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次 | 0372 (2021-10-21 ~ 2021-10-24)
- 標題 | 發心是自利利他的雙贏
- 音檔 | 6A 08:59 ~ 6A 09:50
- 廣論段落 | P9-L6 ~ P9-L7 阿逸多云……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
-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67-L6 ~ P167-LL4 ( 2016 南普陀版:P167-L7 ~ P167-LL3 )
- 手抄段落 | 我們還是用剛才那個比喻……你這個老闆是最大。
我們還是用剛才那個比喻說做生意人一樣,你得到了這個做生意人的利益,他把你要的東西送到你手上,派上用場,這個同時他就賺到了他的錢。這不是兩件事情,所以我們現在修習佛法也應該從這個地方著眼。同時我之所以用這麼通俗的這種事情來比喻,為什麼原因?就讓我們當下體會到,哦!原來這個佛法是這個樣的,這樣的話效果更大。否則的話,我們在這裡做一點事情都是為了別人,為了別人覺得這個不願意。你要曉得這真是為你自己呀!這越為別人是越為你自己,要和做生意人一樣,人人手上用的東西都是你的商品的話,你這個老闆是最大。00:53
如果想要完成世間的一切利益,那麼要成辦什麼呢?成辦道種智,對不對?這個「世間利益」對於他人來說,就是救濟了一切眾生、普度一切眾生。然後師父接著說:「當你救濟一切眾生,對你自己來說的話,就成就了你的報身報土」,注意下面那句話:「一件事情的兩面」。彌勒菩薩說:想要饒益眾生的話,一定要用道種智成辦世間的利益,但是師父在給我們解釋這段話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師父是從什麼樣的角度提示我們?是不是師父一直要告訴我們說:用道種智成辦世間的利益後,我們會得到什麼樣的勝利?似乎是從一個交換的角度在說,菩薩所應成就的事之後,菩薩自己換回來的結果是什麼。那做生意的例子也是一樣的,比如說:你要的東西到你手上派上用場,那麼做生意的人同時賺到他的錢。師父為什麼要用這麼通俗的事情來譬喻呢?想一想是什麼原因啊?有人回答說:「體會效果更大。」什麼效果更大?如果不強調這個效果的話,會怎麼樣嗎?02:46
我們修學佛法應該要從這個地方著眼,師父這樣說:「也應該從這個地方著眼」,請問:是從什麼地方著眼啊?你們有找到嗎?我問的問題都在師父的解釋裡。從什麼地方著眼?一體兩面,是自他二利,對不對?尤其要觀察到自我成長那部分,就是要抉擇自己會得到什麼利益的部分。所以在這一段的時候,師父反覆地提到:其實你利他就是讓你自己會得到最多,其實就是在自利。為什麼要堅持利他呢?因為只有堅持利他才能夠最深刻地饒益自己。03:51
師父在解釋菩薩道的時候,一直給我們這樣一條思路。這樣的一條思路大家認為好不好拒絕呢?如果師父從這樣的角度來勸發我們發心的話,不太好拒絕吧?因為如果一直要利他、要利他,有人就會說:「啊!我想要自利,我沒有能力利他。」可是師父說:「其實你利他,就是讓你自己會得到最多的,其實就是在自利。」04:29
在講到菩薩道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師父一直在告訴我們修菩薩道能換回來對自己的利益到底是什麼?沒錯!你沒有想換回來自己的利益,你只想要別人快樂,想要芸芸眾生都得到解脫,乃至成就最究竟的快樂,可是卻成就了菩薩自己的報身、報土,也就是成就了自己的大樂。大家認為這是不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觀點呢?我們會很輕易拒絕嗎?不太能拒絕吧!05:12
就像後面講到菩提心的部分,學過的同學應該可以翻到吧!在《廣論》的209頁「四緣發心」的段落中說:「故於佛德淨修信已則能觀見:況云利他,即辦自利,若不得佛,亦必不可,是為不退小乘最大因緣。」對佛陀的功德修信之後就能看見:不用說是利他,即使是成辦自利,如果沒有成佛的話也是無法成辦的,這就是不退墮小乘的最大因緣。這是不退菩提心一個非常有力的理路,對不對?就是你要成就最圓滿的功德,你也必須要成佛,不然我們的所知障沒辦法去掉。所知障沒有辦法去掉的話,會有什麼狀況?就自己永遠無法徹底地了解一切事物。06:24
自己永遠無法徹底地了解一切事物會怎樣呢?會擔憂嗎?會有恐懼嗎?那就會承擔由於不了解或者顛倒了解所帶來的不圓滿,甚至是悲劇,太多的不確定感!如果我們知道未來我會有什麼痛苦發生,而現在我可以改變痛苦發生的因、可以避免未來的苦──佛陀可以徹見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一切因果,那是多麼不可思議的功德!我們自己真的不想要像佛陀那樣嗎?就是達到功德的極限、自利的極限──完美的自利的極限,最究竟地利益自己!非常奇妙的是,在最究竟地利益自己的同時,也是最大限度地利益眾生。在最大限度地利益眾生的時候,也會完成對自己最極限的利益,怎麼會有這麼雙贏的事情?這就是發菩提心啊!07:46
那怎麼去做呢?「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還有「阿逸多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我們可以看這兩句說:「啊,原來道種智有這麼大的利益,所以我一定要去學道種智,去成辦道種智!」但是我們也都知道,去學習任何自己未知的事情都要花上一番心血,那麼去學道種智和成辦道種智的這個過程也是非常艱辛的。所以在這裡邊又回到師父的那個理路,師父一再地提醒我們:我們會得到什麼。08:41
那我們會不會覺得:菩薩是為利有情的,但師父一直要讓我們記得我們會得到什麼、我們要得到什麼。大家心裡會有排拒感嗎?為什麼要一直這樣勸說呢?難道講一直利益眾生,我們就不會去嗎?師父一直要我們抉擇會得到什麼,而且師父說為什麼要這樣譬喻:「哦!原來佛法是這個樣的,這樣的話效果更大。」就是一直、一直要算,一直要抉擇我們會得到什麼樣的利益。如果不這樣的話──「否則的話,我們在這裡做一點事情都是為了別人,為了別人覺得這個不願意。」09:41
我想問你們:為了別人會不願意嗎?大家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是這樣嗎?為了別人就真的不願意嗎?如果是真為自己的話,越為別人越為自己,在這兩句話的解釋中,師父特別強調「為別人就是為自己」!師父說是一個事情的兩面,就像手心、手背一樣,它是完整的一雙手,越利他就越自利。要像做生意的人一樣,人人手上的東西都是你的商品──我們遍及一切有情發心的話,最後就會成就佛果──自己這個老闆是最大的!10:29
所以這是一個很清晰的抉擇。雖然「發心」它包括熱情、感動,但它不僅僅是一股熱情和感動,它是非常理性地抉擇了自己會得到什麼──自己怎麼樣會得到最徹底的、最圓滿的功德,在最究竟的、快樂的角度上,然後去抉擇這件事情的,是極大程度的雙贏。10:59
我自己在學到這一講的時候也反覆地思考,認為這是一個難以辯駁和難以拒絕的必須發心的角度。你們認為呢?你們在學習討論的時候,有清晰地感覺到師父的這個觀點嗎?有感覺到這個見解的力度嗎?11:24
師長開示手抄稿等同經書及佛像畫卷,請以恭敬心謹慎面對,不可跨越、隨意放置,且應置於相對高、乾淨的地方。紙張若需回收,請先念「尊辦一切眾生利 賜予相順諸悉地 今雖返回佛境地 祈願再次降來臨」偈頌一遍隨文作觀,再誦金剛力咒「嗡班雜北卡馬阿雜馬吽」七遍,再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