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六十四卷.A面
我們曉得佛世有一個大公案,阿闍世王是摩羯陀國的頻婆娑羅王的兒子,他第一個把他父親殺掉,這個是五逆之罪;然後呢幫助提婆達多專門跟佛搗蛋,這麼一個人。最後臨終的時候那個罪相現起,哎呀!可怕極了。那麼好的,那個時候他有一個大臣耆婆,實際他就是他的弟弟,他是一個非常信佛的,耆婆是大醫王,他就告訴佛。「哦,告訴他,你現在就只有懺悔。」所以他那個時候生起大恐怖,然後呢去求佛懺悔,結果懺悔乾淨了,五逆之罪都懺悔乾淨哦!但是他懺悔,懺悔乾淨了,本來這個五逆之罪墮落這個無間地獄的話,是不得了地、不得了地恐怖啊,那無法想像的!結果他墮落了沒有?墮落了。受苦了沒有?沒有,他這個墮落叫拍球地獄,像那個球一樣,「蹬!」一下它跳出來了,所以他才下去,也就起來了,阿鼻地獄什麼樣子他不知道。
如果說你們能夠這樣的話,你歡喜不歡喜啊?不要說叫你受它無量無邊的長劫,叫你跑得去受一天,那我們沒有一個人……。我曾經看見很多這種古代的這個祖師們語錄上面,有很多生前,那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特別的因緣到地獄裡面去,偶然看見那個地獄裡面一點樣子。然後呢看見那個獄火燒的情況,那個火就噴出來烘上一下,這個痛苦啊,然後到了人間,那個像燒焦一樣,弄了幾個月都弄不好。喏、喏、喏!現在我們這個賴居士燙了一下,你們不妨試試看,如果你們不怕的話,最好弄那個開水,你選一個最小的地方自己試試看,小指頭擺在水裡面燙它個十分鐘,你試試看。
我建議你們,不要說:「啊!我不怕。」這個話千萬不要說。因為以前我就犯了這個大毛病,總覺得自己英雄好漢,「欸!我不在乎!」乃至於說:「嗯,我要修學佛法,那下地獄去度眾生!」等到我後來受了一點小苦,唉呀,覺得這個大口是萬萬不敢開,不要說這樣啊!所以我常常說啊,你只要內心真正能夠反省觀察一下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他只有一條路──拼命懺悔,拼命修行。不要說你拿那個手指頭擺在水裡面,今天很簡單,吃飯了,分菜了,好的東西分給別人了,然後呢壞的東西擺在那裡,你心裡面老那個嘀咕,嘀咕了半天都放不下,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的道理嘛!所以在這一點上面,大話容易說,騙別人容易,騙自己是一點都騙不了的。這是一種,或者呢,
或於現身稍受頭痛,即得清淨。
你現在現身當中,就是能夠得到清淨。
如是諸應長時受者,或為短期,或全不受。
像上面所說的,經過了懺悔以後,你要到三惡道中受極長時候的大痛苦,現在呢,欸,很短的時候,乃至於可以完全不受。這個憑什麼?
此復是由淨修之人力之大小,四力對治,圓不圓具,勢猛不猛,及時相續恆促等門,故無定準。
「此復是由淨修之人力之大小,四力對治圓不圓具」,修的時候,勢猛不猛利,及修的時間相續是長還是短等門,所以「故無定準」。這個完全看你修的人的力量的大小,然後你四個力量圓滿不圓滿,修的時候的心情是猛利不猛利,修的時間是長短,所以沒有一定的。反過來說呢,一定的,你對治有多少力量,多少力量就淨除掉多少惡業的力量,半斤就是對八兩,一絲一毫都不差,就這樣清楚,就這樣明白!
諸契經中及毘奈耶皆說:「諸業縱百劫不亡。」意謂未修四力對治,
經上面所以說不亡的,是說你沒有修對治。
若如所說而以四力對治淨修,雖順定受,亦說能淨。
如果你如法地去淨修的話,那麼就算定受──通常定受的業是最重的業,記得前面吧,那個諸業在生死當中的次第怎麼來的?隨重、隨近,然後呢隨串習,然後呢,前,四個次第對不對?重業是最先,所以你定受,下一生要受的是最重的;如果沒有重業的,那你是臨終的時候,那個業先現起,就靠近它的;如果沒有,你的習慣多的;最後,那是你最先造的。所以換句話說,「順定受」這個業一定是重的,那現在這個重的都能夠清淨,何況是其他呢?那麼這個是戒經上面的。然後呢,
《八千頌大疏》中云:
《八千頌》就是《大般若經》,《大般若經》的疏,就是註解,它也說:
「謂若凡是近對治品,可損減法,彼由成就有力對治,能畢竟盡如金穢等。正法障等一切皆是如所說法,由此正理,則妄執心,所作墮處可無餘盡。
說凡是你修了這個對治──它那個地方叫「近對治品」,為什麼不是正對治而講近對治?它正對治是什麼?一定要通達空性,把那個種子要徹底地把它損壞。現在前面所講的近對治,並沒有把那個種子整個破壞,但是你能夠這樣的話,那個種子就不會感得現行,他下面會告訴我們的。「可損減法」,它把那個種子的勢力,把它減低了,把它損害了。說由於成就了這樣的對治,而且這個對治,具有力量的,因為具有力量所以它以前造的力量你能夠抵銷。這種情況之下就「畢竟盡如金穢等」,就像那個金礦當中的髒東西,就像我們洗衣服,你只要正確地找對了這個對象,油嘛,你用非肥皂,灰塵嘛,抖一抖,否則的話擺在水裡漂一漂,你只要找對了這個,然後呢加夠了力量,用足了水,欸!可以洗得乾乾淨淨。像乃至於「正法障等」,那個是障當中最嚴重、最嚴重的,最嚴重的都可以淨除掉,何況其他!
由於這個道理,所以「妄執心,所作墮處可無餘盡」,所有的罪障都可以盡除。這個裡邊特別說「妄執心」,說我們為什麼造罪呢?造罪的根本,這地方特別說一下──妄執,邪妄的,邪妄的。所以現在在我們並沒有真實了解說,我、法二執的行相,以及見、思煩惱的行相,沒有正確了解之前,法空性,這空緣起,你沒有正確了解之前,總之,最重要的我們要記住:我們現在起心動念無非是罪,哪怕你想對了都是罪,哪怕你想對了都是罪。因為我們現在想對了的時候,說還是三界輪迴當中,生天之法是有的。所以你因為這樣關係,所以你一心一意啊「南無阿彌陀佛」,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我起心動念沒有一個對的,所以一心一意只有歸投依靠你,就是這樣,這個是。不過呢,現在從這個地方我們更進一步了解了,是正歸依正歸依的法,它更廣泛。所以這地方我們要有一點認識,說妄執心這個概念。
平常我們真正麻煩的,我們不曉得我們在妄執當中,我們總覺得自己有道理,這個是一個最大麻煩的事情,而這一點還非要經過這樣地說明、懺悔,到那時候你才有機會認得它、淨除它,否則的話沒有用。所以前面一再說,你呀如果不如理地思惟、觀察、對治、修行,縱然曉得一點法,你結果還是隨著煩惱放逸而轉,曉得的法沒有用場,到那時候惡業照樣地來。現在我們太多都是這種現象,尤其是觀察、觀察我自己,我就是這個毛病。哦,講起來我自己曉得講得頭頭是道,我想你們也覺得吧──喔唷,講得很好!可是我自己問起來,我心裡面常常害怕,說得頭頭是道,可是起心動念相應的時間啊,不是沒有,的確不多,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我自己經常很警惕。它有一個好處,平常我們一警惕呀,在那坐立不安哪!佛法這個很美,你一警惕,你就馬上覺得歡喜無比,欸!它有這樣的好處。這個是這地方順便一提,順便一提,關於這個妄執心的事情,我們應該了解,你能夠這樣去做了,那麼就對!關於這種事情都可以統統淨除乾淨。
談到這裡有了一個問題了,前面已經問過你們,已經提過了,說現在我們曉得這個地方說正皈依是皈依法,既然正皈依法,請問我們現在念佛,那你說這個是皈依佛,還是皈依法?這跟你們講過沒有?有沒有講過?沒有。問過,對不對?問過你們,你們想得出這個道理來嗎?現在經上面又告訴我們是正皈依的正皈依法,既然正皈依法,為什麼不教我們念南無法,教我們念南無佛,教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教我們念南無釋迦牟尼佛,乃至於教我們念菩薩,不教我們念南無法呀?為什麼?這個裡邊是有矛盾嗎?你們說有沒有矛盾啊?我們信得過,不會有矛盾的,但是道理你說得通嗎?你倒說說看,大家是不是覺得有矛盾在呀?不要說矛盾,想它不通,那現在我告訴你。
它皈依法的真實的內涵是什麼?到現在我們慢慢地了解,這個地方所謂皈依法,不是我們早晚課的時候「自皈依法」念它一遍。念它一遍是皈依法,你皈依了以後自然身口相應的行持,可是它的中心是什麼?就是以前我們心理的行相是什麼行相啊?依於無明,對不對?起心動念都在這個上頭。喔!現在曉得了,不對,不對,這個錯了,現在我怎麼辦?要如理依止正法,這個是皈依法的真正內涵,真正的定義,對不對?了解不了解?所以它前面告訴我們正皈依是法,為什麼?喏!一切功德的圓滿,一切罪障的淨除,都是如法行持以後,分分斷證而來,斷惡,然後呢證德。惡斷了,好了,前面的罪過都沒有了;德證了,功德圓滿了,那就行了嘛!所以一個是斷德圓滿,一個是智德圓滿──佛啊!這個是依於法,沒錯呀!
那麼現在呢我們了解這個道理,對不起,了解是了解了,法的真實的內涵還是一片糊塗。只有一件事情是曉得的,以前這種心理起心動念都在罪惡當中,那怎麼辦呢?那唯有依靠的,只有依靠著阿彌陀佛。所以當你正念阿彌陀佛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心裡的狀態是什麼?心裡的狀態是什麼?你真正一心一意「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南無什麼?皈投依靠嘛!以前我錯了,現在我一心依靠阿彌陀佛,這個心是什麼心啊?正依止法,對不對?清楚不清楚?每一個地方這個行相非常清楚。
所以在這一點,如果你們只想說:「哎呀!我現在年紀也大囉,也不想學什麼囉,就念念阿彌陀佛。」你也能的的確確如法地念到底,那你的確不去管它,你念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自然會告訴你。如果你現在在這個世間年紀又輕,又穿了這種衣服,又想弘法的時候,人家問你,對不起,你弄了半天自己也弄不清楚的話,那個時候,那就不大相應了,對不對?所以你每一個地方這個法相弄得非常清楚。然後呢因為弄清楚了,你自己修持起來的時候一點不含糊,你了解得很清楚,這一念對、這一念錯!不會是弄了半天,自己還不曉得對不對,然後人家問起來,你可以分析得清清楚楚。
所以現在有的人曾經跟我這麼說,現在這個佛法滿流行……,不是,現在佛法弘傳得很好,而有一類人你就不容易去說服他,什麼?知識青年。我的觀念恰恰相反,我跟你們說過了,你真正能夠說服的就是這些知識青年,就怕他不跟你講道理。他說:「我已經相信了。」你跟他講什麼,他也不聽你,「我已經相信,你講這個道理幹什麼?」那你一點辦法都沒有。其實他真的懂了沒有?對不起,天曉得!如果他要肯跟你講道理的時候──喏!這個前面所有的道理,這都是世間的量則喔,它不是我們佛法裡面特別講的哦!你要曉得這個才是佛法真正可貴的地方。所以這每一個地方,它沒有一點含糊的,這個概念大家弄清楚。
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自然而然就像前面說的:「哎呀!別人大家也說啊,信了他那個教,不要信的別的了,你現在佛教也是,信了你的佛不要信別的,你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欸,對不起,我這個就是跟別人不一樣,我跟大家坐在這兒講道理。所以以我現在的了解,正因為我當年沒出家的時候是學科學的──談不到真正科學啦,至少碰到一點科學的邊,學工程的,理工,所以等到我學了佛以後才發現,真正的科學只有在佛法當中,只有在佛法當中。
這個學科學家的科學的精神是精采的,絕對精采的,但是他採用的方法,所認知的範圍,那實在是、實在是,也只能說他已經開始慢慢地進幼稚園。所以我以後常常有很多人跟我講科學,我心裡面直好笑,唉,這些人哪真是,講科學實在是不懂真的科學,真的懂得科學的,他一定會跑到這條路上去。所以不怕他不跟你講道理,反過來,就怕他不跟你講道理,那你就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不過當然還是有一種人,他跟你講道理,講道理以後,到那時候他跟你橫來,「就是你有道理,我就是不聽你。」那沒辦法,那是沒辦法,這是我們隨便一談。下面還有一個問題:
諸經說云『諸業雖百劫』等者,應知是說,若不修習能對治品。
經上面說,百劫造了絕對不亡的,要曉得這是沒有修對治,如果修了對治,一定不會的。
若不爾者,則違正理及違多經。
他假定說經上面說造了一定不亡,那麼你修習了以後它也存在的話,這樣一來的話,很多經上面講的道理就有違背了。這個經前面、後面一定不違背的,所以前面所以說造了不亡,是因為你沒對治,對治了以後它就消失掉了,經上面很多地方都是這樣說。可是這個理論它並沒有說得很清楚,現在這個道理,我在這地方跟你們說明一下,你們就很容易很清楚明白了。如果是在座的諸位,尤其是學理工的,那個概念特別清楚,或者我們把中學的物理現象,你隨便一提的話,你就很清楚。
現在呢,或者我們不要說物理現象的,因為畢竟學「力」的人比較少。世間一般大家的量則,我欠了你十塊錢,他欠了我十塊錢,結果呢?對我來說,我不欠不虧,我自己本身來說,我身上的這個負債來說,不欠不虧。儘管這樣,可是對不起,我碰見他,他是我的債主;然後呢我碰見這個人,我是他的債主,對不起,這個債還在,對不對?清楚不清楚?另外一種,我欠了他十塊錢,我還了他十塊錢,結果呢我有沒有債?沒有。然後呢我碰見他的時候,他是不是我的債主啊?不再是了,清楚不清楚?懂不懂?有疑問的請提出來現在,一點沒有疑問。
然後呢我再進一步用「力」來告訴我們,用力來告訴我們,然後我用一個力,比如說推我前面這東西,我如果推這東西,這東西就向那邊推動,對不對?然後呢旁邊如果有一個人,要擋住這個推動的話,他也要推住,怎麼辦呢?就是在這個反方向,反方向用同樣的力來推。如果說他反方向推的話,他的力小,我還是推過去一點,但是呢並沒有原來這麼快了,也沒有原來這麼遠。他假定力慢慢地加強,加到跟我一樣的話,對不起,那個就不動了。如果他的力量超過我的話,它又反回來了,對不對?還有一種情況,我是這個力這樣推,結果他也用一個力那樣推,請問這個力跟我這個力有沒有關係啊?是了不相關,了不相關,所以這個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物理上面就講這個道理。
所以物理上面,如果你們懂得力學然後講佛法的話,啊,美極了!為什麼呀?這個物理上面儘管講力是世間的,說萬有引力,樣樣有力,但是這個力的來源哪來的?他找不到,只曉得任何一樣東西有它的力,以前說,這個物質說有力;現在發現原來沒有物質,本來就是一個力場,可是真正說起來,根本就找不到物質,就是那個地方有一種能力存在。那麼這個能力哪來的?找不到。佛法上面告訴我們,妙極了,這個能力哪來的?業力。啊,這佛法真正高明的地方。所以現在大家說科學,說了科學去反對佛法,這種人不信佛的當然,信了佛居然拿科學來反對佛法,那個人哪,佛法在門外。真正的世間一切的量則,你懂得了佛法,任何一樣東西解釋得那徹底圓滿,尤其是科學,醫學,不管是理、工、醫、農任何一樣東西,那今天我在這告訴你們。
所以當你造業的時候,你什麼,以你的心去造,現在我們把這個剛才那個比喻,馬上用到事實上面。造的時候這個業是怎麼個造法的?你看見這個東西,啊!歡喜它,你起個貪心,這樣去。是不是這樣?就是用你的心,對這個東西這樣來。現在呢,他前面告訴我們怎麼對治啊?你看見這個是「起過患欲」。以前是曉得什麼?曉得它有種種的好處,你要執取它,現在你恰恰相反,要曉得它有種種的過失患害,於是你排斥它。所以這兩個東西是行相相同,是力用相反。心理的狀態,完全是依靠你的心理狀態,還是這個欲,前面那個欲叫貪欲,現在的欲叫什麼?善法欲。為什麼貪欲?你無明,不知道,邪妄地分別;為什麼善法欲?你正知見。它那個正跟邪之間,像黑跟明一樣,恰恰相反哪!完全相反。因為這個無明,無明故行,行是什麼?力嘛!現在呢同樣地,你因為是明、智慧,所以它也產生一個力,那個力跟它相反,完全相反。
所以在這個時候,你修對治的時候,為什麼要四力圓滿?就是你造的時候就這樣造的,現在你對治的時候,也在哪一方面都顧慮到了。這個方式都顧慮到了,質都對了,下面的力那量也對了,你只要完全做對了,徹底消除、一點不剩,清楚不清楚?
正因為如此,所以正因為這個道理,所以諸業縱百劫,它絕對不亡失的道理,業一定不會亡失的!以前你造的業是造這個業,所以它一定推著這邊走;現在你造的業是這個業,它一定也推著這個走。所以那個在同樣一件事情上頭,發生有什麼效果?這兩個業也都沒有亡失,對不對?絕對不亡失的。所以這個力因為這樣不亡失,所以向那邊走;這個力向那邊也不亡失,向那邊走,結果碰到最後那個不動。實際上動是不動?那個力呢,兩個力都沒有亡失,對不對?所以你真正了解了,啊,那個佛經真美呀!它絕對不會有一點矛盾之處,所以有矛盾問題都在你自己,清楚不清楚?
所以常常有人問:「有人什麼這樣說,有人這麼說,你到底怎麼講?」那你告訴他,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不管你是用經說,乃至世間的理則。說到這裡,同樣你們也曉得了,佛法真正可貴的地方,就是你可以用世間的量則,說明這個最深刻的道理。其他的宗教他一定要說:欸!這個是神講的、這個佛講的。是,我們也是佛講的,佛是什麼?覺悟了世間的量則,所以他用那個世間的共同接受的量則,來說明這個正確的道理。但是有一點不行,就是如果世間的量則你不懂,是個大愚癡蛋,那沒辦法好想,那沒辦法好想,所以這個修學佛法是智慧之學啊!
說到這裡,大家不要說:哎呀,我在這修行了,好像這癡癡呆呆呀!那個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你已經走到錯誤的這條路上去了。但是也不要覺得:啊,你很聰明啊!這個聰明要注意哦!千萬不要變成世智聰辯,佛法的智慧是對治煩惱的喲!然後呢你談起來,說起來說得頭頭是道,對治不了煩惱,還增長煩惱,這個不是佛法的智慧哦!提一下。好!現在我們了解了:喔!原來這個樣。那以後就非常清楚了。
所以當你正修對治的時候,有人說:「那麼我不要發露這個,可以不可以?」請問你不發露能懺悔得乾淨嗎?你造的時候針對著這件事情,你現在要懺悔,是把它掩飾著這件事情,你真的在懺悔嗎?假定你真懺悔的話,你還會掩飾嗎?所以這個掩飾這件事情是懺悔嗎?所以當你對剛才這種道理正確了解了以後,你會必然產生一個結果,以前不知道去造,現在知道了以後,叫你掩飾都不願意啊!叫你掩飾都不願意啊!這是必然的現象,對不對?
就像剛才說的一樣,所以你每一個地方它就這麼細緻,一點不錯。所以你必定要找到了根,而這個根在哪裡?正知見。從哪裡知見?就起心動念。所以佛法叫作內明,妙極了,是一點都沒錯,你自己清清楚楚。所以到了這個時候我們曉得了:啊!原來我們常常說,你騙得了別人,是騙不了自己啊,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