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有這樣的差別,可是目的卻是一樣的,這個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得住。你的目的幹什麼?解決生死痛苦問題。小乘看得不遠,自己以為這個生死痛苦問題就是這個,你就忙這個,結果到了後來發現,啊!這個不行,他一定還要整個地解決,你還是為了這個。既然你要解決大的,當然你不能做一點點小事情,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這個大、小乘的戒律在行相上面看是違背的,在真實的意義上面是完全不違背的。所以我們真正要修學就要學這個,你到了這個認識了以後,那一點障礙都沒有,一點障礙都沒有。因為他所說的認識,不是個道理,而這個認識是你內心相應的這個量,到那個時候你自然曉得你心裡什麼量。
好!這段師父說:儘管有這樣的差別,可是目的卻是一樣的,我們一定要把握得住。大家會不會覺得有點疑惑:急求出離和要救一切有情,這兩者目的怎麼會一樣呢?那我們就帶著這樣的疑問開始探索。
接著師父又開始分析:「你的目的幹什麼?解決生死痛苦問題。」請問:解決生死問題,這個目標觀待於不想解決生死問題,遠嗎?想解決生死問題,遠!著眼於現世和著眼於生死問題,生死問題深刻多了,對吧?為什麼呢?生死為什麼是個問題?為什麼這個問題又可以被解決?
生是個問題,死是個問題,因為有生,才會有死。如果只生一次、死一次,死後灰飛煙滅,什麼都不存在了,我們和我們的身體一起變成了塵土,請問那生死還要解決嗎?活一百年或者比一百年多,然後死一次就可以了,就徹底一切都結束了,這樣還特別需要解決生死嗎?可能沒有什麼必要解決吧?你們認為呢?這就是斷滅見,對不對?因為不管你是造善還是造惡,死了之後都變成了塵土,所以活著的時候怎麼活呢?那就有各種問題了。
接下來,最大的問題出現了!萬一身體毀壞了,心續會繼續向前,會經歷生有、死有、中有,再生有、死有、中有……,這樣無限地輪轉下去──這是聖者發現的生命的規律、在輪迴中的規律。萬一事實是這樣,而且這個生死的輪轉遍於六道呢?儘管人世有諸多的不圓滿,我們並不能不努力就永遠能成為一個人,好像輕輕鬆鬆、死了之後再當人、死了之後再當人,不是這樣的!成為人的條件是什麼?「增上生因戒非餘。」所以一定要好好持戒。
如果是這樣,要不要考慮來世得到人身呢?要考慮!而且要去贏得人身。那麼來世得了人身,會不會死亡呢?還是會有死亡,假如死亡沒被解決。來世成為人會不會還有墮落惡趣的危險呢?如果惡趣的因沒有被消除的話,這個危險還是存在的。就算一直在人天,也會不停地經歷死亡、別離、身壞,這些極大的憂苦。所以在無限生命的視野中,生死是不是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因為從無限的過去到無限的未來,我們的相續並不會消失;如果這個相續一直會出現在死亡的魔咒裡邊循環的話,這件事不令人窒息、不令人恐懼嗎?所以它必須被提到日程上來,成為生命的首要問題,要被解決!不是嗎?
沒有學習佛法的時候,如果你想解決生死問題,別人會不會以為你瘋了?我以前就有這樣的經驗。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會認為生死是個自然規律,順應即可,就像四季、花開花落,好像只要放寬心,生死便不是個問題。可是有些人不滿足於此啊!覺得為什麼不可以挑戰生死呢?為什麼自己一定要死、看著親人死、看著別的生命死,有命咸歸死,一定要屈服這個,一點辦法也沒有?想去問,想去尋覓,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嗎?
看你問誰!
如果你問到斷見者,他們會說沒有後世,及時享樂即可。
如果問到有一類人,他們會說死了之後分兩邊,或上天堂、或下地獄。
還有人會回答說:「死了就變成鬼了。」好像永遠都是一個鬼魂。但是這些都不能滿足我們心中的疑問。
如果我們問到大雄世尊,他會回答什麼?生死可以解決,有辦法解決,他已經解決了,而且可以幫忙一切眾生解決!記得佛陀有一個名號吧?叫「摧敵者」,我們漢地翻成「應供」,意思就是能夠摧伏所有的敵人。這個敵人不是指外在的敵人,而是指心中的、我們相續中的煩惱障及所知障。因為佛陀徹底地斷除了煩惱障和所知障,徹底地解決了生死問題,所以他是大雄世尊。而且他會教導我們,如果沿著他走過的路開始修行的話,所有的有情喔!都能夠達到跟他一樣的果位。
請問你信誰?你想跟隨誰的見解?跟著什麼樣的見解、行什麼樣的路,就會有怎樣的現在與未來,對不對?大家有沒有發現這裡邊會有一道很大很大的辯論題,就是如何成立前後世?如果在此展開的話就會很長,但是我們一定要努力地學一下前後世是怎麼成立的,敬請期待!
注意喔!我接著講,問題出現了。師父認為只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是小乘行者的發心。師父說什麼?「小乘看得不遠」,有沒有驚訝?都看到生死了,還不遠嗎?都想解決生死了,多偉大呀!而且阿羅漢已經解決了,多麼神聖啊!比起誰來看得不遠啊?是我們嗎?不是啊!是佛陀吧!還有比菩薩也是看得不遠。可是小乘行者比起一個耽著現世的凡夫來說,那真是遠若星辰!所以師父教我們的是佛陀的見解,也就是佛陀的教誨。那教誨是什麼呀?比個人的生死更遼遠的、更加遼闊、更加清晰的、更燦爛的目標,是什麼?那就是大乘行者要追求的呀!
請問:那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