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057B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五十七卷.B面

那麼這個業的四個行相我們了解了。了解了以後,更進一步就是說:那麼什麼樣的業是善的感得善果,什麼樣的是惡的感得惡果,我們也了解了。然後呢,下面又特別地說明,有幾種業它具有特別力量的,我們了解了。那麼最後曉得由這樣的業,感得那個果,那個果分三部分:異熟、等流以及增上果。

這個等流果前面已經簡單地說了一下,今天要特別解釋一下的,這個黑板上寫的,黑板上寫的。說,「造作等流」,它又叫真等流,這什麼意思呢?是說你因地當中,是有善心相應的,到果位當中,它還是這個。平常我們起心動念,前一個心念是善的,後一個念頭繼續地下去,繼續地向前面的繼續不斷地流衍,繼續不斷地向前面推衍,是前念、後念輾轉相生,而這個輾轉相生的前後,它特質相同的,這叫等流因果。我們剎那剎那地延續,一直不會斷絕,從前一世到這一生,從這一生到後一生,就這樣。

所以我們平常的一切的情況,譬如說前面說異熟,當那個果報現起的時候啊,當我們對了這個境以後,我們內心當中,就有一種知見、感受,跟它相應的生起的。那個時候的那種知見、那種感受怎麼來的呢?就是說我們曉得以前我們這種習氣,當我們做這件事情的時候,由於這樣的一種心情去做,所以當這個果報現起的時候,它相應的這個心情又現起來了。前面這個叫作異熟的因果,那麼當那個時候,跟它相應的心裡面現起的這種狀態,就是等流因果,等流因果。

對這個認識,對我們是絕端重要的,所謂修行就從這個地方修行起。這個話怎麼講?譬如說現在前面有一個境界現起了,境界現起了。以前你曾經傷害過他,所以這個境界碰到你身上的話,你同樣地是被傷害,那麼這個叫作領受等流,這個叫作領受等流,你被傷害的那個感受。但是除了這個身體相續上的領受以外,心理上面你會起一種反應:「唉,被傷害了,那我要以牙還牙去報復他!」這個時候我們心裡一定會生起這種心情來;或者他對你好的,你也對他好的。總是我們心裡面有種種的這一種,以世間上面的……平常我們常常好歡喜跟人家論辯見解什麼東西,這個毛病都在這個上頭,所以修行就從這裡。

所以我們真正要認識,認識什麼?就是認識這個。假定這個不認識的話,那個就談不到修行,這一點我們這個地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它會輾轉相續的。這是為什麼,我們自己作不了主的原因就是這樣。你說作不了主嗎?好像作得了主,就是前面一個境界現起了以後,你還覺得很有道理──欸,他來害你嘛,「我當然要報復啊!」他罵你嘛,「他說得沒有理由,我當然要跟他辯論哪!」嗯,就是這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覺得是可以作得了主,實際上你為什麼心裏會生起這種反應來?你為什麼對這件事情這樣想?這就是我們不知道的地方,這就是我們為無明所覆蓋的。現在修學佛法真正要認識,就是要認識這個,大家懂不懂這個?現在這裡不一定完全清楚,到後面的時候才說明了。

那麼認識些什麼呢?認識就是說,現在我們不管你起了什麼念頭,說對於壞的境界你去報復,對於好的境界你去歡喜,或者感激什麼等等,這個無非是或瞋、或貪、或癡,不管你怎麼做,總歸在三界生死當中輪迴,三界生死當中輪迴。壞的墮落三惡道,好的就是保持人天,也是暫時的,到最後還是在這個地方跳不出去。因為什麼?這個是有漏的,無明相應的。是真正的整個的轉化,就從這個地方轉化起,你當下認得它──不對,這個錯的,這個錯的!

到現在為止,錯、對的內涵,我們還沒有深一層地去談它,但從這個地方要了解這一點。前面我們曾經講過修行,什麼叫修行哪?就是對我們善所緣的數數憶持,然後呢不要讓它忘失;把無始以來所緣的惡的,把它改變過來,這個基本的概念。因為我們無始以來一直緣那個惡的,說這個惡的不是一定做壞事,就是說凡是有漏的這種事情,我們整個地都要把它淨化。那麼這個基本概念,當時這一個道理,現在這個地方我們回憶一下。

下面又告訴我們四種資糧。這個四種資糧當中,現在請你們翻到四十七頁,我們馬上可以用的,如果說你們好好地善巧的話,那這個時候就可以派上用場了。四十七頁上面,告訴我們這個四種資糧,第一種叫作密護根門,這個密護根門當中分成功五個項目,五個項目。就是說「根門」是我們曉得的,說六根門頭,為什麼要護它呢?因為我們一切有漏的善惡業,都是從這個六根對著六塵,然後生起六識,造種種善惡之業。由於這個業,所以就感得種種生死果報,現在修行就從這個地方修起。

第一個叫以何防護。那麼你現在要修行就是修這個,所謂修習防護囉!那麼怎麼樣修習法呢?叫作「以正念」,這個正念要怎麼辦呢?對正確的認識,心念保持這個正確的認識,經常地,而且很認真地保持。喔唷!哪一念錯了,那你馬上不要放縱它;哪一念對了,就安住在這個上頭。

是,對、錯的真正的內涵,我們不一定很清楚,但是在座有很多修行人,譬如說他學禪的人,那麼當然,以前的禪我們不談,現在目前禪所流行的就是參一個說「念佛是誰?」看那個「誰」。然後呢或者你參一個是,趙州說:「這狗子有佛性也無?」參一個「無」。你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上頭,總歸要把它那個根由找出來。念佛的人呢?一個念、一個心念,一直在那句阿彌陀佛上頭。為什麼呀?這因為當你平常起心動念,不管是善、不管是惡,這個本身都是染污的。那麼這個念頭,我們拿世俗的標準來說,容或是有善惡,可是這個世間善惡的標準,結果是什麼?在三界之內的升沈,跳不出生死輪迴,最後必定是在生死輪迴當中,這是絕端地痛苦。這個正念是正法相應的,但是呢因為無始以來,它一直在散亂當中,所以要很努力地、經常地保持。

那麼那個念頭保持什麼呢?第二個保護這個六根,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那麼從什麼地方去防起呢?從什麼地方去防起呢?就是說這個六根所對的境界,就是防那個六塵。哦!這個是你歡喜的,生起貪;這個你不歡喜的,生起瞋;其他的你無所謂的,生起癡,就是這個樣。

那麼怎麼防法呢?那就是這樣,有兩種。一個呢,你曉得這個根對了境以後,一定跟著外面去轉,所以不要讓那個根去對那個境。譬如說我們為什麼剛出家的時候,一定要住在山林裡邊,乃至於我們為什麼說平常的時候不准出去?我們曉得,一跑出去,對不起!你這個就亂掉了。所以我們一天到晚在這個寺院裡邊,眼睛所對的,不是佛菩薩,就是經藏、師長、同學,都是三寶,就是這樣。然後使得你的意念這樣,這是一種防護的方法,所以你不縱那個根。

還有呢,這個實際上是不可能一天到晚都做得到的,難免有的時候你需要這樣去做,有的是無意這樣去,那怎麼辦呢?當那個根對了境以後的話,你心裡上曉得:「欸,根對了境了。」對於所對的這個境,不取行相、不取隨好。什麼叫作「不取行相」?就是你看見了:欸,這個好看!你不去看它,曉得這個不對的。這個好聽!不去聽它。這樣的不看、不聽是離開貪。反過來說,這個不好的,然後呢你不去管它,是離開瞋。這個是行相,就是當下的這個相狀。什麼叫作「不取隨好」呢?事情過去了,過去了,你剛才看過了,你心裡想:欸,剛才這東西也不錯呀!啊!這樣。或者剛才這東西很糟糕,你心裡就嘀嘀咕咕弄了個半天。這個就是不取隨好。

那麼最後它為什麼要防?防些什麼呢?就是在這個時候,使得我們的意根哪,不要受著這一個塵境,而生起染污的意識。這個染污的意識就是我們的煩惱,生死的根本,它真正的防,就是防這個。

所以當我們心相續,前後相續的時候,一定在這個異熟的因果當中,所以我們無法離開我們這個異熟的報體,這個是正報。我們一定在那個增上因果當中,我們無法離開我們外面所對的境界,這個無法可想的,我們也不必去想它。真正重要的就是等流因果,當我們心裡面相應的起來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曉得前面這樣來是為什麼。以前不了解正確的佛法,在無明長夜以來,這個長夜是無始以來,都在這個裡面轉,現在了解了以後曉得到此為止,切斷!

所以一開頭的時候,為什麼說我們修學佛法必須要的幾個條件,第一個,曉得自己的過錯。這個道理說起來是容易極了,做起來是難極了。儘管現在大家都在那兒聽,都在那兒講啊,碰見問題呀都在自己說我的對,啊,不曉得有多少道理!所以剛開始的時候,人家跟我講道理我還是聽他,也原諒他,他本來不懂嘛!結果發現我們很多同修們,修學了那麼半天,他還是講那個莫名奇妙的道理。所以一個修學佛法的人,最主要的我們應該了解,我們在無明當中,你那個道理是越講是越錯,不曉得錯到哪裡去,這是我們必定應該知道的,所以過錯應該拿掉。然後正確的第一件應該認識什麼?應該認識我們在無明大病當中。所以我們那個起心動念都是錯的,不是貪、就是瞋、就是癡,最粗的,細的根本談不到,那個時候你才肯一心一意地怎麼去改善。那麼改善從哪裡開始?就從這裡。

現在這概念有沒有?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哦!平常我們必須把那個整個所講的那個次第啊,把它歸納起來,現在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了。當你這個基本的認識,有了正確的認識了,那個時候你就曉得修行,為什麼修行第一步要教懺悔,懺悔如何懺法,都從這個上頭。所以今天講的那個東西特別重要,如果說你們把握得住的話,如法能夠真正去懺悔的話,那個時候你要修學的佛法都成功。如果這個概念把握不住的話,那──是,種種善根哪,總歸好的,可是你要想得到這個相應的結果的話,沒有這個可能,而且「絕無可能」,四個字!一直等到有一天,欸,等到你又轉過來,又跟這個法相應了,還是這一些!然後呢,那時候你成功了。

所以記住!我們不要讓我們轉了半天哪,那個說「半天」是形容詞哦!那個半天,可能無量阿僧祇劫,在地獄裡面去轉哪!所以這個地方我特別說一下,這個等流對我們這麼的重要。平常我們起心動念,在任何情況之下,就是這個東西,就是這個東西,等流的心識,念念地向前相續。所以說修行、修行就從這個地方,把前面這個東西到此為止,後面這個東西引發。所以我們在這兒聽呀!拜呀!幹什麼?就是薰習新的、跟法相應的,隨順正法跳出生死輪迴的這個認識,把它薰習進去,然後時時刻刻地把這個增長,而不是把以前染污生死之業跟著它轉,不是!這一點我們在這個地方要認識的。下面再看:

諸主上果或增上果者,

「主上果或增上果」,這個「主」就是主要的,主要的上面它還有「增上」。這個意思就是平常我們就唯識上面舉一個比喻啊,它說就好像農夫,你種了穀子以後,到了收割一樣,收割一樣。換句話說,你做了什麼事情以後,你一定跟你相關的,它有回報。所以我們在這世間做了很多事情以後,這個正報是前面的異熟、等流。然後呢,外面這其他的回報,這個就是我們的,叫作士用果或者增上果。士用的話,士,就是你作者,用,就是你所受用的那些,那個主要的就是指外面的器世間,我們的依報。那個文字很容易懂,我們把它唸一遍。

謂由殺生,能感外器世間所有飲食及藥果等皆少光澤,勢力,異熟及與威德,並皆微劣,難於消變,生長疾病。

所以現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感覺得這些東西不好,大家千萬不要說:「哎呀,營養不好,不要這個!」營養要的,所以我們既然感得了這個身體以後,我們不能不注意。但是假定說,你的概念都擺在這個上頭的話,你學佛完全學錯了,完全學錯了,不必來學佛。我們必定要了解這個主要的是什麼?還是我們的業這個最重要。我以前聽人家講過一個話,當時我還覺得笑話,現在想想千真萬確。他有一個人很胖,大家覺得胖不好,他就說:「我這一點辦法都沒有,喝水他也胖。」這是千真萬確的。譬如我們這裡在座的有一位同學,他現在只吃兩餐,我鼓勵他吃兩餐,他一向吃一餐,他也吃得很少,但是來得個胖,精力來得個好!別的人呢,就像我來說吧!那個不曉得多少營養,美國的標準哪,怎麼個弄,弄來弄去就瘦了個半天,這個非常明白。

現在世間人當然講那個,學佛的人還講那些,我是覺得完全顛倒,完全顛倒!我們不是說忽視,它前面說得很清楚的,凡是世間的任何一樣東西,用來做為我們的助伴,這我們必須要的。可是學了佛以後,居然不拿佛法來衡量,還拿這種世間來衡量的話,那錯了!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為什麼,就是我們宿生造了這個業,這是為什麼譬如說經論上面,乃至於戒經上面,《梵網》上面告訴我們,你遭到種種苦難的時候,你趕快跑得來讀誦、講說、書寫這個經律。那個時候我不懂,病的時候戒上面告訴我們病的時候你該休息,他為什麼跑得來讀誦、講說啊?很簡單!因為你以前不懂啊,然後你造了不相應的染污,現在既然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唯一的辦法從因地上面把它淨化。那時要因地上淨化怎麼辦?如法嘛!很簡單,就釜底抽薪,這是唯一的辦法呀!

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就曉得,現在之所以痛苦是為什麼?以前造了惡業啊!現在要趕快曉得,怎麼樣的惡的業因感得惡果,什麼樣的善業感得善果,從這個地方改善才可以啊!凡是現在,不管是異熟,以及主上或增上果,當我們感到的時候,我們立刻應該感受到。不必說:哎呀!現在這個地方,這個不理想、那個不理想,責備人家,錯了,完全錯了!世間法,是對的;佛法不是責備人家,責備自己。所以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這個現在你們懂得嗎?假定說你們在這個地方體會不到的話,那就是冤枉了你們自己,冤枉了你們自己。不是說我們現在馬上做到,就是說,我們這個概念必須要認識,然後認識了努力去做。那麼剛開始的時候做不到,它有一個原因的,那個後面會告訴我們,在懺悔裡邊,以及為什麼要懺悔,後面就再講。

所以關於到這一點,你們這兩天,心裡可以認真地思惟、觀察一下,講懺悔的時候詳細講。如果還有不了解的,那個時候在這裡把它提出來,我也會告訴你們。這是我們三乘的共法,下腳第一步的修行的宗要。繼續看:

由此因緣,無量有情,未盡壽量,而便中夭。

那麼這個還是殺生的這個增上果、增上果,就是這樣。我們現在看見眼前那個世間就是這樣,哎呀,不管你科學多發達,病的人是比以前特別多,這個實在是千真萬確的。我還記得我小的時候,那離開現在五十年以前。那鄉下去呀,因為那個時候的民風很淳厚,而且世代安居,通常一住在那裡幾百年,多則千年計,所以方方幾十里路之內都很熟。很少聽見人家說有什麼病啊,最多傷風感冒,傷風感冒也不必去看醫生,拿一點生薑,煮一點紅糖喝一喝好了,流兩天鼻涕就好了,很少有。現在啊!你跑到什麼地方去,到處都是病。以我自己本人來說,我一生啊得過各式各樣的病,胃病、肝病、肺病,那麼動過幾次手術,然後周圍的人也都是這個樣,這是基本的原因都是什麼?都是這個。在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第二

不與取者,謂眾果尠少,果不滋長,果多變壞,果不貞實,多無雨澤,雨多淋澇,果多乾枯及全無果。

就是因為你不與取,因為你不與取,所以你感得的那個果報的話,就是這樣的果報。你在世間的財物上面損害了別人了,那麼現在的世間就是這樣的狀態。現在的人真可憐哪,大家忙著物質上的,他用種種地方,用種種欺騙,是越騙越沒有,越騙是越沒有!大家都是顛倒啊!大家都是顛倒啊!現在我們往往是,越是沒有哇,越是大家要保存起來,結果你越保存,因為那個貪心增上的結果,最後這種東西是越來越少,越來越少。反過來,你能夠布施的話,欸!這個東西慢慢、慢慢、慢慢地、慢慢地多。

我們不必說看很多因果的故事,就是眼前,你看有很多很有意思哦!最近常常有這種報導,因為花蓮慈濟功德會,那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薩,所以有很多人起而響應。響應的結果啊,你們常常可以看見這種,結果他越發心越送,欸!這個錢越來越多。

那前幾天還有一個素食店的老闆。他來了以後,一方面素食,一方面供養,結果生意做得越來越好。我那次到台中來也是一樣,我忘記掉那個什麼地方,有兩個店,一個素食店,一個是肉食店。那個素食店裡面哪,擠得呀排這個隊,我看看裡面小小個地方,總有七、八十個人。然後呢,另外旁邊那個普通的餐館哪,進去找的話找不到十個人,桌子都空在那個地方,就這樣。然後我吃完了,出家的法師他一定要供養,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啊!

所以我們平常,我們要多看因果概念的書,你理論了解了以後,知見上面雖然具足了,可是習性上面哪,還是受平常的這種習性所支配。你一定要多看,多看,換句話說,這個就是眼前的故事擺在那裡,就給你很大的警惕。喏、喏、喏、喏!你就看見他了,他做了善事就得到這個善果,做了惡事得到了惡果。這麼一來,就把你原來所了解的這個道理,就很清楚強烈地,活生生地現在你眼前,那個時候就變成功很有力的推動你的力量。這樣時候,你就變成功一個真正如法的修行人。要不然講講道理是對的,講完了以後,仍舊是懶癱癱坐在那個地方,只會講道理,也就是如此而已!

這種情況有沒有果報?有,有兩種可能,這個果報。如果你真正認真地這樣地去做的話,那麼這一種,是「修慧不修福,是羅漢應供薄」。將來你生生世世會修行的,但是始終啊,哎呀,飯也吃不飽,證了果了,你還討不到飯,這是一種。還有一類,儘管你文字上面做得很好,講起道理來很好,實際上法理根本沒有進入你的心目當中。這種人變成了什麼?世智聰辯。喔!那講起來聰明得很,講起來能說善道,道理比誰都強,但是對不起,跟佛法不相應,下一世連它這個佛法都不接受,這是種典型的例子,這個我們要認識的。這個地方,隨便提一下。那麼再下面:

欲邪行者,謂多便穢,泥糞不淨,臭惡迫迮,不可愛樂。

下面。

虛妄語者,謂農作行船,事業邊際,不甚滋息,不相諧偶,多相欺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離間語者,謂其地處丘坑間隔險阻難行,饒諸怖畏恐懼因緣。粗惡語者,謂其地所多諸株杌,刺石礫瓦,枯槁無潤,無有池沼,河流泉湧,乾地鹵田,丘陵坑險,饒諸怖畏恐懼因緣。諸綺語者,謂諸果樹不結果實,非時結實,時不結實,未熟似熟,根不堅牢,勢不久停,園林池沼,可樂極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