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六十一卷.A面
隨喜這個事情是美不可言哪!你在任何情況之下,你都可以隨喜。吃飯,你也可以隨喜,睡覺你也可以隨喜,你看看別人坐得端端正正,「啊,好啊!」你讚歎。然後你看看你自己,「以前我在家裡面的時候吃了這個飯,造那個染污之業,今天跑到這個地方來,是出世間。」你又隨喜,所以隨喜自、隨喜他。平常睡覺兩腳一伸,躺在那裡像豬一樣地,不曉得睡到……「今天我在這裡忙了一天,為了明天的精進,好好地休息,啊,高興啊!」睡在那裡也隨喜,就這樣。然後你任何一個地方,就像剛才那個,這個為什麼?因為你看見別人了,這樣。
所以在這種地方,自然而然你能夠這樣,是團體也和睦,你功德也增長;然後因為這樣的關係,將來你因地當中這樣,你感得的這個果報自然美。我們現在不要怨說:「唉呀,現在這個環境這麼惡劣啊!」要怨自己:「唉,宿生我以前一直又造那種惡因啊!」同樣反過來,你現在看見這麼個不理想的環境,你就歡喜!「那有什麼關係,他做他的,我做我的。做完了,這一世我把我的這個前面欠的還掉了以後,下一世,我們各走各的,我上我的天堂,然後等到我上完了天堂,再來救他,那個時候正好啊!」你想到這裡好高興喔,絕對不會抱怨,這個就是這個「觀待於他」耶!所以這種情況之下,他做好,你也不嫉妒;他做壞,你也不嘀咕,很清楚、很明白啊!而你自己呢,一直在高興,功德是一直在增長,眼前歡喜,將來果報是圓滿,天下哪有比這個更好的事情。其次,
設若不能如此而行,亦應日日,多次觀擇所應行事。
假定這個做不到,怎麼辦呢?喏!我們時時刻刻在觀察自己,應該做些什麼。前面記得四種資糧吧?四種資糧當中,密護根門下面是告訴我們怎麼樣應行,做我們所有的行為該怎麼做。因為你懂得了,照去做,萬一不懂得,那麼觀察一下,然後你看懂了去做,自然而然起心動念都相應,那個「心清淨」。第一個你內心清淨了,第二個呢,加行清淨──三輪當中的第二輪,怎麼個清淨法呀?說:
加行清淨中,觀待自者,謂於長時無間殷重,
自己不管做什麼事情,時間──不間斷,第一個,而且長久,兩樣東西;不間斷是做的前後,「長時」,做任何一件事情是越長越好,這個對時來說。然後對量來說「殷重」,很認真地去做,很殷重地、認真地去做。你同樣地做一件事情,你可以馬馬虎虎地做,也可以認認真真地做,這個有很大的差別,很大的差別。這個就是「加行」。
觀待他者,謂未受行讚美令受。已受行者,讚美令喜,恆無間作不棄捨作。
前面是完全對自己來說,後面是對他來說,說如果說他沒有接受這個正確的概念,那麼沒有照著正確的行持去做,你讚歎、稱讚種種,使他接受,使他如法行持。已經接受,已經行持了,你讚美、隨喜,也是無間;還有呢,幫忙他絕不棄捨。
這個裡邊雖然說「觀待自」、「觀待他」,要知道,這個觀待他當中,一定有觀待自裡頭,換句話說,所謂觀待自是什麼?就是完全是你自己的起心動念。那麼,當這件事情也牽涉到對方的時候,那個叫觀待他。所以當牽涉到對方的時候,你自己的那心情還是用得上的,對不對?所以有一種情況之下,的確沒有旁人,你自己坐在這個地方,那純粹屬於觀待你的;還有一種情況之下,他對方在的時候,那個觀待自、觀待他兩個心情要同時用,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些事情都不是分開的。你了解這個道理所指的心理行相以後,你自然而然會認得得清清楚楚,那個時候你做起來是得心應手,那麼這個是「加行清淨」。三輪當中第三個「田清淨」,他下面說:
田清淨者,謂由彼二意樂加行,能與眾多微妙果故,等同妙田。
你只要前面這個兩樣東西──「意樂」就是你的心,「加行」就是你的行為,這個兩樣東西好的話,感的果是一定微妙,所以等於這個田美一樣。現在三樣東西當中,兩個已經無限大了,第三個不管它無限大不無限大,一定無限大。只要有任何一個無限大,乘上那個無限大,一定是無限大,現在有兩個無限大了,第三個是不是都沒有關係。
佛就是這個公案,佛啊,他的心清淨,他的加行清淨,他真正的成佛是什麼?他就是捨頭目腦髓,他捨的對象,不是捨給佛耶,這個很明白!他捨的頭目腦髓,捨給誰啊?捨給那個是六道眾生。所以那個六道眾生,田可不清淨哪,但是他的心、加行兩樣清淨了,他不是成了佛了嗎?所以理路上面已經告訴我們,實際上面公案也是如此,對不對?那這個明白的事實。而且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的,哪有一個佛捨的頭是捨給另外一個佛的?沒有耶,這個很清楚耶!然後呢羅剎來跟佛說要什麼東西,然後老虎餓了以後佛也給他,都是這個樣的。所以你看佛在因地當中,找不到清淨的田啊!只有佛在剛開始的時候是有的,到後來真正行菩薩道的時候,佛因地當中這個田,不是田清淨,而是心跟加行清淨。對不對?喏、喏、喏!現在這裡。
所以你們要求三輪空,從這個地方求起,求到了。所以大家一直說:「哎呀,《金剛經》好啊!」我覺得這個不比《金剛經》壞喔!你們有沒有這個感覺啊?而且真正《金剛經》的鑰匙在這裡哦!不但《金剛經》、《彌陀經》、《圓覺經》,不但大乘經、小乘經,不但經,而且戒,你這個鑰匙有了,你開到哪裡,哪一個就開。開經藏,經藏開,開律藏,律藏開,開論藏,論藏開,這麼美!清楚不清楚?現在因、緣都具足了,果要不要問哪?不要問了,果不要問了,果也不必問!這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此等是如〈菩薩地〉說,以釋補滿而為宣說。
這個〈菩薩地〉上當中講得很清楚的,來解釋那個滿業的這個道理。所以我覺得這個地方,啊!那是菩薩、祖師的悲心啊,那個修行的方法,告訴我們這麼徹底、這麼圓滿哪!你這個基本精神能夠認識了,然後你在行相上面一配合的話,哇!馬上好。這個像引擎一樣,這個引擎樣樣都弄好了以後,然後你把它輪胎、殼子一加上去的話,嗨!走得個快,走得個快。你們有沒有看見馬路上,有的時候那個車子出來的時候,單單一個車子的頭,然後呢坐在這地方一個駕駛,那個車身都沒有的,它為什麼啊?先試一下,只要那個車身好的話,然後把那個……不,不是那個車身,就是引擎如果好的話,把那個車身裝上去,馬上成功,對不對?是不是這樣啊?那麼對嘛!現在我們就是這樣,你只要把這個東西弄好了以後,然後你的行相一安上去的話,要學戒,戒馬上圓滿;要學定,定馬上得到,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很清楚了。為什麼我們現在學定學不到的?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在正修行當中,破除邪執當中說得這麼清楚啊!
現在還有人問我說:「唉呀!我這個念佛怎麼老不一心不亂,該怎麼辦哪?」不在這裡的,我會詳詳細細告訴他;如果在這裡的人還問出這種話來的話,唉,這個人實在是沒救藥!或者他沒聽,是可能的。所以你只要回過頭去看看,得到三昧尚且這麼容易,何況你念個一心不亂呢!每一個地方,他內容已經告訴我們這麼清楚,次第這麼明白。好!現在我們了解了,哦,業的整個的原則;然後我們了解了以後,我們要求的是什麼,這個是特別我們應該知道;然後呢這些了解了以後,第三步應該:
第三思已進止道理中分二:
了解了這個,那麼我們怎麼照著去做了,怎麼照著去做。
一總示,
第一是。第二
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
第一個呢,了解了以後,整個地告訴我們,現在進一步我們應該怎麼辦。第二步特別是要懺悔。平常我們懺悔,中國平常一般講的,不管天台、賢首,是用十個次第,十門來說,現在他用四門來說,開合雖然不同,內容是徹底圓滿,這個講下去的時候,我們會講到它。現在先看一看,「總示」,說了解了這個,現在該怎麼辦。
今初 如《入行論》云:「苦從不善生,如何定脫此,我晝夜恆時,理應思惟此。」
哦!現在曉得了,苦是從惡業所生起的,那麼怎麼樣要想,怎麼樣才能夠從苦當中透脫出來呢?他沒說快樂,實際上,苦透脫出來嘛就是快樂了嘛,對吧?所以簡單來說,這是一個事情包括了的全部。我們現在真正要求的什麼?要求的就是這個嘛!所以我們晝夜應該思惟這個道理,這才是我們現在真正要做的呀!
又云:「能仁說勝解,一切善品本,又此之根本,恆修異熟果。」
佛就告訴我們,說「勝解」──什麼叫勝解啊?就是殊勝的見解,這個見解是,不是平平常常,平常我們的一種見解被人家一說,「對啊!」我本來想這樣,被人家一說,「對呀!」這樣,心裡面就動搖了。有人告訴你,這個地方好,你就到這個地方;有人告訴你,那個地方好,你就到那裡去;有人說念佛好,你就念佛;等一下告訴你參禪好,你又參禪;到那時候告訴你學教好,你又學教,那你完了!不曉得弄了半天是一無是處。什麼叫勝解呢?就是你對這個道理,產生了決定正確的認識,不管他說什麼,絕不動搖,這個叫勝解。
這是個心理狀態,這個心理狀態對善法也有勝解,對惡法也有勝解的。世間也有很多人喔,世間也有很多人,譬如說科學家,科學家他這種見解很強的,這個有他的道理。因為他認識的那個事情,都不僅僅說人家告訴他,而且他告訴他的這個理論,他了解得很透徹,不但理論很透徹,經過實驗,驗證這個理論的確實性,所以那個時候,他堅定不移的信心。
那我們說起來,那這樣科學對了嗎?對相對的狀態當中,對的,因為他研究的時候,所研究的範圍,是在他那個範圍之內。所以科學所觀察的那個範圍之內,對的。超過這個範圍對不對?對不起,他沒有觀察到,科學之真正缺點在這裡。所以科學那個方法本身是正確的,這個跟佛學是完全一模一樣的。佛學的真正可貴,是用的方法本質上面完全一樣,但是它的內涵卻有絕大的不一樣──深、廣,完全不同、完全不同。這科學就像大海裡邊,丟一顆網下去,這個大海這麼大,你丟一顆網你能夠撈到多少?佛法不是,佛法像太虛空,把那個大海──不要說大海,把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太陽系,擺在太虛空當中,一點點哪!這個佛法的真正的深廣的量,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它在這個量當中,沒有一樣東西不清楚、不明白,那何況一個大海,何況一個地球,何況太陽系,何況銀河系!
所以《楞嚴經》上面說,「空生大覺海,如海一漚發」,我們說十方虛空,這個十方的虛空是不得了啊!現在我們抬頭天空一看,說這個銀河系,這個銀河系,啊!可是在虛空當中,你只見到一點點,小得一點點對不對?所以那個虛空多大!可是在那個大覺海當中,這個覺性當中,這個空,在這個裡邊只是大海當中一個小泡泡。喏,佛法的深廣的程度是這個樣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真正能夠有幸而認識了佛法以後,哇!那這個時候對它產生的勝解,絕不動搖,這樣。
可是佛法運用的時候,是有兩個面,一個是勝義諦,這個就是它最深的那一方面,另一個是世俗諦,世俗跟勝義分不開的喔!這個到後面再講。那麼它這個世俗,眼前我們引導我們的是什麼?從世俗諦上面引導我們,讓我們了解那個勝義。那個世俗有兩個,一個叫正的這個世俗,有一個呢……所謂世俗共同無錯識所承認的世俗,比如說,我現在看見這個,我眼睛好的,你眼睛好的,這個大家都看見,這個共同承認的,佛法講的世俗諦是根據這個來講的。然後呢我眼睛有毛病,那什麼色盲,你看見這個黃的,我看見那個青的,你們大家看見的都是青的,我看見黃的,那個對不起!我這個就是錯誤的,這個不對的。關於這個道理,我們以後慢慢地去講,慢慢地去講。這個地方只是說明了什麼?我們真正信解認識的道理,對它產生決定不移的正確的認識,不被其他一切動搖。現在這個地方要勝解的是什麼?業感緣起,如此業因感如此果報,彼此之間種種關鍵,這是前面整個的所講的。
你了解了這個,什麼?「一切善品本」,這個道理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所有的善法根本。因為你要求好嘛!然後呢因為你得到了勝解,你曉得這個好怎麼來的啊?有這樣的因嘛!你看得很清楚。所以到了那個時候,叫你討一點便宜,你絕不要討,「哎呀!不要討,討它幹什麼?我討到了一塊錢的便宜,賠出了一萬塊錢,誰願意做這個事情啊?」反過來說,人人願意去盡力,你很清楚明白,今天我盡了三分的力,或者說是付出了三塊錢的代價,將來進來三億塊錢,大家拼命去爭都來不及。現在那個商場當中稍微有一點的好處,大家打開頭了,現在這個好處是無量無邊哪,那自然人人好啊!
不過這個地方也許有人說:「喔唷,這個樣的話,大家打開頭的話,怎麼辦哪?」你不要怕,佛法的妙是妙在這個上頭,你布施的話,人家也得到好處,你也得到好處,跟世間完全不一樣的。世間的事情,你得到了好處,人家沒有的,這樣。所以這個非常簡單,你只要照著佛法去做的話,一定是自他共同越來越圓滿。儘管說這個布施讓給你了,那我得不到了,我隨喜呀,這不是一樣嗎?反過來說,我做了,你隨喜呀!那的的確確,絕對是沒有一點點虧欠,你做也好是你不做也好。所以他說,心清淨、是田清淨、是加行清淨,而清淨當中每一個地方,告訴我們這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嗎?
所以這個地方說,佛告訴我們勝解是一切善品本哪!那這個勝解怎麼來的?嘿!「此之根本」是「恆修異熟果」。哦,就是這個,就告訴我們不斷地去修習這個道理。異熟果是什麼?這個因感得這個果,就是這個道理。要怎麼辦呢?「恆修」。現在我們才了解了:噢,原來這個才是我們真正修行的啊!所以一天到晚思惟觀察,起心動念無非是如此,這樣。哪怕你休息了,他後面告訴我們的,休息了,你想了一下:「咳!我已經想了半天了,精進,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精進,現在呢想過了休息一下,這個是精進當中必須要的。」所以你腦筋停下來的時候,它還在精進當中。然後停下來,緊跟著又再修行,還在精進當中。所以一天到晚在修習,所以這個進步是自然神速。到那個時候,你說你腦筋裡一天到晚這麼思惟,一天到晚歡喜,還會有苦惱嗎?當然沒有啊!
所以我們現在所以苦惱的原因在哪裡呢?就是沒有這個。不要說勝解沒有得到,正知見都沒得到。正知見都沒得到,那你怎麼去想些什麼?空打妄想,打得無聊,然後最好找一個人聊聊天,害了。然後呢,張三長,李四短,專門說那種事情,難得得到的這個人身,說完了下地獄,唉,這是最可惜的是莫大於此啊!現在我們好高興喔,懂得了,現在就步步可以上升。
謂既了知黑白業果,非唯了知即便止住,應數修習,以此是為極不現事,極難獲得決定解故。
所以這個大師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說,哦!我們現在前面了解了,這個黑業白業感這樣的果啊,但是不是說你懂得了就停在這裡,應該怎麼樣?數數修習。這個地方講的修習,怎麼修習法,你們現在了解了吧!所以說凡是前面沒有補聽的人,非聽不可,要不然你還不曉得什麼修行。他前面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了解嗎?這是我為什麼上一堂我特別告訴你們的,你們趕快把它聽。你們不想學的人,那沒關係,反正是意思、意思,如果你們想學的,前面這個根本沒有的話,根本談佛法始終在門外,這個要注意。他告訴我們每一個地方的修習,什麼條件,什麼程度應該修的,說聞的階段如何,思的階段是如何,聞又是怎麼樣從聞得聞慧,從思得思慧,它那個次第是一點都不可亂的。
為什麼要這樣做呀?以這個事情「極不現事」,它不是你眼前可以觀察得到的,不是眼前可以觀察得到的。其實這件事情很容易,我們不要說佛法上面的確,這科學上頭的事情,為什麼科學家會這樣值得我們的讚歎?他就是能夠把不眼前──眼前看不到的事情,他能夠看得見,而且說得清清楚楚。我們人人在這個地方大家透氣,空氣你看見了嗎?你看不見,欸,但是他看見了,所以讓你服服貼貼喔!你生了病,他說有細菌,你看見了嗎?你看不見,欸,但是他有,他看見了,所以那個藥給你吃進去,那個針打進去,弄好了,你就對他服服貼貼,對不對?只是看見這麼小一點點哦!他為什麼得到?數數修習呀!
你們沒有看見那個世間真正念書的人,實際上所以啊……其實我們還是看見了,說現在這個地方很競爭,我們常常說:「哎呀,現在我們這個地方的競爭啊……!」就好像只有我們這裡的,其實你們沒有到國外去,你如果一去的話,你曉得:啊!這個紐約,那個時候我頭上那個時候,一段時候在紐約。我雖然沒念書,後來我看見了,我聽他們說,他們那個競爭的劇烈是不得了地厲害啊!
所以有一件事情,不曉得你們聽說過,愛因斯坦,你們大家聽說過對不對?他發明了相對論以後,他自己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厲害的人,他覺得猶太人最怕的──中國人,這個有道理的。的的確確千萬有道理的,不但人口多,而且聰明才智之士非常多。這個話,愛因斯坦我也不認識他,我也沒有看見過他,但是我在紐約那一段時候,那兒有很多信徒,有的中國人,有幾個非常用功的念書的人,他就說在學校裡面的競爭最強烈的對手,都是那些猶太人,猶太人最怕的是中國人。他說那美國大佬通常都是不大用功的,然後他告訴我,我一聽他們用功的情況,我真是嚇了一大跳,我已經覺得在我們這地方這是用功的情況。他也是個非常虔誠的信佛的佛弟子,他每兩個禮拜還要到廟裡來一趟,他廟裡來了以後,一定還拿了幾本書,弄完了以後,他自己一定跑到閣樓上去忙看著這個書的。我從來沒有看見過真正這樣分秒必爭的人,就是這樣,然後他就告訴我那地方的競爭的情況。
以後有一次我到波士頓去,這個麻省理工學院,不曉得你們聽說過,這個世界最精采的第一流學府,在座的如果念過書的人,或者尤其是理工的大家都曉得。那一次,我去的時候,住在那個麻省理工學院的宿舍裡邊,隔壁房間裡邊有一個中國人,我難得的看見一個中國人,我倒想去打一個招呼,後來始終不敢進去。他的門開在那裡,我偶然跑過去看看他。他一個人,他們那個設備很好,那個學生一個人一個大房間,幾張桌子,他那個桌子上也攤滿了圖,他拿了筆……我在那兒住了個一天一夜,我就是除了吃飯以外,我沒有一個時候看見他不在那用功。他忙累了,然後呢跑出去,他們是運動,奔啊、忙啊,這樣花這麼大的精力啊!所以那個時候我想,哦,原來世間樣樣東西的成功有它的條件哪!
各位都是作在家人過來的,你們不妨現在看看那個在家人忙得什麼程度。現在我們出了家了,說將來我們要做人天師範,然後呢,我們說起來,說:「喔唷,我們早晨一大早起來!」然後起來了吃過了早飯,在那裡睡大覺,不睡大覺在那兒說閒話。這個不相應,這個不相應啊!這是我這個地方特別說明。
所以說世間這麼簡單的事情,你要他發明的時候,尚且要花這麼大的努力,何況是佛法的三世因果,它不是那麼容易明白地現起的,所以它要不斷地數數思惟修習。你能夠這樣的話,你一定能夠獲得決定的見解,這個你不要怕,這個都是經驗,這個都是經驗。所以,馬上下面會告訴我們就懺悔。它為什麼我們得不到呢?因為以前的習性,留在這個地方,它那個習性、慣性它有一種力量,這樣。你一定要努力去把它那個慣性的力量對治,擋住了,那個時候,你可以扭得過來。真正扭過來的時候還很有意思,你前面自己覺得好辛苦喔,不曉得什麼時候;但是你一旦真正淨化的時候,它會有豁然、豁然開朗之感,那麼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
所以這幾句話,大家牢牢記在心裡面,趁現在難得這個暇滿的人身,要如理思惟,包含兩樣東西:第一個如理,第二個思惟。不如理你還是少想為妙,想的都是打的妄想,越想越錯,你還覺得我有道理,他沒道理,一天到晚在想那些念頭,你是越想越糟,你增長這個業都是可怕的墮落的業。雖然你不想的,含含糊糊,將來像墮落畜生一樣,豬、像蚌一樣,但是比下地獄還要好一點。所以這個裡邊要兩樣東西──如理、思惟,而如理是根本因,然後呢不斷地思惟是圓滿因,這兩樣東西,那就成了,你就可以對於這個產生決定的勝解。
此復如《三摩地王經》云:「設月星處皆墮落,具山聚落地壞散,虛空界可變餘相,然尊不說非諦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