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五十八卷.A面
虛妄語者,謂農作行船,事業邊際,不甚滋息,不相諧偶,多相欺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離間語者,謂其地處丘坑間隔險阻難行,饒諸怖畏恐懼因緣。粗惡語者,謂其地所多諸株杌,刺石礫瓦,枯槁無潤,無有池沼,河流泉湧,乾地鹵田,丘陵坑險,饒諸怖畏恐懼因緣。諸綺語者,謂諸果樹不結果實,非時結實,時不結實,未熟似熟,根不堅牢,勢不久停,園林池沼,可樂極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這個內容容易懂,不過,看這個每一個項目當中,這就我們口業四種當中,都是說,這些地方啊都是「多諸怖畏,恐懼因緣」,都是這個。為什麼原因,為什麼原因?因為你因地當中所以說那個妄語的時候,提供不實的;或者是使人家感受到痛苦的,不管是離間也好、惡口也好;那麼綺語呢,毫無意義的,反正這種毫無意義的事情的話,至少沒有意義的話。這個所謂意義的本身是什麼?善、樂。既然你現在開起口來都遠離這個的話,因地當中造了這個因,果地當中都自然的一定會產生這個現象──就是遠離安樂。遠離安樂嘛就多諸恐怖了,這是因果之間是絲毫不爽啊!下面這個三樣東西,我們要好好地認識一下。
貪欲心者,謂一切盛事,經歷一一年時月日,漸漸衰微唯減無增。
凡是貪欲心重的,這種業因感得的果報是什麼?一切的好事情,慢慢、慢慢、慢慢當中都在衰退,都在衰退。這件事情現在是特別地厲害,特別地厲害!也許有人說:「怎麼,現在在進步,怎麼個特別厲害法?」我說的這個盛事,以一個特別的眼光去看,我們要了解的,譬如說你,現在我隨便講一個吧!好像現在有高樓大廈,以前沒有高樓大廈,我們現在大家閉上眼睛自己想一想看:請問你住在高樓大廈舒服,還是你跑到日月潭或者溪頭去,在那個山林當中感覺得舒服?我想我們人人都會選擇後者吧!不要說跑到溪頭那種遊樂場所去,請問你在高樓大廈舒服,還是你有個平房,啊!前面種一點花、草,後面有一點草皮,然後呢到了早晨,這個麻雀飛到你院裡吱吱喳喳地叫幾下,這種情況舒服,還是這個高樓大廈悶在這裡舒服呀?不是很明白嗎,不是很明白嗎?
然後現在說:「哎呀,現在這個時候交通很方便哪!」交通是方便,這個道理已經講過很多次了,那個噪音、空氣的染污,你簡直受不了!然後呢,你同樣的要達到一個目的,你平常兩隻腳跑,什麼都不要,跑完了以後身體還來得個健康。現在你坐這一部車子,一部車子要幾十萬,你為了賺那個幾十萬,不曉得要花多少功夫,你花那個多少功夫,可以做很多事情耶!我們人還說進步了。是,當然我不能說它完全不對,可是你如果把兩者當中對比一下的話,這個很難說。但是這個不在貪當中,這個真正的惡果在最後一個,在邪見當中。
真正的很多盛事是指什麼?我啊想起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來,以前說有一個農人,他自己種的水果,然後呢他自己種果園的。那麼有客人來了,他就接待他,他就拿出來接待那個客人的那個水果,那樣子都長得不好看,也沒有長得那麼大。那個客人心裡想:嗯,那個主人好像這麼小氣,他那個果園這麼豐收,怎麼給他這個東西吃啊?他心裡有點嘀咕。然後那個主人很慎重地跑上來,告訴他,一個是果園裡面長出來,另外一個叫他嚐一嚐。他開始的時候有一點懷疑,結果仔細一看,噢,兩個馬上比較得出來了。
這個如果說你們不注意,不會了解。注意的話,你們看,現在那個果實看起來好像很大,實際上吃起來的味道,不如以前那個老的,遠不如、遠不如!他在那個什麼,《營養與素食》這本書上面,《營養與素食》這上面,你們如果粗心的話,根本分不出來。自從我看見了這個以後,後來我仔細地體會,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現在我們有太多東西,好的東西,慢慢地、慢慢地沒有了。我以前感受到的很多好東西,印象特別深的就是沈香,我跟你們說過幾次,這個不再提它。現在這個時候,那個盛事慢慢、慢慢、慢慢地在減少。
瞋恚心者,謂多疫癘,災橫擾惱,怨敵驚怖,獅子虎等,蟒蛇蝮蠍,蚰蜒百足,毒暴藥叉諸惡賊等。
哎呀,那個外面嘛,種種的傷害我們的這個野獸等等,乃至於很小的昆蟲;裡邊是疾病,現在有幾樣東西非常可怕的病,說癌,然後愛滋病,啊,那簡直是……這個裡邊的。外面還有各式各樣的,這種。乃至於說蜂,有一種蜂叫殺人蜂,那個蜂非常可怕,那個台灣還沒有,台灣那個虎頭蜂還不可怕,那個殺人蜂被它叮一下的話,那個人就要送命喔,這麼個厲害法!你看一個蜂,這個為什麼呢?這個就是瞋心增上。
以前經上面說,當我們瞋心增上,慢慢地感到那個草啊都是像刀一樣,草都是像刀一樣。不曉得你們碰見過沒有?我自己親自碰見到,我以前還不相信,這個草怎麼像刀一樣呢?有一次,我們那時候剛開始的時候,每一個人都要出坡的。早晨去出坡的時候,拔草,一拔,哎呀,那個一手都是血,那個草邊上就把我的手指頭切碎掉,不曉得你們碰見過沒有?那我才親眼體會到。然後呢乃至於那個書,我還有好幾次,不止一次,那個翻翻書,那個書邊上的頁子,居然一下子把我那個手割碎掉了,不曉得你們有沒有碰見過?那是什麼?就是我們瞋心增上的,這個世間的士用果增上的結果。這麼個嚴重法!下面,最下面那個是最糟糕──邪見增上的,
諸邪見者,謂器世間,所有第一勝妙生源悉皆隱沒,
這個真正的殊勝的、好的,這個滋長我們生命的東西,慢慢地沒有了。在那個《起世因緣經》上面,那個經上面,最早的時候說這個人來的時候,從光音天來的。他雖然已經從天上面下來了,但是身上還有光明,他也不要吃東西,也沒有男女的慾望,都沒有!欸,那個時候地上長一種非常、非常美的東西,然後呢大家有人偶然歡喜,這無始以來的習氣,他就一吃,哎呀,這個好吃得不得了!所以大家就吃,這樣。那個時候吃得好,就吃、吃、吃,後來那個貪心轉盛了,貪心一轉盛,這個東西就沒有。然後呢一次不同、一次不同地生。到後來那個地味有一種,那個不要的,你就拿出來就吃就好了,就這樣。那麼到後來,大家覺得貪心增長了,就把它積聚起來,等到你一積聚,這個東西就消失掉了。後來長那個自然香粳米,那不用種的,它自然長出來,那東西也非常好。反正都是這樣,當你這個貪心增上了,這個東西慢慢地、慢慢地消失掉了。同時貪心增上了,還有一點,邪見也在增上,這個東西一定。所以很多真正勝妙的東西,都消失掉了。
我看見那個《大唐西域記》,奘大師到西域去的時候,還有那種叫供大人米,喔唷,這個米大得不得了!這樣。現在印度我去過好幾次,印度地方之窮啊你無法想像。我看過三百多年以前,有一個聖者的這個傳記,他到印度去朝聖,那時候還就說,哎呀,那個印度地方的富庶,怎麼怎麼富庶啊!就這樣。我這次跑過去的話,那印度地方之窮啊,那長出來那個洋芋,這個馬鈴薯這麼大,這麼大,它那個皮也不剝,也沒有辦法剝皮嘛,一口氣可以吃它三個吃進去。啊,這是為什麼原因?你如果仔細……將來你們如果說有機會去,不要說,哎呀,朝聖,馬馬虎虎,走馬看花,你去看看當地他們這種行為,他們那個思想什麼等等的話,你就曉得原因何在。
喔唷!這印度有幾種典型的人,我們現在這裡不是隨便哪,不是輕易地誹謗人家,這個萬萬不可以!我們是藉人家的一個境來作為借鏡。他們有這個很有趣的習慣,他們總自稱為大,「喔唷,我這個……。」這個因為這個印度的確是個大國嘛,他常常說「這個東西,遠東第一」,他曉得這個比歐美是比不上的,就這樣。那我如果不從這裡過去的話,說不定聽了他們。他們常常告訴我:喔唷,這個遠東第一,它還外銷到哪裡去,蘇聯也用它,哪裡也用它。那我一想──哦,不是,亞洲第一──不要說跟日本絕對沒辦法比,那個臺灣、香港、韓國、新加坡,不曉得比它好多少,他說是他第一,這樣。真是有意思啊,那妙不可言!
然後普通人有兩種人,一種人就是懶的人,一天到晚去討飯,辛辛苦苦討到了五毛錢,然後一個大餅吃飽了,睡在公園裡,躺在那裡睡大覺。幾個人碰在一塊兒的話,大家講道理,家家吵,這個印度典型的樣子;再不然是乞丐。這個講起道理來,印度人這個道理的話,哇,那上至議會,下至平常的,到什麼地方他就會吵。有一次,還有一個妙咧!那個大路上面,那個大公路上面兩輛對開,開的時候,這個車子一個不小心,出了一個小小的車禍,兩個車子撞上了。那撞上了以後,然後兩個司機下來就去講道理,結果他一講,講了六個鐘頭,就沒講清楚。欸,下面這些人哪,才妙咧!那他們去講他們的道理,他們就坐在那個車子裡悠哉悠哉的,有的人去玩去了。你說這你無法想像的,他不是說我趕快把那問題解決了,做他的事情,他就有這個閒功夫去講那個。
說明了現在這個世間,但是他講起來他有道理喔!所以現在這個時候,我往往看見那些講道理的人,我一看見講道理,我就可憐他。所以學佛的人講道理的話,啊,我覺得這個是天下最可憐是莫過於學佛的人!不學佛的人講道理,他不懂嘛,本來愚癡。所以這種什麼?都是邪見。他不是不懂啊,所以叫世智聰辯。你說他沒有嗎?他有啊!喔唷,這個講起道理來比誰都強,就是這樣。對嗎?那就另外一回事情。這是第一個,「勝妙生源悉皆隱沒」。還有呢,
諸不淨物乍似清淨,
你們懂不懂這句話?明明是不清淨的。你這個不清淨不要看它,唉呀,一個垃圾的髒哦!那我們現在隨便舉一個例子,剛才說的,請問汽車清淨不清淨,清淨不清淨?你仔細想一想看你就曉得了。譬如說我住在這個地方,你三天不擦桌子,桌子上有灰塵,一抹,最多抹一抹,手一撣,撣掉了。我在台北,你只要到了晚上,早晨出去,到了晚上手上一抹的話,那個手上的灰,你不用肥皂洗,洗不乾淨的。我想你們都有這個經驗,為什麼,為什麼?那是外物的不清淨哦!然後實際上呢,的的確確的,我們現在這個汽車、洋房不曉得多多少少,喏,就是這些事情,就是這些事情。
諸苦惱物乍似安樂,
這個不但是不淨,而且是苦惱。
非安居所,非救護所,非歸依所。
這明明不是安居、不是救護、不是歸依,我們覺得這是安居、這是救護、這是歸依。這個是什麼?邪見,就是我們顛倒,顛倒的關係。明明,唉呀,這個汽車、洋房是最苦惱的事情,但是我們覺得這個是安樂,拼命去追求。所以我現在總覺得這個世間的人的顛倒,世間真顛倒啊!
以現在這個情況之下,普通一般的一個家庭,你沒有兩萬塊錢是很難生活。可是問我的話,我只要說我每天有兩個饅頭、一把鹽,大概可以過日子了。兩個饅頭多少錢?我也不知道。大概二十塊錢夠了吧!一個月要不了幾百塊錢,就這樣。如果說你能夠自己還省一點,這個都不要。這兩萬塊錢並不說好哦,如果你要汽車、洋房的話,賺了二十萬也不一定哦!請問你要賺那個二十萬,你得花多少功夫?我只要一點點,對不起,一天假如現在出去打一個工賺到了,我剩下來的都是我的,我要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他們現在不是,就把那個金子做的枷鎖,牢牢地套在自己的脖子上面,自己還覺得高興得要命,拼命地扛也扛不動。現在世間人人都是如此,你們想想看對不對,想想看對不對?他要維持這個洋房,要維持這個車子,要維持這個電視,要維持這個……。
所以那幾年以前人家說:「哎呀,法師你這裡沒有電視?」我想了半天,電視要它幹什麼,電視要它幹什麼啊?增長你的染污之業,然後呢要把你花這麼多的時間,眼前把你的時間,牢牢牽著鼻子牽在這裡,將來把你送到惡道去。覺得這個是好的東西──喏,是「不淨之物是乍似清淨,諸苦惱物是乍似安樂。」這兩句話不要輕輕放過喔!關鍵在哪裡?就是我們的邪見增上的關係,所以它叫增上果啊!這一點說起來很容易,你們要好好地多思惟、多觀察!
就像我們平常,我想我們很容易體會得到的,很多小事情。就是說我們現在大家坐在這裡,穿一件衣服,啊,你馬路上撿來,那個出家人說什麼?這個叫糞掃衣。你馬路上面撿來了,然後洗洗乾淨,穿在身上,嗨,你來得個舒服,又軟哪、又好!新衣服還很硬,對不對?你買了一件新衣服,那個小偷來得了,他又看中了。你穿了這件衣服,送給小偷他也不要你,你在任何情況下,絕不要擔心,它有這麼大的好處啊!那個是真正安樂,但是我們卻偏偏不要,然後呢一定要這樣。
當然我們有的時候說笑話,但是這個裡邊卻有它的特別的道理。人家常常說愛虛榮心的人,一下時興流行的,流行這個,平常我們往往歡喜譏笑,譬如說女性,實際上男女皆然,沒有一個例外的。為了加強我們這個概念起見,我們不妨這樣說一下。說,一下時興那個高領子了,啊,那個領子,那個脖子擺在那裡真難受;一下那個矮領子,這麼一點點;一下那個敞了,一下又是高跟鞋,一下又是那個東西。嗨,你簡直是,你不曉得是怎麼一回事情!他還覺得很得意。
實際上呢他自己被這個東西在牽著鼻子走,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這件事情?他最舒服的什麼?最舒服的就是那件糞掃衣,就是軟趴趴地穿在身上,然後坐在家裡,躺在沙發上面,最快樂是莫過於此。欸,他就偏偏要忙了個半天,一個禮拜至少到忙它五天,然後賺那個錢來,然後自己就受那個罪。一下子變成這樣,一下子變成這樣,一下子變成那樣。然後回來以後又馬上弄髒了,洗洗乾淨、燙燙好,掛在那個地方,下面出去的還要表演給人家看,那多可憐!忙了五天去賺這個錢,還有最後這兩天,然後最後兩天呢去幹什麼?去表演給人家去看。表演給人家看什麼?還是被人家牽著鼻子走。對不對?他一點點自己就做不得主,這完全是個奴隸!什麼奴隸?就是這個東西的奴隸。這什麼?邪見增上啊!
但這個地方真正可怕的,因為是眾生的共業,所以它不在什麼?不在前面的異熟、等流當中,而就士用,整個的大環境都是這樣。儘管你今天了解了,你說了解了,你在這個圈子當中,你就穿一件破爛衣服,人人眼睛這麼瞪你,你也覺得:怎麼搞的,好像不大對勁。這個情況,這個地方我們真正要了解的。所以千萬不要把這個當作笑話看,當作笑話看太可惜了!我從這個地方,你們自己想你們的法則,然後檢點自己。檢點了自己,就在那個起心動念當中檢察自己,說:不要跟著前面這個錯誤的念頭轉,要那個地方開始改過來,要從這個地方改過來。
那麼這個前面是關於這一部分,關於前面這一部分,業──這個果的這個第一部分。現在我們先把它看一看這個什麼。所謂思惟這個……看看前面那個什麼?總業果,分別思惟當中,抉擇這個業果當中的說明,說明這個業果的差別,說明業果的差別,這個是黑業的業果的差別,三樣東西。那麼再下面呢就講白業,白業果。關於這個方面除了我講以外,你們一定要好好地下去,好好地把它弄清楚。這個弄清楚了以後,我們再進一步才談得上真正地修行。或者應該更正確一點地來說,真正地你們能不能說,自己創造自己的命運,乃至於跳出生死,基本的概念都在這個地方開始,都在這地方開始。下面是「思惟白業果」,上面是黑業。
一白業,二果 今初
〈本地分〉說,於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起過患欲解起勝善心,若於彼起靜息方便,及於彼靜息究竟中,所有身業。語四意三,亦皆如是。
那麼前面講黑──惡業,這裡講白──善業。那麼善業是什麼呢?就是前面所說的這個黑業,殺、盜、淫、身三、口四等等,以前做的這種事情,現在了解它有種種的害處,種種的過失,對於這個道理,你有正確地認識。因為你以前不了解,所以你一心好樂去追求它,現在你了解了這個錯誤,所以一心去排斥它,排斥它。那麼好樂的時候,這個欲是「貪欲」,排斥的時候,這個欲跟法相應叫「善法欲」,對於這個有它正確地認識。「起勝善心」,由於這樣的關係,然後那個生起來的這個善心,這個叫勝──超勝、殊勝的。平常世間也有善惡,現在我們從根本上面了解了,所以不是世間的。
對於業果來說,有兩點內容我們不知道,一個是由業感果的道理,我們不知道;第二個,就是第一義諦。這個業感果彼此之間的究竟的原因在什麼地方?說空,空故業感緣起,所以業感緣起是因果的道理,這個是第一層。第二層呢,因為業感緣起所以它的空,這是第二層,第二層我們稱它為第一義,叫勝義。那麼現在對於這些事情,你了解了它的過失、患害,慢慢地跟勝善相應,既然生了勝善相應的話,當然你要遠離它,那個時候生起種種的靜息的方便。
前面的話呢,我們起的什麼?起的是所謂意樂,這個意樂就是說跟染污相應的心理;現在那個意樂的話,勝善相應的心理。由於這種心理的話,前面這個心理起殺生等加行,現在呢我們起什麼?「起靜息」,停止不再做的種種的方便,這個方便就是我們的行為。「及於彼靜息究竟事中」,所有身業、語業,身語意三都是如此,這個反過來就是。所以這個裡邊也包含了什麼?第一個對這件事情的認識,以前是不認識,無明相應的,所以呢起種種的貪、瞋、癡相應的意樂。現在呢正確了解了,了解它的過患以後起勝善心,然後的加行,就起的靜息的方便,說以前要去貪,哦,現在不去!
那麼,這個上面我不妨作一下──假定我們剛開始的時候,道理雖然懂,但是因為習氣很強,所以在境界上面是擋不住。那我們了解了:對不起,我根本就遠離,我出家,不跟在家人在一起。然後這個廟宇在山裡邊,嗯,碰不見,好囉!這個是遠離的,在開始的方便。乃至於平常的時候,儘管到了這裡,我們還難免要吃、要睡,所以廚房裡儘量不要去,這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儘量地把它越簡單越好。佛告訴我們這個像塗車油,你只要塞飽肚子就算。當然我們一下做不到,但是我們一定要把握得住,是這個情況。
所以說到這裡順便,有人告訴我……出了家還要講口味,還要講什麼,我總歸告訴他,那你回家去,用不著到這裡來,用不著到這裡來。他又講很多道理,那個道理都是世俗的道理。是,你可以到世俗上面,做一個很好的人,但是不必出家,在家一樣修行。要曉得如果是出家修行的話,要為什麼?要三界人天師表。是,我們一時做不到,是的,不是說一下要做到,但是我們必定要有了這個正確地認識,心心念念說我要努力、努力,你慢慢地做到,自然做到。所以古來那些人哪,到後來都是什麼──身貧是道不貧。我們不必說佛世,也不必說太過那麼乞丐,就是我們中國古代,不要說古代,就是我眼前看見,我小的時候,那個廟裡哪有什麼東西吃呀!喏,不妨你們問問我們老和尚。我那時候聽我們像仁法師,那個時候什麼啊?平常的時候哪有什麼菜,根本沒有的呀!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我在這地方順便說一下。
我們必定要內心上面先有這個認識,然後呢進一步起加行的時候,什麼?就遠離的方便,這樣。慢慢、慢慢地從境上面去遠離,然後呢努力去學習內心當中跟它相應,這個就是我們修行白業是這樣的。所以關於這本書上的,回頭我們再講,你們拿到了以後,自己先好好地看一遍,拿到了看一遍。然後呢我會找時間跟你們真正解釋,到這個下士道完的時候,整個的這個修行的宗要,整個的修行的宗要。上面我們已經講了善業;殺、然後呢不與取、欲邪行。下面呢,說
其差別者,謂云語業及云意業。
上面是講的身三種,下面的是語業跟意業,同樣的道理:
事及意樂,加行究竟,如應配合。
我們造惡的時候,分四個部分:事──所做的對象,意樂──我們造的時候心理狀態,加行是造業的時候的所起的種種的方便,以及究竟。那麼「如應配合」,就跟各個不同的業,相應地去配合。
例如遠離殺生業道,事者,謂他有情。意樂者,謂見過患,起遠離欲。加行者,謂起諸行靜息殺害。究竟者,謂正靜息圓滿身業,以此道理,餘亦應知。
那上面這個懂了,下面這就很容易懂;上面這個很容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