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108B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零八卷.B面

那麼,不但自己去掉,而且幫助一切人解決啊,如何解決啊,這些道理,那個時候聽見了以後,就是前面所說的。那時候我們千萬不要說:「哎呀,這麼難哪!我不行啊!」欸,他告訴我們非常巧妙的辦法。「是的呀!這就是我盼望的,我要的啊!」既然你要這樣的一個結果的話,所以他下面說:「欸!你就努力啊,做下面這件事情。」什麼呀?修習這個因,你只要這個因一步一步做上去,自然而然得到。那麼因是什麼呢?「集聚資糧,淨治罪障,廣發大願」,這個前面是一再說過了。你能夠這樣做的話,因為「因」你一步一步一點一點地積累,所以自然而然哪,慢慢慢慢地,不久都能夠做到。這是我們最最重要的關鍵,一而再、再而三,這個地方地提。

那麼所以在這裡的話,也停下來我們說一下。那麼像我們現在這個狀態該怎麼辦呢?喏,就是這樣三件事情,簡單極了!淨治罪障,集聚資糧,廣發大願。懺悔就是這個,然後呢,忙所有的這些,現在我們出家以後,為三寶的事情,無非都是在這個地方──集聚資糧。可是我們要記得,這個都是什麼?一切迴向無上菩提,否則就成為三世怨。不管三者當中做那一個,它必須要有一樣東西──正知見;沒有正知見,你做起來的話,總歸是吃力得很,效果不大,乃至於呀,空轉!你能夠做到了,慢慢地自然相應。

我想有很多同修,現在已經能夠感覺到,你哪怕一念相應,欸!那個時候相應的時候啊,他就感得很清楚那一念相應了。所以前面說的,這千真萬確的這個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在這裡,講了這個道理以後啊,要把《了凡四訓》這一類書,拿出來溫習的道理。儘管他求的目的只是很淺的世間的,我們求的是最圓滿的,但是我們用的心都是一樣;他也用這個心,我們也用這個心,這樣。這個用的心行相是一樣,可是所見的深遠不同,只是如此而已。所以這個配合,然後來演習,照著去做的話,的的確確無往不利,無往不利啊!那麼假定,下面緊跟著說,我們不能這樣做,

若不如是行,執自不知及不能行,謂於此等不須學者,自害害他,亦是隱滅聖教因緣,故不應爾。

如果我們現在不能行、做不到,或者呢自己不知道──上面一個「執」字,這就麻煩了!自己不知道啊,自己還很執著,自己不能行啊,自己還很執著!你不知道,說:「哎呀!那、那努力要去求。」你不能行,然後呢找到不能行的原因,慢慢地改善,這個是我們現在應該的。萬一你弄得不對,怎麼辦呢?我們就不知道,就說:「哎呀,這個不要去學啦!」這是一種;還有呢,因為自己不能行哪,然後就不要去學。這個是什麼?自害害他,最嚴重的是莫過於此,莫過於此!

下面舉了一個,特別的說聖教隱沒的因緣哪!我們現在每每大家都是嘆:「現在末法啦!大家就感得啦!」為什麼末法?就是聖教隱沒。為什麼隱沒啊?為什麼隱沒,請問?這是果啊!這是我們的共業啊!換句話說,因地當中就不重視那個,乃至於忽視這個;乃至於反過來說:「哎呀,這個不要啦!不要去。」執著自己的不知道以及不能行,就不要它。那麼既然我們都不要它的話,那因地當中有這樣的因,感得的果報當然!

說到這裡,這個地方要特別提醒,現在我們見到了這個圓滿的教法,有很多人說:「哎呀!看見了,歡喜得不得了!」這說明什麼?說明他的因地當中啊,看見了這個教法以後:「哎呀!好啊!要肯努力學。」還有一種呢,雖然見到了這個教法是好,哎呀,他就覺得難哪!那因地當中什麼?就當初的時候就這個心理,乃至於覺得不要的,無非都是這種原因。我們已經清楚了,所以說眼前這個果現起的時候,你很容易檢查得出來,當時因地當中我們是下的什麼因。由於這樣的異熟,所以感得現在的聖教慢慢地隱沒;由於當時的這個等流,所以感得現在對這個境界的時候,心理這個狀態。

現在我們幸運而了解了,「唯一」,而且「必須」應該做的,什麼?就是告訴自己:要努力!不知道的,一定要想辦法去知道。千萬不要說:「哎喲,這個好難哪!我現在不行啊!」應該這麼說:「哎呀,這個的確難哪!是!原來這個裡面還有這麼多,但是它的好處有這麼大呀!我以前哪,沒有能好好做呀,所以感得現在還在苦惱。現在曉得啦,趕快努力還來得及呀!雖然我宿生造了這個聖教隱沒的這個業,今天感得末法,但是總算還有一點善根,在末法當中,居然還能聽見這樣的圓滿的教法!就憑這麼一點點最好的那個寶貝,如果這一生再不努力的話,如果自己還是:『哎呀,我不行!』一放,完了!下次就沒機會了。」

所以大家常常記得一個比喻:比如說現在我們這考學校,哎呀,說這個考學校真是千難萬難哪!要考一個好學校啊!考一個好學校,當然啦,你有本事考上狀元,那固然了不起;可是我始終有一個感覺啊:這個第一名跟最後一名當中,我覺得最後一名比第一名來得幸運。你們相信不相信這個話?第一名沒關係,他第二名、第三名,不管是哪一名,他總歸進去了;可是最末一名的話,那差一點就完了!對不對?想想看。現在我們什麼狀態?記住:就是,我們就是這個最末一名哦!啊!所以前面沒有好好地努力啊,但是我們總算努力地趕到最後一名啊!你只要進到這個最好的地方去,你肯努力的話,將來這個地方畢業的時候,你可以趕上第一名,這個很明白嘛!所以這幾個概念哪,我前面一再跟大家說,跟大家打氣的原因,就在這裡。

我所以跟大家打氣,真正說起來,是給我自己打氣;因為我自己深深地感覺到了,我跟你們打十分氣呀,我自己脹足一百分!欸!就有這個力量,你們不妨自己試試看。這個道理就是這樣,當你還沒做,心想了退縮的那一面哪,你就完了!始終記住:事情還沒做,先打了退堂鼓,你只有一條路──失敗!打仗,絕對不能拿背跟人家打的。你再逃得快,人家看得清清楚楚,瞄準了一槍打不到,還有第二槍;第二槍打不到,第三槍,一直把你打死為止,這個不是很明白嗎,對不對?

所以不要說自己能夠逃得了,這個動物當中,我常常有一句話,呃,這個是我們的方言。那個我小的時候啊,看見人家那個老法呀,捕捉那個雉,叫山雞,曉得吧?那個長得很漂亮那個。那個捕捉,他一個特別的方法,用什麼?用那個老鷹。那個老鷹啊,他先要養的,養出來以後那個老鷹眼睛非常尖哪!然後呢就放出去,牠在天上「嗡……」轉,欸!一下看見了,就追下來。追下來那個山雞,一看見上面老鷹追呀,牠就逃;當然這個凡是獵的人,不但有鷹還有狗,「金鈴匡啷」去追。然後呢這個山雞啊,也能飛,但是飛不快。牠又飛、又走啊,最後實在逃不走了,牠怎麼辦呢?看見前面一個草堆,就把那個頭縮在草堆裡。頭縮在草堆裡,那個屁股就翹在外面,牠覺得很安全。欸!牠覺得很安全。你們想想看,了解不了解這個道理?

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就是這樣,哎呀,看見這麼難哪!沒辦法,怎麼辦呢?就把那個頭蒙起來,不要看:「哦,這個不行!這個不行!」然後你自己覺得安全了。結果呢,你看不見他,他看得清清楚楚;這個狗也來了、鷹也來了,注定你被他抓到。所以這個畜生特質是什麼──愚癡相。所以,現在在這個地方啊,大家記住!想想看,對不對?這個道理,不要說今天聽過了就完了,所以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就是經常思惟這種道理。你不斷地能夠心裡去思惟的話,這個力量就強了!強了以後,你就自己策發自己。要曉得,你一念這個策發,這個念頭是什麼?現在說修行、修行,沒別的,就是這個欸!這不是說你落下去的因嗎,對不對?那個是很清楚了。前面是「無明」,然後呢「行」,行必定在識心當中熏習下一個識種子。換句話說,現在呢,你得到了正知見,正知見的行,行在哪裡?就是那個起心動念嘛!前面跟無明相應的,因為你不知道,說:「哎喲,這個難哪!我不能做啊!」然後呢熏習下去是什麼?注定你失敗的這個因。現在呢,說「對呀!啊,我無論如何要去做!」這個是跟正知見相應了,把成功的因哪,就放下去了。

那麼這個因怎麼能夠感果呢?現在我們也了解了、也懂得了,如果我們仍舊跟無明相應的時候:哎呀,我不行啊!我不對呀!我什麼,我不知、不行,還執著它的話,那就完了!現在不!哪有不行的!佛陀,每一個佛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都是這樣來的,我當然也是這樣來的,當然也是來。一切法都是什麼?所謂性空緣起,沒有天生來就是佛,沒有天生來固定就是眾生,你什麼因緣,感什麼果。現在你那個種子下下去,第一個先哪:「哎呀,我不行啊!」好,這個因,就是個不行的因。然後呢,完了既然不行,「哎!那這個不要做、那個不要做;這個要退、這個也退。」那個緣這樣,完啦!

結果呢,你這個事情不做,那個事情不做,你忙些什麼啊?嘿!偏偏你呀,在世俗當中這些也逃不了;等一下張三跑著來要麻煩你,李四要跑得來麻煩你,親戚要麻煩你,朋友要麻煩你,這個也麻煩你……。哎呀!你空忙一生,對不對?你說你現在不努力,忙些什麼?你就算不做這些事情,你要不要吃飯,要不要睡覺,要不要那個?結果呢,兩者當中,你同樣地把一生辛辛苦苦過去了,兩條路是完全不一樣啊!所以這個我們一開頭,是務必要辨別得清楚啊!現在大家都是啊,稍微一點不行啦……。所以你如果說,前面這個道理不清楚、不明白,固然沒有用;聽清楚、聽明白了,不深思熟慮的話,聽完了以後,等一下還是老習氣在轉,這個還是沒有用。所以記著啊!因下對了以後,怎麼樣把那個因,繼續策發它、滋長它。

所以說到這地方,前面那個共道的時候,共中士、共下士,那時候都是,所以一一取來修習。在原則上面,我們現在了解,啊!原來這個十二因緣當中,這個一個「能引」的因,怎麼樣經過這個後面這個「生」──一個是引支,一個生支──「能生支」來引發它。如果是不了解的,世間錯誤的概念,引發的什麼?生死輪迴。結果呢,這個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呀?一句話,拿我們世俗常常講的,叫「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枉自為小人。」這個小人哪,不是說那些的小人;就是你修行啊,嘿!就這麼憑空得來的一樣。你不修行就真正冤枉了,因為你不修行並沒真的省力欸,你還是這麼忙欸!這千真萬確的事實欸!那假定說,哦!你不修行,在那兒吃大飯,一天到晚快樂,快樂完了以後生天。到那時候,這佛天上掉下來了,那誰都不願去忙這個事情,對不對?但是,天下的事情恰恰相反欸!

這個概念,所以我這地方特別多說它,雖然是很淺近的話,可是這個道理卻是千真萬確,千真萬確!這是「自害害他」。同時你這樣去做的話,是「聖教隱沒」!我們現在總是覺得:「哎呀!要弘法,弘法!」既然你要弘法的話,他說得很清楚,如果你不如理去做的話──聖教隱沒,法不弘則已,是越弘是越壞。所以你真正要弘的話,從這裡弘起。一定要自己有正確的了解,然後呢如理地行持,否則的話,你說什麼,那都在那地方啊說空話,說空話,所以呀,這一件事情是不可以呀!

《集經論》云:「觀察無為厭有為善,是為魔業。知菩提道而不尋求波羅蜜多道,是為魔業。」

現在呢,進一步說。是的呀!我們現在要學跳出這個生死輪迴,所以懂得生死輪迴是些什麼,說這個叫「無為」,要學的這個東西──這個!然後因為你觀察了這個東西,又世間一切的有為,唉呀,這個不要啊,去厭患的話,這個是魔業。錯了!真實的意思是前面了解了,到這裡不會誤解。前面說了些什麼?要方便所攝的慧,是觀察無為這是慧,這個慧一定要拿什麼?一定要拿方便攝持。因為你有方便攝持,所以你雖然在智慧行,但是他不會厭患這個有為。這是所以菩薩在生死當中,在生死當中;雖然在生死當中,因為這個生死當中行的是方便行,這是福德資糧,但是同樣的,他這個方便有智慧攝持,所以他不會沈淪在這個有為當中,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一段的辨別,對我們修學大乘佛法的人來說太重要、太重要了!而實際上呢,大乘佛法是我們最後必須走的,不管你眼前走哪一個。只是說這一條路最省事、最直接、最方便的;你如果不了解這個的話,雖然你想討一點便宜,結果是走了很多冤枉路,只是如此而已啊!所以認識了這個道理曉得:啊,這是必然最好的就是這個!

那麼下面是,「知菩提道而不尋求波羅蜜多道,是為魔業。」所以是的啊,你現在要求菩提道,既然要求菩提道的話,對不起,那從什麼地方做啊?那就是六度萬行當中啊!假定你不從上面做的話,是為魔業。這個引證同樣地引證經,所以假定前面說那個經上面對的話,像前面那種解釋──前面的經是什麼?說這些都是分別,這無分別才是菩提,所以你這個也不要思惟,那個也不要思惟,這個也不要做,假定這些對的話,那後面這不都錯了嗎?這不是都矛盾了嗎?實際上不矛盾。

所以經過現在這樣一解釋,你就道理非常清楚,所以我們真正地學一定要經論配合。必然的一個問題,佛說的大小、性相、顯密,決不會有衝突,這我們要了解;如果有衝突了,那一定是我們這個裡邊的知見有問題。而這個知見是修行的第一步,你一開頭的知見錯了以後,對不起,那個總歸錯!所以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再推回到說:啊,現在我們不急,正知見把握得住,把握住以後──但是這個也不是說不要行哦,如果沒有行的話,正知見根本談不到哦──然後呢在我們能行的地方下手。高的地方作為我們的希望,最高的願境,正式一步一步上去,自然能夠越高、越高、越高,最後圓滿!

又云:「若諸菩薩離善方便,不應勤修甚深法性。」

那地方更直接來說了。真正要走這一條直路的大乘行者菩薩呀,如果說他沒有善巧方便的話,對不起,那個時候不應該、也不可以努力求這個甚深法性,這是什麼──空性,換句話說。所以在這個地方了解了這一點的話,我們對眼前,目前譬如有很多人要求大徹大悟,這個時候就要檢點一下了:我是不是現在已經發了大菩提心,有了這個方便作為它不共的種子?是不是有了這個集聚資糧?有了,進一步的的確確,你非要修習這個甚深空性。否則的話,你雖然有這個大心啊,對不起,你自己是沈淪生死啊,何況救人!反之,如果說你這個沒有的話,不共因沒有的話,那麼求這個甚深空性,你就是大徹大悟等等啊,這個是什麼?這個是共因,這個是共因,這樣的話呢,你已經走上了叉路去了。下面這個一段,

《不可思議秘密經》云:

引經上面證明哦!下面這個經,證明很重要的。

「善男子,如火從因然,無因則滅。如是從所緣境心乃熾然,若無所緣心當息滅。

這個文字看看很容易懂,這裡的意義是非常重要!就像火,要燒那個火一定要有它原因的,憑空不會生起火來。比如說燒木材,木材的火;燒汽油,汽油的火;電燈、電爐……一定是有它的因,才能夠燒起這火來,沒有因的話這個火不會。現在我們這個心裡邊,也要有一種猛利的行相去修學,這個心的猛利的行相怎麼起來的?從所緣的境。就是說你心裡面的確緣一個對象,那麼有了這個所緣的對象,策發你內心的好樂心,那種好樂心很強烈的叫作「熾然」。拿我們世間的來說,唉呀,你歡喜這個東西,這個貪心熾然;如果說這個東西你可怕地瞋,瞋心熾然;再不然的話呢,癡心也是熾然,不過這個癡心的熾然我們感覺不到。

「若無所緣心當息滅」,如果沒有所緣的對象的話,那個心生不起來的。所以當我們一個境相,如果這個境況你一點興趣都沒有的話,唉呀,你坐在那裡直打哈欠。哪怕早晨剛起來,看見那個東西啊,「唉!」這樣,你沒味道了。如果你看見,哎呀,這個很有味道!哪怕你晚上要睡覺了,忙了一天了,到了那個時候,這個電視節目,哎呀,好得不得了!叫你說早一點休息:「哎呀,沒關係、沒關係、沒關係!」對不對?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那麼這個說什麼呀?重要了,重要了!

所以前頭我曾經跟大家說過,為什麼聲聞、緣覺,他沈在這個空性當中,生不起來的原因什麼。因為他第一個發心的目的是,的確一定是先見到世俗的苦,了解世俗的行相,那個痛苦得不得了,那麼他就找到那個苦的因,去解決它。為了要息苦去找苦的因,找到了苦的因,然後呢,啊,去如理修持,把這個苦因消失掉了,苦果就沒有了。結果發現那個苦的因在什麼?在煩惱,最後。而煩惱的最終的這個生起的原因,原來在什麼?執,執,我執,這樣。所以到那個時候啊,修的結果發現「我」沒有了。所以那個心所緣的,他本來一直忙的,說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為什麼?為了我嘛!這個很明白。現在我既然沒有了,你還有什麼東西?心當然跟著也就沒有了。所以這是為什麼前面說,沒有善方便不能修甚深空性,你一旦證得空性,好囉!你心所緣的對象沒有了,那個心就息滅了,生不起來。就生不起來,沒有一點好樂心,這個是二乘所以必然會沈空滯寂的原因。所以我們現在儘管說要修大乘、學大乘,忙著把自己的問題解決,這實在是一條很糟糕的路。

那麼現在怎麼辦呢?那只有兩個方法,說你想要究竟圓滿解決問題,不是單單把這個問題找到可以,你要得到無上菩提。但是要得到無上菩提,你先尋求空性的話,到那個時候,欸,推動你的力量還是什麼?還是你的心行相,那個心行相那推動你什麼──欲。不過是世間的欲是三毒,然後呢佛法的欲就是善法欲。「欲為勤依」,你有了這個善法欲才是精進,而有了精進才能夠圓滿一切資糧。現在你善法欲沒有了,換句話說,你再好的東西,人家說:喔喲,這個天上衛星多好、多好!「天上衛星跟我有什麼關係啊?我肚子餓得要命,吃飽了,哇!好舒服,躺在那裡睡覺要緊,管它天上衛不衛星!」這不是很簡單一個道理嘛!就是這樣。

所以他現在呢,在沒有修的之前,要第一個,要把大菩提心提起來。對不起!前面告訴我們:而這個發大菩提心的因雖然很多,就是這個裡面最殊勝的是什麼──大慈悲。那麼這又為什麼呢?就是說在你還沒有證空性、證勝義菩提之前,為什麼一定要學先發世俗菩提心,也在此!說那個時候啊,你由於自己的苦,推己及人,哎呀,看見一切眾生都苦,你要解決一切眾生的忙。所以等到發心發到這個時候,那個夠量的這個大慈悲心是什麼呢?他全不看見自己。所以他說「全無苦受」啊,所有的苦受沒有一點點的,他都棄捨,都要去接起來。為什麼?幫助別人!「全無樂受,是所不捨」,所有任何一點點的快樂都捨掉了,也給別人去。

所有的苦受他來受,所有的樂受給別人去,為什麼他能這樣作呢?那時候他已經心目當中,全部的自己心裡所緣──救一切人,那時候他就「啊……」一直忙這個東西。忙這個事情然後去證得空性,他見到沒有「我」,那沒關係啊,我雖然沒有,我要救的對象都在這個地方啊!對不對?那時候好啦!所以平常他要救人哪,因為這個有實執,所以痛苦不堪。那個時候他現在要救人,發現那個痛苦本身是空的,救人的願力,就是十十足足地在這裡,對不對?所以我們不能幫助人家,因為這個「我」沒空掉。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