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們接著再聽下一段。
那麼這個道理也許大家不大清楚,不妨我們隨便舉個例子吧!譬如說現在我在這個上面要想做一件事情,那麼要想託一些人,結果託的那個人本身偏偏是一個大騙子、大冤家,你如果說託他,你當他親信的話,你有沒有希望做得好事情呀?你越做是越倒楣呀!天下的事情都這樣,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你必定要曉得,那你現在……說剛才我要做好這件事情,要把我的冤家拿掉,結果你卻相信你的冤家去做,那你不是顛倒了嘛!這很明白。所以我們真正說起來,這個苦我們不知道,現在我們都是以苦為樂,這所以說越弄越苦,這樣。所以說這個,你簡單一點的,最起碼這個苦的根本在哪裡,你認得了除掉了以後,那就是羅漢;如果說要把它圓滿地、徹底地解決的話,這個就是佛。
這一小段師父是不是還是在講不認識苦的根本的話會把問題全部都搞錯,對不對?搞錯了之後會有一個狀況,就是你越賣力氣,怎麼樣?越倒楣、越痛苦,因為我們看的、我們相信的是一個冤家。冤家是什麼?就是自己的眼睛吧!對不對?「我此刻的認知是對的,所以我就為我的認知去拼命。」實際上這認知本身就錯了,那越拼就會越慘。認知錯了,你為它效命就全完了,人生就毀了,所以師父會再次強調認清這個苦的本質的問題。
但師父突然在這裡講了一句:「最起碼這個苦的根本在哪裡,你認得了除掉了以後,那就是羅漢。」一下跳到這裡了!我問大家一句:你們看到之後會突然嚇到一下嗎?因為我們本來是講苦的根本在哪裡的,然後師父接著說:「認得了除掉了以後,那就是阿羅漢」,一下跳到聖者了!如果把它圓滿地、徹底地解決的話,就是佛陀,就成佛了!突然在苦的後面跟著阿羅漢,還跟著佛果。可是原來我們會怎麼想?原來我們會覺得把這個痛苦拿掉,我至少此生可以快快樂樂的,甚至這一天可以快快樂樂的,對不對?我們沒有想過把苦拿掉去證得阿羅漢甚至成佛,是不是沒有這樣想?
有沒有人說:「我今天跟你吵架是為了證得阿羅漢?我跟你吵架是為了成佛?」只有善知識會這樣對我們吧!平常都是爭什麼呀?你對我錯、蠅頭小利;誰有道理、誰沒道理,你有沒有道歉、你有沒有該做的做了。甚至有人會認為:「你擠牙膏之後,把牙膏蓋擰上了嗎?」因為這個問題大吵!還有「你把碗拿走了嗎?」「你把拖鞋放在位置了嗎?」為這個位置大吵。
當然不是說:「啊!那是不是牙膏蓋也不用擰,拖鞋也不用擺,屋子都不用收拾?」也不能這樣說,這些是要做的,但是這些事情做的後邊的動機到底是什麼?我們除掉苦,是為了要證得完全沒有痛苦的那個樂的果──小乘就是阿羅漢,而我們最後是要成佛的。我的意思是說:我們跟一個人爭到面紅耳赤的時候,是為了聖果嗎?那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對比一下。所以師父在這兒突然說認得了、除掉了以後就阿羅漢,會不會對平常我們在一天中的所求有一個很大的震盪?從早到晚我做的哪一件事是為了成佛做的?哪一件事?我跟別人的談話、我跟別人的爭論,哪一件事是為了成佛去爭論的呢?為成佛去爭論是怎麼爭論的?
好!我們現在聽下一段。
所以現在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的什麼?是徹底圓滿的,所以說「所應遍」,就是普遍地都應該了解。了解了這個苦以後,那麼那個時候你認得了,說:啊!那我現在認得你了,進一步我要去掉這個苦。那個時候,就要看看這個苦是不是能去得掉。它假如天生來就是如此的話,那你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你也不必去了,做這個冤枉苦頭,不必!現在看看能不能去掉?說,欸,可以的!因為世間的一切的事情都是有它的來龍去脈,這樣的因感得這樣的果,假定你把那個因能夠拿掉了以後,這個果自然不現。說既然現在你要去掉這個苦的話,那麼苦的因是什麼?說這個。所以你只要把這個苦的因能夠斷除掉了,這個苦自然解決。所以,進一步說,既然你要斷除苦的話,那麼把那個苦因斷。所以第二個,「所應斷除」,同樣地要遍斷,普遍地把那個因拿掉了,自然問題解決!自然問題解決!
第一個問題:「普遍地都應該了解」,了解什麼?應該是苦諦,對不對?然後說:「那麼那個時候」,不是此時吧?要學習,對吧?了解苦之後認得了,師父又用了「認」,「認得了」。接著師父還有個心理活動說:「啊!那我現在認得你了。」「我現在認得你了」,我們常常對人說:「我終於知道你原來是個騙子!」但是我們會對我們內心的某一種狀態說:「啊!我終於現在認得你」嗎?這是指我們內心的某一種狀態,對不對?比如說要發脾氣的時候,比如說瞋心起來,還有「瞋心前面的糧食」,學到忍辱的部分有吧?就是你不高興。你常常嫌棄別人這個、嫌棄別人那個,其實這種不開心的心就是瞋心的糧食,你不開心久了之後就會發瞋心。所以解決瞋心要從解決不開心開始,那麼不開心的時候就要警覺了,比如說一個人做的事情讓我不開心,一個不開心、二個……,累積久了之後就發瞋心。
那不開心出現的時候會認得嗎?大家可能會覺得:「不開心出現的時候,誰不知道自己不開心呢?」我看很多人是不知道自己不開心的。你看他臉沉成那個樣子,你讓他照鏡子看一看!因為人一照鏡子,馬上臉就沒有那麼難看了,就馬上調整一下。所以「我現在認得你了」是指自己對自心的某種狀態的認得。就像我剛才講的,給你掉進去一千次的那個坑之前那幾步你認得嗎?我們認得嗎?那個心理的狀態。
認得了的話就會說:「哇!來了、來了!」比如說你覺得你的火氣要來了,你馬上知道它要來了,這個時候就是《入行論》裡邊說:「如樹應安住」,就不要隨逐,不要隨著瞋心去走,要停下來、深呼吸,停下來!不要再去非理作意,不要去邪分別。
所以我們會發現那一種苦是一種心理的狀態,由於外部的一個因緣勾起了之後,我心裡產生的一個不必要經歷的過程,卻每天都要重複地經歷,過也過不去、過也過不去,總重複地經歷那個東西。所以這種東西是我們要認知的,這個苦的續流,在心裡這種東西我們要認知,認識了之後進一步才要去什麼?去掉這個苦。
注意!這一大段師父講了:「那麼那個時候你認得了」,然後說:「啊!那我現在認得你了」,才會進一步想要去掉它。所以苦諦的了解是非常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