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那我們現在繼續聽。我們前一節課講到「阿逸多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接下來就是「《勝者母》中亦云」。請大家好好聽、專注聽!
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勝者母》中亦云:
《勝者母》就是《般若》,它那個《般若》它到底指哪一個《般若》?那個我不知道,這個上面也沒有說明。怎麼說?
「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
實際上呢,這個《勝者母》就是《大般若》,所以說不肯定,因為《般若》分成好幾品,第一品是最廣的,第二品比較簡一點,第三品比較略一點,第四品更略。但它那個內容都是,宗要部分一個,不過呢最主要的,有的開得比較詳細一點,最詳的就是第一分,這樣。那麼所以現在這個不管是一、二、三、四哪一分當中,精要是共同的。說這個菩薩應該在任何起發,然後呢發這個心去,在任何那一個部分上面要去學、要去行,然後呢,因為發了這個心要去了知。那麼哪一些呀?包括總含的,含攝成功三部分,聲聞、獨覺、佛陀,就是剛才說的三乘。「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上面這個完全都要圓滿,完全都要圓滿。他為什麼說這個呢?因為說那個《般若》是在《阿含》以後,《阿含》只是說你是自己的問題解決了,就是這樣。到最後告訴你,你自以為解決了,實際上的問題還不是,還要更進一層,慢慢地圓滿,你真正要圓滿的時候,那些都要做的。然後呢,還要把那個所有的那些要做的,統統要做圓滿。
這一段說:「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這個「《勝者母》」就是指《大般若經》,師父說不管是第一品、第二品,它最重要的、最精要的部分是什麼呀?共同的是什麼呀?菩薩應該要什麼?在任何一部分上都要去學、都要去行。「發了這個心」之後要學什麼?「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佛陀道」,對不對?就是三乘。「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
然後接著師父說:《般若經》是在《阿含》以後說的,《阿含》說自己的問題解決了,還不夠啊!實際上還要更進一步慢慢地圓滿,那些都是要做的,把所有的那些都要做圓滿。這裡邊概括地說了一下:菩薩應該發起一切道,應該了知聲聞道、獨覺道、佛陀道。這個觀點是哪部經上講的呀?《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經》上這樣說,那麼我們的接受度是多高呢?當一個菩薩發心之後,要學這麼多嗎?一定要學習聲聞道嗎?一定要學習小乘嗎?所以下面就說:「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聽聽這一段。
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
那麼他為什麼這地方要引這一段話呢?這個,因為當時有很多人說:我是大乘的,那些是小乘的,我不要學。不對!不對!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這麼說,實際上呢理論上也很清楚,你這個大乘之所以為大,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解決一切人的問題,你曉得他問題在哪裡,你如果不曉得,你怎麼解決啊?所以小的、大的,沒有一個例外。所以如果有人說:「我是大乘人,那個小乘的東西不要學。」那錯的,是違背的。所以它下面這個就說:有人說這大乘人,不應該學習這個劣乘──劣乘就是指相對這個大,比較差,就是指小乘。這個錯的,這個是相違因。
對《般若經》中佛陀的教誡,我不知道是聽了《般若經》上這樣說不認同,還是從來不了解《般若經》上是這樣說的,不知道菩薩的標準是要發起一切道、了知一切道。如果是由於不了解《般若經》上佛陀的教誡,問題就欠缺「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只要聽了他就會改掉。還有一種就是知道了《般若經》上這樣講,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內心有疑問,那這個疑問就是:「大乘人為什麼要學習劣乘的法藏呢?」
那麼在這裡邊,師父就定義何謂「大」。就是我們認為那個大之所以為大,它一定是有一個小的在這兒放著,對不對?大和小如果不是同屬性的話,它是沒有包含它的意思,對不對?比如說一顆小的石子和一個大的金子,這個是沒法包容的;但是如果一小塊金子和一塊大的金子,它們是可以熔成一塊金子,而且這個小的金子熔進大的金子之後,它就成為大了,它們在屬性上沒有什麼相違背的東西。很顯然,有這樣的問題是因為把小的和大的完全地對立起來了,對立起來之後,就變成了不知道什麼叫大。
師父說:那經典上告訴我們說實際上理論也很清楚,那麼這個大乘之所以為大。大家記住這個師父的解釋,是要什麼?「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你們看完這行字後,注意力放在哪裡?「一切人」,對不對?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所以這個大乘之所以為大,它首先是要解決人的問題──它要解決的是一切人,而且「一切人」前面還要有個「解決」,很顯然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這個人就是他已經決定他要發這樣的心,這樣的心就是解決一切人的問題。
那麼解決一切人的問題,我們首先就要研究一切人的問題是什麼?問題在哪裡如果不知道的話,師父說:那你怎麼解決呢?在這一切人裡邊有沒有是小乘的、大乘的種姓的?都是有的,沒有一個例外,小乘的人也要在其中。所以從這個觀點說,如果我們發這樣的心,卻不學習劣乘法藏者是什麼呀?是相違因。
大家有沒有發現?師父解釋的角度,是從它的目的性,分析它的目的──你要幹什麼?你的目的是要到哪裡,然後再看你的腳下要怎麼走。那麼大乘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解決一切人的問題就不可能把任何種類的人拋棄在一切人之外,因為那就不成為一切人了。所以這樣的話,就沒有理由說:「某一部分的法類我不要學。」因為為什麼會有那一部分法類,就是要為解決那一部分人的問題而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