。

到這裡解釋一下,說我們前面說,這個世俗啊,這個不分正倒,「以世俗諦,真理與現象」,就是說,不管它世俗上面,現在我們說世俗諦對不對?實際上那個世俗諦裡邊又分兩類,有一個叫正世俗,一個倒世俗。現在我們先不管它,正世俗也好、倒世俗也好,它所建立的這個量啊,以真理、以理智去觀察的話,跟事實一定不相符合的,一定是顛倒的。因為不管它是正世俗也好、倒世俗也好,看起來一定有一個實在的東西,而實際上以理智推斷,沒有真正的東西,所以這一個是第一個。

「觀待世間識」,那麼進一步呢我們純粹從那個世俗諦,以世間來說的話,那個就分成功叫倒世俗跟正世俗。那麼這個怎麼講呢?什麼是倒,什麼是正?譬如說現在世間一般的人說,這一個地方有一個瓶,像我們現在桌子上面說這個地方茶杯,那麼這個茶杯,「世名言量不能違害」,前面已經說過了:是的啊!雖然我用理智去觀察,它並沒有茶杯的實在自性,但是卻有這個因果緣起如幻而建立這個有,所以對世間來說,這個叫正世俗。那麼另外一種呢,因為你的認識作用有了毛病了,神經錯亂了,或者眼睛出了毛病了,你看那個月亮啊看見變成功兩個,雪山白的,你看的青顏色,我們現在說色盲,那換句話說,你的眼睛出了毛病了,會眼昏、眼花了。那這個時候,對這個「亂識」,錯亂的、顛倒的這個名言識看起來是有的,但是就拿世間無錯亂的、正確的心理去看,這個是顛倒的,所以「觀待」──所以以世間來看的話,這個叫倒世俗。

現在分三個哦,一個呢就是勝義諦當中這樣,還有一個世俗諦當中是這樣;不過世俗諦當中又分成功:一個叫正世俗,一個叫倒世俗,正世俗就是平常我們五根健全的,倒世俗的話,對不起──不是五根,六根哦──就是有問題的。

由此可知,世間愚人所計之顛倒名言,隨應破派亦不必許其有也。

因為上面這樣的道理,我們就曉得,世間很多愚癡的人,或者他錯誤的,這個時候所執著的這個顛倒的名言。譬如說這個人發了神經了,狂亂了,他在那裡說:「喔唷,有鬼、有鬼!」對不起,這個鬼呀,就在他的眼光當中看起來有,但是那一個中觀應成派立的世俗諦當中,卻沒有這樣東西。他為什麼要說明這個呢?因為前面有人以為:啊!那麼照你這樣說的話,所以你所設立的世俗諦啊,就是也就是說凡是世間的人說的有的都是有。不!這世間哪,要有正確的理智的人所安立的,這個才算是,那些錯誤的、愚癡的人所說的,這個卻不許的,這地方就特別說明這件事情。

總之,當知生死涅槃一切法,唯是分別假立,都無少許自性。

那麼,在這個上頭我們了解了,啊!這個應成派啊,它雖然在這個地方分出倒世俗跟正世俗,可是不管它正倒,倒的,乃至於世間的人都曉得有違害的,不允許它存在;正世俗,世間的人都接受的。但是呢,這個以佛法的正宗來說,了解這些法都是分別假立,生死固然故空,涅槃也空,沒有一點點自性可得。因為這樣,所以勝義是空,所以世俗是有。

生定解已應善修習。

對於這個前面這個道理,生出確定不移的見解以後,然後呢要好好地善巧修習。前面是聞、思,現在下面才談得到什麼?修。

修習之法,即如前說,定中修如虛空之空性,後得修如幻事。

喏,現在了解了,啊!說它這個聞思修的次第是這樣建立起來的。然後當建立這個聞思修的時候,前面一定是經過聞思,這樣的次第;同時呢,實修的時候,我們又一定戒定慧,那個在前面奢摩他的時候是說明了。那個時候我們就了解了,聞思修的次第是怎麼安立的,戒定慧的次第是怎麼安立的,為什麼必然需要如此。

若時以觀察力,引生身心輕安彼定即成毘鉢舍那。

那個時候當你以觀慧的能力,能夠引發身心的輕安,這個時候啊就是毘鉢舍那,這個才是真正的觀,才是真正的觀。那麼到這個地方為止,大家我想基本的概念有,下面再說:

丑四學雙運法。

前面是個別地,一個說止,一個說學觀,現在要止觀雙運。

若未先得止觀,則無止觀雙運之事,故修雙運必須先得止觀。

所以正式學的次第一定是:先得定,後學觀。實際上這個觀是特別地觀什麼,不是普通的一般哦!因為你了解了這個觀有兩個特質,一個廣義的慧,一個狹義的──這個地方毘鉢舍那之觀;要得定,還是要這個巧慧,這個巧慧就是廣義的。那麼這個地方的真正的毘鉢舍那的觀,是特別觀什麼,所以它次第一定先學止,後來學觀;如果是再學,進一步學止觀雙運,這個是必須的次第。

此復初得毘鉢舍那,亦即獲得雙運。

因為你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所以你正式次第去學,證得那個毘鉢舍那的時候,就是獲得雙運的時候。那麼他前面告訴我們,先修止觀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定,一定要這樣學,前面這個觀,就是以聞思相應得到了正見,得到了正見以後,用這個定,這樣地去學,然後那個時候啊,跟修相應的這個觀力生起來的時候,那個是雙運起來的時候。

謂由前已得奢摩他為依止乃修觀察。

看見沒有?

若時由觀察力獲得無功用運轉作意,即得雙運轉道。

平常我們這個觀察的時候,心力集中起來,對不起,心裡面胡思亂想,你沒辦法集中。現在不!因為你先得了定,得了定以後,如果你心一觀察,定又散掉了,那沒關係我繼續不斷地去觀;然後散掉了以後,它就慢慢地觀放緩一點,然後呢定。它是定住了以後又去觀,然後觀了以後又散了,再來定。然後慢慢、慢慢調,調到後來,這個時候,那個時候當你這個觀力越深,這個定力也越深;這個定力越深,這個觀力也越深。到最後啊,觀跟定自然而然地任運而轉,就不要再像以前,所謂勵力運轉,然後呢有間缺運轉作意,無間缺運轉作意,到最後的話,無功用運轉作意,那個時候就是雙運轉道。所以那一切時候、一切時處,你自然而然、自然而然都在這裡邊,那個時候就是得修相應的了。

如〈聲聞地〉云:「齊何當言奢摩他毘鉢舍那,

那就引證論上面說。

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說名雙運轉道?

他問,說到什麼地步叫作奢摩他、毘鉢舍那兩樣東西和合起來,而「平等俱轉」,這個時候叫作「雙運轉道」呢?

答:若有獲得九住心中第九住心,謂三摩呬多。

先要從那個前面的九個次第,得到了定以後。

用如是三摩地為所依止,於觀法中修增上慧。

在這個定當中修那個增上的慧,這個增上的慧,這個增上是特別的哦!不是普通的,這是不是普通的,就是如理的這樣的,這樣,這個才是真正的增上。那麼,

彼於爾時由觀法故,任運轉道無功用轉,如奢摩他道不由加行。

那個時候啊你這樣地修增上慧,任運地能夠任運而轉,這個任運到什麼程度呢?就像定的時候。所以平常我們心如果一動的話,那個心就亂了。現在呢,不!正因為你心努力觀的時候,卻是能夠任運地,又完全安住在這個上面,一點都不動,所以你的觀力是非常地深、非常細,所以你能夠如理地觀察。而且這個慧本身,一定要經過前面的如理地抉擇正見。所以很多人說:啊!你不要去先弄清楚了,就去觀。觀些什麼啊?你根本沒有得到增上慧,所觀的內容是什麼你都觀錯了,那雖然得到了這個任運,那是定,不是毘鉢舍那,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

毘鉢舍那清淨鮮白,隨奢摩他,調柔攝受。齊此名為奢摩他毘鉢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名為奢摩他毘鉢舍那雙運轉道。」

那個時候你的毘鉢舍那清淨的、鮮白的,否則是雜染的。清淨跟雜染是什麼呢?清淨是什麼?無明相應的就是雜染,現在呢由於正確的智慧,如理如量增上慧,所以清淨,這個才是鮮淨清白;而這個毘鉢舍那跟著這個止,同樣地「調柔攝受」。所以換句話說,當你觀深的時候定也深,定深的時候觀也深,到那個時候啊,兩樣東西和合俱轉,叫作雙運轉道。

《修次下篇》云:「若時由離沉掉,平等任運而轉,心於真義最極明了。當緩功用而修等捨,當知爾時名成止觀雙運轉道。」

這個是就是說,喏!另外一個。這個兩個,一個是相宗所用的,所謂《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一個是性宗的《修次》的上、中、下,都說的內容一般無二。

《般若教授論》云:「其後即緣有分別影像,若時彼心無間無缺相續作意雙證二品,爾時說名止觀雙運轉道。其奢摩他毘鉢舍那是名為雙,運謂互相連繫而轉。」

那麼,另外引不同的祖師傳承,那個大論都這麼說。它怎麼說呀?「其後」,什麼其後?就是說,你先以無分別影像作意,就是得了止以後,就緣有分別,「有分別影像」就是毘鉢舍那,那個時候你的心哪,能夠無間無缺地雙證二品,這個同樣地叫作雙運。

無間缺者,

什麼是無間缺呢?

謂觀察後不須別修無分別住,即由觀修便能引生無分別住。

這個才是,這個才是!

雙證二品者,謂緣無分別影像之止,與緣有分別影像之觀,二品俱證。

同時在一個裡邊,就像我們拿筷子用,欸!兩樣東西啊不是說此是此、彼是彼。這個為什麼我說一開頭的時候,我們現在說行解相應,啊!為了行解相應在那兒講,講完了跑到佛堂裡作這個。那什麼叫行解相應啊?因地上面,就是說,哦,我在這裡所講的這個道理,然後照著去作,就是作這個,因地上面這樣,所以果位上面才能夠證得這個。這個關鍵現在了解嗎?所以這個行解相應啊,一定有這樣的關係在裡頭,這因果是一點不能錯啊!

言相續者,是依觀察修之毘鉢舍那,與觀後安住之奢摩他,非同時生。若由觀力引生真奢摩他,當知此奢摩他時,有緣如所有性之擇法毘鉢舍那,與專住如所有性之三摩地奢摩他,相應而轉。能得如是止觀平等俱轉者,必先已得修所成之智德。故住無分別中,略以觀慧觀無我義,如諸小魚游安靜水,祇可立為止觀隨順相,非有真實止觀雙運之義也。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五百八十一頁,五百八十一頁。我們最後昨天唸這一段,今天簡單地說一下。那麼上面我們已經把止、觀都簡單的扼要都講過了,那個觀的那個原則,這四個原則非常重要,所以昨天晚上我們溫習的時候啊,大家還特別注意聽到了。就是你如果對這個善巧了以後,然後你處理任何事情,世間法、出世間法,它是個最善巧的幾個重要的概念,你都把握住了,都把握住了。乃至隨便很多小事情上,你能夠善巧地運用的話,都能夠如理如量地把這個問題,從外面的枝末上面一直探索到根本上面,而從根本拔起。然後呢這個一切的問題,自然可以得到圓滿地解決。

所以說,自從前面一路學過來,前面不斷地先在事相上面告訴我們,喏、喏,你先這樣。那麼當從事相上面,根據這個事相的深淺,依照這個次第,一步一步地深入、深入,現在呢從那個事相上面,找到那個事由的最深的理論根本在這個地方,從根拔起。所以當前面、後面你能夠這樣融貫起來的話,把整個的事理的綱要都把握住了,因為把握住了,所以你能夠運用在一切事情上頭。而運用的時候啊,就會事、理、心三事同時並進。因為能夠這樣地三方面同時並進,所以對這個問題的解決徹底圓滿,要想達到的功德也究竟圓滿達成,它有這樣地善巧,這樣地好法。

現在我們來再解釋一下昨天最後那一段,那一段是從哪裡開始啊?雙證二品,是吧?「雙證二品者,謂緣無分別影像之止,與緣有分別影像之觀,二品俱證。」是不是從這裡?是不是從這裡呀?那麼前面是告訴我們的,說從不同的幾個,已經說明了,這個雙運、雙轉的意思。說止觀雙運的意思。那麼這個上頭啊就重新解釋一下,就是《般若教授論》上面,說「無間缺」,什麼叫無間缺呢?那前面說的,說觀察以後啊,「不須別修無分別住,即由觀修便能引生無分別住」。上面是引那個論上面,引論上面說這個兩樣東西能夠無間缺,什麼叫無間缺呢?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