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九十四卷.A面
這個心裡邊,欸,不平等,不平等。這個一開始的時候,你要把它去掉,「遮止」就是不要讓這個心相影響你,換句話說,你一定要把這個心理的狀態拿掉它。假定這個心裡面沒有淨除,在這種心情當中,於是什麼呢?對於有一些人,你看見了「起貪」,歡喜他;有一些人你「起瞋」,在這一個情況之下。所以呢,當你在這種狀態之下修了以後,你的慈悲啊,你的慈悲也有差別的。喔,你看見他,那麼你好的這個慈悲心強一點,看見那個討厭的人哪,這個慈悲心就不靈光,這樣。要想產生不分彼此的,這個不可能。
所以這個無量慈、無量悲啊,它不但是數量上面無量,而且這個無量的話──緣一切有情,沒有任何一點例外,你的內涵本身也是無量,所緣的對象也是無量。在無量的有情當中,哦,有一些人你歡喜的,有一些人討厭的。結果你凡是歡喜的話,你偏他那一邊,心有偏,對你不歡喜的人的話,你就這樣的話,你那個慈悲就完了!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它一定要避免這個,你的平等的、沒有偏心的這個基礎先要建立起來。這個基礎是什麼呢?修捨心,修捨心,所以先要修捨。那麼「捨」有三種。看看喔,他每一個地方的行相辨得很清楚,哪三種啊?
又捨有三,行捨受捨及無量捨,此是最後。
這個三個名詞所指的三個行相,說一下。這個裡邊「受捨」我們最容易懂,一個感受,啊,這個感受──啊,坐在這個地方的話,你覺得:欸,很舒服。或者看了這個對方,那他讚歎你幾句,跟你笑一下,你又很歡喜,這個感受上頭的受。感受上有三種,叫作樂受、苦受、捨受,這是一種捨的行相。
還有什麼叫「行捨」呢?五蘊當中,受、想、行,行蘊當中的捨。「行」就是我們心理狀態;那個心理狀態啊,平等而住,沒有執著。平常我們的心裡什麼狀態啊?我們心裡面啊,不是掉舉嘛就是昏沉,胡思亂想。欸,它現在呢,行捨這個心相裡邊,平等正直、無功用住,那個要用了功,跟定相應的境界才有喔,就是這樣啊!所以他心裡邊沒有一點掉舉相,而這個已經很高明。
欸!這個地方還不是,這個地方捨的叫「無量捨」──就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你的心裡邊不管緣任何有情,沒有一點點討厭,沒有一點點執著,沒有一點點其他的,就是一模一樣的這個心情。這個才是我們第一步要修的,所以這個是最後。
此復有二,
就是這個裡邊還要說明兩樣東西喔!啊,它的細之又細,換句話說,它真正重要的地方是真是絲毫無差。看看哦!這個因地當中,這樣地沒有一點點差別。質量上面是不能有一點點雜質,假定有一點點雜質,請問能成徹底圓滿無垢的佛位嗎?不可能!尤其是最開始的因地當中。
所以我們常常記住,你造一個譬如說摩天大廈,我說造到最後頂端,發現一點點小小的毛病,啊,那沒關係啊!你把它頂端拆掉了重來。現在我們最開始那個基礎出了個毛病,你造了一百零八層,乃至於造了一千層,發現那個基礎不行的話,對不起,一千層、哪怕一萬層統統垮掉!對不對?這個很清楚、很明白。像你燒飯一樣,等到你燒好拿出飯來,那個時候裝出來的,一個蒼蠅,「叭!」掉下來。你只要把蒼蠅掉的地方,把它拿掉就行了。如果說這個蒼蠅帶著個細菌的話,那拿掉了以後,它其他的地方不沾染。可是你剛開始的時候,那個蒼蠅,「叭!」一下,掉那個水裡,那個蒼蠅身上帶著那個霍亂菌,然後呢,整個的水裡面都是。所以他一定從一開頭的時候,就這麼細辨。同時呢,開頭的地方,也是我們能力所及,它有種種的這個特別在這個地方。
這我們所以現在修學佛法,那麼糊塗,一片糊塗帳的話,道理就這個上面。哎呀,都是講那個大道理啊,講得來,哎呀,也去弘法了,看見別人弘法,大家也去忙了。那麼所以現在為什麼我們弘不起來?乃至於有人這麼說呀:「你這個法不弘,它藏諸深山,傳諸其人啊!」你寧願不弘,擺在山裡邊,真正一旦有條件出來的人,他又把它撐起來了。結果被你這麼一來的話,那金字招牌一旦砸垮了以後,完囉!人家對這金字招牌從此不再信任,那就完了!不弘還好,弘了反而把法損掉了,有人這麼說,道理就在這裡,這樣。所以我們現在有這個幸運,了解了以後,要感到高興啊,不是忙得去弘啊!忙得要去認識、去做到,那個是真弘法。現在我們看,又辨!這個地方,喔,就是這個無量捨,這個還有兩樣東西:
謂修有情無貪瞋等煩惱之相,及於有情自離貪瞋令心平等,此是後者。
說,當你緣這個有情的時候啊,那時候你可能有兩種。你看見這個有情本身,每一個有情他都是和和平平,這個是一種。因為他有情本身和和平平,既沒有貪、也沒有瞋,當然你看了以後,你的心裡面也引不起貪跟瞋來,對吧?這是一種。還有一個呢,不是的,他這個有情本身是有貪、瞋相,或者說你對這個有情是可愛的,你對這個有情是並不可愛的,但是儘管這個人,對你一個是怨、一個親,可是你對這個怨跟親的人的心裡的反應,卻是在無量捨當中。這個人跟你很要好,要好也沒關係,我心裡不為要好所動;這個是你的怨家,你的怨家也不動我的心,我的心始終在那個捨相應當中。現在這個是真正重要的就在這裡。
他為什麼這樣?這很明白,你要有情離開這個貪、瞋,這是不可能的,對不對?在我們張開眼睛來,這個是跟你好朋友,這個跟你不好;有情的人,這個人他要發脾氣,這個人很快樂。如果你跟著外面轉的話,你這個修什麼?這個修不起來。就是你自己要修,不管外面任何境界,他在轉,你不動;他跟你的關係有親疏,你不動。那個時候你不為外面一切所動,站在這個上頭,你才能夠修啊!這個地方就辨是辨這一點。所以我們正式下腳的第一步,要這一個。有了這一個,那麼令我們的心立於平等,這個是指這點。
修此漸次為易生故,
那麼我們正修的時候,他又說了:欸,你要想修的話,必須要這樣的一種心理的狀態。而要修的這個心理的狀態,這個心本身是什麼?我們現在的心──就是心識的識,心識的心──那麼這個心識本身,一定「三事和合觸」,你的根對了境,然後生起了這個心理來。既然是因為對著境的話,由借重這個外境的這一個重要的一個因素在裡頭,所以他一定借重哪一種外境啊?中庸境。因為這個中庸境界,就是既沒有利、又沒有害,你看見他自然而然那個心平等。先把那個平等的心生起來,堅固了以後,然後再進一步看別的時候,不為它所動。不為它動了,然後呢在他身上面,把它的原來動的都拿掉,於是你心裡面一步比一步穩固。你看,它那個次第這麼個完整法!
所以平常我們修行,我們往往說:「哎呀,看見這個好,我馬上就去修。」就像我們現在懺悔,啊,說一百零八拜,好,我也跑得去上面去。聽得很好,結果跑上去,拜了第一次沒拜完,拜的半當中就腰痠背痛,第二次就想一個辦法,哎喲……。所以它每一個地方,這麼小地方是如此,大地方也是如此啊!所以你們千萬注意呀!我們真正的毛病始終在這個上,一聽見這個好──要!是,你要把這個好的要,但是呢,你必定要曉得,它這個好的是怎麼樣的次第上去。你要曉得,這個好的果一定要好的因,這個因是一點都不能錯!你從這個上面了解了,然後你必然推到什麼?啊!最第一步──親近善知識,然後呢如理聽聞。看起來好像慢一點,實際上呢,是最快速的路子,而且也是唯一的路子!
後面這一句話,在剛開始的我們不懂得,現在我們學了十二因緣以後,就懂得了。大家記得不記得十二因緣當中說,這個從因感果最快的兩世,最慢的三世,大家還記得嗎?為什麼最慢的三世啊?它有一句話,說中間經過的無量世感果啊,這個無量世是其他因果在那兒在轉,不是這個因感果的。這句話容或有的人還不了解,如果不了解,你們好好地看一下。換句話說,這個因下去了以後,感果的話,最快的是兩世,最慢的三世。中間雖然經過無量世不感果的因,因為這個因它沒有遇到緣啊,沒有結果。所以如果這個因要結果的話,在任何情況之下,必定還要跟那個因緣相順的,它才能感果。壞的是如此,好的也是如此。現在我們要求好的果,要想得到這樣的圓滿的果的話,你必定要有圓滿的因。
所以不是說,哎呀,現在你害怕覺得不行啊,你停在那裡。停在那裡的話,你就沒有辦法引發你要求這個善果的,這個因不下去的話,請問這個善果會不會自己掉下來?不會。到什麼時候會呢?一直等到有個其他的因緣,你到那個時候又想:「哎呀,我要去做!」然後你還得照著它如理如量地去做。那個時候,當初你一念想求圓滿這個果的這個心啊,不斷地以善法欲,然後努力勤精進去策發,然後再感果,對不對?
中間可能隔無量世,是的,但是在其他的無量世,都是你在惡法當中。既然是惡法當中,也說明了什麼?你要嘛不讓它感果,要感果唯一的方法,你一定要拿正確的善法欲,把這個因做對了,去做到。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了解,這也是唯一的一條路。假定你了解了以後,現在這樣做的話,欸,不會中間隔無量世。所以結果是什麼呢?也是最快速的一條路,現在懂了嗎?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弄清楚。你如果弄清楚了話,我們才不會偷懶,說:「哎呀,馬馬虎虎、不行啊!」因為你現在怕苦,馬虎的結果是什麼啊?墮地獄。現在這麼一點點小苦啊,你還有機會啊!稍微撐起來就行的,克服了!到了墮了地獄的話,不但沒有機會,而且大苦是無量無邊,就行了嗎?所以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啊!
所以我在處處地方聽見這種,我的師長常常告訴我:「你平常的時候儘管做不到,可是你一直發那個願,說我決心一定要克服這個。」克服的什麼呢?不但現行一定要破,然後這個種子習氣一定要徹底拔除,絕不遺剩!不要單單地發那個心喔!發了這個心,然後你找種種的方法,怎麼樣在行持上面去做到它,千萬不要一點寬恕,不要一點藉口。因為這樣的原因,我所以才了解到,是,平常的時候,有很多人跑得來:「哎呀,法師啊,你現在不舒服啊,休息、休息啊!你也該休息、休息啊!」我一聽了就覺得這個毒藥,儘管他是好心,儘管他是好心。那我真是憐憫他,我現在沒有能力救他,我只有唯一的辦法把他趕出去。如果說他是我尊長的話,我恭敬,下次不敢見,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那怎麼辦呢?這個反過來,這個人跑得來告訴你:「某人哪,生病啦,你趕快努力啊!再不努力的話,那個兩腳一伸就完啦!」啊,我感謝他!這個心情我們要千萬要了解的。
前天我在這兒跟老和尚講,哎呀,所以我覺得我們這個地方有最了不起的大善知識,他就告訴我這麼一個公案。昨天不是老和尚坐在那個我門口,在這個地方啊,我每次一看見他,我就歡喜,一方面就是景仰、讚歎。所以我有機會總是,只要有空,平常我自己忙,也沒辦法了,我一定跑過去跟他隨便也可以說談談,也可以說請安。但是你只要跟他隨便聊的話,你一定哪,你得到好處。他就跟我講講,這我就請示他一點小事情,他就告訴我一個公案。啊,我聽了我真感動。
他說那時候這裡,不曉得是大概聖印法師,不曉得哪一個地方,請他到他佛學院當教務主任,他一定不答應,哎呀,鬧了很久!那有一次,終於鬧了很久,他就答應了。答應了一去了以後,可是那個地方是個女眾佛學院,那麼他所以不答應,那個他痔瘡非常厲害。那個痔核你們不曉得那個痔核之嚴重呀,經常流了很多血。那麼那一次開學典禮,那開學典禮是很慎重、莊重的,還請了什麼市長啊,什麼一大堆的長啦!結果他那坐也不能坐,仰得那這樣,側著個身子坐在那裡。那麼完了以後,就休息的時候啊,他休息完了以後,覺得那下面溼溼的,站起來一看,啊,下面一大堆都是血,他心裡就覺得不得了──唉!雖然這個是痔瘡,但是這個女眾地方,人家不了解的。
尤其是你曉得他老人家的持戒,萬一起一念的這個誤解,不可以,佛本來很多戒是譏嫌戒。唉,一定要想辦法治,拿掉它!但是那個醫生是沒有辦法可想的,那信佛的人曉得,我只有求佛菩薩。怎麼辦呢?求佛菩薩,說:「觀世音菩薩,你一定要幫忙我,我一定要下那個決心,要把它拿掉它!」那天晚上回來做了晚課,他就跟同學說:「你們先休息,不要管我,不要管,任何情況之下不要管我!即便我死掉了,今天晚上不要動,明天再把它抬出去。」就這樣,喔,大家同學很尊敬他,不管他。
所以我在這地方也跟你們說啊,你們不要說:「哎呀,老法師,你好啊……。」這種話,你自己害自己可以,在這個地方來我絕不願意,我不能幫你忙,我已經很慚愧。那個老和尚就是這樣,所以他說完了,固然那些同學大家……然後他就去拜。下了晚殿,一心求觀世音菩薩:「你一定要幫我忙啊!一定要求啊!」然後拜,拜呀拜。拜到後來,拜得筋疲力盡,實在是拜不動,頭昏得一塌糊塗。「我現在站不起來,但是呢?站是站不起來了,我這個還可以動。」然後那個地啊,那個頭就在那個地上磕響頭,「更蹬、更蹬、更蹬……」撞,這樣。磕到後來,那個頭也實在動不了了,趴在那個地方,一點動不來了。「但是我身體上動不來了,可是我嘴巴可以。」那就嘴巴裡念:「啊,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念到後來,這個舌頭也乾掉了,念也念不動了。「念不動了,我心還在呀!」他心裡邊就念,一直在那兒求,一直在那兒求,這樣,這種心情喔!
現在我們稍微一點點就覺得:「哎呀,不行啊!等一下要是這個地方不對呀,早一點去休息啊!」拜了兩拜啊,叫你早兩分鐘起來,又覺得:「哎呀,明天還要這樣,後天還要這樣……。」啊,那是一無是處啊!結果他就這樣拜,欸,你真正地捨命而來的話,他就肯。可是這個地方,我不鼓勵大家這樣去做喔!我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你記住!大師告訴我們,你們不要硬來,硬來不可以的。老和尚有老和尚的意志,這個次第很清楚,始終記著大師告訴我們的次第。我這個地方,只是特別讓我們的心裡邊建設那個心理。
我再說下去,然後呢,欸,他那天馬上就有感應。這個人就簡直進入昏迷狀態──欸!看見了,看見觀世音菩薩,結果。然後呢觀世音菩薩,他就發現觀世音菩薩膝蓋上的,左右膝蓋上面,有兩個人跪在那裡。他看見了覺得很歡喜,一歡喜,那兩個沒有了。這一歡喜他就想:「對呀,這兩個是記善惡的嗎?」他想:「我這一生哪,雖然是啊壞事啊,是的的確確做了,但是我畢竟還是做了好事多呀!看見這種東西呀,一定是菩薩加持!」他說:「菩薩我告一個假,讓我看看。」欸?覺得那個滿好了吧!「我在佛堂裡邊不行啊,菩薩,我告一個假,檢查一下。」然後呢,那時候精神一來,他不知不覺耶,本來已經是這樣了。他不知不覺是告了一個假,跑到房裡一摸,整個的幾十年沒有好的,沒有了,完全沒有了,到現在沒有了。嗯,看看喔!這樣。
所以我們現在大家學佛法,精進是資糧善當中精進是第一。現在大家不要去學那個啊,你不要說:「欸,我今天也來一下!」不要,不要。這個地方的本論的每一個地方的次第,你這個次第沒有弄清楚之前,你摸進去,前面老記著這個話喔,你一摸一定錯!所以現在我只是鼓勵大家,千萬不要說還沒有做又先畏縮,現在覺得:我有這個機會學這個圓滿次第……。而目前我們排這個課本身還是非常好的,你只要照著這個來,建設起這個心力,然後照著這個建設去做的話,沒有一樣得不到。
所以我在這個地方說,「修此漸次為易生故」,它有它的漸次,現在知道它那個漸次是告訴我們,啊!這樣地一步一步地來。就是我這個地方現在談那個漸次的話,每一個地方分析啊,萬一你們心裡面覺得:「哎呀,怎麼這樣來!」的話,這就是你們的障礙,這是我告訴你們的。所以我剛才講老和尚那個故事,策勵我們哪!現在我們這種,住在這個地方樣樣現成,樣樣現成。怕你記不住還要有錄音帶,怕你聽不清楚還要有留聲機,哦,不是,這個、這個什麼?哦,擴音機。你怎麼可以跟他相比呢?所以我們內心當中,在這一點上面一定要注意!繼續下去,說「修此漸次為易生故」,
先以中庸無利無害為所緣事,次除貪瞋令心平等。若能於此心平等已,次緣親友修平等心。
那麼,先看這個、這個對象,這個對象本身跟你沒有怨親的,沒有怨親的人。然後呢,在這個上頭除掉這個貪瞋之心,這樣。因為這個怨親的人本身並沒有貪瞋,然後要在這個身上本身的現象就是捨。然後在這個時候,他前面已經告訴我們的,他不是對方使你親愛或者怨家,而是說緣對方的時候,你拿你的內心哪,這個貪瞋之心拿掉。所以對方第一個是引發你的心是平等,但是真正重要的,還是從這個身上面,你回過頭來檢查你自己的內心,這個在這個上頭,使得不被這個怨親的心而動它。在這個上頭,你得到了這個捨平等了,然後呢,緣親友的心。因為親友這個心,雖然有這個耽著,但是這個耽著本身力量比較弱,所以在這個上頭,你再進一步推展。
若於親友心未平等,或由貪瞋分別黨類,或貪輕重令不平等。此亦平已,次於怨敵修平等心,此若未平,專見違逆而起瞋恚。
這些都不可以。假定說看見了親友心以後的話呢,那個時候你會發覺到:欸,看見這個歡喜的人,那麼自然而然哪……。雖然你看見中庸的人,你心裡面不動,看見歡喜的人,你心裡面跟著歡喜而去了。那時候把它拿掉,把它拿掉,就是這樣。然後再進一步,對有怨的人再把它拿掉。假定說有親的人,有親愛的人你不能拿掉的話,看見親愛的人你就耽著,跟著這個而去。如果看,對這個怨的人,你沒有拿掉的話,由於怨的人你就跟著怨而去,這個捨心就生不起來。如果這個捨心生不起來,然後在這個心理不平等的情況之下,你修的慈悲的話,那個慈悲始終是像爬山一樣,一腳高低,那個慈悲根本大不起來。所以,當這些都平了,
若此亦平,次當徧緣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那個時候,你的質完全對了,然後呢,把它量擴大,擴大到在任何人身上面。到那時候,你看見任何人,不管這個人是親、怨、平等,跟你再好,你看見了,心裡面了不動心;跟你再怨,你心裡面了不動心。這是第一步。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不動,你不為外面所動,然後你就運用你的心,你要它什麼樣,你就成什麼樣。否則你這個心一直跟著外境轉,你雖然覺得:「欸,要怎麼樣……。」可是境風一動,你也跟著它,被它動掉了,那是不行,那個不行。
譬如說,我們現在說寫字來說,你寫字那個筆啊,那個筆寫在那個紙上面。是,現在滿好,但是萬一那個紙碰見那個水的話,那個筆就化掉了,那個字也就沒有了,對吧?現在呢,我現在用的紙質不怕水,現在那個筆是油質的也不怕水。你本身不怕水,然後你寫了字擺在上面,那個水儘管來的話,對不起,動不了它,是不是這樣?那個字還在上面一動不動。這是為什麼你事先必定要先準備好了,了解、清楚不清楚這一點?
所以我們事先那個心裡邊哪,先要不為它所動。就像剛才說,那個紙不是說擺在這個地方,擺在這個地方可以,但是你現在要緣的是一切有情;所以換句話說,這張紙不但要擺在房間裡,還要擺出去喔,還要風吹雨打喔!所以你在室內雖然是滿好,被水一泡,完了!那個不行。所以這張紙本身禁得起風吹雨打,然後你在上面寫字。寫字的時候,你現在寫得乾乾的滿好,水一來的話,那個墨水又沖掉,這個不行,這個墨水也要禁得過風吹雨打。
現在我們這個心理也是這樣,所以你不要去忙著去寫字,換句話說,你不要忙著在心理上面先把那個慈悲放下來修成功,不要!因為你那個慈悲啊,在這個不平等的心,心沒有擺平之前,擺在這裡溫室當中,就好像擺在這裡,那可以;萬一碰到境風上面一動的話,好,碰見水被水溶掉,碰見風又吹掉,那沒有用!這個道理懂不懂?這個地方所以給我們說這個,就是這樣。「若爾」,我們翻過來。
若爾於彼由修何事能斷貪瞋,謂修二事。
那麼進一步,我們說:對呀,這明明是他是親愛的人,親愛的人嘛難免喜好囉、貪著囉!明明是你的怨家,怨家嘛當然我們發瞋恚囉!你怎麼辦能夠對它捨掉呢?欸,他告訴我們哪,這裡進一步,前面先說道理,道理告訴我們了,就告訴我們怎麼個修法──修兩件事情:
就有情者,謂念一切欣樂厭苦,皆悉同故,緣於一類執為親近而興饒益,於他一類計為疏遠,或作損惱或不饒益,不應道理。
說第一個,你就對方來說──有情,對方來說。就他來說,你不是要利益他嗎?那麼沒有一個人例外的,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大家都希望快樂,大家就厭惡痛苦。就他來說,沒有一點差別,人是這樣,畜生是這樣,不管是哪一個。現在你對他,說有一類要給他好處,有一類要疏遠哪;給他好處,或者疏遠,這個不合理、不合理。這個是就他那一方面,這個很明白啊!那麼另外就我自己方面,就我自己方面那怎麼辦呢?我自己說:明明是這個有情的人,我歡喜啊;這個瞋恚的人,我討厭哪!他下面就告訴我們怎麼辦呢?
就自己者,當作是思,從無始來於生死中,未經百返為我親屬,雖一有情亦不可得,於誰應貪,於誰當瞋,
嗯,你如果能夠這樣地觀察,我們眼前所以是凡夫,陷在眼前境界無明當中。實際上,我們無始生死當中,就在凡夫當中已經轉了不曉得多少趟了。轉了多少趟當中,大家沒有一種關係沒有發生過,各式各樣的關係都有過。所以你隨便要想找一個人,說這個人跟你沒有任何關係的,找不出來。任何一個人,都跟你有各式各樣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