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研討《廣論》的時間,不知道這一週你們過得還好嗎?在每一次對境的時候,有沒有認真地發心──為利有情願成佛?
今天我們要學的是:大依怙的弟子修寶喇嘛說的一段話,請大家準備好自己的注意力,然後我們要開始聽師父的講解。
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寶喇嘛云:「阿底峽之教授,於一座上,身語意三,碎為微塵。今乃了解,一切經論皆是教授。」
那麼下面這個括弧裡,那個祖師的話,就像剛才一樣,這個除了語錄的特別解釋以外,那個仔細的內容,我們不太了解。只是意思就是說:這個像阿底峽尊者啊!他講任何一個法門,他能夠非常深細地來說明分析,沒有一個不是。因為我們目前講修行的時候,好像很單純,實際上,為什麼要修行啊?修行就是說,我們平常都是染污之業,這個染污之業不外乎總括起來,從身、口、意三業方面去的。他現在不,現在整個地轉過來了。要轉過來一定要有完整的教授,這個教授的說明的話,的確是,在任何一個時候,他能夠把身、語、意三業方面,細緻又細緻、細緻又細緻,每一個地方,都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你能夠這樣去了解的話,你自然而然舉手投足、起心動念、開口說話,無一不在增長,二十四小時當然都在修行。
可是我們現在不是的。要談修行,要跑到殿堂裡磕頭這個叫修行,離開了就不算;往那裡兩個腿盤起來才是,否則就不是;或者身行,心不是;心行,身不是。他不是!為什麼?他有圓滿的教授。所以他說:「現在就了解一切經論都是教授。」告訴我們:各各、每一部分,有的是主,有的是支,乃至於有的是零細的。
聽完了一遍,我想我們先對修寶喇嘛說的這段話消文一下。說大依怙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修寶喇嘛他就提到:對於阿底峽尊者的教授,他是透過在每一座上──注意喔!「於一座上」是透過在每一座上,依著聞思修發起了足以將身語意粉碎成微塵粉末一般的精進。那麼這個精進他達到的成就就是:現在終於理解原來一切經論教典其實都是修行的教授。「須如是知」是必須要有這樣的認知。這是在形容對於「一切經論皆是教授」這件事,要發起非常精進的修行,然後才能夠了解,對不對?在一座上就能了解。
師父在解釋這描述的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呢?然後師父在這段裡就給我們詳細地解釋了一下。比如說師父在說,修寶喇嘛說:「阿底峽尊者他在講任何一個法門的時候,都能夠非常深細地來說明分析,沒有一個不是。」然後「實際上,為什麼要修行啊?」注意!為什麼要修行呢?「修行就是說,我們平常都是染污之業」,提到業。那我想問大家:平常都是染汙之業就一定要修行嗎?染汙之業的結果是什麼?染汙之業的結果就會產生苦,苦因和苦果沒有窮盡地輪轉下去,我們就過得非常地不快樂,所以染汙之業是要不得的,要把這個染汙之業修掉、改掉!
那這個染汙之業怎麼改呢?師父說:這個染汙之業不外乎總括起來,就是從身、口、意三方面,三業的方面去改。雖然說業力很甚深、業果很甚深,但是它也不外乎身、口、意三業,從這個地方可以下手改。
然後師父說:平常的狀態就是染汙之業,但是他精進的時候就要轉過來。轉過來,是你想轉就能轉過來嗎?是轉不過來。要怎麼辦?師父說:「一定要有完整的教授!」這個教授會說明:「在任何一個時候,他能夠把身、口、意三業方面,細緻又細緻」,師父講了兩遍,「細緻又細緻,每一個地方,都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從這一段看來,教授是講什麼?就是講我們的三業對不對?就是我們每一次起心動念、我們的對境,細緻地講清楚、說明白。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去了解經論上把身語意三業說明白的話,師父說:「你自然而然地舉手投足、起心動念、開口說話,無一不在增長。」
問大家:增長什麼?增長善淨之業,對吧?
然後師父接著說:「二十四小時當然都在修行。」那分析一下這段話就是:為什麼這個人能二十四小時當然都在修行呢?為什麼舉手投足、起心動念、開口說話,無一不在增長善業呢?就是因為他依照了這個教授去修行,對不對?這個教授又怎麼修行的呢?是講什麼呢?就是把身語意三方面講得非常地清楚和明白,所以你在身口意三像碎為微塵那樣去努力,不就是二十四小時都在增長,對不對?增長那個善業,二十四小時都在修行,不間斷地行持善法──身語意。所以師父把這個精進的內涵是闡述地非常清楚的:它為什麼來由?它為什麼要精進?那精進的狀態是什麼?就要依靠教典。
然後師父舉了一個反例說:我們現在是不行的──就是當下的起點。說:要談到修行,就跑到殿堂裡磕頭才叫修行,離開就不算;在那裡兩個腿盤起來才算修行,否則就不是;或者身行恭敬開始修行,然後心就不是,心散亂啊、昏沉啊!或者心行,身不是。然後師父說:「為什麼?」師父把這個原因歸結為「有圓滿的教授」。有圓滿的教授就能夠沿著這個圓滿的教授去做到這一點;做到這一點之後,他才知道那個經典就是什麼?「一切經論皆是教授。」他才能用他的修行來驗證──精進的修行中才能夠驗證──「一切經論皆是教授」。但是一開始他一定要有這樣的正知見。
所以師父在這解釋說,這個「一切經論都是教授」就告訴我們:各各的、每一部分,有的是主,有的是支分,乃至於有的是零細的部分。但是它是一個完美的什麼?從凡夫到成佛的完美的一個教授,它缺一不可,都是教授!
對於這一段,這是一個阿底峽尊者的弟子在說阿底峽尊者的教授的特色,對不對?他這個特色,就是透過每一座上──注意──每一座都依靠著聞思修,然後發起了足以將身語意碎為微塵粉末一般的精進力。發起了這樣的精進力,他的成就是:終於才理解到原來一切經論教典其實都是修行的教授!那反過來可以理解,你不發起這樣的精進力,你是沒法用你的修行去驗證經典上這句話「一切經論皆是教授」,驗證不了!我們可能在正知見上了解了,但還沒有體會到,這是一個徹底的體會。
所以,這裡一個是說:經典是完美的修行的一個指導;再一個,善知識阿底峽尊者的口訣教授──就是讓我們把經典結合於內心的修行──在一座之上精進地發起這個力量,就可以知道什麼?「一切經論皆是教授」,對不對?他說一座是每一座,那上面可以理解為每一座,就是一座、一座、再一座,你都將會驗證一切經論皆是教授。
那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們這個科判是「一切聖言現為教授之理」,這個一切聖言怎麼現為教授呢?就是一定要發起精進的修行,對不對?不精進地修行,你就不知道它指導我們修行的力道有多強。因為在每一個取捨處,師父說都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照著這個經典上講的去操作自己的身語意三業就可以了,把染汙的轉成清淨的,這整個離苦得樂的過程就是這樣一個走法,對不對?就是這樣一個規律。
所以在這其中,你就不用憂慮太多前路是什麼,因為經典上講得很清楚,上師也會把經典上講得很清楚的再給我們講一遍,傳承傳過來怎麼修心、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對的,修心合量的是什麼、不合量的是什麼,至少《廣論》都講得非常非常清楚,對不對?所以大家修行的時候,你可以提出疑問、提出問題,然後再用經典去解決問題,或者跟別人討論,你就不用背負著太多的「這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滿腹的疑慮,然後看經典也看不懂。
所以得到了善知識的教授、得到了這麼明晰的教授之後,我們對修行的路的下腳處──師父常常提到下腳處──下腳處是什麼、遠方是什麼,從當下的一個下腳處怎麼走就達到那個目標。比如成佛的目標就一定要發菩提心啊!如果你不發菩提心的話,學空性就會證得二乘的果,這一點在一開始的發心的部分是抉擇得非常清楚的!
另外也抉擇:任何想要修行的人,必須要有一個善知識──這個善知識還不能隨便,要絕對的條件,就是他必須有清淨的傳承。然後最底線的善知識他的條件是什麼?那有了善知識的條件,那個弟子的條件是什麼呢?就是說你跟善知識學的時候,你要做到的是什麼?所以《道次第》後面的時候,就會在依止法師和弟的相應的部分,各自有各自要遵循的法則。為什麼要遵循這樣的法則?因為老師要教學生學會離苦得樂的修心的方式,如果不遵循著一定法則運作,還是原來那一套,那是離不了苦的。所以就還是那句話:「愚夫雖求樂,毀樂如滅仇。」想要快樂,可是把快樂都離得遠遠的,因為不如法。
這一段我會覺得:阿底峽的教授、上師的教授,實踐經典的速度是非常地快、非常地有力,但是一定要對上師的教授發起精進的行持力,在三業上要──想一想:「二十四小時當然都在修行。」
以前我有遇到一位上師,他也是說:「你修行要想辦法讓自己造善業的力量不要間斷。」就是不停息地,哪怕在夢中都要造善業。那也是提出這樣的要求,就跟師父說的一樣。
所以我們能夠得到這樣的修心的教授,得到這樣清淨的口訣教授,看到上師們傳承都是這樣的;那我們現在是努力地聞思,把聞思到的,比如說你在思考,然後在三業上你去改變自己,那就是修,對不對?聞修、思修、修修,都是修的過程。但是在一座上聞思修三個結合在一起的精進,那也只有阿底峽尊者的那個教授才能夠做到。而這樣做到的原因才驗證了什麼?一切經論皆是修行的最佳指導!而且也只有一切經論才是最佳指導,不然我們不跟著佛學,跟誰去學究竟地離苦得樂呢?對不對?
你們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