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071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七十一卷.A面

所以我告訴你們,你們要燙手指,不要燙這個,燙這個的原因在這個地方。這是隨便啊……雖然這個是並不善巧,可是卻是不妨以你們自己的量去想一下。然後呢在這個犬豕當中所吃的不淨,高過於須彌山。這個是對貪的人,對貪什麼?飲食等等。還有呢,對親友難分別的人,「又於生死中」別離,別離了以後,我們流的眼淚已經高過這樣,你想到了這一點,哎呀,難捨的這種事情,沒有一點捨不掉的,沒有一點捨不掉。還有呢如果瞋心大的話,你看看哪,是為了大家一點鬥爭──這個平常我們鬥爭總不至於送掉性命吧!鬥爭乃至於把命送掉,那個頭積起來高過於梵世。唉,那個是不得了啊!然後呢,我們墮落小蟲當中吃這個大糞、土,也這麼多啊!

如是又如《華嚴經》云:

他不斷地用那個經上面的證,無非是用種種方式,總是我們越多,總有一個地方能夠觸到我們的心,那個時候不要輕輕放過哦!當你觸到了這個心上面的時候,你要想辦法把你這個相應的感觸,那個時候加深它,那個力量就從這個地方產生的,那個地方產生的。所以你平常的時候儘量地多去研閱,當一下觸到了,你停在那個地方。唉呀,對呀!使得這個心量慢慢地加強堅固、加強堅固。你這樣地經過三番五次努力,以後就容易慢慢、慢慢地產生對治這種效應。那麼《華嚴》怎樣說呢?

「汝應憶念為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於此摧諸欲。汝應憶念為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未能承事恆沙佛,未從佛聞如是語。」

它經上面,前面是單單從苦的那一方面,這個方面又正面地告訴我們:你想想看呀,我們為了前面這種無理的貪欲,然後呢虛耗的這個生命,不曉得無量無邊哪!現在是為了解決這個無義的痛苦,然後一心努力地如法行持,然後呢依戒定慧這樣,應該努力趁這個機會,把這個欲摧毀呀!在我們這裡,的的確確正應該努力的。所以跑到這地方來,我們正應該努力的在這地方,這一點這是最重要。如果跑到這個地方來,這個地方還是嘻哈放不下,這個千真萬確的,脫下衣服回家去;先懺悔,等到有了力量再來。嘻嘻哈哈那在家人的事情,出家人做的事情是這個,說:「我跑到這個地方來,為什麼要做這個的!」嗯,那麼這樣。所以我們這裡有一位同修我非常讚歎他,他覺得:我持了戒做不到,捨戒。乃至於必要的時候,連它沙彌都不要,然後做淨人伺候你們,必要的時候回家去,然後吃盡了苦頭再來。這個才是有志氣!這個每一樣事情,應該我們要了解這一點哪!

謂盡所得三有盛事,悉皆欺誑,領受無量無義大苦。

不管你得到的三有之間一切好事,那個都是什麼?「欺誑」兩個字。它騙了你,一點點地騙了你,結果呢受無量無邊大苦,這個大苦還是無義的。為什麼說「無義大苦」?我們修行不是一件快樂的哦,修行是一件苦事哦!欸,但是修行──這個小苦而有大義!它現在呢大苦而又無義,這個我們要分別得清楚哦!欸,這個要萬萬地要分別得清楚。

如前唐捐無量色身,皆當憶念,

以前已經不曉得白白地消耗掉了,這個東西應該好好地思惟啊!

若後仍不策勵勤修,更當如是,思惟此理,令起厭離。

如果以後我們還不努力的話,以後還是這樣啊,這個是我們應該如法去思惟的,不要讓我們難得的暇滿的人身空空浪費掉。空空浪費都不可以,何況還要去思惟非理作意,把自己送到惡道當中去啊!所以這一點一定要生起這個厭離心啊!那個祖師怎麼說啊?

慬哦瓦云:「覺𡁮敦巴從無始來,曾受何身,然皆未修大乘正法,猶如今日,故須策勵。」

啊!說從無始以來,這個受各式各樣的身,但是沒有修正法,尤其是「大乘正法」,像今天這樣認真從來沒有過,所以今天居然做了,趕快努力啊!記得那個祖師前面有一段話吧?人家看見他用功得不得了,就說:「某人哪,你這麼用功你休息一下呀!」他說:「對呀,照理應該休息一下,但是我一想到這個生死痛苦、暇滿人身,我就停不住了。」嗯,這樣,那祖師的典型的公案,我們真正講修行,要把這個作為榜樣。所以他又說,我是仰望於……是怎麼講?「一心仰望這個,把古德的傳記擺在腦筋裡面,一心仰望,我要學他、我要學他啊!」我們千萬把腦筋裡面放不下的這種貪著,要丟到東洋大海。不要說這個人難捨,這個東西難捨,這樣。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所以這些東西千萬要捨掉啊!

我想到了這個,最近哪,早一陣子我剛來的時候,看見我們這裡有很多這個梅乾菜,那個的確是非常好的東西。我說:「唉呀,我們這麼多,就送掉一點啊!」就有一個人說:「噢,這個東西很好吃呀!」「哦,這樣。那吃不完嘛,就送掉。」結果大家也是放那裡,最近我聽說生蟲了。你看,人家居士一番好心送到這個地方來。唉!這種地方……。這要我的話,好吃,好吃趕快送掉。我看見很多祖師這種公案,那增長貪心,就增長貪心啊,我只要把肚子塞飽了那個是最好。所以人家弄很多好吃東西,我看見了就眉頭皺皺,心裡就害怕,就因為我的貪心還是很重呀!這個地方要看看那個祖師,祖師怎麼做的,這個才是我們到這裡來的目標。

又如桑樸瓦云:「此生死中須多仰覆,此於心中實覺不安。」

這個在現在生死輪迴當中,我們都要……什麼叫「仰覆」?反覆地多多思惟。你能夠反覆地多多思惟,你心裡面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哎呀,快樂得很啊!就不安了。於是你說怎麼辦哪?啊!他前面告訴我們思惟這個東西,「坐起慞慌,腦漿炎熱」。啊,你坐立不安!唉呀,那個時候那個心裡面就是,就像火燒一樣的話,你實在是害怕得要命,一心求脫,那就對了。

乃至未能起心如此,須勤思惟,縱起亦當恆常修習。

說乃至於這個心裡面還沒有生起,要努力,縱然生起了還要繼續不斷。每一段前面講完了,一定告訴我們這幾句話,每一段講完了,一定告訴我們這幾句話。實際上呢,我們修行的時候也就是,沒有別的就是這個。所以我們不必好高騖遠,說:「唉呀,哪一個大法,哪一個大師呀!」佛早就說得清清楚楚了,就是這個樣,你從那個根本上面去做,那就行了。尤其是最近又有人說:「哎喲,最近有一個大上師要來灌頂了。」喔唷,他又想辦法要去灌頂。我就想起來了,據說來那個大上師白教的,這個錫杜佛爺,他的確白教的錫杜佛爺,那是非常精采的,非常了不起的。大寶法王走了以後,他現在認證的工作落在他身上,也可以說那他是第二把交椅。當然白教當中坐第二把交椅有四個上座,他就這個第二把交椅當中的一人,這個倒也是事實。

但是我們不妨說,同樣的白教的真正祖師是哪一個?馬爾巴祖師,然後呢密勒日巴尊者,然後到岡波巴大師再發展開來。而其中尤其是密勒日巴尊者,那真是千古奇人。他說了兩句名言,他怎麼講?叫「低處修時高處到,慢慢修時是快快到,一人修時是兩人到。」你修的時候你慢一點,結果你到得快;你低的地方去修的話,你可以爬到高的地方;你不必忙要幫一切人,你先把你自己弄好。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千真……他真正的成就,就在這個地方,他真正的成就就在這個地方。

所以你們看過他的傳記的人曉得,沒有看過他傳記,我也把它說一下。他那時候修苦行,不得了!人家送給他一點東西,然後呢他是個在家人,尤其是西藏他們那個地方,就是不是像我們,一定要吃葷的──送他一點糌粑,送他一點點起士,還有送他一點肉乾。到後來那個肉乾上面生了蟲了,他把那個蟲拿掉,他後來想:「不對呀!牠也吃,我也吃,你怎麼可以搶牠呢?好、好、好!我餓肚子,那個蟲就讓牠吃。」結果他先頭發誓了,說:「如果這一生不證道的話,我絕不為八風所動,絕不為這個生命而跑做任何。如果這樣的話,寧願讓那個護法神把我一下弄死,下一世投胎我再來修!」結果到了眼前,眼看著沒吃東西,餓了幾天,他也不管。後來想:「對呀,我所以發那個是為修行,現在餓死了還是不能修行啊!所以這個並沒有違背我的誓願,那好、好、好,我討一點東西去吃吧!」結果他就跑出去,一跑跑出去,欸,看見了那個綠的蕁麻。

你們不曉得那個蕁麻什麼東西,我這次到印度去才看見。哎呀,那個東西上頭滿身都是草,這個草上綠綠的,那個上面有刺,那個刺有毒的,這個毒不是中的毒哦!那時候我不知道,我就一碰,唉呀,一碰那個手整整癢了兩天,唉,癢得你簡直是不曉得怎麼好!這麼個東西!他居然拿這個東西,它那個嫩頭就把它拿下來,他也不知道怎麼弄的。他們說:「喏喏喏喏!當年密勒日巴吃這個東西。」我當時第一次聽聽也沒有什麼心裡上印象,後來我刺到了,自己去想啦,哎喲!這個東西我哭了好幾次。唉呀,想想古人這樣,我自己實在是好差呀!人家還燒了這個東西,我還嫌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哎呀,還要醬油、麻油一大堆。他那個東西,就吃蕁麻,獵人不是跑得去找他嗎?跟他要一點東西說:「我在打獵半天,我找不到東西吃,你的東西先分我一點,然後我找到了給你。」密勒日巴尊者怎麼說?「哎,我吃的就是那個蕁麻。」「哦,那好好,你總給我一點鹽!」「鹽!有鹽就好了,我吃的就是那個蕁麻。」然後呢,跟他要了幾樣東西,他就說:「我吃的就是這個。」結果因為一直吃那個蕁麻,弄到後來,那個身上面都長出綠的毛來了。

以後他的妹妹不是來找到他了嗎?他的妹妹找到他的時候,那時經過一個地方,一個大喇嘛,哎喲,那個大喇嘛很神氣,然後呢那個弟子很多。他的妹妹就跟他說:「唉呀,哥哥我找了你多少年找得好苦,居然最後找到你了。你在這裡幹什麼?」「修行!」「那你怎麼這麼修行呢!我看見這個修行的大喇嘛,這麼多人擁護,吃得這麼好,他同樣地修行,你為什麼不這樣修行?」密勒日巴尊者怎麼說啊?「獅子跳的路,兔子我不敢跳啊!」他這麼了不起的人,他把他看成是兔子,密勒日巴尊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所以藏傳不管哪一系、哪一派尊重他,他一生有這麼高成就,就靠這個──他自己曉得我條件差。其實他條件真的差嗎?如果我們比比,我們絕對沒有一個人比得上他,乃至於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他自己看「我是一個兔子」。哎喲,我們現在還看得自己很高咧,覺得:哎喲!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看看那個瞧不起,那個瞧不起;這個也不要,那個也不要。那所以我們不成就的原因。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這種情形我們真正要思惟觀察的,不是它高高大法,而這個地方的基本。所以說「低處修時是高處到」,你把基礎做好了。其實學到現在還是很清楚,一旦你對這個死念生起來了,你現在的眼前的難道還放不下嗎?一旦你對於苦的了解了,你還會去找那些事情嗎?這個死、這個苦什麼?共下士道啊,「阿彌陀佛」啊!所以千真萬確是低處修時,高處是無有不到的!然後呢你不要急,要忙這個、要忙那個,是「慢慢修時是快快到」,所以我們中國人說「欲速不達」,基礎要堅穩哪!繼續下去,第三個,

數數捨身過患者。如云:「一一身體諸骨聚,超過幾多須彌峰。」謂一一有情受身之骨,若不爛壞,多於須彌。

然後我們捨身的過患。捨身、受身,我們捨下來的身、骨聚,不要說骨聚,燒成功的灰超過須彌山,唉!不曉得受了多少。那就是,想想我們實在是,弄了這麼多次,結果呢?咳!繼續還在那個地方,繼續還在那個地方,還不停止。所以前面說我們真的,我們的心真像金剛,什麼東西都動不了,佛告訴這麼厲害的,我們居然在那個地方動都不動。唉!我們要反過來,最好的我們哪,後面告訴我們的:我們軟得像豆腐,軟得像棉絮;那就差不多了。一點小小的事情,哦!心動。所以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真正好的良馬見鞭影──那個好的馬看見那個鞭的影子就奔了,我們也應該這樣,一點點的小小的馬上就策勵,那這一生就有希望。下面:

數數結生過患者。如云:「雖將地丸如柏子,數母邊際未能盡。」

這個不斷地結生,然後生死流轉當中捨身,捨身以後呢?結生,就是生死流轉當中。如果我們把大地做成丸,丸子像柏子那麼一點點大,然後呢我們數這個母親,說我們的母親,要找到那母親的邊找不到。

昔諸先覺解釋此義,謂一有情為母之量,此非正義。

平常我們去看這個問題,總覺得:我們因為是不斷地結生,所以每一次結生有一個母親,要找那個母親,這個找不到邊。他大師告訴我們:不!這個意思不是這裡。下面:

即此釋中引經文云:

他說它下面,就是《親友書》上面的,《弟子書》還是《親友書》上面說的,解釋當中引經文說:

「諸苾芻,譬如有人,從此大地執取諸丸,量如柏子,作是數云:『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而下其丸。諸苾芻,此大地泥速可窮盡,然諸人母展轉非爾。」

因為它那個經文上,在那釋論上引經上的文──凡是菩薩造論,他都不是憑空的,一定是有憑有據根據經論,然後呢貫徹諸經義來解釋這個道理。所以他引那個經論上面說:前面這個不是正理,那麼經怎麼說呢?就是就這一點事情來說,「諸苾芻」──就是告訴這比丘,佛告訴他譬如有人把那個大地那個土就做為丸,像柏樹子那樣,然後數:這是我的母親,這是我母親的母親,母親的母親的母親,母親的母親的母……這樣。然後「下其丸」,每數一個下一粒,說這個大地所做成功的丸,很快就數完了,但是要找到那個輾轉為母,找不到。這個什麼意思?不是說我每生結生的這個母親,就是說我現在生我是母親,母親哪來的?母親還有母親生,母親還有母親生……。

是顯自母及彼母等母輾轉次第,此論亦說母邊際故。

我們在這裡想:嗯?他為什麼要說這個,這個有什麼道理?好像在我們感受上面,前者比較對我們有影響──不是!他下面有道理的。

此成厭患因之理者,如《四百論》云:

他每一個地方都引經據典的,在下面進一步說之前,這裡先說一點。我們平常都是憑我們的想像的,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不要憑我們的想像哦!我們的想像是什麼?兩個字──無明。而且不但無明而且還執著,還偏偏自己覺得對,毛病全在這裡。所以凡是這個經論上面處處地方它告訴我們,我們要認得這一點,我們就有希望了,有希望了。所以任何一個地方,不要說這個解釋對了嘛,你何必這麼囉嗦呢!這個心理是什麼?煩惱,就是你的習氣。看看經論上面為什麼這麼說,它每說一個,總有它的特殊的意義在。那個論上面怎麼說?

「若時雖一果,初因非可見,見一亦增多,爾時何不畏。」

說隨便一個結果,就是我們隨便一個一生,這個說我們現在──「我」存在了,那麼你找它的這個一個結果,你找它的因,找它的因,「初因」,最初的原因哪裡來?你找不到,隨便這個一果都找不到哦!啊!所以這一個因緣無盡啊!你總得想這個上面,既然一切都是因緣,你要解決這個果,必定要從因上面;結果一個簡單的事情,你找最初因找不到的話,可想而知這個事情是何等地複雜。既然這麼複雜的,是何等地可怕。那這一下就找到更可怕的理由,懂不懂?所以我們現在隨便說,唉呀,做一點小小的事情,不管你貪也好、瞋也好,你以為吃一口東西,那一口東西的吃下去的東西,找它的最初因找不到。如果你要將來把那一口東西吃下去要還的話,你要還盡是還不盡,意思就是這個說。然後呢不管你做任何一件事情,這個它根本的原因就在這個地方,因為你這個最初因找不到、還不盡,所以你永遠在這個地方結生,永遠要解決這個問題,它這個真正的困擾在這裡。所以我們任何一件事情,當下就策勵起我們大警惕來,這個懂不懂?

這個要再說一遍,「若時雖一果」,就是說任何一個果,你要找那個果的最初的因,找不到,找不到!那個時候你怎麼不怕呀,怎麼不怕呀!所以由此我們眼前隨便、隨便一樣東西,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不要說,哎呀,隨隨便便,好像尤其是現在出家人,反正人家送得來的,反正你儘量地好的吃,去玩哪、用哪、樂啊,啊,不可以呀!你拿這個東西自求解脫了,那的確因為你解脫了可以得到,讓人家在這個福田當中種福;現在你不得解脫的話,人家也白白地浪費,你要還人家啊!既然這個因,頭找不到的話,你還人家,你怎麼還得乾淨哪!你怎麼還得清楚啊!

其釋亦云:「此顯由諸難可度量稠林相續,令極難行生死大野,

喏,就是這個樣。啊!所以生死當中那個雜染,這樣地、這樣地複雜,這個是真難行啊!

常應厭患,隨順於此,當如理修。」

所以這個道理,你應該好好地修啊!

如此當知。

這是我們應該的。所以我們平常講的業,好像業果──那是它最簡單的基本業因,如果說你要找到那個基本因的輾轉地推行的時候,只有佛才能夠窮盡,只有佛才能夠窮盡。所以我們必定要下足第一步趕快努力,趕快努力啊!這個就是它的道理。再下面:

數數高下過患者。

第五,上升了又要跌下去,這個是受不了。下去了你覺得上升,對不起,上升了還要跌下來。

如云:「既成百施世應供,業增上故復墮地,既滿轉輪聖王已,復於生死為奴婢。天趣天女乳腰柔,長受安樂妙觸已,後墮地獄鐵輪中,當受粗磨割裂觸。長時安住須彌頂,安足陷下受安樂,後遊煻煨屍泥中,當念眾苦極難忍。天女隨逐受歡喜,遊戲端妙歡喜園,後當住止劍葉林,獲割耳鼻刖手足。天女殊妙如金蓮,共同游泳徐流池,後墮地獄當趣入,難忍灰水無極河。雖得天界大欲樂,及諸梵天離欲樂,後墮無間為火薪,忍受眾苦無間絕。得為日月自身光,照曜一切諸世間,後往極黑陰闇處,自手伸舒亦莫覩。」

這個是高下。他講高下的話,就是你先上,上去了以後下來,就這樣。「既成百施世應供」,換句話說,你做了種種的布施,然後受到世間的種種的好的供養,那帝王啊什麼等等。對不起,造了業以後你又墮落了,又墮落了。前天我們講的那個故事當中就有這個,一個國王,他還做好事哦!吃醉了酒了,殺了一個人,結果墮落了。那現在這個時候,那我們看看,那不得了!所以世間是一無可取,一旦墮落了以後,對不起!「既滿轉輪聖王已」,那個是更好,一下在生死當中做奴婢,轉輪聖王是我們世間最高的,奴婢是最差的。我們現在不要說轉輪聖王,本來做個老闆,忽然跑得去做一個夥計,我們就受不了,何況是轉輪聖王!一下做個總統,忽然之間做個階下囚。唉!然後呢升天,天完了以後到地獄,這個種種地方,它下面這個裡邊都受這個事情。

通常像這個事情,我們好像不大容易感受得到,如果你認真思惟一下的話,我們還是很容易感受得到的。怎麼思惟呢?譬如說,你們以前曾經有過很好的,譬如說很熱望的一樣東西,很熱望的東西,忽然之間熱望的東西失去了,失去了。通常一般來說的話,男女之間,哎喲,大家好得要命,忽然之間其中的一方移情別戀,然後看見你了,跟你白眼相向。唉呀,你那個時候內心的痛苦,那個比起前面這個裡邊說的話,那還不曉得差多少──那它只是失去了,你可沒有受地獄唷!他不是喔,本來在天堂上面好成這個樣的,忽然之間一下跑到地獄裡面去。啊!這樣的高下法,這個是我們應該體會到的。這個世間哪!然後你做生意,本來一向做得很得意,忽然之間做個階下囚,欠了一屁股債。那本來你得意的,人家跑得來求你,忽然之間到了那個時候你又要避債,到處都不敢見人。那個比起這個上面說的話,那已經好得不曉得好多少哦!所以,數數高下的過患。下面說:

磨等三鐵輪者,如其次第,謂於眾合、黑繩、燒熱三中而有。

就是指前面,上面他說的那個幾樣東西,那是指什麼呢?本來在天上面,然後一下到眾合地獄,到黑繩地獄,然後到燒熱,三個地獄當中去。

天女隨逐者,謂為天女之所依附。天界欲樂者,謂忉利以上欲天所有。日月光者,是如世間共許而說,未分能依及所依處,若分別說,乃是彼二宮殿之光。此等為喻,當思一切從高墮下所有道理,厭患三有,以其三有一切盛事,最後邊際,衰所攝故。

他上面就是解釋那個裡面說的那些,那這個地方我們也不必一一細說。總之一句話:你再好的東西,最後──墮落。在任何情況之下,你只要還在三有當中,三有當中任何的好事,它最後的話呢,一句話──墮落,最後一句話──墮落。所以你想到這裡,唉呀,「厭患三有」啊!所以這個難陀尊者,先不肯努力,結果一看地獄就努力了;喔唷,這樣一看天堂就努力了。結果再到地獄裡面一看哪,發現:唉呀,天堂受完了,還要回來,那是這拼命這個天堂也不要了。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