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到那一句,「阿逸多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好!我們現在來重點地學習一下「道種智」。
在《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一冊)第164頁──你們會常看這本書嗎?如果看的話,可以翻到164頁──巴梭尊者解釋這句話說:「所依身為菩薩,想要階段性及究竟地成辦利益眾生的諸位大士,應當透過方便──了知聲聞、獨覺、菩薩三種道的道種智,成辦所求的結果──世間三種種姓的利益。」這段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在巴梭尊者的解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所依身為菩薩,想要階段性及究竟地成辦利益眾生的諸位大士」,有沒有發現這是一位已經發心的菩薩他所要學的?那麼上一段師父的第一句話也是說什麼?「菩薩要求的,他目的是要遍攝這個各式各樣的根機,所以他要學一切。」這裡邊特別強調所依身,這個所依身完全觀待於他的菩提心,所以這是在講菩薩道的內涵。
我們可以再看一看宗大師的《金鬘論》是怎麼解釋這句話?說:「乃至輪迴未空之間,想要饒益眾生的菩薩,透過證得三種道勝義中無生,名言中有因、體性、果的道智,能成辦一切眾生想要的增上生及決定勝的果位。」大家有沒有發現宗大師的解釋也是一樣的──「乃至輪迴未空之間,想要饒益眾生的菩薩」,清晰地標明這是菩薩要學的,而且學程有多長呢?乃至輪迴未空之間,他的發心貫徹盡未來際。這樣的大士他所要學的、要證得的就是道種智。有沒有特別地輝煌?
那麼,「三種道勝義中無生」,大家會不會又發現有個「勝義」?這裡邊的「勝義」不是指勝義諦或者空性,它另有解釋,是指正好是空性所要破的那個勝義。空性所要破的勝義是什麼?那就是「有諦實」。「三種道勝義中無生」,意思就是三種道沒有諦實的出生。
那麼勝義中無生是不是完全無生,就是什麼都沒有呢?在「名言中有因、體性、果」。那名言中有因、體性、果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三種道就是指聲聞道、獨覺道、大乘道,道智證得這三種道在勝義中無生,但是在名言中它從自己的因出生、具有自己的體性,而且也會出生自己的果,所以在名言中有什麼呀?有因,還有什麼?有體性,還有果。
這對我們來說不是現前分,因為我們還沒有現前證得。我不知道你們第一次聽到會不會緊張?如果你緊張的話,就請深呼吸,因為心無自性的原因,所以我們想要去學習。那麼透過聽聞、思惟、討論和串習,我們就會學懂以前不會的知識。世間很多知識都是這樣的,了脫生死的智慧也是這樣的。知識是財富、知識是命運,知識也是改變命運最有力的武器,所以不要拒絕去學習陌生的知識,不要拒絕自己的成長,對不對?對於陌生的這些法相名詞啊,還有我們將來要學的很多典籍,就像朋友一樣,初次見面的時候有點生,然後多走動走動就熟了。就是見面啊、多反覆看一看啊,以後就成為摯友,甚至分都分不開了;那麼我們對於三智的了解也是一樣的。
像在我們寺院的五大論的學程中,法師們總共要花十六年才能完成一輪五大論的學程。《現觀》的學程你們知道要幾年吧?總共要六年,所以是五大論中花的時間最長的。法師經過四年時間學習《攝類學》、《因類學》、《心類學》,然後就會依次進入《現觀》的學程了。在進入《現觀》的學程之前,就要要求法師要把《現觀莊嚴論》這本論背完,而且要一個一個考,要通過考試,考試要很準確,你不能背錯,甚至不考過是不能升班的。
很多法師把《現觀莊嚴論》都已經背完了,也通過了考試,甚至把《現觀莊嚴論》的解釋也背下來了,例如獅子賢論師的《顯明義釋》,還有非常著名的宗大師的《金鬘論》等等。你們知不知道《金鬘論》總共有多少字啊?去數一數吧!是藏文的,大約四十萬字喔!所以法師們背的書是很大量的,但是學得還不錯吧!所以學習《現觀》的時候,是很壯闊的學習,等到你們也一起學習的時候,我們再詳細地學習三智的內涵,所以現在要好好地希求啊!
請問你們會怕難,不敢學嗎?還是你們很想學,但是覺得此生的時間太短?是不是忘了一個事情:菩薩道是生生世世的!我們的迴向文中:「生生由勝宗喀巴,為作大乘知識力,願於佛讚善穩道,雖剎那頃不暫捨。」讓我們所有的善,都迴向能追隨善知識學習菩薩道。像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也說:「不應自退怯,謂我不能覺。如來實語者,說此真實言:所有蚊虻蜂,如是諸蟲蛆,若發精進力,咸證無上覺。」這裡邊已經說:若蚊虻蜂這樣的小蟲,如果發起精進力,都可以證無上覺!
還記得有一次在辯論到「眾生都會成佛」的這個主題,我們寺院有一個法師當場痛哭流涕,因為這實在是太感人的一個佛陀的發現!因為佛陀這樣告訴我們,我們不應該自己感到退怯、認為自己無法成佛。因為如來是諦實語者,他說什麼呀?所有蚊、虻、蟲、蟻,就地上爬的螞蟻,那種非常非常脆弱的小蟲子,如果發起精進力都能夠成就無上正等覺,那如果我們發起精進力,也一定能成就佛果!
還記不記得普賢菩薩的大願?普賢菩薩說:「如今世尊毘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們一起也要如是發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