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未獲得如是知解,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便謗諸餘。
這個非常麻煩、非常麻煩。對於這個上面那個概念,如果你不了解的話,並不認識,並不了解,然後你自己覺得我這個對,毀謗別的,錯了!特別是什麼?「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現在我們大部分人就害在這個上頭。你不修行,剛開始佛法總歸好的,雖然有矛盾,你還是尊敬它。結果你修行了以後,修了一點,得到一點點的味道了,啊,覺得……或者參禪參得一點名堂來了,念佛是念得一點味道了,然後說其他的都不對,就是這個,這個叫作相似決定。你真正圓滿認識的話,絕對、絕對不會的,絕對不會!現在我們太多地方,從已經開始修的是這樣,還沒有修的時候,那我們來了,學了一點規矩,覺得我這個規矩是這樣地對,你這個規矩不對,是同樣這個道理。
這一小段,我希望大家能夠反覆地多聽幾遍。
提一個問題:「對於這個上面那個概念」,上面哪個概念呢?就是順總佛教的共乘,而且不可以誹謗共乘。然後說:「如果你不了解的話,並不認識,並不了解」,他不認識、不了解的話,其實可以學啊!但是因為不了解,這個人反而「自己覺得我這個對」,這是為什麼呢?「毀謗別的」,明明是不了解的、也不認識的,為什麼還敢說別人的錯呢?師父舉出這種現行之後說:「錯了!」我想問說:為什麼自己不了解,反而可以說別人呢?(因為他不覺得自己不了解。)所以他自己覺得他都了解了,對吧?
那麼他自己覺得他都了解了,他自己覺得我這個對。大家看這句話:如果不了解、不認識那個共道波羅蜜多乘和金剛乘有那麼一個灌頂的差別的話,然後他自己覺得我這個對。大家把這個話想一下:什麼叫「你自己覺得我對」?就是我自己對我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想法覺得是對的,對不對?那我想說:「這個有善知識教嗎?」這個看起來好像沒有,對不對?那麼這個人為什麼會變成是自己覺得自己對就可以了呢?應該是老師說你這個對才可以的──前提你跟對老師的話。
那老師為什麼說的對呢?因為有經典依據啊!有經典依據,那你解經典的方式解得對不對啊?是按照自己的感覺解的,還是按照諸大祖師的論典在解釋?而且按照論典解釋,會不會諸大論典都會通?還是一家跟一家就碰撞,然後把矛盾點全部糾結於心裡面,哪個都想不通?也有這種解法。所以這裡邊說:「自己覺得自己對」,是獨學無友嗎?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哪兒,也沒有找人去商量,然後自己就給自己下一個定義,就誹謗別的。
尤其是什麼呢?師父又說:「特別是什麼?」這個特別,就是「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看到這兒的時候我想了一下,其實「於一種法獲得一分決定」就不會誹謗其他的嗎?他是「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那他對這種法有獲得決定嗎?相似決定不是決定,對吧?他沒有!如果沒有的話,那他自己認為是相似決定嗎?不會!他自己覺得是決定,所以不是相似決定。
「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這個相似決定,他自己覺得應該是一個很深的證量吧?對吧?然後可能會認為他這個「一」是「一切」,所以就對別的法類缺乏了容納性,甚至禮敬的心都沒有了。我覺得誹謗佛所說的別的法,這個是膽子特別大的!不知道是不是很驕傲的心態,剛學了一點就覺得學很多了?
接下來看這句話,很驚悚!「現在我們大部分人就害在這個上頭。」然後我會想:啊!這個人會是我嗎?你會發現師父說是大部分人,那我會是那小部分嗎?自己可以找一找,有沒有自己對一個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覺得是真的,然後就毀謗別的?那怎麼去觀察呢?師父說:「你不修行,剛開始佛法總歸好的,雖然有矛盾」,我們自己想不通嘛!但「還是尊敬它。結果你修行了以後,修了一點」,注意後面!「得到一點點的味道了」,這味道是什麼?嚐到喜悅了,是吧?他嚐到一種學習佛法的樂趣,或者說被深深吸引了之後,這裡邊是不是有舉例子啊?然後有點味道了,就開始「說其他的都不對,就是這個,這個叫作相似決定。」
我們現在要判什麼叫「相似決定」──有一點點味道。有一點點味道,可以說得到它質量完全地清淨嗎?如果完全地清淨的話,是不可能對於其他的法類敢毀謗的,因為毀謗佛陀所說的法是非常重的罪!正因為他對修行有一點點味道了,所以他絕對會把這個最大的墮落的門給防住,對不對?因為他一定會遮惡趣門啊!誹謗教法是一定會墮落惡趣的,所以他一定會遮這個門。
你們有沒有發現:欸!得到了一點味道之後,卻敢造一個謗法的業!那麼可以反過來印證:得到的這種味道,並沒有讓他自己學一個最基本的謙恭吧!對不對?佛法向恭敬中求。
這邊的問題就是,看起來這個人修行不是完全地沒有覺受,他是有一點點覺受;有一點點覺受,他開始覺得可以評判一些什麼了,可以做一些決定,然後就對佛陀的教法開始誹謗。我是覺得這膽子很大、很大!
大家可以觀察一下:對某一種法修出一點覺受之後,會有慢心嗎?那為什麼不降伏我慢呢?光是三摩地就有成千上萬種!每一種法相似得到了這一點點甜頭之後,我們會去根據經論判斷自己的甜頭到底在什麼位次,比如說你發菩提心了嗎?發出離心了嗎?持戒清淨了嗎?還是對三寶的心越來越信任了?因為對三寶信心越來越增加的時候,其實會普同恭敬佛所說的一切法門,它都是有這樣一個很謙恭的徵兆。對佛法有一點真正的覺受,應該是會謙恭一些吧?但是反過來問你們:謙虛的人就會對佛法有正見嗎?不一定!但是你對佛法有一個基本的想法,你一定會謙恭,因為你不敢造惡業嘛!
比如說菩薩戒的持守,還有很多律儀的持守,如果你很傲慢的話,那就會廣造諸惡,尤其是涉及到教法、佛所說的教法,那要非常非常地慎重!還有舉這現行,我們不要想:啊!我生命中到底有誰是這樣的?要去考慮自己。當自己有一個最擅長的時候就會看不起別人,因為別人在那上面不擅長。那麼這個的話,就是小心防範自己拿這個覺受的部分去比別人的短處。
因為我曾經看到很多人拿他的覺受去問師父,然後師父就說:「又獻寶來了?那根本不是個寶,丟掉它吧!是垃圾。」很多人好像很美的一個覺受,想要從師父那兒得到一種肯定、讚揚呀,或者一種什麼──你就看他自己覺得很殊勝的那種表情。但師父就覺得:「哎呀!你就是老毛病又犯啦!」到最後就會發現他灰頭土臉地出去了。
你的覺受到底是不是真正的覺受,一定要問自己的善知識!但是如果你不信任他的話,那你跟他學習就會很奇怪。善知識說:「這個覺受不行!」要全部丟掉、要認真地學,不管花了多少心血!最好是勤加請問,因為這樣你就不會一錯千里,對不對?不要錯很多、很久很久再去問。我覺得這個是最省力的,就是常常問!
如果說離上師很遠的、也不容易見到的,怎麼辦呢?那就寫問題來問啊!不是有答疑嗎?可以回來問,就是千萬不要自己盲修瞎練!
那接著討論到這裡的時候,我們就會注意到一個問題:有可能會憑藉著我最擅長的,去造一個很大的惡業,這卻是漏洞!但是我擅長的東西到底是不是擅長的,要經過一個明眼人看這對不對。這對了再往深進,不對了要趕快丟掉,重來!所以也不能夠由我這一點對了之後,我就覺得我一切都是對的!很顯然沒有好好地學經論。我們應該拿這一點觀察自己。
然後討論這裡邊的時候,師父說:「你真正圓滿認識的話,就不會做這種了。」可能我們就去考慮:到底什麼是圓滿的認識呢?看看你要對什麼圓滿認識?要是對成佛這條路圓滿認識的話,可能要生生世世地學啊!生生世世地學清淨圓滿的教法,但自己未必是清淨圓滿的機,不能因為學到清淨圓滿的教法就去輕視其他的人。
那麼怎麼樣才能夠真正圓滿認識呢?我會覺得親近善知識,生生世世地學下去。比如說當你覺得你對上師相應有一個圓滿的認識──會這樣嗎?那他的見地得高到什麼程度?高到金剛乘嗎?金剛乘的還要強調親近善知識。那你說你對戒律圓滿地認識,你也會像阿底峽尊者五百五十多生都不斷,能到那種程度嗎?所以他這裡邊如果是認知的話,是得到正見的意思嗎?得到正見包括對空性的正見、對菩提心的正見。所以還是滿深刻的!
要謙恭地學習──學習教典、向善知識們學習、向同行善友學習。千萬不要學一點東西就開始決定自己是什麼見解;要一直有一個觀察的心,謙卑地去討論。有沒有發現三年前自己的想法和三年之後差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