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四一卷.B面
支持大乘佛法的,不管是顯教、是密教,通常「經」就是指顯教,「咒」就是密教,大乘不外顯、密兩部分。那麼這個兩部分的棟樑,主要的什麼呢?是六度。而在當時在這個六度當中啊,只有學定──靜慮,稍稍還有一點東西留在那裡,其他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乃至於般若,那個五樣東西的次第,慢慢、慢慢地都隱沒了。既然完整的教授隱沒了,請問:你不了解,沒有學這個教授怎麼修?既然教授也沒有了,所以沒有能夠如理修,佛法還靠什麼?佛法嘴巴上面如果講講可以成佛的話,那所有的人都成了佛了。所以像《大般若經》,乃至很多經論上面都這麼說,不是說我要成佛、我要成佛,假定說就這樣我要成佛講兩句,或者你想要成佛就成的話,那天下沒有一個不是佛。實際上呢一定要如法行持,要如法行持要有完整如理的教授。那麼既然現在這個完整的教授隱沒的話,佛法那當然因此隱沒衰頹。
所以大師看見了這一個,來將修行的宗要,以及它的內涵種種,特別是對於這個關鍵要確定,產生正確的認識,所以他說修行的宗要,引發定解的主要的方法。像前面這樣地把那個大要──這個「略」分兩方面:第一個是的確很簡單,第二個這是大綱、綱略,綱略,換句話說這最主要的那個大綱。你能夠把那個大綱把握住了,然後呢能夠從這個上頭一步一步深入,你就可以要得到、能得到你所要的東西,這樣。那麼下面是:
諸大經論所說,修習緣如所有及盡所有般若自性毘缽舍那之次第,及修習靜慮自性,奢摩他之次第,後當廣釋。
除了這個簡略地說以外,特別是關於學這個定、慧。這個定、慧最主要的目的,幹什麼呢?要了解一切法的真相。那麼一切法的真相分兩部分:一個叫如所有性,一個叫盡所有性。所謂如所有性是一切法的共相,什麼?空性,平常我們說真如,即所有一切事情的真如,我們天台或者所立的叫真諦。那麼盡所有性是什麼呢?換句話說,平常我們說的俗諦,就一切雜染、清淨法當中,一切東西的譬如說品別、邊際;換句話說,這是哪一樣東西,屬於哪一類,它這個界限範圍,彼此關係等等。譬如說我們講一切有為法,那麼有為法呢,就是拿這個五蘊就可以統統含攝,就是這樣的五類,每一類等等、等等,是這樣的。乃至於十二處、十八界,那麼可以說明了;不但有為法,無為法也說了,這個叫作盡所有性,盡所有性。
所以不但它的總相,它的本質是什麼,就如所有性──空性了解;而且它這空性當中說,生起的種種不同的差別相、因緣、功效等等是這個,要徹底地了解這個,那就是圓滿的佛法、佛陀。那麼要了解這個,一定要學止跟觀,那麼關於這一部分呢,後面再詳細地說明它。
凡菩薩成佛,皆依六度而得成佛。〈菩薩地〉中,於六度一一之後,皆珍重宣說,故應了知,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菩薩眾共行之道,此六即是一切白法大海,故是修行宗要無上大嗢柁南。如〈菩薩地〉云:「如是六種波羅蜜多,菩薩為證無上正等菩提果故,精勤修集,是大白法溟,名大白法海,是一切有情一切種類圓滿之因,名為涌施大寶泉池。又即如是所集無量福智資糧,更無餘果可共相稱,唯除無上正等菩提。」
那麼最後這個文字說明一下。所有一切修學佛道的佛子,就是菩薩,他所以從這個修學菩薩而成佛都依這六度。那麼在菩薩地當中啊,關於這個六度,除了詳細說明以外,每說一度他最後都特別地珍重叮嚀,特別說明這件事情。所以這地方我們應該了解,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菩薩,沒有一個例外的共同行處;實際上呢,也告訴我們,我們將來要做的也必定是這個,必定是這個,除了這個沒有第二條路好走!儘管我們現在愚癡,我們像前面所說的由於怯弱,或者其他的,為眼前的小事情蒙蔽了不走。這個結果只是自己傷害了自己,只是自己給自己增加苦惱,最後你還是要走這個路,才能夠真正地得到圓滿無缺的一切,以及淨除一切痛苦。
這一點呢,前前後後一再說明,所以這六樣東西啊,就是一切白法完完整整的所有的內容。「大海」是所謂所有的世間一切水到最後都歸在那裡,換句話說菩薩修學的,該修學的全部的內容就是這個了。所以這個是修行當中「無上」,再沒有比這個的真正的最扼要的內容。「嗢柁南」平常有幾個解釋,這地方就是它的大綱宗要全部的內涵。
那麼下面又引那個《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的文詞來說,像這樣的六種波羅蜜多,這個菩薩為了證得無上菩提的佛果,是努力修學。是啊,是一切大白法的「溟」,溟也就是大的水,也可以說是大海,所以叫作一切大白法。是所有一切有情要圓滿一切之因,有這樣的因,就這樣感這樣的果,所以從這個地方,所有的大寶都從這地方出來的。由於這樣而積聚了無量無邊的圓滿的福智資糧,因為你這樣做了,所以這個因感得的果只有一個,沒有、再沒有其他的果可以跟它相提並論。什麼果?無上正等菩提的佛果。好,那麼關於六度部分,在這地方也簡單地說明了。
昨天我曾經提起一件事情來,說這個阿難尊者跟佛陀,同樣地在空王劫的時候,在就是空王出世的時候啊,一起發菩提心。結果呢,說阿難到現在還在學地,而我們佛陀卻已經成了佛果,這兩個人的差別,一個是多聞,一個是精進。這個上面好像:這個精進,你真正修持你只要精進就夠了,不要多聞那個樣,不但《法華》而且《楞嚴》,很多地方說這樣,大乘、小乘。那麼而在這個地方又特別告訴我們,我們要修習的時候一定要透過多聞,那麼到底這個多聞跟精進之間怎麼辨別呢?這地方不是有矛盾嗎?現在這個大家想一想,大家想一想,這是一個小考的考題,我告訴你們。你們現在想想看:說這個不要多聞吧,現在學了這個以後了解,不對,修學佛法一定要從多聞開始;這個多聞了嘛,這經上說得明明白白是有這個,毛病在哪裡?你們要想辦法把它找出來。
沒關係,就像前面的幾次一樣,你只要肯去想,想完了以後,然後我們再討論了以後,一說,你就能夠把握住這個重點。要不然的話呢,我們很容易就陷在這個錯誤裡面而不覺得。結果雖然有一番好心,就走上去啊,難免因為認識不夠,總是走得千辛萬苦,弄得不好的話,乃至於不曉得轉到哪裡去啦!那麼六度完了以後,再下面四攝。
第二,四攝成熟他相續
六度主要的是調伏自己,雖然它裡邊的內涵,也能夠包含了四攝所要做的事情,但是的的確確四攝的時候,由於純粹針對得利他,它這個方式是稍有不同。那麼針對得利他,是專門以這個利他作為立場。但是你要真正利他,如果自己沒有調伏,要想調伏別人是無有是處。同時呢,這個調伏別人,也就是把你自己調伏的認識,欸,用到別人身上,這樣。所以它的裡邊的差別,在這個上頭我們仔細地研討一下也就了解了。
分五:一四攝自性,二立四之理由,三四攝之作業,四攝受眷屬須依四攝,五略為解說。
分五部分:第一個四攝的自性;第二為什麼要這四樣的理由分為四部分;還有呢,這個四攝裡邊作些什麼事情、有什麼功用;第四攝受眷屬,要想攝受那個的話必須依這個四種方法;那麼第五啊「略為解說」,約略地解釋一下這個四攝的內涵。
今初
先把那個四攝的特質說一下。
布施如前六度時說。愛語者謂於所化機開示諸度。
「布施如前六度時說」,已經說過了。說「愛語」呢,是說對於所化的機,那就是我們不是要利益別人嗎?那麼就是你要去度化的那些根器、那些眾生,怎麼樣說明種種道理,這個就是愛語,這個是愛語。利行呢?
利行者如所教義令所化機如實起行,或令正受。
那個前面愛語是你告訴他,告訴他了「利行」呢,就是怎麼樣把你所講的這個道理啊,使得他能夠如你所說恰如其分、其理地去行、去受。
同事者謂教他所修自亦應修與他同學。
「同事」呢,你所教他的自己也應該也跟他一起學,這個四個內涵。下面每一個他還有詳細的解說,實際上就是在略說裡邊;真正詳細的在〈菩薩地〉上面說得很清楚,《瑜伽師地論》。那下面所說的還是這個大綱,我們把後面最後第五個略為解釋了解了,那麼這四樣東西也大概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個定義說完了,最後引那個論。
如《莊嚴經論》云:「施同示勸學,自亦隨順轉,是為愛樂語,利行及同事。」
這個論上面怎麼講?施,布施啊,就同前面六度所說的一樣,對這布施。「示勸學」就是開示他、勸他學,這是什麼啊?這個就是啊這個愛語以及利行。「自亦隨順轉」,那麼把你所講的、所教他做的,自己也順著所講、所教的一起做,這個是什麼?就是同事。所以下面說「是為愛樂語,利行及同事。」那麼其次為什麼要以這四樣東西來安立?為什麼要幫助別人、攝受他們,要根據這個四點呢?說一下:
第二立四之理由。何故定為四攝耶?答:謂攝受眷屬令修善行,須先使歡喜,此必先須施以資財饒益其身。既歡喜已,令修道時,先須令知云何應修,此由愛語宣說正法,除其無知斷其疑惑,令其無倒受持法義。既了知已,由其利行令修善行。若自不修而為他說應取應捨,彼不信受反作是難,且不自修何為教他,汝今尚須為他所教,若自實行他便信受,謂教我等所修之善,彼自亦修,若修此善定能利益安樂我等,(那麼這個就是這四樣東西,所以最後說,)先未修者能新修行,已修行者堅固不退,故須同事。
為什麼要立四個的原因說一下:說你要攝受他,要使得他跟著你能夠如理如法,一定先要讓他隨順你。那麼要隨順你呢,第一個你要使他歡喜接受你,那這個東西啊,需要布施,這個使他得到好處傾向於你。那麼從這個上頭,我們也可以說,雖然同樣地布施,這個布施,前面的布施跟無慳無貪之思俱轉一切物送給別人,純粹是從他的內心來策發的。從前面的那個六度當中,你對自己沒有一點點的慳垢、執著,任何東西,外面的財產、妻子、國城、山河大地,乃至於生命、腦髓沒有一個不送的,這樣。先養成功了,然後呢進一步那個時候要為了幫助別人,就是這樣。所以雖然同樣地布施,可是這個重心、目標是有不同,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呢,純粹是為了別人。
但是你假定前面這個六度不修的時候,人家來要,對不起,你的慳垢、又捨不得,這些東西又不行;其次,就算你捨得了,你沒有財位又不行。所以經過了前面這個六度當中的布施呢,第一個,你障礙你布施的,是徹底地消除掉,這是第一個,說違緣是沒有一點點餘剩。第二個,因為你修了這個六度以後,所以你得到的這個福報,而這個福報尤其是有智慧來攝持的,所以它永遠是無量無盡的,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你這個要用的這個資財就沒有任何限制,所以內外全無障礙。到那時候,你布施的時候,心以及物一點沒有障礙了,所以那個時候才談得到攝受別人,利他的這個布施。彼此間還有這樣的一個差別,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否則你雖然想布施,喔唷,你自己心裡面這個疼,這個捨不得,這不行;再不然呢,雖然你捨得的,你那沒錢也不行。現在經過前面這個六度當中,這兩個障礙徹底盡除,所以這個四攝當中的布施,跟六度的布施,喏,差別在此。
那麼現在因為你布施,然後呢令他資財圓滿,令他毫無所畏,進一步呢,那麼教他修道;要教他修道呀,你一定要曉得怎麼樣是修法,告訴他呀!所以那個時候要愛語來宣說,讓他了解。那麼這個愛語啊,實際上這個中心的目標是使他了解佛法,可是雖然他歡喜你了,你開始接引的時候,卻不能一口氣就說佛法。就像教育,普通一般世間的教育也是一樣,那個幼稚園你就給他講,不要說大學裡邊的,中學裡邊的東西,他也是一竅不通,所以這個愛語也有層次,這個層次在後面宣說。先輕言軟語的,讓他在這個語言上面聽起來柔和,話的內容也好,那個時候再進一步拿佛法。這個宗要的話,是在告訴他修行正法,使得他能夠正確地了解佛法,而斷除那些疑惑;對於不正確的認識,那麼能夠如理如法,不錯誤地受持真正的佛法,跟佛法的內涵相應的。
更進一步,了解了以後啊,就「利行令修善行」,更進一步要教他,說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怎麼樣根據這個去修,那個是利行。那麼雖然你教他,如果你自己不修的話,欸,他不一定能夠相信你,他反而會說:「對呀,你教我,你自己也不做!」乃至於他懷疑你:「你自己不做,你教我做,這個到底有什麼好處呀?」平常我們世間尚且如此,何況佛法。所以啊你自己也能做,他也更能信受,更能信受。同時呢,在這個上面有種種的,不要說佛法,就世間來說,比如說我們看見常常講的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乃至於像學校裡邊的,現在的很多老師傳授的不是教育,傳授的只是一般的知識、技能,如果是真正的教育的話,那一定是以身作則,這個是非常重要!
更進一步來說,所謂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哪,大家總覺得:我要將來弘法、弘法。是,弘法是必定要的,但是如果我們自己做不到,結果忙了半天,出去的時候人家也說:「只許州官放火,你說了半天,你自己呢?」請問:你弘的法在哪裡?所以說到這裡啊,我是越來越感到慚愧,我始終自己了解:啊,我只是把失敗的經驗告訴大家。諸位如果將來有心弘法的話,不要說現在學會了一點文字,跑得去大吹大擂。如果是你發了菩提心說,「不管!我現在先給他種一個種子。」你有這個菩提心,那倒還不錯,不過這個事情要真實衡量,要真實衡量。總是我們儘量地先要跟他一樣,那麼這個效果就能夠如理如量地顯出來。
如果「彼自亦修」,前面說,啊,他會說,如果說我們跟他一樣的話,人家學的人也會說:「對啊,他也跟著我一樣呀!所以啊這樣做的話,顯然地他這樣做得到好處,那麼我這樣做也得到好處!他還能夠把他得到的好處告訴我,我也認真地肯去學。」所以先他沒有學的,因為你這樣的話也跟著你學;他已經學的,由於這樣的關係而堅固不退,所以他需要同事。能夠堅固不退的話,那就如理成就。這樣的話呢,這四樣東西就圓滿了利他的這個特質、這個內容。
如云:「能利他方便,令取令修行,如是令隨轉,四攝事應知。」
就是主要的就是說明這個道理,真正能夠幫助他們的方法啊,使得他「令取」,使得他由於布施、愛語,那麼接受你、了解;然後又利行,那麼讓他怎麼去修行;由於同事,他也跟著你一樣地如理上去,如理上去那麼就如量地完成。所以這個四樣東西,那我們應該了解的。
第三,四攝之作業。
那麼這個四攝作些什麼呢?
以此四攝於所化機何所作耶?
作些什麼呢?
謂由布施故,令成聞法之器,以於法師生歡喜故。
這第一個,由於你布施,所以啊能夠使得他成就聞法之器。為什麼呀?因為你布施,所以啊他對你親切、歡喜,一親切了歡喜了,那個時候你就能夠教他了。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了解:說你要教別人哪,不是跑得去這麼大吹大擂,乃至指責別人等等,你真正幫助別人,先必定從這個地方開始。同樣地你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會說為什麼現在人家來布施,就是壞人向來叫你要的話,你不會說:「哼!這個壞人我布施,造成功社會的垃圾。」他正因為社會的垃圾,你要幫助他,怎麼幫助他?從這地方先跟他結個歡喜緣,然後呢以後有機會教育他,才能夠把他救出來,減少這個社會問題。當然由此推廣你可以曉得,所以我們必定要了解佛法裡的真正的特質,千萬不可以拿我們的概念去討論,去看這個問題。
由愛語故,能令信解所說之法,以於法義令正了解斷疑惑故。
那麼進一步呢,他跟你接近了以後,你用什麼方式?以愛語。就是以非常巧妙的言詞,不但聽起來他歡喜,是內容也是如理如法。那麼他就能夠信得過你、了解,對於應該所學的這個佛法正確地了解,沒有一點問題。那麼再下面,有了這個了解,
由利行故,如教修行。
就是你再進一步告訴他去行持。
由同事故,已修不退長時修行。
得到這個結果。由於你跟他一起這樣地做的話,那麼像前面說的,哎,沒有修嘛就修,修了嘛繼續增長,然後長時修行達到完成。
如云:「由初為法器,第二令勝解,由三使修行,第四成淨修。」
這個很容易了解。最後一個,清淨,所謂「淨修」的話,如理地證得。
第四攝受眷屬須依四攝。佛說此為成辦一切眾生義利賢善方便,故攝徒眾應須依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