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075B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七十五卷.B面

所以我處處地方建議你們,像現在眼前《德育古鑑》這種書,你們多看看。袁先生,命中注定他五十三歲死的,結果呢,他變成功七十幾歲還沒有死。你看他那個公案的後頭,他不是他那個太太嗎?她為她兒子作棉衣,她家裡本來有那絲棉,欸,她把那個絲棉賣掉,換那個棉絮。她先生說:「他滿好有這個絲棉,你為什麼換那個棉絮?」哎,她說:「絲棉這個東西很貴啊!我現在賣掉了以後,把那個錢送給別人,那麼省一點錢。棉花就夠了嘛!這個小孩穿穿暖,剩下來的錢就送給別人去。」她先生聽了好高興了:這樣的話,不愁將來這個小孩子沒有福。

我們現在就是講營養,哎呀!好的拼命吃,壞的總歸去浪費它,覺得是保護自己,實際上我現在的了解這是無明,傷害自己啊!這樣。所以這個地方,這是道理說在這個地方,道理。真正我們現在最重要的,你能夠把握住這個原則的話,的的確確的,前面告訴我們,我們都是為什麼?樂受義,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是為了找快樂。不過呢有很多人顛倒,是不了解,只求現生快樂,於是造了非福業是下地獄,他也未嘗不找快樂呀!那麼為什麼原因呢?害他的就是什麼?就是不正知的知見。所以前面告訴我們煩惱六因,你們還記得不記得煩惱哪六個因啊?記得不記得?記得的請舉手,說說看。所以這個地方實在重要啊,這是每一個地方,告訴我們修行的關鍵哪!第一個「隨眠」,第一個。第二個,「順生煩惱的境」。記得不記得?就是你內心當中的種子,那是無法可想的,就是等流,前面講的等流因果跟它前面的因種相應的,它那時候又現起來了,你無始的煩惱隨著它而轉的。

然後呢眼前的境界現起了,那個時候你又對它,叫「猥雜」,什麼叫猥雜?它有兩個,一個呢就是惡知識,人家告訴你:「哎呀,某人哪!這個對你好呀!」你聽了他,現在世界上都是這個樣。所以我才在這裡,常常很多人跑得來招呼你:「哎呀,法師你好呀什麼……。」我聽了這個話,如果是長輩我曉得他關心我,我感謝他的關心;如果是同輩或者年輕的人要來這樣的話,我心裡面覺得你跑得來修行,還忙這個幹什麼!如果你跑得來告訴我:「欸,某人啊!你千萬不要為了病而在那裡糊塗,病是死因你趕快努力啊!」我就向他磕頭。所以我這個的的確確的……是,我不是說我們病了以後,已經病了,你還這麼策勵,那我們普通不是。但是我們要了解,我們修行的特質在什麼地方,自己不要被惡知識的騙,也千萬不要作別人的惡知識。就是說,人家提供給你的意見,他覺得很對,你聽了很聽得進,害了你!第一個,「人」。

還有呢,告訴你「邪知邪見」,他告訴你的,講的法,錯了。所以為什麼我們要來學啊?學就是學習這個。所以我們現在很多學了佛法一大堆,那個知見是不曉得多多少少,叫知見稠林,跳不出去就是這個東西啊!下面還有兩樣什麼:「習慣」,就是你一直在這個當中,那個習慣怎麼破除?一定要精進,拿正知見。然後呢最後一個,最後一個什麼?記得不記得?「非理作意」。平常我們經常把這種概念擺在腦筋裡,你如果腦筋裡的話,起心動念觀察,欸,錯了、錯了、錯了,又來了!那時候你就可以把它改得過來。所以真正說起來,那個這個裡面告訴我們哪,沒有一個地方例外的,都是真正讓我們得到快樂的原因,都在這個地方,這地方順便一提。那麼我們這個是講到壽盡死跟福盡死兩樣東西,下面還有一個,

未捨不平等死者,

雖然壽也沒有盡,福也沒有盡,但是因為特別的因緣而死,有這個。

謂如經說,壽未窮盡,有九死因緣,

它經上面有九種,這個九種,《藥師經》上面是有,還有《瑜伽師地論》上是有,那麼下面說一下。

謂食無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復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

這個九死因緣當中,為飲食而死的這麼多。「食無度量」,啊!這個難對治,最難對治的就是這個。所以佛制,佛制告訴我們,種種的地方,我們往往談戒的話,啊!細微的地方嘛注意得要命,其實,當然,如果說你能夠細微的戒持得很……大戒那當然了不起,那最好的!可是我們現在不幸地,根本沒把握住,在那個枝末上面空轉,這個實在可惜啊!所以這個弘一大師集的《南山律在家備覽》,最後一個,他說了,叫「對施興治」。當人家來布施,那是人家的,你拿到了之後,要馬上啟發怎麼對治這個好東西,最重要的就是飲食,對治飲食。然後呢佛也處處地方讚歎,說什麼?最後吃的時候剩一口。現在我們最後吃過了以後還要加一口,加了一口還要加一口,加了一口一口還要加一口,就這樣。

所以這個地方,最主要的實際上呢,的的確確地,不要說佛法上面,就是世法上面也告訴我們:這個只有吃壞,沒有餓壞。平常我們絕對不會說餓著肚子幾天不吃,不可能,你只是少吃一點哪!現在科學上面已經太多地方說明,因為你吃下去的東西,你要去消化它,那個消化那個食物的話,你就得花很大的氣力。結果呢你吃多了以後呢,啊!那消化得辛苦得不得了,實際上又超過你需要的。所以你花了好大的氣力,消化這個多餘的東西,值得嗎?完全不值得,這第一件事情。就像我們現在,說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念書,一天就只有幾個鐘頭,只有念幾堂課。結果呢我們時間只有廿四小時,我們排的課排它廿八小時,那不是顛倒嗎?我們現在都做這個事情,這第一個錯誤。

第二個呢,你吃多了以後,它因為難以消化,消化的時間延長了,所以它積在那個腸胃當中,它腐敗的東西產生了很多毒素。然後呢這個毒素,擺在這個身體當中運轉的話,為什麼我們頭痛、眼花,都這個。還有你排泄的,腎臟、肝臟都是排這個東西,要排泄這個東西,加重負擔,所以身體的很多毛病,都從這個上頭來的,都從這個上頭來的。這一點不但佛法,我很早以前的時候,我先父就告訴我,當時我是聽是聽見了,也不大注意。等到我後來自己長大了,也有幸學的是理工,乃至於到美國那麼多年,現在美國很流行的,非常多叫「健康食物中心」,他們非常講究,這一點說得特別重要。他的結論是什麼呢?儘管這醫學上面已經發達,說這個人的習性難改,他也曉得,世間也曉得習性難改,就這麼沒辦法可想,這世間的人他本來就是這個嘛!所以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這一點的的確確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值得我們注意的。第一個是「食無度量」。

第二個「食所不宜」,這個不宜當中也是,平常我們現在吃的時候講究,哎呀!最好油炸、油炒,這個實在對我們非常不好、非常不好。這個地方不講醫,實際上呢你們如果有機會,你們不妨去聽聽看。尤其是素菜的東西,像那個很多東西,這油炸是非常壞,吃起來滿可口,實際上這個「食所不宜」。然後呢「不消復食」,肚子吃得脹脹的,還沒有消再吃。「生而不吐,熟而持之」,這兩點有好幾種說法,這個我就不太了解這個什麼意思,我也不太了解什麼意思。這個實際上呢,生而不吐有一類說法是這樣。「熟而持之」就是換句話說,大便不通暢,這個的的確確的,凡是這個東西不通暢,下面不通暢的話毛病就來了,毛病就來了,所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那麼「生而不吐」呢,萬一你不消化怎麼辦呢?你要想辦法把它解決,那個時候如果不解決的話,這個擺在這裡會作怪的,主要的是這樣。那麼萬一有了病以後,那要……。

不近醫藥,

所以生病的確醫藥是我們需要的。不過注意哦!病有四因,「四大不調」這種東西,像這種東西只是一個因,這是我們要注意的。

不知於己若損若益,

還有做很多事情,不曉得對我們有好、有壞,這個我們要確定知道。至於眼前對我們飲食第一,乃至於其他的很多事情,很多事情。乃至於我們修行了,我們覺得修行,實際上呢往往我們覺得修行,實際上呢走上了錯路了不知道,這個隨便一提。當然這個地方不是指修行,這地方指飲食、醫藥、衣食住行等等。最後,

非時非量,行非梵行。

這個出家人大概就不會做的,出家人這不會做的。這個九種因,在這個《藥師經》上面有,在《瑜伽師地論》上面有。那麼這個是死因,換句話說死的緣,什麼因緣而死。

第二,死心

欸,看看,這個很重要哦!那我們死的時候什麼狀態,如果有把握了固然好,如果沒有把握,那麼看看。或者你了解了以後事先準備,從什麼地方準備起。

分三。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信等善法現行於心。

這是善心死。「善心死」就生善道,或者自己憶念,他臨終的時候自己想起,或者別人提醒他,那個時候「粗想現行」。真正死的時候,細想現行的時候,那時候都沒有了,善惡都沒有了。那麼他那個時候,腦筋裡想的「信等善法現行於心」。他心裡想,哎呀,他一生做了這麼多好事情,很快樂、很安寧。譬如說我們念佛的人他臨終,他為什麼臨終啊──你千萬生病剛開始的,你就不要想醫要好啊!生了病就想一天到晚等阿彌陀佛來,我念了這麼多了,阿彌陀佛該來了!所以當你臨終的時候,你也這樣的話,這個就是,阿彌陀佛一定會來。再不然的時候,你平常的時候想著戒、想著天、想著什麼,你臨終的時候也就想著,一定到那地方去,這個就是善心。不善心,

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或自憶念,或他令憶,昔於何法多所串習彼便力強,由此令心於彼流注,餘皆忘失。

那還有呢,不管他善不善,他臨終的時候,不管是自己念或者別人念,他那個時候,他以往的習慣的力量強的話,他這很容易這個心就專注在這個上頭,別的東西忘失掉了,那個時候就是他死的時候。

若於二事平等串習,先憶何法便不退捨,不起餘心。

這就是前面已經說過,《俱舍》上面告訴我們。我們臨終的時候,說你將來到哪一道去呢?那前面只是說,死了以後到哪一道,現在告訴我們臨終的時候,怎麼會到那一道去呢?就是你臨終的時候,那一道的這個心理,那個心業力現起了。這個心業力現起了,那個時候你就到那裡去,這個是它最主要的。因為我們了解了這一點,所以我們生前就要努力修行啊!你平常的時候不斷地就養成功這個習慣,不斷地就養成功強有力的力量,就這樣。所以為什麼我們做的時候,或者比如說拜佛、念佛,那個是對象力量強。還有呢加行──你在做的時候心裡面力量很猛,時間很長。譬如說加行什麼?譬如說你拜佛的時候,有的時候你就拜得浮浮泛泛,儘管你也在拜,心裡面不曉得想什麼,乃至於心裡:唉,這個這麼個長!對不起,那一點用場都沒有。或者你的心裡的意樂力量強,那就是強而有力的力量。

還有呢你做得多,平常我們這個自己一看就曉得了,一看就曉得了。譬如說這個地方,所以我們老和尚真令人尊敬,那時他在,生病在醫院裡面,我去看他,聽見他,我聽他不懂。噢,後來某某師告訴我,老和尚昏迷不醒當中,自己在那念戒、念佛。那現在在睡覺,睡到晚上他嘰哩咕嚕就念起來了,念什麼?念戒、念佛。就是平常的時候,真正……所以說平常的時候白天就這樣。那我們平常的時候呢,就在那兒作早晚課的時候心裡面想:「唉呀,這個早晚課作它什麼,作得這麼長啊!」這樣。然後呢聽書的時候:「哎呀!怎麼還不下課。」對不起,那時候一定是,等到一下課幾個人跑到那裡,哎呀!聊起天來,來得個高興。那個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你到那時候臨終的時候,這個境況就現起。儘管人家提起你來,是不要到臨死欸,現在人家提起你來,「某人你用功啊!」「我用功,你自己管你自己的!」嗯,就是這個狀態。自己現在心力好好的理智很強,尚且如此;臨終你痛苦不堪,人家提醒你有用嗎?

所以現在太多的人說:「哎呀,沒關係啦!現在發現了這個隨身聽了,我只要臨終的時候,把那個阿彌陀佛佛號塞在耳朵就行了。」沒有用啊!這個不是很明白、很清楚嗎?所以我們必定要把這個道理很清楚,你如果現在不努力對治的話,到那時候一點用場都沒有,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所以僧團講那個「死心」,有這樣重要的!前天還是昨天有一位同修,跑得來告訴我:「哎呀!說我今天心裡面覺得很煩,就是個嘴巴禁不住,我要禁語啊!」我聽了我倒歡喜,可是對不起,我說你這個沒有用,我就告訴他一個辦法,就這樣。

實際上呢這個都是屬於戒,就是你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當你心裡面起心動念的時候,平常如果說你沒有修對治的話,起心動念自己也是想這個,隨便的境界。因為你內心當中的,第一個生煩惱的因是什麼?「隨眠」,就是你的習性,它隨時隨地地冒出來了。然後那個境界一看見的時候,啊!那一堆人來了,你歡喜聊天的話,你腳底抹了油一樣,你禁不住地「嘎!」一下跑得去了。那個很簡單,然後偏偏平常那些人大家也談得個起勁,這樣。所以我昨天告訴你們,那個綺語它這個業的力量是看起來最小,但是對我們最嚴重的是這個,同樣地,行也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告訴他,你不要說禁語,儘管你禁了個半天語,到那時候,啊!你難受得要命,那麼一放掉了以後,那個時候就不行了。

我還記得十年以前,想想看是不是,十年以前,對了。他有一個人,這個人倒是非常精采的,他也滿老實,他也告訴我,喔唷!那時候他跑到台東,台東不曉得一個什麼寺去打佛七,精進佛七。一天拜多少拜,禁語的,然後拜了七天,到了完了以後,他說那天晚上那個「禁語」招牌一拿掉,大部分人一夜沒睡,幹什麼?還聊得個起勁。這個我也有過這個經驗,所以我告訴你們,這個不但是我們如此,那個經上面,《四十二章經》上面,你們還記得這段公案嗎?有人犯淫,所以他自己想:啊,我這淫心這麼大,就把那個生殖器割掉。佛說那有什麼用啊!「心為功曹」,那主要的現在這個業的重點在意業,你如果這個地方不修對治的話,不要說那個生殖器,頭割掉也沒用。所以這裡我們要了解,要了解啊!所以現在講來講去,講那個法就是這個法。

我們大家聽的時候是滿好玩、滿好笑。好,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們聽完了以後,現在真是有的時候聽了,苦切逼著我們,有的時候好笑、歡喜,它處處地方引誘我們,怎麼樣照著次第一步一步深入,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你平常,不要說等到死的時候,眼前下一念怎麼來的,就是這樣。每一個下一念,到臨終的時候它也仍舊是下一念,就這麼簡單。所以平常我們生前真正的修,就是修什麼呢?就是修這個。那麼上一念怎麼來的呢?等流。所以說你了解了之後,你不了解這個道理,你只有跟著它走──上一念怎麼來,那麼緊跟著這麼走啊!就是這個樣啊,所以這個叫無明。了解了上一念這麼來,到這地方曉得:啊,不對!所以我們懺悔當中大家還記得吧?懺悔當中說「我無始以來,十惡五無間,心隨煩惱故」,心跟著這個煩惱,哪裡跟起啊?沒有別的,就是你起心動念之間,等流。它又來了,欸,你認得它,那時候我不跟它,所以「諸罪皆懺悔」呀!

所以說到這裡,你們不要把它看成功……現在我也不忙著告訴你們,現在只是你把那個儀軌學會。真正你儀軌學會了以後,將來你慢慢地自己照著這個本論,一步一步認識了以後,然後你懺悔的時候你會痛切,啊,說我以前怎麼做這麼樣錯的事情啊!你會對以前不理想的,深深地感覺痛切、追悔,那個就是「破現行力」。因為你對它追悔,所以你的「依止力」就產生了。既然眼前破現行、依止,你願意將來還造嗎?當然後面的「遮止力」也就行了。這個每一個地方都在這裡呀!所以必須要懂得了道理以後,下面的其他的問題都解決了,就在這裡。清楚嗎?這樣。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啊!是了解了。那麼這個是繼續下去,

又作善者如從闇處趣向光明,臨命終時,猶如夢中,見有種種可意之色,非不可愛,安祥而逝。

如果你造了善的話,那麼這個臨終的時候,就像闇的到光明的地方去,看見種種可愛的,死的時候到好的地方去嘛,自然!

臨死其身無重苦受。

他雖然還是有苦的,但是呢並不重。還有,

造妙業者,解肢節苦,亦極輕微。

我們平常說死的時候,如生龜脫殼,四大分解是絕大痛苦。但是如果你造善業、妙業的話,稍微一點痛苦的,不太厲害,這種痛苦我們很容易忍受。比如說打針或者什麼,就是有一點痛苦,欸,你咬緊牙關就過去了。不要咬牙關欸!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那個死的。那麼這個是善心。

不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追念貪等現行不善,臨死其身受重苦受。

那個是「不善心死」。如果說不善,那怎麼辦呢?他也同樣地,或者自己,或者別人,粗想現行的時候,他「追念的貪等現行不善」,就是這個。那個時候死的時候,是「重苦受」,重苦受。同樣的道理剛才我們已經談過了,不要等到臨死,我們每一念檢查一下,現在這個等流心識,那麼到死的時候亦復如是,這個相續是無始繼續的。這個分段生死我們看看這一生死了,實際上那個心識始終沒停,始終沒停。欸,當你這一生結生到死,死完了以後,到中陰現起,中陰現起了到下一生投生,投生了繼續,它永遠在那繼續當中,永遠繼續當中。所以我們現在了解了真正要修持,沒有別的,就這個。所以佛告訴我們,修行的真正重要叫「自淨其意」,你有了這個內容的話,身口自然相應。可是為了我們剛剛開始的時候,一下沒有正確的認識,所以投靠一個如理的地方,那麼進到這個圈子,世間是學校,然後我們出家是僧團。所以的確學的時候開始,倒是同樣地注重外面行相的,可是它中心,我們必定要把握得住。

造不善業當死之時,現受先造不善業果,所有前相,謂如夢中多怪色相,於彼顯現,如從光明趣向闇處。

如果說你造了惡業,那麼到「當死」的時候,這個「現受先造」這個不善業的果,就是來了!這個「前相」呢,就是這個果還沒有感得的時候,就是臨終的時候,欸,你就會得感到,像夢當中現出很多「怪色相」,同時像從光明地方趣向黑暗。說到這裡有一點事情,我告訴你們哦,他說我們懺悔的時候,它有一個「淨罪相」,大家還記得那個淨罪相吧?欸,見種種的光明,見種種的什麼。反過來我們平常,平常的夢當中有很多人,普通一般不談,有很多人常常有惡夢,見很多可怕的,這個是什麼?這個叫「夢有」,換句話說將來的「中有」,平常我們造什麼業比較重的話,夢當中現起來就這個相。如果說臨終沒有特別的狀態的話,臨終有這個相。

所以假定說我們平常夢當中,常常見到可怕相,常常見到很荒涼,常常見到什麼的,對不起,這個惡相已經很嚴重了,注意哦!那個時候尤其要注意,去懺悔。然後呢你只要懺悔得好,很快這個境界會轉過來了。那個時候你會感覺到,平常看見那個惡相,可怕的,那時候你看見歡喜的現起了,有很多不同的。等到後面我講十二因緣的時候,我會仔細地講這個。所以你真正了解了這個教法以後,那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因為這是無始相續,無始相續,這很清楚、很明白。那麼同樣地呢,你作夢的時候,有的時候看見很光明,有的時候你夢當中,反正是淒涼這種夢,就是會迷迷糊糊、癡癡闇闇;歡喜的這種夢,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到臨死的時候也是這個狀態。

諸造上品不善業者,由見彼等不可愛相,身毛恐豎手足紛亂,遂失便穢,捫摸虛空,翻睛咀沫,此等相現。

凡是造上品不善的人,現出這個相,所以臨終的時候,如果這個人墮落地獄的時候就是這樣。啊!那個時候他……有的人臨死的時候安安靜靜,有的人臨死的時候,那個痛苦得不得了的那個樣,就是這樣。啊!眼睛直翻、吐沫直飛,然後呢大小便利,這樣這個狀態,死不瞑目,乃至於等等,那個就是墮落的現象。

若造中品不善,彼諸相中有現不現,設有不俱。

有的時候現,有的時候不現。中品是什麼?這兩種,有一種是講畜生──反正不是地獄──或者是畜生、或者是餓鬼。

作惡業者,解肢節苦,最極尤重。

他造了惡業,他臨終的時候痛苦極了,痛苦極了!

又解肢節,除天,那落迦,所餘生處,一切皆有。

就是這個四大分解的那個痛苦的那個感受,有兩個地方沒有的:一個生到天上,沒有,一下,離開了軀殼就沒有了;一個到地獄去沒有,到地獄去沒有。實際上到地獄去,有比沒有好,有了解肢節苦,雖然「解肢節」,那個時候還沒有去啊!雖然解肢節,痛苦一點還小,一下地獄馬上油煎,哎呀,那個無邊的痛苦喔!所以不要說到地獄去沒有解肢節苦,啊!這個到地獄,總之在任何情況之下,這地方是萬萬去不得!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