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051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五十一卷.A面

然後拿佛的情況來說,你覺得我們供他,佛真的來享受這個東西了嗎?佛要吃我們那個水嗎?不要說佛欸,我們世間最美的東西,這個諸天看起來,啊!那簡直是不能接近的。有很多人在定中或者菩薩的加持,他一離開這個世界,然後呢就得到清淨,再回過頭來覺得這個世間穢濁不堪。那諸天尚且如此,到了佛的境地,我們最好的東西供他,他就吃了嗎?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是我們的恭敬心去供他的,這個概念很重要。

所以佛世有這麼一個公案,那時阿育王是個小孩子,看見佛來了,正在玩那個沙,拿那個沙去供了佛,然後呢得到這個果報。這個沙就能供佛了嗎?你們懂不懂這個意思?這個概念要很清楚。所以以後啊,凡是碰見這種情況,遇見這種情況,你如果不太清楚的話,不要妄加是非,拿我們的是非去判別。碰見這一種情況,你只能有一個存疑,最多說:「唉呀!這情況我覺得怎麼樣……。」不要拿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一點,告訴別人要這樣、要那樣,這個基本。就算我現在告訴你們的,這個,只是個原則,我們要把握得住,這樣。所以凡是這個清淨的,任何時刻、任何時候,拿你的恭敬心去供養總沒有錯!這是一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呢,要記住!有的時候我們自己呀懶惰、馬馬虎虎,看見人家做了,還拿自己的理由去否定人家,那是更糟糕、更糟糕。所以他前面說「淨水以上」,實際上呢,就是真正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清淨心、恭敬心,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呢,前面說皈依,前面說是皈依啊,說佛是唯一的皈依處,到後來又說正皈依是法,那麼這個矛盾在什麼地方?你們不了解的請舉手。這個彼此間是有矛盾的,不了解的請舉手,不了解的。那麼剩下來的,了解的,你們說這個矛盾在什麼地方?你們說說看,有沒有矛盾?首先說,這兩種有沒有矛盾?說有矛盾的請舉手。那麼是沒有矛盾了,剩下來的幾位。沒有矛盾怎麼解釋?你們了解的人說說看。其他的沒有幾位,有幾位沒舉手的表示了解,你講講看,沒關係!(答:這要說這個,皈依法是不是我們一個,好像一個成佛道一種手段,那麼就是我們主要的成佛,皈依佛。)好,請坐。還有沒有其他的意見?好,你坐著說,坐著講好了。(答:一切的佛就是由法而來的,沒有法,沒有成佛,所以皈依法也是皈依佛。)好,還有沒有其他意見?那麼原則上面這種話都說得通,不過針對著這個問題的解答並不圓滿、並不圓滿,所以我們要把握住這個問題的中心在什麼地方。真正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把它中心把握住了,那麼剩下來的枝葉問題都沒有問題。像剛才這兩種解說,是,可以呀!所以平常的時候是理由之一,但是並不圓滿。

這地方他前面告訴我們,佛是唯一的皈依處,這個皈依是指什麼?就是說我們自己有了痛苦,然後要找一個痛苦的人,作為我們皈依的對象,解決這個問題。那是指什麼?指皈依的人,對不對?這個所有的這個十法界一切有情當中,當然拿我們世人標準來說,還是說這樣的──有情。這個有情當中,唯一可以真正皈依處的只有佛,除了佛以外,任何一個大師非所皈依處。所以我們要了解,他前面講這個皈依,它這個界限在什麼範圍以內。它那個界限本身就限在說,我因為得不到解決,所以譬如說:我現在去找醫生,有很多的醫生是個蒙古大夫,有很多西醫,有很多人中醫,各式各樣的,那麼他要能幫你治病的,只有自己能解決,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選擇的是這個。所以根據這個範圍之內所選得的標準,不是其他的一切有情,而是這樣的,具足這樣條件的這樣的一個人,這個人叫佛。清楚不清楚?那麼然後呢,你皈依了佛。皈依了佛,進一步你為什麼皈依佛?是要解決苦。在解決苦這一個情況之下,你找的正皈依的對象,就確定如此,再也沒有第二條路好走。

然後進一步說,皈依了佛,說你的目的是要解脫苦,那麼怎麼才能解脫苦呢?那個時候說:啊!不是說單單皈依佛可以,是佛告訴你的法,然後你依法行持,所以從這個地方更深一層地探索到,那個才是我們究竟應該依法行持的。所以佛是示道大師,指示我們說:哪!他之所以成佛是依於法。反過來也說,他今天,佛是什麼?以法性為身,他是跟法完全相應了的,所以你真正地所以選取他的話,他跟法相應。他為什麼跟法相應?如法行持。現在清楚不清楚?所以我們任何一件事情,這個界限本身哪,你一定要辨別得非常清楚,辨別得非常清楚,否則的話你會弄糊塗。

關於這個詳細的情況,暫時我們還沒有講,等到以後慢慢的,所以如果有機會大家肯學,學到因明的時候,在這個裡邊會說得非常清楚。我們往往會混淆不清、似是而非地把那個事情夾雜在一起。平常我們談話也是一樣,大家談一個問題,隨便一個人插進來,跟他風馬牛不相干的,那個他插進來,把那個問題弄得越弄越遠。所以你要把握住這個問題的中心在什麼地方,清楚不清楚這個概念?清楚不清楚?這個如果不清楚的,這裡不仔細說,等一下你們可以下了課或者什麼時候再來。

那麼這地方還有一個問題:「皈依功德殊勝,利益大,為何行者無法放棄小利益,於此用功夫呢?」這倒是個好問題。說既然我們是了解了,這個皈依的功德有這麼大的大利益,結果呢我們就偏偏沒辦法如法行持,而在這個小利益上面,眼前這種事情上面放不下,為什麼原因?這個以前也講過,那你們自己問問看:是啊,我們也曉得佛法好啊,乃至於也皈依了,乃至於這個出了家了,為什麼還是放不下呀?這先問問你們自己,你們好好地思惟、觀察一下。其實這個道理呀講過好幾次,講過好幾次,所以在這裡不詳細說它,不詳細說它。

那麼這個今天我們繼續下去,請翻到《廣論》一百一十八頁。昨天已經把業果的這個四個項目當中兩個講過了。第一個,業決定一切;第二個,業增長廣大。那麼增長廣大這個基本的道理說明了,下面就是這一頁的第三段,就是第八行。

復次尸羅,軌則,淨命,正見四中,後未虧損,前三未能圓滿清淨,少虧損者,說生龍中。

進一步,這地方有一件事情談一下。為什麼把這段話特別地插到這個裡邊來,特別地插到裡邊來,這個有它的很大的原因的,很大的原因的。因為尤其是現在我們正規修學佛法的人,當我們了解了這個業、果之間的必然性的話,是,我們會內心上面,會產生一種很大的震撼。也可以說對於好的人哪,會絕大的鼓勵;對不如法的人哪,會產生絕大的恐怖。那麼這個上頭告訴我們,不要這樣地害怕,不要這樣地害怕。因為是,我們一個凡夫要想步步上升,絕不可能一步登天,一定這麼次第慢慢、慢慢地來。而修學的過程,一定是先親近善知識,從他那個地方,第一件事情要得到正知見。然後呢得到了正知見以後,努力修改、修行,修行把以前的錯誤的惡習慢慢、慢慢地淨除,這個是它必須要的條件,所以雖然你聽懂了,但是行持的的確確不是一下能夠改得過來的。我們現在看見很多人一下改過來,那是他已經有了多生多劫的熏習,這樣。只要你肯努力地向上,一定改得過來。

假定說我們害怕而停在這個地方的話,並不是說,啊!你呀因為怕了,停在那裡不做,問題解決啊!你怕了停在這裡,永遠受無量無邊的大苦。所以在這個上面我們要理解到:只有一條路,只有向上努力,這樣。那麼向上努力的時候啊,你不必這麼怕;你真正重要的,怕自己得不到正見,以及得到了正見不精進,這個才是我們該怕的。所以他下面特別告訴我們:喏、喏、喏,如果說你真正如法修行,然後呢依照著這個戒、定、慧上去,雖然沒辦法把那個戒持得徹底圓滿,但是他不會墮落。這個條件就告訴我們,不是說你馬馬虎虎不會墮落,馬馬虎虎是一定墮落!那麼就換句話說,這個條件他告訴我們,這讓我們了解,我們上去這個路線。

「復次尸羅,軌則,淨命,正見四中」,這個四樣東西,那就是我們真正持戒的時候,要想圓滿地具足四個條件。「尸羅」,整個的所說的戒法,也可以說整個的。那麼這個裡邊細別起來的話呢,就是說軌則,「軌則」就是說我們行、住、坐、臥,每一個地方有它的儀則,說威儀──行應該怎麼行,坐應該怎麼坐,乃至於講話,隨隨便便很多地方。「淨命」呢,主要的是特別對我們活命,為了活命,我們種種的行為。對出了家,什麼都放下了,全部精神來修學佛法,可是這個嘴巴還需要,那麼往往為了這個事情產生很多問題,這個要想做得很圓滿不大容易。「正見」──正知見,這個是整個佛法的這個中心,也是戒律當中的中心。

這個四樣東西當中,如果你不能圓滿,而最後指什麼?正見。正見沒有虧損,前面三樣東西啊,雖然不能圓滿清淨做得很好,而稍微有一點虧損的話,生到龍當中,龍當中。這龍是在六道當中除了人以外,牠唯一還能夠進學的,這龍。而且牠也不會受非常大的大痛苦,當然不如人,但是比起三惡道來的話,那龍是非常好的一個地方,非常好的地方。

《海龍王請問經》云:

引那個經上面來證明。這個我們《大藏經》當中有這一段,我印象,我記不住了,好像在這個《海龍王請問經‧授決品第九》當中,第九品當中有這一段話。不過我們現在的翻譯的這個經典跟本論上面引的,因為它輾轉地經過不同的翻譯,所以文字不盡相同,內涵大概是這樣:

「世尊,我於劫初,住大海內,時有拘留孫如來出現世間,爾時大海之中,諸龍,龍子,龍女悉皆減少,我亦減少眷屬。

說這個經上面,是娑竭羅龍王請世尊到龍宮當中去受供,然後請問佛法的一段對白。說:「世尊哪,我在劫初(劫初就是那個我們現在的賢劫之初),那麼住劫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第一個佛出世的是拘留孫如來,那時候海裡邊龍啊,龍子、龍女都少,所以我、我自己的眷屬也少。

世尊現大海中,諸龍,龍子,龍女,悉皆如是無有限量,不能得知數量邊際。世尊,有何因緣而乃如此。

現在啊到了現在,這個大海裡邊這個龍子、龍女是不曉得多多少少,數都數不清呀,說世尊哪,是什麼原因呀?」那麼佛陀就告訴說:

世尊告曰,龍王,若於善說法毘奈耶而出家已,未能清淨圓滿尸羅,虧損軌則,虧損淨命,虧損尸羅,未能圓滿。然見正直,

這個注意一下,

此等不生有情地獄,死沒已後,當生龍中。」

原因是為什麼?說那些人在佛世的時候出了家,「善說法毘奈耶」這不一定指戒,是指整個的佛的教法。聽從了佛的教法好心出家,出是出了家了,但是他這個戒沒有能夠圓滿清淨。總的來說是尸羅,尸羅是整個所受的戒。平常我們說戒的話──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了解戒的整個的內涵是什麼,叫戒法;了解了以後,然後你如法受持,然後呢得到這個戒體;得到了戒體以後,依體起行,就是戒行;然後當你依體起行,行持的時候,自然而然這個戒行一定有它的儀相、軌則,譬如說走路有走路的樣子,然後講話,然後呢坐……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一定的樣子,這個時候叫戒相。所以這個戒相是它表現出來的外表的形相,也可以說這個戒的末流,戒的末流。反過來,雖然它是戒的末流,但是如果持戒是必然有、必然有的。

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哪,說好像忽視戒相而談戒,請問:你忽視戒相而談戒,你持的什麼戒啊?那只有你自己知道了,這個絕對沒有這樣事情。當然,如果說你學定,這個得了慧是定共、道共,那固然,那個時候你一天到晚安住在這裡,你當然你的戒相也不會亂哪,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現在我們要了解,這個戒的特質,戒相的確是末流,但是反過來說,你不因為說末流了說:啊,我持戒不重這個相!那又完全錯了。這個概念我們要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那麼所以對這個戒法的正確的了解,然後如法受持,正得戒體,這個重要的是什麼?正見,這個東西沒有壞,這個東西沒壞。可是因為你的無始以來的習氣還很重,所以有的時候不小心啊,小的地方總是沒有辦法做得圓滿、徹底,這個時候所以它軌則、然後淨命等等稍微有一點錯,稍微有一點錯。所以這個時候說「然見正直」,不要看哦,這個見不容易哦!不要我們這邊隨便說:「啊,我這個得正見了。」沒那麼簡單!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是的,不圓滿,或者說乃至於破了一點小小的這種,他不會墮落到地獄當中。那麼怎辦呢?生到龍當中,生到龍當中。

說到要想圓滿持戒真不簡單哪!我在這個地方,也可以告訴你們有這麼一個公案。這個傳佛法藏的迦葉尊者、阿難尊者,三祖是商那和修尊者,那是個好了不起的大尊者。商那和修尊者所度的人,度人無量。他每度一個人,他就用那個竹籌丟在屋裡邊。結果他一生度的人哪,這個竹籌,換句話說它有一個尺寸的,小小的一根,像我們那個竹籤一樣的一根。那時,欸,度了一個人啦,他成就了,然後呢擺一個竹籤放在那個屋裡邊,像這樣的房子裝了好幾間房子啊,你可想而知是度人無量,這麼一個大祖師。那個時候他離開佛世,大概是一百年左右。

那麼那時候,她有一個老比丘尼,那個老比丘尼已經一百二十歲了,那個老比丘尼年輕的時候啊,小的時候曾經看見過佛。所以,凡是那個大祖師,都對這個佛有無比地仰望,有一天,聽說這個老比丘尼看見過這個佛,他非常歡喜,特別去拜訪她,拜訪她。然後呢這個老比丘尼,聽說這個商那和修尊者要來拜訪,非常歡喜,因為他是個好了不起的大尊者,在那個時候的話,那是全國最了不起的,所以啊迎接他。她迎接他的時候,她要試一下,怎麼做呀?她在這個進門口的時候,平常我們那個上面叫戶限、門檻,或者這個門檻鼓出來一點。那平常那個門檻是木頭做的,她下面挖一個洞,挖了一個洞以後,下面裝一個鉢,那個鉢上面──實際上不一定鉢,就是我們裝吃飯用的容器,裝了滿滿一鉢的油。上面呢,然後草啊什麼蓋好了以後,鋪得好好的,那房子,擺在上面。然後商那和修來了,別的人不從上面走過,那商那和修尊者進去,這樣。

進去了以後,當然你看這種大尊者的走路這個安詳啊,那個行、住、坐、臥每一個地方中規中矩。然後進來了以後,然後那麼要問法,問法以後談起這個情形,談起這個她就讚歎佛在世的情況。以後啊,那麼他進來了以後啊,她就把那個打開來一看,打開來一看以後,那個老比丘尼就說:「你看!這個佛世的時候……」那個佛世的時候,一個六群比丘,你們聽說過沒有?那個六群比丘是專門搗蛋的,專門這個找漏洞,專門犯戒,就這樣。實際上那些都是菩薩示現哦!但是佛制的很多戒,就制了這個戒,他又找漏洞,又照這個地方又找麻煩去了,這個地方又找麻煩去了,換句話說,當時僧團當中最搗蛋那一批人。他們六個人,因為他們都是貴族子弟啦,他們就很好,在一塊兒的,這樣。

說當年她這個老比丘尼年紀還很小,她自己家裡的尊長供佛,那麼那次來的時候,佛弟子當中那個六群比丘也來,那麼她家裡邊的人也做了這麼一個事,他把那個油也擺在裡邊。等到佛來了以後,然後再走的時候拿開來看的話,那個鉢裡邊的油一動都不動。滿滿一鉢油擺在這個地方,這麼多人走進來,這個油一動都不動,你們可以想像得到,啊,他們這種威儀啊!結果呢,現在那個商那和修尊者是現在最了不起一個大尊者,就他一個人跑過來,挖開來看看,那個油啊都跑到外頭來了。

所以我們不要輕看喏!這個、這個戒相啊,換句話他心裡面哪,一定要有他什麼樣的東西。平常你看,有很多人他坐在那裡無緣無故地,腿就咚咚咚咚在那抖,站在那裡他那個腳會顛,這個他自己不感覺到的,這是什麼?那就他的一個心理的行相,就是自己不安的行相。現在說實在的,我們這個時候是每況愈下,一等一的大法師,你看他那個樣子啊實在是,平常我們也不談了。我以前也不懂,因為這是我當年開始,我跟仁法師,他在那裡,坐在那裡就坐這個樣子。他如果一坐,他自然而然他也不擺,就在那裡。一個鐘頭就一個鐘頭,兩個鐘頭就兩個鐘頭,就這樣,我是很少看見這樣。然後呢他自己在房間裡看書,看完了,他累了,把眼睛一閉,他就在那個地方,他不會像我們這樣的,他不會!他絕對不會!乃至於昏沈或者什麼,他都不會。他任何情況之下,坐在這個地方,他坐得很好,他覺得有一點不對了,站起來,跑到外面去轉一下。

以後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見大陸上的一個出來的一個比丘,那個時候他到美國去。說起來我當年大家談談哪,我還覺得,唉呀!他怎麼出家了幾十年,好像啊很多東西都不懂。儘管他不懂,但是他跑到你……不管他說話、走路、坐,你一看就教你肅然起敬,肅然起敬。所以這個東西的確有它實在特別的,是威儀有它的威儀這個意義在裡頭,那麼這個地方我順便一說,順便一說。

所以佛世的時候,那個時候像大智舍利弗尊者,他入佛因緣是為什麼?就看見那個馬勝比丘在馬路上面走,哎呀,走過去那個樣子的威嚴哪,啊!他感到無比地感動。當年舍利弗尊者是當年大外道頭哦,是絕頂聰明的人,一看,啊!就會得感受。我們中國歷史上也是一樣,宋朝的大理學家二程夫子跑到廟裡一看,說:「啊,三代禮樂盡在於斯!」就看見那些出家人。所以我們現在是出了家,學了佛以後什麼都不在乎,走路的時候馬馬虎虎,隨便的時候啊,這個東西實在是非常糟糕、非常糟糕!所以我這地方說到這裡,特別提醒一下。

尤其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啊,你只要正見圓滿,其他沒關係啊!你心裡面懷著這個念,你就完了!你說懷著正見,什麼叫正見啊?唉呀,自己覺得我戰戰兢兢,實在是一點都不能差啊!雖然你這樣戰戰兢兢,但是因為你的習性使然,所以你不小心地這個自然流露,這個才是正見還圓滿,其他虧損了。絕對不是說:「啊,我只要有正見,其他就馬馬虎虎就得了。」那是一定墮落,那個根本就是個邪見,這是我要特別說明。

所以現在如果說我們能夠把握住正見,步步上去是固然最好,萬一你不得到正見,你能夠把那個戒相牢牢把握住,至誠恭敬說:「啊!我現在慚愧,我不了解正見,但是至少行相我看得見。」你做到了,這個雖然還沒有得到正見,已經跟正見相似,你就這個概念你上去的,你就不墮落。你只要真正的行相做得好,你有這個心的話,乃至於龍可以都不墮落,你可以保持人身喏,這個我們要正確了解的,所以我們不要誤解了這個字啊!那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此復說於拘留孫大師教法之中,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金仙大師教法之中,有六十四俱胝。迦葉大師教法之中,有八十俱胝。吾等大師教法之中,有九十九俱胝。由其虧損軌則,淨命,尸羅增上,於龍趣中已生當生。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