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零八卷.A面
這個思相應慧,我們不妨拿現在我們平常說的,這個法相跟那個……這個相宗跟性宗是判位是有一點差別,但是大致的內容我們可以了解。我們天台智者大師所謂的「大開圓解」,實際上這個境界才是真的思相應的慧哦!喔!這真是很不簡單、很不簡單的哦!那麼這個思相應慧究竟指什麼呢,因為後面毘缽舍那再講,現在講了也沒有用。因為剛才有一位同學曾經提起啊,剛才就來問,說他希望在這個地方了解一下,我告訴你,現在不可能的。所以你一定要如法地去好好行持,前面那個根本沒有建立起來,後面絕無可能!前面那些一步一步的次第,如果說自己反省一下,從親近善知識開始,在親近善知識之前,一定要懂得怎麼去聞,聽聞等道理,如果這個次第建立不起來的話,你根本爬不上去!隨便講一點道理,種一點種子是有的,真正要如法地爬上去,這個絕無可能!這一點呢在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一下。清楚不清楚,現在到這裡為止?這個上面引了這個三種經,那麼現在呢,第一、第二啊他都已經說清楚了,現在我們再繼續下去。
第三經義,
第三經義就是前面說的,說「盡其所有一切觀擇,都是分別,無分別才是菩提。」所以他現在解釋這個:
其經文時正是觀擇生等之時,故說施等真實無生。
哦,這個文字現在這裡大家不一定能夠清楚,那麼但是我也解釋一下。是的,沒有錯!這個經文裡邊告訴我們,這個分別都不對,無分別才是菩提,是什麼?就是當你正觀的時候,觀「生」的時候。這個是怎麼個觀法呢?是觀後面所謂「八不」,八不,這個八不就是《中論》上面說: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來、不去。等到你去觀察的時候找到:欸,原來這個裡面沒有你以前一向以為的,有一個生、有一個滅,有一個一、有一個異,有一個常、有一個斷,有一個去、有一個來,其實一樣東西──一樣東西現出來不同的面,現出來八個相;原來你找不到,沒有這個東西。所以你以前的這個呢,它都是虛妄分別,你真實了,了解了真實的內涵,原來沒有這個東西,那個時候才對了,才「覺」,這樣的!所以說,見到了這個「施等」哪,不管你作任何東西,就真實的勝義諦來說,它找不到。真實的找不到,所以說你只有在這個狀態當中,它是相應。說:
言分別者,顯其唯是分別假立,非說施等不應習近而應棄捨。
那麼「分別」是什麼呢?分別是什麼?是所謂他講的分別啊,就是「分別假立」,就是名言當中,名言當中啊如是因感如是果,這是由於我們分別而產生的,這樣,在勝義諦中沒有這個東西。所以他並不是教我們不修習、要棄捨,這一點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這應該了解的!這個道理呀,這個道理現在我們暫時不一定能夠很清楚、很明白,但是記住!你只要照著次第去學的話,後面會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否則的話,我們很容易產生一個很大的錯誤,很大的錯誤!
本論的真正最殊勝的地方,就是最後。所以在進一步說這個之前啊,大家還回想一下,宗喀巴大師這個《應化因緣集》大家都有一本,你們不妨看一看。他年輕的時候這麼絕頂聰明,然後呢,還沒有這麼真正修學什麼,剛開始的時候啊,大家在作早晚課的時候,他就能夠進入無分別定,在這個定當中,人家都動不了他。他跑到哪裡,他生了病叫醫生看,結果醫生看了以後,一談了那藥理,這個醫生發現:啊!原來他對醫理最通達的還是那個病人,不是那個醫生。你看這樣的絕頂聰明的一個人,一學學了幾十年,廣學當年所傳的所有的各宗各派,沒有一個不學、沒有一個不修、沒有一個不證!你們仔細地看,到了那個時候啊,他就才寫那個本論──《菩提道次第論》。先寫《廣論》,就是詳細抉擇所有的那些內涵。
結果寫了前面以後,他想:唉呀!現在眾生啊,末法了都顛倒了,你真正每一樣東西仔細講,對他們也沒什麼好處啊!他最後那個毘缽舍那止觀部分,就是有「觀」部分,他想不寫了。欸,那個時候的本尊,換句話說,他……譬如說我們念佛,他已經親見阿彌陀佛了,對吧?不管他念了什麼,那就親見告訴他:「某人啊,你現在寫這個論的時候,你如果寫到這裡為止的話,一般人連它下等的利益都沒有。」換句話說,種點善根那是可以的,絕對好,如果你要如法修持的話,這個修持的利益一點得不到。「如果說你現在反過來,把那個毘缽舍那真正地抉擇勝義的這個道理,寫出來的話,那有肯修的人如法去修持,還可以得到中等利益。」這段話你們好好地看一看!
可是這個地方呢,一定要注意哦,我們種種子跟證真實是兩件事情。在種種子來說,不要說毘缽舍那,前面的哪怕你跑到廟當中,「欸,這個叫佛啊?」這也種了一個種子了。這不是就這一點來說,而是說我們如理如量地一步一步上去,親自證得,證得什麼?證得見道,乃至於更上去。所以宗大師的很多弟子當中,不要說加行位上的人很多,乃至見道的人很多。他不是有一個人曾經問他一個道理啊,問他一個道理的時候,宗喀巴大師說,這樣的;他想:不對啊,我以前修的跟宗喀巴大師所學的不一樣啊!那麼他那時候已經見到本尊,換句話說,拿我們來說念佛已經見到佛了,所以定中見了他的本尊,就問:「欸,那某人告訴我的法,跟我以前修的怎麼不一樣啊?」那個時候那個本尊就告訴他:「你以前學的是前方便,現在告訴你的才正確的。」就這樣。然後呢,就改過來照著宗喀巴大師告訴他,他沒多久,登地了,見了道了,這樣。以後宗喀巴大師去的時候,不待他看見,他的弟子,他對他的弟子說:「恭喜你師父啊!」你看看!由此可以曉得這個他講的毘缽舍那,的的確確是如理如量證得。
當然對我們現在來說條件不具足,可是記住哦!假定我們要想得到圓滿果位的時候,道位不能錯,要道位不能錯這因位不能錯。所以我們現在目前下腳第一步做的什麼?因位,對不對?所以對這個概念一定要辨別得很清楚,你能夠辨別得清楚,將來走上去這一條是直路。
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兩百五十五頁。那麼上面把我們容易誤解的這個經文來辨明,來辨明。經過前面這個說明以後,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有正確的了解,正確的了解。而前面一開頭的時候曾經提到,這個大乘的不共的種子是什麼,然後呢共因是什麼──種子就是因啊!這個理路以及這個概念,前面已經提出來,但是呢到現在這地方,才把它的內涵慢慢地、慢慢地來加進去,使我們認識。所以到現在我們了解,大乘的不共的種子是大菩提心,而要把這個大菩提心真正成熟,那個時候就要其他的共因,換句話說其他的因緣配合,那麼那個時候就要真正的解空慧,就這樣。它次第一定是先發世俗菩提心,發了這個心以後,隨學六度,然後呢集聚資糧,這個叫資糧位;更進一步有了資糧了,然後呢正式修習的話,那時候叫加行位;那個時候啊才成能夠真正的所謂見道,見道那時候,那個叫勝義菩提心。那麼見道了這個時候,發了勝義菩提心,那個時候才算是修相應慧。
對了!說到這裡,前面好像是兩百四十幾頁,前面啊是二百四十六頁,二百四十五頁到二百四十六頁之間哪,我解釋的時候曾經說過什麼是聞思修,那這個是修相應慧。結果啊這個我說過的時候,把那個最後那個「修」字說成個「聞」字,那麼這個今天特別地說一下。我想順照著次第來聽的話,大概不會誤解。實際上我也曉得現在年紀大了,有的時候那個自己有一點錯誤,就像人家寫字的時候不小心筆誤,年紀大了以後,有的時候我常常會有這種現象。那時候要請大家注意,如果當你感覺了,隨時提醒我!
現在我們說這樣的次第,這必須要認識,必須要了解。這個兩者當中的關係,前後等等一點都不能錯,錯了以後就會走得迂曲的路,走得迂曲的路,會冤枉、浪費很多時間,結果是很不理想,很不理想。那麼我們常常說的事倍功半哪,那只是說很小的,實際這個地方所浪費的時間是不曉得多多少少,吃的冤枉苦頭是不曉得多長。這個前後那段文,都在很明確地辨明這一點,這一點哪,諸位一定要在概念上面弄得很清楚。那麼照著這個正確的概念去行持的話,才不會走冤枉路;要不然你匆匆忙忙地就去走,這個習性養成功了,很難改、很難改,很難改!這個前面一再說明。
現在我們繼續,看,說第三經義,大家還記得第三經義是什麼嗎?第三經義就是二百五十三頁上面,說「盡其所有一切觀擇,皆是分別,無分別者,即是菩提。」這個意思從表面看,實際上意義也是如此,說無分別才是「菩提」,才是「覺」,其他的都是在思惟分別當中!可是我們如果不了解這個真義的話,就把我們現在的前面的必須要的──如理思惟,就把它一下就拿掉了。實際上前面這個如理思惟,是達到後面無分別智必須要的方便,必須要的基礎。因為我們前面不了解,所以啊剛開頭的時候聽見了說:「哎呀,你不要分別!」結果呢,因為你的方法沒有,所以怎麼弄啊都在門外空轉,現在這裡解釋這個道理,請看文。
第三經義,其經文時正是觀擇生等之時,故說施等真實無生。
要曉得這段的經文裡邊所說的,說到什麼地方,就是說這個前後正在抉擇這個勝義諦,說勝義諦當中啊……關於詳細的道理,在後面那個本論的最後那部分,毘缽舍那會講。上次我們曾經講到,說宗喀巴大師造論的時候,想不造這部分,後來本尊就告訴他:「你造了這麼長一段,如果最後那部分不造的話,下等利益,正確的利益一點都沒有。」所以這個關於「觀擇生等」詳細的道理,後面在這裡後面會再說,這裡呢就簡單地說一下。
我們眼前一切的境界,我們看起來都是,啊!千真萬確的,然後呢,就在這個裡邊流轉。學了佛法以後正確地了解,原來這是生死的根本,所謂二我執──我執,法執。就因為無明,不了解真實相起了執著,所以啊造業感果流轉生死。那麼這些東西真實的內涵是什麼呢?找到它的真實的內涵,原來──空,它本性空,根本就沒有生起,這樣。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所說的這個這個,原來都是虛妄分別。所以在這個時候說它「真實」,換句話說,在它的究竟意義上面,就它的、找它的本性──根本自性,找不到!所以我們叫性空,性空所以緣起。這緣起的這個法則,緣起的前後的因果的行相,這個俗諦,這個是有的;但是呢,找它的真實的特質內涵,卻是沒有。那麼這種道理啊,後面詳細講,眼前我們隨便舉一個比喻,眼前隨便舉一個比喻。
比如說,我們講我們這國家,我們說我們這個什麼一樣東西,你任何一個東西,當我們講的時候,對呀,這是國家就是國家。可是你仔細找找看國家這樣東西,到底什麼是真的國家啊?你發現這個只是說,啊,有那個地方,然後有那些人,然後那些人共同互相配合成功這樣,就是只如此而已!找真實的所謂實質上,實質上的國家那個東西找不到。大的是如此,小的呢?眼前我們正在看那本書,是的,你說這是一本書,這本書真實的是什麼呢?它不是天生來有這麼一本書,這個我們很清楚。原來這是紙張,然後呢上面寫了字,然後呢把線釘起來。如果你把那個東西,這個組成功這本書的種種因緣──因緣就是它組成功它的條件──拿掉的話,書這個東西並沒有天生來就是這個,實質上沒有這個東西。所以我們找它天生來這個東西,找不到!但是找不到並不表示它沒有,就是找它的實在的、確實的、真實的這個本體啊,找不到!只是說因緣條件所現起來的這個現象,而這種現象又有這種功效,這個是沒錯的。在這種情況之下,說我們現在講的,只是名詞,由這個名詞而去執著這個東西,都那錯誤。
言分別者,顯其唯是分別假立,非說施等不應習近而應棄捨。
所以這個地方啊,所謂「分別」的話是指什麼呢,由於這個叫作分別所假立的。什麼叫「假立」呢?就是剛才這本書,那這些紙、這些字配合起來,然後你給它一個名字叫作書。假定你給它一個另外名字,它就叫別的,對不對?它這個書實質上,並沒有個實質上的東西耶!外國人不叫它書,另外取個名字,比如說英文叫book,欸,那不影響啊!印度人怎麼樣我不知道,日本人怎麼樣我不知道,沒關係,它取的名字不一樣,它並不影響這個東西呀!所以這個是,哦,原來是分別,就是我們個人去辨別它。由於這種概念,因為它有這樣的一個形象,然後呢給我們這樣的概念,我們就給它一個定義,所謂言詞,這樣的假安立的所謂。
這樣的情況,所以說它,它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你不認得這個特質而去執著的話,那就錯了,那就錯了!不是說「施等不應習近而應棄捨」,他並不是叫你不要修,這樣,叫你修而不要執著,在前面已經說過了。所以說「應無所住」,然後呢要「行於布施」,下面當然持戒、忍辱、精進,「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等等。以及一開頭就說度一切眾生,到最後叫「實無一眾生實滅度者」,是什麼?就是,喏!就是你呀,這些事情要去作的,但是呢你不要去執著,這個才是它的真實的意義。
是故乃至未成佛前,於此諸行無不學時,故須學習六度等行。
所以啊,一直等到你成佛,那個前面的所有這東西啊,無時無刻,都不能停止,都要去學。所謂綱領來說──六度,整個的細緻的來說──萬行,包含了一切。只是不懂這個道理的時候,由於無明起執,然後就造生死輪迴雜染世界;現在你了解了,如法如理地去這樣去作,那麼將來感得的就是報身報土之果,這個我們不能弄錯。
此復現在當由至心勵力修行,諸能修者策勵而修,暫未能者當為願境,於能修習此等之因,集聚資糧,淨治業障,廣發大願,是則不久當能修行。
那麼前面這個道理,我們了解了。所以下者緊跟著就告訴我們,這種道理不是說說罷了,而是我們眼前當下馬上要努力去修的。這個努力的程度,他就說「至心勵力」。這四個字,第一個,心裡邊哪,不是說浮浮泛泛,你要認得了正正確確,然後呢切切實實,這樣的一點沒有錯、一點不浮泛地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學的時候呢,用的力量同樣地就是要策大精進力。所以我們一直要記得:凡是我們現在所了解的這些道理,不至心勵力的話,沒有多大功效!原因是無始以來的習氣,在這種習氣的現行當中,這個現行的力量非常強,如果你不作意對治的話,它一定沒有用!要想作意對治的話,那個時候必須要至心勵力,一定要至心勵力!所以這一點我們應該注意到。
那麼修的時候呢,就看我們個人相應的哪一部分,我們就努力去做。所以說「諸能修者策勵而修」,就各人有我們各人相應的部分啊,努力策勵我們去修。關於這一點,我們看別人,啊!比自己,不必把別人的東西把作自己的。說人家又不如,我自己覺得很驕傲,啊,我高高在上,然後自己就覺得很好啊!這個增長慢心,完全錯了!反過來,哎喲,人家很好,我不如,又羨慕他,哎呀,心裡面覺得這樣就……這個也不必!每個人有他每個人相應的地方,只要自己找到自己相應的地方努力去做,這就對!這個是最重要的那一點。
所以佛法裡面特別告訴我們,你不是要得到圓滿的果嗎?對!那麼從哪裡開始呢?哪!你只要時時刻刻、心心念念,因地上面做對了,那自然而然那個果啊就在這裡,自然而然就會得到這個果。事先沒有做的時候啊,他先一定讓我們對業感緣起這個道理,產生一個決定的定解的原因,就在這裡。因為我們普通凡夫啊,的的確確都是忙著從果上面,看見這個好的,哎呀,羨慕啊!大家要啊!這樣。現在呢,我們對業感緣起這個道理如實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你一看到那個果,你立刻想到:「欸!這個果是好的,那麼這個果哪來的?必然有感得的因。」所以說,你呀,當看見果的時候,你就立刻想到因;同樣地,當你在因地上面努力的話,你立刻覺得:我今得到果了!所以自然而然哪,你會勤勤懇懇在因地上面。要不然我們說「只問耕耘」,就是耕了半天,沒有收穫的話,喔唷,誰願意做啊?啊!一點都沒錯。所以破除這個難關,就在這裡。
所以古人有一句話欸,叫「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樣,這個是漢朝的大儒《董仲舒傳》上面的,而且很多人引這個。說你跑到河邊哪,看見那麼多魚呀,或者人家在網魚:「哎呀,這個好啊!」欸!你不必在那地方,空「哎呀!他有魚我怎麼沒有啊?」欸,你趕快回去結網啊,正好啊!你現在要想撈到這個佛果的大魚的話,那你就自己在因地上面下功夫,這樣。
下面這一段,「暫未能者當為願境」哪!這個太重要了!前面說的,有很多人自己覺得比別人強,他又傲慢了,不可以。另外大部分人說,碰到那時候啊,覺得:「哎呀!這個道理現在聽懂了,覺得好難噢!道理是好啊,叫我怎麼辦哪?」欸!現在就告訴我們這個正確的辦法。前面一再說的,我們修學的第一步,絕對不是馬上教你去做,這個概念一定要弄清楚。馬上教我們去做,是走遠路;我們第一個概念,一定是對整個的綱要有個認識,既然這樣的話,自然而然對那個綱要的內容,我們只是認識而不是做到。所以實際上呢,這一段話,確實對我們──可以說最主要的教誡就在這裡。哪!我們對沒有做的,不能做的,怎麼辦呢?哪!這個就是我所希望的願境,願境。所以我們平常說「境、行、果」,這個「境」,就是我們所願的;那對境界,我們了解世俗凡夫的不理想的地方,我們了解怎麼樣改善理想的佛的果,這個就是我們所願的這個境界。現在世間充滿著苦啊,我要去掉它呀!欸,這個就是我願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