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0312 蓮花戒和支那堪布的漸頓之爭

在這裡邊有提到悲瑪桑巴哇」,就是蓮花生大師是在漢、藏都非常有名的祖師他是寧瑪派的開派祖師約公元 8 世紀有人說他是從蓮花中自然出生的有人說是鄔仗那王種他的傳記上也有各派說法蓮花生大師小的時候就精通大小明處還有占相他依止達布支等八位上師學法獲得了八種共通成就後來他又去一個叫法苗寺——這個寺的名字很好聽——法苗寺的佛智阿闍黎座前剃度受戒聽聞了四部瑜伽密法的甚深教授然後前往邦伽羅的巴拿札巴城的北方名叫邦系的這個森林中專修密行——看來這個森林因為他在裡邊修密法可能是很著名——獲得了殊勝的成就現證無死金剛身

此後就雲遊印度尼泊爾各地以種種神通降伏外道還有以密咒調伏惡鬼大弘佛法他顯赫的教證功德的名聲傳到了西藏藏王赤松德贊就迎請他然後赴藏進入了西藏之後蓮花生大師降魔然後建寺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興建了桑耶寺在藏地廣弘佛教的恩澤流傳至今利益了無數的有情

還有就是西藏前弘期重整藏地佛教的大班智達叫「嘎瑪喇西拉」,就是蓮花戒論師公元 740 年到 795 年他是在靜命論師的座下學習的成為瑜伽行中觀自續派的大班智達也是應藏王赤松德贊之邀進入了西藏他就不是降伏惡鬼呀什麼他是破斥支那堪布所宣傳的見解並且針對赤松德贊所提出的關於見地、修持果位三大類的問題著作了《修次第初、中、後三篇世稱《修次三篇》,是很著名的然後又有中觀光明論》等著作我們會學到他的很多著作

我們可能要稍稍了解一下關於支那堪布」的這個問題支那堪布在《廣論》上出現過很多次在漢文的某些記載中也稱為摩訶衍那關於支那堪布和蓮花戒論師的著名的辯論西藏史上稱為「頓漸之爭」。這段歷史,無論從漢地典籍還是藏地典籍中都有記載支那堪布主張頓悟強調證悟空性之後不需要修習布施、持戒等方便分只要全不作意——就是觀修空性依此就能成佛可是蓮花戒論師會認為這不是佛陀的主張想要成佛不可偏廢智慧方便任何一分更不能認為全不作意就是觀修空性關於其中見解的差異我們在學習毗缽舍那的時候就會學到很多這方面的討論宗大師對於怎麼樣的見解是正確的有非常仔細地抉擇就可以好好學

然後這裡邊有一個西藏的記載和我們漢地僅有的文獻有不一樣的地方——關於頓漸之爭到底誰勝誰負呢有兩種說法藏地的相關典籍都記載說蓮花戒論師在辯論中最後獲得了勝利支那堪布就負敗失敗了所以藏王令他離開了藏地並禁止他的見解在西藏傳播還通令全藏從此要以龍猛菩薩的見解為宗規如果再依照那個支那堪布的見解,就依法治罪——看起來很嚴重但是在 1900 年在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漢文寫卷大乘頓悟正理決》中的記載剛好是反的提到了支那和尚在辯論中將漸悟派辯得啞口無言這裡邊有個問題就是如果支那堪布當時真的大獲全勝的話那為什麼會要他離開西藏,並禁止他的見解在西藏流傳呢所以這兩種說法前者比較普遍

還有許多藏地的論典在破斥摩訶衍那的見解的時候都稱他為支那堪布有一些人可能會認為好像只要是支那的僧人就是這種見解其實在這裡邊說這種說法和想法實際上是錯誤的在《土觀宗派源流》中說:「和尚摩訶衍那他是宗門但他的主張與宗門的見解不盡相同宗門認為不被出離心、菩提心所攝的善及不善業雖然會分別感生快樂和苦果但都不能成為解脫及一切智的因和尚摩訶衍那他沒有在這個地方作區別認為好壞兩種分別都是繫縛修習宗門見解的口訣中雖然也有不作、不思的這些語錄但是這特指現證空性的境界摩訶衍那卻認為初業行者只要不作意就能解脫所以不能因為一個和尚的說法有誤就認為所有和尚的見解都錯了。」

這段文所說的宗門就是指禪宗支那和尚雖是禪宗的和尚但他的見解並不能代表正統的禪宗的見解不過,有一些人會誤解為這是禪宗的見解永明延壽禪師所著的《萬善同歸集》中也以問答的方式破斥了這種說法正統的禪宗的見解像在《六祖壇經》中曾有這樣的偈子說:「有僧舉臥輪禪師偈曰:『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師聞之:『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章嘉國師若比多傑傳》中也有記載說:「各地有不少學法的和尚、出家人歷經艱辛來到了章嘉國師面前頂禮他然後章嘉活佛按照法師們的希求就開始傳授中觀的見地其中有不少人得到了證悟。」然後這個筆者曾經問章嘉國師說:「那和尚們的見地如何呢?」然後他就回答說:「從前跟隨龍樹師徒的幾名班智達從印度來到了漢地而漢地的幾個和尚也去過印度頂禮在中觀派的學者大德的足下正是他們使中觀的見地在回到漢地之後在漢地開始略有弘傳但是繼承和發揚的不多還有達摩祖師阿闍黎來到了漢地他講說見地的安立廣為流傳有些人說這位大師就是帕丹巴桑傑總而言之這種觀點的本質同西藏希解派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現在漢地普遍盛行的見地和唯識派的觀點也是極其相似的曾經在西藏出現過的這個和尚摩訶衍那的信奉者其實現在在漢地連一個都沒有了但是有一些西藏人不明真相就會把支那和尚摩訶衍那的觀點就等同為漢僧的一些觀點。」其實這是錯誤的這個一定要釐清楚

希望大家學了這一段之後想一下,佛教把清淨的見地流傳至今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它包括要祖師清淨地講說後面要清淨地傳承如果中間被破壞了的話還要有大德發心從給一個比丘授戒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珍貴的比丘戒體的傳承所以讀了像是歷史但是在講述尊者的功德的這一段希望大家能夠好好珍惜流傳到現在的這個清淨的法流

那麼總集一下這個「第二科滅除對梵行以及戒定慧三學的損害」:總體而言在雪域西藏的聖教前弘期親教師吉祥靜命菩薩以及悲瑪桑巴哇——蓮花生大師共同建立了聖教的軌理但是由於支那堪布對空性並沒作透徹地理解所以毀謗了方便分反對任何作意思惟以致聖教衰微所幸的是嘎瑪喇西拉——就是蓮花戒大阿闍黎詳盡地駁斥了這種惡見並且抉擇佛陀的本懷恩德至為深重

附錄:《萬善同歸集》

問曰:「祖師云:『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體』;《涅槃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如何勸修,故違祖教?」

答:「祖意據宗,教文破著。若禪宗頓教,泯相離緣,空有俱亡,體用雙寂;若華嚴圓旨,具德同時,理行齊敷,悲智交濟。是以文殊以理印行,差別之義不虧;普賢以行嚴理,根本之門靡廢。本末一際,凡聖同源;不壞俗而標真,不離真而立俗。具智眼而不沒生死;運悲心而不滯涅槃。以三界之有,為菩提之用;處煩惱之海,通涅槃之津。夫萬善是菩薩入聖之資糧;眾行乃諸佛助道之階漸。若有目而無足,豈到清涼之池?得實而忘權,奚昇自在之域!是以方便、般若,常相輔翼;真空、妙有,恒共成持。《法華》會三歸一,萬善悉向菩提;《大品》一切無二,眾行咸歸種智。

出處:永明延壽禪師述,《萬善同歸集》,《大正藏新脩大藏經》冊 48,頁 958(大藏經勘行會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0)。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