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鳳山寺版)02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二卷

《菩提道次第廣論》前面序分,序分當中三部分當中「論前皈敬」,那麼上一次已經講了論前皈敬當中的第一個,就是自己的尊長,就是上師,平常我們說。那是宗喀巴大師造的,那直接上他造的這個,完全是受到那個就是文殊菩薩的加持。一方面是固然是這個藏王的遺下來的規矩,實際上呢,法王是造這個論的時候親自得到文殊菩薩的加持,在他的《廣傳》上面有說明。這個是值得我們效學的擺在心裡,修習要到了這種程度,那才算是可以告一個段落安全了,一祈請這佛菩薩親自現起,所有的大小都會指點我們,這樣。那麼下面就是這個法的真正的淵源是世尊,第一個。那今天我們講的就是再下面,那首先唸一下,第一個那個頌:

是無等師最勝子,荷佛一切事業擔,現化遊戲無量土,禮阿逸多及妙音。

那麼現在這個世尊的最殊勝的這個弟子、這個心子,他能夠負擔佛的一切的這個兩方面的擔子。那麼他做些什麼呢?這個是從他承擔佛的──師長──來說;他現在呢,「現化」,現身化現無量各式各樣的身體,在無量佛土當中去教化眾生,那麼所以這個「遊戲」兩個字實際上他是教化眾生。那麼為什麼我們稱它為「遊戲」呢?這個遊戲不是我們現在好玩的遊戲,經論上面有告訴我們:「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就是說他證得了空性以後,了解世間所有的一切現象都是如幻如化,那就像變戲法一樣,就這樣。但是他雖然證得空性,他不停滯在空性當中,這樣的一個特點。這個普通人在世間上面由於煩惱,所以黑暗,煩惱是擋住我們看不清事實,所以心裡面引起很多煩惱。菩薩呢?不是!很光明、很清涼,因為有正確的認識,所以不再有熱惱,所以他很清涼。這個清涼,常遊畢竟空,他在畢竟清淨的這個空性當中,然後現種種的幻化。但是他這個幻化對他來說成為像我們說的遊戲,無非是救度眾生,也可以說他在報答他的佛恩,增長他的資糧。

那麼這現在這個地方所講的那個最勝子是哪兩位呢?一位是「阿逸多」菩薩,那就是彌勒菩薩,那是梵文哪,他是廣行派的﹔「妙音」就是文殊師利菩薩,他是深見派的。佛是究竟圓滿的,那麼再下來,就是說稍微差一點點,那就是不能究竟圓滿。所以他們兩個是儘管比起所有後面的人,他們等覺菩薩,不過示現告訴我們,世間只有佛是究竟圓滿的。下面他們分兩個派,傳兩個系統,所以佛下來告訴我們這個特點。那麼再下面呢,它是遵著重要的:

如極難量勝者教,造釋密意贍部嚴,名稱徧揚於三地,我禮龍猛無著足。

那麼他這個,當然世尊傳下來他們兩位。再下來呢,就是特別地是又有下面的兩位,一是「龍猛」菩薩,有的時候我們稱他為龍樹菩薩,還有一位是「無著」菩薩。他們也是兩位分別傳,一個是深見、一個是廣行。那麼他們兩位的最重要的重點,那麼這地方是讚歎,就是反正我們禮讚,一方面是敬禮、一方面讚歎,就是把他對我們最殊勝的或者成就、功德,簡單扼要地說出來。這樣的話,使得我們從學的弟子,從內心當中衷心仰望,也從這個地方也簡單扼要地了解佛法的最主要的綱要。

那他們兩位能夠把「勝者」,勝者就是世尊,那傳下來的這個最殊勝的這個教授,這個教授是非常不容易了解的。而他們不但了解,「如極難量勝者教」,而且能夠解釋。因為這個非常不容易了解,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秘密,這個秘密並不是說他不給你看,就是我們的程度不夠,這樣。我們的程度不夠就像小孩子,那個大人很明白地講,小孩子不了解。那麼經過了他們兩位大祖師、也是菩薩,把世尊乃至於傳下來阿逸多、妙音兩位大菩薩的這個重要的留下來的東西再解釋,那麼才能夠把世尊的這個最深密的意義,讓後面的了解,這樣,所以留在世間。所以「造釋密意」,那麼這個在「贍部嚴」,贍部就是南贍部洲,是南贍部洲當中最重要的這個頂莊嚴。那個我們做早晚課當中讚誦這個,說「二勝六莊嚴」,大家很清楚,這樣。

那麼因為這樣的關係,使他們真正地達到「名稱徧揚」。它那個「三地」是天上、地上、地下,換句話說這個地方是佛法流傳的地方,只要佛法流傳的地方,那麼他們都會去弘揚,然後把世尊最深奧的東西經過了解釋。實際上,這兩位菩薩對大乘的弘揚是產生決定影響的兩位,所以現在呢,也同樣也是這個傳承傳下來的最重要的這個中心人物。那是第二部分。我們再下面一起唸,這下面的這個兩個頌一起唸:

攝二大車善傳流,深見廣行無錯謬,圓滿道心教授藏,敬禮持彼然燈智。

徧視無央佛語目,賢種趣脫最勝階,悲動方便善開顯,敬禮此諸善知識。

再下面,前面世尊是究竟圓滿的,下來就分方便跟智慧。方便部分先是等覺菩薩──彌勒菩薩,然後再下面就是無著菩薩;深見也是等覺菩薩,是文殊師利菩薩。實際上文殊師利菩薩早就成了佛,乃至於諸佛之師──老師,但是他為了輔助我們的世尊弘揚教法,也是文殊師利菩薩的本願,所以來這個世界上面傳這個。那再下面呢,那就是龍樹菩薩。他們自然而然跟他相應的有一個傳承,那麼這個傳承派的事情,上一次在那講過。古代這個傳承是最重要的,它有這樣的內容,因為眾生條件不夠,所以不能圓滿接受世尊的這個教法,他就給他相應的部分,他有最精要的這個內涵,有理論、有修證的方法。那到後來就慢慢地就變了,不但不再是這樣保持最嚴密的這個見、行兩個內容,是拿了這個東西來互相攻擊。對自己來說憍慢,啊!得意,我學到了這個應該趕快修行都來不及,我們卻不是,增長煩惱,我覺得很得意──我學到、我知道。對別人的是慢,我有了、你沒有,這樣。然後互相起諍論,最後最好的東西變成宗派的爭鬥,這個我們要了解。將來我們一路學下去,都從這地方應該注意!

那麼在這地方,我們現在體會了,我們從哪裡開始去避免呢?並不是說等到我們長大了,再參加那個裡邊再去談那個宗派,不是!就在我們學習的過程同學當中,我學到了,然後看看這個傢伙學不到,他太差勁,實際上這個因已經根本錯誤。「我學到了!」你學到了什麼?你成了佛啦?沒有啊!那很有限的一點點,自己覺得洋洋得意,請問是不是憍心?下面我們看下去,阿底峽尊者是這樣絕頂聰明,經過了這麼多老師,他自己還覺得不夠。我們現在聽見一點點,啊!我知道了,我已經有了什麼了!這是我們最大的障礙,最可怕的煩惱就在這裡。然後還拿這個東西看人家不起、看人家不對,這是憍慢。這個情況將來演變下來,那變成功宗派,互相爭執。所以我們必須在現在的下腳第一步就注意到了,即使我們一時不能幫助別人,可是應該很戰兢惕勵地自己淨化,發心我好好學,將來我才能夠幫助別人。那個時候這個就變成功兩大車軌,我們真正能夠跟得上,慢慢地、慢慢地漸次增上,跟上祖師,乃至於成佛。

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地方,說現在呢,前面從阿逸多、妙音兩位大菩薩,到龍猛、無著兩位菩薩傳下來,這個兩個「大車」,所謂大車的話就是大乘或者說,兩個大的流派。它傳下來那是非常善巧的、最善淨地傳下來的,這個是一個是深見、一個廣行,絲毫沒有錯誤的,這樣。那是什麼?那是圓滿道的心要,究竟圓滿我們修這個菩提道的心要。這個心要的中心,說「教授藏」,這個藏像那庫藏一樣。那麼現在這個兩個大的傳承,有一位大的了不起祖師,能夠在一個人身上學到了,統攝起來,那就是「然燈智」,通常我們說阿底峽尊者,他卻又能夠把這兩個傳承合而為一。那麼所以到這裡呢,前面是分開來的,一個是方便,一個智慧,到那裡又合併起來了,這有它非常殊勝因緣。

所以在印度,佛涅槃了以後,又經過了好幾百年以後,那應該是到阿底峽尊者時代,應該是算起來一千多年了,到他身上又達到一個最高的成就。那麼實際上,現在宗大師學的最重要的,就是阿底峽尊者傳過來的,將來我們應該好好地把《阿底峽尊者傳》、《宗大師傳》仔細看一下才了解。說那個直接的傳承上面說了,世尊,然後兩位大菩薩,然後再兩位那個真正把那個大乘充分振興的無著、龍猛兩位菩薩,到最後到阿底峽尊者,這個是一代、一代的。

那麼最後那個「徧視無央佛語目」。除了這個以外,其他有關的這些主、副的這些祖師們,那祖師們特點──「徧視」,普徧地能夠徧視,所以能夠廣博地、能夠攝持所有的一切佛的「佛語目」,他是換句話他能夠廣攝一切的教理。這一種都是聖賢之種,最賢善的這種種性。然後「趣脫」,他都是什麼?都是走向解脫之道,都能夠達到最殊勝的這個程度。也就是說,不管他的見解上面,他能夠徧視一切,把世尊所有的那個教授都能夠了解﹔還有能夠行持,達到最殊勝的階段。那麼這個「趣脫最勝階」,或者也可以說這個是指什麼而言呢?這是他見而言;「悲動方便善開顯」是他行而言。所以這些「徧視無央佛語目」的這種賢善的這個祖師們,他有這樣的見、有這樣的行,他具足方便、智慧,才能夠善巧地能夠開示顯發世尊最究竟、最殊勝的那些教授。那麼現在阿底峽尊者也一一對他們來禮敬。

是從這地方我們也曉得,那個世尊的教法傳下來真不簡單!同時我們也應該真正要去學的,我們就應該看見了以後發心,也應該學,而應該禮敬從世尊下來所有的那些祖師們,從內心當中。我們世間人一般內心當中所景仰的是什麼?世間的那些,世間。所以平常一般人心目當中總有一個崇敬的目標,也許你覺得:「喔!這個某人很了不起。」內心當中不知不覺就變成功自己的崇拜的偶像,那有意無意之間你就在想這個。現在我們內心當中真正最崇敬的、最盼望的也是就是這些,從世尊傳下來的,這樣。那麼不但是我們內心當中的目標,也是我們的行持過程當中真正照努力的、應該仿效的。所以除了他前面的皈敬以外,我們從這地方應該了解、應該學習的是這些。那麼上面到這地方為止,這個就是序分當中的「皈敬」那一部分。

再下面,「造論的宗旨」。皈敬了以後,他為什麼要皈敬?因為要造論。那麼造論的目標何在?所以這個就是下面那個造論宗旨。那個造論宗旨一共有兩個頌,我們現在唸一下:

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圓滿教要勝教授,見已釋此大車道,故我心意徧勇喜。

說現在──他現在講的現在就是指宗大師那個時代。同時呢,我們學完了這個,我們也回過頭來自己看一下,我們現在是怎麼狀態,同時也可以自己策勵一下,我們應該如何,這是非常重要的。說現在努力,「勤」是努力,努力修行的那些人。「瑜伽」這是印度文、梵文,拿我們現在──相應。什麼叫相應呢?我舉個簡單比喻,譬如說我們現在唸、學《廣論》,《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個文字你先不懂,教了你,「哦,我知道了!」這是一種相應法。「哦!我曉得這個唸叫菩、提,怎麼唸法我先不會唸,我現在會唸。」會唸完了以後,了解這個文字講的是什麼,我也了解了,這樣。然後為什麼叫菩提?說這是梵文,翻成功我們中文叫覺,這樣,諸如此類。那不管你到哪裡,你都會有一些了解。現在我們做大大小小任何一件事情,你先不懂,然後學了一下懂了,懂的時候你是不是了解了?換句話說,你先對這件事情不了解,現在你了解了。那我們現在「相應」也是一樣,先文字了解,後來文字的義理了解,後來義理當中的內容了解,要層層深入。我們通常容易犯的這個毛病,才學得一點皮毛,那自己以為:啊!行了。

所以真正要想學這個的話,藏地的祖師們也好、印度的祖師們也好、漢地的祖師們也好,沒有一個例外,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濃縮起來兩句話──淨罪、集資。就是我們的障礙,這個如果沒有除,不可能學得進去﹔資糧不夠,不可能學得進去!因此現在在這個地方大家有一點要注意:平常我們總覺得好像我是來學的,應該坐在這裡你來教我的。我有這個資糧嗎?所以你們仔細去看看自然是了解,不要以為在這地方好像來做點常住的事情,或者我不願意做不相應的事情。實際上我們有幾個分別:不應該做的是不要做;應該做、自己不了解的這種事情,常常自己不清楚,我們要了解這就是我們最好的集聚資糧,資糧不夠你要想修學佛法是絕無可能,絕無可能!這個不是一個語言上面,我只能簡單地說,當你們慢慢地去深入的時候,你們自然會感覺得很不一樣的內涵。

那個而且這種事情也不是文字相。我願意講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給你們聽:前天我出去到台中,因為有一個同學出了車禍。然後這個車禍是非常厲害,差一點命送掉,那個腿上的肉整個的不見掉了,那說不定有可能這個腿都要廢掉。要我們平常的時候,當然會抱怨這個、抱怨這個。當然除了這個抱怨那個車子撞他以外,還要其他的抱怨。一般人來:「什麼?我學了佛,沒有保祐我,怎麼反而還要受這個障礙!」我們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現象。我們把佛法看成功就像今天世間上面大家做小販的:我給你三塊錢,你給我三塊錢東西,我給了你十塊錢,你得給我十塊錢的東西。我們把學佛法想成個現前的交易一樣,好像我今天供養了你三斤香蕉,等一下你就應該來加持我,讓我發一個大財,就這麼荒唐法!對佛法的深厚的內涵都不清楚。佛法正規地講都講業,這個業前面是非常的深厚的因緣,絕不是眼前的。

我所以特別講這件事情,因為一般普通人很多人會常常抱怨:「我學了佛,怎麼不靈光啊?」實際上,我去看那位同學,那位同學不但不抱怨,而且說:「啊!師父真對不起你,還勞你駕,這我業障很重啊!我淨了我的罪障啊!」那我聽了是非常讚歎!佛法本來告訴我們──這是業,今天了解了這個業以後,應該清楚這一件事情的所以發生,跟眼前學佛不學佛是沒有關係,以前如果你造了這個業,這個業一定會感果。現在我們了解,造了這個因就感果,沒有感果之前這個業一定不會消失。

進一步來說,當這個業感果的時候,是不是同樣又要造業了?譬如說,我以前傷害過某人,那麼今天這個怨碰上了,我會被他傷害,這一點大家懂不懂?請問現在你被他傷害的時候,你採取什麼態度?通常情況之下,他來傷害你,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莫名其妙他傷害我,我會覺得:「咦!我也是好端端的,為什麼你今天要來這麼傷害我?」乃至於完全不知道,我們會不會抱怨?我想我們會抱怨。所以學了佛以後,告訴我們叫「觀業忍受」,到那時候我安心忍受﹔那這樣一來的話,前面造的業到此為止,你眼前不會再受。可是我們平常都是受不了,自己會抱怨,三字經一大堆。所以這個時候,一方面前面造的業到現在感果了,不錯,是不是那麼同時又造業了?同時又造業,然後呢將來再感果,所以永遠地輾轉,越纏越緊。

結果那位同學他覺得:「啊!這是我的業。」所以他不再抱怨。不但不抱怨,他還告訴我:「以前我學《廣論》,《廣論》上面說無常、無常,好像很有道理,可是對這個無常兩個字感覺得總滿輕鬆。我今天碰見了這個事情,才曉得無常是這麼個無常相!心裡真是膽顫心驚,誰都不知道我這個性命能不能保持到下面一分鐘。」他說他「啪!」一下子撞上去,人就昏倒了,根本一點都不知道,等到醒過來,已經很長一段時候在醫院裡躺在那裡了。他現在有機會醒過來,假定「啪!」一下撞上去給車子壓在他身上,他醒得過來嗎?醒不過來。所以他說:「啊!我現在才曉得無常原來是這個樣。」所以他不但不抱怨而且還感激。

這兩個差別大家分得清楚吧?我們平常遇到一點點事情就抱怨,講了很多道理。這個道理幹什麼?增長自己憍慢,然後還要造很多惡業,我們到底是學什麼啊?唉!所以我就深深地感覺到這個特點。這個叫什麼啊?相應,也叫相應。所以我剛才講那個相應,看看我們現在相應在哪裡?我們是相應在增長煩惱,還是我們相應在真正地淨除罪障、積聚資糧,這個對我們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我但願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學這件事情的時候,應該真正懂得這個。

所以在這地方,修行本來是要把我們學的道理要去跟它相應,可是現在呢?「多寡聞」。要修行一定要懂得道理呀!我們現在懂得了很多道理,如果說不能真正在跟它法理層層深入,只有停滯在增長煩惱、憍慢上頭;反過來,假定我們能夠不停滯在憍慢這個上面,我也一定能夠真正地深入,這兩者當中,沒有什麼第三條路。有很多人糊裡糊塗,那根本不相應,這也是白浪費時間。這是一種,所以「今勤瑜伽」的呢,很不幸,不了解道理!

那麼正規地來說,剛開始應該廣學多聞,不幸的是「廣聞是不善於修要」,學了很多道理呢,修行不善巧。本來是應該懂得了很多道理,然後呢,照著道理去努力地行持。這個努力行持也並不是等到我念完了再哦,剛開始時已經講過,當我們在學的過程當中,隨分隨力。那也許說:「我現在還沒有懂,怎麼叫隨分隨力?」雖然書本上、理論上不太了解,可是周圍是不是每個人都有──從家庭當中的父母,到兄長、到師友,那他們多多少少會告訴我們。我們應該隨分隨力地在這個圈子裡當中,接受好的這種概念,儘量地把那個壞的漸漸地淨化,這是我們做得到的。特別是學《朗忍》這樣的一個教授,後面非常強調這個特點。那我們能夠做到了,就漸次能夠改善增上,如果做不到,我們始終會停滯在那錯誤的階段。

那個錯誤的階段,下面就說:「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我們對於佛告訴我們的話,先我們根本不知道﹔就是知道了,學到了以後──多片眼,我們從一個角度去看。實際上佛要告訴我們的是一個無限地廣的一個面,或者是我們根本沒學到,或者學到了我們會停滯在我們自己這個階段,所以對這件事情看不清楚。

他現在講的「片眼」,這個一個眼睛,一個眼睛看東西看不清楚的。你們可以試試看,我們以前做過一個遊戲,這個遊戲是這樣:把一個眼睛閉起來,然後呢,你拿兩個手指頭,就上下的手指頭兜,那自己那個手指頭兜不上啊,你們去試試看。你們有沒有發現哪?你閉上一個眼睛,兩個手指頭兜兜,兜不上。是吧?不要等一下有人又是這樣:「啊!我兜上了。」不必,那個都是自己的……。你仔細,就像你張開眼睛,一定兜得起來,可是一個眼睛閉起來的話,你要花很大的勁可能兜得上。眼前這麼簡單喔!手還是我自己控制的,閉上一個眼睛都兜不上了,你現在佛這麼深遠的東西,我們就懂了嗎?所以他說這個「片眼」這道理,是我們最容易的拿我們自己的錯誤的概念去衡量,這是我們的致命傷!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具足的能力是這麼地差,直覺的,不行﹔然後理智呢,「復乏理辯教義力」。我們腦筋當中說,是五根所對固然不行,六根那是要理論上面認識,對於這個教真正的深刻的意義,我們也一樣地不懂,因為沒有好好地在這個理論上面下過功夫。

這產生了什麼效應呢?對正確那個內涵,我們就不認識。所以我們的不管是眼前的、深遠的,我們都錯了。說產生了什麼?翻過來說:「故離智者歡喜道。」真正有智慧的,從佛菩薩到祖師,這他們所歡喜的這一條,我們遠離了。我們現在歡喜的是跟他們的歡喜的不太一樣,所以我們說這是顛倒。不過我們還算滿幸運,比起佛菩薩來是顛倒,可是比起世間來說我們好一點﹔或者世間人看我們是顛倒的,我們很樂意接受,讓人家覺得這樣。但願我們能夠慢慢、慢慢地從世間這種路上面,能夠靠近佛菩薩!這順便講一下。所以下面呢,說這個真正的「圓滿教」,我們現在要學的真正什麼啊?說第一個,要理論上面,這就是世尊給我們的教誡。這個最究竟的、圓滿的這個教授要什麼?要「勝教授」。那個要最殊勝的,平常我們的確不容易了解,要真正殊勝的教授。那個教授,就是世尊講的那些真正的、重要的精華內涵。

這個地方也順便講一下,在經論上面,以及菩薩、祖師都告訴我們一個特點──「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但願各位記得這一句話,將來你的一生的經驗當中你會體會到。在《阿底峽尊者傳》上面,在《阿底峽尊者傳》,現在我們那一本《阿底峽尊者傳》是法尊法師翻譯的,他在翻譯的裡邊曾經附了幾句話。他是一個漢人,後來到藏地去,那接受那個藏地的老師,經過好好地學。那個尊法師那個時代,比起我們現在要早了好幾十年哪,如果拿我們現在算的話,大概早了七十多年,這樣,早了七十多年。他是民國十幾年的事情,我們今年已經民國八十幾年了。

他曾經說過幾句話,他說現在等到接觸了真正好的老師,這是有傳承的,回過頭來看我們沒有傳承的,「味同嚼蠟」,一點味道都沒有!而且這個裡邊還特別說,如果沒有好的教授老師來這個傳承的教授講的話,我們根本不可能懂。有的時候你條件高,說不定就隨便一講就可以,可是有的真正重要的東西的話,都要很深細地好好去聽。絕對不是我坐在這裡,啊!隨便聽一下,自己覺得懂了,這不可能!絕不可能!如果你可能,大概你就是佛菩薩啦!這一點我們漸漸慢慢地越向深入應該了解。

說現在這個真正的圓滿的、不錯的「不離智者歡喜道」這些圓滿的教,是要真正的殊勝的教授。那麼現在宗大師那個時代看見了這個,說「見已釋此大車道」,所以他裡邊內心感到特別地「喜」跟「勇」,做這件事情有他的很大的歡喜的力量。

這個就是造論的宗旨。那麼也就是在這地方,告訴我們這本論當中他會把這個修行人的欠缺,真正修行人的欠缺在哪裡,他會很清楚地指出來;然後呢要廣聞,廣聞的人的缺點他也在這地方指出來。因此我們在學這本論的時候,不是把這個文字學會了以後,然後去到處能說善道去講。這是一個鏡子,學會了以後我們自己反省:看看,我在哪一個地方有了問題。然後在這個問題上面,應該自己好好地努力,如果屬於罪障部分,淨化它;如果屬於教授部分,好好地努力增長它;如果資糧不夠,那麼怎麼去積聚資糧。這個才是學這本論的真正重要的地方,也不辜負文殊菩薩、宗大師來教誡,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善根。所以在藏地通常在正講之前,很強調一點,說暇滿的人身是非常難得啊,現在我們今天得到,今天居然坐在這裡能夠得到圓滿的教授。如果我們不好好地學──所謂這個學,並不是坐在那裡聽聽,聽完了就講,然後自己就增長憍慢,絕對錯了,根本錯了!學會了以後像剛才說的,拿來淨化自己,那是真是浪費了自己宿世積的暇滿資糧。那這個點,就是這一部分就是大師造論的這個宗旨,那也就是指出來我們學的人應該走的方向。

那麼最後一個。這個就是「諄囑聽受」,那大師非常慈悲告訴我們,我們有幸來學應該以什麼樣心情來學。先唸一下:

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諸具善者專勵聽。

好。「諸」,那個就是所有,所有現在我們一切的凡夫,都犯了這個毛病。有一個「執」,這個執是什麼?一共分人、我兩種執,這個執就是無明、「暗」。通常這種執不是偏於斷邊,就是偏於常邊。那麼斷、常對什麼呢?對中道而言。那麼什麼叫斷、常、中?將來進入《廣論》當中,有一個正確的說明,那現在我們先把這個名詞了解就可以。那個簡單來說,真正講緣起、中道、正觀的這個叫中道。平常我們一般來說,要嘛執著在這個所謂斷邊,那就是人死了什麼都沒有,這樣,譬如我們現在科學上面,一般的見解就是屬於斷見;那麼平常一般的外道,這個就是屬於常見。那個都是不順那個因果緣起法則的,那是都是偏,真正主要的就是在這個上面。

所以如果說一切普通一般人都為這個錯誤的無明所縛,現在呢,凡是不被這個所縛的,他需要什麼條件呢?能夠辨別善惡的妙慧力,這就是我們的資糧啊,這就比較不容易的一點。我們無始以來,現在我們不是沒有腦筋,也有很好腦筋的人,可是我們的好腦筋都用在壞的地方去了。啊!腦筋比誰都好,然後想歪事情想得個靈光,這不能說不好腦筋,但是不能算是智慧。現在我們要具的「妙慧力」,是要真正地辨別善跟惡。那麼這個善惡也有個特點喔!如果做了這件事情,將來果報好的叫作善,將來果報惡的叫作惡,這個是佛法當中,不是眼前看好壞,後面有它的深細的內涵。我眼前可以做得很好看,但是將來──這個所謂包括什麼?意樂,跟我實際上的行為,那就不細談了。要能夠具足這種的妙慧力量,這個妙慧就不容易了,妙慧通常就是對空性、緣起空有正確的認識,那才能夠離開上面這個偏執、這個束縛。

然後呢,不但具足這種力量,而且還有一個強烈的希望──「欲」,欲。欲是共通的,善惡都通的。欲,就是我要這個、我要這個,一個強烈的願望。如果說普通一般世間人來,強烈的貪名、貪利、貪吃、貪睡,壞的。現在我們這個欲是什麼?善法欲,我要學佛,要力爭上游!佛法當中有一點非常重要,精進是絕端重要,沒有這精進力量的話,佛法是絕無可能。所以後面說「資糧善中進第一」,不管你腦筋多好,如果沒有精進的力量的話,你絕不可能有佛法上面成就的!那麼這個精進要靠什麼呢?要靠這種「欲」,它有這種很強盛的善法欲──我要,要得到這個東西!有了這種對善法的強盛的好樂之心,那自然這種好樂之心,願意去努力,克服我們現在種種的難關。

譬如說我們在座的,譬如說預科班的同學,大家去背書、寫字,它雖然滿辛苦,可是我有我的善法欲,我有我的理念,所以我願意去做。我們後面去拔草,乃至於去打掃廁所,我覺得必須要做積聚資糧,我就很認真地去做。那個都是善法欲,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樣的,將來越深入,這種越是需要,所以眼前很多事情是鍛鍊我們意志的。當我們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絕對不願意出去的時候拖拖拉拉的,反正時間到了以後,我就不管、不去管它了,那個完全是傷害自己。你養成功偷懶的習慣,你將來要想真正修行的時候,你絕對不可能走得上去!這一點我順便在這個地方一談。所以要嘛不做,要做我就全部精神去做。那現在這種小的是簡單的事情,你有了這個能力了,將來越深入,你才能夠有這種強盛的意志力量。然後呢,不斷地內心當中有這種意志力量,而且你這個精力、體力都夠,你才能夠做這種最了不起的偉大的事情。所以這個「欲」,我在這裡簡單地說一下。

那現在的欲是什麼呢?「欲令暇身」,我們得到這個難得的有暇之身,這暇身是專門指如法修行必須的條件。所以我們現在坐在這裡,人家很多在家人,儘管他有很優越的條件,他羨慕我們,因為他無暇,他沒有時間、沒有機會來修行。這是非常值得珍貴的!那白白地浪費,不讓它白白地浪費,這些「具諸善者」,這些真正具足善根的人。不具足善根的人不一樣,不具足善根的人看我們:哪,你們這些人!坐在這地方,我不會跑出去玩一下的?我不會去做這件事情的!我們絕對不會願意坐在那裡聽、寫、讀、背,所以這個需要的很多條件。那麼專心、努力地「專勵」來聽聞這個教法。

那麼這個就是前面整個的序分當中,序分當中,那個主要的就歸敬。下面繼續說一下,然後整個開顯。下面要正說正文之前,有一個說法,那個我一個人單單唸一下就可以了。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徧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此中」就是指這本論,這本論當中整個的說的內涵,是包含了──「總」是包含了一切佛,不僅僅是我們釋迦世尊,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所以通常說「佛佛道同」,達到佛的地度,所有十方三世佛所了解的正確的內涵,完全一樣,沒有一點缺少。現在這一本論所講的,並不是把佛的所有的話都包含在裡頭,而把佛告訴我們的精要,都含攝在裡頭了。這是第一部分,這個是佛的話。然後這個佛的話,要傳下來的話,又一定有它的這個傳承。所以說「徧攝」,這個裡邊也含攝了分兩部分:一個是廣行,一個是深見,兩個大乘的流派。那麼這個流派,一個是龍樹菩薩的,一個是無著菩薩的,這兩個大車。相當我們現在走這條像道路,那個道路像軌道一樣,所以兩個道軌。

這個道軌是幹什麼的呢?透過這個道軌,能夠「往趣一切種智地位」──這個就是佛。能夠達到佛地的「勝士法範」,這種殊勝的士夫,這個勝士就是殊勝的人,如果是儒家來說就是君子,不是一個普通小人哪!就是這樣。那這個方法、軌範都在裡頭。那麼現在把這個方法分三個次第,所以叫「三種士夫」,初級的、中級的、高級的,現在這個地方初級的叫下士,中士、上士。那分著這個次第,我們應該修行的所有的內涵,「一切行持」,要所有修行的,照著次第沒有一點缺少。

現在關於這一個部分,它這整個的這個走法,含攝整個的內涵的,這個依照著次第,排出一條路來,這叫「菩提道」,這樣,「菩提道次第門」。然後這個是幹什麼的呢?引導具足善根的人。我們沒有善根在這個時代絕不可能聽到這個法,然後聽到了以後,還要看個人善根的深淺。所以對我來說,我現在談不到在這裡講,我只是願意盡我的一點力量,集一點資糧。所以昨天那個法會上面,我跟大家講的,二十歲的人說老了,二十幾歲說更老了,我今年快七十歲我說年輕了。我不是說笑話,因為我感覺到我條件太差,你們好的人高高在上享受,我小的事情我來做,為什麼?我要集聚資糧。這是真的,你越是到那時候,你越會感覺到我們資糧不夠,盡我們的力量,我能做的地方就我該我做。到底做什麼?我不一定一定是我要做什麼才算,那裡欠缺什麼我就做什麼,這樣。總是對整個的學習、對佛法,能夠產生最有效的這個最好,從這個上面來講。

所以說這個情況之下,具足善根固然好,然後呢,我們現在聽聞教法大概多少是有一點,然後呢,希望從上面增上,這個大家還要靠自己的努力,這樣。所以但願我們憑藉著已經有的這個善根,繼續地不斷地在上面增長,那麼使得能夠百分之百能夠跟大師引導我們的條件相應,我們就上去了。所以「具善者趣佛地」,能夠一直達到佛這個地位,對這個──就是我們的目標,我們還有滿遙遠的一段距離。但是我們有的是機會,只要我們認識了,我們能不斷地在這個環境之下,好好地淨除罪障、集聚資糧那就對,那就是這個就是現在本論所說的主要的整個的內涵。他那講的時候他有不同的方法,那根據各派不同的傳承。所以現在這個講法,一共有兩個派,所謂:

此中傳有二派釋儀。

現在這講那個法,有兩個派別不太一樣。一個呢,

勝那蘭陀諸智論師,許由三種清淨門中,詮釋正法。謂軌範語淨,學者相續淨,所說法清淨。

第一種,那個那蘭陀寺就是印度一個最了不起這個大廟,世尊涅槃沒多久就有了,這樣。那延傳了大概一千多年,那現在整個地廢掉了,可是這個遺下來的遺址還在那裡。說這個非常大,非常大、非常大!如果拿我們來算的話,大概可能要幾個鄉,甚至於可能比上一個縣,到底怎麼樣我不太清楚,如果諸位將來有因緣去可以考察一下,這樣。那個都留下那個廢墟,廢掉的,非常大。現在我們一個地方說:「啊!幾百甲。」那它那裡呢,那是多少萬或者幾十萬甲這麼大一個地方,這樣!要我們現在一個大學說一百甲很大了,那蘭陀寺沿著這麼長,現在已經毀掉了,不談!那個印度當年佛法最盛的地方。

那麼那個地方的「諸智論師」,那個地方的主要的那些大論師們,最有智慧的,他們承許的、他們運用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這個「三種清淨」,具足這個條件,他就可以解釋佛法了。那哪三個呢?「軌範語淨」,軌範就是老師;「學者相續淨」,老師那講的內涵清淨,然後學的學生呢?相續,相續就是身心,學的人也清淨。就這個清淨的內涵很重要,到後面慢慢地細說哦!我們現在真正要學的,就是要學怎麼清淨我們,使得我們做一個好的學生;然後「說的法清淨」,這是一種。現在另外一種:

後時止迦摩囉室囉,聖教盛行,彼諸智者,則許三種而為初要。

那後面以後起來的叫「止迦摩囉」,這個實際上就是室囉寺,那後面說,那麼這個就是阿底峽尊者的傳承。那個時候後起的,那個後起的聖教很盛行,那個止迦摩囉室囉寺那個地方,那個那些就是說大的這個成就者,他們覺得那蘭陀寺這個三種,這只能代表一種「初要」,是要的,還不夠。還需要什麼呢?所以他們那個地方重新安排:

謂正法造者殊勝,正法殊勝,如何講聞彼法規理。

這樣三種。說「正法造」,造論的這個造者要殊勝;還有呢,「正法」,所造的法也要殊勝。除了這兩樣東西,第三項,怎麼講,有了最好的造法的成就者,也有最好的法,還要這個法傳下來的時候,講、聽兩方面怎麼樣做才能夠相應。這個法,也就是阿底峽尊者傳的,那麼現在宗大師是得到阿底峽尊者的傳承,所以他現在這地方用的,就是表示這個傳承的根源,是才用這個。除了這個以外,所以說:

今於此中,應如後釋。

現在宗大師說,我現在這兩種當中,用的哪一個?用後者。表示他那個法,都是有他一定的傳承。

那麼然後呢,另外有一點意義我們也不妨說一下。前面是那蘭陀寺,這麼殊勝,那後來為什麼會慢慢地變,變到這個止迦摩囉室囉寺這樣起來呢?這也就是說,世間本來是無常相,還有呢,因緣一直這個會變化的。所以,以前的人根性具足,因為根性具足條件都好,所以你簡單一點就可以了;後來的人條件差,這個簡單的不夠,所以要更確實的內容。因此在這個地方嘛,我們了解了以後,我們不必拿我們現在的眼光去看哪一個好、哪一個壞。世尊說法沒有不好的,不同,只是根性不同而已,這種根性的人以這種方法、那種根性的人那種方法。然後呢,整個時代來說,向前跟世尊相應那種的條件好,所以不妨說得簡單;後來的人要同樣的內涵的話,就應該更多一點。這是我們附帶的,但是這個也並沒有一定的特徵。總之,從這個多方面去思惟觀察,我們能夠找到我們自己相應,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

好,那麼今天就講到這裡,下一次開始就下面正講那個正文。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