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065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六十五卷.A面

不同的只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我們就有一種偏執。就像我們平常人念書也是一樣,我們念書進了小學裡面,小學裡面哪,到了這個學校裡學到了一點,回來了一定是:「喔唷,這個老師講的!」喔唷,這個老師講的是天經地義。等到我們自己長大了以後,自己乃至於曉得,真可笑,但是人人都有這個經驗,對不對?現在我們就是也是這樣。所以我們剛剛開始學的時候是難免的,要嘛自己不好好地,要好好地學,到那時候自己會,哎呀,執著得不得了。那時候我們真正重要的,注意,這個執著不是一件壞事,但是要了解這個執著有它的缺點。那麼當這種情況之下,趁這個機會要注意,說不要拿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去判斷一切,要拿這個推動我們的力量啊,趕快努力深入,這個時候就把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繼續下去。

《分別熾然論》云:「設作是云:若諸惡罪至極永盡,云何說除先業異熟耶?意謂已受生盲,一目缺足,顛跛及啞聾等,自性因果,故作是說。何以故?以諸業果,若已轉成異熟位體,非有功能,令其徧盡。

那就是前面,就是前面剛才解釋的。

若因位思,正造作者,獲得所餘思差別力,能令永盡。

假定它還在因位當中,「思」,思就是業嘛!在因位當中還沒有感果,你正在造作了;或者造作了以後還沒感果。那麼經過你的對治,「獲得所餘」,就是其他的這個思,思就是我們的造的業。這個其他造的業的這個力量,把它前面的統統抵銷,能夠「令盡」,徹底地淨除乾淨。下面引,

猶如開示指鬘,未生怨,娑嚩迦,殺父及無憂等。

就是前面講的那個幾個公案,一個是阿闍世王,阿闍世王叫「未生怨」,你們曉得這個公案。這個,把他父親殺死了,剛才已經說過了這個道理。那麼對這個未生怨哪,既然這個地方說了,我也順便提一下。那個摩羯陀國是當年印度是一個大國,那麼他非常信佛,可是沒有兒子,可是沒有兒子,那麼他後來求兒子。那個時候山裡邊有一個仙人,那就是外道婆羅門。啊,他這樣,他要求嗣,所以他就……說這個仙人將來會轉成他的兒子,他就等不得了,把那個仙人,把他害死。害死了以後呢,弄死了以後,然後這個人就投生到他家裡面,投生到家裡面。後來就告訴他:「哦,將來,因為你以前,你害了他以後,將來他長大了以後,你要還報他。」就這樣。

他曉得了以後很害怕,雖然求到了兒子了,覺得既然這樣的話,這個兒子將來長大了要還報的話,倒不如把那個兒子弄死了。所以他那個兒子生出來的時候,他把他丟出去,丟在那個地上。結果丟在地上沒跌死,把他那個手指跌壞掉了一個,他也不知道。後來一直長大了以後,人家就告訴他,欸,你這個因緣是這樣啊!於是這阿闍世王起了這個惡心,所以他叫未生怨,這有這麼一段公案。這個地方也順便說明,這個業感果是一點都不差,這樣,那麼這個下面就不去說了。那個「指鬘」就是鴦堀摩羅這個公案,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說得清清楚楚。

設作是云,未生怨王及殺母等,若已生起所餘善思,何故其業未得永盡,生無間耶?是為令於所有業果,發信解故,現示感生諸無間等,非是未能,無餘永盡所有諸業。如擊綵球,隨擊而躍,生彼即脫,雖那洛迦火燄等事,亦未能觸。

前面已經講過了,就是這個阿闍世王那個公案。他──你說他永盡了,他為什麼還要墮落呀?不,他造了這個業,這個業相還是有的,所以大家要了解。但是呢他懺悔了,的的確確完全懺悔乾淨了。他因為懺悔乾淨了,所以雖然墮落,所以像那個擊綵球,像拍球一樣,「通!」一下,下去,上來了。他到了無間地獄,問他無間地獄是什麼?他不曉得。所以那洛迦的火燄他也沒有碰到,那就是這個情況。你想到這裡的話,豈不是從根本圓滿了。啊,所以想到這裡,要好好懺悔啊!現在我們唯一的事情。是將來的惡果,懺悔,現在懺悔了以後能夠功德增上,就這個道理。

由是則成,最極拔除諸惡根本,亦非諸業全無果報。」

不但是惡的我們徹底淨除,但是反過來也了解,說這個業一定要感果的,至少還有這個形相。那麼下面有一點特別說明一下,這一點非常重要!

補特伽羅差別一類,不決定者。《三摩地王經》說:「勇授大王,殺華月嚴,遂起追悔,為建塔廟,經九十五俱胝千歲,廣興供養,一日三時,悔除罪惡,善護尸羅,然壽沒後,生無間中,經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受盲目等無邊眾苦。」

欸!前面告訴我們可以永盡的,這個地方卻還有不一定的喲!什麼呢?補特伽羅──說你造的對象。引經上面,說這麼一個人哪,勇授大王殺了一個華月嚴,為什麼?華月嚴是個菩薩,他把他殺了以後就後悔了,然後呢為他建塔廟,然後去懺悔。喔唷,不得了哦!照前面所說的這個懺悔的話,他四力應該都有了。經這麼長,「九十五俱胝千歲」,而且「廣興供養」,而且一天三時地悔除罪過,而且善護尸羅,但是死了以後還生到無間當中,生到阿鼻地獄。時間經過這麼長,出來了以後,「受盲目等無邊眾苦」。

雖則如是,然其悔罪非為唐捐。

雖然這樣哦,但他的懺悔還是沒有白費哦!

若不悔除,須受極重恆常大苦,尤過彼故。

他懺悔的力量還是有的,他有多少懺悔的力量就抵銷掉多少。那麼為什麼這個地方抵銷不掉呢?因為他所殺的那個對象,他是一個大乘的菩薩。所以如果說你傷的對象是人,這樣;如果你傷的對象是法,也是一樣。所以注意喔!這個謗大乘經典的這個罪過的難懺也是一樣,難懺悔也是一樣喔!因為這個大乘的法相是什麼?跟法界相應的。發了心的這個眾生──大菩薩跟法界相應的;你怎麼懺悔,你就是沒有辦法跟這個東西相應。這個羅漢,那個怎麼個弄法──所以處處地方,經上面說,哎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眾生證了果了,對不起!你不如那個對大乘經典,乃至於隨喜的功德等等,《法華經》上面〈隨喜功德品〉有這件事情。

關於這一點,講到將來這個上士的時候,才說出這個量來,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啊!所以黑板上關於這一點,懺悔支,為什麼違背,尤其是大乘戒,以及對於這個大乘的行,以及對大乘的法,傷害了這個大乘的行者,以及毀謗了這個大乘的佛法之難懺。這個地方就特別告訴我們一下,特別警惕一下。但是反過來,妙咧!假定你真正地能夠發大乘的大菩提心的話,欸,妙咧!因為你的心也跟法界相應,那個時候你這個悔過的力量之大,是大得不得了!這個到後面慢慢、慢慢地再去講它,再去講它。

又由悔護清淨無餘,然從最初無罪染之清淨,及由悔除清淨之二,有大差殊。

雖然可以懺乾淨,但是這個懺乾淨跟一開始沒有犯,兩樣東西有絕大的差別哦!

猶如〈菩薩地〉中所說,犯根本罪,雖可重受菩薩律儀,而能還出,然於此生,決定不能獲得初地。

〈菩薩地〉上面告訴我們,你犯了根本罪以後,唉,完全壞掉了。壞掉了以後,你雖然懺悔乾淨,重受,你還是可以得到清淨。對於得到清淨那一點來說是一樣的,但是要證得功德那一點來說,那就不一樣了,這一生哪,你決定不能獲得初地。以我們現在來說,因為我們末法了,我們好像總是沒有希望。實際上正法的時候──是!有這個可能。實際上一直到現在,都尚且有這個圓滿的教法,有這個可能。所以它那個根本的戒是絕對、絕對地重要!絕對不能破壞!原因就在此。

《攝研磨經》亦云:「世尊,設若有一,由近惡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誹謗正法,世尊爾時如何能脫此罪。作是請已,世尊告妙吉祥童子云,曼殊室利,設七年中,一日三時於罪悔罪,後乃清淨,其後至少須經十劫,始能得忍。」

馬上證明經上面的。這個是文殊菩薩問世尊,那麼世尊就告訴他,說有一個人哪,他假定「誹謗正法」,前面一句話很重要哦,「由近惡友增上力故」。前面一開始告訴我們,一切的好處都從善知識來,反過來,一切的壞處是從惡友、惡知識。這個地方注意啊!他不講惡知識,他不講壞蛋,講「惡友」,這是你的好朋友哦!但是這個好朋友,他沒有正知見,欸,他還跟你滿好囉!哎呀,這個東西呀,來同情你,說:「某人哪!你這麼辛苦,這個常住的規定真不合理,叫你做這些事情哦!」對不起,你那時候要有自己的知見去判別、判別。如果常住的確不如理,你應該離開,如果常住是如理的話,那個惡友你趕快遠離。你碰著他一塊的時候,有你虧吃的,這種虧吃起來是不得了地嚴重哦!這一點,真正修學佛法最好的是莫過於善知識,反過來,最嚴重的是莫過於惡知識。他惡知識說的有相似,似是而非的,講起來很有道理哦!現在我們很容易碰見這種情況,很容易碰見這種情況。

那個時候你如果說「誹謗」啦,那麼,怎麼辦呢?佛就告訴我們,你犯了這個罪以後,七年當中,「一日三時於罪悔過」,要經過這麼長如法如理努力,你可以。但是至少要經過十劫,才能夠「得忍」。要經過這麼長的時候,才能夠證得初地無生法忍。這麼長的時候,喔!這個時間,還是非常嚴重啊!所以,注意啊!這個戒是千萬不能犯,尤其是謗正法戒,以及對菩薩的瞋恨心這一類。最主要的就對大乘教法,在我們沒有正確認識之前啊,千萬不要隨意這個順著自己的知見亂來。

此說諸惡雖已清淨,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須經十劫。是故無餘清淨之義,謂是能感非悅意果,無餘永淨。

喏,這個說明了,所以「無餘清淨」是指什麼而言?就是感惡果的這個惡業,可以完全弄乾淨,對於道的證等,

起道證等,極為遙遠,故應勵力,令初無犯。

所以我們一開始的時候不要犯。說到這裡,為什麼我們對小小戒要感到,哪怕再小的戒,你把它看得最大的,對我們絕定有好處,對我們絕定有好處!

是故聖者,於微小罪,雖為命故,不故知轉。

真正的聖者就是這樣的,現在我們不是要學佛嗎?對!我們要努力去學。這一點要再說一下,不是說馬上教我們做到,但是我們因地當中啊,要種下這個種子,你種下這個種子,你將來很容易做到。所以我們常常想:「哎呀,我是個凡夫啊!聖者尚且如此,我凡夫怎麼可以?我要努力啊!」你一直這樣子去想!雖然你做不到,你不會錯到哪裡去。你努力地做,慢慢、慢慢地罪障淨除了,慢慢地資糧集聚了,有一天你很容易做到。

如果你不這樣想,反過來,你現在有人說:「哎呀,這個是佛在三千年以前制的啦!那個是時代啊,那個時候所處的地點跟現在不一樣啦!佛不是說那個隨方毘尼嗎?對啊!現在時間也不同,地點也不同,這個也你不要去管它啦!」欸,講得很有道理啊!然後你還自己覺得:「欸,如果是佛在現在的話,制的戒也一定不是這樣的哦!」你講得很有道理,很容易地,你心裡面就輕棄掉了這個戒。然後呢,自己找了最大的藉口也不知道,下面去,很可能由這樣一點小小的地方,引發了非常嚴重的,非常嚴重的。所以我們必定要想:「是啊!沒有錯,這個時、地是有不同的,但是請問(這個所謂請問是問我自己啊),為什麼我感得現在的末法,感不到世尊正法時候啊?」你為什麼不從這個眼光去想?你一想到這裡就慚愧,然後你就懊悔,拼命都來不及,還會說:「對啊!三千年以前的,如果世尊在現在的時候不這樣了!」你這個概念就整個改掉了,所以這個知見就差一點點哦!這一個概念我們要了解哦!

並不是說一定要教你怎麼樣,然後你做的時候,我們做,仍舊是──是的,環境固然是如此嘛,我的的確確這客觀的環境就是如此啊!那我還在慢慢、慢慢地、慢慢地隨順著這個,這個倒是千真萬確的。那個時候你用那個隨方毘尼,那就對了!你是戰戰兢兢地,心裡總覺得:唉!那沒辦法,沒辦法也只好這樣。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是你念佛,沒問題,可以念得去。的的確確你能夠欣、厭之心生起來,你把持住這個,一心念佛。因為什麼?你心裡面造的業是什麼業?你感覺得:唉,這個是一無是處;然後你唯一的依靠是他,雖然你做不圓滿,你的業是這個嘛,到那時候你一定去。就算你沒有這個,你把持這個正見,將來你最多掉落龍當中,欸!到彌勒佛出世的時候你解脫了。經上面告訴我們清清楚楚,佛說的話,前面說的,虛空可以變哪,佛講的話是絕對不會一點點差的,這是我們絕對可以信得過的一件事情,就在這裡。繼續下去。

如是勵力,如《集法論》云:「若作諸惡未修福,誤失正法得非法,具惡業人死怖畏,如於大海散朽船。

造了很多壞事,沒有積福,然後呢正法傷害了,做了都是非法的。像這樣的造惡業的人,死的時候就恐怖,為什麼呀?像大海裡面乘一個破爛的爛船一樣,乘一個破爛的爛船一樣。

若已修福未作惡,行諸善士妙法軌,此則終無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

反過來,你造了種種的福業,而惡業呢沒有造。然後你所有的行為都是什麼?「妙法軌」,這個善不但是普通的,妙法啊!這樣情況之下,你對死亡你就不會恐怖。就像什麼?乘一個堅固的船,在海裡不會出毛病,第一個。而且這個船幹什麼?到彼岸去,本來這個地方是一無是處,現在有這麼一個好的船到彼岸去,你高興快樂,哪裡會恐怖?不會恐怖,這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看古人這種狀態,古人這種狀態,他到死了以後,他高高興興地到處去告別:「某人啊,再過幾天我要走了!」他心裡好歡喜,為什麼歡喜?再過幾天,他不要在這個娑婆世界受苦了,到極樂世界去了,然後等著阿彌陀佛來接他,哪有不歡喜的事情?不但古人,這個說「古人」的話,就是如法行持的,今人還是有這種人,這是我親眼看見的。你們不妨去自己試試看,你們只要如法去試的話,你們自己心裡面也會生起這個量來,我告訴你。就這麼千真萬確!

我可以立刻舉個例子來告訴你,業──感果,所以我們不必看果是什麼,我們看業是什麼。業是哪裡造起?你心裡造起。如果你現在懂得了以後,那麼人家來罵你了,以前是罵你的時候,照你平常的知見:這個傢伙沒有道理,怎麼跑得來罵我?現在你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那簡單得很啊!你有道理,他又偏偏罵你的話,「我前面欠了他的債。啊!好,今天還了他,高興!無債一身輕。」更進一步啊:欸,以前不知道,輾轉地來,他罵我,我再罵他;他再罵我,我再罵他……永遠在地獄裡面滾。偶然跑到人世間,人世間才得到一……這個罪剛輕一點點,偶然跑到人世間又造了大罪,下去!我現在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以前到了大苦消完了,跑到人間把他還債了,得到了這個機會還掉了,啊,真高興!這第一個高興。

第二個呢,我現在不但是還了債,而且還要向上,他成就我的忍辱。喔,你正更高興啊!假定沒有這個人來罵你,請問你能忍辱嗎?請問你能持戒嗎?請問你能精進嗎?從這個地方說起來,所有的這個六波羅蜜的功德,都靠他讓你完成的,那個時候你想到你歡喜,啊呀,你這歡喜得不得了!眼前很簡單一件事情,他罵你嘛,你也歡喜,然後你生病嘛,你也歡喜。為什麼?同樣的道理呀,對心上面他是罵你,對身上面就是病痛嘛!一樣的道理。啊,那現在好極了,正好因為那個病策勵你說,那以前為什麼生病?那以前造的惡業,因為惡業所以生病;現在呢,我了解了,那個病是還以前的惡業,可是現在我要造善業啊!而且病是死因,喔唷,趕快多念阿彌陀佛,念得清清楚楚,曉得每一句話,拼命念。

如果說你以前已經造了「重」的業的話,那是一定去;如果說你的業力不夠重的話,你拼命地念,這是「近」,對不對?我們業在生死當中的行相是什麼?第一個是重,第二個是近。所以病是死因,現在病完了要死,所以你現在拼命念,嘎啦、嘎啦念,一直保持這個念。如果念到死的話,到那個時候一定到極樂世界去嘛!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你當下就可感受得到,想想看對不對?理路現在清楚了,你們只要去試,你真正地試到相應的時候,一一會現起。所以說古人、古人哪,所以真正地說起來,就是如法的道理他去做了。比起現在這個人人做不到的差別,你只要去做,就是這樣,所以死的時候你也不會怕。

莫依前作,應如後行。此復若說眾多應理言辭而放逸轉,義利微劣。

下面再叮囑我們一下,雖然你說了很多如理的,講的道理是頭頭是道,但是你的行為不相應啊,這個義利很少;還是有道理的,但是太少。

若有僅知微少法義,然隨所知正行取捨,義利殊大。

假定說你隨知道的,雖然少,你能夠照著它,照著所指導的去正確地行持,該取的是取,該捨的是捨,這個義利就大了。不過在這個地方注意喔!他不是鼓勵我們哪──那我們聽了這個話,哎呀,那我們不要懂得很多,懂得一點點就夠了。他這個地方不是鼓勵我們不要懂得多,要鼓勵我們懂得了以後,要能夠如法地行持,這個是重要的。這個是行持,欸,這個是重要的!

所以我要馬上把一個道理,這也是我們同修之間,因為有一個同修來跟我談,哎呀,他說,他現在越學越高興啊!我們每次講完了以後,他就用這個道理去觀察,哎呀,觀察得很歡喜。他來告訴我,我覺得:是啊!然後呢我再給他補充。「哎呀!那我怎麼以前沒有想到。」我說:「對啊!」然後呢,你真正地能夠去想的話,這想得越多是越高興。這個為什麼高興?因為他如法地思惟的話,這個罪惡擋住了。罪惡擋住了,煩惱消除了,功德增長了。煩惱的行相是什麼?心裡苦苦惱惱嘛!你擋住了當然開開心心嘛!就這樣。差別在什麼地方呢?就說前面所說的,所知法義放逸轉的話,就像我們現在,哎呀,聽的時候聽懂了,講的時候可以,等到了聽完了、講完了書本一合,你腦筋裡還是老樣子。那個是什麼?放逸轉,你沒有真正去想啊!

現在才告訴我們的,哪怕你是懂得一點點,你能夠隨著它去做,懂得一點點隨著它去做,都有義利;懂得更多隨著它去做更多,懂得越多是產生的效果越大。就像我們剛才那個比喻來說:比如說你懂得一點點,他來罵你,你只是覺得,啊,我前面欠了他的,還債啊!那你的快樂只有還債,只是如此而已。假定你能更懂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什麼等等的話,你就想,他罵你啊,總有他心裡不痛快的事情,「我讓他罵罵的話,他消掉一點氣的話,我布施,施於無畏,好啊!」就這樣。所以布施有了,然後呢,經上面告訴我們持戒,持戒的時候是什麼?欸,不管他外面怎麼樣,我裡面觀我們的身行啊,我可要照著這個戒去做啊,我在持戒。然後呢我忍辱、我精進。你知道得越多,你的功德豈不是越大,對不對?所以這個地方的真正重要是什麼?要把我們所知道這個法義不要放逸,如理取捨,這個要懂得哦!

所以在這一個地方就告訴我們,的的確確你知道得越多越好,然後呢,知道的必定要如法行持。假定你不能行持的話,你倒不如少知一點,是這樣的意思。你千萬不要誤解了說:「啊,那、那、那我不要知道得很多。」那你就誤解了這個經義了。

《集法句》云:「若人宣多如理語,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數他畜,彼非能得沙門分。

就是這樣,講了很多話,但是不照著去做。就像給人家,代人家放牛一樣,對不起,你一天到晚看著牛是人家的,你得不到,這個真正的沙門──這解脫的果,你得不到,因為你沒有如理行持嘛!

設雖少說如理語,然能正行法隨法,及能遠離貪瞋癡,此等能得沙門分。

這反過來,就對了。那麼正式的行持是什麼?「遠離貪瞋癡」,要注意喔!所以黑板上這一個,真正懺悔,說來說去就這個。如果說我們對於這個三有這個,是不能認識它的真相,生不起厭離心來的話,你什麼都沒有用。所以這個檢查自己最簡單,一看!看看你這個心,你什麼心?如果你攀緣心,趕快把它拿掉它,趕快把它拿掉它!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