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們開始學習第十一偈與第十二偈。我把偈頌誦一遍:
次見現後諸妙聚 善匯緣起之根本 謂由意樂及加行 如理勤依示道師
縱為身命亦不捨 依教修行供師喜 瑜伽師我如是修 汝求脫者亦應行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兩個偈子是不是在宣說依師軌理?沒錯!是在宣說依師軌理。第十一個偈子,它的第一個字是一個「次」字,這個「次」字,是要先前供養、讚頌傳承上師,並且講述道次第教授的殊勝,如同加行一般,接下來的內容就像正行一樣,準備進入正行了。
最初提到從親近善知識軌理開始,能夠善為匯聚道的緣起根本就是親近知識軌理。親近知識軌理,必須要透過意樂和加行兩者精進地依止善知識,因為一切功德都是透過依止善知識而出生的。就像過去那些了不起的成就者,那洛巴尊者、種敦巴尊者,還有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是一樣的,他們走過的、在人世間示現的這一生。
如果能夠如理地依止一位具足德相的善知識,即使是智慧鈍劣的弟子都能夠生起許多的功德,那更何況是智慧明利的弟子呢?因此,如果能夠堅固親近善知識軌理,就是堅固一切道體;能夠堅固親近善知識軌理,就是堅固道的根本,這對自己做為一個修行者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個也是所有先輩的上師們再再、再再、再再宣說的。我們一起聽了很多開示,也可以從很多上師的開示裡聽到這個非常重要的教誡。
所以希求妙行的人們,必須要透過意樂,意樂是什麼?也就是信心啊!然後加行,這個加行就是修恭敬啊!以及它的力度或者說它的高度,是縱然捨命也必須依教奉行的方式,來依止道的根本──善知識。因為成辦一切此生的安樂還有後世的增上生,乃至決定勝,都要依於善知識。
了解善為匯聚此生與後世所有善聚緣起的這個根本,就是為自己開示「道」的善知識正士,我們要猛利、精勤地遮止,遮止什麼?在第一個道次第,就是要遮止尋求上師過失的心,透過任何能夠發起信心的方式意樂依止;透過所有的方式作師所喜──這所有能想到的如法的方式,不如法的方式上師也不會高興的──永遠都不要做上師所不歡喜的事情,而且還要以身承事、以語稱揚等等,不論上師給予任何教誡都應該依教奉行,以加行如理依止。不用說是些許的因緣,其實祖師們的高度──就算到了性命交關的時候,他也不會捨棄這個立宗。所以必須以依教奉行的供養令師歡悅,因為這是所有善的根本。
宗大師說:「瑜伽師我如是修,汝求脫者亦應行。」這是大師所寫的原文,意思是什麼?就是:「最勝乘的瑜伽師──我是這麼修持的,因此希求解脫隨學的你,也應該照我如何修習那般同樣地去修持。」但現在課誦的時候會唸:「至尊上師如是修,我求脫者亦應行。」這是後來其他人所做的改動,表示要隨學大師的行誼。並且在後面的法類也是如此地結合。關於善知識的德相與依止的方式等等,應該從哪裡邊了解?對了!《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了解,它講得比較細。
今生以及後世我們所追求的一切安樂,最主要的根本在於「我們能否如理地依止善知識」。在第二句話裡邊有特別提到「緣起」兩個字,這兩個字所要詮釋的內涵,就是指如果我們能夠如理地依止善知識,自然能成辦今生、後世所追求的一切安樂;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如理地依止善知識,我們想要追求的安樂是無法成辦的。既然如此,那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來依止善知識呢?記得吧?一開始是「意樂」,我們必須要透過「意樂」,也就是我們的內心,以及「加行」,也就是我們身、口的行為,如理依止無誤地宣說道的善知識。那麼我們在依止善知識的時候,內心要具備什麼樣的意樂呢?這裡邊的高度就是縱使遭遇了生命的危險,我們的內心也不能棄捨善知識;更進一步,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加行來依止呢?透過依教奉行,來令師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