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043B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四十三卷.B面

所以第四點呢,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告訴我們:雖然佛具有這樣的特質,但是如果說你不如法如理去皈依,是沒有用的。如果說這一點不具足的話,這個裡面就有一個問題:說諸佛都有大慈大悲,他都要去救一切眾生,結果救了沒有啊?如果救了,請問我們為什麼還有苦?這不是矛盾來了嗎?欸,這說得很清楚,佛不是不救你,佛之所以不能救你的話,你自己的障礙啊!

所以我平常一直告訴大家,你們現在一番好心來出了家,你要學佛啊,不要學「我」!這個裡邊是大有文章啊!你不要小看了這個字,你繼續不斷地把持這個字,一直有一天你真正認得了,那個時候你就有希望了。現在我們大家都在這幹什麼?學「我」!「哎呀,我這出家了,我要趕快去修行啦!哎呀,修行這樣的。」告訴他好好地看看書,好好地聽聽,他也聽不進,他自己覺得要去拜佛,然後呢關起茅篷來,關在個山裡面。唉!是,有人成功的,他已經有了本錢了,他已經確定了解了修行的方法了,然後去做。你現在了解了沒有?你連它煩惱的相──所以「我」現在放在那裡,煩惱的相都不知道,要修的內容是不知道,然後看見人家也拜一下,你也去拜一下;然後你看見人家坐那個樣子,你也跟他坐這個樣子的話,沒有用。所以這個第四點,它有這樣的一個條件在裡頭。

具足了這幾個條件夠不夠啊?對了,那對了!想想看對不對?第一個他自己已經解決問題,第二個他懂得怎麼幫忙人家,第三個他有這個心要幫一切人。還要最後一點哪,嘿!告訴你,他是要幫你的,但是真正的成就與否,看你是不是如法聽他。不是說,哎呀,你今天給他多少錢,如果是看這一點的話,那完全世間的做生意人。你錢多一點給他,他把那東西賣給你,那完全世間的交易啊!佛不是這個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他一具足第四點,這個大悲才是真正的大悲,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如果是你了解了這一點,那麼佛法的很多概念你就不會就產生模糊了。以及佛跟現在世間很多這種說法,說這個佛是萬能的,這個話你就了解,佛不是萬能的,佛只是無所不知,而不是萬能、不是無所不能,這一點有它的一個差別在。

總之自正解脫一切怖畏,

總之,把這歸結起來,「自正解脫一切怖畏」,這第一點。第二呢,

善巧於畏度他方便,

對於這個真正的恐怖啊,他已經完全徹底認識,曉得怎麼去幫助別人、度他的方便。第三,

普於一切無其親疏,大悲徧轉,

這第三,這不管是親、疏,他都是以大悲心去救度別人。第四是

普利一切有恩無恩,

這樣的情況,

是應歸處。

那現在曉得了,啊!原來為什麼要皈依這樣的對象啊,這個原因在這裡。為什麼皈依?就是因為曉得世間苦,要求快樂。然後呢因為這樣的關係,要皈依的對象,皈依的對象他一定這樣。那麼這個對象,現在具足這個條件,這才是我們要皈依的。所以他每一個地方分得這麼清清楚楚,你能夠把握住這一點然後去皈依的話,那有一個什麼好處啊?內道、外道就分得清清楚楚。

現在我們常常說:「哎呀!宗教嘛總歸好的,總歸勸人為善。」這個裡面是大有問題,大有問題!如果是你了解了這個情況的話,你就分得清楚。是的,拿世間的眼光來說,宗教總歸勸人好的,但是啊,佛法、佛教跟其他的宗教有絕對不同的地方的原因在哪裡?就在這裡。你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絕對不會……有這麼差別,到那時候啊,你就不會說土地菩薩、城隍菩薩,哪一個都是菩薩。土地可能是菩薩,城隍可能是菩薩,但是菩薩的真正的內涵不是這樣。然後你跑到十八王公也拜他去拜一拜,無常也去拜一拜,媽祖也去拜一拜。是!這是世間的善神,值得我們恭敬的,絕對不是說我們不恭敬他唷!但是你了解你皈依的對象、內涵,分得清清楚楚一點都不會含糊,一點都不會動搖!這個是我們要了解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不要說一貫道、盧勝彥絕對動不了你,原因在哪裡?那就這個,很清楚、很明白。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在這種狀態啊,是什麼?

此亦唯佛方有,

具足這個條件的只有佛啊!所以經論上面處處地方告訴我們,只有佛是唯一的皈依處啊!這個是指什麼而言?就指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辨別得清楚,你是以什麼原因而皈依的,在這種原因之下,你應該皈依的對象是什麼樣。然後你把握住這個,仔細地分析觀察的最後的結果,只有佛!其他的都不是你的皈依處。所以說,

非自在天等,

大自在天,大自在天,那就是印度所崇拜的。現在我們皈依各式各樣的這個東西啊,說「等」是包含了一切,所有的其他的世間,一切都是好的──這不是我們皈依處。分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個時候確定只有佛!

故佛即是所歸依處。由如是故,佛所說法,佛弟子眾皆可歸依。

因為這樣,那麼佛所說的法,佛的弟子眾都是可以。所以到這個地方為止確定什麼?佛是唯一的皈依處。因為佛是唯一的皈依處,他一切都是圓滿的,所以他告訴我們的當然都是圓滿,所以他告訴我們就是法;然後呢,跟著佛弟子那個,他也是我們應該皈依的,就是僧。

由是若於〈攝分〉所說此諸理上,能引定解,專心依仰,必無不救,故應至心發起定解。

上面這個道理是〈攝分〉所說,這個就是〈攝決擇分〉上面告訴我們的。這個上面的道理你照著它去如理聽聞思惟,而引發我們確定不移的見解;然後呢,你有了確定不移的見解,當然你一心皈依嘛,一定嘛!因為你了解世間就這麼苦,然後呢,唯一的救護的地方只有……哪有不專心皈依的?如果你真的能夠專心皈依的話,專心皈依有一個必然的現象──轉變其意。記得不記得?這樣。那個時候你這個皈依一定是「信願具足」。然後你那個時候,用這個功的時候,一定是「欣厭具足」,這絕對會產生的。所以我們現在弄了個半天,唉呀!好像總覺得:聽聽那個道理是滿懂啊,做起來就是摸不到!你真的懂得道理啦?沒有!如果你真的懂得道理的話,是必定產生這樣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之下必無不救。因為他必定救,所以是萬修萬去。這個經論上面說得千真萬確啊!必定的,保證你百分之一百。是「故應至心發起定解」,所以這個才是我們要努力的啊!

齊這個地方為止,念佛法門到這裡了,你看!所以這念佛法門的真正殊勝,不要說深的道理哦,只是講到皈依,你只要這一個道理把握得住,然後你去念這一聲佛的話,就萬修萬去。現在我們弄了這麼半天,哎呀!不要說萬修,那百萬個人修,修了個半天幾個人去啊?啊,真是阿彌陀佛!為什麼?那個道理不懂嘛!道理不懂你當然沒辦法做。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由能救自二種因中,外支或因,無所缺少,大師已成,

在救護我們當中有兩個因,哪兩個因?內、外──因緣嘛!裡面是你要求皈依的心,外面是能救你的人。現在這兩種因當中,外面救你的因,外面那一支或者外面這個因,「無所缺少」,一點都不缺少。為什麼?佛已經成了佛了,不單一個佛,十方有無量無邊佛啊!不單我們釋迦世尊哪,釋迦世尊拼命地推,阿彌陀佛拼命地拉,唉!我們就是推不走,他拉呀,就是拉不上。為什麼原因啊?

然是內支,未能實心持為歸依,而苦惱故。

看!這是我們的內支啊,我們沒有真實的心把這個內容作為我們皈依,結果在苦惱啊!所以每一個人苦苦惱惱,哎呀,要修行!結果呢?好難得呀!所以我看見大家真讚歎,都是宿生的善根,然後呢在這樣的五濁惡世,這樣的錯誤的充滿邪見當中,居然能夠捨棄跑到這個地方來,跑到這個地方還是苦苦惱惱,還要說修行。就最好的修行方法放在那裡不學,你怎麼修?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是內支,內支。

所以我們再想一想看:佛你信得過嗎?信得過。信得過,佛的特質是什麼?他自己解決一切問題,他還曉得怎麼幫助別人解決任何問題,他還有想幫助一切人的這個大慈悲心。我們信得過,信得過啊!既然信得過的話,難道就我例外嗎?他不來救我嗎?沒有這個大悲心嗎?我們信得過他沒有。更進一步問:難道他不懂得怎麼救我們嗎?我們信得過他沒有。那為什麼救不去啊?哪裡啊?喏、喏、喏,就這個──內支啊,你在跟著煩惱轉啊!所以好好地看看哪,這個兩句話我們應該正確地去認識它。

然後因為這樣是「苦惱故」,唉!現在我們一天到晚苦苦惱惱,就是這樣。唉!所以現在到了這裡要感到歡喜啊!我們應該悲欣交集──悲以往之不知,欣現在了解。歡喜啊,好好地努力!

是故應知,雖未請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

所以我們應該了解,雖然我們沒有請佛呀,但是他大悲心所引,他一直在這兒幫忙我們。佛一直瞪大了眼睛,到處在那裡;不但瞪大了眼睛,在前面是拉我們,後面是推我們,下面是頂我們,這樣地弄啊!

復無懈怠,

他絕不會懈怠的。佛有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當中有一個叫精進無懈,佛的精進是永遠無限,他那個向前的力量就無限的速度在精進當中。

無比勝妙真歸依處,現前安住為自作怙,

這個是真正的「勝妙」──殊勝、奧妙,這個真正皈依的地方。「現前」,十方一切佛都在這裡,所以「毘盧遮那名一切處,其佛所住名常寂光」啊!佛啊,一切處,難道我這個地方不在嗎?當然在。結果我這個地方也不在,你那地方也不在,我們這些人都不在,為什麼?就是我們自己的內支啊!所以記住啊!我們現在不要說沒有善知識,是沒有學的弟子。哪一個學的弟子?就是「我」啊!你現在來一直來學「我」,請問你學到哪一年啊?所以祖師說:「學到驢年去。」什麼叫驢年啊?你看看那十二生肖當中有沒有驢年哪?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就是沒個驢。所以轉來轉去,十二年當中,你們學到驢年,你學到哪年學不成,因為你學的「我」嘛!這是注意到──內支啊!那現在這地方都處處地方告訴我們,前面已經點出那個行相來了,然後呢後面再告訴我們,我們好好努力、努力,好好地努力!他佛啊在這個地方,

故應歸此。

對的!

《讚應讚》云:「自宣我是汝,無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諸眾生。

那麼佛自己說:「我是你們無怙者的助伴。」就是你們苦惱的沒有人救護,我是真正來救護你們的。為什麼?「由大悲抱持」,他的大悲心來攝持一切眾生。

大師具大悲,有愍願哀愍,勤此無懈怠,有誰與尊等。

這個「大師」就是我們的佛,真正稱大師──佛,真正的只有佛才能夠稱以大師之號。他具足大悲心,一切時候,只有悲愍憐愍我們。而且他不但單單悲愍喔,他有方法救我們;不但有方法,而且他那個方法,勤懇地從來沒有停止過,這個是在三界之內,世、出世間沒有一個人跟他相比的。菩薩雖然有,但是不圓滿;二乘自己雖然解決了,但是他只是隨分隨力地幫忙──他那個大悲,二乘的大悲心,沒有大悲。悲心有的哦!悲跟大悲我們要分得很清楚,將來後面這個會說得很詳細的。你們了解了這一點,對那個南傳的很多道理,你就不會起諍論了,這樣。關於這一點,對南傳的我們要非常尊重他,但是不必去辯,這個我事先說明一下。

汝是諸有情,依怙總勝親,不求尊為依,故眾生沉溺。

說你呀──佛呀,是一切有情依怙,這個才是殊勝該親近的,真正值得整個的人依靠皈投的。現在我們不求這樣的圓滿的世尊作為皈依,所以沈淪在生死當中啊!

若正受何法,下者亦獲利,能利他諸法,除尊非餘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辦,由內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如果說我們真正地照著去作,你能夠如實地、正確地學任何一個法,哪怕再差,你能夠照著去作都得到好處。而現在佛呀,不但是起碼的沒有一樣事情不知道,所有利他的方法都徹底圓滿地解決。這樣啊!所以世間的,告訴你做生意怎麼做,如果是這個很正確的這個資料,你學會了去做,一定可以。然後呢,這部汽車告訴你怎麼開,你學會了就可以開,都有這麼好處呀!現在真正最圓滿的,佛樣樣圓滿,樣樣圓滿,結果我們為什麼得不到啊?唉!由「內力未全」,所以得不到。為什麼我們得不到?內力為什麼不全呀?一個字──愚,所以我們愚癡,愚癡就受苦。現在我們愚癡還不知道愚癡,還自己覺得對,那這個是愚中之愚啊!所以真正修道人,只有看見自己:「啊!我在愚癡當中。」你能夠一直看見這個東西,一直淨化它,我們就有希望了。

你真正地這一點了解了,我們現在眼前這種諍論都沒有了。唉呀!現在所以諍論啊,總看見人家不對,真正修道人的眼睛只看見自己都來不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好,那麼現在更進一步了,說我們曉得了皈依,皈依的對象應該是這樣的,那千真萬確好高興哦!那麼怎麼皈依法呢?

第三由何道理而歸依者。〈攝決擇〉中略說四事:

那麼這個有四方面,這個四方面是什麼?《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當中的,簡略的但是這個也是綱要,主要的這樣分四方面:

知功德,知差別,自誓受,不言有餘而正歸依。

為什麼要皈依他?皈依怎麼樣?曉得,喏,他皈依了以後有這麼多的好處啊!嗯,是的,你為什麼要皈依啊?就要求這個好處嘛!啊,那現在曉得皈依了有這好處。「知差別」呢?還有皈依既然是有三寶,那麼各別不同的,這個裡邊的細緻的內涵又是怎麼樣呢?然後皈依怎麼辦啊,「自誓受」,因為你了解了,當然我自己要願意嘛!不是人家說:「某人哪,哎呀,皈依好啊!來跟著我一起去,來,來,來!去皈依。」這個沒有用。你了解了以後,叫你不皈依都辦不到,所以這真正的皈依是一定這樣的。那現在我們在那兒修行,居然勸你:「哎呀,某人哪!你跑到這地方,來,來,來!聽那個課好啊!」心裡還想:「唉!又想聽、又不想聽。」那個就沒有用。你了解了以後,曉得──擋都擋不住!這樣。如果說這個地方坐不進來,沒關係我站在門外也得來聽,也得來這樣。要有這種心情,那你就得到好處了。

所以我們看看那個古代的祖師都是這樣。記得不記得以前講,那個中國古代那個禪宗的公案哪?這個汾陽去參當年……誰呀?參慈明的時候,對!然後呢,行腳萬里跑到去,跑到了晚上,他那個老師「碰!」一看,門把它關上了,「這個冤鬼!」欸,但是他不退心。第二天早晨打開窗來看見還坐在那裡,一盆就「叭!」潑出去,他還是不退。為什麼?他了解這個是他唯一的要去的地方。祖師是這樣,然後我們看看佛,佛也是這樣啊!他為求一句一偈,再怎麼苦惱,捨身命、頭目腦髓,啊,絕對做!那現在我們稍微受一點委曲就不可以,還人家拉了半天拉不來,這個所以是內支問題啊!他這上面「自誓」,你了解了,當然嘛!然後去皈依的時候「不言有餘」,就是這樣了,就是這樣了!不要說皈依了的時候,等一下這個人說說那個好,你就跟著他去,那個人說這個好,你又跟著他去,那就完了!辨別得非常清楚,皈依的內涵就這個樣,這個正皈依。現在我們下面再看:

初知功德而歸依者,須能憶念歸處功德,其中有三:佛功德,法功德,僧功德。

要皈依了,那麼你要能夠憶念,你腦筋不斷地這樣想,覺得:「哎呀!這樣的好處。」當然那個時候教你不皈依也辦不到。分成三部分:佛、法、僧,因為要皈依的三寶嘛!

今初分四

這個佛呀,又分成四部分,哪四部分?身、語、意,意當中又分成悲功德跟智功德,就這樣。所以身、語跟悲、智。下面我們把它念一遍,這個比較容易懂。

身功德者。謂正思念諸佛相好,

我們這個讚佛偈當中,啊!就是第一個這個讚佛的相好,這個就是讓我們腦筋裡面生起一個概念:我們現在這個身醜陋不堪、苦惱無比,因為苦惱無比所以要皈依,皈依的對象他解決了一切問題,所以圓滿、莊嚴無比。當你想到這一點哪,一想到他的圓滿的莊嚴,這個心不知不覺當中一心皈投,這是因位皈依。你能夠這樣地因位皈依,然後呢如法去行持的話,最後你就是他,這個達到果位的相。就是這麼,就是這麼樣!所以下面,下面這個東西,這個比較容易,唸一遍就算。

此亦應如《喻讚》所說而憶念之。

那我們腦筋裡一天到晚想這個東西。現在我們腦筋裡想什麼?我們想啊,就想世間的那些東西:哎呀,那個東西什麼呀?因為你想那個,你那個腦筋一天跟著它,都跟著煩惱轉,跟著煩惱轉。或者想吃的,或者想玩的,或者想錢,或者想什麼,然後呢,腦筋裡跟著轉。現在你想著這個佛的這樣的話,你也跟著他轉。世間的想的而轉,生煩惱,流浪生死;想著佛的圓滿的功德的話,增長淨業。煩惱也沒有啊,眼前得到心安理得;然後因為你這樣想,積累的淨業,將來是必定超脫。啊!這個兩者的差別,那的的確確是天差地遠哪!

如云:「相莊嚴尊身,殊妙眼甘露,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能仁具金色,法衣端嚴覆,等同金山頂,為霞雲縛纏。尊怙無嚴飾,面輪極光滿,離雲滿月輪,亦莫能及此。尊口妙蓮花,與蓮日開放,蜂見疑蓮華,當如懸索轉。尊面具金色,潔白齒端嚴,如淨秋月光,照入金山隙。應供尊右手,為輪相殊飾,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能仁遊行時,雙足如妙蓮,印畫此地上,蓮華何能嚴。」

啊!他那個佛身莊嚴是無比啊!從他的頭頂一直到腳下,這個是只是簡單地、扼要地說幾個來。如果我們認真一點講的話,說三十二相,更仔細一點那八十隨形好,最仔細的是無量莊嚴說不能盡。我們現在啊,是一塌糊塗,真是一塌糊塗啊!那個身上面雖然不殘缺不全,實在是啊是一無可觀。那為什麼我們感得這樣?就是我們貪著這些事情。我們現在腦筋還放不下,那當然嘛,注定你就這個樣!所以為什麼要我們想佛身就這個樣。所以因地當中你千萬不要再想:「哎呀!這個菜有沒有營養。」「哎呀!這個錢想辦法多弄幾個。」「啊,這個人,什麼他瞄了我一眼,他有什麼原因啊!我想辦法去問問他。」千萬不要想這些,毫無意思、毫無意思。你一心想著:「啊!佛身這種無比的功德。」你想不起來,你念,非常簡單,就念四個字,哪怕一個字,就有無比的功德。這個道理就是這樣。

所以這個內涵,隨你們自己相宜你去念。如果你能夠不斷地去念,你跑過那個大殿哪,唉呀,你就無比地歡喜啊!你別看哦!就這麼個無比地歡喜的心,那一念就是個淨念,你那時候保持多久的話,你就有多少淨念。你現在要求往生的話,保證你這個念頭就能夠送你往生的,就這樣地好欸!這修行這麼個容易欸!你們不妨試試,你了解了以後,對不起,叫你不試也辦不到了,這都是千真萬確的。

不過有的人說:「是啊!這個聽了個道理很懂啊,但是下來了以後,等下有的時候這個心裡面就是煩得個要命,這怎麼辦啊?」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後面將來也會告訴我們,這個就是我們的煩惱相,就是我們的業障相。我們不要說修行難,你做任何事情,真正爬上去它一定有障礙的。做任何事情,我們現在爬樓梯、掃地沒有一個事情,你看見了這個困難而停止的話,就停在那裡。然後呢,你能夠不怕,一步一步向前的話,什麼困難都克服的。

所以當我們心裡面這種行相現起來的話,很明白,就是我們煩惱相應的。所以你必須要認識,認識了那個時候你就不會。平常我們就是不認識,哎呀!在那裡說:「這個,是啊,佛法要好要念佛,但是現在就是這個煩惱,嘖!」怎麼提也提不起來,那你不認識。等到你真的認識了以後,你很清楚地,說:「哎呀,沒錯!喏,喏,喏!就是這個東西,就這個東西。」那個時候,第一個你認識了不隨它轉。夠不夠?不夠!它下面還要種種對治。所以現在真正要學就是學,它每一個地方都說得很清楚,不管那個煩惱的行相告訴你得清清楚楚,你不會被它所騙,對治的方法告訴你清清楚楚。既然這兩樣都有了,你曉得病,你曉得藥,把藥吃進去嘛!不這麼簡單嘛!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