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一一卷.A面
隨順成熟有情增上數決定者,與前所說第三義同。
那麼,整個的佛法,要為了成熟一切有情,這就是四攝,這是四攝。真正菩薩所行的目的,就是成熟一切有情,那是前面六樣當中第三。第三呢就是什麼?圓滿利他,已經說了。
此是聖者無著所許,如獅賢論師所立而說。
這也特別說明,後面這幾樣,那就是那這個相宗,無著菩薩所傳的這樣解釋法。不管怎麼解釋,總是這六樣東西,不多不少,圓滿地包含。所有其他的,其他的法門──戒定慧呀、二資糧啊,都沒有這個六度的廣泛、那麼圓滿,能夠包含一切。所以啊,這個,
對於六度引發定解,最為切要。
那麼從這個地方我們了解了,剛開始修學的時候啊,對於這個六度,要策發決定不移的見解,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然後呢我們去做,我們去做。前面再提醒大家一下,我們正修的時候,不是說碰到了哪一個啊就去修,這樣做的話,不但沒有益處,結果常常是一生善行終成過失。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在前面四十五頁上頭,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而且,到現在我們更了解了,這不但是一生,由於自己的這個業習性所使啊,後面會生生世世地就害這種毛病。所以有的人的習性就是這樣,他就是,叫他做出來,做事情啊,他剛開始的時候非常起勁,唉呀!一股勁啊,比誰都大。唉喲,他又要這個,又要救苦眾生、又要發悲心、又要這個、又要這個,然後這個也要做,那個也要做,過了三天啊,等一下沒勁了。最多再長一點啊,維持一個月也滿好囉,這樣。到後來塌在那邊,怎麼拉也拉不起來了,都是這種毛病。
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你不是急著要去修,你先把你修的內涵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後這認識了以後,曉得為什麼你要去修、如何修法、正確的是如何、錯誤的怎麼辨別得清楚,一切的違緣啊也都事先了解,準備好了,然後一步一步上去,自然沒問題,要不然的話,都是這個樣。這個是所以在這個地方,一而再、再而三,用種種不同的立場、用種種不同的角度,說明這一個要修學的內容。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前面是為什麼,我們要學的內容,就這個六樣東西啊,這樣安立的。這個內容,是數量決定。
第二兼說次第決定分三,
第二呢,也順便說一下次第決定。它這個六樣東西,不但圓滿地包含所應學的一切,而且這個六樣東西呀,安立這樣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有它的次第,必定是從淺到深。數量錯了固然不行,次第顛倒了也不成,所以他進一步說這個次第。
生起次第者,若能布施於諸資財,不顧不貪則能受戒。若具尸羅善防惡行,則於怨害而能堪忍。若有忍耐不厭難行,退緣微少能發精進。若能晝夜發勤精進,能發正定,心於善緣堪能安住。若心定者乃能如實通達真實。
喏,這是第一個,依照我們修學的程序,怎麼樣一步一步地深入,能夠把修學的內容如理如量地生起來,有它的必要的次第,有它的一定正確的次第。那個看:你能夠布施一切你有的東西,沒有一點貪著,沒有一點顧戀,那個時候你才受戒。要不然哪,戒是受了,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那個戒是沒有用場,不但沒有用場,反而受害。所以啊,第一個,先是能夠施。能夠施了以後,然後呢持戒。然後呢你能夠這樣地善巧地防護這個尸羅,種種的惡行不去犯它,那個時候啊,人家來傷害你的話,你就能夠耐得住,能夠耐得住。因為你能夠耐得住了,所以啊那個時候,困難你就能夠擋得住。從那個消極的擋住,更進一步啊,才能夠策發精進;否則的話,自己連小小的苦都擋不住,退下來了,你還能夠進一步向前衝嗎?所以坐在那裡啊,你站都站不住,你說我還要向前快步走,那個不可能,所以「忍」下面才是精進。能夠精進的話,那個時候才能夠學大、深入的定,所以晝夜精進,才能發定。得了定以後啊,那個時候這個心能夠如你所欲的,你要怎麼就怎麼,不會像我們現在,不是胡思亂想,就是昏沈瞌睡。這樣的話,你那個心能夠很凝聚、很深細,集中起來,才能夠深觀一切世間的法相,那個時候才能夠如實通達這個真實的道理,這樣。所以這個生起必然的次第。
說到這裡,隨便提一下一個小事情,這是因為我們常常會誤解的,說學定、學定。這個定哪,現在我們不必從理論上去講,我們從另外一點,看看我們古代那種大祖師們。那個禪宗那個大祖師們,你們看看那個境界啊,哇!那真是。我們現在有很多人學定了,為什麼要學定、如何學定、定從哪裡學法,都不知道。看見別人家兩個腿一盤坐在那裡,他一個開頭也去學個不倒單。啊,真是啊!然後呢人是不倒下來了,一坐在那地方,呼呼大睡。然後呢到了晚上嘛不睡,然後白天嘛提不起精神來──做那個,眼睛半開不閉;做那個,眼睛半開不閉,這是一點用場都沒有!
這個的的確確的,你們看看那個祖師的傳記上面,他這個真正精進的時候啊,他是有這個精神,然後到那個累得實在不得了了,剛開始的時候就是疲倦;疲倦了,他下地,睜睜眼睛;再不行了,下來跑一轉;再不行了,用冷水沖沖面孔;再不行了……他是這樣地全部精神提起來。他不在形相上的兩個腳盤在這裡,而在精神上面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他有任何的艱苦,絕對咬緊牙關要堅持下去。所以你沒有大精進的力量,絕無可能!
啊!現在我們說:哎呀,要學個般舟三昧啊!那不簡單哪!那很不簡單。現在我們常常這樣的,以前我也是看見了,說:「喔唷,這個般舟三昧,我也想學。喔!」幸好沒有去做,那個時候我還準備好了就啊,那個關房裡面去弄。結果啊,幸好事前有人告訴我,我還是先不聽,但是他雖然不聽啊,他那個話可落在我耳朵裡面了。我自己忙了一天,忙好了,環境弄好來,第二天就跑了一下,自己唉呀,發現不行、不行!想想那個善知識的話,沒有錯!
以後我自己也遇見這樣事情,後來那個時候在紐約。那有一個同學他也想學,他倒沒有學般舟三昧,他來了以後啊他先想學定,或者學什麼。我告訴他:「你不要在那邊忙了,慢慢地來。」他心裡看看,他非常著急,我說:「好吧!既然你這樣想,你試試看吧!」那是在鄉下,那個地方很寬敞啊!哦!有一百英畝大,那一大個房子幾十間,總共兩三個人住。那個地方有一個相當大的一個佛堂,那個佛堂比我們這個房間有這麼大。我說:「那你這樣,告訴你一個方法,你也不必限定你啊一定怎麼樣。就是你告訴自己,今天除了吃飯以外,因為這裡邊大小便都可以在裡頭啦,你今天一天不要出來,不要跟人家講話,哪怕你睡覺,你睡睡看。」結果在那裡弄了一天,第二天跑得來就不要了,不要去了,不要去了。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哦!他沒有精進的力量的話,絕無可能。現在我們啊一點都不懂,就想這樣,想這樣的話,那的的確確是很有趣的事情。也可以說這告訴我們哪,你要想這樣地如理生起,它一定有它的量則在裡頭,這一點我們必定要知道。那麼這前面說生起的必然的情況,下面來講
勝劣次第者,
哪一個比較深細,哪一個比較粗淺。
前前微劣,後後殊勝。
前面那個比起後面那個,有這樣的一個勝劣的差別。
粗細次第者,前較後者易轉易作,故相粗顯。
這個很明白,前面這個布施,那個比較容易。定這個東西的話,你看是看不出來,但是這個東西越向後面的話,越細、越難。
後較前者難轉難作,各較自前故為微細。
它每一個向後的,每一個比前面的要來得深細,要來得難作。所以,一作的時候一定是容易的先做到了,粗顯的做了,你才能夠一步一步地進入深細的、難作的,這個一定的次第。
《莊嚴經論》云:「依前而生後,安住勝劣故,粗顯微細故,說如是次第。」
這一個六度,不但是它內容包含無遺,而且這個次第的必然性也是這樣的,也是這樣的。不管從它的生起來說、不管它的勝劣來說、不管它的粗細來說,必然都是這樣的次第。所以十方一切諸佛,無不是這樣說、這樣行、這樣修證。
那麼,前面那個大概地說完了,說完了以後,我們再重新溫習一下。在修學之前,不要先莽莽撞撞地,「我要修什麼。」必定要先了解,你為什麼要修學,然後呢為了這個原因,要修學些什麼,修學的內容是如何,一定要把握得住,每一樣東西。你如果說並不了解為什麼修學,你根本後面沒有,像一個無頭的蒼蠅一樣,不曉得你自己為什麼,糊塗蛋一個,世間的事情都做不成,何況是修學佛法!所以哦,確定把握得住,那麼為了你要這一個目的所以你來修。那麼說,啊!現在我們說要脫苦,從那個時候你進一步才能夠去找脫苦的內容、脫苦的方法,以及苦是什麼。這一些觀念哪,每一個地方前面已經說得清清楚楚,一步一步地深入、一步一步地增上。所以關於這些東西啊!先必定要在理論上面有正確的認識,然後呢把這個正確的認識產生堅固的定解,然後呢在那個時候發猛利的誓願,依此修行。
對我們現在來說,都是由於宿生的善根,所以啟發了;宿生的善根雖然有,可是前面所說的這真實的內涵卻不清楚、不明白。所以要趁著我們這個善根剛啟發的時候,先把這個正確的內容把握住了,然後你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照著這個正確的認識走進去的話,那個才有把握。要不然的話,跑、跑、跑、跑!過了一些時候啊,自己的善根消失掉了,然後呢要想做的內容也做不到,啊!徬徨不已。好了!或者是退,或者是爛,這是非常可惜。
那麼,現在經過上面的一層一層,依著層次地說明、深入。前面發了心,發了心以後,然後呢應該學習什麼,學的內容當中又分成哪幾個,所謂普通一般的顯教大乘以及金剛乘,那麼金剛乘當中,應該學的內容等等,這個每一個層次跟著這樣的次第來。最後呢歸結到──到這裡我們才說,啊!為什麼我們必須要學六度,這樣。那麼以及六度的次第都了解了,才正式地開始告訴我們六度的內容是什麼,如何學法。
看看!所以這個本論真正的構架的完整,次第的必然性,有這樣的嚴密法,有這樣的嚴密法。我們能夠照著這個次第,每一步無差缺地能夠這樣上來的話,必然產生圓滿的結果。因為因地當中,一點不遺漏,一點不錯誤,既正確、又圓滿,根本因、圓滿因都沒有一點遺漏;然後,你只要有了正確的認識,如理如量地去學,自然會達到圓滿的結果。否則的話呢,你雖然一番好心,匆匆忙忙地去做,做出來的結果啊,總歸有問題。好的呢,忙了半天哪,叫功虧一簣,啊!到做到最後了乃至於,欸,就差了一點點;差的呀,是掛一漏萬,差的。你說:唉呀!才摸到一點點,摸到一點邊。啊!剩下來的什麼都沒有,他以為做得很得意,這是空忙一生。至於說,不得其門而入,在外面轉的,那更不曉得是多多少少!
到現在這裡為止,我們可以比一下,就了解差別何在。平常我們說,動不動說發菩提心,動不動說六度萬行,到現在為止,我們才曉得,噢,文字上面了解菩提心的內容是什麼,那個時候才有個膚淺的認識。至於說六度的正確的內容,到現在才開始說,現在呀才談得到,說可以告訴你六度啦!我們能夠這樣去做的話,掛一漏萬固然是必定避免,功虧一簣也不會發生,自然而然因圓、果滿。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第三學此次第分二:
這個時候,他下面還說:
一初於總行學習道理,二特於後二波羅蜜多學習道理。
那麼我們正式開始學這個六波羅蜜多了,欸,它還要分成功二個部分:第一個呢,總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而後面禪定、智慧要特別說明,為什麼?因為整個的佛法,最後的結果也可以說,總括起來無不都是止、觀兩樣東西所獲得。所以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那是後面兩樣的資糧。所以它那個基礎說明了,有了這個資糧,正式開始學的時候啊,最後的這個、最重要的內容,還要特別詳細說明。所以這是為什麼,總學以及特別對於後兩個波羅蜜多要深細講的道理。所以了解了這裡啊,我們大概就不會再犯以前的毛病,動不動「哎呀,我呀要學一個定啊!」等等,這個毛病就不會犯了。不要說學定啊,乃至於至少最起碼的時候,隨便皈一個依啊,都可能要慢慢地了解了才好。
昨天有幾位同修上來討論,他已經學了佛法很長一段時候,以他的學歷是在這裡念最好的學校、最完整的課程。結果呢,接觸佛法也很多年,結果由於這一次,以前當然他宿生的善根,他能夠努力地去做,就說:「哎呀,我現在才知道什麼叫皈依呀!我現在才知道怎麼要去皈依。」喏,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那個時候自然而然哪,你懂得了去皈依的話,像經上告訴我們,「皈依福有色」,就是說假定皈依了以後,那一個得到的福可以衡量、可以看得見的話,拿三界來容器衡量,都沒辦法衡量。因為經過這樣地認真,圓滿次第、數量地學習,他正確了解了內容,了解內容照著去做,當然,它的果報,你可以圓滿得到啊!這是一個很清楚明白的一個道理,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初中分二:
這個又分成功,總學道理一個是:
一學習六度熟自佛法,二學習四攝熟他有情。
自他二利嘛!這樣,分兩部分。那麼先求自利部分,
初中分六:
分六部分。
一學習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靜慮,六般若道理。 初中分四:一布施度性,二轉趣發起布施方便,三布施差別,四此等略義。
那麼現在呢,六樣東西一一地來說。先第一個講布施,這個布施當中啊,「初」就是布施波羅蜜。「布施度性」,布施波羅蜜的特質。第二,「轉趣發起布施方便」,了解了這個特質,怎麼樣才能夠啟發你修的方法。你要了解了這個,然後照著這個方法去修的話,那麼就可以了。然後呢,就布施的時候,它還有不同,所以「布施的差別」。最後,「此等略義」,把它綱要地說明一下,這樣。
今初
那是換句話說,現在說布施波羅蜜的特質、自性是什麼。
〈菩薩地〉云:「云何施自性?謂諸菩薩不顧自身一切資具,所有無貪俱生之思,及此所發能捨施物身語二業。」
布施是什麼?它的自性,它的自體、特質是什麼?是說:一切菩薩,學習大乘行者,能夠啊,「不顧自身一切資具」,不但外面的一切,外面的財,乃至於自身,所有的內外一切。這些東西啊,「無貪俱生之思」,說這個是一種思心所,最主要的啊!這個思心所跟什麼?「無貪」相應的,沒有自己一點點顧戀,不為一點點自己,這一種。「及此所發能捨施物身語二業」,就從這個上面,然後把自己的內身,乃至於滋養這身體的一切的財物等等啊,透過身語而施捨給別人,這樣,所以這個才是布施的自性。
謂善捨思,及此發起身語諸業。
那就是說,欸,「施」,這個施是什麼啊?以前我們施啊,處處地方是愛、取相應的這一種行;現在呢,恰恰相反,是由於善法欲的策勵啊,是送給別人,捨給別人,由於這樣的思心所而發起的身業、語業。以前想盡辦法,把別人的變成自己;現在呢,想種種辦法,把自己所有的,送給別人,使人家得到好處,這個,這一種業。
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不待於他捨所施物,捐除眾生所有貧窮。
那麼下面特別說,這一個概念我們要了解。所謂布施波羅蜜多,波羅蜜多啊,就是叫所謂「到彼岸」,換句話說,究竟圓滿的時候。我們從生死苦海這邊,到超越這個生死苦海的彼岸──安樂之處。什麼是圓滿呢?什麼是布施波羅蜜的圓滿呢?不是說那些人哪,一個一個啊,都由於你的布施而不貧窮,不是的,不是的。所以,它「不待於他捨所施物」,不是說看別人,別人怎麼講呀?喏!都是窮人,因為你去幫忙,幫了他啦,他都富樂、安樂,不是從這個上面,不是從這個上面看的。
若不爾者,現有眾多貧乏眾生,過去諸佛所行布施,當非究竟,
下面又印證,說:為什麼說,不從外面的這一些眾生來看?假定是說,從外面的眾生來看的話,過去的每一個佛,都行布施,都圓滿;所以假定布施一定要等到外面的眾生得到富樂才圓滿的話,那麼現在這個時候,那個就應該沒有不富樂的眾生,所有的眾生都絕不會再貧乏。但是現在還是有這麼多貧乏的眾生在,而佛陀的布施圓滿了。所以,這個道理說明了:真正的布施的圓滿,不從外面的境況來看的。
是故身語非為主要,唯心為主。
身語本身哪,就是從行為上面幫助別人。而這個布施的圓滿指什麼?指你的內心。不過,這個內心啊,我們到現在漸漸了解了,不是前面說的空話:「啊!我心裡好就好了!」絕對不是!有它一定的質,有它一定的量,這個自己檢查,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絕對呀騙不了自己,也騙不了人,更騙不了因果,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謂自所有身財善根,一切慳執皆悉破除,至心施他。
是說,布施圓滿的時候,是以內心為主的。那個內心怎麼樣呢?對於我們自己所有的任何東西──外面是一切財物,裡邊是我們身根,乃至於種種所修的善──任何一樣東西,沒有一點點捨不得,沒有一點點執著之心,徹底地破除。而一心一意至心地,統統送給別人,統統送給別人。這個說起來容易喲,做起來真不簡單哪!啊,真不簡單哪!我已經有遇見好幾位同修們,啊!說這個大悲呀,不容易生起啊!欸!難得的這一些同修,居然能夠生起,所以他的的確確心心念念啊,是為了幫別人。可是等到你這個心念一生起來了以後啊,下面就問題來了。真正要你送給別人的時候啊,哦,那個時候有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