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會覺得我們在這個問題討論多了點嗎?現在還有耐心嗎?我們再可以看一下《廣論》209頁。
又前所說初二發心,曾未見說慈悲所引,諸餘經論亦多僅說見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發心。又說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發心。故此二中,雖一一分亦應預入發心之數。
看這段喔!這接下來了。前面是講什麼?四緣發心的前面兩種,是不是由慈悲心引發的?不是啊!說:「見佛色身、法身的功德,就想要成佛了!」這就是發心了。還有人是想要「安立一切有情成佛」,這也是發心。這兩個都不是由慈悲心引發的,看起來,對不對?是由佛的功德引發的。還有一個是想要讓有情成佛,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這個也是進入發心之數,就是是發心!
那麼接下來我們看:
圓滿一切德相發心者,僅見利他必須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猶非滿足,即於自利,亦見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又此亦非棄捨利他,亦須為求利益他故,《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此說雙求菩提與利他故。
所以我們看到宗大師在這裡明確地說到,四緣發心的前兩種並不是由慈悲心引發的,對吧?但是它絕對地進入了──預入發心之數,也一定要算發心。但是不是圓滿一切德相的發心呢?圓滿一切德相的發心,就像《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的「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所以必須要先看見唯有成佛才能徹底圓滿自他二利,然後發起希求菩提與利他的心。
那如果只是發菩提心,不一定要圓滿德相的菩提心的話,就不一定要先學小乘法藏,對不對?是不是就會推導出這樣的一個推論呢?你們可以觀察一下。就像《廣論》中依據《菩薩地》中所說的四緣發心,不一定要先學習小乘法藏,也能發起菩提心,這就是仁波切在前面一直講的,對不對?但如果我們想要依著阿底峽尊者的教授修學的話,應該要先學清楚大、小乘的差別,然後再發菩提心;發心之後要遍學一切,才能攝受各種種姓的眾生。
好!這個問題我們探討得有點廣,不知道你們會不會怕?我想問:前面那兩種發心,是見佛的色身、法身的功德,或者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那你是要這樣的發心呢?還是要圓滿德相發心呢?像學《道次第》的,基本是要從共下、共中開始,對吧?要這樣修學。
討論這些是讓我們明白:進入發心之數是有各種方式進入的,但是圓滿德相的發心,就要紮實地修起菩提心的七重因果,還有自他換,還有前面的出離心,甚至是共下士道念死無常啊、皈依呀、業果……,這都要修。
從親近善知識開始,我們前面就有說:「近諸佛位、諸佛歡喜」,提出了佛會歡喜、會離佛位越來越趨近。其實親近善知識的勝利就告訴我們,我們這裡邊的善知識是從一開始到成佛這樣引導的一個善知識,不是階段接引你就把你放在那兒;這裡的大乘善知識,一定是攝受我們從一開始修行到最後,給我們一個完整的道次第。所以能夠聽到這種完整的道次第的教法,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因為聽完了之後我們去閱藏──開始看大藏經的話,其實我們會清楚:這個部分是講出離心、這個部分是講菩提心、那個部分是講空性、那個部分講密續、那部分講戒律等等。我們會因為學習《道次第》的原因,把佛所說的法藏都安置在一個有情成佛的次第上。
這就是大師對我們的深恩!我們並不會輕視哪個、輕此薄彼,或者特別看重一個,覺得那些是我不需要的,非常容易就謗法了。從《廣論》一開始,我們就慢慢地去學習謹慎地下定義,細心地學習教典,不要粗枝大葉、馬馬虎虎的。學久了之後我們就沒有那麼著急,會具有耐心,對該抉擇的、該思考的也會看得全面一點──多看幾本教典,看看傳承祖師是怎麼說的,他們對於一個字的問題是怎麼討論的,像在《現觀》、在很多教典到底是怎麼講的。
五大論的學制開始之後,法師們學習的角度非常地廣博,我們可以從很多教典上都讀到一樣的說法,這真是一件盛事喔!我們這個時代的盛事!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地珍惜呀!這些有傳承的、清淨的教典,還有傳承清淨的口訣教授。我們不是在盲修瞎練,不是自己想一齣是一齣,都是有教典根據、有上師的教誡,這樣依序修下去就不會落空啊!你們認為呢?
今天的一個作業就是:你要學習圓滿德相的發心嗎?那你該如何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