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遇過很多大善知識,遇到了之後,都會傳《道次第》──你會發現都喜歡傳《道次第》。為什麼傳個《道次第》?好像很快地偈頌就傳完了,但是它在我們心中留下的那個種子的力量,就是讓我們從一開始直接趣到成佛這個次第的習氣。注意,習氣!你會沿著你所種下的種子去走大乘道。所以所有的善知識遇到我們之後,都會給我們傳《道次第》──至少我這一生遇到的都是,很幸運!大家也很幸運!
所以這句話,現在不要把所有的力量都忙著去了解資糧道、加行道這些是什麼內涵,最重要的是把這句話的意思搞清楚,在心裡打下一個清晰的、明確的、深刻的烙印。我不知道大家願不願意做這些?其實不是很複雜,你只需要銘記上師的叮嚀:「你要從這個門進去,經過幾道門,轉彎怎麼怎麼走……。」指路的人就這樣告訴你,非常簡單,你靠記憶、沿著他的經驗往前走就可以了!不需要自己想一些天花亂墜的東西,那時候可能把自己想到死胡同去。依教奉行就可以了。
對於這種貌似平淡無奇的研討,就是逐字、逐句地把它放在心裡邊。就像撿寶貝一樣,非常簡單一個動作──撿起來、揣進去、向前走;再撿、再撿……。一個字、一個字的,每個字、每個字的一字千鈞之力,要去體會它。
這一段建立的梯級感是很重要的,因為就是若趣上上沒有完具下下是不可能的!前面空的是不可能爬上去的。這句話很重要!沒有前面就沒有後面。它是講一個道次第,在抉擇整個道次第是順道還是不順道、還是怎麼樣的,它都是就一條路在分析。
所以像這一段,「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如果你想走向那五道──大乘的五道,對吧?如果你想走在大乘五道的話,下面四個字「必須完具」!有沒有說:「可能完具」、「大概完具」、「也許完具」?都沒有這樣的詞,是「必須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種類」!這一點傑仁波切是沒有任何含糊地交代。
凡是碰到善知識沒有任何含糊地交代,就是你必須做到這個,你要去那裡就必須從這裡走,碰到這樣的教誡,就要牢牢地記在心裡邊,這個時候不能分神去做別的。交代特別重要的事情的時候,你分神去聽別的、去用自己的小功夫,那重點就聽不到了。而重點聽不到了之後,下課有的人就記住自己的疑問,還有的人記住自己腦海裡翻騰的那些東西,而對宗大師在這一行、這一句話裡要給我們講的,就是「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須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種類」,完全是沒有印象!
對上一句「如是唯除少分別緣開遮」,「開遮」這個詞要慢慢地去熟悉它,就是什麼是可以的,什麼是不可以的,符順於戒律的或者慧力的,一學佛法就要開始一直研究這個,我們的慧力就會提升,就會自律了。
所以很顯然這句話是在講成佛之道的一條路的事情,這條路是通向佛果的。善知識就像慈母一樣,會叮嚀我們說:「你想要走那條路的話,一定要從這個、這個地方走過,如果你不從這個地方,你是永遠到達不了那裡。」假如你出門了,慈母就特別、特別叮嚀你說:「必須、必須、必須、必須!你要必須、必須從這兒走,才能走到那個地方,絕對不能走岔路了!」
所以像出現「必須完具」、「極」這樣的一些詞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地收回來,盯著這幾行字,牢牢地把它記在心裡邊!真的要放在心上反覆地琢磨。琢磨什麼?讓它成為自己的!不然終歸是聽來的。不放在心上,過一會兒東忙西忙,然後有點什麼事自己習氣又現起來,又覺得我是否凌空、不需要梯子就可以上很高?那種好高騖遠的、好大喜功的,還有得到一點經驗、一點感應就覺得:啊!是不是成聖人了?就這種東西──盲目膨脹等等,不喜歡踏實地學習。
所以對這種一個字、一個字都是工夫,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經驗的經典上的話,千萬不要輕鬆放過!要反覆地、靜靜地閱讀,直到它完全地合於自己的心意,就像從你心意裡長出來的那樣,和你在一起,才能夠明白佛菩薩在這句話裡那種深深地叮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