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說:「我們凡夫的道理,你講凡夫可以,跟人家打官司你可以打勝,講佛法的話你會下地獄。」有沒有理解這句話它後面深刻的意涵?我們用凡夫的道理講佛法的話,那請問現在為什麼會下地獄呀?因為佛法最核心的內涵應該說是菩提心、是出離心、是空性,對不對?最區別於外道的是空性,外道就沒有理解空性啊!而凡夫是無法現見空性的,什麼意思?凡夫在沒有聽聞的狀態下,是完全不知道世上有個空性存在的──不知道生死輪迴是可以對治的,而且對治它的法就是空性。
所以就算我們努力修定,勤苦修行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定,就是已經得到三界最高的定了,可以發很多神通,像神仙一樣!甚至別人已經分辨不出來,好像你是聖人,但是如果沒有親近善知識聽聞空性、思惟空性,那空性對於具有最高定這樣的人也是如同不存在一般,因為他不知道。但是空性存在嗎?空性是存在的,它存在於一切存在的諸法之上,而且透過我們的心是可以被證知的、可以被了解的──當然要經過道次第的修鍊,最重要的要善知識的指導,要親近善知識聽聞無垢的正法。
所以如果一個不了解這一切的凡夫,直接用凡夫的道理,用他的這個狹窄的境界,甚至顛倒的境界去詮釋空性的話,大家可以想一想會出現什麼事情,會不會天下大亂?太亂了!假設凡夫的道理對於空性而言可以作為定量的話,那麼凡夫的道理應該可以證明空性是存在的。但是就像月稱論師在《四百論釋》裡邊所說的:眼識等世間見所緣的內涵只是虛妄欺誑的法,而且世間見也只是在世間安立為量而已,所以用凡夫的道理來解釋空性完全是不合理,也是不可能的!
什麼叫「虛妄欺誑」呢?就是它所顯現的和實際存在的是不相順的,意思就是你把事情完全看反了、無可救藥地看反了,只要一看就反!為什麼呢?因為在凡夫看起來就像有自性啊!凡夫就認為有自性,實際上諸法存在是以無自性而存在的。請問在這樣的狀態下,凡夫怎麼解釋佛法中的空性呢?注意!如果他從未聽聞過、從未見過,那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
我們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我們是離不開用我們世間的認知去理解的,對吧?但是世間的認知並沒有辦法完全地了解到佛法出世間的內涵。為什麼以我們世間的認知無法真正了解佛法的內涵?因為佛法的內涵是超越我們已有的經驗、已有的認知的。所以《廣論》上說:「我等無間從惡趣來,想要去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你怎麼知道你沒去過的地方什麼樣呢?如果沒有了解教典的話。如果這時候憑藉我們已有的經驗去理解佛法的話,顯然會理解錯誤吧!
所以如果我們因為世間的認知無法了解佛法出世間的內涵,就認為佛法所說的與我們的認知是有相違的,然後就認為佛法所說的不對、不合理,排斥、否定、不恭敬,甚至誹謗,請問會對於佛陀和正法造下極重的惡業嗎?極重的惡業就會下地獄,對吧?合理否?這樣推下來是合理的!
佛陀依著二諦為我們宣說正法,在這之中,勝義諦──空性的意涵,不是我們一般的凡夫所能理解的,以帶有錯亂的世間的認知去衡量佛法所說的甚深的空性,只會覺得佛法所說的是不合理的。
以凡夫的理智一開始既然無法直接了解佛法的深義,那就必須用其他的方法趣入,什麼法?就是信心吧!對吧!在《大智度論》中有說:「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佛經中也有說:「信為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所以對我們暫時無法了解的深義,能讓我們最終了解的前行也好,或者說從哪個門進去呢?要做什麼準備呢?那一定是信心吧!信心能離開恭敬嗎?離不開的,恭敬的心。
不僅僅是像空性這樣甚深的法,不是我們用我們凡夫帶有錯亂的認知能夠一開始就了解到的,即便是像善知識教導我們許多調心的教授,也不是我們一開始聽受的時候,就第一時間能明白的,比如說看內心、看煩惱,多半都覺得自己非常有道理,根本就看不到那個所破。這個時候,如果因為看不到、不明白而誹謗,同時對於善知識以及正法也造下了重罪。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對於我們看不到的、我們不知道的,懷有敬畏之心吧!因為它存在呀!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能做的最好的、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要修習對上師三寶虔誠的皈依之心。所以一開始的淨信很重要,先生起淨信而受持。
在《廣論》裡邊有說:「處極低劣座,發起調伏德,以具笑目視,如飲甘露雨。」「處極低劣座」就是一個謙下的心態,發起了調伏。怎麼調伏?就是向內調伏,不是調伏別人,是向內調伏,就是一種美德啊!然後微笑著聽啊,像飲到甘露一般,他是很舒適的、他是有喜悅的;然後在這樣的狀態下,由信心能趣入,一再地串習,再用所聞的道理觀察相續向內調伏,對上師三寶修淨信。
所以在這樣的一系列的條件下,最終本來像我們這樣無法了解佛法深義的凡夫,有沒有機會通達甚深法性呢?是絕對有機會的!因為我們有離苦得樂之心啊!每一個真理都去除我們的一分無知,而這分無知就是對空性和業果的無知。大家都知道,對業果的無知會掉落惡趣,對空性的無知會讓我們久處輪迴而受生死之苦,所以我們的一切痛苦是要靠了解真理、實證真理來解決。而佛陀就是給我們講怎麼樣去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的那個大善知識、大醫王,我們豈能對這樣的大醫王沒有信心、沒有敬信?
所以當我們遇到不了解的佛法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啊?要以恭敬心、淨信心先去接受。當然我們皈依佛法之後,這個淨信是有的,但淨信不是盲目的,他會在一個合理猶豫的角度去抉擇,他不是一個以我現在的狀態去了解,然後就定論。
還有一點,尤其是當我們聽到調心教授去請問的時候,有一個公案叫「倒空你的杯子」。就是如果你裝著滿杯的水來了之後,請問善知識怎麼樣在你的滿杯水裡再倒下一滴呢?因為一定會溢出來。所以「倒空自己的杯子」是要有謙恭的、空靈的心,放下自己那些凡夫的知見,認真地聽受佛陀對於我們的生命、對我們生命的問題:什麼問題?什麼解決方案?次第是什麼?下腳處是什麼?這一切道次第都解釋得非常地清晰,尤其是次第不可以倒亂。
我們現在遇到了這麼好的教法,遇到了能夠清淨地解釋這個教法的傳承善知識們,所以我們是非常非常有福報的一群人,所以大家要有信心啊!教典中說「不能以凡夫的世間見而破斥出世間的真實智」,就是在告訴我們:放下自己的知見,我們才能看到遼闊,想要去看無邊無際的所知的境界,而那就是佛陀、善知識引領我們想要去了解的所知的境界,那樣的生命不是很美嗎?為什麼要局限在自己的經驗裡不肯前行呢?你們認為呢?
佈置一下作業好嗎?
第一個,如果你的心現在正遇到一個讓你卡住的地方,如果你一直是抱持著「因為別人的錯誤所以讓我現在處在這種困頓中」,請問這能不能解決問題呢?
第二題,如果不能解決問題,我們應該尋求什麼樣的答案呢?
第三題,在師父的這一講次中,你有發現答案嗎?你發現的答案是什麼?能解決你當下的困頓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