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六十三卷.B面
如黑暗中燃燈光,能遣黑闇罄無餘,千生增長諸惡闇,以念誦燈能速除。」
增長一千年,一下就消失掉。現在不是一千年喔,我們是無量劫來,我們就能夠短短的,哎呀,這個大便宜實在是沒有啊!所以反過來說,這個比生意的這個賺錢的,那實在是在任何情況之下找不到啊!我是感覺得越想越高興,那世間人這麼辛辛苦苦賺一點點,我稍微努力點賺不曉得多多少少啊!諸位,要這樣地去自慶自幸啊!到那個時候你會打這個硬仗,越打越起勁。打起仗來當然辛苦嘛,嘿,但是這個戰利品是不得了!
此復乃至見淨罪相,應當念誦。
對了!然後你真正要淨除它的時候,要到什麼?要得淨罪相。為什麼要這樣子?因為你究竟積多少,你不知道,換句話說,欠人家多少債你不知道──我還哪!還到那個時候,某人說:「欸,現在還清了。好!然後呢這個債據交還給你。」問題解決了,就這樣。那個時候你才不欠,那時你才真是。現在我們懺悔也是這樣,懺悔也是這樣,那在還沒有懺乾淨之前,一直要努力,一直要努力。
相者,《準提陀羅尼》說:
那個淨罪相,那個經上面告訴我們。
「若於夢中夢吐惡食,飲酪乳等,及吐酪等,見出日月,遊行虛空,見火熾然,及諸水牛,制伏黑人,見苾芻僧苾芻尼僧,見出乳樹象及牛王山獅子座及微妙宮,聽聞說法。」
就這個。什麼是淨罪相?欸,你夢當中吐惡食、吐髒東西,就這樣。我曾經有一個同修,他就修這個法,修了沒多久,他就告訴我:「哎呀,夢當中吐大便。」「啊,恭喜恭喜。」你們有沒有夢當中吐大便?大便怎麼會吐出來呢?嗯,就這樣。另外一個同修,他覺得喝牛奶,這都是千真萬確的,你們只要真正去做,下面這個。而且這種人絕對不是歷史上的人物,這種人都是眼前,你們如果說好好地去,將來你們會碰得見。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哪!現在我們碰見了人家,一開口就張三長、李四短。對不起,人就是這個樣,這物以類聚,那麼自然專門談那些人跟你在一起。如果你真正修行的話,你一聽這個話你就聽不進,不願意。古來祖師不是這樣的,古來祖師一碰見,大家就談生死問題,「你修行怎麼樣啊?」你現在你只要去……喏,現在這個時代還是有這種人,你只要真的用功,你到時一定碰得到,任何的,你親眼會碰見這種人的。
所以下面好幾種現象。我有不同的同學,有的人夢見這個,有的人經常在夢當中總歸在飛,下面就這個樣;有的人看見特別的宮殿,這個是什麼?就是他的淨罪相。然後完了以後,以後你經常會有這種好夢出現,然後這個好夢不是說偶然一趟,偶然一趟不算的。還有這個夢來的時候,這個淨相這我們今天簡單地說一下:這個夢不是糊裡糊塗的夢,糊裡糊塗的夢不算,這個夢的時間、夢的境相,以及夢的內容,都有相關的,這個現在我們不必深談。萬一,如果說──不要說萬一,如果說我們真正懺了以後,將來生起這個現象,我們不要執著。歡喜是歡喜的,這是個好現象,這個歡喜只鼓勵我們繼續地努力,不要說:「哎呀,我現在好了。」停在那裡。那對不起,無始以來的積習,一個不小心,它又來了。趁這個機會正好可以努力,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這是第二點念誦,第二點念誦,這個有非常殊勝的功效。
這個念誦當中再說一遍,有兩樣事情很重要!「戒風吹燃念誦火,大精進燄燒諸惡」,你一定要持戒,這第一個。然後呢,這個時候的持戒的話要什麼?要三業並增,不單單是身口,因為你單單身口的話,對不起,你那個現行都沒破,沒有用。我說這個沒有用,注意哦!每次都講到沒有用,這個道理前面已經說過很多遍了,不是說沒有用生天,說沒有用脫煩惱。淨除煩惱這一點,主要的靠自淨其意,然後呢,還要精進的力量,這是第三。第四
依形象者,謂於佛所獲得信心,造立形像。
就這個。喔唷,這個有很殊勝的功德!所以塑造這個佛像功德很大,但是有一個條件──獲得信心,這個信心兩個字很重要喔!我們大家覺得我們有信心,我不敢說你們有沒有,不過我有一個衡量的標準,衡量的標準是什麼呢?你們不妨試試看:說我房間供了一個佛像,供得非常好,掃得乾乾淨淨,跑過大殿,你不去理它,對不起,你這個信心是騙你自己的。你懂不懂這個意思,懂不懂這個意思?你這個時候什麼?是「我相」在作祟,「我的!」所以我的房間弄得乾乾淨淨,這個大殿的。你既然是信佛的話,大殿更重要啊!你看見任何一樣東西,那是這樣。所以前面還記得不記得這個祖師那些公案?所以這個「信心」兩個字我們要體會得到。
如果你真的有信心,對佛是這樣,然後你看見人,他只要這件衣服一被,不管他,他的內容什麼樣,喔,這個僧寶!哪怕他造五逆十惡,那沒關係,那他造的事情,這個形象可是十方三世的清淨幢相。那時候你有信心了,對!不過這種淨信心很高喔!我拿這個做為標準策勵我們,我所以提這樣的話,我們動不動就犯了這個我慢心,自己覺得對了。我現在所以要把那個真正的──不是故意提高,這是真實的標準,讓我們認識我們的條件,好讓我們努力向上,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法」,什麼是法?前面剛說過了,你一提,馬上校對自己,「哎呀,我差得十萬八千里!」那個時候才算是有信心。不是說我懂得一點法,然後拿照妖鏡到處照別人,那時你完全錯了,完全錯了,你完全世智聰辯哪!這個是「獲得信心」,到那時候你「造立形象」,對!第四個。
依供養者,謂於佛所及佛塔廟,供養種種微妙供養。
第五個,那是供養,種種的微妙供養,這個前面我們講歸依的時候已經講過了。這一點對我們修行是最容易、最容易,乃至於隨便任何情況之下,一口淨水──注意哦!那個「淨」字上一次講過,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有任一樣好東西,你那個時候去做。今天我掃一個地,不要是說跑到大殿,我在這地方的掃,我掃廁所,為什麼?這個地方是常住啊!十方常住。不管你做什麼事情,如果你做到這一個地方的話,你就一點都不會偷懶了。哎呀,你好努力去做,這個就是供養,所以說告訴我們佛的塔廟。這個「佛塔廟」是什麼?就是佛藏形象之所,這個法身以及生身都藏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個寺院的這些地方,供養種種微妙供養。
那麼這個微妙供養當中,大家還記得吧?這個「意念」最重要,對吧?大家還記得吧?如果你能夠拿六種意樂去供養的話,那你小小的供養,就產生很大的功德。所以前面這個都是最重要的基本,你前面不好好學,到後面這些東西就派不上用場,大家了解嗎?如果你前面學得很好的,到那時候馬上現起功效來,所以哪有修不成功的道理?然後呢我們說佛不在,他前面告訴我們清楚的、非常清楚嘛!現前供養固然大,不現前功德更大啊!現在是不現前,說不是因為佛不在,佛不在你真正地如法供養的功德更大!這個是供養。最後
依名號者,謂聽聞受持諸佛名號,諸大佛子所有名號。
欸,就是最後一個就是「名號」,現在我們念佛就是這個。然後呢念觀世音菩薩就是這個,念地藏菩薩就是這個,念「嗡嘛呢叭咪吽」就是這個──嗡嘛呢叭咪吽應該是念那個咒,前面那個咒。不管是哪一個大佛子,就這個。這個是六個,這個
此等唯是《集學論》中已宣說者,餘尚眾多。
其他還有,不過呢舉其綱要,在這個裡邊如此,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現在關於這個四力對治當中,今天就把那個初、二兩個力,這個地方說清楚,大家清楚不清楚?那麼最後再說一下,這個初力沒有的話,後面這個根本沒有。所以為了這樣的話,你一定要了解,說我現在的現行是什麼,這個現行跟煩惱相應的,還是跟雜染相應的,你要認得這個,一定要得正知見。所以你到那個時候,你就了解了,為什麼佛法不管說你講什麼,戒定慧任何一樣東西,這個是真正中心、真正根本。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四十五頁,那麼昨天我們已經講到了,四力淨修的道理,淨修的道理。如果把這四樣東西,跟我們不管是沙彌、比丘,乃至於五戒的居士,這個兩個,說遮罪、性罪同時懺的話,那麼一下這個罪就可以懺乾淨,再嚴重的罪、再嚴重的罪。已經講了第一個初力跟第二力,那麼讓我們溫習一下。如果說第一個力量沒有的話,下面的都是空話,實際上這四個力彼此間,你真正說起來是分不開的,分不開的。就像一個車子一樣,說輪子、引擎,然後呢車身,然後呢下面的架子,講的時候分開來,造的時候一個一個,等到你開的時候,這個東西,沒有一樣東西少,少掉一個輪子,這部車子就不行,引擎少掉也不行。
那麼現在呢,我們把四個力,每一個力的特點在什麼地方,以及我們跟這個力相應的時候,心理狀態是如何,換句話這個行相。那麼同時當你認得這個行相的時候,一定有一個什麼條件呢?就是以前錯誤的行相是什麼──這個「行」呢就是心理的行為,由於這個心行而產生的身口,所謂錯的是哪一些,現在對的是什麼,你了解了,然後把它淨除,這個。所以第一、第二曉得,第三呢,現在看倒數第二行。
第三力者,
第三是什麼?遮止罪惡的力量。
謂正靜息十種不善。《日藏經》說,由此能摧所作一切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殺生等門,三門業障,諸煩惱障及正法障。
喏!這個就是遮止,遮止這個一切的罪惡,遮止意思就是現在呢如法地靜息,不再造以前種種不善了。那麼上面說道理,這個原則,下面呢,引那個經上面來證成這件事情。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你由於這樣能夠遮止的話,所有一切不管自作、教他、見作隨喜,那包括了所有的罪惡,統統都能夠消除,「摧」就是摧毀、摧壞。所有自作、教他是怎麼作的呢?或者單單起的意業,或者由意業而起的身、口;煩惱障、正法障,所有的一切的罪障,徹底都能解決。下面:
《毘奈耶廣釋》中說:「若無誠意防護之心,所行悔罪,唯有空言。」《阿笈摩》中是故於此密意問云:「後防護否?」
那麼這個一點在律藏裡邊、戒經裡邊,再特別說明,遮止了這個東西一定還需要什麼?誠意防治以後不要再犯。如果說沒有這一點的話,那麼你所謂的懺悔,所謂的遮止都是空話。既然你要遮止,遮止了後面還可以再犯嗎?如果後面再犯,那你遮止了嗎?所以我們要了解這一點。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這《阿笈摩》,《阿笈摩》就是通常我們說就是《阿含》,實際上就是最基本的教典當中,基本的教典當中,這也是戒經裡面。「密意問云」──實際上我們懺悔的時候的確有,「你啊見罪嗎?你後面曉得防護嗎?」他一定回答說:「能見。」那很重要!你必定要見到你的罪過。見到罪過,換句話說,一定具足什麼?一定具足正知見,你如法地了解這個錯,這個對,然後呢也了解這個道理。那個時候你曉得它的不好,也現行破壞,已造的對治,然後呢千萬自己策勵自己不可以再造,這個叫作防護。所以假如說你這個心沒有的話,你所謂的懺悔,懺些什麼?所以這一點下面說:
故防護心後不更作,至為切要。
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而所以能這樣的話,
能生此心,復賴初力。
那一定還要靠現在。所以你現在的現行能夠破壞,眼前當下一念是叫破壞現行,以後破壞叫什麼?防治嘛!同樣的一件事情,只是時間上頭,時間上頭的差別而已。這個概念大家弄得很清楚,必須要弄清楚。第四呢,依止力,
第四力者,謂修歸依及菩提心。
這個話,非常簡單的兩句話,實際上這個整個佛法的內涵,就在這兩句話當中,整個佛法的內涵,完完全全在這個兩句話當中。所以如果說你前面沒有聽,或者沒有懂的話,趕快回過頭去好好地來了解一下。如果說對於這皈依的概念根本不認識的話,那個所謂修學佛法的話,那都只是一點善根而已,善根而已。
這個地方我們不妨重新再提一下:所謂依止,我們現在這裡就是說皈依,皈投依靠。那「依靠」本身呢就是平常我們的,我們身體所依靠的,坐在椅子上面,而椅子擺在地板上面,地板擺在大地上面,這是依靠著這個。我們心依靠什麼?大家想想看我們心依靠什麼?我們想了半天,不曉得依靠什麼。然後你眼睛看見哪,跟著東西跑掉了;耳朵聽見哪,跟著東西跑掉了;結果你閉上眼睛、塞著耳朵,腦筋裡胡思亂想,緣著這個法塵而去了!這個就是我們所依靠的呀,這個叫作無明,所以叫作無明哪!
然後呢一天到晚跟著這個塵境而轉,因為你這樣,所以你身也跟著它頭頭直轉。這個因就造了業,感得苦報。因為現在你感受到那個眼前苦報的痛苦,所以要想找脫苦之道,然後在這個裡邊,透過我們如理理智觀察抉擇,最後找到我們要想脫苦,必須要找到什麼樣的對象呢?他一定要自己能解決,否則的話,他自己都不能解決,他能幫忙你嗎?第一個。第二呢,他不但是已經脫了苦,而且了解怎麼幫忙你。所以他自己能徹底圓滿解決一切,而且懂得幫忙你,幫忙任何一個人,解決任何問題。這兩個條件不具足,你求他也沒有用。還要呢,不但如此,他雖然有了這個條件,你求他,他說:「對不起,今天我要度一個假,今天我可沒有空,今天我不想做。」你也沒辦法他,他還要一個大慈悲。然後呢還要第四個條件,這個前面說得很清楚,我們這裡再回憶一下。所以,這個是真實皈依的必然理由。
既然你現在了解了,知道了苦,去懺悔,必然會產生的一個什麼的結果?說這個痛苦是不得了啊!因為你感受到了痛苦,所以你進一步找到痛苦的原因,於是你從根拔起,所以在這種情況你呀絕對不會再犯。那麼犯的因在哪裡?這個是這個因,以前依無明,現在你必定會一心皈投依靠。依靠什麼?三寶,喏,就這個。那麼為什麼要依靠三寶呢?曉得我們在無明當中,第一個我們是知見不正,一無所知,第二個我們一點力量都沒有。所以一定要在這種狀態當中,才要找到一個在知見上面,徹底完整的正覺者;然後呢在行持上面,是徹底圓滿的一切智智,正遍知者;然後他在心情上面,是徹底圓滿是大慈悲者;所有這些事情,他的願力是已經究竟圓滿的,是具有大威神力者──佛呀!那麼因為這樣的關係,你就是說世間的一切六道當中,找到這是我們唯一皈依之處,這普通一般的皈依。
然後你真實皈依了,進一步而去努力的時候發現,你要正皈依的這個三寶當中,正皈依的什麼?法寶,在這個地方。所以這一步一步有它的特質在,這是因位皈依。如果說你能夠如此上去,到最後走到你完全如法相應的話,那個就是皈依所感的果。皈依所感的果是什麼?你就是佛,就這樣,你就是佛。那麼雖然說佛法,佛法確實有它的三乘的差別,三乘的差別在哪裡?菩提心。所以從皈依上面更深一層的,圓滿的皈依的境,這個是什麼?發的大菩提心。就這個,所以要具足這個。
此中總之,勝者為初發業,雖說種種淨惡之門,然具四力,即是圓滿一切對治。
現在我們再把它整個地統攝起來,概括地了解一下:說這個「勝者」就是佛陀,佛陀對於剛剛初修的人──「初發業」就是我們初修的人──他說了很多淨除罪障的道理。譬如說天台,天台的懺悔有順逆十法,我寫在黑板上面,賢首也有。為什麼講順逆十法?你為什麼會造的?唔,原因,先找到造業的原因,然後你懺悔的時候,也是從原因上面。由於這個原因,然後呢你產生這樣的結果,所以它同樣的。所以平常天台在這個《小止觀》上面也有,在這個《淨土十要》上面,所以說這個淨土懺上面也有。那麼這個是天台的,賢首也有,它各有所謂懺罪的順逆十法。那麼現在我們這裡講四法,儘管開合的內容是不同,可是它所要達到的究竟圓滿的內涵,確是一點無差,一點無差。這個是把懺悔的這個每一個內容,跟它所指的特別的心理的行相,讓我們認識,從理論上面,讓我們了解了這個實際上的心理狀態。
所以我們不妨把昨天所說的,昨天特別強調說:每一樣東西的心理狀態是什麼。那時候我們可以回憶一下,當你回想這個的時候,一定要把前面那些東西,這個是必然的。告訴我們,那我們以前說改自己的過,認識自己是什麼條件,要依止六想,第一個說自己的病。當時只是信得過說自己的病,究竟怎麼個病法自己也糊裡糊塗,現在漸漸了解了,哦!原來這種心理行相就是。現在已經有個初步的認識了,你要更深切地認識,那麼後面共中士、共上士,越到後來你了解得越清楚。那個時候你能夠修持的方法、內容更深廣,然後呢淨除的罪障,更徹底、更圓滿,積聚功德,亦復如是,亦復如是。
這個因為今天晚上要講,所以你們今天下午每個人仔細好好地看一遍,仔細好好地看一遍。它這個懺法,那個上面所講的次序,跟現在書本上面,它有一點不太一樣的,那麼為什麼原因,到那個時候我會詳細地說明。總之你了解這個意趣,以及這個心理的行相,然後你認得了以後,你這樣情況之下跑得去懺悔的話,那個力量大得不得了!而且非常快速,當下認識,當下見功效,這樣地好法,這樣地好法!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惡淨之理者。
為什麼懺悔能夠淨除種種的惡業呢?那個惡為什麼能夠清淨呢?前面曾經說,這個業你造了以後,「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合會時,果報還自受。」造了以後,不管多少時候它不亡的,它現在告訴我們說這個地方那個能夠清淨的,這不是有矛盾了嗎?這樣。那麼現在這地方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告訴我們道理。因為我最近沒精神,所以也沒有來考你們,那這地方呢我來說明一下。如果說你們對這概念不清楚的話,那麼最好把它弄清楚。說:
謂諸能感於惡趣中極大苦因,或令變為感微苦因,或生惡趣,然不領受諸惡趣苦,或於現身稍受頭痛,即得清淨。
這個狀態,怎麼樣這個罪惡,這個惡業會清淨呢?下面告訴我們,說本來你造了這個惡業以後,這個惡業會感到、生到惡趣當中的,這個是受極大苦報的這個惡業的業因。現在經過了這樣地如法如理地懺悔以後,它就變得很小輕微的一點點的困苦,不再墮落到惡道,或者雖然墮落到惡道,但是你不會領受這個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