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零九卷.A面
現在你啊,如果沒有修這個方便的話,「我」一空掉,推動我們的力量就沒有了,「好了、好了!」那就完了!現在你還沒有修的之前,先要幫助別人,所以你心裡面所有的想法都是在幫助別人,幫助別人然後進一步去修。結果到那個時候發現哪,前面你沒有修的之前幫助別人的時候:哎呀,我這個東西給了別人哪,我就沒得──苦,我受了苦我就痛苦!到那時候發現原來空的,所以你自己身上的苦的感受空掉了,就是幫助別人那個心,因為這個別人還在生死輪迴當中啊!對不對?所以那個時候,你越證勝義是自然而然那個行持力量是越來越大,那個跟聲聞二乘是恰恰相反的理由就在這裡,了解沒有?那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你們必定要知道的!
所以說發大菩提心的因是有多種,但是最最結實、最最堅固的,就是這個大慈悲,所以初重要,中重要,記得嗎?初重要推動你,中重要呢?然後你去救人去了,欸,到後來的時候啊,它等到你自己證得了空性以後,欸,自己空掉了不怕苦,而要緣的眾生就在這裡。因為你以前修的心,緣的對象是這些苦眾生,所以心緣的對象既然熾然在苦海當中,那你這個大慈悲心啊,越來越熾然、越來越熾然!前面的燒不旺是為什麼?因為你去救人的時候還有一個苦,現在那個苦拿掉了,換句話說那個燒,不能燒旺它那個障礙拿掉了。像那個燒柴火一樣,剛開始燒的時候那個柴火裡面都是水,現在那個燒燒水燒乾掉了。哇,那個火是越來越旺!嗯,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幾句話的關鍵哪,非常重要哦!了解嗎?
所以現在我們不必說,哎呀,急著忙啊!就把我們已經知道的這些概念,能夠心裡面能夠經常思惟觀察的話,這個大乘的根性是無有不堅固,無有不生長。又生長、又堅固的話,然後呢,你自然而然要照這條路去走;照這條路去走的話,你不要憂愁!你不要求佛,佛啊要來接引你,非接引你不可!為什麼?很簡單,佛的目的幹什麼?就要接引你們嘛!可是你自己退縮啊,這你沒辦法。所以佛一再說:「我無量劫來,目的無非為這個啊!偏偏你們自己心裡面就這麼縮得想:哎呀,我不行,我不行!」就這樣。哎呀,小根小草固然不可以,中根中草、大根大草都不行,大草大根都不行啊!要什麼?大樹!那我們現在就是這個大樹,你是大樹的話,那佛高興得不得了,他的目的本來就是要滋長你嘛!哪有不救你的道理嘛,這個道理很清楚、很明白啊!
所以前面這個告訴我們,說我們皈依的時候外支已成,缺乏的內支,現在我們了解了:噢,所說的內支原來在這裡喔!喏,前後是不是互相呼應的?你越學到後來前面的道理越懂,越懂啊然後你那修的時候越起勁;然後呢你前面因為修了,有了認識了,障礙淨除了,所以自然而然力量是越來越增加。就是這樣啊!現在看,
此諸善巧方便菩薩般若波羅蜜多徧清淨故,亦能了知息滅所緣,
嗯,對了!
於諸善根不滅所緣,於諸煩惱不生所緣,安立波羅蜜多所緣,亦善觀察空性所緣,於一切有情以大悲心亦觀所緣。」
現在分得很清楚了!所以關於上面這一些殊勝的、巧妙的、善的方法,那個修菩薩,善巧了解的那些人,對於這個道理「徧清淨故」,有了智慧、有了正確的認識,普遍地清淨故。那個時候啊,他能夠了解什麼?「息滅所緣」,嗯,哪一些東西他應該息滅的。清淨為什麼清淨啊?息滅了煩惱,跟它不相應的他息滅的,但是呢「於諸善根」你是「不滅所緣」喔!欸,策發他善根那個,他結果不滅喔!所以啊,因為他息滅煩惱所緣,所以在生死當中不為生死所纏;因為他對他善根不滅所緣,所以他儘管息滅了煩惱,卻不會沈空滯寂。因為他由於善根所緣的對象──救一切眾生,這個願力非常熾然,就這個道理嘛!
是啊,所以他下面說,「於諸煩惱不生所緣」哪,他曉得這個不對的,把它息掉!「安立波羅蜜多所緣」,對於這個我們要修的這些東西啊,他就能夠善巧地安立。也能夠善巧地觀察空性,還有呢,對一切有情大悲,也善巧地觀、緣。所以那個時候他心裡面哪,始終所觀、所緣的善法,結果呢對善法是越來越熾然、越來越猛。所以菩薩的智慧火能燒一切,的的確確地,就靠什麼?就靠這個呀,就靠這個!
所以,以我們現在來說,我們雖然沒有很深入地了解許多──空性等等,也談不到。但是拿我們現在的,同樣地,你以正知見不是叫你閉上眼睛不看呀!那是什麼?喏,你善巧地了解了以後,看你該看的一面。喔,平常這個境界引發你貪的,你曉得,哎呀,這個是原來是大怨家;引發你瞋的,你了解是大怨家,但是這個怨家不在外面這個,而是在你裡面的瞋心。嗯!原來這個才是啊!所以他外面來,引發我的瞋心是成就我的忍辱,我要真正息滅的是內心這個境相。同樣地,去掉貪的是,不是外面那個狀態,而是內心的這個境相,這個我們分得非常清楚。所以下面說,
此中別說無緣有緣,當善分別。
前面說得很清楚,哪一個是不要去緣它的,哪一個是應該緣的,那兩個分別得很清楚,我們應該善巧分別。
如是煩惱及執相縛當須緩放,學處之索則當緊束,當壞二罪,不當滅壞諸善所作。
所以這個煩惱跟執著這一種縛著,這一種東西的話,我們要慢慢地放掉它、放掉它。它這個不是一口氣,欸,不是的!你了解這個道理,就在事相上面慢慢地練習,否則你懂得了道理沒有用。所以真正地懂得了道理以後,這個境界啊,同樣地不但對你不損害,反而有幫助你。反過來,你如果沒有這個境界來幫助,你懂得了道理也是空話。如果說睡覺,睡在那裡就能解決煩惱的話,哇,那天下的人都是佛了!而修行不應該是輪到我們,就是那種豬啊,吃飽了睡在那裡,一天到晚睡,啊,牠那個煩惱一點都沒有啊!哪有這樣的事情,當然沒有啊!
所以你懂得了道理,境界上現起的時候,欸,好、好、好!以前碰見這個情況,你就瞋心現起來了,現在一來,他引發我──不是他欸,而是我內心當中不如理的這種分別啊!現在呢這個時候你只要把它拿掉,關於這個,前面都講過了。所以你在這地方認得了以後,那麼你要想淨化這個靠什麼呀?靠正確的認識,所以呢「學處之索則當束緊」啊!反過來,你該學的,欸,努力!因為你要滅煩惱,唯有的什麼?靠你學嘛!現在我們覺得很難哪,覺得啊,該放的不放,不該放的放掉了──覺得難啊,唉呀,那不要去學了!這個恰恰相反。學處之索就放掉了,放掉了結果呢?為什麼?為煩惱所縛。他為什麼不能學?就是在煩惱當中嘛!前面一再講這個道理,這是我們要了解。
你能夠這樣如理去做的話,「當壞二罪」,這是你應該對治的,你也能夠破壞。哪一個呢?這有兩種,說性罪呀、遮罪呀,通常我們說。學了這個戒以後,戒告訴我們不要作的,這個叫遮罪;本性是罪的,這一種。「不當壞滅諸善所作」啊!應該好的事情,千萬不可以啊!所以前面是告訴我們,好像不要分別,你安住在這裡什麼都不要作了。它不是的!它這地方分得很清楚,絕對要這樣,廣學六度當中。說:
學處繫縛與執相縛,二事非一,護律緩放與我執縛緩放,二亦不同。
喏,這個地方辨別得清楚吧?我們哪,「學處」跟這個「執相」,換句話說執著跟這個,這個兩樣東西的綁不一樣喔,不一樣喔!這個兩件事情不是一樣喔!現在我們像在海當中啊,把我們人家拉起來一樣,人家拉個救命圈套在我們身上,要牢牢地綁住身上,然後呢靠這個救命圈爬上來。是!拉得你也許很緊、很痛,你這個東西千萬不要放掉它,這個是最重要的!所以這個學處要綁得越緊越好。然後呢,煩惱的話,漸漸地要把它拿掉它。這兩件事情喔,要分得很清楚!在我們心理上面的,眼前不了解的心理行相,一樣地,說:哎呀!忙不過來、透不過氣來。可是你要知道,你透不過氣來,忙不過來是忙什麼?忙修學佛法,咬緊牙關不要放;忙世俗煩惱的事情啊,再好的事情趕快丟!這兩個東西,說所以「律」,反過來呢,要把這個放掉的東西也是一樣:「護律」,我們要認真保護律,這個不要緩;對我執,「我」的這個東西,煩惱執著要慢慢地放。
剛才我們說到,持戒或者護律緩放,就是說,對這個持律的放鬆,以及我執的放鬆啊,這兩個不同的,這要辨別得清楚啊!我們不要混為一談,這兩者當中一定要辨別得清楚。不要該放的沒有放,不該放的放,所以這兩者當中的話,差別要弄清楚!現在緊跟著告訴我們,
一切種智由多因成,僅一一因非為完足。
真正要成無上佛道──一切種智,要有很多原因。這個單單一部分,不具足的一因哪,絕對不夠的!
獲妙暇身,本當從其種種門中而取堅實,
現在我們得到了這個美妙的暇滿人身,我們真正重要的,主要在哪裡啊?從各方面去取堅實啊!這是一開頭我們要知道的。現在我們很難得地得到了這個暇滿的人身,忙這個不相干的事情是太可惜啊、太可惜啊!
所以剛才我一開始的時候,就特別說明。大家常常說:「哎呀,現在末法啦,不行啦!」記住哦,末法啦我們居然還能得到暇滿的人身啊!反過來說,得到了暇滿的人身,末法當中這個暇滿的人身比什麼時候都可貴啊!就像你考學校考了個最末一名一樣啊,居然你最後一名被你考上了,那時候你只有一件事情要做,別的事情是千萬不可以再忙啊!如果說你得到了暇滿的人身,尤其是出了家了,還忙不相應的事情的話,那太對不起自己呀!然後要是救人的話,不從這個地方救起的話,那都是開玩笑,你唯一的得到了可以救人的工具,然後還去忙世俗的事情的話,那叫救人嗎?這一點我們務必要知道啊!所以不管是自利、利他呀,這地方要了解,得到了這個是什麼是堅,什麼是實的,這分得很清楚,分得很清楚、分得很清楚!
所以古德們固然是如此,現在的人,我們看看現代人──虛雲老和尚,第一個例子;印光大師也是一個例子。不管是哪一個,虛雲老和尚,他自己父親是做官吧!然後呢,兩房只有這麼一個寶貝的兒子,欸,他就不管了,跑出去。實際上,真的是這個自利、利他呀!印光大師雖然沒有說他這樣,他有一個哥哥,對不起,他抓回來,他又把他逃走掉了,對不對?那弘一大師中年出家,這樣的才華,然後家裡人不管怎麼去找他,對不起,他一出了家,家裡的人哪,在任何情況下就是不理!這第一個跳了出去,你當他死掉了,就是這樣。我們就要下這個決心,要下這個決心不是什麼亂來啊,你先要了解,怎麼樣才是真正地對你自己有利,怎麼樣才是真正地幫人家忙。
這個佛經裡面告訴我們,我們應該看得遠大,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你看遠大地方看了以後,眼前這裡小事情擋不住你。要不然的話,我們總歸為眼前的那個小小的利益,只看見眼前的,大的害處就不看見了。所以世間東西都是什麼?糖衣毒藥,吃進去是甜的呀,但是呢把你毒死了。這個事情我們一定要知道,得到了暇滿人身應該忙些什麼。那麼現在當然從下士、中士告訴我們,我們真正的目標是忙什麼?一切智智,圓滿佛因。所以要學種種方便善巧,而不是隨便學一樣東西可以的。不是說叫我們樣樣做,我們只有兩個手,只有兩個眼睛,做是確實眼前該做的,是了解應該了解,這個始終分別得也很分別得很清楚哦!
若說一石驚飛百鳥,修道一分不修餘者,當知是遮二資糧門不善惡友。
有的人就說啊:「你做了一樣,樣樣有了。就等於說一個石頭一丟,一百隻鳥統統驚飛掉了;現在你同樣地修這個道啊,這個修了一分其他的不要修啦!」這也是一個大錯誤,這兩個譬喻不相應的。如果說你這種概念去看的話,那個是一個什麼?是「不善惡友」。我們現在真正要修的是福智兩種資糧,這個要廣學多聞,居然說你只要這個是什麼都不要的話,那個是惡友。所以惡友、善友前面已經一再地說明了,一再說明了,真正對我們最大的影響就是這個。
說到這裡這個一個證明,證明完了以後啊,我們不妨現在引佛經上面的一些公案。佛經上面譬如說,捨身為鴿前面、捨身餵虎,大家都曉得這個公案的。所以佛出世了以後在《金光明》上面有這麼一段公案:有一天,佛帶了一些人到一個地方去,然後呢停下來,然後呢叫這個舍利弗尊者大家安住。然後呢他指那個地,那個地就裂開放光,然後加持這個地就裂開涌出一個寶塔。涌出那個寶塔,佛就繞著這個寶塔,對它禮敬。在當年這個圍繞、繞塔那是最恭敬的禮,佛成了佛了,居然對那個塔這麼恭敬地圍繞,大家非常驚訝,說:「佛陀啊,你老人家怎麼禮這個?」他說:「這個裡邊有大因緣。」最後叫舍利弗尊者說:「你把那個塔開開來看,裡邊有舍利。」一看!所謂舍利就是遺骨啦,遺下來的骨頭,那個地方雪白的骨頭。那麼這個舍利弗就說:「這個應有什麼大因緣。」「一點都沒有錯。哪!就是這個菩薩當年精勤修學,然後呢他現在證了果,證了果嘛就是我。」當年修學的因緣,就是捨身餵虎的那段因緣。
假定說,佛陀說他不要修波羅蜜多,只要在定當中這樣想想的話,他那個在因地當中,應該做錯了。就算做錯了,他證了果以後,他一定指出給人家說:「欸,那我因地當中做錯了,你們不要做這種傻事啊!」他不會這樣說,一再地讚歎:「我之所以能夠成就,為什麼?就因為這樣。當年哪,」說有哪一些人一同發心的,「可是我因為這樣地精進勇猛廣行六度,所以我超越那些人多少劫早證果。」說得很清楚啊!他那個超越多少劫早證果,不是坐在那裡不動啊!而是說廣行六度,這麼捨身,難行能行啊!所以我們的的確確要多看經教,那個時候才能夠真正地會通。要不然很容易誤解的,說:「啊,那個分別都沒有用啦!你只要那個到那時候大徹大悟了,然後在空當中啊,那就好了,就完囉!」錯了!在哪一個階段非修這個不可,那是千真萬確的,沒有這個是不成就,但是單單靠這個也不成功。
所以《大智度論》上面,引那個經上面有這麼一段。那個《賢愚因緣經》上面也有啊!那就是說一個大愚人,不是《賢愚因緣經》,《雜譬喻經》,我已經記不清楚了,反正經、論上面都引這段公案。說有一個鄉下的人啊,跑到城裡面,有一次啊去吃,哎呀,這個味道非常好吃。欸?奇怪,同樣東西為什麼它這麼好吃,我這麼不好吃?城裡人這麼告訴他:「我這裡面沒有什麼特別,鹽!」「喔,原來這個鹽這麼好吃啊,什麼是鹽哪?」那個城裡的人,就拿給他鹽看一看。他想:哎呀,這個鹽這麼好吃啊!別的不要了,抓了一把鹽就吃,一吃啊,哈!又苦又鹹;現在我們就這個樣的。你把那個鹽加那個菜裡的話,哇!那好得很。這說明什麼了,就是智慧所攝的方便,妙極了!但是你現在說,啊!那個方便──那個菜就不要了,單吃鹽,那就完了!所以前面啊,為什麼我這麼詳細地跟大家說,這兩者當中的關係一定要弄清楚。繼續下去現在:
又大小乘,亦是修時學不學習無邊資糧,曰少分乘及曰小乘,二是異名,
大乘、小乘的差別,發心固然是,發了心以後修的時候也是一樣:大乘是集無邊資糧,小乘不是,所以叫「少分」,學一點點。這個兩個名字是不同,內涵是一個。
少分義者是一分故。現在劣果飲食等事,尚須眾多因緣成辦,而於士夫第一勝利,欲修成佛,反計一分而為完足,極不應理。果隨因行,是諸緣起法性爾故。
說你眼前啊一點小小的事情,還要很多因緣才能夠成功。大家都曉得燒飯,那簡單極了好像是,還要忙這麼多。做任何事情,造房子,我們衣食住行沒有一個例外的。現在居然成就最無上的這個大果,反而以為是一點就夠了,那是絕不合理的呀!要曉得這個果一定跟因相應的,這個是緣起法性如此。所以現在千萬注意啊!說:「喔唷,我現在就這個算囉,就這個滿足囉!」絕對不可以!注意!一再地辨別,修行的時候,你一定要一門深入,把握住了,現在從這個地方步步上進,這每一個時候一定是跨一步。絕對不是說,我一跨,跨個一百步,又要做那個、又要做這個,這個是絕對不可以。但是你心裡邊啊,千萬注意,我的目標又一定要是究竟的。所以這兩點同樣地,前面說哪兩者要辨別得清楚;現在我們同樣地,這兩者也要辨別得清楚哦!你辨別得不清楚的,一下含糊的話,那這自己就完全走錯了。
《悲華》於此密意說云:「少分成少分,一切成一切。」《如來出現經》云:「若諸如來出現於世,非一因緣,
不是一個簡單的。
何以故,最勝子,諸如來者要以十億無量正因,乃能成辦。
佛要這樣多,十億無量的正因哦,這個因還不能錯哦!
何等為十?
哪個十億啊?
謂以無量福智資糧圓滿正因。」
無量無邊的福德資糧、智慧資糧,這兩樣東西要正確,還要圓滿。
乃至廣說。
經上面說得非常詳細。
《無垢稱經》亦云:「諸友伴,如來身者從百福生,從一切善法生,從無量善道生。」
喏,所有的經都說:啊!諸位友伴,各位菩薩,各位朋友啊,要曉得這個如來的身──報身啊,是「百福」。這個百福不是一百樣喔,泛指一切,所有的福沒有一樣不圓滿的。所以說「一切善法」、「從無量善道」,要想得到那個善果一定要修無量的善道。
如是廣說。
這是經,下面是菩薩。
龍猛菩薩亦云:「若佛色身因,如世間無量,爾時法身因,如何而可量。」
佛的色身是有量的無量,尚且要無量無邊的世間法;法身是無量的無量,怎麼可以拿我們眼前的一點點來衡量,那是無量無邊的。所以果既然是這樣,因怎麼可以少。
如是方便智慧,以六波羅蜜多總攝修學者,如前所說是諸密咒與波羅蜜多二所共同。
現在我們了解了:噢!修學佛法這樣地無量無邊,一一收攝起來,最後歸納成兩樣東西──一個是方便,一個是智慧。那麼這個方便、智慧呢,來大綱提起來就是所謂六波羅蜜,所以叫六度萬行,這個內容就把我們所要學的,統統包含在裡頭了。而這是什麼?這個是不管顯教、密教兩者都要共同學的,這個概念很清楚,很重要!
諸大咒典釋諸宮殿及中諸尊,盡其所有,一切皆是內心德時,數數說為六波羅蜜多,三十七菩提分,十六空等圓滿波羅蜜多道故。
那麼顯教當然沒話說,絕對是這樣,密教當中這個「大咒典」,就是密教的經典當中,他密教的修法有什麼呢?修曼陀羅──曼達拉,這個地方就是「宮殿」,換句話說這個佛的淨土,那個裡邊有如何的美法。「中諸尊」,以及裡邊的種種的本尊,然後呢眷屬等等,佛菩薩、護法等等。而那些東西都是什麼?「內心德時」,就是你啊,所以佛法叫內明嘛,就是的的確確你如理地生起來。所以這個「內心德時」,就是我們剛才說,外面的境界啊,你沒有辦法轉變過來的,只是說當著外面的境界的時候,你內心如何第一步不要被它所動,進一步才能夠是去轉化它。
所以實際上那些東西啊,也可以說,都是心──唯心所現。所以《華嚴經》上面說嘛,這個所有的,「三世一切」,我們每天晚上放焰口的時候,第一個,這個偈子就是這樣,第一個偈子就是這樣。都是啊,無不是我們那個「心如工畫師」啊,就是都是這樣,無不是我們從內心上面修學而安立的。那麼修學是什麼呢?就是這個波羅蜜多。然後呢下面又廣分作三十七菩提分啦、十六空啦,把這些圓滿那個大乘道,那個大乘道。那個「波羅蜜多」就是度彼岸,從生死的苦海度到這個,那邊去了。這是原則,下面還有個:
故除少數補特伽羅差別,以諸欲塵為正道等,與波羅蜜多所說略有取捨,當知諸餘唯是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