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四零卷.B面
如是修者慧及慧因多聞,不容或少,應獲廣大定解,
所以呀要曉得,真正如理修行的人,說這個必須要的──得到智慧;而得到智慧一定要得到智慧的因,這個都從哪裡?多聞開始的,這個是絕不可以少的。關於這個道理啊,一定要獲得定解,而且是「廣大定解」哦!
然此定解於未知修時,必須觀察修者極難生起,
但是這個上面這個定解,就是這個是必定需要的這個定解啊,在不了解的人啊,對於這個,說一定要怎麼樣呢?要觀察修,關於這個概念,一定要什麼?去觀察修,這個認識啊,很難生得起來的喲!儘管我們現在聽是聽見了,但是為什麼得不到定解?就是有種種原因。所以我們必定要克服前面的種種的這種障礙,然後淨除種種的罪障,如理去思惟,得到了相應的認識,那個時候淨信心有了根了,那個時候才慢慢從這個上面。所以說對於這些道理呀,真正修行的正確的內涵,一定要什麼?觀察修。不是說,啊,你坐在那裡,閉上眼睛,或者做其他的。關於這個道理是很難生起喲!因為很難生起,所以特別告訴我們,我們要很認真地去做哦!的的確確要相當勤勤懇懇的。至少我們現在心理上面,對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了以後,要努力去懺悔,要努力地深發大願,說:「我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到!」然後用種種方便。
千千萬萬不要用種種方便保護自己的壞習氣,保護自己的大癡、大邪見。還種種的理由、種種的藉口,哎喲!總覺得這個也不能少,世俗的固然不能少,進入佛門當中這個還是不可以少;等一下還更說起來,哎呀!等一下是這個,乃至於用種種方便。現在我們眼前太多方便,這個方便實際上啊,都把我們送上那一條窄路,乃至於死路去。這個好可惜,這個好可惜!所以本論一開頭的記住,為什麼一開頭的時候,告訴我們一定要修的時候,先對圓滿的道體有了正確的認識,然後在這個上面這個構架上面步步深入。要不然你一旦走上錯路了,要扭過來這好難哪!現在下面又說:
雖自許為受持三藏之法師,亦多認為修之前導,或僅為佐證,非實教授。
欸,這個真錯誤的根本。看看哪!宗喀巴大師的時候,就已經這樣了。所以現在有很多「自許」,他這個「自許」兩個字特別有意思。的的確確那些人「受持三藏」哦,都看過哦!但是呢他並沒有真正地把握得住這個三藏的重點。是!你說看過了嗎?是看過了,自己覺得:「欸!」因為他看過了,所以自認為如此。因為他沒有把握得住,了解這個真正的經論的內涵,所以他認錯了,也以為這個修的前導,說前面這麼要引導一下,然後就佐證,哎呀,找一點證據,只是如此;而修行的時候,真實的這個教授不是這個。那些人,廣學的人尚且如此,那錯得不曉得哪裡去了!
由此因緣,說欲速成佛則須勤修,欲利聖教則須多聞,內自修與利聖教別執為二,
因為上面這樣地說啊,他說你要快速成佛,那怎麼辦哪?要勤修。可是你要利聖教,要想說弘廣佛法,那個才要多聞,多聽懂了,可以講給別人聽哪!所以他就把自修跟那個弘法,看成分開來兩件事情,這樣的看法。
實際上呢,這個的的確確我們很容易生的誤解,好容易!那個《法華》上面就曾經說過,《法華》在〈授記品〉當中,〈學無學人授記品〉當中,授了這個阿難尊者的這個記。欸,那個時候啊,有很多這個新發意的菩薩就想:「耶?阿難尊者乃至一個學人,他怎麼會得到那個授記呢?」那個時候就心懷疑了。佛就說:「欸!你不要弄錯啊!我跟阿難兩個人同樣在空王劫的時候,就發了大菩提心了哦!我那個時候因為勤勤地修學,阿難是只求多聞喔,所以現在我成了佛了,他還沒有,還在住在學人地位哦!」然後《楞嚴》上面,還好幾個地方都這麼說。所以我們哪,引為這種根據,所以前面說為什麼叫「自許受持三藏」,是嘛!要我們自己不能如理抉擇這個道理,看了這個經典以後的話,總歸容易:「啊!對、對、對!就是這個樣!」於是自以為對──錯了!實際上。實際上錯了!請看下面:
此是矛盾最大狂言,
他第一個下斷語,說上面這種說法完全矛盾的,那是完全錯誤的,狂妄的。因為聖教當中呀,
以聖教中,除教證法別無聖教。
真正的聖教只有兩樣東西:教跟證。前面已經說過了,教是什麼?因,告訴你怎麼修;告訴你怎麼修以後,你懂得了如理去修,然後是證。所以這個彼此間必然因果關係,你現在不要這個教,不要多聞,沒有因,有果嗎?所以說:
前者是令了知修行之軌,
是因,告訴你怎麼修。
後者是令知已予以實行,
把你所了解的認真去做,這彼此必然的關係呀!
故修行能無錯謬者,即是最勝住持聖教。
你能夠這樣修行一點不錯,那個才是真正住持聖教,真正利益聖教啊!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現在修錯了,自己也不知道,講了個半天,還把錯誤的講給別人,說相似法。所以佛一再說啊:「你不要大家說:哎呀!我弘法,我如法地行僧的事業。」這個佛經上面說得清清楚楚,破壞佛法最嚴重的,只有兩件事情,一個叫說相似法,一個叫行籌。這個怎麼講?一個就是開口講弘法,可是對不起,你對這個法的真正內涵不知道,然後文字弄懂了講給別人聽,喔唷!這個講得是天花亂墜;啊!叫人家聽得啊是動聽得不得了,但是呢似是而非。
還有一種呢行籌,什麼叫行籌?他不一定講,但是你僧團當中啊,好像如法地羯磨什麼等等。我們作羯磨的時候有的行籌的,對吧!現在我們不大熟悉這個,換句話說,大家有一個什麼羯磨重要,你同意的、不同意的,要行籌等等。好像在那兒認認真真地做,對不起,這個是相似法。佛說外道沒辦法破你,別人沒辦法破你,那個時候就是破壞佛法囉!這很明白的,你真正要住持弘廣佛法,你要什麼?要如理如量地做到。然後呢就算你不開口,這個佛法是在世間。有人來問,你有機會一講出來,那當然對;然後你處處的行持當然正確,那個才對呀!
所以我們現在動不動說要去弘法了,實際上一定要知道,你弘的是相似法,還是如理法啊?如果是相似法,你不弘啊它還沒壞,一弘你就完了,就完了!這個是我們必定要知道的事情啊!
又能無錯住持修證之聖教,必依無錯了解教法故。故先知多法者,修時即應修彼法義,不可忘失。
所以告訴我們,你要想真正地住持這個聖教,這個聖教要靠什麼?要靠修證而得的,如理修證的,這個要不要錯哦,一錯就不行哦!前面在卷十的時候告訴我們哪,修行的時候錯,錯了沒用的。我們也一直說蒸沙煮飯,你煮飯燒了半天,一鍋子沙擺在那裡,啊!你把鍋子燒破了,飯也燒不出來。你說一定要沒有錯,是!那麼這個時候,「必依無錯了解教法」。所以呀,先知道了以後,修的時候就把所了解的照著去做,不可以忘失。忘失了以後,你修些什麼?你修你自己嘛!修自己是──不是妄想就是昏沉,增長邪見。喔唷!忽然想出一個什麼東西來,然後是自己的。
所以不要說深廣的地方,乃至於最起碼的,我們天台的《小止觀》,他就告訴我們,你一定要辨別邪正哪!有的時候走上邪路上面了,你要了解啊!那時候一定要把什麼?這個不能忘失聖教啊!所以《十六觀經》上面也說如此觀者是正觀,否則是錯啦!處處地方,那個聖教是我們修行必須要的依據,告訴你怎麼修也是它,修的時候驗證也是它,現在居然說不要了,請問:修些什麼啊?毛病都在這裡。
若先未知亦勿怯退,當隨慧力而求多聞。
知道了那麼這樣去做。假定你還沒有知道的話也不必怕,怎麼辦呢?要隨自己的力量說廣求。
復非聽聞此法,別修他法,即所修處而求聞思,故又不應唯修一分,定應依止,初業菩薩所修圓滿道之次第。
下面說明了,所以說我們真正聽聞是什麼?聽聞了道理以後照著去修。這個在前面道前基礎已經講得非常清楚,道前基礎哪一部分呢?破除此中邪執,大家還記住吧!所以很多修行的人,有一種錯誤的執著,還以為對。所以呀,大師在這個地方特別地說明那個做錯了啊!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可以重新思惟一下,了解的,只要再想一下;不了解的,切切記住回過頭去看。然後呢道前基礎是這樣,然後到下面一步一步上來,一直有很多錯誤的地方。特別到上士的時候,特別到上士的時候,第十卷的時候,又有一個非常詳細的辨別,我們一定要知道!
所以我修的就是我所思的,思的就是所聽聞的,這個必然是。不是說你聽的是那個,講的是那個,修的是另外一套。不是說,哎呀!現在我們要信解行證相應啊,要並重啊!所以嘛在這個地方講說,講完了跑到佛堂裡面去拜佛,講完了把書本一合,拜佛的拜了另外一套,就叫作信解相應啊,不是的呀!說我們為什麼要在這兒坐在講堂裡去講,講完了去修?所以講的時候就告訴我們怎麼修,然後呢講完了,不能停在這裡說這樣懂了,一定要跑到佛堂裡面去拜、去坐,那個時候就把剛才講的,這樣是才叫相應義呀,否則相什麼應啊?否則這是炒雜燴,兩個兜在一塊,那兜在一塊沒用啊!這樣。這個要清楚啊!
兩個兜在一塊兒,冷水泡石頭;兩個相應的話,你米洗乾淨放了水,擺在鍋子裡面燒,欸,到最後這個水跑到米裡面去了,然後經過那個火一烤的話,這個飯就煮熟了,這個才叫相應啊!所以你的因是什麼?那因是米、水、火。果呢?飯。那個飯裡邊一定有米、一定有水,還有火的力量在裡面,對不對?哪裡說離開了這種東西,另外一樣東西啊?所以我們現在修行也是一樣,因地當中先在那兒講,講那個道理,然後照著去修,然後呢修得對。所以你成功果的時候靠什麼?前面講的、聽的,然後照著修的來。請問天下的事情有一個例外嗎?燒的飯是如此,做的衣服也是如此。先那個棉花紡成紗,紗織成布,布裁了穿在身上,請問這個布裡面有沒有棉紗?有嘛!有沒有棉花?有嘛!有沒有人工?有嘛!這些東西都在裡頭啊,那這事沒有一個例外的。世間這麼淺近的,何況佛法!
所以現在說,啊!不了解的人不要,固然錯了;然後聽見了,又說:「哎呀,我們兩樣都要。」結果變成功你是你,他是他,兩個兜在一塊兒,那這不相應嘛!這個是我們再說一遍。所以那個時候啊,一定要依止什麼?「初業菩薩所修的圓滿道之次第」,這個才是正確的。這是我們初修行的人,要應該依止的圓滿道的次第。這個圓滿道的次第必定是什麼?質對、量正,然後還要次第無缺,這個三個次第,一點都不可以少。不是說叫我們一口氣做到它,但是因地當中要一點都不能錯,因為你有這個完全正確的因,才能夠感得圓滿無缺的果哦,這個是我們真正重要的哦!所以「如是二心初心難」哦,記住哦!不怕佛果難求,就怕你下的初因弄錯。弄錯了,那的確,弄到驢年永遠沒希望。你初因弄對了,你只要把這個因積累上去的話,無有不得果者。現在我們繼續下去,進一步,
若慧劣弱即令修彼,若慧廣大或初雖微劣,由修習故增廣之時,將此道次漸為增廣,能與一切清淨經論相屬而修,亦非定須別求多聞。
這裡說了,假定說我們現在條件比較差,「慧劣弱即令修彼」。那換句話說,前面告訴我們這一個本論旳道次,就是從佛、文殊菩薩、彌勒菩薩兩位十地菩薩,輾轉到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然後呢再就阿底峽尊者合併起來,這樣的這個圓滿道的這次第,你就從這樣上面去走也就對了。說到這地方也順便提一下啊,這個一定要兩個合起來的,所以我們千萬啊不要自己打架,大、小,性、相,這個千萬不能分開的,一定要配合,這個才是圓滿。
假定你的智慧比較廣大,或者呢,下面這是我們用得上的,初初雖然比較差,因為修習了慢慢地增廣,這個確是我們現在最用得上的。我們千萬不要說我們差,限在這裡。說我們是差,但是因為差所以修,修了就增廣,增廣來從這個上面慢慢地、慢慢地一步步上來呀!你能夠照著這個次第這樣做的話,欸!他也還是跟那個清淨的經論互相配合的。所以這種情況之下,的的確確可以不必另外再求多聞,為什麼?因為它的精要、綱要都在這裡。
從這地方,才可以說一經通啊經經通。的確地,它們凡是尤其大乘經典,它必定是究竟這個內涵是包括圓滿的。可是問題是這樣,你這個大乘經典,憑自己的力量,是不是能夠把它的精要全部抉擇出來,這是個問題哦!所以我自己常常自己拿自己來嘲笑,也可以說把我失敗的經驗告訴你們,我當初聽人家說,欸!這個《法華經》圓滿,然後我去看。我看了半天,看不出它什麼圓滿在哪裡,他只是說你也成佛,他也成佛,這個話這麼簡單法,所以我們自己的力量是看不出來的。結果拿到天台智者大師手上,他講了一個「妙」字,講了三個月還沒講完,哎呀!原來這個裡邊還有這麼深廣的意義啊!假定你真的能夠這樣通了,當然嘛!所以說這個地方真正重要的,要有傳承,要有師承啊!我們千萬不要師心自用啊,這文字上面看懂了,覺得以為對了,那錯啦!所以他下面特別地有一個說明哪:
故凡圓滿無錯教授,略亦能攝一切經咒大小諸乘道之宗要。若廣開解亦能遍入一切教法,
這個是個重要的!所以凡是任何一個教法,它是沒有錯誤的。是啊!所以根本因是正確的,而且是圓滿的,這兩樣東西完完全全的話,它雖然是一個簡略這個綱要,卻是能夠把一切佛法,從小、大,性、相,顯、密,所有各式各樣的這一個道的綱宗,以及它樞要統統包括在裡頭。然後你把這個綱要推廣開去的時候,能夠跟一切的教法相應,絕對不會錯的!是這樣,這個有它的一個特質在。
未獲如斯教授之時,於少分修易生喜足,然於聖教全體修行宗要,難獲定解。
假定你在沒有得到這個東西之前的話,那不對。所以這個地方又把它狹起來,我們的的確確要求廣學一切好像比較困難,那不怕,這個地方有這樣的一個完整的教授在,你得到了這個教授的話,它也能夠很深廣地包含了一切,就是這樣。可是呢處處地方說明了,這個教授一定要有傳承的哦!那不是憑空想像,或者看看文字自己看得出來。
當然你宿生有善根,那個可以,但是這個得到的也不圓滿哦!憑什麼說這個不圓滿?我們還是從我們祖師這個典型的公案當中,我自己是個凡夫,完全不敢說,我說出來都是錯的,可是我的根據都是根據這個。阿底峽尊者,印度的,宗喀巴大師、龍樹菩薩,你看,那麼些個大祖師,世親菩薩等等,那都是絕頂聰明啊!他看了哪一個,啊!一下就看懂了。他假定憑自己看看,看懂的話,他要不要上山下海到處去求啊?現在我們這個時候,那飛機、汽車、輪船方便得不得了,那個時候完全靠著兩隻腳跑啊!印度地方熱成這個樣,啊!他只要聽見那個地方善知識,去求,那沒有一個地方不求的。
阿底峽尊者接近過這麼多的大善知識,性宗、相宗、顯教、密教、大乘、小乘、十八部,沒有一個,乃至於到後來到金洲大師。金洲啊,據說是現在的錫蘭,他是一個東印度孟加拉灣的,從孟加拉灣要到錫蘭去的話,那不曉得要跑到多少路啊!為什麼啊?找了半天說兩個字:教授。喏,就是這佛傳下來的,這要那個時候才曉得這宗要。而且他不是得到了一個哦,所有的那些沒有一個沒有教授的哦!欸,他還不以此為滿足,所以才能夠把這個圓滿哦!
所以我剛才說,不是說……就算他那個過來人,他是個──啊!開悟了。對不起,你從他的路上,走他那一條路摸上去,摸進去,是,錯是不會錯的,但是圓滿,對不起,還在後頭。所以我們現在念佛也是如此,的的確確我們要記住,不要說:哎呀,代表了一切。這個代表的意義什麼呢?你呀現在不管它,你到了見到了佛,那自然而然後面的來了,這一個的意思。如果你眼前要想得到這個圓滿的教授的話,那非要像這樣的,這樣的教授,那可以了。否則的,憑我們自己說看看經,那開悟了,或者得到一心不亂了,把這個經驗告訴別人的話,是,你就你這一點來說,是容或不錯,可是對圓滿的教授──那兩件事情!這我們應該清楚的。
所以他告訴我們哪,我們沒有得到這個正確的教授的時候,「少分修」哎!「便生喜足」。前面講精進的時候特別說明,得少為足、得少為足,我們這個毛病實在好嚴重啊!現在真正可惜的還不是得少為足耶!你得到了少,沾沾自喜的話,常常走上面就走錯了;小的走錯只是在門外空轉,大的走錯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啊,那錯得好可怕!這種情況我們真正要了解的。像這種情況啊,「於聖教全體的修行宗要,難獲定解」。因為你自己覺得對了,然後呢自己覺得沾沾自喜呀!那個時候,唉!對真正的修行的全部的綱要,就你自己限掉了自己,「自畫」莫甚於此!現在人家談起來,「哎,這個我懂;哎,那個我懂。」就是這樣,就是犯的都是這個毛病。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多看那個古德的傳記,像那個宗喀巴大師,像印度的當年這種大師。哎呀!那個像那諾巴尊者,白教的,現在我們譬如說,哎!常常人家說白教最好。實際上你看看白教的祖師看,他怎麼做的?哪像我們現在這樣啊!那個那諾巴祖師他是自己是國王,從小絕頂聰明,在五印度,在世間學問沒有一個不通,然後跑到佛教裡邊,也是大小、性相、顯密沒有一點不通。他憑什麼啊?他不是坐在那裡看懂的耶,還要廣學一切。然後還碰見了最後碰見那個人以後,還告訴他:「哼,你要講道理可以,真正修行還不對。」他一下還覺得不服氣,「嗯,對呀!」喏、喏、喏,這個基本精神很明白擺在這個地方。所以現在你不管你學是哪一教、哪一派,你要如果真正想學成就的話,我們即使不看佛,看祖師──那個每一個祖師,沒有例外的,都是這樣的喲!所以這一點哪,我們先擺在心上面,那這就對了,這就好囉,這就好囉!
所以就算我們現在的淨土,淨土為什麼把慧遠大師擺在初祖,它大有道理。在那個時候他也是獨步河朔的哦!他的老師,啊!那的的確確,你們看看慧遠大師在那個時候,東晉時代,是那個地位,世間、出世間的學問,天下找不到第二個,他可沒有說:「哎呀,只要四個字就夠了!」這個很明白啊,很清楚擺在這個地方。然後我們看禪宗,禪宗的達摩祖師初祖,你看看他在印度那個當年的情況,他也是這個樣啊!這不管是哪一個。所以我們現在說,不要說學佛,那看看學祖師,不管你哪一宗、哪一派,對呀!要記著,這個是我們願處。記住!不是說叫我現在一口氣要這樣,這個倒不是,我們必定要注意──因!你下第一個因,下對。那麼下面又告訴我們啦,欸,最後結論是
故應親近良師,
這個就對了!你只要這一個真正的善知識靠對了,他一定會把這個圓滿的教授告訴你。第二個:
淨持尸羅,數聞教授。
真正靠近了他了以後啊,一定要照著這個規矩來哦!我們千萬不要把那個尸羅兩個字,看得太狹義哦!前面已經一再說過了,就是我們起心動念的行為等等,都是跟著凡夫走的。你一定要曉得自己在凡夫,所以你一定要跟著他,以他的知見為知見,以他行持的方法為行持,這個才是尸羅的本質。尸羅──戒,絕對不是說,哦!我這件衣服該怎麼穿才如法,你這個不如法,絕對不在這個上頭哦!不在是我這個板打幾下,他講的那個所謂是這個時間怎麼弄,不是哦!正知見,這是根本!然後呢根據這個,而從身口的行為哦,這每一個地方都說得清清楚楚哦!尤其是大乘教法。
不要說大乘,就算小乘的教法當中,你看好了!南傳的《清淨道論》,你仔細看看它,它一定是為正見為宗要的。這個正見說明什麼啊?不要說我覺得、我想,你就錯到不曉得哪裡去了!然後這個第一個,「見」一定不能拿我的,然後呢「行」一定不能拿我的;他告訴你怎麼辦,我就怎麼辦。所以親近了善知識以後,開始要接受他這樣的。所以那個時候,一方面聽聞這個教授如理行持,這樣,所以「騎在馬上找馬」就是這樣。聽聞了教授以後,照著這個次第去做。
每日四次修習所緣,
哦,這個是正規的修法,它那個四次是這樣的:早晨一大早起來,平常照著那個佛世的規定啊,早晨兩點鐘就起來,現在我們就算做不到嘛,三點鐘起來,然後呢第一座;第一座早晨完了以後,就早齋,早齋完了是第二座;午齋,第三座;然後呢晚上。這是每天是這樣的四座。至於所緣他並沒有特定,就是看你的層次的高下。那麼雖然沒有說特定的、特別的,可是內容大綱卻在下面,做些什麼?
至誠祈禱師長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