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141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四一卷.A面

至誠祈禱師長本尊。

第一個。

又由多門積集資糧,淨除業障。若能勤修此圓滿因,其慧倍復殊勝增長,乃能生起澈底定解。

真正要做的就是呢,至誠祈禱師長、本尊,就是歸依、發願,就是這個事情。而且要什麼?「至誠」哦,這個兩個字一定要如法做到!我祈求的是什麼?我祈求的:淨除我們無始以來的無明,不管是所知障、煩惱障,不管是人我執、法我執;不但是現行,而且種子;不但種子,而且徹底無餘地、一點不遺漏地。這個我們的的確確開始第一步,千千萬萬注意!所以說如果說我念佛,一定說我絕對要念的什麼?學阿彌陀佛像你一樣。絕對不是說:哎呀,我現在這裡,這個就求去就行了啊!「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你取法乎這個的話,對不起,就去都去不了了,這是我們千真萬確要了解的。這是真正祈禱師長、本尊。

那麼這個裡面有個特別的,所謂這個「本尊」就是我們所修學的,這是密教的特別說的,實際上我們顯教亦復如此,譬如念佛,那阿彌陀佛啊!就是這樣,然後呢你一心一意。比如說我們禪宗通常啊,禪宗這裡供的到底什麼我不知道,有的人說是文殊菩薩,有的人說……那沒什麼關係。實際上文殊菩薩是諸佛之師哦,你們看看《法華經》就曉得了,他早就成了佛了。所以你總歸這個,換句話說那就是我的根本目標。那麼為什麼講「師長」呢?師長是代表什麼?就是,喏!這個我所祈求的這個阿彌陀佛也好,釋迦世尊也好,文殊菩薩也好,觀世音菩薩也好,他那個教法實際上從師長傳來的,我還是必須從那個師長上面步步上去。所以你能夠這樣把師長看成佛一樣,你就得到佛的加持。當然這個地方的善知識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不是隨隨便便喏,你要經過思、觀察、如理抉擇,才有個條件都現在這個上面哦!那麼這個第一個。

第二個呢,多門中做兩件事情:罪障嘛把它消除,這個就是懺悔等等。這個懺悔包括四樣東西,這裡大家都已經了解了,前面已經說過了,如果不清楚,回過頭去再仔細地來複習、使用。還有呢,集聚資糧。那麼所以加上前面那個,那個親近善知識、多聞教授,就把那個聽聞的東西,在這地方就如法地行持。所以整個地說起來,一共四件事情,而這個四件事情,第一個親近善知識這是外在的;自己要做的事情就是:喏,聽聞如理、無垢的教授,然後呢至誠祈禱師長、本尊,還有呢多門中修習資糧、淨除罪障,三樣東西。

能夠努力的這個上面的話,有這個圓滿因,這個是圓滿因哦,這圓滿因一定正確的。所以如果單說圓滿的話,這一定是正確的,否則的話你怎麼圓滿起?所以正確無誤的,而且一點沒有遺漏的。那麼在這種狀態,這「其慧倍復殊勝增長」。哈!它那個增長不但是加倍、加倍的,而且殊勝地增長,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然後又這樣做的話,那麼對於前面這個完整的道理,能夠生起徹底的定解,徹底的定解生起來了,下面都有了。這個勝解是什麼?一切善法之本咧,還記得不記得?勝解,另外一個就是善法欲的根本在這個上頭,你一定要對它有殊勝的見解,一點沒有遺漏、圓滿、決不動搖。有了這個心理的話,眼前很清楚。比如說我們常常說那個比喻當中,被毒蛇咬了,你必定要百分之百肯定:這個毒蛇咬上去的話,它一下那個毒跑到你心臟,非死不可!你有了這個完全的正確的概念的話,一咬到你馬上拿這個刀就很快地剁掉了,這樣才是啊!不是說「喔唷,我想想看,那還有什麼其他的辦法。」這個不叫勝解,這個心裡面就是猶猶豫豫的。

所以說到這個地方的話,容或我們自己不一定了解,但是我們不妨現在看看我們以前溫習的《了凡四訓》也好,《俞淨意公遇竈神記》也好,他不是說剛開始的時候,「非疑即惰」。我們說這兩個字好像很容易懂了,實際上你仔細檢查的什麼?惰是什麼?不努力。疑呢,要去做了心裡想說「哎呀,這樣到底好不好啊?」就是這種心理。現在我們眼前仔細看看,看看我們的心裡,你不檢查不知道,檢查了,唉!太多地方。很多地方好像要做的,但到那時候,哎呀,好像總有種種的藉口,比如:哎呀,這個也不好意思!哎呀,這個還有這個,那個還有那個……。都是非疑即惰。真正等到了生起殊勝定解的話,這種心理是一點都沒有了!

這是所以這種心理行相,我們在這地方一定要認識得很清楚。你認識得清楚了以後,然後你修行才有希望。要不然這文字的認識,對不起,那個心理文字所指的到底行相什麼,你了不相干,既然了不相干,你修,修些什麼?都是修一張嘴巴。就因為修一張嘴巴,修得好的話變成鸚鵡,吱吱嘎嘎叫起來很好聽,就是這樣,就是這麼;修得不好聽的話,餓鬼、地獄,「哇!」慘叫,就是如此。我這個一點都不是開玩笑哦,那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哦!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從它的本質上面說體會得到啊!

如先覺云:「先所聞法令心總現,數數思惟稱量觀察,若忘其法專學持心,則無助伴。」

喏,前面已經成就的這種,「先覺」叫作。他怎麼說呀?你修的時候怎麼辦呢?把眼前心裡面現起來的內容,是一定是什麼?如理如量,以前聽聞的。把這個現起來了以後,那麼照著這個「思惟、稱量、觀察」,這個才是修啊!假定你把先前聽聞的法忘記掉了,只是專注持心,沒有用,沒有幫助!

實際上我們現在看一下看,我們的心裡什麼狀態?比如說你念佛了,先要告訴我們:啊!什麼叫一句佛號信願具足;信是信些什麼,願是願些什麼。然後呢你念的時候的確:哎呀,這個娑婆是無比的苦啊!哪怕叫你作皇帝,你一無是處啊!只一心一意,那個時候你唯一的地方是歸投依靠啊!欸,那個時候是什麼?「先所聞法是令心總現」。然後你心裡面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了,是拼命念佛。這句佛號是什麼?信願也具足,欣厭也具足,那道理不簡單嘛!

現在你忘得乾乾淨淨了,在那地方的話就在那邊嘴巴上面那麼乒鈴乓啷喊,唉,然後呢心裡面胡思亂想地想。就算你拼命地拿起來,我想我們大家都有經驗吧,哎呀,念那個辛苦無比。然後呢三天、五天也許還可以,然後呢過了個一年、兩年那就完了!原因在哪裡?就是這個。這個這種地方注意啊!所以真正成就的先已經覺,凡是修過來的人都有這個。你沒有這個法相應的,你都是這樣,哎呀,你拜佛也好……。我想初機的人啊也許不一定了解,諸位久修上座我想一定有這個同感吧!毛病在這裡哦!趕快從那地方痛改啊,還來得及啊!

故上修者是上法師,中品修者是中法師,

下品不談了!

凡所修法即知彼法。

哪!你要修的,一定要對你修的了解哦,這個很清楚哦!

若由是思定解堅固,則諸惡友唱說,善惡一切思惟,皆是分別悉應棄捨者,自知法中無如是語,良師不許,便能不隨彼轉。

你能夠這樣地照著上面的,「上修」就是最完整的,那最了不起的,那真正法師啊,你開口說法你就對呀!中品的是中修的是中法師,下品的這裡根本不談。這一定要曉得:你修的法就是你所知道的。對於這個獲得堅固的定解,不但定解而且堅固。因為你內心當中有確定認識,所以這惡友哦──現在這地方告訴我們惡友是什麼?喏,這個!不是跟你打架的,就是說那種似是而非的,說起來很好聽;啊!也是引經據典,但是呢實際上並沒有如理。他那些說啊:「哎呀,一切思惟都是分別,你不要思惟的,我們一開始就要如如不動。」所以有很多人說,我們剛開始的時候要講《楞嚴》,說《楞嚴》的宗旨是幹什麼?要得到根本,所以你不要去妄分別。所以他一開始就是找那個東西,當然你找到固然好,結果找不到,他只覺得你不要分別,實際上大無明當中,覺得這個修。啊呀,真是可憐!這樣。

所以《楞嚴》本身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不是嗎?佛陀跟阿難兩個,「七處徵心,十番顯見」,在哪裡啊?是辯思當中嘛,處處地方。而且他那個思辯當中,心裡面:欸,看,在裡邊、在外頭?他找了老半天,「嗯,裡邊,是這個嘛?不對。外面是這個嘛?不對。中間是這個嘛?不對。」那都什麼?這是如理地聞思啊!他最後找到了,然後再安住在這個上面,這個才是《楞嚴》的宗旨啊!

現在我們有沒有下過這個功夫啊?沒有,也沒有這個善知識指導你,這很明白、很清楚啊!然後我們也說,「哦,這個像蒸沙煮飯」,你不用它。結果他的蒸的沙欸,我們的蒸的糞哪!這個要了解啊,這千真萬確的,都在那兒妄想當中!那、那、那把那個好東西排除掉了以後啊,他那個蒸沙的最多浪費那柴火,你蒸的那個糞是臭氣沖天,是害人不淺哪!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真正要看這個地方,你要了解得很正確。

當然我們現在這地方,說一個道理讓人家,那可以,說至少種一個善根,剛才一再說過這個道理。所以特別這地方說明,自己修行哦,你要把握得住這個。所以那些錯誤的,你呀不會。自己曉得:這個真正的完整的教法當中,可沒有這樣的說法喲!真正的良師可不許哦!你因為了解,所以你不會跟著他轉。

若無此解有信無慧,見哭則哭,見笑則笑,隨他所說覺為真實,猶如流水隨引而轉。

如果你對這個道理沒有正確的認識的話,那是沒有智慧,信心倒夠的,害了!所以「有信無慧」,於是看見別人這麼說啊,你也這麼來。看見他說得不對啊,你也說不對,這個叫「見哭則哭」;看見這地方說得對啊,你也說對,叫「見笑則笑」。你根本不曉得他說的是對啊、是錯!就像水一樣,那個哪裡一下,那就又跟著這……好好好,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這個是我們真正重要的!所以說沒有智慧,有這麼大的大禍害啊!前面說來說去告訴我們,這個智慧的重要啊,有了有這麼大的好處,沒有有這麼大的缺陷。

所以古人告訴我們「寧願千年不悟,不要一日錯路」,就是這個道理。我寧願在這兒摸,停在那裡。所以說停在那裡你沒有浪費、沒有走遠,就算你動動,原地踏步也不怕;就怕你一錯,錯路了以後啊,你跑得越起勁還越遠,將來一旦回頭的時候,唉,不曉得跑到哪一年、哪一個月!而這個概念是太重要!那有了這個。再繼續下去,下面說「啊!現在曉得這個智慧這麼重要啊,我們要學!」欸,慢慢地,就告訴你智慧還有幾個不同的項目,差別在三樣。

第三慧之差別分三:通達勝義慧,通達世俗慧,通達饒益有情慧。 今初

現在下面說一下,

謂由總相覺悟,或由現量覺悟無我實性。

這個叫勝義慧,或者是總相的,或者是現量覺悟無我實性。那麼現量就是你現證,現證什麼?喏,無我的實性。總相的是什麼?它雖然你沒有現量證得,可是聞思相應的。換句話說,一切法的總相它都是空,沒有真實這個實性的,這個才是這個第一個,真正的所謂勝義諦所指的。第二個呢,

第二通達世俗慧,謂善巧五明處慧。如《莊嚴經論》云:「若不勤學五明處,聖亦難證一切智,故為調伏及攝他,並自悟故而勤學。」

「世俗慧」就是我們這個天台所謂俗諦,天台所謂俗諦。那個是什麼?包含了五明處慧。實際上就是世間對一切的事相上頭的,前面是總相,這個是別相,那麼對這個東西啊,要徹底地了解。下面引經證,說你如果不學這個東西的話──菩薩智跟小乘的根本差別就在這裡,又叫作道相智──在這樣情況之下你沒辦法證得一切智,一切智就是圓滿的佛果。所以不管是為了調伏別人,以及自己要想徹底地圓滿解決,都要勤學。

謂為調伏未信聖教者故,應求聲明及因明處。為欲饒益已信者故,應求工巧及醫方明。為自悟故應求內明,此是別義。

喏,為了幫別人的話,你調伏沒有信的人,求聲明跟因明。為什麼這個是調伏別人哪?「聲明」是語言、文字、音韻,你善巧地運用了以後,然後那可以。譬如我們跟人家談話,你總要懂得談話的運用、善巧、技巧。用曉得這個所化──「因明」就是說話的原因,他毛病在哪裡你找到了,那麼從這個上面根本去講,不要說風馬牛不相干的事情。這兩樣東西我們很明白、很清楚,對吧?第一個呢,就是你要把握住所謂理則,我們討論一個問題這個原則,這個原則為什麼是這個樣,那麼這樣做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壞處,然後你做出種種比喻,所謂宗、因、喻等等,這個是因明,把握住。然後呢你要表達這種方式,你要用的語言、文字等等這是聲明。那麼這個是未信的。已信的話呢,你怎麼去攝受他?用工巧明,就是其他的技術。「為自悟應求內明,此是別義」,對這個是個別說啦!總來說的話,

又此一切皆為成佛故求,是為通義。

就這樣。實際上呢這整個來說要求成佛,這是總共都要,這是世俗慧。

第三通達饒益有情慧,通達能引有情現法後法無罪義利。

就是這樣。啊!要把一切有情引進來。引進來怎麼辦呢?眼前也好,後來也好。世俗上的事情啊,是眼前好、後來不好,眼前好是最多短短一百年,後來不好是無比長劫是生死輪迴,哎呀,在地獄裡邊,這是我們要分別得清楚的。佛法──眼前好,將來是更好,而且一直增上。

第四正修慧時應如何行。發三慧時,應令具足六種殊勝,及具六種波羅蜜多,自住慧已,立他於慧是為慧施,餘如前說。

這個前面也都是,每一度都是這樣的,你們要看的話,在兩百六十七頁。這個很重要哦!這個是概念,所以這修六度真正殊勝的話,它一定具足六種殊勝。第一個,一定依的這個是大菩提心;然後所作的事情的話,一定是說遍緣,遍施,譬如說布施,遍施一切,智慧的話是遍學一切,沒有一點,哪怕是做單獨的一件事情,這個。詳細的只要把重新看一遍就行。

第五此等攝義。雖有現證空性之慧,若無大菩提心,仍非菩薩之行,故應增長大菩提心為行所依,地上慧度修所願境,

又說一遍。那麼要曉得哦,這個慧的特質,這個是什麼?三乘之母。它大乘不共的父是什麼?菩提心。所以說儘管你有了現證空性之慧,這地方說得很清楚哦,如果說你沒有這個方便,沒有這個大菩提心的話,這個不是菩薩行。是啊,所以我們現在這地方修智慧先一定要什麼?把大菩提心「為行所依」,然後學。那個時候學的這個慧啊,是「地上慧度」是我們所願的。所以沒有大菩提心,這個慧都是通常說總相的,只是見空性;然後呢菩薩這個一開始修的是,說道相智。這個兩個東西同樣的,修的這個就積聚資糧、大菩提心,所以兩樣東西要同時怎麼樣相輔而來。

其能圓滿無上妙智資糧所有方便,謂發三慧,

那麼能夠圓滿這個無上妙智的資糧,換句話說,因地當中先要做些什麼呢?喏,這個方法就是要啟發「聞、思、修」,很清楚,所以我們眼前從聞、思下手。

現應勵力而求多聞。

這個確實我們真正努力的。所以說來說去,我們眼前第一件事情,真正要努力的就是這個。

若不爾者,違越學處罪所染著,

假定你不能這樣的話,你自己要做的根本的事情都不知道,你的行為處處地方為罪染所犯,你還談什麼!所以容或有人說「哎呀,我是念佛的。」念佛更重要啊!你不是要去嗎?這個念佛淨土法門它說得最清楚啊──戒基是最穩啊!你不是要求生淨土嗎?所以我總是問人家:「欸,你念這個,你的目的是,這個目的在這個四句,還是你要求生淨土啊?」你要四句,那不談,你就忙那個四句就行了;要求生淨土,就單單說不必談這麼大,他說得很清楚,什麼?戒基最穩。你只要把那個戒能夠持得很穩的話,那一定往生哦!而且他說一日一夜學什麼?八關齋戒乃至於,沙彌戒,你持淨了就能去,這不是千真萬確嗎?你要想這個持得淨,幹什麼?還要多聞哪!否則你不了解,對不起,你自己以為持了,違犯了,不行啊!所以何況你求無上大菩提。所以我是要去,但是我的目的是這個,所以你一定要再生生增上。那個時候不管是你走哪一門,那沒關係,我是持戒也好、淨土也好、禪宗也好,教、宗,嗯,第一個。眼前是這樣,還有啊,

諸餘生中亦不樂多聞,不能學習菩薩學處。

這個道理已經一而再、再而三說過了。眼前這個因地當中,先已經把這個惡因種下去了,將來下一生又生起了。所以唯一的希望,現在就是:哎呀,趕快啊!現在聽見了,一定要把宿生種下去這個,靠現在聽見的時候努力拔除。欸,那就有希望了!好的話這一生就成就,否則的話,下一生出來很快地,拼命你去學嘛!不會像現在,「哎呀,聽見了這個,這麼麻煩哪!」因為什麼?你宿生因地當中已經把它拿掉了。你心裡因地當中已經種了,「我要努力這個,我要努力這個!」所以到那個時候,一緣啟發,你自然而然這個就來了。

若於現法勤修開發智慧方便,能遮現法不學之罪,

喏,很清楚!你現在能夠這樣去學的話,那麼能夠遮止不學的罪過,這個現在。

如《妙手問經》所說,餘生亦能速疾圓滿般若波羅蜜多。

欸,下一生,嘿!也很快、很容易的,把這個學的這東西,很快地就學得起來了。為什麼呀?因為眼前你努力了嘛!所以它這的的確確你只要如理一念相應作的話,馬上就這個果報跟著來。所以我們從處處地方,不但佛法,處處地方要體會。實際上應該這麼說啦,這個佛法是包含了世間的一切,深的地方我們容或不看見,但是淺的地方我們應該多去看。所以我平常啊,經常把《了凡四訓》擺在那地方,倒不是一定去看,有的時候我心裡面呢一看,哦,我覺得一點都沒錯嘛!你看這個袁先生,聽了這個雲谷法會禪師以後,他第二年的考試馬上改了,第二年考試名次馬上改了。我們現在也是如此啊!只要你聽了這個教法,你肯下功夫的話,現生就改啦;然後呢下一生,那下一生更快啊!就是這個道理。

昨天已經講到慧,般若波羅蜜多慧度,最後「第五此等攝義」。前面說,我們如果不學的話,現生呢因為不了解什麼是該作、什麼是不該作,所以都被罪染所染污,然後呢餘生也很難學習。一方面可以說餘生很難,就是將來很難學習,實際上它經本上面並沒有說的一點事情:因為我們沒有學習這個般若波羅蜜多,不曉得如理取捨,所行的事情都是非理的做法,結果呢,這個非理的集的種種的業,將來感得的果是什麼?像下一生、下一生哪,一直在惡道當中輪轉。即使偶然有因緣透出來的話,還是因為不了解如理取捨,還是受苦,輾轉地在這個裡頭,所以這個結果是對我們是損失太大,太大!

反過來,我們能夠學的話,現在就有智慧開發,能夠遮止很多不理想的罪犯。所以啊,眼前就得種種的身心兩方面的增上;而餘生呢很快能夠容易學,所以一直向上,自然這個解脫,乃至於無上大菩提是很容易。所以經論上面處處說,你這樣做的話,「不久當成菩提」,這是千真萬確的,千真萬確的事實,主要的關鍵都在這個上頭。所以關於這一點呢,我們要再三地、深入地思惟觀察,策發我們、推動我們全心全意去學習這個。現在我們再繼續看下去,就看第五攝義那一段當中的第五行。

如是經咒二道棟梁,六度之中,修習靜慮之次第,尚似略存,修餘五度之次第,皆已隱沒,故於修行攝要及引發定解之方便,略為宣說。

那麼上面說完了以後,大師,就是宗喀巴大師鑑於當時的狀態──這個當時的狀態就是指佛教界的狀況──說我們正式地修學佛法,最主要的棟樑是什麼呢?就是撐持整個那個建築物的中心支撐,最重要的支撐,這個重要的支撐是指房屋的;現在這個地方,這一個是支撐什麼呢?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