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四十四卷.A面
何況現在有這麼多人幫忙你呀,對不對?那個周圍的人都是幫忙你呀!叫你不要出去,為什麼?怕你這個病治不好,感染得越深嘛!叫你在那兒聽課,叫你在那兒,無非都是旁邊又有醫生,又有最好的藥,又有護士,又有各式各樣的,大家還不願意,這個是我們的業障,這個很清楚、很明白。好,現在我們繼續下去,這個身的功德這樣,語功德呢?
語功德者。謂隨世界,所有有情,同於一時,各各申一異類請問,能由剎那心相應慧,悉皆攝持,以一言音答一切問,彼等亦能各隨自音,而生悟解。
啊,不得了啊!說「隨世界」,世界上所有的有情,而這個有情是無量無邊哪!「同於一時」,就同一個時候,「各各申一異類」,各說各的。要我們實在不行,一個人說話,第二個人插進來這就不靈光了,這樣,兩個人都不行。他現在有無量無邊的,而且各式各樣的問題,他「剎那心相應慧」,他在任何一剎那當中,他能夠解決一切問題。「悉皆攝持」,你們不管任何問題,他都了解得清清楚楚,而且懂得你的方法,然後呢回答你,把你的問題都解決。啊,這個佛真了不起!
為什麼佛能這樣啊?很簡單,他平常開起口來都跟智慧相應的。我們現在開起口來,唉,真糟糕!沒有別的,就是這個;就算有的時候我們幫人家忙,說起來「欸,我可是為了你好啊!」你真的為了人好嗎?我告訴你,你假定真的為人好的時候,你心裡面很清楚明白的,第一個,你心裡面至少沒有一點的煩惱相,沒有一點點的煩惱相。
我在這個地方順便提一個事情,譬如說我們現在常常這個地方,我們在這個做早晚殿,這是最重要的事情哦!有的時候有的人敲得慢一點,有的人敲得快一點,有的人各人不同的習性,就嫌他,嫌他快了,嫌他慢了,嫌他什麼了,跑得去告訴他:錯了!那個時候你說他對不對?你不能說他錯,但是這個時候真正修學佛法的,你衡量、衡量自己,假定你的心裡面是心平氣和,他不管他快、他慢,你一點都不動;然後呢,你曉得他這樣快慢,如果不適中的話,對大眾有影響,那個時候你進一步去幫忙他,那個時候,對!你這句話,說對了。要不然的話,配你的胃口,覺得他今天慢了,你叫他敲快一點;或者他快了,你想辦法叫他慢一點。那個時候你自己的煩惱在那兒動,儘管你嘴巴裡說:「欸,這個是為你好啊!」對不起,這句話不相應,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們只隨舉一例。
他這個語功德為什麼這樣的成就的?他一直都是跟智慧相應的,跟悲心相應的。智慧的特質是什麼?悲心的特質是什麼?這裡還沒有談到,我剛才這裡隨便提一下。所以剛才提那個,因為眼前我們有很多不合理的事情,本來我想指出來,我想慢慢地、慢慢地,等到你們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然後告訴的話,這個事情就很容易解決。因為今天我們早晨早殿的時候,曾經有了這麼一下的事情,所以我這裡順便先一提。而佛這樣地告訴我們了以後,欸,妙咧!「而生悟解」,我們完全能夠了悟、能夠理解。
應思惟此希有道理,
啊,希有啊!
如《諦者品》云:「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問,一剎那心徧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於世間,此能善轉正法輪,盡諸人天苦邊際。」
這個話才是善巧地轉正法輪,他這句話說出來,你領悟了解了以後,能夠把我們從苦惱當中救出來,這才對。所以真正的我們弘揚正法,這個樣的。我們不是圓滿的,我們呢相對的,一步一步地來。最主要的就是我們開口的時候,先要衡量一下自己的心,現在安住在什麼上頭,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第一件事還是要學,學了以後,了解了以後,那時候去行,總是好!
又如《百五十頌》云:「觀尊面可愛,從彼聞此等,極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尊語能靜息,貪塵如雨雲,拔除瞋毒蛇,等同妙翅鳥。
那麼這個前面是,這個要隨便解釋一下,對我們有幫助的啊!「面」是這麼可愛,這樣,然後呢從這個佛身,這個面,表示這個佛,這麼吸引你可愛的這個佛,他給我們的講話的時候,這個音調是美極了,然後講的內容又好極了。怎麼好法啊?能「靜息」我們種種的三毒。這個三毒,貪像灰塵一樣,為什麼貪像灰塵一樣?那個灰塵你看不見的,但是無處不在。你看是看不見的,等一下你看看的話,欸,到處蒙了上一層灰塵。我們這個貪相就是這樣,我們這個貪心就是這樣,有的時候粗的固然看不見,細的就是一點看不見,一點看不見,但是一直為它所轉。
還有呢?「拔除瞋毒蛇」,瞋可是厲害了!像個毒蛇,瞋心一起的話,喔喲!旁邊的人看得清清楚楚,誰都害怕。他不但能夠把這個貪塵像雨雲一樣一層雨下來,所有那個灰塵統統消除掉了。然後呢,對於這個毒蛇,不管你再毒,那個金翅鳥一來,啊!那就完了。這最毒的是毒龍,這個毒龍之毒是非常厲害,非常厲害!現在那個普通的毒蛇再毒的,牠咬不到你,你沒辦法!那個毒龍,如果說牠噴一口氣的話,我們這裡人統統死光,這麼個厲害法!然後那個毒氣擺在那個地方,那多少年後都消不掉。
我們中國有一個大祖師,啊!真了不起──南山道宣律祖,他行那個般舟三昧,那麼,感動了這個龍。啊!大家好多龍來讚歎、歡喜,來隨喜,牠來隨喜,那個時候,牠化人間,化人──那麼龍子、龍孫、龍女各式各樣的。那個龍女長得非常美呀!那後面那個小沙彌看見了以後,生了一個染污之心,生了一個染污之心。那個龍牠看得很清楚哦,所以那個龍就起了一念瞋心。這個龍的瞋心特別強,牠,但是馬上警覺到了,欸,不行!所以牠馬上就懺悔,跟那個道宣律祖說,「趕快把那個井」,牠把那個毒氣吐在那個井裡面,然後封起來,「這個井千萬碰不得!」就封起來。以後你只要稍微有一點漏出來的,煙就冒出來,這個煙非常厲害,就像那泡了石灰,啊!這麼翻騰一樣。你看看那個毒龍的這個力量,這麼個大的,欸!但是你碰見那個金翅鳥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換句話說,佛這個說的正法,不管你貪再細微難尋,欸,它也把你清除得乾乾淨淨;或者是你的瞋再猛厲到什麼狀態,它一樣地把你消得心平氣和。
摧壞極無知,翳障如日光,
再有呢?三毒當中最後一個──癡,癡這個無知是黑得一塌糊塗,什麼都看不見。但像「日光」,日光之來,等到日光一照的話,你什麼都沒有了!現在我們這裡點了幾盞燈,因為這個光線照不進來,如果日光照進來的話,我們的日光燈一定看不見。所以這個光明,這個佛法也是這樣。
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剛。
喔,那個金剛杵的力量大得不得了。這個我慢高山,不管它多大,拿那個金剛杵一摧的話,那百分,都紛紛碎裂。
見義故無欺,無過故隨順,善綴故易解,尊語具善說。
這我不一一解釋了。
且初聞尊語,能奪聞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癡。
唔,看!這個佛,你一聽他的話,任何人一聽他的話,馬上奪你的意。這什麼叫奪你的意呀?平常我們普通人講話的話,不管你講怎麼講,人家根本不聽你,這樣,人家根本不聽你。你專門講,他都不一定聽你,如果在平常的時候,人家根本連它聽都不聽見。佛不一樣,只要一開口,所有的人的精神都全部貫注在那裡,他有這麼大的吸引的力量。我們為什麼沒有?這是我們要自己自問的原因,這裡道理不講,道理後面都在,說得清清楚楚。然後呢你不但吸引,被他吸引去,而且他那個道理能夠打動你的心,你能夠了解他所說的是什麼,能夠解決你心上的問題。雖然解決了,但是呢如果你不遵著去思惟,這個效果還不大。「若正思惟,亦除諸貪瞋癡」,你如果是能如理如量地思惟的話,那個三毒都解決了;三毒解決了,生死輪迴就超脫了,這麼個好法耶!
慶慰諸匱乏,亦放逸者歸,
哦!現在我們生死輪迴當中樣樣諸缺乏,只有佛的話對我們是最好的安慰。啊!「亦放逸者歸」呀!這是我們放逸的人的歸宿。
令樂者厭離,尊語相稱轉。
對我們好樂難捨──這個「樂」就是貪心難捨的人,能夠產生厭離心。這個佛的功德這麼好啊!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語利眾生。」
對於真正有智慧的,一聽,哎呀,無比地歡喜,這個歡喜得眼淚直流啊,毛孔直豎,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們看經上面,一直到現在,還有人他如果念到相應的地方,哎呀!不知不覺當中眼淚直流。佛告訴我們的話,就這麼不可思議。中等的人的話,聽見了以後,啊!增長智慧;下等人聽見了以後,我們的翳障、愚癡能夠去除掉,這是佛的語業。
應如是念。
我們這個念佛就這樣念。那麼這個一方面這樣去念的話,念了以後,我們心目當中有一個目標──啊,這樣好啊!你有了這個目標,前面這些小的小利都引不動你了,都引不動你了。現在我們碰見這種事情,坐在那裡一聽見那個,耳朵就跟著它跑掉了;現在你一心一意,哎喲!說這個地方有一樣好東西,瞪大了眼睛,這麼個好,不管它什麼,都引不動你了,這樣。就像我們這個小孩子一樣,我想我們小的時候都有這個經驗,也許忘記掉了,不妨看見自己的小弟弟、小妹妹們。然後呢,這個小孩子歡喜吃那個巧克力糖,擺在那個地方,擺在那裡不好了,不讓他吃,他眼睛瞪大了;然後告訴他到哪裡去,他不去,乃至於聽都沒聽見。為什麼?就是這個道理。
我為什麼要說這個話?這是讓我們自己體會:說我們只要善巧利用的話,必然產生這樣的情況。假定你的心裡面真的這樣地憶念佛,請問你會被外面其他的境所轉嗎?當然不會!在這種狀態之下,你會不到極樂世界去嗎?假定你用這種心情去念佛的話,當然不會!你的心一天到晚在這個上頭了。這何至於說:唉呀!心嘛要想去的,念嘛,不曉得怎麼樣念,念不起來呀!喏、喏、喏!道理就在這裡。所以告訴我們,哦!原來皈依的時候,這樣皈依法的。所以這個「南無」二個字,有這麼大的大學問。南無是什麼?皈依嘛!好,現在我們正式學佛就是這樣學的。
這個還是身、語兩個功德哦,意功德還要再下面,這是我們的榜樣;然後呢,你照著去做的話,你最後成就也是這個。現在我們講了一句話,人家就是不聽,你不要忙,你只要照著佛去學的話,保證你聽!你一開口他馬上被你吸引,你還沒開口,他也一天到晚跟著你。我們豈不是嗎?現在不要說佛來,現在如果一個大法師來,哎呀!我們一天到晚跟著他,這個了不起的大法師,我們就跟著他轉了,就是這麼樣。繼續第三個:
意功德分二。
這個身口意的意功德啊,智、悲兩方面。
智功德者,謂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觀掌中菴摩洛迦,智無礙轉,能仁智徧一切所知。
他的智功德就是指什麼?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的詳細的內容,以後來說。「如所有性」我們通常另外一個名字,就是根本智;這個「盡所有性」就是後得智,指一切的總相,恰如其分的就是這個。實際上如所有性所認識的特質是什麼?空性;盡所有性的話,它的相──緣起的相。那麼,我們對這件事情都看不清楚,他說空,說了半天,你信得過它空,就是不空。他說這個東西一切都是因果緣起的法則,它因果緣起怎麼來的,我們也不知道,這樣。他現在佛看這個東西──觀掌中菴摩洛果,就像那個果在你手上一樣,看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而且「智無礙轉」,沒有一點障礙,所以只有佛徧一切,沒有一樣不知道。
除佛餘者,所知寬廣,智量狹小,悉不能徧。
是,除了佛以外,這個所知道的,或者廣、狹都不可能徧。這也是為什麼前面說,我們要找皈依的對象唯有佛。
如《讚應讚》云:「唯尊智能徧,一切所知事,除尊餘一切,唯所知寬廣。」
其他的雖然知道,不圓滿,或多、或少,多一點的,那麼就說大地菩薩,然後呢,分次而下,乃至於聲聞、緣覺等等。
又云:「世尊墮時法,一切種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諸法動非動,若一若種種,如風行於空,尊意無所礙。」應如是念。
這個世尊,對於世間的一切,一切,所有的一切,看起來就像看手掌上面的所有的一切。不管它是動、不動,「若一、若種種」,包含了所有的。這個一切境界,世尊對它看得清清楚楚,就像風在空當中,一點都沒有障礙。所以我們現在看很多事情,這個也看不清楚,那個也看不清楚,佛不會,佛不會。實際上說那個掌中菴摩洛果,還是比喻我們世人的,比喻我們世人的,然後我們世人就是擺在手掌上面,你還是看不清楚,看了前面,後面看不見。佛不會的,佛在十方盡法界、虛空界任何一樣東西,就像在手掌一樣,而且裡裡外外,所以說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沒有一點不徹知。現在我們世間隨便一樣東西,要找最初因,找不到;佛沒有這樣的事情,他沒有一件事情不徹底,無不例外的,徹底了解、徹底解決。那麼這個是智功德。
悲功德者,如諸有情為煩惱縛,無所自在,能仁亦為大悲繫縛無所自在。
我們眾生所以為眾生,為什麼?為煩惱所綁住,所以我們不得自在。佛也有一樣東西不得自在的,什麼呀?大悲綁住了,所以「縛」。這個地方說明什麼?佛自己雖然解決了一切問題,但是他還忙,忙的什麼?他因為他大悲心,一天到晚幫我們,所以這個就是佛跟我們不同的地方。
是故若見諸苦眾生,常起大悲恆無間斷。
因為他受大悲心所轉,所以他看見,只要看見有苦,眾生有苦,他的大悲一直轉。大悲的行相就是緣那個苦,救他們出苦,這個叫大悲。既然我們還有苦的眾生,而佛有大悲心,當然他一天到晚在救度我們,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想到了這一點,我們就立刻提醒自己內支還缺,我們就好好認真學佛。
如《百五十頌》云:「此一切眾生,惑縛無差別,尊為解眾生,煩惱長悲縛。為應先禮尊,為先禮大悲,尊知生死過,令如此久住。」
這個所有的眾生都為惑──惑就是煩惱──所綁,所綁住了。那麼世尊,世尊為了解救眾生的煩惱,他有一樣東西綁住他,什麼?大悲,就像我們眾生被煩惱綁一樣,這個是就是佛的特質。說明上面這一點,這是因為佛為這個大悲所縛,所以他一直在生死輪迴當中救度我們,所以佛叫「無住涅槃」。
《諦者品》亦云:「若見癡黑暗,常覆眾生心,陷入生死獄,勝仙發悲心。」
見到這個愚癡黑暗遮蓋了我們眾生,我們眾生在長夜無明當中,因為這樣的,所以一直陷在這個生死三界的牢獄當中,所以這個大悲世尊就發慈悲心來救我們。
又云:「若見欲蔽意,大愛常躭境,墮愛貪大海,勝者發大悲。見煩惑眾生,多病憂逼惱,為除眾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終無不起時,住眾生意樂,故佛無過失。」應隨憶念。
這裡面最後這個一偈,我把它解釋一下。那最後一偈說「能仁常起悲」,「能仁」就是佛,他恆常,他那個悲心是永遠在轉,沒有一剎那停止的,所以「終無」,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能沒有大悲;不但是我們世尊,十方一切諸佛都是。所以因為他大悲,所以他一直在救我們,大悲的行相就是緣苦惱的眾生,所以只要有苦惱的眾生在一天,佛永遠安住在這個世間救我們,所以叫「住眾生意樂」。所以他雖然跟我們眾生在這個世間當中,但是他沒有過失,他自己是徹底解決的,圓滿解決的,這是我們要了解。
你了解了這一點以後,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們自然會反省,說原來是內支不具足,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你更進一步說,你真正去求善知識的時候,你不會責備善知識的過;善知識之所以現種種過錯,是為了救我們。我們現在所以找不到善知識,為什麼?就自己的看錯、看不見,只看見別人的錯,這是真正的原因。所以現在有人說:「欸,那這些人難道是善知識嗎?」這些人──是!容或是善知識,容或不是善知識,正因為現在有這個情況,讓你好好地從這個上面努力。然後呢,把看人家的過失,還過頭來看自己,你有了這個本事以後,然後佛在你眼前的話,你才有機會接近他。否則佛一來,你這個無始以來的習慣,專門看人家的過失,佛到了你面前,你一看他的過失,你造無邊的罪過,那個時候只有一條路好走──墮落!你想到這裡的話,那個對方眾生的這種錯誤,你感激得不得了,你怎麼還會去責備人家去?所以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去責備人家絕對不可能,反過來說,你責備人家,咳!你就根本沒有懂道理。所以我們現在總是覺得自己好像很有道理,說的「你錯了!」到這個地方為止,了解得很清楚,當你說「你錯了!」以後,修學佛法的人,已經百分之一百二十地錯了!
一百零二頁,到現在為止,我們真正找到皈依,真正找到皈依,這個時候才了解到什麼叫皈依。你有了這個了解,然後你去皈依的話,這個功德就無量無邊。假定你根據這個了解,這樣皈依而把這個功德回向往生淨土的話,那是一定能夠往生。否則的話,儘管你想:啊!皈依有多少功德,這個功德得不到;儘管你在念阿彌陀佛,不能往生。那麼基本的原理呢,簡單已經說了一下。那麼下面就是說皈依的道理,這個分身語意三方面,身語意,還有下面最後一點──業功德。現在我們看一百零二頁的第二段。
業功德者。謂身語意業,由其任運無間二相,而正饒益一切有情。此復由於所化之別,堪引化者,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定作一切所應作事。
那麼,佛做一些什麼事情呢?他所做的這個事情的功德,這個地方說一下。這個佛,身口意三業在任何情況之下,時間是絕沒有間斷,而做的方式是任運自然。對我們來說,我們總要去努力才行,做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自自然然地;而他這個自然到在任何情況下,就是這樣,就好像說天生來的一樣,那麼這個時間又是從不間斷。所以以這兩種狀態,無非都在利益一切有情,無非都在利益一切有情。是的,佛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時候都在利益一切有情。而且佛,我們大家曉得,佛之所以成為佛,所謂「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他的悲心是遍緣一切,沒有一個遺漏,而且沒有一點點的好惡差別;他智慧了解一切,能夠幫助我們;而且他利益的狀態是任運而且無間。那麼所以我們不能受化,所以我們不能解決問題,在哪裡?還是在我們自己身上。
所以「此復由於所化之別」,那個就是因為所化度的──就是我們眾生,因為眾生的根性,個人的業障,個人的情見的不同,凡是能夠化度的,「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遠離衰損」。佛陀絕不會有一個遺漏地,都把這些能化的眾生化度,使他得到圓滿解決問題,圓滿遠離一切痛苦,這個佛決定是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