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五十七卷.A面
由意樂門故力大者。《寶蘊經》說,較三千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須彌。於此諸塔,復經微塵沙數之劫,以一切種可供養事,承事供養。
先看看這個經上的,這是經上的,說明了這件事情,這正確性,千真萬確。說比較一下,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有情,不是一個人哦,所有的人!啊,不得了!他講一切有情,不單單是人,螞蟻等等都算進去。人很少,只有四十億,最多五十億,如果這一切有情算起來,那是一個天文數字,不曉得多多少少。所有的人哪都各建佛塔,造那個塔,像須彌一樣大,然後呢這些塔去供養它,「經微塵沙數劫」,啊!實在是不得了。供的東西呢?所有的東西,那個是不得了地大。這個福報比其於──
若諸菩薩不離一切智心,僅散一華,其福極多。
喏!這個是大乘的不可思議的威德。「不離一切智心」,換句話說,他的意樂,以這種心情去散。一切智心是什麼?這個,那的確就是修相應的慧,修相應的慧。任運地,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是這種心,那就是八地菩薩,初地菩薩剛剛跟這個相應。所以說,八地菩薩他隨便選一個花,隨便做任何一件事情,這個功德比他以前所有的功德,積起來還要大,就是這個道理。當然我們現在做不到,可是我們要了解,假定說你肯發一個心,那個心就大。所以我們常常記得那個沙彌這個公案,說:「我一定要做!」你就這一念心的話,這個心力就有不可思議,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平常的時候千萬不要:「哎呀,我很差呀!」處處地方顧全到自己。處處地方想到:我一定要學佛,一定要怎麼樣!你平常的時候,只要肯內心當中這樣打這個氣,你就會很精采。
我們在座的同修當中,有一位同修,他常常非常好的好心,做起事情來非常魯莽,常常這樣,但是我對他非常歡喜。他為什麼呢?就這個,這個人的心裡就有這樣,他總要學最好的。對我來說,不但歡喜,我覺得非常讚歎,這是值得我們讚歎的。不過我不是說讚歎這個人魯莽啊,注意啊!你要想把那個心真正做到的話,那一定要智慧相應的,一定要智慧相應的。所以說明了,這個大乘的特質在什麼地方,這個就是我們的意樂,我們的內心。所以你事情還沒有做,先不要先打退堂鼓:「哎呀,我差呀!我身體不行呀!頭又痛呀!」這個也不行哪!叫人家做了一點又損失啦……不要這樣做,不要這樣做。要發那個大心:我一定要去做到它!就是這樣,這個心情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我們現在繼續下去。
如是由其攀緣所得,若有勝劣,及緣自他利益事等意樂差別。
那就是──這個他比較了,比較你得到的時候,你得到,用什麼心情去得到的,從最開始,一直到跟一切智心相應,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你只要內心觀察一下,你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看看你現在行的什麼心理。儘管你窮得一樣都沒有,不要去攀緣,說我現在什麼都沒有,我就拿這個供養三寶。我告訴你們一個典型的故事,這個奔公甲,那是個大強盜,以前哦!喔,這個強盜,有一個老婆婆,有一個老婆婆年紀大了,人家就說了:一聲「哎喲,奔公甲來了!」她一嚇就嚇得馬上就嚇死掉了。你可想這個人,這個人多麼個厲害,這個強盜!
結果他後來出了家了,出了家了以後,他這個人真努力啊!他剛開始出家的時候,他不是我們說,啊!一天拜多少佛,現在我們常常說,他自己好像認真地拜佛,常住的事情都不願意,自己用功,沒有這種事情。他不是,他不是做這個!他檢查自己的內心起心動念,起了一念惡念,他就要打它:「你又犯罪!」這左手表示那個;他右手代表好事,他起了一念善念,他就高興,把那個手舉起來,跳啊!高興!然後呢,那個牆上面畫一個白圈圈;做了一念壞事了,他就牆上面畫了一個黑圈圈,就這樣!
他的老師過了幾個月跑得去看他,問說:「告訴你的,修了,修了些什麼?你最近做些什麼?」他說:「我就做了這些。」他的老師一看,「什麼?我教你,講了個半天你不做,這牆上面畫得一塌糊塗!」就把他痛呵一頓。然後呵完了以後,他就說,我為什麼這樣畫,原來這樣。啊!他老師聽見了就向他磕頭。他老師是誰?敦巴尊者哦!換句話說,他老師這個地位,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六袓大師。喏!看見那個真正修行的典型的例子。不是說我們到處外面攀緣,我造了個大廟,不是這個意思。
有一次,有一個很虔誠的供養他的一個施主,一直供養他的,供養他。有一趟那個施主要來,他想:「今天某人要來了!」他平常一天到晚努力呀,「今天那個佛檯上,把它弄弄乾淨。」就這樣,他弄好了。弄好了他又想:「平常我不大注意,為什麼今天弄得乾乾淨淨?」一想:「我不是為了供養佛啊,我是為了討好那個施主啊!這個是修行嗎?不對、不對!」他馬上跑到灶裡面拿了一把灰,把那個佛檯上統統撒上,就是這樣。好了!然後那個施主跑得來,看見這副樣子。當然,人家問他了,他自己就說:「哼!這個下流胚子!」他又不肯講。
後來曉得了,曉得了以後,當時另外一個大善知識就說:「在我們全西藏,供養佛供養得最好的,你曉得是什麼?奔公甲那把灰!」懂得這個典型的公案嗎?千真萬確!奔公甲那把灰,拿這把灰把那個佛檯上弄得這麼髒,就是全西藏最好的供養。那個時候,有這麼多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在喔!正行供養啊!換句話說這個是意樂,注意!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佛在戒經上面告訴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太多這種典型的公案,太多這種典型的公案。我們現在繼續把它下去。
它上面說:「如是由其攀緣所得,若有勝劣」,這個勝劣啊是看你什麼?最主要就是看你的心!「及緣自他利益等意樂」,你這個意樂是靠什麼?你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自己?假定是為了自己,你遮蓋得再好,說得再漂亮,沒有用!你真正為了別人的話,就算人家看起來你做錯了,沒有關係。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十全十美做不到的,一定的。並不是說,你這個表面做得不好也是對,不是這個意思;但是我們凡夫分上,走上去的那個本末,應該分得很清楚,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此復由其強盛微弱,恆促等門,應當了知。
意樂本身這個量──下面講量,前面講的質,質就是這個樣。然後呢,這個質的強盛,就是力量的強大,那表示量了,也就是「微弱、恆促」。有很多人呢,心裡面軟趴趴的,你雖然想做,去做的時候就不靈了。有一種呢,想做:我一定要做到它!就這樣。心裡面你能夠保持多少時候,你就是保持這個心情,這個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前幾天我們講的,記得不記得這個金貓因緣哪?他只是送三個銅板,然後得到三罈金子,然後他一路跑回去,一路高興,啊!想得越想越高興,跑了五里路。五里路就得到這麼大的果報!什麼?就是這個意樂,然後這個意樂的時間的恆常。他只是個樵夫,一點知識都沒有的,他只是說做了一點好事情,對於這件好事情的隨喜啊!
所以這個正行供養的不得了,但是這個正行供養不是說,我的心好就好了,坐在那裡什麼都不動,不去管它。你真的心好了嗎?你真的心好了,坐在那裡懶癱癱的,然後呢坐在那裡只想著:唉呀,我坐在那裡。有人叫你掃一個地,又不願意,抹一個灰啊,說我心好,這個心好嗎?這很清楚、很明白喲!所以凡是這種觀念哪,都要弄得清清楚楚。有人去忙了,我自己偷偷地坐在後面,幹什麼?「我心好就好了!」你說這個心好不好啊?這個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所以凡是這種地方的話,真正重要,就是我們一定要認真如法檢察我們自己的內心,這個。「應當了知」,這是我們應當了知的。
又於惡行,若煩惱心,猛利恆長,其力則大,其中復以瞋力為大。
反過來呢,善是這樣,惡的話呢,那就是──煩惱心!煩惱心也是一樣,煩惱心當中三毒貪瞋癡,瞋是最大。下面又告訴我們:
《入行論》云:「千劫所集施,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
你集了一千劫所集的那樣供養,供養的是善逝,所以供養的福田是最大、最大的。親自供養那個佛喲!阿育王供養那個佛一點沙,就得到這麼大的果報;你現在一千劫供養這個佛,你發一次瞋心的話就摧毀掉了,這麼嚴重!
此復若瞋同梵行者,及瞋菩薩較前尤重。
這是普通的瞋心,他並沒有說。如果說「瞋同梵行者」,就說我們同修當中,如果你那個瞋心,那更嚴重。還有呢,對瞋恚菩薩,是尤其嚴重!所以現在我們有的人哪,跑得去說看見別人看不順眼,他自己還覺得:「唉,他這個錯啦!」他自己振振有詞,那就是對同梵行者生起瞋心,這點我們要注意,這點我們要注意!
《三摩地王經》云:「若互相瞋恚,非戒聞能救,非定非蘭若,施供佛能救。」
如果互相瞋恚的話,沒有一樣東西救得了你。持戒、多聞,然後學定啊,然後學蘭若,說這個人一點蘭若供養佛啊,沒有用!
《入行論》中亦云:
經上面這麼說,論上面也說。
「如此勝子施主所,設若有發暴惡心,能仁說如惡心數,當住地獄經爾劫。」
這樣,像上面這些勝子,勝子就是菩薩,這些地方,那如果說,有發一念暴惡之心,你這一個念頭發一個,就像你所發的惡心那樣,就要經過這麼長的劫數,住在地獄裡邊。這個概念我們常常想,念頭,一個念頭就這麼大的果報!所以眼前我們不要為了小小的一點點事情啊,就對自己大損害,眼前受一點苦,很快就過去了。其實啊你眼前,譬如說,譬如我們回想昨天:你坐在那裡一天,躺在那裡一天,跟忙一天,今天回想起來,一樣的,對不對?一樣的!所以我們這個懶惰,真是白白地浪費了自己;勤苦啊也就是白白地討了便宜,就是這個樣,這很清楚、很明白啊!所以你多想的話,自然容易。那麼為什麼我們偏偏又做不到呢?那就是我們宿生的習氣。宿生已經習氣這樣了,如果你再不努力的話,你不曉得到什麼時候,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這個是關於業,抉擇這個業的內容,以及它的輕重什麼等等,我們了解了。現在了解了以後,我們就曉得,我們真正應該怎麼做。下面呢又告訴我們,這個業是什麼個果,這個果分三部分,分三部分。
第三其果分三。異熟果者。
三樣東西:異熟、等流以及增上果。這文字很容易懂哦,這個內涵是絕端重要哦!所以現在文字我簡單地說一下。你懂得了這個內涵,平常我們的修行,初步的修行的認識都有了。異熟,換句話說就是異熟因果,你宿生造了這個,這一世感得這個果報,把它唸一下就行。
謂十業道,一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有三三等。〈本地分〉說,此中上品殺生等十,一一能感生那落迦,中十一一感生餓鬼,下十一一能感旁生,《十地經》說,中下二果與此相違。
就是說這個十業道,如果說惡業的話,以上品三毒的,那麼就感到地獄;如果是中品的,感到餓鬼;下品的感到畜生,這個是《瑜伽師地論》上說的。《十地經》中說的,上品的還是一樣,中、下的,那麼兩個調一調,他這個道理,這個文字很容易懂。換句話說,你造了惡業,如果是以猛利三毒造的話,十惡業的話到地獄裡面去,中品的是餓鬼,下品的是旁生,這個叫異熟果。
為什麼叫異熟呢?因為他造的時候,這個業是或者善性,或者惡性。是的,譬如說你造的壞事,這是惡業,將來你感得那個果報體,那個果報的體本身無所謂善惡,對不對?像我們得到那個身體,那個身體什麼叫善惡呢?所以這個性,異性。還有呢時間,你造業的時間是那個時候,感果的時候是另外一個時候,異時。地方呢,造的時候是那個地方,感果的時候跑到那裡來,所以這個叫異熟果。
從因到果除了這個異熟以外,還有兩樣東西,第二個叫等流果。先把這個三樣東西說一下,然後那個內涵說一下。說了那個內涵,我們就馬上了解了:啊,我現在造了,將來到哪裡去;我現在所以這樣,以前從哪裡來的,你就清楚了。你了解了這個東西以後,那個修行,你就開始正式可以了解從哪裡下手了。現在說一下那個等流:
等流果者。謂出惡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壽量短促,資財匱乏,妻不貞良,多遭誹謗,親友乖離,聞違意聲,言不威肅,貪瞋癡三,上品猛利。《諦者品》及《十地經》中,於其一一說二二果,
那麼等流果呢,什麼叫等流?就是說跟這個因行相等的、同等的。由於這個跟因相等的繼續而流,流是向前面過來。就是當因地當中造這樣的,果地當中跟這個因相應的又來了。所以說,那個時候如果你殺生,使得人家壽命不能圓滿的話,你這一生也感得壽命不圓滿。所以「如其次第」,殺生嘛壽命得短促;你要偷了別人,那麼缺少了,這一生你也資財缺乏;如果說你姦淫別人的妻女的話,你這一次你自己的家人也是如此;你誹謗了別人,這一次也誹謗你。下面,這一樣一樣東西,貪瞋癡的話呢,以前你這個貪瞋癡,現在呢也是貪瞋癡猛利。這個異熟是這個因跟果不一樣的。等流呢,相等的,就是同樣地,它繼續地流得來。那麼這個是《諦者品》。《十地經》當中呢,說有感兩種,它哪兩種呢?
謂「設生人中,壽量短促多諸疾病,
除了前面已經說的壽量短,還要多病。
資財匱乏與他共財。
第二個偷盜的話呢,除了資財缺乏還要與他共財,就是說你的財富,對不起,你自己沒辦法保有的。第三呢,
眷屬不調或非可信,妻有匹偶。多遭誹謗受他欺誑。眷屬不和,眷屬鄙惡。
哪!那個就是離間。你離間別人,到那時候,你的眷屬也不但是彼此間不和,而且你的家庭當中,就這麼亂七八糟,就是這樣,就這麼亂七八糟,總歸是這個家庭不和睦。還有呢,你常常說罵別人的話、惡口的話,
聞違意聲,語成鬥端。語不尊嚴,
如果你綺語的話,語不尊嚴。
或非堪受無定辯才。
下面是
貪欲重大不知喜足,
貪欲嘛大,不知喜足,兩樣。
尋求無利或不求利。
這個瞋,
損害於他,或遭他害。見解惡鄙,諂誑為性。」
這個就是貪瞋癡,這個容易懂。然後呢這個等流的果的內涵,我要解釋一下。文字雖然……我不解釋,有一點困難你們只要努力地看一下,很容易懂。但是關於等流果的特質,我一定要說明一下,那個時候你們才認識,有這個認識,那個時候才談得到修行。最後兩句話先說一下:
諸先尊長說縱生人中,愛樂殺生等事,是造作等流果。前所說者,是領受等流果。
那個前面很多善知識說,這個等流果,說除了這個異熟果你造了以後要下地獄以外,然後生到人當中的話,欸,你殺生的話,你到那個時候又歡喜殺生。這個歡喜的殺生這個心情,跟它的因地當中一樣,那個時候你好歡喜殺,你這次又來了,這個等流叫作造作等流。另外還有因為你殺生的關係,所以你的壽量短促,多諸疾病,這個叫領受等流,這兩個不一樣的。
那麼另外這個等流,另外一個……等流有三種等流,有一種叫真等流,有一種叫假等流,還有一個分位等流,分位等流不去講它。什麼叫真等流?就是這個造作等流。就是你殺的時候這個因是什麼因啊,前面你就是「殺」這個心,當因地當中你存了這個的話,然後呢果地當中,欸!這個心又現起了,就這樣。所以這個是的的確確地、真實地,跟你的因相應。然後呢領受等流的話,這個叫假等流。因為你殺的時候把別人的壽命弄短了,所以你這一生,你的感得的壽命也弄短了;因為你殺了別人,使人家痛苦了,所以這一次啊,你就得到疾病的痛苦,這是跟那個因相似的。
這個地方真正重要的,主要的就是這個真等流。你平常的時候,如果說你眼前,我們常常說,要想看這個宿生什麼因,就看看我現在受的果;要想我現在的做的因,將來就曉得什麼果,一個是異熟,一個是等流。而這個真正重要的就是什麼?現在這個等流。平常我們心裡面哪,有很多人哪做起事情來,他心裡面這個勁道很大;有很多人,啊,就是提不起來。為什麼?有很多人腦筋很聰明,有很多人腦筋就很遲鈍:有很多人歡喜這個,有很多人歡喜那個。為什麼?喏真等流,很清楚、很明白,修行沒有別的,就是這個。
所以這個因最主要的,平常我們只是講異熟,實際上修行人真正應該體會到、了解得到的──這個,這個是個重要的概念。平常你坐在這地方起心動念的時候,你不觀察它,就是這個樣,一觀察你就曉得了。平常你坐在那兒癡癡呆呆,那個就是你眼前的造作等流相,你宿生就是這個樣來的,如果你真的想修行的話,就從這個地方努力起。如果你坐在這個地方,平常的時候好歡喜管人家閒事,你宿生就是這個樣子。如果那個時候你看見了什麼,內心當中起的反應,喏,就是這個狀態,了解嗎?
所以你真正了解了以後,千真萬確的,這個業啊,不要等到說臨終的時候還不曉得到哪裡去,你起心動念的時候很清楚,現在造了什麼業,同樣你也了解,宿生是什麼因,這一生會感得現在的果。異熟是這個樣,等流是這個樣,異熟是外面看得見那個行相,等流就是你內心,自己檢查得清楚明白的。這個指正報而言,依報在下頭。同樣地我們現在的依報,這個世間什麼等等,這個叫主上果,或者叫增上果。我看我們這個增上果講得完,講不完?啊,其實增上果這個裡邊,有一段最重要的,最重要、最重要的一個概念,這最後兩句話,最後兩句話。哦,還是把它唸一遍吧!
諸主上果或增上果者,謂由殺生,能感外器世間所有飲食及藥果等皆少光澤,勢力,異熟及與威德,並皆微劣,難於消變,生長疾病。
就這樣,這個叫增上果,主上果,有時叫士用果。就換句話說,你忙了半天,譬如說我們忙了半天,那麼有收穫。現在我們忙了半天,這個正報情況,前面是異熟跟那個等流,那麼外面剩下來的依報,就是這個東西。因為你殺生,所以感得外面的東西就少光澤、少勢力等等,吃的東西難於消化,容易生疾病。
由此因緣,無量有情,未盡壽量,而便中夭。
這個是殺。「不與取者」,我也把它唸一遍,重要的地方我再講。
不與取者,謂眾果尠少,
這是尠,眾果尠少,
果不滋長,果多變壞,果不貞實,多無雨澤,雨多淋澇,果多乾枯及全無果。
這個就是不與取,就是現在這個時候,就是現在這個時候。有的地方啊下雨下得成災,有的地方旱得個不得了,那都是這種原因。再下面這個欲邪行。
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三十五頁。上一次已經把抉擇業果的道理,頭上面幾個原則說了一下。第一個,我們首先了解的,世間任何事情都由業來決定。所謂業就是前面所造的因,你造的什麼業的因,那麼將來一定感得什麼果,這個因果之間,一點都不錯。其次呢,這個業會增長廣大。這兩點是我們整個的修學佛法的重心,這我們必須要知道的。然後呢,不做的碰不到;造了一定哪逃不掉。如果我們對這個概念不清楚的話,修學佛法始終在門外,始終在門外。
前面是歸依。我們了解,是了解世間的苦,所以呢,要找一個真正能夠幫助我們解脫的,於是最後找到說,在這種情況之下,唯一能夠幫助我們的這一個人,具足這個條件的是佛陀。於是這樣,然後呢怎麼一步一步推上來,追根究底,最後找到,啊,歸依了以後,所以能夠解決問題的,問題在哪裡?在這裡,那個時候我們要找到這個業。假定說我們對這個概念不清楚的話,儘管你信佛,沒有用!信佛的目的是什麼?解決你的痛苦,解決一切問題。而這個痛苦的根本,你把握不住的話,你雖然學了半天,沒有什麼用場。譬如現在我們平常看見很多學了佛的人,他還始終知見上面哪跟著佛法完全不相應。他自己覺得好像懂得很多道理,儘管懂得道理,是講的時候,有的,用的時候,沒有!
那麼真正信了佛應該了解,一切法無非是空緣起,它不是天生如此的,它也不是不順的因,不是說自在天,或者是什麼。所以前面曾經特別說過了,現在我們很多學佛的人哪,雖然學了佛了,但是我們並沒有真正照著佛告訴我們的話來說。佛告訴我們:這個因不要造,這個因應該造,我們不一定聽他的。倒是世間一個算命先生告訴我們的,乃至於現在各式各樣都是世間的概念,都是世間的概念。現在我們講科學,各式各樣的說,啊!這個科學上怎麼講的,這樣。稍微碰見一點皮毛,大家固執得要命,總是覺得這個有……好像很對的樣子。這我們要了解,修學佛法第一件事情應該認得,什麼?是我們以前那種概念的錯誤,我們應該認得,一切是由這個業感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