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五十卷.B面
這個確定不移的認識叫作深忍,深深地忍可在心裡面,絕不動搖,絕不動搖。現在這種狀態當中,容或我們聽見了道理,說:啊,對、對、對!但是,聽的時候是對,等到你聽過了以後,心裡面就沒有了,這個是沒有忍可在心當中。那麼要怎麼樣才能夠深深地印在心當中呢?這唯一的辦法,就是你努力地思惟、觀察,多去想、多去想。要了解你不想這個道理的時候,你腦筋在想什麼?腦筋在想什麼?這個我們要認識的。你不努力地思惟這個三寶,我們的腦筋就在煩惱當中現行,就這麼癡癡呆呆啊,就這麼癡癡呆呆,大部分當中,就這麼癡癡呆呆地一生過去了。
所以現在有很多人都是好人,唉呀!說起來平常看見他就這樣,嗯,嗯,也沒有脾氣,也沒有什麼,很好,但是呢就這樣,提也提不起,放又放不下,就這樣的。然後呢看見一個好東西,喔唷,眼睛瞪大了,人家罵他幾句又受不了,然後一點點東西,就這樣來了。也未嘗不想修行,結果呢雖然你要跳脫痛苦,因始終在這個惡業當中,煩惱當中轉,怎麼可能得到這個好果嘛!要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說這個地方你認識了,你自然而然曉得了:哦,對、對、對!現在認識了,那時候你自然就提起心力來。對!不要讓這個心隨著這樣的,就是說努力地。就是你太累,我寧願去睡覺,睡完了以後起來,這個精神很好的時候,努力去思惟觀察,然後呢深入去想這個道理。想累了,跑出去散一下步,回來再來!這樣做,你努力去做,保證有效,必然有效,而且。
否則的話你就這樣,哎呀,要你做嘛你提不起來,要你放嘛又放不掉,欸,那就這樣的。然後呢披了這身衣服,真正的功德沒有積,然後呢浪費信施是有餘;弄得不好的話,還要去說長弄短哪,對不起,那除了地獄以外,的的確確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呀,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如果說你能夠真正地善巧的話,嘿,妙了!你同樣做一個功德,披了這件衣服,做的這個功德,那在家人是絕對比不上,後面告訴我們,後面會告訴我們的。所以我們今天的的確確不是三生,是無量生的有幸,能夠跑到這個佛門當中來,又得到了這樣的圓滿的正法,好自努力!這個豈只事半功倍,你只要一點點的這個努力的話,得出來的功德,是無量倍數啊!
我們現在了解了這個:哦!原來一切真正到最後又找到了,一路上面找進來,這個門越找越近,越找越近了。最後這個門在哪裡呀?嘿嘿!對於業果道理正確認識,然後深入地思惟,使它深深地忍可在心當中。所以「第二」,皈依以後必然跑到說:
引發一切善樂根本深忍信:
嗯,對了,怎麼樣才能夠對於這個業果的道理,這個業果是引發一切好處的根本,對於這個道理要深深地思惟,引起內心當中一種強有力的勝解,這個勝解就是深忍、安忍。這個決心就能夠安住在這上頭,不被動搖。
那麼分三部分,分三部分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我們去思惟。「一思總業果」,先思這個業整個的總相。「二思別業果」,然後呢各別的內容。「三思已正行進止之理」,了解這個道理以後,那麼該怎麼樣如理取捨,壞的馬上停止,好的趕快努力!
初中分二:
那麼,總說這個業果的道理,分兩部分:
一正明思總之理,二分別思惟。
第一個呢,把這個業的整個的道理說一下,然後呢怎麼樣去一個一個地思惟它、觀察它。這個第一個。
今初 初中有四。
這個整個的業分四個大綱,這四個我先說一下:第一個業決定理,第二個業增長廣大,第三個業沒有造碰不到,第四個造了以後,絕對不會失去。這個業的特別的行相,我們要把握得住,要把握得住。一切的苦樂都有它的原因,你造什麼業,就感什麼果,絲毫不差,這第一點。還有造這個業本身會增長廣大,造小小的業,會增長廣大變成功很大的果,這個還有這個特質。第三個呢沒有造的業,絕對碰不到。造了,絕對不會失去,這是第四個。如果我們了解了這一點,對眼前的事情,沒有一點好抱怨。不管是任何一點的苦樂,不要抱怨,抱怨誰?抱怨自己,你造了,就是逃不走;你不造,絕對不會碰上你,絕對不會碰上你。
所以這個道理我們千萬要把握得住,你如果能夠把握得住這點的話,眼前的很多的是非等等都沒有了,一點都沒有了。萬一有什麼不對,你總會反省嘛,很簡單。然後你反省淨除,欸,解決嘛!反之,你不懂得這一點,嘀嘀咕咕去的話,那輾轉增上是越弄越糟,越弄越糟。現在所以我們一般世間是未嘗不想找快樂,未嘗不想去苦惱,得不到辦法,所以叫作緣木求魚,南轅北轍,越跑越遠哪,越跑越遠。現在這告訴我們正確的道理。看文:
業決定理者。謂諸異生及諸聖者,隨有適悅行相樂受,下至生於有情地獄,由起涼風,所發樂受,一切皆是從先造集善業所起。
不但是我們「異生」凡夫,就是「聖者」,就是聖人,他一切還是由業來決定的。不管他所受的任何一點點的快樂,適悅的,這個快樂都是歡喜的。這個當然,人間、天上等等快樂不談,哪怕你生到地獄裡邊去──這個地獄裡面難道還有快樂嗎?是啊!當你油鍋裡煎完了以後撈出來,擺在地上涼風一吹,那時候也有一點的快樂的時候欸,這樣。然後等活死完了以後,他喊:「等活。」他又活過來了,那個時候有一些快樂的時候。哪怕這麼一點點快樂,還是以前你造的這個善業,你看看!反過來,
從不善業發生安樂,無有是處。
這個快樂從不善業來的,絕沒有、絕沒有這個道理。這個是快樂,苦呢?
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羅漢相續之苦,一切皆是從先造集不善而起。從諸善業發生諸苦,無有是處。
不要說我們凡夫,哪怕羅漢,凡是有任何苦,苦的行相是逼迫,唉,教我們受不了的。哪怕你已經證得羅漢果的聖者,對不起,這個羅漢的聖者還有「相續之苦」,還是痛苦的呀!這個所有的痛苦,都是以前你造的不善業。從善業造了以後他感苦,絕沒有,絕沒有這樣的事情,所以我們一切的苦樂都是業來決定的。所以諸位呀!不要貪便宜,沒有便宜可貪。你的這個一點點的好處都是你造自己的業,你想到這一點的話,你要想找便宜,趕快努力,你造這個好的因造下去,一定有好處在。千真萬確的!
而造好因,唯一的是得到暇滿人身,就是現在這個時候。得到了暇滿人身,尤其是穿了這件袈裟。你一穿袈裟,你做同樣的一點點好處,這個在家人怎麼造也比不上。這個道理說起來很簡單,我們用兩隻腳跑,哪怕你飛毛腿,你怎麼跑,絕對跑不過汽車。要想跑得過飛機,那更不可能;跑得過火箭,那談都不要談。我們被了這件衣服,就像飛機一樣快,你儘管坐在這地方,對不起,你坐在這地方,它就快得不得了。所以被這件衣服,弄得不好的話,固然是非常嚴重,弄得好的話,功德也不得了。所以這一點,我們曉得:啊,原來這樣啊,一切都是業來決定的!那麼下面道理說明了以後,引這個經論來證成。
《寶鬘論》云:「諸苦從不善,如是諸惡趣,從善諸善趣,一切生安樂。」
一切的苦,都是不善業,不善業,你不善業越多苦得越厲害,乃至於到惡趣去,這樣。善業呢?然後到善趣去。反正總是好的到好的地方,果報;壞的因,得到壞的,這樣。所以這個道理,決定如此。
故諸苦樂非無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順因生,是為從總善不善業生總苦樂。
一切的苦樂不是無緣無故來的,都有它的原因的。也不是自性,不是說天生如此的,這是外道。印度有各式各樣的外道,他們持的論調,有的人說無因生,這個順世外道,順世外道是無因生。像我們現在很多人說:「啊!這就是反正你碰運氣。」因為有無因生,所以世間的種種壞事,他總是覺得莫名其妙可以勉強得來的;得不到!它也不是自性,乃至不是自在天,「自在天等不順因」,不順因。都是從什麼?總的這個道理──善感樂,不善感苦,這個道理。
諸苦安樂種種差別,亦從二業種種差別,無少紊亂,各別而起。
一切的苦也好、樂也好,種種的差別,都是從造兩種的業不同,彼此間一點不會亂,你怎麼樣的業,就感什麼樣的果。現在我們造的都是雜染之業,善中嘛有不善,不善中嘛有善,所以我們感得這個人間叫苦中作樂,這樂中是有苦啊,就這個樣。現在我們要分別得清清楚楚。賺了錢,對不起,賺了錢,有苦惱;但是你沒有錢,沒有錢也有沒有錢的快樂。這是什麼呢?就是善因當中有它的雜染之業,但是惡業當中,也有它的善因在,種種的,一點都不亂的。
若於業果,或決定相,或無欺罔,獲定解者,是為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讚為一切白法根本。
這句話記住,這句話記住!這個道理佛法的整個的根本。假定我們對於這個由業感果確定的道理,對它一點都沒有欺罔,換句話說,你認得得清清楚楚,心裡面絕不含糊而確定不移的話,這個是什麼?這個是真正佛弟子的正見。我們所謂的正見、正見,就是什麼?就是這個,真正的正見。天下任何事情沒有一個例外的,決定從這個上來的,所以這一切白法的根本,基礎就在這裡。我們所以眼前所有這些很多各式各樣的是是非非,都從得不到正見,不了解這個。你一旦真正了解這個,得到了這個,天下太平,所有的爭論,所有的問題徹底解決。
人家偷人家的懶,你最多只有憐憫他:哎呀,這個人真可憐哪,我有力量幫忙他。你心裡面絕不會生起一點煩惱來。他來打了你了,你也生不起一點煩惱來;他來罵了你了,一樣地如此,乃至於他殺了你了,都是如此。為什麼呀?你懂得,就是業感果嘛,他為什麼要來罵你呀,他為什麼不來罵我?欸,原因很簡單嘛!就是你前面怎麼去傷害他,現在還了債,還了債,那當然理所當然嘛!天下的所有的事情,前面的固然如此,眼前的也是如此,你也不會隨隨便便去做這種事情了,這是佛法的根本。
因為它……有人說佛法不是講空嗎?一點都沒有錯,一點都沒有錯,空故緣起,緣起故空。緣起的相就是什麼?業,如是因感如是果,這樣嘛!它本不是天生有自性的,一切看你造什麼因,感什麼果。所以這個道理是佛法真正的根本,正見從這個地方建立起來。那麼現在這個第一個大原則,了解了是業。還有呢這個業,還有一個有趣的事,第二個
業增長廣大者。謂雖從其微少善業,亦能感發極大樂果,雖從微少諸不善業,亦能感發極大苦果,故如內身因果增長,諸外因果無能等者。
不但如此哦!這個業還有,你造了一點點的善業的話,欸,卻能夠感發大的樂果;反過來,從小小的不善業,可以感發絕大的苦果。為什麼?這個業本身會增長廣大的,它會增長廣大的,這個道理,我們要了解。那麼這個從哪裡增長廣大起?從內身因果增長。這個因果的增長,後面會詳細講。業本身是什麼?後面詳細講,我這裡簡單地說一下。
業叫思、思已業;主要的是我們的思心所,就是行心所,這個是業。然後呢有了你這樣的思惟的行心所,然後呢譬如你想:哎,這東西好!那你就要動身發語想辦法去追求。然後你想這個東西好,譬如說你歡喜吃這個東西,然後你就跑到廚房裡邊跟人家說:「欸,這個營養,這個好呀!」對吧?你的業,自然而然你就跟著來。然後你不歡喜這個東西,你就說:「唉,這個不好啊,這個不好啊!」你的身口就跟著來了。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業。而這個裡邊,主要的主動者是誰?就是你的思心所。
所以往往造一個業,在你還沒有說話之前,你想了半天了,說,我要去說它,用什麼方式方便善巧?你嘀咕了半天,那段時候,這個業都在增長當中,如果說惡的,那就是惡業增長;善的,就是善業增長,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將來真正修行,這是最重要的關鍵所在。往往行為上面很小一點點,結果因為這個增長的關係,小的善,得到大的善果;小的惡,得到大的惡果。這個道理我們要正確地了解,這地方說這個原則,這地方說這個原則。關於後面也會詳細告訴我們,這最重要的一部分,這一點,大家務必努力。聽完了以後,好好地自己看書,好好地自己再來重新溫習思惟。我現在繼續下去:
此亦如《集法句》云:「雖造微少惡,他世大怖畏,當作大苦惱,猶如入腹毒。雖造微少福,他世引大樂,亦作諸大義,如諸穀豐熟。」
這個就是指增長,雖然你造了很少的一點點惡業,但是感果的時候,感到絕大的恐怖,極大的苦惱。為什麼?它增長嘛!就像一點點的毒,一跑到你身上,毒雖然一點點,結果把你這麼大的身體弄壞掉了,它會增長的。反過來,造了微少的一點點的福,下一世可感到絕大的快樂。就像穀子一樣,那個穀子種下去是那麼去一粒,喔唷,長出來是這麼多!長出來這麼多,各式各樣的,譬如說,我們種一個隨便的一棵樹,蘋果樹,一粒子那麼小,喔!長出來的滿樹的蘋果,說不定幾百斤,它會增長的,就是這個道理。
從輕微業起廣大果,此復當由說宿因緣發定解者,如《阿笈摩》說,牧人喜歡,及彼手杖所穿田蛙,五百水鵝,五百魚龜,五百餓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緣。並《賢愚經》說,金天,金寶,牛護因緣,當從《阿笈摩》及《賢愚經》,《百業經》等,求發定解。
這個告訴我們,那輕微的業可以感到廣大的果,對這一點我們正確地認識。那麼下面,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說那些公案,很多公案。比如說,《阿笈摩》就是那個《事教》,還有就是這個《賢愚經》、《百業經》、《雜寶藏經》,那「本生」哪,談當中,很多。這個地方,我們要確定去了解。這裡我說一個公案,說一個公案,這個公案,叫金貓因緣,金貓因緣;因為這個地方非常多。
那金貓因緣是怎樣一個因緣呢?佛世的時候,有一個地方,叫惡生王,你聽了這個名字就可以曉得這個人不大好,叫惡生王。那麼是誰呢?是大迦旃延尊者去化度的。有一天他自己在王家的花園當中玩啊,一看見一個貓,這個貓從那個東南角跳到西北角,一看那個貓跳過去,金光一閃,欸,一看原來這個貓是金子做的,金顏色的。那個金顏色的貓總沒有看見過吧!他馬上找,欸,不見了,一看一個洞,牠鑽到那個洞裡面去了。他是一個帝王嘛!哦,這個誰都沒有看見過,然後叫人家把牠挖出來,一定要去挖挖,挖了半天,貓沒有挖到,「咔!」一下挖到一個銅,一個大的銅罈,好大的一個大銅罈。結果打開來一看哪!一銅罈滿滿的都是金子,這麼個多!這個把它抬出來,抬出來一看,下面還有一罈;再抬出來,下面還有一罈,三罈。哇,這麼多金子!結果三罈拿完了,向前面又有三罈,啊,繼續地挖,反正他是國王嘛,結果挖了五里路都是這個,都是這個!嗯,這個好啊!那個一大罈大得不得了,那個一罈這個容量我都忘記掉了,反正那個大罈裝幾合,一合就是十斗,有一石。你可以想一想一石的稻子穀子都一百多斤,一罈的金子,那不曉得幾萬斤,這麼多啊!結果五里路,這麼一排排得去。
平常他們遇見這種事情都要問那個教士或者婆羅門,那惡生王也信了那個迦旃延尊者,就問迦旃延尊者說:「我居然碰見了這種事情,這個好是壞呀?」「哎,這個好的,這該你得的。」「那什麼因緣?」哦,原來這樣。原來當毘婆尸佛的時候,毘婆尸佛是誰?毘婆尸佛就是七佛之首。現在我們是賢劫,就是賢劫之前是莊嚴劫,莊嚴劫最後一尊佛是毘舍浮佛,最後一尊佛,再下面推,尸棄佛,然後呢毘婆尸佛。所以從……平常我們說七佛、七佛,毘婆尸佛,毘婆尸佛離開現在是九十一劫。那麼那個時候說有一些出家人乞食,那個出家人在那個大街上面把一個缽擺在那裡,說這個是無盡藏,誰去供養他的話,得到的福是無盡的。那麼那個時候有一個樵夫,樵夫就是山裡面打柴的啦!他跑到山裡面打柴,那麼拿了柴去挑到街上面,賣掉了以後換飯吃。現在當然工業社會沒有的了,平常的時候,那生活很艱苦的,往往一擔柴,賣不了幾個錢。那一天就是換了三個銅板,他天天就是換到了,然後呢去吃。
那回來的時候,看見那地方,唉!他一想:我實在太窮了,人家廣興供養,我為什麼這麼窮,就因為以前沒有供養過,所以如果再不供養,也不知道窮到什麼時候!今天遇見這個機會,他就要供養,所以他就捨掉了。他餓著肚子哦,這個不簡單喔!現在我們吃得飽飽的,叫你少吃一點都捨不得。他是餓著肚子,把僅有的三個銅錢,丟在那個缽裡邊。然後一路回去歡喜:「哎呀,好!越想越歡喜,我以前從來沒有種過那個善業,啊,真是歡喜!」結果從那個地方跑到他家裡五里路,他一直歡喜、一直跑,到了家了。然後到了家了,欸,想起來了:「哎呀,今天吃的東西沒有了!」所以這個歡喜的心就停了,到那裡為止。從此以後九十一劫以來,他生生都生到天上,然後人間,永遠是這樣。這一世還感得這樣的果報,這一世還感得這樣的果報,得到那麼多。
他說:你丟他的,供養三個銅錢,得到的什麼?就三罈。然後呢供養完了以後你一直歡喜,這歡喜什麼呢?隨喜嘛,他一路歡喜跑五里路,然後呢這個五里路一直在增長,所以五里路一直這麼多。這個說明什麼?業的增長廣大。這一點不要小看哦!平常我們一點小小的事情就擺在腦筋裡面,成天上晚地去想那件事情,這個惡業的增長廣大。所以我要告訴你們要思惟呀,碰到一點小小的事情就擺在那裡,對不起!你老在那個地方的話,那個都是你的地獄業,你什麼時候放不下,什麼時候就在那個地方。反過來的話,你如果一天到晚想那個的話,那個就是好,造的善業,增長廣大。你們有空好好地去看看那些《賢愚因緣經》、《雜寶藏經》、《百業經》,說得清清楚楚,太多這種類似的公案,上面說得太多的,我也不能一一告訴你們,你們自己去看。
所以與其我們浪費這個時間,你去看,看完了你再歡喜,那個時候你有多少時間歡喜的話,就有多少的功德在那裡。如果你念佛,你固然念的時候固然,念完了你又歡喜:「哎,我真歡喜啊!剛才我居然一直念佛。」對不起!這個功德還在那兒一直增長,這個就是業的特別。所以平常修行人居然苦苦惱惱,我實在覺得這些人真可憐哪,不知道修些什麼!因為我現在說的千真萬確,你修行了、皈依了以後,就獲大歡喜。喏,懂得嗎?前面不是獲大歡喜嗎?千真萬確。你修的時候固然是歡喜,修完了以後,然後你想到這歡喜,眼前是歡喜,將來還得到這麼大的果報,這個三寶的威德的不可思議!修行人苦惱的話,這實在是完全弄錯了,真是顛倒,也可以說非常可惜的事情啊!
昨天幾個問題,大家想過沒有?第一個是說晚上喝牛奶應該不應該供一供?現在我來問,這個裡邊只有兩種情況,一種肯定知道的,一種是不知道。如果說你們對這個答案不知道的請舉手,不曉得該怎麼辦的。好,放下來。那麼沒有舉手的知道,知道的分兩類,有一種是該,有一種是不該。覺得該供的請舉手。哦,有兩個,好。覺得不該供的請舉手。某法師,你什麼意思?你昨天在這裡,我問了,大家都聽了,對不對?所以說過了,你應該去想一想,這個地方只有兩種情況:知道、不知道,所以你就是不知道,那就以後老老實實說不知道,這個含含糊糊這個不是個辦法,注意啊!
那麼現在我告訴你,這個基本的概念,你們要了解。他前面說得很清楚,淨水以上都應該供。主要的問題是說,你現在這個東西是不是清淨?清淨的該供,任何情況之下,不限時間,就是依你自己的心。如果你是晚上喝牛奶,你不該喝,你本身就錯了,你是犯了罪,這不清淨。如果說你晚上有病緣該喝,為什麼不供,為什麼不供?這是第一個理由,我們要分得很清楚。然後呢,這第一點拿我們的立場上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