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鳳山寺版)64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六十四卷

《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八十一頁,現在繼續下去。這個在正講之前,昨天那個問題,我再簡單地說一下。說有一個那同學就問,說:「為什麼預流、一來不會引這個生死的業?」那麼我想這個大家看那個十二因緣就很清楚,無明緣行、行緣識,因為有無明的因緣,所以他會造種種的業行。那前面就講過了,無明是由於──或者是直截了當地說執這個邪執,在補特伽羅上面起薩迦耶見叫作無明;或者說因為不了解事實的真相,才這個上面執著有我、我所。那沒什麼關係,總之不能正確地見到這個無我的真義。因此有「我」那就有貪,有貪就造業,造業的當下它會熏習我們的識種,那個留下這個種子我們叫「引」,能引的引支。可是這個今天講的十二因緣,後面講的主要的是講這個,它沒有後面的愛、取滋潤,它是不會感果的。那麼愛、取滋潤,我們稱它為現在這個十二因緣叫作「能生」,這樣。

所以這個識種子我們以前造了無量無邊,等到見了道以後,那個識種子還會不會再現起?就不會了,因為識種的根本都是執無明、行、識,所以預流是見了道的。因此在這我們分類的時候,在見道所斷、修道所斷,貪愛是修道所斷,不是見道所斷的;這個薩迦耶見是見道所斷的,這大家要清楚。那這是一個理論。那麼現在我們修行的時候,對我們有一點要了解,我們真正說修,是前面是見道,見了道以後修道,那時候徹底地整個把問題解決。那怎麼我們前面隨便對境的時候,那也還是也見、修?那「見」並不是透過我們聞思修的修慧的見,透過聞思去思惟、去觀察的「見」。

諸位,我們最近看見大家用功,這是很好的好現象。怎麼講呢?大家聽聞、研討,這個時候是不是文字?如果不把那文字變一下,在自己身心上觀照的話,然後認識這個見解,這個什麼見解?這是外道見。它佛法真正見是要見自己的內心,說對境的時候起心動念依佛法還是不依佛法?皈依三寶的弟子,我們如法行這個才是真正的所謂見,這樣的正知見是聞、思相應。那麼請問聞、思相應了以後,要不要去照著它去做呢?要去做,完全一樣的道理。所以聞、思相應的修,你有了這樣的話,才能夠真正一步一步深入到慧,聞、思、修嘛,聞思相應有了這個內容,進一步去修,修了以後能夠見道,見道了以後再根據這個才能夠修道,徹底地斷盡習氣。

所以這個裡邊也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怎麼樣我們透過這個聞思,去認識自己的煩惱。不過有一點要注意一下,這個事情急不來的啊!所謂不急,並不是叫大家去玩,不是這個意思。當我們真正去做的時候,恨不得今天聽見了,下午結果不行,明天也應該懂,不是這個意思喔!那的確是要經過鍥而不捨地在這個上面,不斷地在身心上面去歷練,那你如果真正能夠這樣做,這個結果自然出現。

那麼,現在下面我們繼續地看那個文喔!昨天已經講了十二緣起「支分差別」當中的第一支,這樣。那整個的緣起是一個總相,所以總之說就是生滅相,那這裡邊──外、內,現在我們是講的內。內第一個就是無明,那麼所以把事實我們看不清楚,而生起那個薩迦耶見我執,那麼由於這個所以也就產生了行。這個在前面苦、集,在苦、集門當中已經說過,所以前面的都是我們後面的必須要的條件。所以因為無明的因緣,所以會引發下面那個行,行就是造作、就是業。現在看文:

行即是業,此有非福業能引惡趣及能引善趣業。後復有二,謂能引欲界善趣之福業及能引上界善趣之不動業。

那麼這個業有兩種:有一種是非福業,這個非福業會引到惡趣的;還有一種,這個福業引到善趣的,跟不動業。原因上面講過了,由於無明產生兩種愚,一種是業果愚或者異熟愚,就是對如是因、如是果不太清楚。我們人人都希望快樂,如果清楚了這個必然的結果,會找那個正確的因,這樣。可是世間的人不了解,從常果上面去求:「這個好東西我要。」這樣,然後不知不覺當中為了我傷害別人,所以這個是惡業。所以世間上來說,不管你多能幹、多聰明,如果你為了別人,這個是善業;反之,只是為了自己,這個都是惡業。所以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就要把自己的習氣拿掉,這個是要真功夫啊!平常我們最不容易做的就是這一部分。

那麼進一步來說,這個業感果的了解,道理是了解了,但是它為什麼是這個樣呢?所以並不了解這個所謂性空、第一義諦,所謂緣起,那因此他會造善業或者不動業。那麼這個時候就引到──如果善業的福業就感得人天;然後再造不動業,不動業就是定業,就是到色界以上的這個業。

所以就這個行的相狀、作用來說,那我們就善、然後惡、不動業,這無記業是不感果的,無記業不感果所以不談。然後這個行的本質來說,有的時候我們這行體,那就是說這會惡業、善業、不動業。那麼由於我們造業,所以造業真正的,業是什麼?思,對吧!是一個心所,思、思已業。然後這是一個心所,所以當我們造業的時候,自然而然它會熏習我們的心,因為我們的心來造嘛!所以馬上會在心當中留下一個影響力量,這個影響力量會繼續地增長,所以像世間的種子一樣。所以下面,行下面就是識:

識者,經說六識身,然此中主要,如許阿賴耶者,則為阿賴耶,如不許者,則為意識。

識廣泛地來說「六識身」都是,說眼、耳、鼻、舌、身、意。那麼實際上這個地方由無明、行所熏習的識的種子,那不是前五識,是第六。那麼這個第六,大小乘不同。那麼還有各個部派不同,有的人許阿賴耶識,有的人不許,那沒關係,就是這個主要的就是指這個六識。

此復若愚從不善業起苦苦果,造作增長諸不善業,此業習氣所熏現法之識者,是因位識。由依此識,未來世中於惡趣處結生之識者,是果位識。

這個下面解釋。那這個原則上面,就是我們「此復若愚」,也可以說這個「愚」是前面有無明,無明之行所以才會愚;假定說我們明見、證了智慧去做的話,那就不是愚。那麼當然這個愚分兩種:業果愚跟那個真實義愚。那麼由於不了解這個業果,所以從不善業造這個果,那這個造作的時候,當我們造作這個業的時候,它會使得我們這個心識當中留下一個識種,這樣,這個識種將來叫作「因位識」。那麼這個因位識後面假定說再有愛、取滋潤的話,它會感得果,這個叫「果位識」。那實際上這個果位識現起的時候,這果位識就併到後面的名色一支當中,這樣。或者我們說這個果位識就是後面的有支,就是第十支的有支,後面我們會詳細講。

如是由於無我真實義愚增上力故,未如實知善趣真苦,妄執為樂,即便造集福不動業,爾時之識是因位識。由依於此遂於欲界上界善趣結生之識,是果位識。

那這個同樣的,那當我們無明相應的行去造業的時候,或者是愚業果或者愚真實義,在這種狀態當中,造的就是造這一部分。

那麼現在下面再解釋這個十二支,十二支的先把「觸」解釋。實際上將來感果的時候,它那個下面的名色支,實際上就是生支。那等一下又是「生」的時候,像我們人,很清楚這個生是先有名色、六入、觸、受這樣,那個生長的、增長的過程對吧!等到把這個十二支的支分一支一支解釋清楚,那麼我來再講。下面再看:

名色中名者,謂受想行識非色四蘊。色者若生無色,唯有色種而無實色,除此餘位羯羅藍等色,如應當知。

那麼就是「名色」支,就是前面那個識的因位識,這個因位識經過了愛、取的滋潤以後就會感果,變成果位識,那就是前面的這結生相續。那結生相續的時候,這個已經不單單是個識了,所以在母胎當中這有兩樣東西,一個是色法,一個是心法。那麼這個「色法」是可以看得見的,有觸有對的;心法看不見,也沒形狀,所以只能用「名字」表達,所以我們稱它為名色,那這裡包含受、想、行、跟識,就是心、心所。那麼在這個裡邊,如果生在色界、欲界是有色的,如果生在無色界,他沒有實在的色,只有色的色種。

那麼當繼續地在增長,實際上這個名色也就是說剛剛開始的羯羅藍位,上一次我們曾經講過。那這個這個名色另外一點就是我們本體,在我們六根當中眼、耳、鼻、舌、身、意,一共有六根,那個眼、耳、鼻、舌四根,身根那是什麼?就是這個名色。也就是整體來說我們叫它名色,這個名色上面分別來講叫作六根或是叫六處,這是到後面我們會了解這個特點。還有一種,在我們向後面生的次第當中,先是名色這個羯羅藍位漸漸增長,那麼才會有這個六入。那現在看,這個名色的繼續增長是什麼?六處。所以說「名色緣故六入」或者叫六處,由於這樣繼續增長,那就會六處。

六處者,若是胎生,由其最初識入精血,為羯羅藍,與名俱增,成眼等四處,身與意處,於羯羅藍位而有。若是化生,結生之時,諸根頓起,無此漸次。卵生濕生唯除住胎,餘者悉同。是〈本地分〉所說。由是因緣,成就名色得身自體,成就六處成身差別,是為成就能受用者,五有色處者,於無色中無。

我剛才簡單地就是把這個道理說了一說,那麼現在再仔細講一下。這個「六處」假定是從胎生,那怎麼樣的呢?最初我們這個識結生的時候,那就是前面我們在苦集諦當中最後談這個,那剛接觸、剛來的時候這個叫「羯羅藍位」,這個換句話說只有一個色心兩樣東西,這心法跟色法兩樣互緣的,兩樣互緣的。那麼漸漸地慢慢、慢慢增長,實際上增長就是生,就是不斷地增加,那自然而然成「眼」──為什麼叫「四處」呢?因為一共有六處嘛,剛才講身、意,眼、耳、鼻、舌這個慢慢地生長。身處跟意處是在羯羅藍位就有了,後面也就是一生都是有這個東西,這個本體,其他的那是它的差別。不過這個裡邊又說,化生一結生馬上現起,胎生是漸漸生起的。那麼除了這個胎生、化生,還有卵生、濕生呢?除了這個住胎的時候,其他的一樣同。

為什麼講這個呢?實際上那個卵生跟胎生,只是不同的是一個在母胎裡邊,卵生呢?這個生出來這個卵對吧?實際上它那個卵的變化過程跟胎生是一樣的,這樣。不過有一樣稍微不同,變化過程是一樣,有一樣什麼不同呢?這個卵的所以生長需要暖的,需要暖氣。至於其他的卵,我們並不大知道,我們看見家禽這個雞、鴨,有的時候看見鳥,那母鳥去孵,母鳥去孵、母雞去孵,乃至於我們曉得烏龜也是卵生,那烏龜會孵那個卵。那有一次我在看見一個學校裡邊那個生物系的,他們孵卵怎麼孵呢?他們現在都用那個現代的儀器,不是用母雞。他現在可以控制嘛,他就整個卵放在一個儀器裡邊,用那個電控制這個熱、溫度,曉得那個母雞孵那個卵的時候需要什麼溫度,他就把那溫度放在這個上頭,所以不用母雞,它那個卵也出來了。

然後因為這樣的關係,我還去看。所以我自己學校裡這種也可以說我們作念書學問,但是另一點來是未免殘忍。他們孵了幾天以後,就把那個上面打一個洞,這個雞卵上面打一個洞,這樣。那某某法師你們在學校裡念的時候,有沒有這個實驗哪?看過對吧?那因為我那時候有一個親戚,他就是念這個系的。所以,那個洞要很仔細喔,它那個卵殼不是一打會破掉嗎?他會像方方正正地畫一個塊,剝開來這個裡邊的膜不會破。膜破了,破了它水會流出來,會死掉的喔!所以他揭開了用顯微鏡看,剛開始的時候不動的,孵了幾天以後裡邊開始動起來了,那個心臟你就看得見,所以最早那個心臟「咚、咚!」在收縮,就是這樣,那麼他就記錄。再過了幾天,也就看得見那個慢慢這個頭、身體、腳就生起來。所以這個正是經論上也證明,剛開始的時候這個識入胎在心識裡邊入胎,所以它到了這個暖一來的話,那自然而然那心臟先開始動起來了。心臟它一動,因為它那個心識所攝持的這個色法,然後加上它的業力,自然而然他就慢慢、慢慢其他的就長起來了。

所以他下面又說,卵生跟濕生,其他的一樣。那個都是〈本地分〉上面講的。不過這個裡邊,這個五色處在無色當中沒有,這我們了解無色處所以稱為無色界天的話,因為它沒有這個色法。那麼實際上當有了這個六處以後,那自然這個六識就託在這個六處上面,它就會產生作用了、產生作用,所以「觸」。又比如說我們現在你坐在這個地方,不管你有沒有感覺,那個觸一直會在的,有的時候使得你作意,有的時候使你不作意。

觸者,謂由根、境、識三種和合,取諸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說「六處緣」者,亦表境識。

那這個「觸」是什麼樣的?根、境這樣,就是這個六根也就是這個六處,這個六根那緣境,那個六識生起來,或者是六識託著六根會緣那個境。那麼那也就是說,我們譬如說根,就這個身體、就是我們的身根,然後我們一個身識,然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坐在這裡,我們有的時候坐在這裡也不感覺到什麼,有的時候你坐在這裡,說這個凳子很硬,有的時候你覺得這個很舒服,這樣。所以只要這個識依這個根,它一定會對那個境,而且那個時候總有它所緣的境,三個東西它「三事和合」那就生起觸。那麼這個有三種:或者是你歡喜的、不歡喜的、或者是說不上來的。所以由於六處的因緣,那麼然後自然而然就有這個觸。那麼實際上這個「六處緣」是「表境識」,就是對這個境界的認識作用。有了這個觸以後,那自然就「受」。

受者,謂觸取三境順生三受,謂苦樂捨。

這容易。當我們真正地一接觸以後,那個內心上頭一領納到,這個領納的第一剎那叫觸,馬上就會有感受──好的、不好的,說苦的、樂的,還有一種介乎中間的叫捨受。然後對我們這個感受如果說執著在上頭,然後如果好的我們會捨不得,壞的是排拒它,當你有了一個感受以後,那一定會這樣;還有一種,如果捨受那無所謂。所以它下面緊跟著立刻就有「愛」。

愛者,謂於樂受起不離愛,

你會樂著不捨。

於諸苦惱起乖離愛。

對不舒服的你想盡辦法要擺脫它。

說「由受緣生愛」者,是從無明和合觸緣,所生之受而能生愛,若無無明,雖有諸受愛終不生。由是因緣,觸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異熟受用,若此二圓滿,即為受用圓滿。其中三界有三種愛。

當我們到了「愛」就了解,這個有了這個受──那受是分樂受、苦受、捨受,對於這個樂受那我們大家都很清楚,會不離而且捨不得這樣,不會知道厭足的,對於我們歡喜的東西,我們永遠不能滿足的。所以對於這個樂受不知滿足的這個狀態,實際上就是「愛」。然後你對痛苦的事情你要去排斥它,這排斥它的心也不會停在那裡,對吧!所以這個排斥的心也是一個繼續,這個不知滿足是相續地繼續下去。所以不管是你歡喜的、不歡喜的,你都會相續下去,一個是繼續地要執著它,一個繼續地要排斥它,那個就是兩種愛;還有捨受。

不過這個地方說明一下,「受」那本身是一種感受,它不是生煩惱。那麼現在要無明和合的觸,那這個因緣才會生受,這個跟無明相應的觸受才會生愛。所以說假定沒有無明的話,那麼愛不會生,這個是我們了解,這樣才是流轉生死的主要的原因。所以這個無明一直跟著我們走的。不過前面這個地方是無明支為主,這個地方的話是愛支為主,這裡細的地方有一些不同,那後面一步一步解釋的時候再來說它。

所以,從這個上面叫「觸是境界受用」,就是一碰到境界馬上有觸,這叫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那受就是我們領受它,就這樣,或者叫「異熟受用」,這個兩個圓滿就「受用圓滿」。就是說什麼叫異熟受用呢?就是當我們感得了這整個的圓滿果報,我們會受用這個境界。這跟觸是碰到自然而然碰到什麼境界這個觸就生起,這兩個不一樣。那麼由於愛,執愛而執取不捨的話,也就是愛的加深、加強,那就是「取」。

取者,於四種境起四欲貪,謂欲著於色聲等欲塵,及除薩迦耶見餘諸惡見,惡見係屬惡戒,惡禁,及薩迦耶見,是為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取」有四種,在不同的這個貪愛當中生起來,叫「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那麼實際上就是「欲取」對於我們所觸的那個境界,當我們內裡邊有這個心以後,緣外面的境,那個覺得這個境界,所謂眼對色、耳對聲這個塵欲,然後這個上面會去愛著不捨繼續增長,這個叫「欲取」。那麼「見取」呢,見就是一種見解,除了這個薩迦耶見,上面說「除薩迦耶見餘諸惡見」,那麼這個都是「見取」。

下面是「禁戒取」,特別的,禁戒取是什麼?就是說我因為希望得到什麼樣的一個要的東西,所以要得到這個東西,你一定有說應該怎麼做、應該怎麼做。所以通常這個禁戒取都是叫作「非因計因」,那麼特別這個上面的指什麼呢?指外道執以為由這樣可以得到涅槃果的,這個特點。也就是實際上這個絕對不是真實的,因為他覺得得到這個涅槃的果報的,所以他會非常堅持。

那麼這個涅槃是如果說「常見」的話,那是那些印度的外道;如果「斷見」,他什麼叫涅槃呢?他覺得現現成成享樂、快樂,那這個就是禁戒,這個就是什麼?這個就是涅槃了,這外道。如果從這個上面來看,我們不妨說現在凡是執著只有這一生,凡是執著唯物沒有來生的,這都是斷見。因為他沒有來生,所以眼前只求快樂,所以他這樣去找的,可以得到快樂的因,然後對這個快樂的因很執著,以為非此莫屬,只有這個,所以我們也同理可以說之為禁戒取。現在我們可以想,很多科學上面不是也有它的特別的禁忌,那實際上我們在座都是學科學的,那我們一定會覺得:「欸,這個營養、這個什麼。」為什麼?為了這個身體的果報。因為既然沒有來世,那這個身體最現實的,實際上這個都是對我們最有傷害的,我們要了解。

「我語取」呢,那實際上就是薩迦耶見,這樣,有「我」那麼生起這個東西。實際上當所有的東西有「我」,跟著緊跟著都來了。當我們有了「愛」、有了「取」這兩樣東西,這兩個東西,實際上這兩個東西還是業,由於這樣的強烈的執著,那麼使得前面無明、行、識這個識種──這是因位識,就慢慢地增長。所以我們前面不是說,造了以後要增長那一定感果,那麼請問怎麼增長呢?實際上那個增長就是愛、取的滋潤。所以《華嚴》裡面,我昨天跟你們講,《華嚴》第六地對這裡說得非常清楚。所以它叫作增長,然後因為增長的話,所以前面那個因位識會感到一定會出生結果,不但是一定生,而且是下一生馬上就來,這個叫作「有」──有支。

有者,謂昔行於識,熏業習氣,次由愛取之所潤發,引生後有有大勢力,是於因上,假立果名。

那現在說明了。也就是前面那個無明之行,然後在熏習我們的心識。這一個識支、這個識支是因位識,現在被愛、取來滋潤,因為這個因位識經過了不斷地滋潤,換句話說造了這個業以後不斷地滋潤,那麼它這個力量就越來越大了,大到一定會感果,而且下一生就要感果,所以這個「有」是這樣。實際上,上面說「是於因上,假立果名」,這個有支是假立的果名。因此我們在《俱舍》上面講那個十二有支,九是真實的,三支是假立的,有支就是假立的。

到底「有」是什麼東西呀?還是前面無明、行的識,不過這個識一定會感果的,這樣。那為什麼會從因位識而感果呢?因為有這個愛、取的滋潤。了解了這個,為什麼我們修學佛法的,就是四念處當中第一個觀身不淨、觀受是苦,我們最執著的是身,然後拿這個身體要感受各式各樣的東西,這個要好的、好的、好的,我們以為是快樂的,現在告訴你,你所有的感受都是苦的。不過這個苦有兩種,普通世間的人覺得苦的話發瞋心;我們現在了解了佛法去苦的話,不去執著可以去掉貪瞋,這個是很不一樣的。那麼只要這個「有」了以後,當這一生的生命結束的時候,它下面就會感「生」。

生者,謂識於四生最初結生。

那這個就是「生支」。實際上那個生支也可以說假立的,也可以說總,總的我們稱它為生,實際上生些什麼?生就是前面的識、名色、六入、觸、受,這個生支所生的。不,這個識不是,這個識是經過愛、取滋潤以後的果位識,這是屬於有支攝;那麼生支是攝什麼?攝名色、六入、觸、受這幾支。這因此在這裡邊,「生」我們有的時候也可以說是假立的,也可以對那個整個地來說這個叫生。那麼一旦有了生,對不起,它一定會變,變的過程當中就是衰退,衰退到最後結果壞滅,所以生下面就「老死」。

老死中老者,謂諸蘊成熟轉變餘相,死謂棄捨同分諸蘊。

就是「老死」。那為什麼老跟死併在一支呢?因為老支不一定人人有,老支不一定人人有,就是這樣。所以有生那一定有死,有的人說:「他還沒有出生就死掉了。」這個生是講什麼?結生。只要一結生,對不起,他一定有死,所以胎當中死,還是有生有死。何況生了以後增長過程當中這個變化,這個變化往向後的增長叫作生,當增長過程當中是不是剎那剎那地衰變哪?那就是老嘛!所以即大乘來說是剎那生滅,有生一定有滅,那麼這個就是整個的十二支的支分差別。

我現在就簡單地再講一下,這個整個的這個十二支的內涵。你們諸位有沒有看過有一張圖?那個十二因緣圖,這裡有沒有?去拿,拿來。都有一張十二因緣圖,現在我們一面講,這個十二因緣圖一共分成功幾個呢?最外面一圈小的,中間是……,實際上分成功五圈,一圈、二圈、三圈、四圈,那外面還有一個。它這個裡面哪,最外面一個閻羅王,換句話說,你只要在生死輪迴當中,你決定永遠在這個閻羅王的口當中,他的力量是非常地強大。這個圖的外面另外有兩個,一個是我們的世尊,那麼這個圖不一樣,另外那個那一邊站的那個什麼?度母,對。因為度母實際上他是救我們的。那另外有的不一樣,那個上面有一邊是一個太陽,一邊是一個月亮。那個佛在外面永遠在告訴我們,這個指出一個道理,度母是行動來救我們,那麼然後實際上這個佛,你看在後面這個六道當中每一個地方,這個佛是無所不在的,只是我們不知道,所以人家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那麼現在我們首先看最外面這個閻羅王那個大牙齒,啊!咬得……。那個向右邊轉的第一個圖,第一個圖是一個瞎子,那個瞎子走路的時候,前面有一個小孩子帶的路,這樣。要人家牽著走的,這個就說看不見,我們無明就像這個樣,對事實的真相看不見,那這是「無明」。那麼再下面這個由於無明的關係,所以看不見些什麼呢?看不見──一般說事實的真相,就看不見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是因果緣起。那個因果緣起分內、外兩種,這個外面比較簡單,我們看見有水、有土,然後有穀子,譬如說稻穀、或者你要蘋果、或者什麼,種子放下去那慢慢地就長出那個發芽,這個就是外面的因果。所有的東西,現在最主要的是裡邊的因果,這個裡邊的因果那就是十二因緣。

那現在無明就看不見所有的一切無非都是因緣。因為看不見,我們就執著說有一個「我」,我是我可以要怎麼樣,要可以作主的。還有,實際上我也是緣起,我是跟所有的外面互相種種因緣成就的,跟人家分不開的。可是我總覺得我是我,然後除了我以外,都叫作:或者叫你、或者叫他,所以這個「我」是跟外面對立的,「我」是永遠是恆常不變的,就算死掉了,我也有個靈魂到下一世去,事實上這個東西根本沒有。那這些東西無非是什麼?無非是這樣的因緣。所以它真正的「無明」所指的真正的內涵,前面已經說過了這個無明是指什麼,那麼後面還會更詳細地說。

那麼然後由於看不見這個事實的真相,執著一個我,所以執著了這個我以後起種種的問題,所以造種種的業。那造業的時候就像第二個圖,第二個圖幹什麼呢?這是一個做陶器的。這個陶器的人哪,做陶器的他需要幾個條件,所以需要土、要人工,做陶器的人還有他會有轉盤。大概現在你們都沒看見過,那以前做陶器他都要把那個土堆在那個上面會轉,那轉了以後,譬如是個圓的東西、一個碗都是這樣,形成功一個陶器。就是你怎麼做,你就成功什麼樣子。所以因為我們無明,所以我們有種種的造作種種的業行。然後造了種種的業行以後,那下面就有識。那個「識」是什麼?識就一隻猴子。無明、行、識,那麼識就是個猴子,那個心識永遠是,薰的那個心識,那個心識永遠是相續不停,像猴子一樣。

然後下面這個名色、六入、觸、受、愛、取,先把那個看。那個「名色」是什麼呢?有兩個人在那個船上面。那這個指什麼呢?就是:「名」就是心、心理作用,這個無法看得見的,所以我們稱它名,「色」就是物質方面的。這個兩個是互相互緣分不開的,所以名色緣識、識緣名色,也就是說由於這個心,執著這個父母的精血的色法,而色法靠這個心所執持,所以兩個互相為緣,然後從這個中陰身或者從前一生,到下一生。現在那個船也是一樣,那個人要靠那個船渡過去,那個船要靠那個人把它指揮,所以這兩樣東西是互依的,這個名色支。

然後下面那個有一個房子,有六個這是六處,一個空房子這樣,然後這個叫作「六處」。那這個下面的「觸」,有了這個觸,觸就是個男女在一起。那我們現在這裡大部分都沒有這個感覺,當你直接碰到那個時候這種感觸,那是非常強烈的。「受」那是種感受,那感受是什麼呢?你看一個人眼睛裡中了一支箭,有沒有看見那支箭?那隻箭是中在眼睛裡,眼睛是最敏感的地方,所以那個是感受,內心當中的是感受。

那「愛」呢,於對這個領受這是難分難解、永無厭足的,我們通常就叫醇酒美人。換句話那個人在喝酒,誰在陪酒呢?一個女人陪著酒,他永遠不會厭惡的,我們這種狀態。那「取」呢,上面一棵樹上面有桃子,那猴子在上面那個摘那個桃子。牠也是一樣就看見那個好,那個愛的增長。那麼由於這樣的關係──「有」,有下面一個女的,實際上那個女的就是懷了孕了,只要懷了孕她就會生。再下面這個出「生」,那個就是生小孩的時候。最後那個「老死」,老死是一個人背上揹了一個死屍,這樣。那這個兩個永遠相背的,然後永遠在一塊兒的,你只要有了生,對不起這個東西就跟著你,而且永遠跟你相背的,有了生就會死。

那我現在把這個流轉,他怎麼會流轉在六道當中?流轉的過程怎麼樣呢?由於這樣的流轉,流轉在這最上面的天,然後天的左邊是修羅。這個修羅跟天之間有很有趣的現象,這個天上面在那個歡喜園當中有很大的果樹,喔!這個果樹非常美,果也好,可是那個果樹的根長在修羅那個地方。你有沒有看見一棵樹呀?那個妙咧!他的好東西根長在修羅那個,譬如說根長在鄰居家裡,結果果都掉在我們這個院子裡面,這就是他的業所感。這個修羅他的福報很大,可是嫉妒心很強,一天到晚跟天戰爭,你有沒有看見哪?他們修羅在下面跟天上面戰爭的那個味道。那右邊是人間,人道當中。那再下面左邊的下方是畜生,畜生所處的世界是跟人共同的。然後有山上、有天空當中飛、有地上、有水中,真正的畜生主要的都在水裡邊,都在水裡邊。然後這個下右方是餓鬼;最下面是地獄,非常痛苦。

那麼再下面一圈就中陰身,那個中陰身右半邊暗暗的那就是向下,左半邊亮亮的就是向上。那上面我們已經看,那個中陰身如果有福,向上的是光明當中,向下的是暗的,所以你看向下的那些人倒行的,就這個樣,還有向上的是不同。那最裡邊的一圈那根本是什麼?三毒。三毒,為什麼有三毒呢?貪、瞋、癡。所以說這個裡邊三樣東西──蛇、雞、豬,這表示三樣東西輾轉相生、不相捨離。

那麼現在把這個十二因緣,他下面本來是講「支分略攝」,我現在就把那個十二因緣,怎麼從因感果的這個過程簡單地說一下,了解了以後我們再看下面的支分略攝、幾世圓滿,就很清楚了。說由於我們「無明」,不了知實際上一切都是緣起,而沒有我、我所。因此我們由於執著這個錯誤、虛妄、顛倒的我,起種種的妄分別,然後造種種的妄行。為什麼特別要加上這「妄」字呢?當我們了解了,如理去思惟叫正分別,那個正分別起的正行,那個妄分別是輪迴生死的,正分別跟正行是從生死當中還滅的,這個不一樣噢!

然後造這個妄行的話,這個妄行分三種,如果我們對於業果不了解,那麼造的是非福業。了解了業果,而不了解事實的真實義,所謂「真實義」意思就是性空、緣起、無我,那這個時候他會造善業,我們看見像袁了凡先生、俞淨意公那個都是。不過我們這裡要警惕一下,這些人僅僅了解業果,尚且肯做這種善事,特別是俞淨意公,他起心動念都是為了別人,別人看不見,但是他心裡面會是這樣做,《了凡四訓》也是那樣。那我們現在學了佛了,我們所了解的比他更多了,請問:我們內心當中起心動念到底為了什麼?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那先不談。

所以由於這個「行」,然後我們就造種種的業,這個業就是無明相應的行,惡業或者叫非福業、福業跟不動業。因為造了這個業以後,自然而然這個由於我們的心去熏我們的內識,所以就感得一種力量。造了任何一個業,就有留下來一個力量,那這個力量留在我們的心田當中,所以這個叫「識種」。這個識種由於由無明薩迦耶見而來的,這個識種會感生死輪迴的,但是單單停在這裡不增長它不會感果,還要增長。怎麼增長法呢?那當我們遇緣的時候,一對境,那個遇緣也就是對境,一對境的話,那自然而然來了,所以我們就會對這個境界上面起不同的感受。通常那個捨受相應的這種愛,既不是不離愛也不是乖離愛,換句話說既不是貪也不是瞋,這種它不會滋長、不會增長,那前面我們共下士的時候講過。現在是很強烈的愛或者是瞋,而這個愛、瞋由一旦發生了以後,它繼續地增長,越來越強,那就是取。這兩樣東西實際上還是一種什麼?跟心相應的行。也就是使得前面因位當中所感得這個因位識,由於這個造了業以後的增長,就會感果。

所以在下士我們曾經講過,業──定業跟不定業,什麼是定業?作已增長,現在我們了解了,噢!這個增長原來是「愛、取」的滋潤。理論上了解了,現在看看我們是不是能夠把這個理論,對境的時候看看內心當中是不是貪心,然後是不是這個貪心這個老放不下,這個我們不是在文字上面。或者我們這樣說,當我們跟人家辯論的時候,大家覺得很有道理,爭得面紅耳赤心裡老放不下。請問:拿世間來說你很有道理,拿佛法來說有沒有道理?實際上拿佛法來說,看這個東西是什麼?愛、取兩樣東西。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但是注意喔!我們剛在凡夫的時候一定會有的,我們不要因為這兩樣東西就不去談它。可是我們平常的時候要不斷地注意它,因此我們在這裡一方面能夠修學,一方面注意到了,總有種種辦法不令它滋長,這是順便一提。

這樣地經過了這個愛、取的強烈的滋長以後,這一個識種就非常強大的力量生起來了。於是可能造作以後,不定業變成功定業,而這個定業前面有幾種,就是順現受、順生受、順後受,對吧!那麼然後假定這個業造得非常強,或者是你臨終的時候,譬如說有人提醒使得這個東西又現起的,那這個業一定會馬上感果,我們稱一定感果的這一種狀態這個叫作「有支」。然後這個有支下面的話,到下面前一生到結束了,這個前一生的結束是因為以前的因緣,到某一個程度自然到此為止,它下面下一生來的時候,就會感得生。

那麼「生」怎麼生法?生,我們曉得結生相續,第一個結生相續是生什麼?「名色」,對吧?所以實際上這個生是一個整個的,而且生也就是在這個,剛才說過在名色、六入、觸、受這幾支當中所假立的。所以我們也可以說,把那個識結生相續的那一剎那開始,名色下面就是生。所以生支,有了名色以後,下面緊跟著再繼續地增長的話,有「六入」或者叫六處。有六處了以後,等到那個根有了,識現起了,那是不是「觸」就現起了?然後再下面就是「受」就生起了。所以從那個名色開始繼續地下面叫作生,在生的過程當中會不會一直變化?變化是「老」,到最後壞就是「死」。所以生跟老死整個的過程是整個的這個總相,然後名色、六入、觸、受,這是它的別相。現在清楚不清楚?同樣的道理,你也可以說這樣的整個地圓滿。

那麼下面繼續下去,死了以後怎麼辦呢?下面再生,生了以後又死,死了以後再生,這個整個的依循著同樣的十二支來轉。所以只要把那個所謂因緣的內因緣的十二支把握住了,是不是整個因緣的總相就把握住了?那我們了解了這個特點的話,說只要你還是受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那就是在這個閻羅王的控制之下。

然後在這個地方的無明,它所感得是生死的總報;愛、取是感得的生死的別報。因為有很多東西這書上面都是講的,很清楚、非常清楚,所以我不細講。無明為什麼叫感得生死的總報?無明所執的是什麼?我執、薩迦耶見,所以它行相很細微,這個東西為主;愛、取是跟著它來的。所以無明本身,所有的東西都永遠存在跟著來,就是這樣,所以它所感得是總報,或者總、別二報,愛、取感別報。總、別二報,它愛、取不是感總報的,這兩個不一樣。那麼在這裡我們也特別地了解一下,這個整個的流轉的狀態,那細的地方以後慢慢地有機會再說。

所以然後這個總報是由於無明,所以只要這個東西在,那一定由被這個閻羅王所控制。佛就在旁邊告訴我們哪!這明明是這個日月都在這裡。這個裡邊都有它的特別的意義,這是真正的光明遍照大地,不但理論上面告訴我們,行動來還救我們,可是我們執著難捨,所以輪迴六道,於是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那麼這個過程當中要經過那個中有階段,而且中有階段你看,上、上到頂上再下來,而永遠轉,那麼根本的原因,無非是貪、瞋、癡三毒。那實際上,整個的這個十二緣起支的真正的內涵是如此。

那實際上這個六道輪迴圖當中的後面,說「名色」那個解釋是有問題,實際上有一些是我講的,那時候我自己不太清楚;那現在我今天這裡告訴你們的,這是比較清楚的。所以我第一次去聽,聽我的老師校長講的時候,有一些不甚了了,後來我再去問。那以後不但校長又仔細地告訴我,那麼然後我也參考一些那個其他的足以真正地來說明的,今天主要的講的內涵是比較清楚。好,那我想今天就到這地方。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