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053B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五十三卷.B面

如果現在我們真正肯努力下手的話,那我告訴你們,不要小看那個綺語喔,這個事情可以說論它的業的輕重,那是最輕最輕,但是呢,犯毛病都從這地方根本犯起,最容易的地方。所以它這東西一開口就錯了,一開口錯,那你怎麼辦呢?你必須作意對治,隨時提醒自己,隨時提醒自己。現在我們不是說馬上要做到它,但是我們有機會體會領解到了以後,你努力這樣去慢慢地做的話,也慢慢、慢慢、慢慢就可以改得過來了,改得過來了。所以說見然後修,然後呢,你在聞的階段也是一樣,見然後修。現在我們聽聞的階段先聽懂了──哦!然後呢,得到了正知見。所以聽懂得到正知見有一個什麼呢?就是你必定要自己把心裡面覺得我怎麼樣,保護「我」這東西的這個心,要拿掉。要拿掉,先要認得原來無始以來真正害我的,不是別人,誰呀?我,就是人我執、法我執,沒有別的!

你這個認識了以後,原來真害我的原來是這個,你拿掉了以後,下面問題就比較好辦了。然後你那時候肯,啊,原來害你的是這個,救你的呢?佛法,那時候你就肯聽他。然後呢,了解了這一點,下面慢慢地、慢慢地改這個習氣。改這個習氣,那需要一點時間的。所以一個不小心又犯了,但是那時候你曉得:欸,又犯了!馬上改。經過這樣地努力的話,行!由於聞、而思、而修。等到修相應的見,就是見道,修相應的修道的完成就是佛地。平常我們談到見道然後修道,總覺得:「哎呀,這是菩薩的事情啊!」一點都沒錯,請問你要不要學?要。那麼你現在因地當中該下心怎麼努力法呢?現在這地方給我們完整教授,好極啦!這絕對不是說:「欸!我在這兒反正……等到什麼時候啊,忽然這一撞,撞到了!」不是的。就是現在得到了正確的教授,你目前就因地上面一步一步下下去,在聽聞的時候這樣修,在思惟的時候這樣修,在修習的時候這樣修,所以得聞慧、思慧、修慧。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此復七事相應,

說這個綺語,平常大別一共有七個大類:

謂若宣說鬥訟競諍。

這第一個。我們談,談什麼啊?談這些鬥訟競諍,或者是自己的,或者是旁人的,跟人家有了爭吵嘰嘰咕咕,或者是談別人的事情。

若於外論或梵志咒,以愛樂心受持諷頌。

這是第二類。說「外論」,這個就是跟佛法不相應的,乃至於其他的那些事情,「愛樂受持諷頌」。實際上呢,我們除了佛法以外所有談的這種道理,不管你說些什麼道理都是那個。注意!有一個可以,就是說這個是我們生活當中必須要的,然後呢,作為我們現在的輔助,前面說過了,那個可以,除此以外都不要它。

若苦逼語如傷嘆等。若戲笑遊樂受欲等語。

這是下面這個,或者是苦受,或者樂受。受了一點苦啊,自己就覺得:哎呀……!這樣哼呀,哈呀!然後呢,這一類東西,高興了,相反的。這是一類。

若樂處眾宣說王論,臣論,國論,盜賊論等。

再下面就是這些。現在平常我們說看報紙、看報紙,你看看那個報紙上面都是這一類。所以這一個地方我們了解,看報,世俗上面是必不可少的,這裡我們不需要。所以我們這個南普陀,一來我看見沒報紙,我非常歡喜。我還記得我那時候在蓮社的時候,大覺蓮社,我那裡向來什麼都沒有的。也沒有電視機,也沒有報紙,乃至於也沒有收音機。人家居士們跑得來說:「法師啊,你這兒沒電視?」「對呀!電視要它幹什麼!」「你這兒沒報紙啊?」「沒有。」他說:「給你送一份。」我說:「不要送來,不要送來。」他還以為我大概買不起,他第二天送來了,送來了以後,我馬上丟到垃圾桶裡面,就是這樣。他說:「你看過啦?」我說:「沒看過!」我說我看過了說不定還擺在那裡,正因為沒看過啊,我自己曉得還沒放下來。丟了,他還好心哪,結果看見我丟了幾趟,他就不送來了。我自己覺得我現在這個引誘的力量還沒拿去,這是說事實。

我想你們也體會得到的,閒著沒什麼事情,看見了就很歡喜。一看,叫你看書啊,哎呀!看了半天直打哈欠。拿了一份報紙看得個起勁,但是你看了真的看見了沒有?說不定你在這裡看了一、兩個鐘頭,看過了問你:「報上登些什麼?」你什麼都不知道,我想你們都有這個經驗吧!這是說什麼?你們懂嗎?這是無始以來的惡習啊,就把我們的生命像麻醉劑一樣麻醉過來了,所以這地方都是這個。這是我為什麼裡邊固然沒有,然後呢,說假期不准出去,原因就在這裡。好在諸位真是有大善根哪,也肯勤勤懇懇地去做,我們必定要這樣地努力它這個十年八年,這生就有希望了。

若說醉語及顛狂語。

這是一種。

若邪命語。語無係屬,無法相應,非義相應者,謂前後語無所連續,

這種邪命,這是不應該的,這個毫無意義的,跟法不相應的,沒有意義的事情。最後:

若說雜染,若歌笑等,若觀舞時而發言詞。

這個明白。我們仔細檢查一檢查:我們平常說的話,有哪些不屬於這個綺語裡頭的?自己好好地檢點檢點看,自己好好地檢點檢點看。所以我們真正修行就是這個樣,就是這個樣,這個地方千萬注意!不要以為別人看不見,我自己看得清清楚楚,我自己看得清清楚楚!自己看得清清楚楚!

所以平常的時候特別要小心,特別要小心,我就看見祖師有這麼一個公案,有這麼一個公案。有一個禪師有一天在定當中,欸!看見有兩個這個鬼神在那地方,先看見那個鬼神就在那恭恭敬敬站在那裡,非常恭敬!過了一下那個鬼神站在那裡啊,就不像前面那個恭敬了,就、就、就好像很馬虎了,到最後那兩個鬼神就對那地方這個齜牙咧嘴的,然後吐了口水而去。然後再回過頭一看哪,看見有兩個和尚站在那裡。他第二天問他:「你們兩個昨天幹什麼?」嗯!他曉得這個老師是有功夫的,他就說:啊!兩個人在一個地方談佛法。「你們一直在談佛法嗎?」欸!他聽見那個老師一講,心裡面覺得:「是,先談佛法,後來慢慢、慢慢談到別地方去了,最後跟法不相應了。」他就告訴他:喏、喏、喏!我親眼看見!本來這個護法神看見兩個人談佛法,非常恭敬在那裡,結果他談談、談談,開始談佛法,談了兩句話,下面跟佛法不相應,到最後說那個閒話了,那個鬼神就吐口水而去。

所以平常我們總是說:「哎呀,這個地方有護法啊!」所以他要來護法是沒有錯,他來護什麼?護法!請問你跟法相應嗎?你跟法相應還是跟煩惱相應啊?非常簡單。如果你跟法相應,他來護你;如果你跟法不相應的話,他能護你嗎?這個地方注意。所以平常你不要愁,你只要真正肯努力的話,一定有,一定有!譬如說我們這裡的老和尚,你們好好地親近他,他自己……。我所以真正佩服他的地方,他就是這樣,外面看不出。你只要肯,我們不要說:「現在沒有感應呀!」怎麼會沒感應?是你根本跟法不相應,你叫它什麼感應起呢?要有感應都是下地獄的花報,就是這樣。所以我叫你們《俞淨意公遇竈神記》好好看看哪,這個時候你們自然會感覺到的呀!這是說告訴我們這樣。

前三語過,

最後告訴我們,

是否綺語,雖有二家,然此所說,順於前家。

那麼這個前面三種就是妄言、離間、粗惡語這三個。除了三個以外,也同樣屬於綺語,有的人是這樣,有的人說不。「雖有二家,然此所說,順於前家。」就是這個兩種當中判,是這個意思,所以關於這個概念我們也應該了解的。這個綺語隨時隨地都在犯,那麼這個是兩種,兩種這個說身、口。第三個呢,意,十惡業當中,意就是貪、瞋、癡。

貪欲。事者,謂屬他財產。

同樣地,事、意樂、加行、究竟。這個所貪的對象是什麼呢?是別人的東西。

意樂分三,想者,謂於彼事作彼事想。

換句話說,你想貪的東西,就是你要的東西。

煩惱者,謂三毒隨一。

貪、瞋、癡。

等起者,謂欲令屬我。

啊,你心裡想:「這個東西很好,我想得到它。」

加行者,

那麼這個前面身口的加行,是用身或者口的行動,現在的意業的加行它看不見的,就是你腦筋裡面所動的腦筋,你看見,欸,它這個東西你很歡喜,你想怎麼樣去得到它,這樣。說加行者,

謂於所思義,正發進趣。

你想的這個念頭,你想:怎麼樣使得這個事情我得到它,得到它,當你想到這種念頭的時候那就對了。譬如說現在對我們來說的話,我們說一般的大的大概不大有。我們容易犯的東西,譬如你看見這東西:「唉呀,這個東西也有,我怎麼想辦法……。」或者是關於吃的東西,你想到了以後,嗯,怎麼動一個腦筋啊,這樣。當你動那個腦筋的話,那就是貪的加行在進行當中。

究竟者,說「於彼事,定期屬己。」謂念其財等願成我有。

什麼是究竟呢?你想了:欸,這樣!就對了。就是當那個心裡具足這幾個條件的這個貪相就究竟了。那麼下面又說:

此中貪心圓滿,須具五相,

貪心圓滿相,把那個貪的行相用這樣的五個次第分別說明。

一有耽著心,謂於自財所。

這個心裡面,就是對自己的東西愛著難捨:「啊!覺得……啊……」這樣。這捨不得,很歡喜,這個僅僅是這樣的一個最起碼的一種心理。還有呢,

二有貪婪心,謂樂積財物。

「樂積財物」,有了還不知足。所以這個樂積,這個不知足,比原來對自己的耽著已經增加了一點了。前面只是自己覺得耽著,耽著了以後你就是如此了,就是我已經有了,有了就算了!可是呢,你還是覺得不滿足,那個心,那個心就……有了這個不滿足啊,你要想辦法再去獲得了。所以它下面:

三有饕餮心,謂於屬他資財等事,計為華好深生愛味。

別人的東西你覺得:「啊,這個好啊!」你心裡面就放不下,就貪著它,那時候就是你的這個貪著的心開始增上,開始增上了。所以又由於這個增上那個心情又進一層了,因為你有這種貪著增上想獲得,於是你有謀略,

四有謀略心,

就是你要動腦筋了:嗯!怎麼樣想辦法把那個東西,我也獲得它。

謂作是念,凡彼所有何當屬我。

就是這樣。當你犯了這個的時候,那個貪心到那個時候,究實說來,貪心圓滿相就是這個。可是下面還有一個,

五有覆蔽心,

這個話怎麼講呢?

謂由貪欲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

這個是貪心的對治,真正能夠對治貪心的唯一的藥,就是這個。應該對自己的貪著難捨感覺得慚愧啊,這是世間最起碼的。然後呢,在出世的來說的話,修學佛法的人應該了解過患:哎呀!它這個貪心,一切的過失,一切的患害都從這個上面來的。所以你見到了這個的禍害以後,你就生起一個什麼?厭離心,「啊!這個真可怕、真可怕!」你厭惡它。本來老是貪著難捨的,現在呢你要排斥、遠離它,這個是貪心的對治。你只要有這個對治,這個貪心就不圓滿了。那現在呢,前面已經有這個究竟的現象,又不知道對治的話,那你完了。所以三毒當中這個具足五相圓滿了,五相圓滿。後面那個最後一點很重要哦!修學佛法最重要的就在這個地方。所謂蔽覆心實際上呢,就是我們無明,就是我們無明,這個遮蓋著還自己不知道。

若此五心,隨缺一種,貪欲心相即非圓滿。

這個五樣東西缺一種的話,這個就不圓滿,這個就不圓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五個蔽覆心,如果說你能夠了解它的過患,有出離心的話,它不但眼前不圓滿,而且可以對治,乃至於到最後連根拔起。整個地講佛法,主要的就是講這一點。

《瑜伽師地論》中,於十不善,俱說加行。

那麼這個上面特別說,因為這個、這個身口是有行為的,所以說得出來;那個意三業說不出來的,但是《瑜伽師地論》上特別說加行,所以這個地方根據它這個來源說明一下,說這個地方的加行是有它的來源的。那麼前面已經把那個加行的相告訴我們了,它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有的人家在分辨的時候、計的時候,他不說這個是加行,加行的話你看不出來呀!怎麼叫加行啊?現在是這個意念、這個動向,就是加行。繼續:

又非圓滿貪欲之理者,謂作是念,云何當能令其家主,成我僕使,如我所欲。又於其妻子等及飲食等,諸資身具,亦如是思。又作是念云何當能令他知我,少欲遠離,勇猛精進,具足多聞,成施性等。又作是念,云何當能令諸國王及諸商主,四眾弟子,供事於我,得衣食等。又作是念,起如是欲,云何令我當生天上,天妙五欲以為遊戲,當生猛利,徧入世界,乃至願生他化自在。又於父母妻子僕等,同梵行者,所有資具,發欲得者,亦是貪欲。

它下面就隨便地舉出一起,下面這東西雖然不圓滿,但是這種都是貪欲心。它所以這麼一個一個例舉的話,就告訴我們那個貪欲這麼容易犯,這麼容易犯。明明平常我們起心動念,你仔細地觀察觀察,都在這種情況當中。這世俗上來說,哎呀!看見他好啊,你覺得:「嗯,怎麼樣啊,我要策使他!」或者別人東西變成我自己有,就這樣。

如果我們修行人的話呢,自己總覺得願意自讚,自己讚自己,把自己一點點小小的功德誇揚出來,讓人家曉得,就這樣。平常我們往往不知不覺當中,很多地方有犯這種毛病。譬如說我們滿好在這地方,做一件事情,本來自己懶懶癱癱的,看見一個人來了,欸!做得起勁得很,為什麼?自己也說不懂,自己也說不出來。實際上呢,就是讓他曉得我在那兒很用功,很認真地做,這個心理本身就是這種心理。其實這種心理不僅僅是貪欲,這種心理還有很多毛病在裡頭喔,這個心理又是個妄語的心理,這個心理又是跟貪相應的,又是跟癡相應的。你隨便仔細一檢查的話,啊!我們一天到晚都在十惡當中轉哪!都在十惡當中轉。所以下面這幾點,雖然看起來好像非常簡單,好像很平凡哪,實際上你真正修行的時候,這個都是大學問,都是大學問喔!

所以我們每一個地方你要認真了解,了解了以後呢,最重要的要拿來去衡準自心。這個地方有一點注意!我們衡準了自心以後,我們會發現:「唉呀,我怎麼這麼差呀!」會有這樣的認識,那時候就好了。注意!不是叫我們衡準了馬上做到,你始終注意到:要衡準了,我認識它!那個時候你就有希望了。平常我們不認識總覺得自己還很好、還很對,那就完了,那就永遠沒希望!你自然覺得對的話,那你當然嘛,你對了,你還要學什麼?你還要改什麼?所以你必定要先了解自己錯,了解了自己的錯,那個時候你才有改的機會。然後你改的話,你的善業成就了,結果好處是你的。現在你不了解你自己,人家告訴你,還自己賴,唉呀,還自己跟人家爭!對不起,這個業在,到那時候這個業啊,閻羅王救你不了,佛菩薩救你不了,這一點我們現在要了解的。所以了解了這一點以後,那時候我們自然會勤勤懇懇,自己找錯。

所以他前面一再告訴我們哪,修學佛法第一個要曉得病,曉得了病以後要找醫生,找了醫生以後要開那個藥,然後殷勤努力地如法修持。所以那時候拿這個法的鏡子照自己,發現自己:啊!說我身心上面這麼個差呀!那個時候才真正要咬緊牙關跟它鬥的時候。現在我們不是跟外人鬥,你不必跟人家去諍辯,要跟自己諍辯,說:「我怎麼這麼差,我一定要鬥過你!」那時候你就有辦法了,那個時候你就有辦法了。所以它後面有這種公案,那是祖師真了不起,真了不起啊!他就一天到晚自己為什麼咬緊牙關跟自己鬥。這個地方這幾句話,主要的就處處地方提醒我們這一點,那個是貪。下面是:

瞋恚心中。事想煩惱,如粗惡語。

那麼關於瞋恚心當中呢,這個事、想、煩惱就像前面的粗惡語一樣,粗惡語一樣。這個因為瞋跟粗惡語,這個是頗有相似的,粗惡語的動機就是那個瞋相,一定是對方,你要討厭他。其實這個瞋心所對的,比這個粗惡語還要廣泛,粗惡語通常罵的有情,那個瞋心有的時候不一定有情,有的時候你會莫名其妙對什麼東西都會發脾氣。譬如說跑到馬路上面一個石頭擋住你路了,你又會發起脾氣來了,對這個石頭你也會發脾氣。所以這個瞋心是非常地廣泛,這是所對的事;那麼想跟煩惱,跟它們前面一樣。

等起者,樂打等欲,

就是你心裡面哪,你有引發你策勵這個瞋的動作的。

云何令其遭殺遭縛,若由他緣,或自任運耗失財產。

就是說,你想:「唉呀,怎麼樣這個傢伙把他傷害他!」或者是你自己去傷害,或者想辦法別人傷害,乃至於你心裡想:「哼,這個傢伙!怎麼樣讓……他如果說……。」對你所瞋恚的討厭的人,你心裡想希望他遭到一點災難、倒楣什麼等等,這個都是屬於這一類,就是願意別人遭到損失。

加行者,即於所思而起加行。

就是對你所想的事情,你在繼續地進行這樣的思惟當中,那個就是瞋的加行。

究竟者,謂於打等,期心決定或已斷決。

對於你所想的,你覺得:「欸,什麼時候要做到!」或者你已經覺得:「啊,對了、對了!」譬如說你想:「希望這個傢伙受禍!」或者你看見前面這個人跑進去,前面一定是有一個少少的損害,你在那裡想:「欸,這傢伙活該!」他高興,希望他向前跑,然後你看他去了、去了,然後跑得去,哎呀!他正如你所想的,或者跑得去撞到一個什麼,然後你心裡面這高興了,那時候就是瞋心圓滿的時候。

此亦有五,全則圓滿,缺則非圓。

也是五樣東西。哪五樣呢?

謂具五心,一有憎惡心,謂於能損害相,隨法分別故。

就是這個心裡像那個瞋心種子所引發的這麼一點,就是要損惱別人,「隨法分別故」。

二有不堪耐心,謂於不饒益不堪忍故。

對於這個損惱的心你不能忍耐。不能忍耐什麼狀態呢?讓它繼續增長,換句話說。繼續地這樣,「謂於不饒益不堪忍故」。

三有怨恨心,謂於不饒益數數非理思惟隨念故。

那麼有怨恨心呢,就是前面你不能忍那個心的話,就是讓那個瞋恨心不去平息它,現在這個東西不但不平息,而且把它增上、增長它。因為你這個瞋心的增長的話,於是你下面幹什麼?作謀略心,就想辦法怎麼樣去傷害他。

四有謀略心,謂作是念何當捶撻,何當殺害。

就是這樣的心理。

五有覆蔽心,

跟前面一樣。這個五樣東西一樣一樣的心理的層次。如果說粗粗地說我們不大清楚,你細細地觀察,那心相很清楚、很清楚,它每一個層次有每一個層次。第一個,一個起了念的:「這個傢伙真討厭!」就是這麼如此而已。然後呢,你對那個討厭的心裡面,第二念、第三念下面的話,你就說忍住了:「唉,這個不好、不好!你何必發那個脾氣呢?」那就對了!然後呢,假定是第三念、第二念的話:「嗯,對,這個傢伙越想越討厭,對!」那就是你沒有忍哪!越想越討厭,再想下去的話,你心裡面這個慢慢地冒上來了。因為你越想越討厭的話,於是你覺得這個傢伙怎麼樣讓他上一個當,你就是謀略心了。就是這四種心理的行相,用在歡喜的東西是貪,用在不歡喜上呢就是瞋,就是瞋,就是這樣。還有如果既沒有前兩樣東西的話,那就是癡。平常的我們這種心理,就是從細到粗的這個行相。

那麼它最好的對治呢,就是能夠見到它的過患。如果見不到,那麼好了,這個貪瞋癡心就圓滿了,所以第五個就覆蔽心,為無明所覆蔽。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雖然犯了罪,不知道。我們現在真正凡夫最可怕、最嚴重的就是什麼?就是第五個覆蔽心,我們有了這個不知道。所以本論的真正精采好的地方,它沒有說大道理之前,一開頭先告訴我們斷器三過、具六種想,現在你們了解沒有?喏!處處地方就是這個。然後你正式學的時候,還要把自己成就器,修學佛法的器,為什麼?就是把前面的那個障礙先拿掉。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