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四四卷.B面
此復當作真佛身想,不應作繪鑄之像想。
那這個要注意的。
惟當於一所緣令心堅住,不可改換眾多異類所緣。
這也是另外一個重要的。所以我們一旦選定了以後,那就是這個,而且這個使得心哪,要堅固不要換。這個在前面講正修的時候已經說得清楚,在你沒有修的之前,你一定要廣泛地找種種的根據,對於你所修學的這個內涵,有個確定的認識,次第、步驟等等,到那時候啊,這樣去。那麼開始的呢,
先令身相粗分略為明顯,即應專一而修。
不是說你一開頭相觀得很細。開始的時候,是你先取這個相,然後呢閉上眼睛也好、開上眼睛,欸!大概的一個約略的影子。有這個影子了,就安住在這個上頭。一影子模糊了,再來!乃至於剛開始影子都沒有,怎麼辦呢?就是你心裡面就想:覺得我現在這個心,嗯,有個佛像,那麼就想這個。過了一下那個心識又亂了,那麼你又把它收回來,再這個樣,這樣。所以主要地我們了解哦,定這是什麼?不是定外面的東西,使得我們內心那個散亂啊,慢慢地能夠如我們心意所要的安住下來。一定的啊,要把散亂的拉回來,而且一定開始粗亂的。所以你開始的時候,是要使得心覺得,欸,凝聚在一個地方,你就安住上面,慢慢地練。練了以後,那它一方面心能夠凝聚,你能夠凝聚了,它的觀察的力量就慢慢地產生了──大、深、細,那個時候你才能夠一步步地深入,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剛開始的時候略略有了,那就安住,不要先求,先求的話一定不成功,一定不成功!還有,
爾時若觀黃色現為紅色,欲觀坐相現為立相,欲修一尊現為多尊,則不可隨轉,唯應於一根本所緣令心不動。
這個是重要的喔!就是你要觀的什麼樣,那就是什麼樣,顏色也好,所謂顯色也好,形色也好。這個顯色,就是青、黃、赤、白等;形色就是坐、立等等,這個。還有呢你觀的時候一尊,就是觀那一尊,不可以隨著亂轉,就是你根本所緣的,這個心安住在上頭。
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剛才說這個,那個時候你看的、所緣的,根據你所決定的形相也好、顏色也好,然後數量也好,要確定是這個。如果說它現起來這個跟你不一樣的時候,你一定不可以理它,這個很重要、很重要!所以實際上真正的,現在我們只是講一個大綱、大原則啊,你們千萬不要拿這個大原則,馬上就去自己去忙去了,這個自作聰明是一定被聰明誤掉!有善根的人,那他的的確確,你只要去努力地懺悔,到那個善根發起了,欸,它有很多現象就會現起來了。否則的話,你沒有的話,如果說前面那個基礎,比如它正規地說,前面那個基礎的話,這個戒基是一定要非常穩固。而這個戒不單單是只說:啊,現在呢你衣服曉得怎麼穿,走路怎麼走,喔唷,然後呢乃至於啊,什麼過午不食,不持銀錢,不是這一個。要心理上面,要正知見相應,要這樣子持。你能夠這樣的起心動念之間這樣地觀察,而能夠證得戒體不破壞的話,那學起定來,那就很容易,這個是我們必定要知道的!
所以,以我們目前來說,那個天台的《小止觀》,前面告訴我們那個方便,這個二十五方便,那說得很清楚、很清楚,啊,很清楚。那是我簡單一點地來說,那麼我們現在繼續下去。前面說「唯應於一根本所緣令心不動」,在你所緣的這一個確定的根本上面哪,不要動搖,不管它現什麼,不管它!
聖勇師云:「應於一所緣,堅固其意志,若轉多所緣,意為煩惱擾。」
就這樣,你一下摸摸這個,一下摸摸那個,對不起,你那一定不行,一定不行!
以是作意所修身相時,祇要有粗分於心現起,即是獲得所緣境,當緣彼而修也。
所以當我們確定了,這樣去觀察、去作意所緣的那個佛的身相。只要那個時候心裡面有一個大概的粗分現起來的,一現起來了,然後你就安住在上頭。不要更希望它,哎喲,更好一點,不要!你只要呢能夠安住在上頭的話,真能安住的話,它自然而然慢慢地越來越寧靜,越靜就越細,越細就越顯,這個是它的真正的訣竅。不要你去想,你一想的話,那個心實際上被你這個亂想、妄想,就散亂掉了,它就不行。那麼下面第二:
辰二明如何修住心。
那麼怎麼在這個上面安住呢?
《辨中邊論》云:
它這個上頭告訴我們,所以這種大經大論哪,都告訴我們最佳的修行的方法。所以其實這個道理前面一再說過的,啊,我們總覺得經論好像不合適,實際上那個經論是告訴我們修行方法最正確的指導。當然,你如果找到一個真的善知識,他把那個經驗告訴你,也是一樣啊!所以這個經論本來就是佛菩薩的經驗報告啊,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這個內容,必定要有一個正確的把握。那麼這個論上面怎麼說呢?
「懈怠忘聖言,及沉沒掉舉,不作行作行,是為五過失。」
說一共有這個五樣東西,那個學定的時候,所以得不到定,由於這個過錯。
此說由斷五種過失,修八對治行而修止。
那麼由這個過失障礙著,不能得到定。那麼現在你對治它,那個對治它,一共有八種方法。把前面這個五個過失,能夠針對著它,把它弄好的話,那麼你要學的定,就學得起來啦!現在第一個:
初於三摩地起加行時,懈怠是過失。
真正要學定的時候要起大精進的,要起大精進的。所以你不能精進,懈怠,對不起,那沒有用,沒有用!
對治此過共有四法。
用四個方法來對治它。論中說:
《中邊論》云:「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
那麼這什麼意思呢?下面:
所依
就是說你要想修的時候依靠什麼,就是所依止的。
謂希求三摩地之欲心,
所以你一心希望要求得這個──欲,實際上平常我們說善法欲。我們現在世間的也是欲,這個欲是什麼,欲望貪著世間,就是這樣,這麼簡單!貪愛之欲,與無明相應的,貪一點舒服,貪一點便宜,結果呢,得到了舒服,得到了便宜。不過這個得到了眼前的舒服、便宜,懶惰的話呢,輪迴生死,受大痛苦。現在叫善法欲,你有了善法欲才能勤精進,你能勤精進就得到,小則生死當中增上,大則脫離生死。
此是勤修三摩地之因。能依謂精進。
所依是欲,能依是精進。換句話說,我們一個人,能叫能,坐在椅子上面,椅子是我們所坐的地方。現在我們修的,所依止的什麼?欲,就是一個依欲──大善法欲,有一種非常強烈地好樂之心,一心要學這個。因為你要學它,然後你精進努力地勤,所以欲為勤依,這個很清楚。
所因謂見三摩地功德之信,此是欲心之因。能果謂輕安,
因呢?為什麼你會有這個善法欲呢?所依靠的原因在什麼呢?那是見到這個三摩地有殊勝的功德,產生了信心。所以這個「欲心之因」,所以信為欲依,欲為勤依。然後呢,經過了勤勤地修練以後,就得到了你所修練的結果。此果是輕安,輕安換句話說得到定。得不得根本定,判斷的因,不在心得不得定,這個上面,後面說得清清楚楚:你得到了心一境性,心完全是安住不動了,如果未得輕安,沒得根本定;得根本定的時候,一定輕安俱起的。所以判斷得不得定,不在你的心定了沒有,而在定心以後,起未起輕安,這個經論上面判別得很清楚。我們現在很多人因為不善經教,所以往往未得謂得,起增上慢,那個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所以他上面說的所依、能依,所因、能果,就是這個。
此是精進之果。
那麼下面解釋:
由依淨信引生希欲,依止希欲發生精進,依精進故引生輕安。
由依淨信所以引生希欲,就是善法欲;由於這個希欲──善法欲,發勤精進;由於勤精進修行,那麼得到了這個定共根本定引生輕安。所以現在我們總是:哎,這個修行好!現在很多人覺得:哎呀,看見了修行啊,你什麼事情都不要做的,跑到這裡想怎麼辦就怎麼辦。哎呀,這輕輕鬆鬆地睡睡覺、吃吃飯,那是一點用場都沒有啊!這是我們務必要了解的!而且這一種情況,耽染下去的話,結果的話,貪這一點要,眼前小便宜,後面是非常可怕!
故此四法是五過失中懈怠之對治也。
所以第一個懈怠的真正的對治,就是這個。那麼八對治當中呢,已經去掉四個,這個頭上四個對治那個懈怠,後面四個就是講下面四個:
次精進修三摩地時,忘失教授是過失。
然後呢,你要得到這個果的話,從那個時候要精進修,修的時候要正確的如理的教授,這個最重要!如果說對於這個正確的教授你沒有的話,那一定不行。關於這一點哪,所以我們常常記著:我們修學佛法,千萬不要學「我」,這個是最危險的,最難破的。但是呢,你認得破它還很容易喔!昨天就有一位同學,哎呀!他好高興跑得來,他摸了很久了,摸了很久了,平常我一直鼓勵他:你要多思惟、觀察。這樣呢,平常因為他平常不太習慣,他最近很好,他常常有一些問題來問。剛開始的時候固然東問西問哪,問得完全不相應。欸,不怕!你只要肯胡思亂想,你開始腦筋動了以後啊,我曉得你錯在哪裡。然後呢一步一步改正,最後從這個上頭慢慢地改正。當然這個時候如果你問了半天了,還是固執成見,那是一點用場都沒有的,剛才說過了。欸,他慢慢地改了,就這樣。然後呢,聽完了以後他不一定懂,他去揣摩,「哇!」你只要肯這樣,就很快得到了,哎呀,是歡喜得不得了!
就是把這個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正確的內容,你真的了解了,一定能夠把我們內心那個煩惱……。不過這個在聞、思階段,剛開始哦,只有這個因。要曉得你有聞、思的因,自然而然就感得思、修的果,這是一定的。所以這個地方啊,這個「教授」的定義,我們一定要把握得住。不是我多看了一點書可以懂得的,常常記得這個話!如果多看了一點書可以懂得的話,學校早就關門掉了,書店發達得不得了。實際上呢,我們每一個人都看得見,世間那麼淺近的東西,最好的學校,那就是學生最多。不但學校,而且老師,為什麼原因?那就是他能夠把書本上的東西,能夠經過他善巧遞到我們心上的。現在我們居然修學世間的,那麼憑我們自己看看就懂的話,那這個是一個大錯誤,我們現在都了解啊!所以,
對治此過當修正念。
記牢!這個裡邊有兩樣東西:第一個呢,教授正確的內容;第二個呢,有了正確的內容不要忘失它,所以他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要修正念。
非僅不忘所緣便足,內心專住所緣境已,要有明了之定解方可。
關於這個正念,是什麼呢?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不是現在一心觀想那個佛像嗎?這個佛像現在我們心所緣的嗎?不是說你有了這個,而且對這個內心所緣的啊,不但是專住,心不動亂,而且要明了喔!很清楚、很明白,就這樣。確定這麼清楚明白,不是含含糊糊;不要說含含糊糊不可以喔,稍微這個明了這個力量,稍微慢慢地減輕一點的時候,那就錯了!關於這一點,這個《廣論》上面辨別得非常清楚,這個地方只是說一個簡單的大要。所以我們現在啊,含含糊糊睡在那裡,居然打了一個瞌睡,然後呢說學不倒單。你們了解了這個,你就完全錯了,曉得。不要說打瞌睡不可以,就算你所觀的,稍微那個時候有一點這個不明白的時候啊,那已經錯了。這細微的沉相,那是最難克服的一樣東西,最害的這個,一定要非常強有力的明白的力量。
《集論》云:「云何為念?於串習事心不忘為相,不散為業。」
那麼所以這個得定之前,一定要念力心起來。什麼是念呢?這個念的行相是什麼呢?換句話是講現在這個法相喔,就是說對於你要學的這樣東西,要不斷地努力串習這個心不忘。平常我們不忘的話,「喔!我記得住了。」不是的,完全不是這個意思。就是說,這個不忘,不是說你記牢這件事情;就是說當心裡面,眼前在這個上面並沒有跑掉,就在你眼前,一定是這個樣,說「不散」。
所以譬如說你念佛的話,不一定我們是說,哦,觀想念佛囉,是持名念佛。換句話說,你那個心哪,這個佛號就是源源不斷潮湧而來,一念不斷,這個才是念佛的真正的念力現起的時候。這個還不是得定喔!我們要分得很清楚喔!平常我們說一心不亂、一心不亂的話,這是念力,還沒有得到定的時候。由於這個念力更進一步,那個時候心還是不亂,這個你必定要對這個教授有正確的了解,那才曉得。
謂不忘失所緣境,令心與境串習和合,即念自性。
就是這個,對於你所觀的不可以失去,忘掉那更不談,這一念──不可以!那麼那怎麼來的呢?就是你對於所緣的修習又修習,修習又修習,成習慣了,一點點串起來,中間沒有一點漏洞,那個特質就是念,所以念的自性是這個。所以我們平常說,啊,念佛了,得到了這個成片了,通常說;或者禪定的時候,說功夫落堂了。換句話說,它這個念,是念力現起的時候,念力現起的時候。而且這個念呢,一定是很明確地,確定很明白地了解你所念的這個對象的時候,那不是含含糊糊的,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它。
第三心住三摩地時,掉舉沉沒是過失。
那麼第二呢是「忘聖言」,再下面的話呢,就是沉沒及掉舉。當你已經心開始安住不散亂的時候,那個時候它又有問題來了。什麼問題呢?就是掉舉跟沉沒,那個掉舉跟沉沒是怎麼樣行相,如何對治呢?
對治此過當修正知。
前面忘失的話,忘失教授──正念,這個地方是正知。
由正知力,觀察沉掉,為生未生,見沉掉生,上者迎頭遮止,
就是你正確地了解,而且是一種力量哦,所謂「正知力」!那個時候去觀察,是什麼:是沉沒還是掉舉,生了沒有生。當這個生起的時候啊,要怎麼辦呢?要「迎頭遮止」。最好的,就是它快要生的時候,你就感覺到它要生起了,你就能夠遮止喔!欸,這個東西不簡單哪!平常我們剛生起就能夠了解了,把它消除掉、淨除掉,已經算好的。
中者纔生尋滅,下者亦須生已不久即當斷除。
最起碼的,生起來了,沒有多久你要斷除。所以實際上,平常我們為什麼以前常常說的這個,說:不要忙著去盤腿呀,不要忙著說,哎呀,不倒單哪!實際上的坐在這個地方打瞌睡,那是一點不相應啊!養成功這個習慣,將來你一輩子「一生善行終成過失」啊!我在以前剛開始曾經給大家說過這個公案,大家還記得吧!喔,一個老法師,鼎鼎大名的老法師,我跟他去學。然後呢,我想在座的很多位可能沒聽見,我又重說一遍。他一早晨起來,他告訴你,哎喲!他說有一點昏沉,我想沒有錯,今天起得很早。然後呢,吃過飯了以後他還是昏沉,「哎!吃過飯也昏沉。」我想沒錯、沒錯,吃過飯是有一點。結果到第二座的時候還是覺得不行,嗯,到了下午他沒藉口好講了。結果一天六座是座座坐上去沒三分鐘,就呼呼……就低、低、低就這樣了。開始的時候涕慢慢地下來,到後來口水也流了,後來乃至於這樣了!第二天哪,乾脆好了,回去吧!我也想:好了,這是該回去了。那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喔!
我是絕對不說是什麼人,這個變成功對其隨便地輕誹,這是我告訴你們這個道理喔!這樣。所以不要說:「哎呀,我在那兒學定啊!」你對於這個定的真正的教授沒有正確的內容之了解之前,那個都是啊──空浪費生命是小事,養成功惡習,剛才說過了,前面一再說過了,原地踏步還算你幸運,你是越走越遠,然後回來的時候千辛萬苦。我們現在為什麼改,改不過來,就是這個習性嘛!說實在的,簡單得很──一張嘴巴,這麼簡單!叫你今天換了一個口味,叫你吃啊,你覺得不習慣。沒有一樣例外的,你不知不覺當中,就是會陷在這個習慣當中。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情喔!所以祖師一再告訴我們的原因,「寧願千年不悟,不要一日錯路」啊!因為走錯了很害的。
所以我們眼前啊,當然你們說有一個善知識,跟著他。喔!如果佛在,那是,這個都不要了,你跟著他保證是百分之百地成就。可是所以百分之百地成就,你對他也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喔!如果你繞著我的知見轉的話,佛來也莫奈我們的,莫奈何喔!那麼在這個地方真正重要的話,注意!要學佛,千萬不要學我。
乃至於到現在還是這樣,很多同學來問問題,我已經告訴他了,他還問:「那我這樣做怎麼樣?」我已經明明針對著他問題告訴他了,他還一定要說「我這樣做怎麼樣?」我就心裡想,我怎麼講呢?到最後,他還往往還告訴你說:「啊,老法師啊!跟你講了幾次,總覺得你好像沒有回答我的問題。」我一開頭就告訴他了,他偏偏說,他要這麼做怎麼辦,我還很耐著心告訴他。他實際上呢,我後來了解了,原來啊,他為他所想的要找一個藉口,最好──哎呀,我這樣,然後呢你說對、對、對,讓我去做。如果我在這裡,我能這樣做嗎?所以諸位呀!你們務必在這個地方,要努力地反省啊!這個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啊!
這是我以前也是犯這個毛病,所以我們現在都是什麼啊?為自己的錯誤找最佳的保護:喔,因為那個老法師告訴我的。我想我這個已經失敗的經驗,我不能再害你們,我絕對不會:「啊,對、對、對!好、好、好!」那不會。至少我把我錯誤的經驗,我不知道,我老實不客氣,我就告訴你,你這個我不知道。再不然,也許你這個對,但是我沒經驗過的,也告訴你,這個是我現在的態度。同時對你們學的人來說,這一點千真萬確喔,這一點一定要注意到!
所以我在這裡啊,太多這種情況,告訴你們怎麼做;照著你的老習氣,然後去做,那沒有辦法好想,這是個人的習氣。所以我說,為什麼要請大家看看《法華經》,道理就在此。一開頭,那《法華》上就告訴我們,佛說得清清楚楚:我這個多生多劫把那個東西告訴我們哪,但是你就照著你的習慣就走,那對不起,那只好讓你慢慢地去玩吧!就是這麼一件事情。所以你們千萬注意哦!這個習氣之難改,現在我們趁沒有養成功──惡習不要養成;養成功了努力去改,修行沒有別的,就是這個。
所以他說,對於這一個事情啊,我們要這樣去斷除。不是說沉沉地在那地方,然後說:哎!我今天學了一個這個不倒單。不!不倒單是,它的的確確那是了不起,真正大修行人的確不倒單。所以我在這個地方,不是說不倒單不好啊!你一定要正確地了解,你這個不倒是什麼東西的不倒。是你心不倒,還是身不倒?心不倒,對了!哪怕你睡在這裡也對呀!所以有這個公案:「啊,你們在這兒坐禪,你看看,哪!這個坐禪的榜樣。」大家跑到後面去一看:欸,那個傢伙睡在那裡!他就在那兒坐欸,祖師也讚歎他啊!這個是真的典型的樣子,你們要注意喔!所以我們現在學那個形相很容易,學的內容,就在這個地方要注意!
如是沉掉二法,為修清淨三摩地之主要障礙。
真正要學如理的這個,學的三摩地,就是定啊,最主要的障礙就是這個兩樣東西。
如云:「於明了分沉沒為障,於專住分掉舉為障,故當了知沉掉為修清淨三摩地之主要障礙。」
我們真正學定的時候有兩個重要的:一個呢,明;還有個呢,淨。明的話,就是明明白白;淨的話,不動亂。那麼當沉的時候,這個不明白了,這是所以沉是明白的障礙。還有呢寧靜呢,散的時候,這個掉舉就是散的一個行相,那個是一個障礙。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那個障礙,那麼這個障礙就是沉跟掉。你了解了才能夠懂得怎麼去對治它,把它對治它了,才能夠修行成功。
故當善知沉沒,掉舉,惛沉之行相。
所以啊,要了解這一個它真正的狀態。
其中惛沉,《俱舍》《集論》皆說所緣不明了,身心粗重為相,是癡分攝。
那麼這個上面,前面說沉、掉,可是它下面呢,沉沒、掉舉、惛沉。這個我們往往把沉沒跟惛沉兩個混為一談,實際上這個不是一樣東西喔!所以講,剛才講法相、法相就在這裡,這一切法的真正的這個狀態,你一定要了解得清清楚楚。因為人家要告訴你,一定要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然後呢這個語言、文字所指的內涵,你要正確地認識,哪一個錯,如何去改善,改善了以後應又如何,這個都是要靠這些東西。那麼惛沉是什麼?《俱舍論》上面說:「所緣」的,就是你所心所看的不太明了,那個時候是什麼?「身心粗重」,身心都重,是癡分所攝,貪瞋癡當中的癡。那麼沉沒呢?不是惛沉喔!「沉沒」有兩種:
沉沒有粗細二分,粗者,令心黑闇,或於所緣雖未散動,然失明了之力,但澄淨而已。
喏,看看喔!現在這個沉沒的行相,它還有粗、細兩分喔!粗的是什麼,那個心黑闇,就是不明白了,那個黑。還有呢,那個時候它雖然黑闇,但所緣的卻是沒有動。或者雖然不黑闇,這個明了的力量慢慢地減弱了,但是呢,它還寧靜,很澄淨,就這樣,這個是粗的。
微細沉沒,謂有明淨二分,而於所緣無定解力,
那麼細微的沉沒呢?「淨」,換句話說它還是不動,一點都不動喔,明還有喔!但是那個時候對於這個明哪,沒有定解力。這個一定要你們真正學的時候,你才了解了。換句話說,真正在學這個止的時候,對於你所觀的,譬如觀那個佛像,那是很清楚的這種形相概念在這個上頭。或者說你念佛的時候,不要說得定,那念力現起的時候啊,那個絕對不是佛號含含糊糊,似有似無的樣子。所以很多人說:「哎呀!我在那兒念佛,平常的時候不行,那坐在公共汽車、走路的時候,好像來了。」那個就是念頭上面浮在那裡似有若無,那根本不曉得十萬八千里,他還覺得有了。
那這個完整的教授說得清楚,是啊,一定不但是一點都不動,而且非常清楚,這樣。不但明白,而且非常有定知。說:所以那個念的這個行相啊,要敲下說,謂「定知相」,這是我們要曉得的。當然那是我們講持名念佛,因為平常的時候,我們大部分同學是修這個;如果說你觀像什麼等等的話,對於你所看的要很清楚。這個稍微對於這一個明哪,有一點點不清楚的時候啊,那時候就是細微的沉相,所以對於「所緣無定解力」。
略為低緩。
稍微,欸,不像應有的狀態這樣,差一點的時候就是。所以這個時候叫:
不應誤解沉沒惛沉為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